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VOLUTIONAL STRUCTURE STUDY OF VESSEL ELEMENT ON DIFFERENT EVOLVEMENT TYPE OF GLYCINE

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导管分子的演化结构研究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 18 (4) : 271~ 274
J ourna l of W uhan B otan ica l Resea rch
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导管分子的演化结构研究Ξ
王桂芹ΞΞ 陆静梅  胡 波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长春 130024)
提 要 使用光学显微镜技术, 对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离析。
实验结果表明: 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相对长度、粗细差异较大, 导管穿
孔板形态亦不同。野生大豆导管分子保留了尾端, 其它大豆导管分子尾端退化消失。大豆属植
物导管的管间纹孔式多样, 每种导管分子的形态代表了各自的演化地位, 即: 野生大豆原始→
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规律。
关键词 大豆属植物, 导管, 进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 Q 94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70X (2000) 0420271204
EVOL UT IONAL STRUCTURE STUDY OF VESSEL EL EM ENT
ON D IFFERENT EVOL VEM ENT TY PE OF GL YC IN E L.
W ang Gu iqin L u J ingm ei H u Bo
(Colleg e of L if e S ciences, N ortheast N orm a l U n 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 U sing m icro scop ical techn ique in th is experim ent, vessel elem ents of differen t
evo lvem ent type soybean p lan ts have been dispersed. T he resu lt show ed that the rela t ive
length, w idth and th ickness of vessel elem ents are differen t from each o ther. T here are va2
rious shapes of perfo rat ion at the top of a vessel, the G ly cine soja has the ta il on the vessel
top , bu t in sem i2w ild soybean, sem i2cu ltu re soybean and G ly cine m ax have no t been found the
ta il a t the top of vessel. T he in tervascu lar p it t ing of soybean are differen tly in G ly cine. A ll of
the vessels shapes of species soybean have rep resen ted their po sit ion of evo lu tional system ,
i. e. the G ly cine soja is o riginally → sem i2w ild → sem i2cu ltu re →G ly cine m ax is a p lan t of
evo lvem ent in G ly cine L.
Key words G ly cine L. , V essel elem ent, Evo lu tional structu re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科研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李军 (1995)提出了中国野生、半野生大豆的生态型和野生大豆种群生活史模型。这项研究
采用数值分类和排序技术, 说明野生大豆种内的种群连续变异及地理环境空间差异的关ΞΞΞ 现在工作单位: 内蒙古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 赤峰 024001。收稿日: 1999203226, 修回日: 1999205228。第一作者: 女, 1954 年 6 月生, 副教授, 从事结构植物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39870528)。
系。陈一舞等 (1994) 对 4 个大豆品种及其杂种 F2 代在无机盐胁迫条件下萌发的胚根超
氧物歧化酶 (SOD )进行分析。李福山综合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进化型大豆各学科的研究结
果, 提出G ly cine soja 进化模式和大豆起源地问题的论据, 对我国 50°N、45°N、40°N、25°N
进行了补充考察〔2〕, 但是对大豆属的结构植物学研究却不多见, 特别是对大豆属次生木质
部导管分子的离析研究, 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试图以维管植物系统结构演化理论为基
础, 探讨大豆属 4 种植物导管的形态结构, 为大豆属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供试材料,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公 50853 号、半栽培大豆公 180 号和栽培大豆成年
茎材, 均采自吉林省公主岭市,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研究所实验田内。
1. 2 实验方法
将大豆属 4 类植物的成年茎截取 10 cm 长数段备用, 作好标记后, 在常温常压下煮
160 h, 当用手挤压时大豆茎材能挤出小水珠时, 将材料取出, 使用流水冲洗, 再将材料切
成 015 cm 长, 直径 011 cm 的小段, 放入 (硝酸∶铬酸)离析液中, 室温离析 6 h。将离析后
的材料放入清水中进行漂洗, 然后制备番红∶50% 乙醇 (1∶99) 染色剂染色 6 h 之后, 乙
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加拿大树脂封片, 将封好的装片放在图象分析仪中进行显微摄影。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野生大豆茎材离析导管分子的形态
野生大豆导管分子呈细长形态, 导管分子的端壁保留有明显的尾端结构 (图版É: 1) ,
导管分子的端壁倾斜为 26°, 平均 10 枚导管分子的长度为 421 Λm。10 枚导管分子的平均
直径为 50 Λm。其导管分子的管间纹孔式 ( In tervascu lar p it t ing ) 为梯状纹孔式
(Scalarifo rm p it t ing) , 也发现有的导管是梯状对列纹孔式 (Scalarifo rm 2oppo site p it t ing) ,
即: 在梯状纹孔式中间, 出现了由梯状凹缢成二或更多的对列小型具缘纹孔。
2. 2 半野生大豆茎材离析导管分子的形态
半野生大豆的导管分子较野生大豆导管分子直径明显粗而短, 其端壁未见有尾端结
构 (图版É: 2) , 导管分子端壁的倾斜度为 40°左右, 平均 10 枚半野生大豆导管分子的长度
为 401 Λm。10 枚导管分子的直径平均为 74 Λm。导管分子的管间纹孔式为对列式。
2. 3 半栽培大豆离析导管分子形态
半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直径较粗、短, 导管端壁未见尾端 (图版É: 3) , 导管分子端壁的
倾斜度近 90°。平均 10 枚导管分子的长度为 339 Λm , 10 枚导管分子的平均直径为 76 Λm。
管间纹孔式为对列- 互列式 (Oppo site2alternate p it t ing)。在离析导管分子中也常见到这
种纹孔式, 即: 对列和互列纹孔式同在一个导管分子的管间壁上。
2. 4 栽培大豆离析导管分子的形态
栽培大豆的离析导管分子在大豆属中较粗、较短。导管分子尾端结构完全退化消失
(图版É: 4) , 导管分子端已演化成典型的平直状。平均 10 枚导管分子的长度为 195 Λm。10
枚导管分子的平均直径为 80 Λm。管间纹孔式为行列式。
27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18 卷 
2. 5 大豆属 4 类植物的外部形态及导管分子比较
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茎都很纤细, 野生大豆茎更细, 二者均靠攀援它物才能螺旋向
上生长。而半栽培大豆茎基部出现了明显的直立茎, 其直径比前两者粗, 但是, 半栽培大豆
茎的上部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蔓化, 分枝仍较发达。栽培大豆茎完全直立生长, 彻底改变
了野生大豆缠绕茎的生长习性, 演化出茎杆粗壮, 主茎发达, 有的变成有结荚的形态。与大
豆属外部形态演化一致的导管分子形态改变, 进一步验证了大豆属植物的演化规律 (见表
1)。从表 1 比较观察中不难看出, 大豆属的演化规律, 即: 野生大豆原始→半野生大豆→半
栽培大豆→栽培大豆进化。
表 1 大豆属 4 类植物离析导管分子比较
T 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ispersived vessels in G ly cine L. (Λm )

Species
导管长度
L ength of vessels
导管尾端
T ail of vessels
端壁角度
Top w all’s angle
管间纹孔式
In tervascu lar p it t ing
野生大豆
W ild soybean
 
412
 
 
导管有尾端
T here are tail
of vessels
26°
 
 
梯状2梯状互列纹孔式
Scalarifo rm p itt ing2
Scalarifo rm 2oppo site p it t ing
半野生大豆
Sem i2w ild soybean 401  无W ithou t 40°  对列纹孔式Oppo site p it t ing
半栽培大豆
Sem i2cu ltivated soybean 339  无W ithou t 近 90°A pp rox im ately 90° 对列2互列纹孔式Oppo site2alternate p it t ing
栽培大豆
Cultivated soybean
195
 

W ithou t 90°
互列纹孔式
A lternate p it t ing
3 讨论
3. 1 大豆属导管分子端壁尾端的演化趋势
从系统发育观点看, 导管分子来源于管胞, 它是由不具穿孔的管胞底壁发生穿孔开始
的〔3〕, 导管是由一系列轴向排列的底壁穿孔的导管分子构成。因为它是管胞进化的产物,
因此导管的许多演化类型与管胞是一致的。在具有倾斜端壁的导管分子末端, 常存在不具
穿孔的尾状部分, 有长有短。它不但具有木材识别价值, 而且更代表着导管分子的演化水
平。T akh ta jan 认为导管尾端长者为原始, 短者进化〔3〕, 而尾端完全消失为最进化。根据这
一理论, 野生大豆导管分子具有明显的尾端, 显示出其较原始的演化水平, 而半野生、半栽
培和栽培大豆导管分子尾端完全消失, 代表了它们较野生大豆进化的演化地位。
3. 2 大豆属导管分子长度和端壁倾斜角度演化趋势
导管长者原始, 短者进化〔4〕。从表 1 中清楚可见野生大豆导管分子比栽培大豆导管分
子长 211 倍之多, 比半栽培大豆长 112 倍还多, 与半野生大豆的导管长度接近, 证明野生
大豆原始, 并且它与半野生大豆的演化水平较相似, 而栽培大豆进化。在植物进化的过程
中伴随着由梯状穿孔板进化成单一穿孔板的同时〔5, 6〕, 导管分子端壁倾斜程度亦随之改
变, 即, 从高度的倾斜位置而逐渐特化成横向的位置。按照这一演化规律, 野生大豆倾斜角
度最小, 代表了最原始的演化地位, 大豆的端壁平直代表了其较高级的演化地位。导管在
演化中穿孔板由梯状变为单穿孔, 由倾斜变为平直, 同时其分子直径增粗, 而长度变短, 从
而提高了水分运输能力。
372 第 4 期         王桂芹等: 大豆属不同进化类型植物导管分子的演化结构研究
3. 3 大豆属导管分子管间纹孔式的演化趋势
在维管植物中, 管间纹孔式进化的速度较穿孔板快, 其进化过程: 梯状对列的纹孔式
→梯状互列的纹孔式→对列纹孔式→互列纹孔式。野生大豆导管分子的管间纹孔式为梯
状- 梯状互列纹孔式, 代表较原始的类型, 而栽培大豆为互列纹孔式, 代表较进化的类型。
参 考 文 献
1 王金陵. 大豆的分类问题. 植物分类学报, 1976, 14: 22~ 29
2 李福山. 中国的大豆属 (G ly cine L. )植物.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 6
3 谷安根, 陆静梅, 王立军. 维管植物演化形态学.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3. 112~ 126
4 T akh tajan A. M o rpho logical evo lu tion of the angio sperm s. M o scow: A gricu ltu ral P ress, 1984.
5 M urm anis L L. B reakdow n of end w alls in differen tiating vessels of second xylem in Q uercus rubra L. A nn B ot,
1978, 42: 79~ 86
6 Zinmm erm ann M H. V essel end and the disrup tion of w ater flow in p lan ts. P hy top a thology , 1978, 68: 5~ 253
欢迎订阅 2001 年《武汉植物学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为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报级期刊。
主要刊载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原始研究论文, 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综合评述,
研究简报, 重要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 植物细胞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形态
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化学、
保育遗传学、生物多样性和应用植物学等。
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以及相关学科, 包括农、
林、牧、医药、轻工、水产和环保等方面的工作者。
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作为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收录, 并被中国科技信息所列为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统计源期刊。本刊从 2000 年起, 已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改
刊后, 载文量将有所增加, 论文发表周期相应缩短。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订购本刊并向本
刊赐稿。
本刊为 16 开本, 双月 25 日出版。国内定价 8100 元, 全年 48100 元。邮发代号 382103,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如漏订, 本刊编辑部可办理邮购。除现刊外, 尚有部分过刊可出
售, 价格从优, 欲购者请与我编辑部联系。
编辑部地址: 武汉市武昌磨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内 (或武汉市 74006 信箱) ;
邮政编码: 430074; 电话: 027287510755; E2m ail: ed ito r @ ro se. w h iob. ac. cn
47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1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