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9, 17 (3) : 231~ 238
J ourna l of W uhan B otan ica l Resea rch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É. 植被现状
周 进 刘贵华 潘明清Ξ 翟 波 何建龙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2)
提 要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 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
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 6 植被型组 10 植被型 20 群系。通过对其中 9 个主要群落类型 12 个
样地的样方调查, 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 武昌珞珈山的植被性质为人工
次生植被, 其主体是小叶栎+ 樟林 (面积 181187 hm 2)、火炬松+ 樟林 (51479 hm 2)、锐齿槲栎
+ 槲栎林 (21711 hm 2)和水松+ 水杉+ 池杉林 (21410 hm 2) , 四者共占校园面积的 21145%。20
群系中 9 个群系的建群种可自然更新。
关键词 珞珈山, 次生植被, 群系, 现状
次生植被的恢复和演替历来是恢复生态学所关注的焦点〔1~ 5〕。武昌珞珈山 (包括武汉大学整个校
园) 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自 1928 年全面绿化以来, 其植被保存较好, 演替规律较为明显。作者于
1996 年 5~ 6 月和 1997 年 5 月 (石楠群落两样地) 调查了武汉大学校园的植被, 并选取 9 个主要植被类
型 12 样地进行了样方调查, 结合历史资料, 研究了珞珈山植被的现状及其演替规律。
关于珞珈山植被的调查, 武汉大学生物系 (1954)编印了《实习指导·珞珈山植被初步的观察》; 李益
健等 10 人 (1956) 在钟心煊、周凌云指导下对珞珈山南、北坡马尾松+ 陈氏栎 (即小叶栎) 植物群落作了
研究; 杨才春 (1956) 对草坡植物的季相演替、李湘生 (1956) 对草场除草对植被的影响作了初步观察; 魏
需逊 (1958) 对武昌近郊植被作了概括。1962~ 1964 年, 李清义、周凌云、戴伦膺等对该地植被作了系统
调查, 可惜原始数据散失, 仅剩部分手稿残页。孙祥钟等 (1978~ 1979)〔6〕也谈及珞珈山的主要植被类型。
1981 年和 1984 年, 结合研究生课程实习, 李清义指导郭友好和熊治庭、梁维政和罗闰良分别调查了该地
植被, 可惜原始数据再次散失。戴伦膺 (1982)的《武昌东湖沿岸的植被》(手稿) , 对珞珈山绿化前的植被
状况以及 1982 年时的植被类型作了较详细描述。黄佩霞 (1991)〔7〕论及了该地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1995~ 1997 年, 结合《普通生态学》课程实习, 部分学生对珞珈山的部分植被作了初步考察。以上工作,
为揭示珞珈山植被的现状及其演替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1 自然概况
武汉大学校园 (30°32′04″~ 30°32′47″N , 114°21′15″~ 114°22′21″E)面积 1341207 hm 2 (不含珞涵屯)。
珞珈山 (主峰 118 m )与狮子山 (主峰 69 m )座落在校园斜向的南北两翼上, 基岩主要为下古生代页岩、泥
盆纪砂岩、下石炭纪石英岩 (在本区面积最大)和珞珈火石岩。其上覆盖一层厚薄不均的棕黄色粘土 (成Ξ 收稿日: 1998202220, 修回日: 1999201207。第一作者: 男, 1968年1月出生, 副教授 (博士) , 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通讯联系人。
土年代大约是第四纪) , 由山顶至山麓, 粘土层逐渐增厚。茶叶港和湖滨低地为近代冲积层, 土质为珞珈
山砂质粘土与洪山砂质粘壤土。两山间谷地 (海拔 25 m ) 为火石山砂质粘壤土, 山麓四周为牛王庙粉砂
粘土。土壤偏酸性1)。Ξ
武汉平均气温 1618℃, 极端最高气温 4113℃ (1934208210) , 极端最低气温- 1713℃ (1969201231)。
年平均降水量 1 28410 mm , 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降霜日数约 4917 d, 年平均相对湿度 77%〔6〕。
2 研究方法
211 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在校园内对植被踏勘, 确定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在 1: 2 000 比例尺的武汉大学地图上勾画出植物群
落的边界。群落面积用机械式求积仪求得。
212 群落结构
(1) 在代表群落内选取典型地段, 分别沿水平、垂直方向圈围 50 m ×50 m 样地后, 在四角及中央各
圈围 10 m ×10 m 的大样方, 依次编号为A~ E 样方; 再在各大样方指向样地中心的拐角处 (E 样方则在
中心处)圈围 2 m ×2 m 的小样方, 依次编号为 a~ e 样方 (图 1a)。共选择 10 个典型样地 (表 1)。其中因
水松群落、枫香群落、石楠群落形状狭长, 故样地圈围成 50 m ×10 m 后依次取样 (图 1b)。草本植物群落
未设大样方。
表 1 典型样地的位置及其环境特征
T able 1 L ocalit ies of standard quadrats and their environm ental characters
群落名称
Fo rm ation
位置
L ocality
海拔 (m )
E levation
坡向
A spect
坡度 (°)
Slope
土壤
So il
地被层
Earth
su rface
总盖度 (% )
Coverage
火炬松林 珞珈山东山头 75 SE39°(山脊) 23. 5 黄泥 落叶层偏少 98. 0
水松+ 水杉+ 池杉林 湖滨鱼塘边 25 平地 0 泥黑色 落叶层中等 90. 0
珞珈山南坡中段 75 SE82° 20 黄泥, 较疏松 落叶层中等 85. 0
小叶栎+ 樟林 珞珈山北坡中段 75 N E82° 21 黄泥, 疏松 落叶层厚 97. 2
珞珈山西头 75 NW 2°(山脊) 16 黄泥, 岩石多 稀少 98. 0
锐齿槲栎+ 槲栎林 狮子山北坡 60 N E86° 19 黄泥, 疏松 落叶层厚 78. 4
枫香林 枫园谷地 35 平地 0 泥黑色, 疏松 落叶层厚 100
青冈林 湖滨谷地 45 N E10° 18 黄泥 落叶层极厚 100
樟林 电影场至梅园三舍间 40 NW 20° 8 黄泥, 板结 稀少 85. 0
草地 枫园, 生化实验室前 30 平地 0 黄泥, 建筑迹地较少 83. 0
石楠林 二区 - - - 泥黑色 稀少 91. 0
第二小梁丘南坡 - - - 黄泥 落叶层厚 87. 0
A~ E. 大样方, 面积 10 m×10 m;
a~ e. 小样方, 面积 2 m×2 m (1a. 大面
积样地中, 1b. 狭长样地中)
A~ E are b ig quadrats w ith an area of
10 m × 10 m respectively; a~ e are
sm all quadrats w ith an area of 2 m ×
2 m ( 1a. Q uadrats arranged in large
samp ling area, 1b. Q uadrats arranged
in sm all o r narrow area)
图 1 典型样地中样方的设置
F ig11 A rrangem ent of quadrats in
a samp ling area
23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17 卷
Ξ 1) 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学 (二)课程实习指导: 珞珈山植被初步的观察 (铅印本)。1954, 22。
(2) 用罗盘仪测量坡向、坡度, 记录样地内土壤条件等环境状况, 估计群落的总盖度。
(3) 分别在A~ E 样方内记录树种, 并测量高于 2 m 树的胸围 (若分枝低于胸高, 则记录分枝以下主
干的最小周长) ; 用B lum e2L ess 测高器测各种优势乔木的最大高度, 每样方内每种测 1 株 (如果存在) ,
目测各物种的盖度及乔木层盖度。
(4) 分别在 a~ e 样方内记录灌木、草本植物及株高低于 2 m 的乔木幼树的种名、株数 (草本记盖度)
和最大高度等, 目测各物种盖度及灌木 (含乔木幼树)层、草本层盖度。
3 珞珈山 (含武汉大学校园) 的植被现状及其分布
典型样地的位置及环境特征见表 1。武汉大学校园现有植被可划分为 6 植被型组 10 植被型 20 群
系, 主要分布在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半边山及枫园、湖滨谷地 (图 2)。
1. Fo rm. P inus m asson iana; 2. Fo rm. P inus ellioti; 3. Fo rm. M ixed P inus taed a+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4. Fo rm. G lyp tostrobus p ensilis+ M etasequoia g lyp tostroboid es+ T ax od ium ascend e; 5. Fo rm. Ced rus d eod ara;
6. Fo rm. P la ty clad us orien ta li; 7. Fo rm. Cunu ing ham ia lanceola ta (△) ; 8. Fo rm. M ixed Q uercus chen ii+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9. Fo rm. M ixed Q uercus a liena var. acu teserra ta+ Q. a liena; 10. Fo rm. Choerosp ond ias
ax illa ri; 11. Fo rm. K oelreu teria p an icu la ta ( 3 ) ; 12. Fo rm. L iqu id orbar f orm osana; 13. Fo rm. Cy cloba lanop sis
g lauca; 14. Fo rm.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15. Fo rm. P hotin ia spp. ; 16. Fo rm. O sm an thus f rag rans;
17. Grassland; 18. Fo rm. N elum bo nucif era; 19. C rop s; 20. V egetab le crop s; 21. Q uadrats ( × )
图 2 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校园)植被图
F ig12 V egetation m ap of L uo jia H ill of W uchang (Campus of W uhan U niversity)
311 珞珈山植被的分类系统 (按《中国植被》(1980)系统排列)É . 针叶林 (V egetat ion2type group )
一、落叶针叶林 (V egetat ion type)
1. 水松+ 水杉+ 池杉林 (Fo rm. G lyp tostrobus p ensilis + M etasequoia g lyp tostroboid es + T ax od ium
ascend es)
332 第 3 期 周 进等: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É.
二、常绿针叶林
2. 马尾松林 (Fo rm. P inus m asson iana)
3. 湿地松林 (Fo rm. P inus elliotii)
4. 雪松林 (Fo rm. Ced rus d eod ara)
5. 侧柏林 (Fo rm. P la ty clad us orien ta lis)
6. 杉木林 (Fo rm. Cunu ing ham ia lanceola ta)
三、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
7. 火炬松+ 樟林 (Fo rm. M ixed P inus taed a+ C innam om um cam p hora)Ê . 阔叶林
四、落叶阔叶林
8. 锐齿槲栎+ 槲栎林 (以栎类为主的杂木林, Fo rm. M ixed Q uercus a liena var. acu teserra ta+ Q. a liena)
9. 南酸枣林 (Fo rm. Choerosp ond ias ax illaris)
10. 栾树林 (Fo rm. K oelreu teria p an icu la ta)
11. 枫香林 (Fo rm. L iqu id orbar f orm osana)
11a. 枫香群丛 (L iqu id orbar f orm osana A ssociat ion)
11b. 枫香—水竹—渐尖毛蕨群丛 (L . f orm osana—P hy llostachy cong esta—Cy closorus acum ina tus
A ssociat ion)
五、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12. 小叶栎+ 樟林 (Fo rm. M ixed Q uercus chen ii+ C innam om um cam p hora)
六、常绿阔叶林
13. 青冈林 (Fo rm. Cy cloba lanop sis g lauca)
14. 樟林 (Fo rm. C innam om um cam p hora)Ë . 灌丛
七、常绿阔叶灌丛
15. 石楠林 (建群种有石楠属 3 种, Fo rm. P hotin ia spp. )
16. 桂花林 (Fo rm. O sm anthus f rag rans)Ì . 草丛
八、亚热带草丛
17. 杂类草草丛
南苜蓿+ 大雀菜—画眉草+ 野燕麦— 一年蓬群丛 (M ed icag o h isp id a + V icia sa tiva—E rag rostis
p ilosa+ A vena f a tua—E rig eron annuus A ssociat ion)Í . 水生植被
九、挺水水生植被
18. 莲群系 (Fo rm. N elum bo nucif era)
莲—菱—紫萍群丛 (N elum bo nucif era—T rap a bisp inosa—S p irod ela p oly h iz a A ssociat ion)Î . 栽培植被
十、草本类型
19. 大田作物型
小麦地和水稻田 (Fo rm. T riticum aestivum Fo rm ation & O ry z a sta tiva)
20. 蔬菜作物型
312 珞珈山植被各论
(1) 水松+ 水杉+ 池杉林: 有 2 片, 分布于湖滨低地鱼塘边和中国科学院电离层观测站, 面积
43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17 卷
21410 hm 2, 现存的混交林于 1969~ 1970 年营造 (但其中水松栽于 1955 年)。调查时建群种处于幼果期,
盖度 85% , 密度为 7114 株ö500 m 2。随机抽取 10 样株 (其中Ì 级立木 5 株, Í 级立木 5 株) , 胸径为
( 23108±7117) cm , 株高为 (17132±2124) m。林内有重阳木 (B ischof ia javan ica) 数株, 大者胸径已达
7196 cm。林缘有构树 (B roussonetia p apy rif era)、朴 (Celtis spp. )和樟等, 少数樟的幼树已侵入林内较高
地段, 并已达到林冠层。林下环境异质性大, 北部因人为活动频繁而地表光裸, 南部则为发达的草本层,
主要为八棱麻 (S am bucus ch inensis, 盖度约 70% , 高 112 m )、水花生 (A lternan thera p h ilox eroid es) 等, 局
部盖度可达 100% (调查时间 1996 年 5 月 26 日)。建群种偶有实生苗萌发, 但无幼树存活, 少数砍伐桩可
萌条 1~ 3 枝, 更新不良。由于常处于地表水饱的状态, 且林冠层郁闭度较大, 尚无有效的入侵种。
(2) 马尾松林: 分布于狮子山东头北坡, 即湖滨一舍至湖滨路之间三角地带, 面积 01904 hm 2, 栽种
年代不详。马尾松种群更新不良, 已有樟树实生苗入侵, 将很快演替为马尾松+ 樟林。
(3) 湿地松林: 共有 2 片。1 片分布于狮子山北坡东段标本楼与动物房之间, 面积 01791 hm 2, 1976
年栽种。樟树和构树已成功入侵该林, 将演替为湿地松+ 樟+ 构树林。另 1 片分布于珞珈山北坡西段环
山北路招待所至防空洞段, 面积 11054 hm 2, 已栽种 19~ 21 年 (轮生枝法)。樟树亦有入侵。湿地松种群
更新不良。
(4) 雪松林: 分布于行政大楼前、大操场东边坡地, 面积 01508 hm 2, 1970~ 1973 年栽种。由于雪松在
本地很少结果, 或虽结果, 但多为幼果时脱落, 种群更新不良。
( 5) 侧柏林: 主要有2片分布于湖滨半边山和侧船山, 面积11657 hm 2。其中半边山的侧柏年龄为
43~ 45 年 (年轮法) , 胸径为 (18156±3157) cm , 最大胸径达 23171 cm , 株高为 (10114±0184) m。上层优
势种还有马尾松、樟、朴、石楠等, 盖度 60%~ 75% ; 灌木层主要有插田泡 (R ubus coreanus) 和菝葜
(Sm ilax ch ina)等, 还有大量樟、朴、石楠幼苗。草本层盖度略小, 主要有荩草 (A rth rax on h isp id us)、丛枝
蓼 (P oly g onum caesp itosum )和络石 (T rachelosp erm um jasm inoid es var. heterop hy llum )等。将演替为侧柏
+ 樟群丛。侧船山的侧柏年龄为 49 年 (年轮法) , 上层优势种还有苦楝 (M elia az ed arach) , 间有马尾松大
树, 乔木层盖度为 50% ; 灌木层非常发达, 以黄荆 (V itex neg und o, 调查时正处于盛花期)、石楠和柞木
(X y losm a jap on icum ) 为优势, 局部盖度可达 90% 以上。草本层较稀疏, 以络石、野菊 (D end ran them a
ind icum )和湖北野青茅 (D ey eux ia hup ehensis)为主。层间植物较发达, 主要有金樱子 (R osa laev ig a ta) 和
紫藤 (W isteria sinensis) , 可攀援至林冠。将演替为侧柏+ 苦楝群丛。
(6) 杉木林: 有 3 片, 分布于湖滨一舍以东、枫园计算机厂北和电信学院东, 面积 01113 hm 2, 1973 年
栽培。林份单一, 灌木层以蔷薇属植物为主。建群种能够以萌条方式更新。
(7) 火炬松+ 樟林: 分布于珞珈山东头, 往南至环山南路下与汽车队间, 往北至环山北路下至东湖
水厂东, 面积 51479 hm 2, 火炬松于 1978~ 1979 年选用三年生树苗穴植, 樟为入侵种。乔木层总盖度为
5316%。樟尽管现阶段胸径较小, 却已占据林冠层 (表 2)。样地内尚有少数麻栎 (Q uercus acu tissim a)和冬
表 2 火炬松+ 樟林分级分析表
T able 2 Phytocoeno logical characters of Fo rm. P inus taed a+ C innam om um cam p hora
植物名称
Species
分级 T ree classÉ Ê Ë Ì Í 频度 (% )F requency 盖度 (% )Coverage 平均胸径3 (cm )A verage d. b. h. 平均株高 (m )A verage heigh t
P inus taed a 0 0 0 11 15 100 12. 4 22. 71±3. 53 12. 03±2. 18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0 12 21 17 0 100 31. 0 9. 08±6. 78 14. 13±2. 38
B roussonetia p apy rif era 0 5 2 0 0 60 2. 2 - -
Q uercus chen ii 0 7 1 0 0 60 7. 0 - -
Q. f abri 0 1 0 1 0 40 1. 0 - -
3 Ë 级以上立木的平均胸径, 下表同。3 A verage d. b. h. : A bbreviation of average diam eter b reast heigh t, calcu lated from standing trees of class Ë and
b igger than that. T he sam e below tab les.
532 第 3 期 周 进等: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É.
青 ( I lex ch inensis)。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盖度为 4414% , 以山胡椒 (L ind era g lauca)为主。样地内见有极
少数当年萌发的火炬松实生苗, 但无幼树。火炬松种群更新不良, 将进一步被樟种群代替。
(8) 锐齿槲栎+ 槲栎林: 分布于狮子山坡中段, 即标本楼后至樱园食堂后, 面积 31711 hm 2。林龄不
详, 但知其中 1 株珊瑚朴 (Celtis ju lianae)年龄为 33~ 35 年 (年轮法)。槲栎类和小叶栎可以自然更新, 但
在高度郁闭的林内更新不良, 林中有樟入侵。林下灌丛以山胡椒和粉团蔷薇 (R osa ca thay ensis) 为主, 平
均盖度为 4315% (表 3)。
表 3 锐齿槲栎+ 槲栎林分级分析表
T able 3 Phytocoeno logical characters of Fo rm. m ixed Q uercus a liena var. acu teserra ta+ Q. a liena
植物名称
Species
分级 T ree classÉ Ê Ë Ì Í 频度 (% )F requency 盖度 (% )Coverage 平均胸径 (cm )A verage d. b. h. 平均株高 (m )A verage heigh t
Q uercus a liena 0 0 0 7 2 60 5. 4 19. 84±4. 69 14. 18
Q. a liena var. acu teserra ta 0 0 0 10 2 100 15. 2 18. 54±5. 20 12. 41±3. 23
Q. chen ii 0 0 0 1 1 20 5. 0 22. 92±9. 36 18. 06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0 11 8 5 0 100 7. 5 8. 85±4. 93 7. 81
B roussonetia p apy rif era 0 1 0 2 0 40 4. 0 - -
H oven ia d u lcis 0 2 0 2 0 40 3. 2 - -
A p hanan the asp era 0 0 0 1 1 20 1. 4 - 14. 16
Celtis ju lianae 0 5 0 0 0 20 - - 15. 36
A aleu rites f ord ii 0 10 0 1 0 20 6. 0 - -
M elia az ed arach 0 0 0 1 0 20 1. 4 - -
(9) 南酸枣林: 分布于珞珈山南坡东头, 汽车队上。面积 01113 hm 2, 林龄不详。校园内多处栽培该
种。
(10) 栾树林: 分布于生命科学学院楼北, 面积 01113 hm 2, 由实生苗自行繁殖而成。结构单纯, 几为
纯林。
(11) 枫香林: 有 3 片, 分布于梅园新华书店东三角地带、电影场东部以及枫园以北至人文馆东第一
小梁丘间谷地, 面积 01659 hm 2, 林龄不详。前 2 片为单优群落, 地表裸露, 无地被层。后者于 1963~ 1965
年定植, 现为枫香—水竹—渐尖毛蕨群丛。尽管结实率高, 但建群种更新不良, 后者的样地内仅见 1 株实
生苗 (约 3~ 4 年生)。
(12) 小叶栎+ 樟林: 主要有 2 片, 分布于珞珈山主体 (面积 161944 hm 2) 和狮子山北坡西段 (面积
11243 hm 2) , 总面积 181187 hm 2。该林原是由 1928 年散播的小叶栎和定植的马尾松组成的混交林。珞珈
山南、北坡及西头样地的乔木层分级分析见表 4, 林份主要为小叶栎、樟和马尾松, 槲栎、青冈等植物也
有入侵。小叶栎已产成为该群系的主体, 在 1 500 m 2 样方内, Ë 级以上立木共 252 株, 其中小叶栎有 170
株, 占总株数 6715% , 不论密度还是盖度均占绝对优势。但在西头样地, 该种群密度极大而胸径、株高颇
小, 则是侵华日军 1938~ 1945 年间驻军破坏的结果, 大树砍伐后, 萌条及实生苗大量生长。由于山石露
头多, 加上游人践踏, 林下层植被稀少。马尾松种群更新不良, 林中皆为老熟大树, 平均盖度为 215% , 所
占比例 (Ë 级以上立木株数)为 512% , 且将越来越少。珞珈山南、北坡的该群落中均有樟种群入侵, 其实
生苗生长良好, Ë 级以上樟立木已占总立木数的 719% , 平均盖度为 919% , 但尚无Í 级大树。珞珈山南、
北坡的该群落中, 青冈种群也已占 1017% , 且更新良好, 但西头样地则罕见这两种树, 可能系因土壤板
结、贫瘠、林冠层郁闭度过大所致。山脊近西段林中有苦槠入侵, 几达林冠层 (表 4)。
(13) 青冈林: 分布于湖滨六舍与人文馆第二小梁丘北坡间, 面积 11148 hm 2, 栽培年代不详。林冠层
郁闭度极高, 林份单纯。建群种盖度达 7418% , 平均株高 (12103±2118) m , É 级幼苗极多, 更新良好。上
层优势种还有苦槠, 盖度 2710% , 平均株高 (13129±2148) m , 亦可自然更新。
63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17 卷
表 4 小叶栎+ 樟林分级分析表
T able 4 Phytocoeno logical characters of Fo rm. m ixed Q uercus chen ii+ C innam om um cam p hora
样地
Q uadrat
植物名称
P lan t species
分级 T ree classÉ Ê Ë Ì Í 频度 (% )F requency 盖度 (% )Coverage 平均胸径 (cm )A verage d. b. h. 平均株高 (m )A verage heigh t
南
坡
北
坡
西
头
Q uercus chen ii 5 12 4 17 6 100 25. 9 18. 13±7. 69 19. 63±4. 89
P inus m asson iana 0 0 0 0 7 60 4. 4 33. 33±5. 17 18. 46±3. 19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5 66 7 1 0 100 7. 0 5. 65±2. 49 8. 18
Q uercus a liena 0 3 2 2 0 40 2. 0 7. 24±3. 15 11. 44
Castanop sis g lauca 0 60 0 3 1 20 2. 0 16. 63±6. 03 12. 14
Cy cloba lanop sis 0 0 3 0 0 20 + 5. 41±1. 38 -
A cer buerg erianum 0 0 1 0 0 20 + - -
Q uercus chen ii 0 0 0 22 14 100 50. 3 19. 85±6. 89 18. 53±3. 43
P inus m asson iana 0 0 0 1 2 60 2. 2 25. 68±4. 47 16. 93±2. 02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5 17 7 2 0 100 10. 6 8. 51±6. 19 -
Q uercus a liena 0 0 1 0 0 20 < 0. 2 - -
Cy cloba lanop sis g lauca 0 6 17 6 1 80 27. 1 13. 32±5. 42 11. 00
Q uercus chen ii 0 9 58 46 3 100 73. 8 8. 73±6. 03 10. 79±1. 85
P inus m asson iana 0 0 0 1 2 40 1. 0 24. 93±7. 07 10. 70
C innam om um camp hora 0 0 0 3 0 20 12. 0 12. 63±1. 65 -
Q uercus a liena 0 0 0 1 0 20 0. 8 - -
A cer buerg erianum 0 0 0 2 0 20 4. 2 - -
Cata lp a ova ta 0 5 4 2 0 60 12. 5 7. 16±3. 17 -
P au low n ia f ortunei 0 0 0 1 2 20 14. 0 28. 33±7. 18 19. 68
(14) 樟林: 分布于电影场以南至公路间三角地带, 面积 01988 hm 2, 栽种年代不详。由于系人工纯
林, 林内地被层稀薄, 有发达的层间植物紫藤到达林冠层, 林窗处草本层发达。樟在林内自然更新不良,
幼树仅见 1 株。
(15) 石楠林: 有 4 片, 分布于湖滨路南坡、生命科学学院以东第二小梁丘南坡、电信学院以东第一
小梁丘南坡和珞珈路图书馆—校医院段中点以西, 面积 01452 hm 2, 栽种年代不详。组成建群种的石楠属
植物有 3 种: P hotin ia serru la ta、P. p arv if olia 和 P. g labra。前 3 片林下层较发达, 后 1 片为郁闭度极高
的纯林, 几无地被层。由于拥挤, 石楠种群几乎都乔木化了。林内更新不良, 但在林缘或落叶林中石楠实
生苗可成功入侵。
(16) 桂花林: 分布于狮子山西头北坡, 面积 01810 hm 2, 1965 年定植。人工纯林, 上层偶有马尾松、
樟、朴、榔榆 (U lm us p arv if olia)等高大乔木。地被层不发达, 桂花种群在林内更新不良。
(17) 杂类草草丛: 零星分布于枫园荒地, 多为工地迹地, 面积不足 1 hm 2。样地选在生化实验室前空
地, 总盖度为 8310% , 以豆科、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 已有灌木入侵。
(18) 莲—菱—紫萍群丛: 分布于幸福坡下“塘角”, 面积 01377 hm 2。原为鱼塘, 90 年代后由学校园林
科改植莲和菱。发展迅速, 季节变化明显。本群丛将演变成纯的莲群丛。
(19) 栽培植物: 分布于湖滨谷地,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和蔬菜等, 为科研用地, 面积 01377 hm 2。约撂
荒, 则将很快演变为草地。
此外, 还有杂木林, 分布于珞珈山东山头铁路职工疗养院内、侧船山南麓洼地、人文馆后枫园谷地
等, 面积 41387 hm 2。主要有小叶栎、枫杨 (P terocary a stenop tera)、洋槐 (R obin ia p seud oacacia)、马尾松、
樟、朴、苦楝、悬铃木、构树、石楠、黄荆、山胡椒、八角枫 (A lang ium ch inense) 等树种构成, 多为更新良好
的乡土植物, 优势种不明显。这一般是在次生裸地上自行演替而成的, 其中人文馆东第一小梁丘杂木林
中 1 株马尾松已有 44 年 (年轮法)了。杂木林将向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方向演替。在校园的中心
732 第 3 期 周 进等: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É.
区, 尚有绿化用地 (如建筑物旁、道路旁等)、苗圃 (如人文馆东谷地、校门内东侧)、种质园 (如幸福坡) 等。
校园绿化率为 85123%〔7〕。
从上述各植被类型可以看出, 武昌珞珈山的植被性质为人工植被。从目前情况看, 常绿针叶林、落叶
的栎类林以及两者的混交林是珞珈山植被的主体, 具体地说, 小叶栎+ 樟林、火炬松+ 樟林、锐齿槲栎+
槲栎林和水松+ 水杉+ 池杉林是珞珈山植被的主要类型, 四者共占校园面积的 21145%。20 群系中仅 9
个群系的建群种可以自然更新, 4 个主要群系中仅栎类可自然更新。
致谢 参加调查的还有宋志平、罗晓铮、胡小辉、王玉国、庄天罡、龚睿、刘禹、曹丹、彭挺、魏俊、李耀
辉、王毅等。李清义、李博博士提供技术指导。先后提供历史情况咨询的有白广才、汪向明、肖翊华、周凌
云、王徽勤、黄德明等先生。校档案馆提供有关史料和武汉大学地图。陈宝联绘制插图。谨此一并致谢!
谨以此文献给叶雅各教授, 以纪念他主持武汉大学绿化工作 60 周年。
参 考 文 献
1 安树青, 赵儒林. 紫金山次生森林植被特征分析.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0, 14 (1) : 13~ 22
2 彭少麟, 方炜. 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结构动态. 植物学通报, 1995, 12 (专辑) : 49~ 54
3 方炜, 彭少麟, 何道泉. 广州白云山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种群动态. 植物学通报, 1995, 12 (专辑) : 55~ 62
4 班继德, 漆根深. 鄂西植被研究.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237
5 赵松岭主编. 植物群落演替研究.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19
6 孙祥钟, 周凌云, 王徽勤等. 武汉野生植物和常见栽培植物. 武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78 (2) : 42~ 66,
1978 (3) : 55~ 74, 1978 (4) : 78~ 98; 1979 (1) : 85~ 95, 1979 (2) : 119~ 142
7 黄佩霞. 武汉大学树木园. 见: 黎盛臣主编, 中国植物园参观指南.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1. 177~ 183
STUDY ON VEGETATION AND ITS SUCCESSION
ON LOUJ IA H ILL ,W UCHANG,W UHANÉ . STATUS QUO OF VEGETATION
Zhou J in L iu Gu ihua Pan M ingqing Zhai Bo H e J ian long
(Colleg e of L if e S ciences,W uhan U niversity W uhan 430072)
Abstract Based on an overall su rvey of L uo jia H ill, located at the W uhan U niversity, the vegetat ion
there w as m apped. It w as divided in to 6 vegetat ion2type group s, 10 vegetat ion types and 20 fo rm ations.
Furthermo re, tw elve standard quadrates of n ine fo rm ations w ere samp led, and the data on the comm uni2
ty structu res w ere ob tained.
W e concluded that the vegetat ion of L oujia H ill belongs to art ificia l one; Q uercus chen ii+ C innam o2
m um cam p hora Fo rm. (w ith a square of 18. 187 hm 2 ) , P inus taed a + C innam om um cam p hora Fo rm.
(51479 hm 2) , Q uercus spp. Fo rm. (21711 hm 2) and G lyp tostrobus p ensilis+ M etasequoia g lyp tostroboid es
+ T ax od ium ascend es Fo rm. (21410 hm 2) are the m ain body of the vegetat ion, covering 21. 45% of the
campus of W uhan U niversity; constructive species in n ine of 20 fo rm ations cou ld regenerate natu rally.
Key words L uo jia H ill, Secondary vegetat ion, Fo rm ation, Sta tus quo
832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17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