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n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the 15 t/hm2 Highyielding In 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in Yunnan

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全 文 :第 26 卷 第 6 期 作 物 学 报 V o l. 26, N o. 6
2000 年 11 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N ov. , 2000
云南籼稻每公顷 15 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X
袁平荣1 孙传清2 杨从党1 周 能1 应继峰3 S. Peng3 贺庆瑞1
王象坤2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 2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 北京 100094; 3国际水稻研究
所, 菲律宾马尼拉, 939)
提 要 本文利用 IR 72、汕优 63 等材料, 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高产环境下, 对高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
成因素分析研究表明, 高产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181; 有效穗与穗
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 其中以结实率的
影响力最大, 直接通径系数为 0. 7979。穗数型、大穗型和中间型的品种 (组合)均能获得 15 t ö hm 2 的产
量, 但穗粒协调的中间型品种更易获得 15 t ö hm 2 的高产。云南涛源获得每公顷 15 t 以上产量就在于在
高水平的穗数群体下, 仍能协调与穗粒数及产量的关系, 使得粒数和粒重达到相当的水平, 1996 年汕
优 63 获得 15. 27 t ö hm 2 产量的产量结构为, 每平方米穗数 489, 每穗实粒数 101. 4, 千粒重 30. 7 g; 桂
朝 2 号获 15. 18 t ö hm 2 的产量结构为每平方米穗数 433, 每穗实粒数 126. 2, 千粒重 27. 3 g。
关键词 水稻; 15 t ö hm 2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云南
Ana lys is on Gra in Y ield and Y ield Com ponen ts of the 15 tö hm 2
H ighy ield ing Ind ica R ice (O ryza sa tiva L. ) in Y unnan
YUAN P ing2Rong1 SUN Chuan2Q ing2 YAN G Cong2D ang1 ZHOU N eng1
Y IN G J i2Feng3 S. Peng3 H E Q ing2R u i1 W AN G X iang2Kun2
(1 F ood C rop s R esearch Institu te, Y unnan A cad emy of A g ricu ltu ra l S ciences, K unm ing 650205; 2D ep artm en t of P lan t
Genetics and B reed ing , Ch ina A g ricu ltu ra l U niversity , B eij ing 100094; 3 In terna tiona l R ice R esearch Institu te, M anilla 939.
P h ilipp ines)
Abstract  F ield experim en ts w ere conducted in the h igh2yield ing environm en t a t T aoyuan
tow n sh ip Yunnan, in 1995 and 1996. Y ield and yield com ponen ts w ere ob serva ted and the
rela t ion sh ip betw een yield and yield com ponen ts w ere invest iga ted. T he m ain resu lts a re as
fo llow s T he h ighest yields w ere 15. 27 t ö hm 2 fo r Shanyou 63, a Ch inese ind ica hyb rid rice,
and 15. 18 t ö hm 2 fo r Gu ichao 2, a Ch inese conven t iona l ind ica rice cu lt ivar a t T aoyuan in
1996. T he analysis of co rrela t ion betw een yields and yield com ponen ts ind ica ted tha t there
w ere ex trem ely sign if ican t co rrela t ion (0. 8181) betw een seed set t ing ra te and yield. T he
co rrela t ion betw een pan icle per m 2 and sp ikelet per pan icle w ere negat ive. T h is suggested
tha t seed set t ing ra te m ain ly cau sed the increm en t of yield. T he path ana lysis of yields and
yield com ponen ts show ed tha t the co rrela t ion s of pan icle per m 2,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seed
set t ing ra te and 10002gra in w eigh t to yield w ere po sit ive. T he direct effect of seed set t ing
ra te yield (0. 7979) w as the h ighest. A ll k inds of the cu lt ivar type can a t ta in h igh gra in
X 本研究得到云南省科委和国际水稻所资助。
收稿日期: 1999207202, 接受日期: 2000201213

yield, bu t the in term edia te cu lt ivar w ith a coodina te rela t ion sh ip betw een pan icle and seeds
cou ld be the easiest one fo r get t ing gra in yield over 15 t ö hm 2.
Key words  O ry z a sa tiva L. ; 15t ö hm 2 gra in yield; Y ield com ponen ts; Yunnan
水稻的高产是品种、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三者有机的结合。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地处低
纬高原 (海拔 1100 m ) , 由于干燥少雨, 年降雨量 700 mm 左右, 昼夜温差大, 太阳辐射能高
于我国东部各地, 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稻田的群体大, 病虫害相对较少, 从而形成了一季
中稻 15t ö hm 2 的高产记录[ 2, 3 ]。然而对高产环境下不同高产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及其
影响因子缺乏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产品种的穗粒结构以及产量与产量
构成因素的相关特性的研究, 探讨云南高产环境下籼型水稻高产的产量结构特点, 为水稻的
高产育种、栽培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采用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国内的各育种单位提供的 IR 72、 IR 59682、 IR 65598、
IR 68284H、IR 65469、汕优 63 和桂朝 2 号等共计 7 份材料。
1. 2 试验方法
1. 2. 1 田间设计和基本管理  试验在永胜县涛源乡 (海拔 1100 m ) 进行, 采用 4 重复的随
机区组试验设计, 小区面积 30m 2, 1995 年 3 月 20 日播种, 采用拱架薄膜育秧, 5 月 3 日移
栽, 株行距为 10 cm ×16 cm , 每 667m 2 基本苗 4 万丛, 除 IR 65598 每丛插 2 苗外, 其余品种
均单苗栽植。秧田期, 每 667m 2 施尿素 15 kg, 普钙 30 kg, 喷施 1605 乳剂防治病虫害。本田
期每 667m 2 施有机肥 1500 kg, 尿素 25 kg, 普钙 50 kg。1996 年 3 月 26 日播种, 采用拱架薄
膜育秧, 5 月 3 日移栽, 密度及栽培管理措施同 1995 年。并且 1995 年 1996 年在 IRR I对部分
材料进行了同样的试验以作比较。
2. 2 测定内容
成熟期每小区随机在 4 个点各取 5 丛, 测定每丛穗数和穗粒数。每小区收获 2 个 5m 2, 分
别清除未灌浆籽粒, 扬净晒干后称重。并立即称 3 份 100g 样品, 放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测
定籽粒含水量, 最后将籽粒含水量校正到 14% 的标准含水量。
2. 3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整理及统计在M icro soft Excel 下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用刘定富编著的《数量遗传
分析方法及程序设计》的 Path ldf. 程序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 1 云南高海拔环境下水稻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参试品种两年在涛源乡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列入表 1。
从两年的结果看, 只有 1996 年汕优 63 和桂朝 2 号两个品种的实际产量达到了每公顷
15. 27 和 15. 18t 的产量, IR 品种都未能达到每公顷 15t 的产量。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将所有品
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穗数型品种, 如 IR 72、IR 59682、IR 65469 等, 这类品种的分蘖能力较
强, 即在每 667 m 24 万丛的密度下, 有效穗的变幅在 574~ 614 穗ö m 2, 穗粒数不多, 单穗重只
7576 期        袁平荣等: 云南籼稻每公顷 15 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表 1  云南高产环境下水稻高产的产量及产量结构
Table 1  The y ield and its componen ts of h igher y ielding on r ice in Yunnan
年份
Year
品种
V ariety
有效穗ö m 2
Panicle
per m 2
穗粒数
(粒ö 穗)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实粒数 F illed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结实率
(% )
Seed
sett ing rate
千粒重 (g)
1000
grain
w eigh t
理论产量
( t ö hm 2)
T heo retical
grain w eigh t
实收产量
( t ö hm 2)
Grain
w eigh t
IR 72 581. 6 119. 1 94. 9 79. 7 27. 1 14. 95 13. 50
IR 59682 656. 7 107. 3 88. 8 82. 2 23. 7 13. 73 13. 39
1995 IR 65598 245. 5 256. 3 169. 7 66. 2 26. 2 10. 92 10. 60
桂朝 2 号 Guichao 2 464. 7 142. 4 111. 9 78. 6 27. 6 14. 36 14. 33
汕优 63 Shanyou 63 370. 0 159. 1 139. 2 87. 5 31. 3 16. 13 14. 10
平均M ean 463. 7 156. 8 120. 8 78. 84 27. 18 14. 02 13. 18
IR 72 614. 0 108. 5 85. 5 78. 8 24. 8 13. 01 12. 98
IR 65469 574. 0 120. 7 77. 0 63. 8 29. 7 13. 14 11. 74
1996 IR 68284H 418. 0 145. 6 100. 6 73. 2 28. 7 12. 79 12. 97
桂朝 2 号 Guichao 2 433. 0 148. 1 126. 2 85. 2 27. 3 14. 9 15. 18
汕优 63 Shanyou 63 489. 0 112. 4 101. 4 90. 2 30. 7 15. 2 15. 27
平均M ean 505. 6 127. 06 99. 3 78. 24 28. 24 13. 81 13. 60
有 2. 5g 左右, 实际产量在 11~ 13. 5 t ö hm 2。第二类是大穗型品种, 如: IRR I 的新株型品种,
IR 65598, 单穗重在 4g 以上, 但分蘖能力较弱, 有效穗较少, 每平方米只有 250 穗, 穗粒数
250 粒左右, 其实际产量为 10 t ö hm 2 左右。第三类是中间型品种, 如汕优 63、桂朝 2 号、
IR 68284H、这类品种有效穗适中, 每平方米在 400~ 450 穗, 穗粒数在 100~ 150 粒之间, 结
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30g 左右, 产量潜力较大, 产量水平 14~ 16 t ö hm 2。
同一品种, 不同年份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不同, 但每个品种均表现出穗数与粒数的自
我调节能力, 即若穗数增多, 每穗实粒数则减少, 穗数减少, 每穗实粒数则增加, 如 IR 72,
1995 年每平方米有效穗较 1996 年低 5. 7% , 而其实粒数却比 1996 年的 85. 5 粒增加 10. 9% ,
达 94. 9 粒。“桂朝 2 号”1995 年每平方米有效穗较 1996 年的 433 穗高 7. 3% , 而实粒数则比
1996 年的 126. 2 粒少 12. 8% , 实际产量比 1996 年的 15. 18 t ö hm 2 低 5. 9%。“汕优 63”1996
年每平方米有效穗比 1995 年高 32. 2% , 实粒数比 1995 年降低 37. 3% , 只有 101. 4 粒, 但实
际产量却达到 15. 27 t ö hm 2。国际水稻所的新株型 (超级) 水稻育种策略的出发点, 也正是根
据水稻本身的穗数与粒数的调节能力, 通过减少单位面积上的穗数, 增加穗粒数来获取高
产, 但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 大穗型的新株型稻 IR 65598, 尽管每穗的实粒数达到了近170
表 2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matr ix between y ield and its componen t
有效穗
Panicle
per m 2
穗粒数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结实率
Seed
sett ing rate
千粒重
1000 grain
w eigh t
产量
Grain
w eigh t
有效穗 Panicle per m 2 1. 0000穗 粒 数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 0. 8903 3 1. 0000
结实率 Seed sett ing rate - 0. 1471 - 0. 4153 1. 0000
千粒重 1000 grain w eigh t - 0. 3712 0. 0098 0. 1684 1. 0000
产量 Grain w eigh t 0. 2145 - 0. 5178 0. 81813 3 0. 4789 1. 0000
  3 , 3 3 : 在 5% 和 1% 水平下的显著性; Sign ifican t at 5% and 1% levels respectively
粒, 但其产量 (1995)
仅为 10. 6 t ö hm 2, 远
远低于中间型品种汕
优 63 和桂朝 2 号,
也低于穗数型的品种
IR 72。以上分析, 说
明大穗型品种不易获
取高产, 中大穗的中
间型品种较易获得高
产, 中间型品种汕优
857                 作  物   学  报                 26 卷

63 和桂朝 2 号两年试验的产量较高, 1996 年的实际产量达到了每公顷 15t 以上也说明了这
一点。
2. 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进行了相
关、通径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 4 个产量构成因素中, 只有结实率与产量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
系数为 0. 8181, 说明云南高海拔环境下, 结实率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在各个因
素之间, 除有效穗与穗粒数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外, 其余因素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为进
一步研究各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力, 对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理论产量进行了
通径分析, 结果见图 1。
图 1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F ig. 1  Path analysis betw ee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从图 1 可见看出: 有效穗、穗粒数、结实
率和千粒重 4 个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影响
均为正值, 即增加这些因素, 都有利于提高
产量, 其影响力的顺序是: 结实率> 有效穗
> 千粒重> 穗粒数。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
间接通径表现是: 有效穗的增加不利于提高
穗粒数和千粒重; 穗粒数的提高, 会降低有
效穗和结实率; 结实率的提高, 有利于千粒
重和有效穗的增加, 但穗粒数降低了。间接
效应的影响顺序为: 结实率> 千粒重> 有效
穗> 穗粒数。因此, 云南高海拔环境下, 穗数
型、穗重型及中间型品种皆有可能获得高产,
而以选择穗粒协调的中间型品种较易获得 15 t ö hm 2 的高产纪录。
2. 3 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研究
为探求云南高海拔环境下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因素的特征特性, 分别于 1995、1996 年在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所对部分品种进行了同样的试验, 同云南高产结构的试验结果作比较
分析 (表 3)。
从表 3 可以看出, 在 ( IRR I) 热带条件下, 无论是 IRR I 的品种还是中国的品种产量都未
超过 10 t ö hm 2, 而同样的品种在云南涛源乡, 1995 和 1996 年平均产量分别为 12. 5 和 13. 6
t ö hm 2, 较 IRR I 的产量超 47% 和 61. 9%。分析同样的品种在两地的产量构成因素发现云南
环境下, 除 1995 年大穗型品种 IR 65598 穗数略低于在 IRR I的穗数外, 其它所有品种两年的
穗数均明显高于在 IRR I 的穗数, 1995 和 1996 年平均有效穗分别达 497. 6 和 505. 6 穗ö m 2。
同时每个品种在涛源乡的穗粒数也明显高于在 IRR I的穗粒数, 如 1995 年 IR 65598 在云南涛
源乡的穗粒数比在 IRR I 的穗粒数多 87 粒, 1995 和 1996 年在云南的平均穗粒数比在 IRR I
分别提高了 42. 4% 和 18. 8%。结实率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除 1995 年 IR 72 在云南的结实率
低于 IRR I外, 其它品种两年的结果都显示在云南的结实率高于在 IRR I的结实率。对两年两
地的结果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 两地间除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外, 产量、有效穗、穗粒数的
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
9576 期        袁平荣等: 云南籼稻每公顷 15 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表 3  几个品种在 IRR I的产量结构及涛源的平均
Table 3  The y ield and its componen t in IRR I and Taoyuan
年份
Year
品种
V ariety
生育期 (d)
Grow th
duration
有效穗ö m 2
Panicle
per m 2
粒数ö 穗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结实率 (% )
Seed
sett ing
rate
千粒重 (g)
1000
grain
w eigh t
生物产量
D ry
w eigh t
( t ö hm 2)
籽粒产量
Grain
w eigh t
( t ö hm 2)
收获
指数
H I
 
IR 72 118 569 72 86 28. 1 17. 85 9. 1 0. 51
1995 年 IR 59682 115 456 95 86 24. 9 15. 23 7. 2 0. 47
IRR I IR 65598 103 281 169 45 29. 1 14. 48 9. 3 0. 64
平均M ean 112 436 112 72 26. 9 15. 85 8. 5 0. 54
IR 72 162 581. 6 119. 1 79. 7 27. 1 25. 50 13. 50 0. 53
1995 年 IR 59682 159 656. 7 107. 3 82. 2 23. 7 23. 69 13. 39 0. 56
涛源 IR 65598 161 245. 5 256. 3 66. 2 26. 2 20. 90 10. 60 0. 51
T aoyuan 平均M ean 161 497. 6 160. 5 76 25. 7 23. 36 12. 50 0. 54
方差分析 地点 L ocation - 123 3 743 3 2N S 3N S 4163 3 1583 3 93
A nalysis of 品种 V ariety - 1963 3 2293 3 1193 3 683 3 473 3 443 3 133 3
V ariance L ocation×variety - 123 3 143 3 323 3 333 3 93 3 53 253 3
IR 72 121 494 81 76 24. 0 16. 17 7. 6 0. 47
IR 65469 128 402 107 58 28. 0 16. 30 8. 6 0. 53
IRR I IR 68284H 131 326 135 71 27. 8 17. 69 9. 2 0. 52
1996 年 桂朝 2 号 Guichao 2 125 390 110 66 28. 2 16. 86 8. 0 0. 47
汕优 63 Shanyou 63 118 369 99 75 31. 4 16. 52 8. 6 0. 52
平均M ean 125 396 107 69 27. 9 16. 71 8. 4 0. 50
IR 72 157 614. 0 108. 5 78. 8 24. 8 23. 05 12. 98 0. 56
IR 65469 169 574. 0 120. 7 63. 8 29. 7 23. 97 11. 74 0. 49
1996 年 IR 68284H 167 418. 0 145. 6 73. 2 28. 7 22. 59 12. 87 0. 57
涛源 桂朝 2 号 Guichao 2 157 433. 0 148. 1 85. 2 27. 3 28. 02 15. 18 0. 54
T aoyuan 汕优 63 Shanyou 63 169 489. 0 112. 4 90. 2 30. 7 28. 29 15. 27 0. 54
平均M ean 164 505. 6 127. 1 78. 2 28. 2 25. 18 13. 60 0. 54
方差分析 地点 L ocation - 1213 3 623 3 813 3 2N S 10663 3 17583 3 423 3
A nalysis of 品种 V ariety - 413 3 403 3 443 3 1793 3 163 3 203 3 313 3
V ariance L ocation×variety - 53 3 43 103 3 93 3 243 3 263 3 173 3
  3 3 = 0. 01; 3 = 0. 05; N S= no sign ifican t.
为进一步说明云南干热河谷高海拔环境下与其它地区相比产量构成的特点, 将汕优 63
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表 4)。结果表明, 汕优 63 在
云南不同生态环境下, 尽管密度和栽培措施一致, 其产量却有较大的差别, 变幅为 8. 32~
15. 27 t ö hm 2, 涛源的产量最高, 其次是宾川。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表明, 涛源乡的产量较高,
主要是由于有较高的有效穗和千粒重, 有效穗达到 489 穗ö m 2, 千粒重达 30. 7g; 其它点的有
效穗均未超过 400 穗ö m 2, 再从涛源乡和宜良县的结果来看, 穗重相等, 都是 3. 11g, 但由于
各品种在涛源乡的有效穗较宜良县的高 38. 9% , 因而产量也就高出 5. 37t。
再从汕优 63 在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点的产量情况来看 (见表 5) , 尽管是在不同年份以
及不同的栽培措施下的产量, 但仍可以发现, 与我国其它地点高产的产量结构相比, 汕优 63
在云南涛源乡获得 15 t ö hm 2 产量, 高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较多, 比各地的平均高 59. 9% ,
而且在如此高水平的穗数群体下, 每穗的实粒数仍然达到 100 粒左右, 结实率 90% , 千粒重
达到 30. 7g, 这说明群体在穗数多的情况下, 仍能协调与穗粒数量的矛盾, 使穗粒数和粒重
达到较高的水平, 所以产量高于其它各地近 50%。
067                 作  物   学  报                 26 卷

表 4  汕优 63 在云南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及结构
Table 4  The y ield and its componen t for shanyou63 In differen tia l env ironmen ts in Yunnan
地点
Sites
海拔
A ltitude
(m )
穗数ö m 2
Panicle
per m 2
粒数ö 穗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实粒数ö 穗
F illed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结实率 (% )
Seed sett ing
rate
千粒重 (g)
1000 grain
w eigh t
实产 ( t ö hm 2)
Grain
w eigh t
文山 1200 314. 4 133. 3 116. 0 87. 02 27. 9 9. 68
宜良 1534 295. 8 152. 4 108. 7 71. 33 28. 6 9. 90
红河 1364 297. 3 116. 0 106. 0 91. 38 28. 0 8. 32
宾川 1438 382. 0 143. 2 121. 6 84. 92 28. 5 12. 23
涛源 1170 489. 0 112. 4 101. 4 90. 20 30. 7 15. 27
表 5  汕优 63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产量及结构
Table 5  The y ield and componen t for shanyou 63 in differen tia l L ocation s in China
地点
Site
穗数ö m 2
Panicle
per m 2
粒数ö 穗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实粒数ö 穗
F illed sp ikelets
per pan icle
结实率 (% )
Seed sett ing
rate
千粒重 (g)
1000 grain
w eigh t
实产 ( t ö hm 2)
Grain
w eigh t
云南涛源 489. 0 112. 4 101. 4 90. 2 30. 7 15. 27
福建沙县 273. 0 127. 2 112. 5 88. 5 29. 0 8. 9
江苏丹阳 256. 2 146. 2 127. 2 87. 0 28. 5 9. 3
安徽天长 262. 5 146. 2 130. 7 89. 4 28. 4 9. 8
湖北武汉 327. 0 160. 7 148. 3 92. 3 29. 8 9. 8
湖南桂东 315. 0 169. 3 157. 3 92. 9 28. 8 12. 9
四川绵阳 265. 0 154. 5 122. 5 79. 3 28. 2 8. 8
湖南平江 283. 8 135. 8 121. 3 89. 3 30. 1 9. 8
浙江临安 297. 3 139. 5 122. 8 88. 0 29. 3 9. 6
河南信阳 321. 3 137. 9 124. 2 90. 1 29. 0 11. 56
江苏赣榆 283. 2 146. 5 136. 2 93. 0 29. 3 10. 1
海南澄迈 297. 0 100. 9 86. 6 85. 8 28. 2 7. 13
平均M ean 305. 85 139. 75 124. 25 88. 81 29. 11 10. 25
CV (% ) 20. 33 13. 80 6. 84 4. 21 2. 68 20. 69
  资料来源: 马平等 (1989) , 黄樟兴等 (1993) , 王龙等 (1995) , 谢华安 (1997) , 胡运高等 (1998) A ll above data from the
reference N o. 6 to 10
3 讨论
水稻产量水平多年徘徊不前, 为进一步提高产量, 育种目标如何确定? IRR I 的新株型育
种采取的是减少穗数, 提高每穗粒数的大穗途径[ 6, 7 ] , 周开达 (1995) 提出亚种间重穗型三系
杂交稻高产育种也走的这一高产途径[ 1 ]; 黄耀祥 (1990) 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 提出通过培育
半矮杆丛生早长来实现高产的构想[ 5 ] , 选择的是多穗高产途径。然而提高水稻的产量潜力,
在于协调三个构成因素的矛盾。在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中, 穗数仍是产量的基础, 从本研究的
结果来看, 不论是不同品种在同一地点, 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表现来看, 云南涛
源乡之所以能够高产, 是该地特殊的生态条件下能容纳较大的群体, 较多的穗数是一个重要
的基础。IRR I的新株型稻 IR 65598 尽管每穗实粒数 1995 年达到 169. 7 粒, 但其有效穗太少,
因此只获得了 10. 6 t ö hm 2 的产量, 当然本研究仅用了一个大穗型的品种, 还不能否定大穗型
品种在涛源乡获得高产的可能性。1998 年我们选用了几个大穗型品种如D S103 和特优明 86,
获得了 14. 4 和 14. 2 t ö hm 2 的产量, 说明较大穗型的品种也有可能获得 15 t ö hm 2 的产量。本
1676 期        袁平荣等: 云南籼稻每公顷 15 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研究的结果也表明, 穗数型的品种 ( IR 72) 两年都获得较高产量, 但必须看到, 在达到一定穗
数后, 再通过改良品种的分蘖能力, 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来提高产量, 困难较大。如云南
农大选育的“滇榆 1 号”, 1983 年在大理获亩产 1000 kg, 其亩有效穗已达 42. 8 万, 再加大群
体容量, 群体受光条件就会受到影响, 还会导致成穗率降低, 对后期灌浆结实不利。但是其
穗重只有 2. 37g (实粒数 96、千粒重 24. 7g) , 提高穗重是有可能的[ 2 ]。徐正进等 (1994)的研究
发现[ 4 ] , 直立穗型有利于改善群体光照状况, 提高光能利用率, 生物产量得到提高, 使多穗
与大穗的矛盾得到缓和, 产量潜力也得到提高。本研究表明: 同一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每下降
1% , 穗重可提高 2. 4% , 产量也提高 0. 93%。说明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穗粒
数和结实率, 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潜力, 因此, 与穗数型和大穗型品种相比, 中间型
的品种比较容易协调穗数和粒数的矛盾, 较易获得高产。本试验的结果中间型品种的产量最
高, 1996 年汕优 63 和桂朝 2 号两个中间型品种的实际产量都达到了 15 t ö hm 2 以上也说明了
这一点。
参 考 文 献
1 周开达. 西南农业学报, 1998, 11 (育种和栽培专辑) : 1~ 6
2 袁平荣, 周 能, 贺庆瑞等. 水稻高产高效理论与新技术——第五届全国水稻高产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3 李月成. 云南稻作,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5. 263~ 265
4 徐正进, 陈温福, 杨守仁等. 科学通报, 1996, 41 (12) : 1122~ 1126
5 黄耀祥. 广东农业科学, 1996, (1) : 2~ 6
6 马 平, 吕德治, 徐庆猛. 河南农业科学, 1989, (5) : 6~ 7
7 王 龙, 秦德荣. 杂交水稻, 1995, (6) : 21~ 23
8 胡运高, 巍 灵, 宋德明等.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15 (3) : 5~ 9
9 黄樟兴, 王 勇, 章克艰. 杂交水稻, 1993, (3) : 27~ 29
10 谢华安.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7, 12 (1) : 1~ 6
11 Khush G S. Geojou ran l. 1995, 35 (3) : 329~ 331
12 Peng S G S Khush, K G Cassm an. B reak ing the Y ield B arrier. In ternational R ice Research Institu te, L o s Bano s,
Ph ilipp ines, 1994, 5~ 20
267                 作  物   学  报                 2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