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Vol. 30 , No. 9
pp. 906 - 911 Sept. , 2004
作 物 学 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第 30 卷 第 9 期
2004 年 9 月 906~911 页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沈建辉1 邵文娟2 张祖建2 杨建昌2 曹卫星1 , 3 朱庆森2 , 3 3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 ;2 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 以半直立穗型、强秆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 7 号为材料 ,研究双膜育秧中不同落谷密度 (催芽种谷 17017、22914、
28514、34217 和 40011 粒/ dm2)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秧龄在 3 叶 1 心初期移栽 ,田间发根力、单位苗
高干重、地上部干重和苗基粗等苗质指标均随落谷密度增大而变劣。落谷密度最稀的处理 (17017 粒/ dm2) 苗质显著 (或
明显)优于其他处理 ,但机插缺穴率高和每穴苗数少 ,稻谷产量反而低于其他处理。落谷密度在 22914~40011 粒/ dm2 之
间 ,苗质虽随落谷密度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 ,但大田稻谷产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提高秧龄弹性的要求出发 ,双膜育
秧中苗移栽的落谷密度在 229 粒/ dm2 左右为宜。除 17017 粒/ dm2 外 ,其他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播后 20 d ,
叶龄为 318~411 时 ,其后秧苗干重下降或不增长 ,苗质变劣 ,苗质下降的速率随落谷密度的增大而加大 ,表明其超秧龄
的临界期在叶龄 318~411。
关键词 水稻 ;双膜育秧苗 ;落谷密度 ;秧苗质量 ;产量
中图分类号 : S511
Effects of Sowing Density on Quality of Medium2seedling Nursed with Two2layer
Plastic Film and Grain Yield in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Rice
SHEN Jian2Hui1 , SHAO Wen2Juan2 , ZHANG Zu2Jian2 , YANGJian2Chang2 , CAO Wei2Xing1 , 3 , ZHU Qing2Sen2 , 3 3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5 , Jiangsu ;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225009 , Jiangsu ,
China)
Abstract Wuyunjing 7 , a semi2erect panicle , high2yield and lodging2resistant japonica cultivar ,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ive sowing densities (17017 , 22914 , 28514 , 34217 and 40011 germinated grains per dm2) on quality of
medium2seedling nursed with two2layer plastic film and grain yield in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indices of seedling quality , root2developing ability in field , the ratio of dry weight to seedling height , above ground
dry weight and the base stem thickness , became wor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wing density when the seedlings were
transplanted at 32leaf age1 The indices for the least density (17017 grains/ dm2)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or obviously
superior to other treatments , but its grain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s due to higher empty hill percentage and
less seedlings per hill in the field1 Although there exist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seedling qual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wing densities from 22914 grains/ dm2 to 40011 grains/ dm2 ,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 for
grain yields1 It suggeste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sowing density for nursing the strongest seedlings was not the density for me2
chanical transplanting1 The reasonable sowing density for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was around 229 grains/ dm2 due to ex2
tended suitable seedling age1 The peak seedling dry weight appeared at 20th day after sowing when the leaf age of the
seedling was 318 - 411 for all the density treatments except for 17017 grains/ dm2 treatment1 The seedling quality 20 days
after sowing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of sowing density ,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ritical suitable transplanting time was at
20th day after sowing and a critical leaf age of seedlings was 318 - 4111
Key words Rice ; Seedling nursery with two2layer of plastic film ; Sowing density ; Seedling quality ; Yield
基金项目 :农业跨越计划“高性能水稻栽插和收获机械化实用技术”(2001226)项目。
作者简介 :沈建辉 (1963 - ) ,男。江苏启东人 ,高级农艺师 ,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生。 3 第一通讯作者 :曹卫星 , 3 3 第二通讯作者 :朱
庆森。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3204207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32122191
水稻机插秧育秧落谷密度和秧龄问题 ,历来是
机插秧农艺研究的重点 ,也是水稻机插秧农艺技术
关键之一。20 世纪 70 年代初塑料 (硬) 盘培育小苗
与机械插秧配套 ,取得了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大突
破 ,遂成为机插秧的主流形式 ,并迅速在日本等国大
面积应用。这一育秧形式的落谷量一般为催芽种谷
每盘 200 g 左右 (盘面积 60 cm ×28 cm) ,秧龄 211 叶
期左右移栽[1 ,2 ] ,俗称小苗育秧。在这一形式的基
础上为适应不同生态、生产条件又衍生出乳苗 (叶龄
015~112) 、中苗 (叶龄 311~315)和大苗 (叶龄 316~
410)育秧 ,每盘的落谷量分别为风干种子 300~400
g、60~100 g 和 35~50 g[3 ]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以
一年两熟为主 ,生长季节紧 ,机插秧苗宜用三叶一心
的中苗。根据我国稻作生产条件 ,用带孔的地膜上
铺床土在田间育秧 ,称为双膜育秧 ,用以代替塑料硬
盘育秧 (中苗) ,可节约成本 75 %左右 ,在江苏省已
广泛示范应用。双膜育秧培育机插中苗的育苗条件
与硬盘育苗有诸多不同 ,其落谷密度对苗质及产量
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 ,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对我国
在机插秧中扩大应用双膜育秧有广泛的实用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品种与试验地点
供试品种为武运粳 7 号 ,属半直立穗型、强秆、
耐肥高产的早熟晚粳品种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稻
主栽品种之一。供试种子的千粒重 3010 g。试验地
点为江苏省江都市塘头镇。
112 处理设置
11211 试验条件 秧床带水耕、耙、耱平 ,做成宽
115 m 的秧畦 ,并多次铲高填低 ,畦面高低极差不超
过 5 mm。播种前在秧畦上铺带孔地膜 (厚度 3 丝) ,
孔径 3 mm ,孔距 3 cm ×3 cm。在底膜上铺撒 215 cm
厚的床土 ,床土在播种前 20 d ,每 100 kg 中上等地力
的当地稻田表土加 120 g 复合肥 (N∶P2O5∶K2O 为10∶
10∶5)充分拌和并过筛 ,堆制而成。床土速效氮 (水
解氮) 、磷、钾含量分别为 12711 mg/ kg、916 mg/ kg、
9310 mg/ kg。5 月 30 日播种 ,播后撒过筛床土盖籽 ,
上平沟水 ,将床土完全浸湿 ,覆盖塑料薄膜 3 d ,齐苗
后揭膜。此后上平沟水保持床土湿润。播后 8 d 每
m
2 床面兑水面施尿素 2215 g。当地 6 月第 1、2、3、4、
5 候的平均气温分别为 2810 ℃、2617 ℃、2717 ℃、
2715 ℃和 2416 ℃。
11212 处理设置 设置育秧方式和落谷密度两
个试验因素。育秧方式有双膜育秧和塑料硬盘育秧
两种 ;落谷密度设 5 个处理水平 (表 1) 。双膜育秧
的每个落谷密度处理的小区面积为 114 m ×115 m ,
硬盘 3 只为一个小区 (与同落谷密度处理的双膜秧
相邻排列) 。落谷密度处理在秧畦上随机排列 ,3 次
重复。
表 1 落谷密度处理水平
Table 1 The treatment of sowing density
处理代号
Treatment code
落谷密度
Sowing density
(grain/ dm2)
成苗数
Number of seedlings
(No1/ m2) 双膜育秧每 m2 播量Seedling quantityin two2layer film
rice2nursery (g/ m2) 硬盘育秧每盘播量Seedling quantityin plastic trayrice2nursery (g/ tray)
密 1 Sowing density 1 17017 14 697 640 104
密 2 Sowing density 2 22914 19 040 860 140
密 3 Sowing density 3 28514 23 317 1070 174
密 4 Sowing density 4 34217 25 702 1285 209
密 5 Sowing density 5 40011 26 126 1500 244
注 :播种材料为催芽至破胸露白的种谷 ,千粒重为 37149 g。
Note :The material is germinated grains ,1 0002grain weight is 37149 g1
秧苗于播后 16 d ,叶龄 311~313 时 ,每个育秧
方式 ×落谷密度处理用 PF455S 步进式插秧机栽 4
行 ,取秧块面积为 1140 cm2 (1117 cm ×1130 cm) ,行
距 30 cm ,穴距 12135 cm(实插平均值) ,行长 90 m ,每
30 m 设一走道 ,分成 3 段 ,即视为 3 个区组。
113 观察测定
11311 成苗率 播后 16 d 移栽时每个小区切取
3 个 10 cm ×10 cm 的秧块 ,计数其秧苗高度大于平
均苗高 1/ 2 的苗数 ,除以种谷总数。
11312 秧苗地上部 (茎、叶) 干物质消长 播种时
取 300 粒芽谷并在播后 6 d、8 d、12 d、15 d、20 d 和 25
d ,每小区取 100 株苗 ,细心剪去根系 ,将茎叶置
105 ℃烘箱 30 min 杀青 ,而后在 80 ℃烘至恒重。
11313 秧苗形态 播后 16 d ,秧龄为 311~313 叶
时 ,各小区取 20 株苗测定芽鞘、不完全叶、第 1、2、3
叶的叶片和叶鞘长度。
709 9 期 沈建辉等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11314 秧苗发根力 机插后 4 d 以 20 穴为一个
样点 ,每小区观察 3 个样点 ,记数新生根数及苗数 ,
算得每株苗的新根发生数 ,即秧苗田间发根力 (简称
秧苗发根力) 。
11315 缺穴率和每穴苗数 栽后 5 d 每个小区记
载 3 个 2 m 行长 4 行的穴数和缺穴数 ,并算得平均
穴距 ;同时调查 3 个 1 m 行长 4 行内每穴苗数。
11316 大田分蘖动态 栽插后定点观测分蘖动
态 ,以连续 10 穴为一个观察点 ,每个育秧方式 ×落
谷密度处理测定 5 个观察点 ,5 d 观测 1 次。
11317 产量及其穗粒构成 成熟期每个小区观
察 3 个 2 m 行长 4 行的总穗数和总穴数 ,算得每穴
平均穗数 ,取 20 样穴 ,令其每穴穗数尽量接近平均
穗数 ,20 穴样本的平均穗数同查得的该小区平均穗
数。20 穴样穗风干后脱粒计产 , 并算得每穗实
粒数。
2 结果与分析
秧苗各项形态测定的结果表明 ,在相同落谷密
度下 ,硬盘和双膜秧生长情况很相近 ,故本文主要以
双膜育秧条件为代表分析落谷密度对秧苗生长的效
应 ;同时为了全面了解育秧落谷密度对机插秧产量
的影响 ,两种育秧方式均作分析。
图 1 双膜育秧的落谷密度与成苗率
Fig11 Relation between rates of emergence and sowing densities
211 成苗率、秧苗形态与素质
21111 成苗率 在本试验条件下双膜育秧成苗
率随落谷密度提高而下降 ,且下降的速率逐渐加大 ,
其原因显然与随落谷密度增加 ,谷叠谷和过度拥挤
而形成小谷堆有关。图 1 是以多项式模型拟合的成
苗率与落谷密度关系 ( R = 019257 3 3 ) ,由图可见 ,落
谷密度由 17017 粒/ dm2 增加到 40011 粒/ dm2 ,成苗
率降低了约 20 百分点 ,且随落谷密度增大 ,成苗率
下降的速率加大。依图 1 中所列回归方程 ,在落谷
密度同样增加 50 粒/ dm2 的情况下 ,由 170 粒/ dm2
增加到 220 粒/ dm2 ,成苗率下降约 0168 个百分点 ;
由 350 粒/ dm2 增加至 400 粒/ dm2 ,成苗率下降 7196
个百分点。这一落谷密度与成苗率的关系 ,在确定
落谷密度和安排秧床面积时均必须加以考虑。
21112 秧苗形态 落谷密度不同对芽鞘、不完全
叶、第 1 叶的叶片和叶鞘以及第 2 叶的叶片和叶鞘
的长度的影响均不大 ,表现为落谷密度最小的处理
叶及叶鞘稍短 ,其他各落谷密度处理相近 ,最大变幅
在 5 %左右 ;落谷密度对第 3 叶叶片和叶鞘长度的
影响明显 ,而两者变化趋势相反 ,叶片的长度随落谷
密度增加而变长 (落谷密度由小到大各处理分别为
4185、5108、5156、5157 和 5158 cm) ,而叶鞘长随落谷
密度增加而变短 (分别为 5123、5115、5100、4191 和
4161 cm) 。由此可考虑将第 3 叶叶片长与叶鞘长的
比值作为反映秧苗素质对落谷密度反应的一项指
标 ,落谷密度大的情况下此比值大 ,苗质相对较弱
(如 ,密 5 为 1121) ;落谷密度小的情况下此比值小 ,
苗质相对较壮 (如 ,密 1 为 01927) 。其适宜的值为多
少 ,尚待进一步收集资料研究确定。
21113 秧苗质量 各落谷密度处理的秧苗素质
指标列于表 2。表明田间发根力、地上部干重、单位
苗高干重和苗基部粗度等重要秧苗质量指标均随落
谷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其中 ,田间发根力和单
位苗高干重表现为落谷密度最小的处理 (17017 粒/
dm2)显著高于 (优于) 其他处理 ,其他处理间差异未
达显著水平 ;地上部干重和苗基粗的处理间差异更
明显 ,一般除落谷密度相邻或相间的处理间差异未
达显著水平外 ,其余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说
明双膜育秧中 ,半直立穗型高产粳稻品种在中等床
土肥力下 ,生长至叶龄 310~312 时 (播后 15 d) ,秧
苗素质随落谷密度增大而变劣。
212 秧苗地上部干重消长与超秧龄
各落谷密度处理地上部干重的消长如图 2。从
图 2 可见 ,播后 15 d、叶龄为 310~312 时 ,不同落谷
密度处理间的苗干重已有明显差异 ,特别是落谷密
度最小的密 1 已大幅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值得注
意的是 ,播后 20 d 叶龄为 318~411 时 ,仅密 1 的苗
干重继续上升 ,其余 4 个处理 (密 2、3、4、5)的苗干重
消长动态发生转折 ,由上升转为下降或不增长。表
明秧苗由于群体叶面积过大 ,底膜上有限的土壤内
根系过多 ,光合生产已不敷或仅够呼吸的需要 ,开始
809 作 物 学 报 30 卷
动用原苗体的贮藏物质 (甚至结构物质) ,以维持生
命 ,苗质无疑将急剧下降 ,此期可视为超秧龄的临界
期。从图还可看出落谷密度越大的自此往后苗干重
下降的速率越大 ,苗质变劣的速度越快。由此可见 ,
本试验条件下 ,落谷密度为催芽种谷 22914 粒/ m2 (每盘 140 g) 时 ,播后 20 d 叶龄 318~411 已达到超秧龄的临界期 ,随落谷密度加大 ,超秧龄的临界期还要提早 ,苗质下降更快。以上结果对机插秧大面积生产中确定双膜育秧的落谷密度和掌握移栽秧龄有参考价值。
表 2 各落谷密度处理的秧苗质量指标
Table 2 The quality of rice seedlings for treatments
处理
Treatment
田间发根力
Root2developing ability in
field (No1/ plant) 株高Plant height(cm) 单位苗高干重Dry weight per unit seedlingheight (mg/ cm) 地上部干重Dry weight of shoot(g/ 100plant) 苗基粗Stem thickness(mm)
密 1 Sowing density 1 6169 a 11192 1178 a 21118 a 2173 a
密 2 Sowing density 2 5174 b 11167 1145 b 11688 b 2152 ab
密 3 Sowing density 3 5180 b 11121 1147 b 11651 bc 2133 bc
密 4 Sowing density 4 5179 b 11115 1139 b 11552 bc 2123 bc
密 5 Sowing density 5 5133 b 11105 1128 b 11410 c 2108 c
LSD0105 01819 11136 01217 01258 01355
注 :株高、单位苗高干重、苗地上部干重和苗基粗为播后 15 d 取样的测定值。
Notes :Plant height , dry weight per unit seedling height , dry weight of shoot and stem thickness were measured at 15 d after sowing1
图 2 双膜育秧不同落谷密度处理的地上部干重变化
Fig12 Changes of shoot dry weight with different sowing density in two2layer film raising
213 大田每穴苗数、分蘖和成穗
21311 苗数 机插秧的秧床落谷密度除影响苗
质外 ,同时还会影响大田每穴苗数和大田缺穴率 ,进
而影响实插穴数和苗数以至产量。从表 3 可见 ,每
穴苗数随落谷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密 1 (17017 粒/
dm2)每穴 2116 苗 ,显著少于其他各处理 ;密 5 (40011
粒/ dm2)每穴 3184 苗 ,显著多于其他各处理。缺穴
率随落谷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密 1 缺穴率达 1716 % ,
密 5 缺穴率只有 112 % ,多数处理间差异显著。机插
双膜育苗的落谷密度对实插苗数的影响最大 ,密 1
仅为 4810 万/ hm2 ,密 5 则达 10215 万/ hm2 ,是密 1 的
一倍多。
21312 分蘖与成穗 大田分蘖发生的早迟是秧
苗质量的重要标志 ,本试验中各处理的始蘖期随落
谷密度的增加而推迟 ,密 5 较密 1 迟 5 d (表 3) ,大田
有效分蘖节位少 1 个多。落谷密度大的密 5、密 4 ,
虽然分蘖起动迟 ,但因每穴苗数多 ,穴最高茎蘖数仍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与此相反落谷密度小的密 1 每
穴最高茎蘖数显著少于其他处理。另一方面 ,成穗
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 ,以致每穴的成穗数各处
理间的变幅减小 (表 3) 。由于落谷密度大的处理实
插穴数显著多 ,所以单位面积的穗数以密 5、密 4 显
著多于其他 3 个处理 ;密 1 的穗数也显著少于其他 4
909 9 期 沈建辉等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个处理。
综上所述 ,双膜育秧不同落谷密度处理的秧苗
插入大田后 ,分蘖和成穗具有比较强的群体自动反
馈调节能力 ,尽管处理间实插苗数相差一倍以上 ,而
最终成穗数相差较小 ,但仍是落谷密度大的处理穗
数明显多。
表 3 双膜育秧各落谷密度处理的苗数及分蘖与成穗
Table 3 Number of seedlings ,tillers and panicles with different sowing density in two2layer film raising
处理
Treatment
苗数
Plant
number
(/ hill)
缺穴率②
Rate of
empty hill
( %)
实插穴数
Number of
hills
(104/ hm2)
实插苗数
Number of
seedlings
(104/ hm2)
分蘖期①
Tillering
stage
最高茎蘖数
Maximum of
stems and
tillers (No1/ hill) 成穗数Ears per hill(No1/ hill) 成穗率Paniclerate ( %) 单位面积穗数Ears(104/ hm2)
Sowing density 1 2116 d 1716 a 2212 d 4810 6/ 29 13150 c 9120 b 68115 20412 c
Sowing density 2 2161 c 1312 b 2314 c 6111 7/ 2 16120 b 10117 ab 62176 23810 b
Sowing density 3 2197 c 711 c 2511 b 7415 7/ 3 16110 b 9190 ab 61149 24815 b
Sowing density 4 3143 b 417 cd 2517 ab 8812 7/ 4 19166 a 11100 a 55195 28217 a
Sowing density 5 3184 a 112 d 2617 a 10215 7/ 4 19150 a 10160 a 54136 28310 a
LSD0105 01397 41447 11095 11823 11339 321386
注 : ①分蘖期系指 50 %植株发生分蘖的时期 ; ②如无缺穴应插 2710 万穴/ hm2。
Notes : ①Tillering stage is the period when 50 % of plants produce tiller in field ; ②There should be 2710 ×104 hills per hm2 when transplanted seedling was
not missed1
表 4 双膜育秧各落谷密度处理的稻谷产量及每穗粒数
Table 4 Grain yield and grains per panicle with different sowing density in two2layer film rice2nursery
育秧方式
Rice nursery
处理代号
Treatment
每穗实粒
Full ripened grains per ear
(grain/ ear)
单位面积实粒数
Full ripened grains per
hm2 (104/ hm2)
产量
Grain yield
(kg/ hm2)
平均产量
Average grain yield
(kg/ hm2)
双膜
Two2layer film
rice2nursery Sowing density 1 115 23 483 b 6 18610 bSowing density 2 139 33 082 a 8 71019 aSowing density 3 130 32 305 a 8 40713 aSowing density 4 113 31 945 a 8 40310 a
Sowing density 5 121 34 243 a 9 03613 a 816817
硬盘
Plastic tray
rice2nursery Sowing density 1 139 29 746 b 7 56612 bSowing density 2 138 33 079 ab 8 38215 abSowing density 3 145 34 829 a 8 79412 aSowing density 4 115 34 592 a 8 74313 a
Sowing density 5 121 35 598 a 9 06217 a 851717
注 :每穗实粒数 LSD0105 = 18116 ;单位面积实粒数 LSD0105 = 403714 ;产量 LSD0105 = 90114。
Notes :Full ripened grains per ear LSD0105 = 18116 ;Full ripened grains per hm2 LSD0105 = 403714 ; Grain yield LSD0105 = 901141
214 产量
由于各处理的千粒重和结实率相差很小 ,所以
表 4 的产量构成因素中仅列出每穗粒数 (穗数列在
表 3 中) ,除落谷密度最小的密 1 处理外 ,其他处理
大体是穗数少的每穗粒数多 ,这样处理间的产量差
异较穗数的差异大多进一步缩小 ,在双膜育秧和硬
盘育秧中均仅为密 1 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低于其他
处理 ,而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比较两种育秧方式的平均产量 ,硬盘育秧方式
各处理高于双膜育秧方式 4126 % ,其差异未达显著
水平 ( LSD0105 = 57011 ,39819 < 57011) 。值得进一步
分析的是 ,落谷密度最小的 640 g/ m2 处理双膜育秧
较硬盘育秧减产幅度大 ( - 2213 %) ,说明移栽秧龄
311~313 秧床每 m2 仅播 640 g 芽谷在生产中是不
适用的 ,若将这一处理去除 ,两育秧方式间产量的差
异就很小了 (1105 %) 。因此用双膜育秧代替硬盘育
秧并与机插秧配套 ,不会影响大田稻谷产量 ,在生产
上是可行的。
3 讨论
311 机插育秧适宜落谷密度 (播量)的衡量标准
从以上“21412”和“215”的分析可以看出 ,机插
双膜育秧的落谷密度 ,除通过秧苗素质外 ,还通过每
穴苗数和缺穴率影响大田生长和产量 ,这是与手插
秧不同之处。在本试验条件下 ,落谷密度越稀秧苗
越壮 ,落谷密度小的处理秧苗素质的各项指标均显
著优于落谷密度大的处理 ,但因大田缺穴率高和每
穴苗数少 ,以至穗数不足 ,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密度 1 处理实粒数最少 ,是因为插秧机所切秧块是
不变的 ,导致大田基本苗最少和小分蘖成穗过多。
可见形成壮苗的落谷密度并不是适宜的落谷密度 ,
大田产量的高低才是衡量双膜育秧适宜落谷密度重
要的标准。
019 作 物 学 报 30 卷
312 机插双膜中苗育秧适宜的落谷密度
以上的分析已指出 ,叶龄为 310~312 及落谷密
度在 22914~400 粒/ dm2 之间时 ,秧苗素质的重要指
标均随密度增加而明显变劣。苗插入大田后 ,由于
稻株自身的反馈调节作用 ,稻谷产量的差异不大 ,达
不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秧龄 311~313 时移栽 ,双
膜秧在 22914~400 粒/ dm2 之间的落谷密度 ,对大田
生长和产量的效应是相近的。考虑到在落谷密度较
小的情况下超秧龄的临界期较迟 ,其后苗质变劣的
速度较缓 ,秧龄弹性较大 ,较有利于应对生产中常发
生的超秧龄现象 ,我们认为在机插中苗大面积生产
中双膜育秧适宜的落谷密度应在 230 粒/ dm2 左右。
本试验所用的武运粳 7 号千粒重较高 (3010 g) ,种子
发芽率较高 (9515 %) ,按上述适宜落谷密度算得适
宜播量为催芽破胸种谷 860 g/ m2 ,当品种千粒重不
同、种子发芽率不同时 ,可依此推算。
313 落谷量与秧爪取秧面积
本试验所用的插秧机 ( PFS455) 秧爪取秧面积 ,
纵向有 8~17 mm ,共 10 个档位 ,横向有 1018、1117、
1410 mm 等 3 个档位可供调节 ,纵横匹配可有 30 个
不同的取秧块面积 ,最小秧块面积为 0186 cm2 ,最大
秧块面积为 2172 cm2。秧块面积取值大 ,可增加每
穴苗数 ,减少缺穴率 ,但所用苗数 (面积) 加大 ,生产
中不易接受 ;秧块面积取值小 ,每穴苗数减少 ,缺穴
率增加 ,不利产量形成。故本试验采用生产中常用
的中等取秧块面积 , 即 1120 cm ×1117 cm ( 1140
cm
2) 。值得指出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取秧块面积的调
整仍是保证每穴苗数的重要技术环节。以上述适宜
的落谷密度 230 粒/ dm2 为基础 ,按成苗率 80 %计
算 ,则成苗 184 株/ dm2。根据本研究对大面积机插
中、晚粳稻每穴苗数与产量关系的调查 ,一般每穴苗
数 310~410 ,缺穴率在 5 %以下 (27 万穴/ hm2) ,最易
获得 9 000~9 750 kg/ hm2 的产量 (另文发表) 。这
样 ,栽插秧块大小需在 1163 cm2 ,平均每穴苗数达
310 苗 ,尽量均匀播种 ,减少缺穴率 ,遂能保证大面
积机插中晚粳稳产高产。
314 机插中大苗的适宜落谷密度
本试验秧苗地上部干重消长的结果表明 ,落谷
密度为 17017 粒/ dm2 的处理在播后 25 d ,叶龄为
411~413 时 ,苗干重仍未下降 ,说明苗质尚未变劣 ,
如果这时移栽 ,通过提高播种质量 (匀播) 、适当增加
取秧块的大小 ,以减少缺穴率 ,增加每穴苗数 ,其大
田稻谷产量有望高于落谷密度较大、苗质明显变劣
的处理。亦即移栽秧龄在 411~413 的情况下催芽
种谷 170 粒/ dm2 左右的落谷密度可能较适宜 ,可进
一步试验验证。李学谌等[4 ] 、崔承善等[5 ]提出的棚
盖塑料软盘培育 4 叶 1 心中大苗经济合理的落谷密
度为每盘芽谷 100 g (616 g/ m2) 和 90 g 左右 (554 g/
m
2) ,因其所用的品种的千粒重为 25 g ,实际落谷密
度与本实验 170 粒/ dm2 十分相近。
References
[1 ] Yutaka Konishi1 Technology for Increasing Yield in Rice Transplanted
by Machine1 Tokyo : Rural Culture Association , 19721 123 - 124 (in
Japanese)
[2 ] Kiyochika Hoshikawa1 Physiology of Small Rice Seeding and the
Technology of Seedling Nursery1 Tokyo : Rural Culture Association ,
19721 109 - 111(in Japanese)
[3 ] Jiao J (矫江) 1 Review of dry2raised seedlings in Hokkaido of Japan1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8 , (2) :
50 - 51 (in Chinese)
[4 ] Li X2Z(李学谌) ,Zhang C2B(张础宝) ,Fu Z2Y(付珍玉) 1 Study on
simplified technology of raised seeding in machine transplant and in2
creased effect of investment Ⅱ1 Study on technology of rice medium2
seedling nursed with greenhouse for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1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吉林农业科学) ,1984 , (2) :31 - 35 (in
Chinese)
[5 ] Cui C2S(崔承善) ,Meng Q2Z(孟庆芝) ,Liu M(刘民) 1 The sowing
density and the quality of machine transplant in tray rice nursery1
Modern Agriculture (现代化农业) ,1997 , (1) :2 - 4 (in Chinese)
119 9 期 沈建辉等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