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Rice eui Gene Studies

水稻eui基因研究进展



全 文 :Vol. 30 , No. 7
pp. 729 - 734  July , 2004
作  物  学  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第 30 卷 第 7 期
2004 年 7 月  729~734 页
综述 水稻 eui 基因研究进展
张书标 杨仁崔 Ξ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02)
摘  要  概述了 eui 基因的发现、遗传、作用机理、定位和育种应用 ,及 e2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 ,并展望了 eui 基因的应用
研究。
关键词  水稻 ; eui 基因 ; e2杂交稻
中图分类号 :S511
Advances in Rice eui Gene Studies
ZHANG Shu2Biao ,YANG Ren2Cui
( Institute of Genetics & Crop Breeding ,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2 , Fujian , China)
Abstract  The studies on the discovery , genetics , action mechanism ,mapping and breeding application of eui gene ,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breeding technology system of eui2hybrids were reviewed. Prospects of the utilization of eui2
stock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Rice ; eui gene ; eui2hybrids
  纵观水稻育种的历程 ,每一次新的技术突破都
离不开新遗传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由于半矮秆
基因的发现与利用 ,矮化育种的成功 ,水稻产量提高
了 20 %~30 %。野败种质的发现和利用 ,使中国杂
交水稻培育成功 ,再次提高产量 20 %左右。回顾国
际水稻研究所 ( IRRI) 的育种史 ,抗白叶枯病 Xa24
基因和 O. nivara 抗草状矮缩病毒病 GS 基因的发现
和利用 ,使育成的 IR26 和 IR28 及之后的所有 IR 品
种都兼抗这二种世界性的主要病害 ,增产稻米、少用
农药、保护环境 ,获得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
效益。
20 多年来 ,国内、外学者关注并致力于水稻 eui
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利用 ,在最近几年取得明显进
展 ,本文就此做一概述。
1  eui 种质的发现
通过辐射和化学诱变 Norin8 ,Okuno 等[1 ]获得 8
株高秆突变体 ,他们具有不同的秆型。基于各节间
伸长的比例及伸长节间数 ,将 8 个高秆突变体分为
上部节间伸长型 (LM23) 、基部节间伸长型 (LM21、22、27) 、多节位型 (LM24、25) 和所有节间伸长型 (LM2
6、28) 4 种类型。同年 Okuno 等 [2 ]分析了高秆突变体
LM21 及LM23 的遗传 ,认为LM21 的高秆由隐性单基
因控制 ,LM23 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美国学者 Rutger 等[3 ]报道了 ,在粳稻杂交后代
中发现一株长节间 ,高秆个体 ,并命名为 76 :4512。
对 76 :4512 的遗传研究表明 ,最上节间伸长是由隐
性单基因控制 ,并建议用 eui 表示该基因。该基因
能使最上节间伸长 2 倍 ,穗伸长 12 % ,且对其他节
间几乎没有影响。他们设想 eui 基因在杂交稻种子
生产中是一有用的第 4 因子 (相对于不育系、保持系
和恢复系) ;将其用于提高恢复系株高 ,以提高父本
的传粉能力 ,增加制种产量 ,还可适应机械化的商业
生产。吴世弼等[4 ]用 30 千伦的 Co60γ射线辐照诱变
籼稻品种桂朝 2 号 ,获得一个高秆隐性突变体“Mh2
1”。研究表明 ,“Mh21”株高由一隐性单基因控制 ,属Ξ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070470)和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 (2002J035) 。
作者简介 :张书标 (1972 - ) ,男 ,福建屏南人 ,博士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3204207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3212229.

简单遗传 ,且受微效基因影响。高秆隐性突变体
“Mh21”的株高比桂朝 2 号增加了 50. 43 cm ,增高
48196 % ,而这种增高是由植株各节间长度同时增长
的结果。这和 Okuno 和 Kawai [1 ]及 Rutger 和 Carna2
han[3 ]所得到的高秆隐性突变体的增长原因不同 ,前
者是由植株低节位节间的增长 ,后者是顶端节间的
增长。廖昌礼等[5 ]又报道 ,在 1983 年他们在水稻远
缘复合杂交组合 2E ×密阳 22 的 F2 代中发现高秆个
体 ,并命名为 Grlc ( Guizhou recessive long2internode) ,
其株高的增加是由于所有节间的伸长 ,它与国外已
知的两个高秆隐性水稻 LM21 和 76 :4512 的秆型结
构有所不同。
孙立华等[6 ,7 ]通过组织培养广亲和粳稻 02428 ,
筛选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高秆隐性单基因突变体
02428h。与供体亲本 02428 比较 ,其茎秆高 (不包括
穗长)增加了 40. 1 cm。这主要来自于倒 1、倒 2 节
间的伸长 ,特别是最上部节间伸长达 26. 6 cm ,占总
伸长的 66. 3 % ,基部节间长度没有显著增加。其他
农艺性状如单株穗数、每穗粒数没有明显改变 ,但穗
长却显著增加了。02428h 与 Rutger 发现的 eui 材
料 ,秆型表现相似 ,属上部节间伸长型。
杨仁崔等[8 ]通过辐射诱变协青早 B ,获得 2 种
不同类型的高秆隐性突变体协青早 eB21 和协青早
eB22。协青早 eB21 的株高为 150~160 cm ,协青早
eB22 的株高为 110~120 cm。协青早 eB21 株高的增
加除靠倒 1 节间的增长外 ,倒 2、倒 3 节间的增长也
达极显著水平 ,倒 1 节间的增长量占总增长量的
53. 3 %。协青早 eB22 株高的增加基本上都是由倒 1
节间的增长 ,其增长量占总增长量的 90. 2 %[9 ] 。
2  eui 种质的遗传
Rutger 等[10 ]研究了 eui 基因与 sd21 的关系 ,确
认 eui 基因是独立于 sd21 的一个高秆隐性基因。
Maekawa等[11 ]对 76 :4512 和 No. 615 进行了等位性
测验 ,认为 No. 615 最上节间伸长基因与 PL21 中的
eui 基因等位。为此 ,他们也将 No. 615 最上节间伸
长基因命名为 eui 。廖昌礼[5 ]用 Grlc 与几个矮籼品
种和矮秆不育系测交 ,研究了 F1 株高特点及 Grlc 与
各类高秆材料的秆型差别。指出 Grlc 高秆隐性性
状不受胞质影响。陈廷文[12 ]用 Grlc 与 4 个矮籼、粳
亲本杂交 ,分析了 Grlc 株高在各世代的遗传。半矮
生籼粳稻品种对 Grlc 株高相对为显性。但由于半
矮生品种遗传背景和交配方式不同 ,杂交后代株高
分离表现出多样性的遗传。在籼籼交中 , Grlc 株高
表现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属简单遗传 ,存在有基因
的上位性效应 ;籼粳交后代 Grlc 的株高既受一对隐
性主效基因控制 ,也受两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还有
的受两对以上独立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表明 Grlc
高秆隐性性状在粳稻组合中 ,除受高秆隐性基因控
制外 ,还受粳稻修饰基因的影响。陈建民等[13 ,14 ]研
究了水稻隐性高秆突变的遗传及与半矮生基因的等
位关系。认为隐性高秆由隐性长节间基因 eui 控
制 , eui 与 sd21 相互独立 ,且 Grlc 与 02428h 所携带
的长节间基因是相同的。朱旭东等[15 ]研究了高秆
突变体 Mh21 的株高遗传 ,认为Mh21 中仍然含有 sd2
1 ,而不是 sd21 原位点的回复突变。根据Mh21 与含
有 sd21 矮秆品种杂交 F1 的株高表现 ,认为 Mh21 的
高秆特性是由一对隐性抑制基因控制 ,将其暂定名
为 i2sd21 ( t) 。该抑制基因能调节 sd21 的表达 ,并
仅对 sd21 起作用 ,而对由非 sd21 控制的半矮秆不
起抑制作用。梁康迳等[16 ]分析了两个高秆隐性种
质 76 :4521 和 Mh21 穗伸出度的遗传。认为穗伸出
度受 1 对隐性主效基因和一些修饰基因控制 ,穗伸
出度与株高、穗长、第 1 节间长及第 2 节间长呈极显
著正相关。黄荣华等[17 ]测验了辐射获得的高秆隐
性突变体 eR127 与 Grlc、02428h、76 :4512 及 IR50 eui
的等位性关系。试验表明 ,控制 eR127 的高秆隐性
基因与已有材料的高秆隐性基因等位。杨蜀岚[9 ]测
验了协青早 eB21、eB22 与 IR50 eui 之间的等位性。
结果表明 ,协青早 eB22 与 IR50 eui 的 F1 为正常半矮
生类型 ,不同于双亲的长穗颈高秆型 ;协青早 eB21
与 IR50 eui 的 F1 为如同双亲的长穗颈高秆型。据
此 ,推断协青早 eB21 中的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与
IR50 eui 中的 eui 基因等位 ,称 eui1 ;协青早 eB22 中
的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与 IR50 eui 中 eui 基因不等
位 ,为一新基因 ,称 eui2。
遗传研究表明 ,除协青早 eB22 外 ,控制不同高
秆隐性材料的基因都为同样的 eui ,但不同材料之间
的秆型结构有所不同 ,可能是由 eui 基因于不同遗
传背景中表达差异引起的 ,或受其他微效基因的修
饰作用所致。
3  eui 基因的作用机理
何祖华等[18 ] 研究了珍长 A 苗期和抽穗期对
GA3 的敏感性 ,指出带有长节间基因 eui 的珍长 A
不论在苗期和抽穗期对 GA3 的敏感性均高于珍汕
037    作   物   学   报 30 卷  

97A。此外 ,他们还探讨了 eui 的应用和不育系的选
育。eui 基因能基本上消除胞质不育系的包颈现象 ,
其效应受品种遗传背景的影响。何祖华等[19 ]在不
同生育期水稻株高基因对 GA3 的敏感性及对内源
激素含量的调节的研究中 ,发现含有 eui 基因的水
稻苗期至抽穗期 GA3 含量逐步上升 ,且高于含其他
株高基因的水稻。一般认为内源激素 GA3 含量高 ,
对于外源 GAs 的敏感性小 ;但 eui 基因对外源 GA3
较敏感。此外 , IAA 的含量也以 eui 稻株最高 ,而
ABA 含量低。认为水稻 eui 基因对 GA3 的敏感性为
全生育期敏感型。
季兰[20 ] 研究了 eui 基因的作用机理。认为
eui1、eui2 基因之所以能使水稻最上节间剧烈伸长 ,
是因为在抽穗始期产生大量的 GA1 ,诱导最上节间
的剧烈伸长。eui1 基因的表达有时期和部位特异
性 ,强烈表达时期为孕穗末期和抽穗始期 ,表达部位
主要在穗和剑叶 ;其表现为 GA1 含量剧增 ,穗的
GA1/ ABA 比例也剧增 ,同时提高对 GA3 的敏感性。
推测 eui1 基因很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基因 ,因
为它同时涉及 GA1 含量及对 GA3 的敏感性 ,该基因
可能是一个调节基因或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eui2
基因表达时期主要在抽穗始期 ,表达部位主要在剑
叶 ;表现为 GA1 含量和 GA1/ ABA 比例的剧增 ,未表
现出对 GA3 敏感性的变化。eui2 基因有可能是编
码 GA 合成途径某一代谢酶的结构基因 ,该基因仅
涉及 GA1 含量的变化。
4  eui 基因的定位
Maekawa 和 Kita[21 ]将 eui 基因定位在 Ⅵ+ Ⅸ连
锁群 ,分别与 nl21 和 ri 基因连锁 ,他们之间的重组
值分别为 (23. 7 ±5. 1) %和 (28. 6 ±5. 1) %。Librojo
和 Khush[22 ]通过水稻初级三体测验 ,将 eui 基因定
位于第 5 染色体。吴玉良等[23 ]利用 1 对近等基因
系 ,采用 RFLP 技术 ,初步将 eui 基因定位于第 5 染
色体下端 ,找到了与此 eui 基因连锁的两个分子标
记 RG435、RG493 ,其中 eui 基因与 RG435 相距 33. 6
cM。杨蜀岚等[9 ,24 ]采用 SSR 和 AFLP 分子标记技术
及BSA 分析方法 ,筛选到位于第 10 染色体上 4 个微
卫星标记 RM258、RM269、RM271、RM304 和 1 个
AFLP 标记 E1 与 eui2 连锁 ,将 eui2 基因定位于第 10
号染色体的长臂中部 ,并构建出 eui2 基因的局部分
子标记连锁图 , eui2 基因位于分子标记 E1 和 RM304
之间 ,二者距 eui2 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6 和 1. 4 cM。
5  eui 种质的育种利用
eui 基因有 2 个育种利用途径 ,一是选育高秆隐
性恢复系提高其传粉势能 ;另一是选育长穗颈不育
系 ,期待达到遗传解除不育系的包穗并提高对外源
GA3 的敏感性。Rutger 等[3 ]曾设想将 eui 基因用于
恢复系 ,期望以提高株高来提高父本的传粉能力 ,增
加制种产量 ,并适应机械化的商业生产。陈廷文[12 ]
认为 ,若通过杂交转育把高秆隐性基因导入到恢复
系 ,可利于传粉 ,提高制种产量。Virmani 等[25 ]报道
利用 76 : 4512 与 IR50 杂交、回交育成了恢复系
IR50 eui 。申宗坦等[26 ]利用 eui 基因与野败胞质的
互作效应 ,采用杂交回交转育的方法 ,将 76 :4512 中
的 eui 基因导入籼型不育系珍籼 97A ,解除了包穗 ,
其穗颈伸出度达到 + 0. 71 cm ,指出可以把 eui 基因
导入籼型野败不育系中 ,消除包穗现象。何祖华
等[27 ]利用 eui 基因与野败不育胞质之间的互作效
应 ,可部分地抑制野败对穗伸出度的负效应 ,使不育
系基本上不再出现包穗现象。通过回交将 eui 基因
导入珍籼 97A ,首次育成不包穗的野败不育系珍长
A。珍长 A 穗颈伸出度为 - 1. 8 cm ,对照为 - 11. 1
cm。杜如伟等[28 ]研究证实了 ,珍长 A 具有花时提
前、柱头外露率高的良好异交习性 ,且只需喷施少量
的“920”降低制种成本 ,提高种子质量。
6  e2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研究
进展
  自 eui 种质发现 ,至今已经历了 20 多年 ,国内、
外学者已从基础研究发展到探讨 eui 种质的应用 ,
并将 eui 种质寓于生产。此间的研究与利用已明
确 , eui 种质能够遗传解除不育系的包穗并提高对赤
霉素的敏感性 ;利用含有 eui 基因的不育系或恢复
系配制的 F1 仍为半矮秆 ,且具有杂种优势。以上研
究为 eui 种质成功地应用于育种与生产打下了基
础。
至今 eui 种质仍未能成功地应用于生产 ,是因
为发现的 eui 种质不能直接用于生产 ,而必须通过
杂交、回交转育等手段 ,但因基因的分离与重组 ,又
使不育系和恢复系在 eui 导入的过程中丧失了部分
本来具有的综合优良性状。即使已育成的珍长
A[27 ]及 IR50 eui [25 ]也都未有生产应用的报道。
杨仁崔等[29~31 ] 提出直接诱变 B 系、R 系及 S
系 ,获得高秆隐性突变体 ,进而育成长穗颈不育系、
137 7 期 张书标等 :水稻 eui 基因研究进展    

高秆隐性恢复系 ,继而育成 e2杂交稻的技术路线。
实践表明 ,诱变获得的高秆隐性材料属于单基因突
变 ,基本不改变原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其他综合优良
性状。采用此技术 ,已将国内外生产上应用的主要
不育系都转育成长穗颈不育系 ,它们是 II232eA1 ,协
青早 eA1、2 ,龙特浦 eA1、2 ,D297eA1、2 ,V20eA1 ,金
23eA1、2 ,冈 46eA1 ,D62eA1 , IR68902eA1 , X07eS1 和
培矮 64eS1。其中 II232eA1、冈 46eA1、协青早 eA1、协
青早 eA2、金 23eA1、龙特浦 eA2、IR68902eA1 和培矮
64eS1已通过技术鉴定。相应的 e2杂交稻也已育
成 ,部分 e2杂交稻组合已进入生产示范和区试。张
瑞祥等[32 ]从福建农林大学引进“水稻雄性不育系选
育方法”,育成籼型长穗颈不育系 K17eA。湖南师范
大学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育成长穗颈双低温敏核不
育水稻[33 ] 。
研究表明 , eui 基因可完全或基本解除不育系的
包穗和提高不育系对赤霉素的敏感性 ,同时增长柱
头、提高柱头外露率并明显改善异交特性[34~38 ] 。
其解除不育系包穗程度依不育系不同的遗传背景及
不同 eui 基因而异。II232eA1、协青早 eA1、龙特浦
eA1、2、D297eA1、V20eA1、培矮 64eS1 能完全解除包
穗 ;而金 23eA1、2、冈 46eA1、协青早 eA2、D297eA2、
D62eA1、IR68902eA1 只能缓解不育系的包穗程度。
eui1 基因一般比 eui2 基因有更大的解除包穗效应。
此外 ,抽穗时的环境温度较高时 ,有利于长穗颈的表
达。张瑞祥等[39 ]利用长穗颈不育系协青早 eA2 与
恢复系 4480 进行制种 ,获得成功 ,在不喷“920”的条
件下 , 每公顷比对照增产 483. 35 kg , 增幅达
52173 %。
与原杂交稻相比 , e2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
似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 ,但因含有 eui 基因 ,具有其
本身特有的生物学特性 ,表现植株生长较繁茂 ,各个
生育期的植株高度略有增加 ,但分蘖数略有降低 ;构
成产量因素中的有效穗、结实率和穗粒数略有降低 ,
但千粒重增加 ,保持原杂交稻的产量水平 ;茎秆的倒
伏指数略有增加 ;稻米米粒变长、变宽 ,长宽比增加 ,
稻米的外观品质有所改良[40 ,41 ] 。统计分析表明 ,所
研究的 e2杂交稻各性状与原杂交稻性状间的差异
都达不到显著水准。
7  认识与展望
7. 1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 , eui 基因具有遗传解除不
育系包穗的功能。实践证明 ,采用相应诱变因子和
诱变剂量 ,水稻 eui 基因的突变率相当高 ,平均为
0101 % ,变幅为 0. 002 %~01047 % ;依不同遗传背景
和不同剂量而异[31 ] 。此外 , eui 为高秆隐性突变 ,突
变体易于选择 ,且稳定快。可以认为 , e2杂交稻育种
技术路线和方法更具科学性 ,育种效率高 ,已将 eui
种质直接推向育种与生产应用。
7. 2  eA 系、eS系的长穗颈表现 ,从遗传上提高不育
系的异交潜势 ,将有利于提高种子生产的高产、稳产
性。研究与建立不用 (少用)“九二零”的种子生产技
术体系 ,达到可持续发展高产、低耗、优质、无污染的
种子生产是选育和利用 eui 基因的主要目的之一。
eui 基因用于两系稻 ,优点更为突出。实践表明 ,多
数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包穗严重 ,且对“九二零”钝
感 ,而带有 eui 基因的培矮 64eS1 在不育期和可育期
都能完全解除包穗 ,且对“九二零”敏感 ,生产上可以
完全不用“九二零”,或少喷施“九二零”以进一步提
高其异交潜势[35 ] 。
7. 3  eui 基因的多型性 , eui2 新基因的发现[35 ] ,使
得 A 系、R 系同时利用 eui 基因成为现实 ,种子生产
过程父、母本都可不用、少用赤霉素成为可能。育种
上可根据不同遗传背景育种材料 ,筛选不同 eui 基
因用于 eA、eR 系选育和杂交稻的最佳配组 ,从而提
高 e2杂交稻的育种效果和利用水平。e2杂交稻育种
技术体系建立 ,育成带有 eui 基因的长穗颈不育系
和高秆隐性恢复系 ,并可以 eA/ R、A/ eR 及 eA/ eR
等[31 ]3 种方式组配出 e2杂交稻。
7. 4  不同的 eui 基因对杂种的影响 (特别是产量的
影响)是不同的 ,同样的 eui 基因于不同的遗传背景
下 ,对杂种的效应不一样。不同的 eui 基因于相同
的遗传背景下的效应也不一样。在今后的 e2杂交
稻育种工作中要注意不同 eui 种质于不同遗传背景
的利用 ,筛选强优势的组合 ,选育高产、更高产的 e2
杂交稻。将基部 3 个伸长节间短、茎秆粗壮、穗大、
粒多、剑叶较厚的种质改造为 e2杂交稻是近期育种
的主要目标。e2杂交稻虽然具有与原杂交稻相近的
半矮秆株叶形态 ,但由于 eui 基因的存在使得杂种
株高略有增加 ,虽没有改变茎秆的结构 ,但各节间略
有增长 ,茎秆的负重增加 ,抗倒性有所下降。生产上
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栽培措施来克服 e2杂交稻植株
略高的缺陷 ,发挥 e2杂交稻的产量潜力[40 ] 。
7. 5  迄今 ,都是取将原有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改造为
含有 eui 基因的长穗颈不育系和高秆隐性恢复系 ,
继而育成 e2杂交稻的技术路线。今后 ,随着 e2杂交
237    作   物   学   报 30 卷  

稻育种的不断深入 ,采用诱变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 ,
选育新遗传背景的长穗颈不育系和高秆隐性恢复
系 ,将使 e2杂交稻育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7. 6  eui 基因为一高秆隐性基因 ,可以作为与其紧
密连锁性状的形态标记基因。
7. 7  Ritchie 等[42 ]和 Kende 等[43 ]认为深水稻是研究
茎伸长的模式植物。eui 基因提高水稻内源激素的
含量 ,特别是 GA 类的含量 ,使得水稻倒 1 节于抽穗
前 2~3 d 伸长 50~60 cm ,因此 ,含 eui 基因的水稻
也是 eui 基因调节节间伸长机理及激素调节节间伸
长代谢研究的模式植物之一。
7. 8  实现对 eui 基因的定位、克隆、分离和遗传转
化利用 ,不仅将有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 eui 基因
的表达机理 ,而且还将可能在禾本科其他作物的杂
种优势育种乃至其他作物、植物 ,如速生树木和叶菜
类蔬菜上应用。
References
[1 ] Okuno K, Kawai T. Variation of internode and other characters in in2
duced long2internode mutants of rice. Japan J Breed , 1978 , 28 (3) :
243 - 250
[2 ] Okuno K, Kawai T. Genetic analysis of induce long2internode mutants in
rice. Japan J Breed , 1978 , 28 (4) : 336 - 342
[3 ] Rutger J N , Carnahan H L. Fourth genetic element to facilitate hybrid
cereal production - recessive tall in rice. Crop Science , 1981 , 21 :
373 - 376
[4 ] Wu S2B (吴世弼) , Zhang Q2H (张琦华) . Study on induced mutant
leading to obtaining a recessive tall2culm gene in rice. Fujian J of Agri
Sci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学报) ,1988 ,3 (1) :41 - 45
[5 ] Liao C2L (廖昌礼) ,Ni K2Y(倪克鱼) ,Liu Y2K(刘远坤) ,Huang Z2H
(黄宗洪) . Studies on heredity and utilization of Grlc recessive tall type
in rice 1. Characters of plant and culm type of Grlc and its testcross F1.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西南农业学报 ) ,
1988 ,1 (1) :43 - 46
[6 ] Sun L2H(孙立华) ,Wang Y2F(王月芳) ,Jiang N (蒋宁) ,Li H2B (李
和标) . A recessive tall culm somatic mutant with wide compatibility in
rice ( Oryza sativa L. ) . Acta Genetica Sinica (遗传学报) , 1994 ,21
(1) :67 - 73
[ 7 ] Li H2B(李和标) ,Sun L2H(孙立华) ,Zou J2S(邹江石) ,Li C2G(李传
国) ,Chen Z2M(陈忠明) . Identification and study of recessive tall stalk
and wide compatibility rice germplasm 02428h. Jiangsu Journal of Agri2
cultural Science (江苏农业学报) , 1992 , 8 (3) :48 - 50
[8 ] Yang R2C , Yang S2L Huang , R2H , Zhang Q2Q. A new gene for elon2
gated uppermost internode. RGN , 1999 ,16 :41 - 43
[9 ] Yang S2L (杨蜀岚) ,Yang R2C(杨仁崔) ,Qu H2P(曲雪萍) ,Zhang Q2
Q(章清杞) ,Huang R2H(黄荣华) , Wang B(王斌) . Genetic and mi2
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a new elongated uppermost internode gene eui2 of
rice. Acta Botanica Sinica (植物学报) ,2001 ,43 (1) :67 - 71
[10 ] Rutger J N. Inheritance of semidwarf and other useful mutant genes in
rice , In :Rice Genetics , Manila : IRRI , 1986. 261 - 271
[ 11 ] Maekawa M , Maekawa T , Shinbashi N , Kinoshita T. Allelism of genes
for elongation uppermost internode from two different sources. RGN ,
1989 , 6 :101 - 103
[12 ] Chen T2W(陈廷文) . Studies on the Grlc recessive high type rice in
genetics. J Sichuan Agric Univ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1992 ,10 (3) :
509 - 521
[13 ] Chen J2M(陈建民) , Gu S2L (顾世梁) , Tang S2Z(汤述翥) , Lu J2F
(陆驹飞 ) . Studies on recessive tall mutants in ric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1998 ,1 (3) :36 - 41
[14 ] Chen J2M(陈建民) ,Tang S2Z(汤述翥) ,Lu J2F (陆驹飞) , Gu S2L
(顾世梁) ,Gu M2H(顾铭洪) . Genetic analysis of alle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ssive elongated uppermost internode gene and semidwarf
genes in rice. Jiangsu Agricultural Research (江苏农业研究) ,1999 ,20
(1) :1 - 5
[15 ] Zhu X2D(朱旭东) ,Zhang X2H(张晓惠) ,Qian Q (钱前) , Yan X2Q
(严学强) ,Min S2K(闵少楷) ,Xiong Z2M(熊振民) . Genetic study of
plant height of tall plant mutant Mh21 in rice ( Oryza sativa L. ) . Acta
Genetica Sinica (遗传学报) ,2000 ,27 (4) :311 - 316
[16 ] Liang K2J (梁康迳) ,Wang N2Y(王乃元) , Yang R2C(杨仁崔) . In2
heritance and breeding utilization of panicle exsertion of rice.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al College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2 ,21 (4) :380 -
385
[17 ] Huang R2H (黄荣华) , Yang R2C (杨仁崔) ,Liang K2J (梁康迳) ,
Zhang S2B(张书标) . Application of recessive tall restore line eR127 in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福建农
业学报) ,2001 ,16 (1) :5 - 7
[ 18 ] He Z2H(何祖华) ,Shen Z2T(申宗坦) . Sensitivity of elongated intern2
ode gene to GA3 and improvment of MS line in rice. 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 ,1994 ,20 (2) :161 - 167
[19 ] He Z2H(何祖华) ,Li D2B (李德葆) . Relations of plant height genes
to the sensitivity of GA3 and to the regulation of endogenous hormones in
different rice growth.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植物生理学通
讯) ,1994 ,30 (3) :170 - 174
[20 ] Ji L (季兰) .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eui gene in rice 水稻长穗颈基
因 eui 的作用机理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1 ] Maekawa M , Kita F. Interaction of eui gene for the elongation of up2
permost internode and some genes for elongation of internode. Japan J
Breed , 1983 ,33 (suppl . 1) : 124 - 125
[22 ] Librojo L , Khush G S.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some mutant genes
through the use of primary trisomics in rice. In : Rice Genetics , Manila :
IRRI , 1986. 249 - 255
[23 ] Wu Y2L (吴玉良) , He Z2H(何祖华) ,Dong J2X(董继新) ,Li D2B
(李德葆) ,Lin H2X(林鸿宣) ,Zhuang J2Y(庄杰云) ,Lu J (陆军) ,
Zheng K2L (郑康乐) . The RFLP of tagging eui gene in rice. Chinese J
Rice Sci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 (2) :119 - 120
[24 ] Yang S2L (杨蜀岚) ,Ma H2L (马洪丽) ,Zhang S2B(张书标) ,Zhu H2
B(朱宏波) ,Wang B (王斌) , Yang R2C(杨仁崔) . Tagging and map2
ping of eui2 controlling elongated uppermost internode trait in rice.
337 7 期 张书标等 :水稻 eui 基因研究进展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31 (4) :480 -
483
[ 25 ] Virmani S S , Dalmacio R D , Lopez M T. eui gene for elongated upper2
most internode transferred to indica rice. IRRN , 1988 , 13 (6) : 6.
[26 ] Shen Z2T(申宗坦) ,Yang C2D(杨长登) ,He Z2H(何祖华) . Studies
on eliminating panicle enclosure in WA2type MS line of rice ( Oryza sati2
va subsp . indica) . Chinese J Rice Sci (中国水稻科学) ,1987 ,1 (2) :
95 - 99
[27 ] He Z2H(何祖华) ,Shen Z2H(申宗坦) . Inheritance of panicle exser2
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ale sterile line in rice. Chinese J Rice Sci (中
国水稻科学) ,1991 ,5 (1) :1 - 6
[28 ] Du R2W(杜如伟) , Yang G2H(杨国花) . The analysis of floret trait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Zhenchang A. Hybrid Rice (杂交水稻) , 1991 ,
(2) :20 - 22 (in Chinese)
[29 ] Yang R2C(杨仁崔) . A breeding method of non panicle enclosure in
CMS lines. Invention Patent Bulletin (发明专利公报) . Patent Bureau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1998 ,14 (45) :2 - 3 (in Chinese)
[30 ] Yang R2C(杨仁崔) , Huang R2H(黄荣华) , Yang S2L (杨蜀岚) ,
Zhang Q2Q (章清杞) . A breeding method of hybrid rice. Invention
Patent Bulletin (发明专利公报) . Patent Bureau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9 ,15 (43) :5 (in Chinese)
[31 ] Yang R2C (杨仁崔) , Zhang S2B (张书标) , Huang R2H (黄荣华) ,
Yang S2R(杨蜀岚) ,Zhang Q2Q(章清杞) . Breeding technology of eui2
hybrids of ric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3) :233 - 237
[32 ] Zhang R2X(张瑞祥) ,Liu H2P (刘海平) ,Zhang H2X(张红林) ,Liu
Y2Q(刘跃青) ,Li T2M(李土明) ,Zhong X2Y(钟晓英) ,Zeng X2M(曾
祥梅) . Breeding of eui2CSM line K17eA in indica rice. Acta Agricul2
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Natural Science Edition)〔江西农业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24 (3) :307 - 311
[33 ] Zhou G2Q(周广洽) ,Chen L2B (陈良碧) ,Liang M2Z(梁满中) ,Xu
M2L (徐孟亮) . Development of TGMS rice with eui gene coincided with
double low critical temperature. Life Science Research (生命科学研
究) ,2000 ,4 (4) :290 - 294
[34 ] Huang R2H(黄荣华) ,Zhang Q2Q (章清杞) ,Zhang S2B (张书标) ,
Yang S2L (杨蜀岚) , Yang R2C(杨仁崔)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ui2CMS lines in rice by radiation2induced mutation.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1 ,
30 (2) :133 - 137
[35 ] Zhang S2B (张书标) , Yang R2C (杨仁崔) , Huang R2H (黄荣华) ,
Zhang Q2Q (章清杞) . Development of eui2T ( P) GMS2line Peiai64eS
(1) of rice. Acta Agriculture Nucleatae Sinica (核农学报) , 2001 , 15
(4) :193 - 198
[36 ] Zhang Q2Q(章清杞) , Huang R2H(黄荣华) ,Zhang S2B (张书标) ,
Liang K2J (梁康迳) ,Wang N2Y(王乃元) , Yang R2C(杨仁崔) . De2
velopment of CMS line Xieqingzaoe A(1) with eui gene. Journal of Fu2
ji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9 (4) :411 -
415
[37 ] Wang Z2A(王忠安) ,Zhang Q2Q(章清杞) ,Yang R2C(杨仁崔) . Ef2
fects of eui gene on improving outcrossing of CMS2lines. Journal of Fu2
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福建
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31 (2) :142 - 145
[38 ] Zhang Q2Q (章清杞) ,Wang Z2A (王忠安) ,Liang K2J (梁康迳) ,
Wang N2Y(王乃元) , Huang R2H (黄荣华) ,Liu W2B (刘文炳) .
Studies on GA3 spraying dosage for eui CMS line II232eA(1) in its hy2
brid seed production. Hybrid Rice (杂交水稻) ,2001 ,16 (3) :24 - 26
[ 39 ] Zhang R2X(张瑞祥) ,Li T2M(李土明) ,Zhang H2L (张红林) ,Liu H2
P(刘海平) , Zhong X2Y(钟晓英) , Zeng X2M(曾祥梅) . Studies on
seed production of recessive tall hybrid rice. Jiangxi Journal of Agricul2
tural Science (江西农业学报) ,2000 ,12 (3) :11 - 14
[40 ] Zhang S2B(张书标) ,Yang R2C(杨仁崔) . Plant type and yield com2
ponent of eui2hybrids of rice.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2002 ,31 (3) :273 - 278
[ 41 ] Yang R2C , Huang R2H , Zhang Q2Q , Zhang S2B , Liang K2J . Develop2
ing eui2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and applying them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IRRN , 2000 , 25 (3) : 11 - 12
[ 42 ] Kende H ,Knaap E ,Cho H T. Deeper rice : A model plant to study stem
elongation. Plant Physiol , 1998 ,118 :1 105 - 1 110
[43 ] Ritchie S , Gilroy S. Tansley Review No. 100 Gibberellins : regulating
genes and germination. New Phytol , 1998 ,140 :363 - 383
437    作   物   学   报 3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