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Compatibility and Its Genetic Analysis in Two DH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Indica/Japonica Cross in Rice

两套水稻籼粳交DH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



全 文 :  
第 26 卷 第 6 期 作 物 学 报 V o l. 26, N o. 6
2000 年 11 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N ov. , 2000
两套水稻籼粳交D H 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X
王建平1 孙传清2 李自超2 王象坤2 朱立煌3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9; 2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 北京 100094; 3中国科学院遗传所, 北京
100101)
提 要 以两套水稻籼、粳交DH 群体为材料, 研究了籼、粳程度及籼、粳基因组的比例与亲和性的关
系, 结果表明, 两套群体与籼、粳测交 F 1 小穗的育性与DH 系的籼、粳程度及基因组比例存在相关,
但广亲和DH 系 (与籼和与粳测交 F 1 小穗育性均大于 70% ) 在籼、粳程度及基因组比例上的特异性不
明显。通过DH 系与籼、粳测交 F 1 小穗育性变异的同工酶位点遗传分析, 发现籼、粳交 F 1 代不育性既
有位点内等位基因间互作, 也有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性; 同工酶; 基因互作
The Com pa tib il ity and Its Genetic Ana lys is in Two D H Popula tion s
D er ived from Ind ica ö J ap on ica Cross in R ice
WAN G J ian2P ing1 SUN Chuan2Q ing2 L I Zi2Chao2 WAN G X iang2Kun2 ZHU L i2H uang3
(1 Institu te of C rop R esearch , B eij ing A cad emy of A g ricu ltu re and F orest S ciences, B eij ing 100089; 2D ep artm en t of P lan t
Genetics & B reed ing , Ch ina A g ricu ltu ra l U niversity , B eij ing 100094; 3 Institu te of Genetics, Ch inese A cad emy of S ciences,
B eij ing , 100101)
Abstract  W ith tw o DH popu la t ion s derived from Ind ica ö J ap on ica cro ss in rice, the
rela t ion sh ip s betw een the ex ten t to ind ica and jap on ica and the genom e ra t io and the
com pat ib ility w ere researched. T he resu lt show ed tha t a lthough the sp ikelet fert ility of
cro sses betw een DH lines and ind ica testers o r japon ica testers has co rrela t ion sh ip w ith the
ex ten t to ind ica and jap on ica and the genom e ra t io , the com pat ib le DH lines w ho se sp ikelet
fert ilit ies of test ing cro sses are a ll equa l to o r grea ter than 70% appeared no regu lar
characterist ics in the d ist ribu t ion of the ex ten t to ind ica and japon ica and the genom e ra t io.
P relim inary genet ic ana lysis of isozym e loci fo r the variance of sp ikelet fert ility of cro sses
betw een DH lines and ind ica tester of jap on ica tester ind ica ted tha t bo th a llele in teract ion s a t
one locu s and non2a llelic in teract ion con tro lled sterility of hyb rid betw een ind ica and
jap on ica.
Key words O ry z a sa tiva L. ; W ide com pat ib ility; Isozym e; A llele in teract ion
1984 年 Ikehash i 和A sak i[ 1 ]发现水稻广亲和品种 (W CV ) , 并提出了 Sn5 单位点等位基因
互作的遗传模式, 为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打开了希望之门。关于W CV 的分布和来
源, 王象坤等[ 2 ]提出, W CV 多发生在栽培稻起源地区演化初期的原始型栽培稻中; 朱旭东
等[ 3 ]研究表明籼、粳杂种后代及美国稻品种中存在较丰富的W CV ; 罗利军等[ 4 ]认为W CV 有
3 种可能来源, 即原始型籼、粳稻, 籼、粳中间型和籼、粳杂交后代。而W CV 的遗传背景,
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李平博士和谭震波博士分别提供两套DH 群体的亲本基因组比例, 谨表谢忱。
收稿日期: 1999206214, 接受日期: 2000201218

尤其是在籼、粳分化上的特点, 以及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所涉及的基因对数及其作用方
式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利用两套籼、粳交DH (Doub led hap lo id)群体与两籼、两粳测验品种测
交 F 1 的育性, 分析DH 系的籼、粳程度及籼、粳基因组比例与亲和性的关系, 同时, 用 9 个
同工酶位点对DH 系亲和性进行遗传分析, 为解释籼、粳亚种间育性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 1 实验材料
1. 1. 1 圭 630 (典型籼稻) ö 02428 (广亲和性粳稻) F 1 代的花药培养双单倍体 (Doub led
hap lo id)群体, 简称为 FDH 群体。本实验选用适宜北京地区生长的 FDH 群体中 57 个系。
1. 1. 2 窄叶青 8 号 (ZYQ ) (典型籼稻) ö 京系 17 (JX17) (典型粳稻) F 1 代的花药培养DH 群体,
简称为 SDH 群体。本实验选用适宜北京地区生长的 SDH 群体中 87 个系。
以上两套DH 群体及其亲本均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惠赠。这两套DH 群体经过多年观
察, 确认为可进行遗传分析的稳定群体。
1. 1. 3 测验种   IR 36 (籼)、南京 11 (籼)、秋光 (粳)、巴利拉 (粳)。
1. 2 实验方法
1. 2. 1 六性状形态指数判别籼粳法  参考程侃声、王象坤等的方法[ 5 ] , 调查各DH 系在形
态上的籼、粳程度 (或属性)。六性状形态指数积分为 0~ 8 属籼, 9~ 13 属偏籼, 14~ 17 属偏
粳, 18~ 24 属粳。
1. 2. 2 同工酶凝胶电泳方法  参考 Glaszm ann、孙新立的方法[ 6, 7 ] , 分析两套DH 群体在
9 个同工酶位点上的多态性。本文中, 如果DH 系在某一位点上无带, 则设这一DH 系在该位
点的等位基因记为 0, 基因型为 nn; 如果带偏上, 则等位基因记为 1, 基因型为 ii; 如果带偏
下, 则等位基因记为 2, 基因型为 jj。
1. 2. 3 广亲和性测定  1995 年在北京分别以籼、粳测验种 IR 36 (籼)、南京 11 (籼)、秋光
(粳)、巴利拉 (粳)为母体, 以两套DH 系为父本, 配制杂交组合。杂交种于 1996 年种植于北
京, 成熟后, 随机取 5 株, 每株取一主穗调查结实率。其中DH 系与两个籼测验种 ( IR 36、南
京 11) F 1 结实率的平均值为与籼测交平均结实率, 简称为 R S I; DH 系与两粳测验种 (秋光、
巴利拉) F 1 的结实率平均值为与粳测交平均结实率, 简称为 R SJ。DH 系亲和性则以 R S I 和
R SJ 的大小来判定。
1. 3 资料分析
1. 3. 1 相关分析  在 Excel5. 0 上用 f (x) 操作, 分析两套DH 群体的形态指数总积分及
籼、粳基因组比例与其亲和性的相关关系。
1. 3. 2 同工酶基因频率的计算  采用N ei[ 8 ]的方法分别计算两套DH 群体在各同工酶多态
位点上的等位基因 (不同带型)的频率。
1. 3. 3 t 测验  根据各DH 系在每个同工酶多态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型 (或带型) , 将DH 系
分为 (在本实验中)两组, 分析这两组DH 系与籼测交 F 1 小穗育性 (R S I)的差异及与粳测交 F 1
小穗育性 (R SJ )的差异, 并分别对两组R S I和R SJ 作 t 测验, 以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 t 测验
在 Excel5. 0 上完成。
1. 3. 4 方差分析  根据各DH 系在任意两个同工酶多态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型 (或带型) 组
合, 将在某两个位点表现多态性的DH 群体分为四组, 分析这四组DH 系的 R S I 的差异及
628                 作  物   学  报                 26 卷

R SJ 的差异, 并分别对这四组R S I和四组R SJ 作方差分析以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 方差分析
在 SA S 软件 PROC GLM 上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两套D H 群体的形态指数及基因组比例与亲和性的关系
本文中的基因组比例为籼型亲本特异标记 (R FL P标记) 数 ö DH 系基因组总的R FL P标记
表 1  两套D H 系群体的形态指数总积分、基因
组比例与 RSI、RSJ 之间的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on coeff ic ien t between diagnostic
character index, genome ratio and RSI, RSJ
based on two D H line population s
群体
Population
形态指数总分
D iagno stic character index
基因组比例
Genom e ratio
FDH RS I - 0. 32613 3 0. 2255
   RSJ 0. 38713 3 - 0. 50153 3
SDH RS I - 0. 29563 0. 26913
   RSJ 0. 36143 3 - 0. 29043
  3 3 3 分别为在 5% 和 1% 水平上显著;
  3 3 3 Significan t at 5% and 1% levels respectively
数。比例越大表示籼型亲本的成分越大, 反
之则粳型亲本成分越大。两套群体的形态指
数积分及基因组比例与 R S I 和 R SJ 的相关
分析 (表 1) 表明, 两套群体的形态指数积分
与R SJ 为极显著正相关, 与R S I为显著负相
关, 即DH 系形态指数越大, 粳性越强, 与
粳测交 F 1 的小穗育性越高, 与籼测交 F 1 的
小穗育性则越低。SDH 群体的基因组籼型
亲本比例与R S I为显著正相关, 与R SJ 为显
著负相关。表明 SDH 群体中的DH 系基因
组籼型亲本特异标记所占比例越大, 其与籼
测交的 F 1 小穗育性越高, 与粳测交的 F 1 小
穗育性则越低。FDH 群体基因组比例只与R SJ 为极显著负相关, 与R S I则无显著相关。这表
明 FDH 群体中的DH 系籼型亲本成分越大, 与粳测交的育性越低, 但与籼测交的 F 1 小穗育
性则无显著的相关变化。这可能与 FDH 群体的亲本之一 02428 为广亲和品种有关。
2. 2 两套群体的D H 系及广亲和D H 系在形态指数及基因组比例上的分布
这两套供试群体的DH 系以及广亲和 (R S I和R SJ 均大于 70% )DH 系在形态指数及基因
图 1  FDH 群体DH 系与广亲和DH 系的形态指数分布图
F ig. 1  F requency distribu tion of mo rpho logical character index
of DH lines and compatib le DH lines based on FDH population
组比例上的分布情况见图 1~ 4, 两
套群体形态指数积分频率分布 (见图
1、3)均为单峰连续变异分布, 根据
积分判别方法[ 10 ] , FDH 群体的大多
数DH 系为偏籼 (9~ 13 分)的中间类
型, SDH 群体则为偏粳 (14~ 17 分)
的中间类型。两套群体的基因组比
例频率分布 (见图 2、4) 亦为单峰连
续变异分布, FDH 群体的DH 系主
要分布在 0. 41~ 0. 50 范围内, SDH
群体的DH 系主要分布在 0. 4 1~
0. 50 与 0. 51~ 0. 60 范围内。由图
1、2 可以看出, FDH 群体中的广亲
和 DH 系籼稻基因组比例均小于
50% , 即粳稻亲本 (02428) 的比例大
于 50% , 其中又以粳稻亲本的比例
7286 期        王建平等: 两套水稻籼粳交DH 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           

图 2  FDH 群体DH 系与广亲和性DH 系的基因组比例分布图
F ig. 2  F requency distribu tion of genom e ratio of DH lines and compatib le DH lines based on FDH population
图 3  SDH 群体DH 系与广亲和DH 系的形态指数分布图
F ig. 3  F requency distribu tion of mo rpho logical
character index of DH lines and compatib le
DH lines based on SDH population
在 70%~ 100% 时, 广亲和DH 系出
现的频率最高, 但在此范围的 DH
系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在粳稻基因
组比例为 41%~ 50% 的 DH 系中,
不仅广亲和系数量较多, 且广亲和
系占的比率亦较高。而在形态上广
亲和DH 系既有典型籼、粳, 又有偏
籼或偏粳的中间型。由图 3、4 则可
以看出, 由于 SDH 群体的基因组比
例主要在 0. 31~ 0. 70 之间, 所以
SDH 群体中广亲和DH 系的基因组
比例亦在 0. 31~ 0. 70 之间; 在形态
上, 广亲和DH 系既有偏籼和偏粳
的中间型, 又有典型粳, 但以偏籼、
偏粳的DH 系中出现广亲和DH 系
的比例较大。因此, 从两套DH 群体
来看, 尽管其 R S I、R SJ 分别与籼、
粳程度 (形态指数积总分) 和基因组比例密切相关, 但广亲和DH 系在形态上的籼、粳程度,
和基因组比例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
  以上的结果还表明, 无论是携带 Sn5 的 02428 ö 圭 630 的DH 系还是无 Sn5 的典型籼粳交
ZYQ ö JX 17的DH 系中 , 均有广亲品系存在 , 如果仅以是否携带Sn5 来判断广亲和系 , 假如
828                 作  物   学  报                 26 卷

图 4  SDH 群体DH 系与广亲和性DH 系的基因组比例分布图
F ig. 4  F requency distribu tion of genom e ratio of DH lines and compatib le DH lines based on SDH population
表 2  两套D H 群体 9 个同工酶位点的基因频率
Table 2  Frequency of genes based on two D H population s
位点
L ocus
等位基因
A llele
染色体分布
Ch romo som e location
基因频率 Gene frequency
FDH 群体
FDH population
SDH 群体
SDH population
E st22 0 6 0. 6563
1 0. 8554
2 0. 1446 0. 3437
E st210 1 1 1. 0000 0. 5000
2 0. 0000 0. 5000
Cat21 1 6 1. 0000 0. 6132
2 0. 0000 0. 3868
A cp21 1 12 0. 5181 0. 5524
2 0. 4819 0. 4476
A cp22 0 12 0. 4819 0. 4476
1 0. 5181 0. 5524
E st23 1 9 0. 2771 0. 5567
2 0. 7229 0. 4433
Amp21 1 9 0. 4416 1. 0000
2 0. 5584 0. 0000
Amp22 1 8 0. 3718 0. 5385
2 0. 6282 0. 4615
Amp25 1 6 0. 8554 0. 3974
2 0. 1446 0. 6026
DH 系无偏分离, 那么 FDH
群体中应有一半的DH 系是
广亲和品系, 而且应是随机
分布,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因此, FDH 群体中广亲和系
的出现不能否认 Sn5 的作用,
但 SDH 群体的广亲和性品系
存在, 说明籼、粳杂交后, 两
种基因组以一定比例或方式
重组以后, 能使其与籼和与
粳测交均能相互协调保证正
常育性。
2. 3 SD H 群体 D H 系亲和
性的遗传分析
SDH 群体及其亲本在 8
个同工酶位点上表现多态性
(见表 2) , 作为广亲和性测验
种的 IR 36、南京 11、秋光和
巴利拉也均在这 8 个位点上
表现多态性, 而且两个籼型
测验种与 SDH 的籼型亲本 ZYQ 在 8 个位点上表现相同带型, 两个粳型测验种与 SDH 群体
的粳型亲本 JX17 在 8 个位点上也表现相同带型。因此就这 8 个位点来讲, 与籼、粳测交后代
9286 期        王建平等: 两套水稻籼粳交DH 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           

可以看为分别与两个亲本 ZYQ 和 JX17 的回交后代。
表 3  SD H 群体与籼、粳测交的 F1 小穗育性变异的单基因位点分析
Table 3  Spikelet fertil ity of F1 crossed with ind ica and j ap on ica
respectively var ied for one locus genotype
基因位点
L ocus
 
染色体分布
Ch romo som al
location
DH 系基因型
Geno type of DH
line
测验种
T ester
 
小穗育性
Sp ikelet
fert ility % (n)
概率 ( t 测验)
P ( t test)
 
Cat21 6 1 ( ii) Ind ica 0. 7998   (45) 0. 0041
2 ( jj) 0. 6414   (23)
Cat21 6 1 ( ii) J ap on ica 0. 6373   (50) 0. 0019
2 ( jj) 0. 7723   (27)
Amp25 6 1 ( ii) J ap on ica 0. 5926   (21) 0. 0028
2 ( jj) 0. 7302   (38)
E st210 1 1 ( ii) J ap on ica 0. 6282   (39) 0. 0063
2 ( jj) 0. 7423   (39)
   (n) : 株数, 下同。   (n) : T he num ber of p lan t, sam e as fo llow ing.
2. 3. 1 亲和性变异的
单基因位点遗传分析 
 用 t 测验检测 SDH
群体在每个同工酶位点
上, R S I 以及R SJ 变异
的单位点效应显著性
(见表 3, 仅列 P 值<
0. 01 的结果 )。发现
DH 系在 Cat21 位点的
基因型差异与 R S I 的
变异有密切关系 (P =
0. 0041) , 即在该位点
上带型 (基因型) 为 1
( ii)的DH 系, 其R S I显著大于带型 (基因型)为 2 ( jj)的DH 系。同样发现了Cat21、Am p 25 和
E st210 位点, 其变异对R SJ 的变异有着密切关系, 即在这 3 个位点上, 带型 (基因型) 均为 2
(jj)时的DH 系, 其R SJ 显著大于带型 (基因型)为 1 ( ii) 的DH 系。在与粳测交及与籼测交 F 1
代小穗育性变异中都检测到了Cat21 位点, 表明在该同工酶位点附近可能有一个影响籼、粳
交 F 1 代小穗育性的基因位点, 设为 S 位点。假设籼、粳在该基因位点上基因型分别为 Sii、
Sjj, 与籼杂交 F 1 基因型分别为 Sii、Sji, 与粳杂交 F 1 基因型分别为 Sij、Sjj, 其中 Sii、Sjj 均正
常可育, Sji、Sij 基因型则部分败育。这种假设能够解释表 3 中所观察和分析的结果, 并且符
合单基因等位互作模式。另两个位点Am p 25、E st210 仅在与粳测交 F 1 代中检测到, 看来它们
并不是单独对籼粳交 F 1 代育性起作用。
2. 3. 2 亲和性变异的双位点联合遗传效应分析  用 8 个多态位点的双向方差分析, 检测
SDH 群体各种可能的双位点联合对与籼、粳测交 F 1 小穗育性变异的基因互作效应, R S I 的
变异未检测到显著的 (P< 0. 01) 基因互作效应, 而R SJ 的变异与 7 对基因间互作有显著关系
(P< 0. 01, 结果见表 4)。为了明确这种R SJ 变异的基因间互作效应机理, 对每对互作基因的
四种基因型与粳测交平均结实率进行比较, 发现 7 对基因互作中, 有 4 对当DH 系在两个位
点上基因型为 iiii 时, 其与粳测交 F 1 的育性显著低于其它三种基因型 ( iijj、jjii、jjjj) , 而这三
种基因型之间与粳测交 F 1 小穗育性无显著差异, 即DH 群体与粳测交后代的育性表现 3∶1
分离, DH 系在一个位点为 ii 并不影响其与粳杂交的育性 (即育性正常) , 而两个位点基因都
为 ii 时, 与粳杂交 F 1 表现半不育。另外 3 对互作虽无明显的育性 3∶1 分离, 但有一个明显
的规律, 即DH 系互作基因位点中的 ii 基因型对其与粳交 F 1 育性有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还
发现 7 对互作位点中, Ca t21 位点在 5 对中都出现, 进一步说明可能存在于Cat21 位点附近的
育性基因, 不但通过位点内等位基因互作影响籼粳间杂种育性, 也通过非等位基因间互作影
响与粳稻杂交的育性。
038                 作  物   学  报                 26 卷

表 4  SD H 群体与粳测交 F1 小穗育性变异的双基因位点联合方差分析
Table 4  ANOVA analysis on sp ikelet fertil ity of F1 crossed with j ap on ica var ied
for two- locus genotype based on SD H population
基因位点
L oci
 
染色体分布
Ch romo som al
location
DH 系基因型
Geno type
 
小穗育性
Sp ikelet
fert ility % (n)
概率 (F 测验)
P (F test)
 
邓肯类群
D uncan
group s
Cat21 ö E st22 6 ö 6 jjjj 0. 8052 (13) 0. 0024 A
jjii 0. 7829 (12) A
iiii 0. 6454 (17) B
iijj 0. 6149 (29) B
Cat21 ö E st210 6 ö 1 jjjj 0. 7983 (15) 0. 0007 A
jjii 0. 7398 (12) A
iijj 0. 7063 (23) A
iiii 0. 5787 (27) B
Cat21 ö Amp25 6 ö 6 jjjj 0. 7884 (12) 0. 0021 A
jjii 0. 7106 (5) A
iijj 0. 7033 (26) A
iiii 0. 5558 (16) B
E st23 ö Amp25 9 ö 6 jjjj 0. 7380 (18) 0. 0068 A
iijj 0. 7270 (16) A
jjii 0. 6271 (16) A
iiii 0. 4824 (5) B
E st210 ö Amp25 1 ö 6 jjjj 0. 7552 (22) 0. 0013 A
iijj 0. 6958 (16) A
jjii 0. 6872 (9) A
iiii 0. 5217 (12) B
Cat21 ö A cp21 6 ö 12 jjii 0. 7961 (14) 0. 0024 A
jjjj 0. 7667 (12) A
iijj 0. 6894 (22) A B
iiii 0. 5965 (28) B
Cat21 ö E st23 6 ö 9 jjjj 0. 7982 (18) 0. 0036 A
jjii 0. 7397 (7) A
iijj 0. 6717 (28) A B
iiii 0. 5911 (20) B
3 讨论
水稻广亲和种
质的开发, 对于籼
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利用具有重要现实
意义, 而所谓广亲
和品种的亲和性是
指能够克服籼粳亚
种间杂种不育性的
特性。因此广亲和
性遗传应该与籼粳
亚种间的杂种不育
性密切相关, 而这
种不育又涉及到籼
粳分化, 籼粳是亚
洲栽培稻分化的主
流, 也是在自然选
择和人工选择压力
下经历的漫长历史
过程演化的最后产
物[ 9 ]。无论在基因
组上还是形态性状
上, 籼粳都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 10 ]。在
多年研究中, 籼粳
的两极分化是连续
的变异, 这已为多
数学者所肯定。本文中两套籼粳交DH 群体的形态指数亦表现连续分布 (见图 1、3) , 而且与
籼测交和与粳测交的亲和性 (测交 F 1 的小穗育性) 也分别与形态指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广
亲和品种的籼粳程度特征, 前人已有一些报道。孙新立分析 90 多个W CV 的籼粳特性时发
现, W CV 主要表现为非典型籼粳的中间型 (私人通信)。而本实验结果则表明, 尽管籼粳交后
代的DH 系在形态分类上多数为偏籼和偏粳的中间型[ 11 ] , 但无论是籼粳中间型还是典型籼粳
均有广亲和DH 系的出现。而且不同群体中, 各类型广亲和DH 系的比例也不同, 因此为减
小广亲和性品系筛选工作量而依据形态分类结果缩小籼粳交后代的选择范围势必会漏选。
籼粳基因组重组的DH 系在同工酶位点上, 位点间或位点内究竟以何种作用方式 (遗传
模式) 来影响育性及亲和性? 是以 Ikehash i 与W an、张桂权等[ 1, 12~ 13 ]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位点
的等位基因互作模式, 还是以O ka [ 14, 15 ]为代表的重复隐性配子致死模式? 本实验结果认为
Cat21 位点附近可能存在着一个控制籼粳杂交 F 1 育性的位点, 作用方式为等位基因内互作。
1386 期        王建平等: 两套水稻籼粳交DH 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           

这一位点是否就是 S5 位点呢? 从第 6 染色体基因连锁图来看, 更像是 Yanagihara (1992) [ 16 ]
定位的 S8 位点。Ikehash i 与W an、张桂权等以少数几个位点的位点内等位基因互作来解释籼
粳交 F 1 不育看来是有局限性的, 他们忽略了单个基因是处于基因组的复杂网络系统中, 并只
把育性做为一个质量性状, 人为地在育和不育中间划一条界限, 因而只看到了单位点基因的
作用。O ka [ 14, 15 ]提出的重复隐性配子致死模式看到了位点间基因互作这一本质现象, 但可能
由于材料的特殊未能检测到位点内互作。有关育性的基因是十分复杂的, 现有的解释籼粳交
不育的遗传模式均是建立在特定材料, 以及对特定材料的特定处理方法上, 籼粳交 F 1 结实率
不仅取决于亲本本身带有的W CG, 而且还与测验材料的基因相互作用有关[ 17 ]。本实验所用
材料为籼粳交后代的DH 群体, 测验种为目前公认的测验性较强的材料, 结果表明籼粳交 F 1
不育既有单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间互作影响, 同时也有非等位基间的互作效应。由于群体的
大小和同工酶基因位点有限以及特定的测验种, 因此本实验发现的育性位点数目仍然是有限
的。但是可以明确一点, 即籼粳交 F 1 不育是由多位点基因控制的, 同时影响籼粳育性的遗传
模式也不止一种, 如本文的 Cat21 位点附近的不育位点其作用方式为位点内等位基因互作。
同时, 该位点又与其它位点间存在着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
参 考 文 献
1  Ikehash i H. et al, J ap an J B reed , 1984, 34 (3) : 304~ 312
2 王象坤, 才宏伟, 李自超等.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9 (增刊) : 1~ 5
3 朱旭东, 王建林, 熊振民等.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 (4) : 211~ 216
4 罗利军, 应存山, 王一平等. 作物品种资源, 1991, 1: 14~ 16
5 程侃声, 王象坤.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5, 11 (3) : 239~ 248
6 孙新立, 才宏伟, 王象坤.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 (1) : 43~ 50
7 Glaszm ann J C. In: R ice Genetics. IRR I, 1986, 83~ 90
8 N eiM. M olecu lar P op u la tion Genetics and E volu tion. N o rth Ho lland Publ, Am sterdan, 1975. 288
9 程侃声. 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的鉴别. 云南: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8
10 孙传清, 袁平荣, 吉村淳等. 作物学报, 1998, 24 (6) : 677~ 686
11 王建平, 孙传清, 李自超等.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 (4) : 8~ 15
12 张桂权, 卢永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7, 8 (3) : 53~ 62
13 W an J , S Yanagihara. J ap an J B reed , 1993, 13: 507~ 516
14 O ka H I. J ap an J B reed , 1978, 6: 397~ 410
15 O ka H I, Y Do ida. J ap an J B reed , 1962, 1: 24~ 35
16 Yanagihara S, H Kato, H Ikehash i. J ap an J B reed , 1992, 42: 793~ 801
17 申宗坦, 徐云碧.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 (3) : 105~ 112
238                 作  物   学  报                 2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