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Note on a Scleromicrophyllous Evengreen Broadleaved Forest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in Lancang (Upper Mekong) River

记澜沧江河谷一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清香木群丛



全 文 :记澜沧江河谷一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
王崇云1, 陈美卿1, 和兆荣1**, 彭明春1, 李其阳1,
欧光龙1,2, 郎学东1,3, 党承林1
(1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云南 昆明摇 650091; 2 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
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摇 650224;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 昆明摇 650224)
摘要: 采用法瑞地植物学派的样地调查法记录了澜沧江中上游河谷中一独特的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 该群丛由南向北分布于 1 300 ~ 1 900 m的河谷下部, 对群落外貌、 生活型
与生长型、 植物种类科属的组成、 分布区类型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 群落结构简单, 物种数平均
为 18 种; (2) 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居多, 生长型以草本居多; (3) 群落中计有维管植物 116 种, 隶属于
39 科, 84 属; (4) 植物科级、 属级水平上均显示出了热带性质, 植物区系表现出一定的古老性, 反映了
与古地中海硬叶小叶林的历史渊源。 该植物群丛适应澜沧江干热-干暖河谷气候, 分布区域狭窄, 是一类
值得重点保护和深入研究的植被类型。
关键词: 硬叶常绿阔叶林; 群落外貌; 生活型; 生长型; 植物区系
中图分类号: Q 948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2)01-081-08
A Note on a Sclero鄄microphyllous Evengreen Broad鄄leaved Forest鄄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in Lancang (Upper Mekong) River
WANG Chong鄄Yun1, CHEN Mei鄄Qing1, HE Zhao鄄Rong1**, PENG Ming鄄Chun1,
LI Qi鄄Yang1, OU Guang鄄Long1,2, LANG Xue鄄Dong1,3, DANG Chen鄄Lin1
(1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botan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State Forest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3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An unique sclero鄄microphyllous evergreen broad鄄leaved community in the valley of Lancang (upper Me鄄
kong) River was recorded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Braun鄄Blanquet爷s relev佴. The plant community was nominated
by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It was mainly happened at altitude 1 300 m to 1 900 m
above sea level along the river banks. Its physiognomy, life / growth form, and floristic components were summa鄄
rized, depending field鄄collected relev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relatively simple, with aver鄄
age species number of 18; Phanerophytes were the most common life form, and growth form was dominated by
herbs; There were 116 vascular species, 39 families, and 84 genera in 15 relev佴s; Its flora had a tropical character鄄
istics at family and genus level. This association was supposed to be a relic vegetation of paleomediterrean subtropi鄄
cal veget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and scelrophyllous leaves. With growing human impact of dams con鄄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2012, 34 (1): 81 ~ 88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DOI: 10. 3724 / SP. J. 1143. 2012. 11131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160080)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鄄mail: zhrhe@ ynu. edu. cn
收稿日期: 2011-09-09, 2011-12-12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王崇云 (1971-) 男,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E鄄mail: cywang@ ynu. edu. cn
struction, this plant community type which remains and evolves in a narrow valley were worth of protection and fur鄄
ther research.
Key words: Sclerophyllous evergreen broad鄄leaved forest; Physiognomy; Life form; Growth form; Flora
摇 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反映夏干冬雨气候的典型
植被, 是古地中海植被的直接衍生物, 是一类古
老的残遗植被 (金振洲, 1981; 王雪丽等, 2008;
李矿明和汤晓珍, 2001), 在现今的地中海地区,
它仍是分布最广和最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 中国
没有夏干冬雨气候, 硬叶常绿阔叶林常常分布在
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段, 如高寒地带与怒江、 澜沧
江、 金沙江等河谷两侧, 它是川西滇北一带重要
的植被类型之一, 也是中国西部亚热带高原山地
垂直带谱中的一类特殊植被 (金振洲, 1981)。 全
球各地分布的这类森林主要树种具有硬叶、 常绿、
多茸毛等典型的旱化特征, 反映了当地气候季节
性暖热干燥的特征, 各地优势种是多样的, 有的
以常绿的栎属 (Quercus) 为主, 有的以木樨榄属
(Olea) 为主, 有的以桉属 (Eucalyptus) 为主。
它们在植被发生、 现代生境和植物区系成分上都
各不相同 (吴征镒等, 1987; 刘兴良等, 2007)。
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划分为寒温山地硬叶
常绿阔叶林和干热河谷硬叶常绿阔叶林 2 个植被
亚型, 以硬叶栎类为优势 (吴征镒等, 1987)。
本文以法瑞地植物学派的样地调查法记录了分布
于澜沧江中上游 (功果桥-燕门) 河谷的一种硬
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
群丛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鄄
mannifolia), 这是一种典型的古地中海沿岸的硬
叶小叶林的残余群落, 分布集中且狭域, 具有较
高的研究价值。
1摇 分布与生境
木樨榄属 (Olea) 分布于旧世界热带至温带
地区。 锈鳞木樨榄 (Olea ferruginea), 也称尖叶
木樨榄, 属抗旱耐寒的树种, 高约 10 m, 叶片
革质, 狭披针形至长圆状椭圆形, 长 3 ~ 10 cm,
宽 1 ~ 2 cm, 分布于海拔 500 ~ 2 000 m 的亚热
带、 干旱或湿润的温带 (Ahmed 等, 2009), 记
载于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及中国
云南, 南宁、 广州等地有绿化种植 (张美珍和邱
莲卿, 1992)。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分布于澜沧江中上
游, 见于云龙县功果桥至德钦县燕门仓燕桥的河
谷两岸, 海拔范围 1 300 ~ 1 900 m, 沿江岸两侧
约 200 m的高程范围分布。 母质为花岗岩或变质
岩, 土壤主要有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紫色土
等。 野外 GPS记录群落分布地点, 采用 10 m 分
辨率的 ALOS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分布区, 各群落
地段分布见图 1。
本群落所在的澜沧江河段为高原寒带到亚热
带过渡性气候 (朱华, 2006), 为著名的横断山
脉地区, 地形复杂, 垂直高差大, “立体气候冶
特征明显。 河谷气候干燥温暖, 多年平均蒸发量
大于降雨量, 降雨主要集中在 6-10 月。 群落多
分布于河谷的阳坡地段, 分布海拔范围出现滇青
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为优势的半湿润
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栎类林。 河谷两侧 1 800 m 以
上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林常见, 其上至
3 000 m 左右与澜沧黄杉 (Pseudotsuga forrestii)
林或云南铁杉 (Tsuga dumosa) 林相接。 在海拔
1 450 m 以下的河谷两岸, 分布着以疏序牡荆
(Vitex negundo var. laxipaniculata)、 仙人掌 (O鄄
puntia ficus鄄indica) 等为优势的干热稀树灌木草
丛和以清香木为优势的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 向
北至德钦县结义坡一带 (Alt. 1 900 m) 出现西
藏柏木 (Cupressus torulosa) 和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es) 后,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逐渐消
失, 查里通以北由典型的干暖灌丛 (马基群落)
所替代 (金振洲和欧晓昆, 2000)。
2摇 研究方法
采用 Braun鄄Blanquet所建立的植物群落学的理论与
方法进行植物群落学调查 (金振洲, 1981; 吴征镒等,
1987), 野外考察中根据分布状况 (图 1), 按分散典型
取样原则进行样地调查 (金振洲和欧晓昆, 2000)。 每一
样地植物群落学调查结果所记录的调查表为一个样地记
录 (Relev佴)。 样地记录项目包括野外编号、 群落名称、
样地面积、 取样日期、 取样地点、 海拔、 坡向、 坡度、
群落高度、 总盖度、 母岩、 土壤等, 经群落最小面积分
析, 确定样地大小为 10 m 伊 10 m, 沿江选取典型群落地
28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4 卷
段进行样地调查, 共调查 15 个样地, 样地总 面积 1 500
m2。 记录样地里每一植物种类的种名和多优度-群聚度。
将样地数据录入计算机, 建立 Excel数据库。
图 1摇 澜沧江中上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分布图
Fig. 1摇 Distribution map of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along Lancang River
生活型和生长型是植物对一定的生活环境长期适应
的一种表现形式 (王伯荪, 1987)。 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
结构, 常常成为群落反映外界环境条件的良好指标, 各
个群落都有自己所固有的生活型谱。 按 Raunkiaer 的系
统 (1937) 划分生活型 (Life form), 同时采用Whittaker
的生长型 (Growth form) 系统分 2 组列出种类, 一组为
乔灌木藤植物 (Trees, shrubs, and wood liana), 另一组
为草本草藤植物 (Herbs and herb liana)。 统计每个种的
存在度 (Presence) 等级, 以 I ~ V 分 5 级, 同时计算每
个种的盖度系数, 其公式为:
某一植物种的盖度系数=该物种的盖度平均值之和该群从的样地记录数 伊100
科、 属的分布区类型按照植物各科的现代地理
分布特点, 根据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科、 属的分布区
类型的最新划分观点进行划分 (吴征镒, 1991, 2003;
吴征镒等, 2003), 以期对整个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成
分有较全面、 较深入的分析 (金振洲, 1981; 刘兴良等,
2007)。
3摇 结果与分析
3. 1摇 外貌与结构
本群落明显以锈鳞木樨榄和清香木 (Pista鄄
cia weinmannifolia) 为优势树种, 群落沿江两岸
分布, 在陡峭地段保存较为完整, 群落高不过
10 m, 林冠参差不齐呈浅灰绿色, 人为破坏后呈
稀树灌丛状。 由于生境中气候和基质干燥, 群落
内几乎不见苔藓、 地衣等附生植物和其它喜湿的
植物种类。 在 15 个样地 (群落地段) 共记录维
管植物 116 种, 平均每个样地约 18 种。 样地记
录综合表见附录。
调查群落分布地的海拔范围 1 300 ~ 1 900 m。
群落的总盖度 60% ~ 95% 。 所记录群丛较低矮,
垂直结构基本可分为 3 层, 即乔木层、 灌木层和
草本层; 苗尾、 表村等处由于人为干扰较为严
重, 呈灌丛状。
乔木层高 5 ~ 9 m, 层盖度 40% ~ 75% , 种
类单一, 基本为锈鳞木樨榄, 混生有羊蹄甲
(Bauhinia variegata)、 黄连木 ( Pistacia chinen鄄
sis)、 山合欢 (Albizia kalkora)、 岩栎 (Quercus
acrodonta)、 光叶高山栎 (Q. rehderiana) 等树
种, 锈鳞木樨榄人为砍伐后多有萌生现象。 灌木
层高 1. 2 ~ 4 m, 层盖度 35% ~ 75% , 这一层植
物种类较多, 以清香木、 刮筋板 ( Excoecaria
acerifolia)、 小铁仔 (Myrsine africana) 最为突
出, 受人为干扰的群落地段, 锈鳞木樨榄较低
矮, 也多呈灌木状。 草本层高 0. 4 ~ 0. 8 m, 层
盖度为 20% ~ 60% , 种类多而优势种少, 其中
常见的有菊科、 唇形科、 禾本科、 毛茛科等种
类。 层间植物种类不多, 个体数量稀少, 主要种
类有: 崖爬藤 (Tetrastigma hypoglaucum)、 络石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等。 群落中有少
量蕨类植物, 主要为耐旱种类, 如粉背蕨
( Aleuritopteris pseudo鄄farinosa )、 旱 蕨 ( Pellaea
nitidula)、 中华金粉蕨 (Onychium japonicum)、
垫状卷柏 ( Selaginella pulvinata )、 云贵卷柏
(Selaginlla marrei)、 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鄄
38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王崇云等: 记澜沧江河谷一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veneris)、 有柄石韦 (Pyrrosia petiolosa) 等。
群落的水平结构由组成群落的各个植物种类
的水平分布均匀与否来体现, 各种植物的存在
度、 盖度系数以及在各样地的出现频率将说明这
一点。 15 个样地 116 个植物种类中, 存在度吁
级有两种, 锈鳞木樨榄和清香木, 盖度系数分别
为 3433. 3 和 3127. 3, 本群丛以这两个优势种命
名; 存在度郁级以上 1 种, 为刮筋板; 存在度芋
级有 4 种, 灌木 1 种, 草本 3 种; 存在度域级 11
种; 存在度玉级 98 种, 为群落中偶见种。
3. 2摇 生活型与生长型
由本群落生活型谱 (图 2) 可以看出, 群落
以高位芽植物居多, 以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 黄
连木、 杭子梢等乔灌木为代表, 共计 44 种, 占
37. 93% , 反映出高位芽乔灌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优势树种锈鳞木樨榄, 不仅是高位芽植物, 而且
硬叶革质、 常绿、 叶背密被锈色秕鳞 (金振洲和
欧晓昆, 2000), 就其生活型来说, 具典型的旱
生特征 (徐永椿等, 1990)。 地面芽植物次之,
计 34 种, 占 29. 31% , 以扭黄茅 (Heteropogon
contortus)、 孔颖草 (Bothriochloa pertusa) 等为代
表, 是旱生禾草的主要生活型; 一年生植物以种
子度过不良的干旱季节, 比例较大, 占 18. 10%;
地上芽植物 14 种, 占 12. 07% ; 地下芽植物最
少, 仅为 3 种。 总体反映了所在区域热带向温带
过渡的干热亚热带的气候特征。
生长型的划分采用 Whittaker 的生长型系统,
各个植物的生长型归结为群落的生长型谱 (图
3)。 其中, 草本植物种类占的比例超过一半,
56. 90% , 反映草本植物的多样性, 特别是旱生禾
草种类, 如扭黄茅、 孔颖草、 荩草 (Arthraxon
hispidus)、 金发草 (Pogonatherum paniceum)、 飞
扬草 (Euphorbia hirta) 等。 其次是灌木植物, 占
21. 55%, 除上述种类外还有岩桑 (Morus mongol鄄
ica)、 雀梅藤 (Sageretia thea)、 马鞍叶羊蹄甲
(Bauhinia brachycarpa)、 余甘子 (Phyllanthus em鄄
blica) 等。 乔木植物种类占 11. 21%, 主要植物有
锈鳞木樨榄、 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 钝叶黄
檀 (Dalbergia obtusifolia)、 光叶高山栎等, 以锈
鳞木樨榄为优势的特色十分鲜明。 木质藤本较少,
草质藤本种类最少, 仅占 1. 72%, 主要为铁线莲
(Clematis sp. )、 马姣儿 (Zehneria indica) 等。
图 2摇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外貌摇 a. 营盘, 海拔 1 600 m; b. 表村, 海拔 1 300 m
Fig. 2摇 Physiognomy of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摇 a. Yingpan, Altitude 1 600 m; b. Biaocun, 1 300 m
48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4 卷
图 3摇 尖叶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的生活型与生长型图谱
Fig. 3摇 Life form and growth form of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生活型 Life form: Ph. 高位芽植物 Phanerophytes; Ch. 地上芽植物 Chameaphytes; H. 地面芽植物 Hemicryptophytes;
G. 地下芽植物 Geophytes; T. 一年生植物 Terophytes。 生长型 Growth form: T. 乔木 Tree; S. 灌木 Shrub ;
WL. 木质藤本 Wood liana; HL. 草质藤本 Herb liana; H. 草本 Herb
3. 3摇 植物区系基本特征
记录样地共有维管植物 116 种, 隶属于 39
科, 84 属。 其中, 蕨类植物 5 科, 8 属, 10 种;
种子植物 34 科, 76 属, 106 种。
3. 3. 1摇 科的组成与分析摇 根据植物各科的现代
地理分布特点, 按照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科的
分布区类型的最新划分观点和臧得奎对中国蕨类
植物区系的研究 (吴征镒等, 2003; 臧得奎,
1998; 王荷生, 1992), 样地植物科的分布区可
以分为 4 个分布区类型 (表 1)。
表 1摇 样地记录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统计表
Table 1摇 Flora analysis of species listed in the relev佴s at family level
序号
No.
摇 摇 摇 分布区类型
摇 摇 摇 Distribution type
科数
Family
number
比例
Percent
/ %
1 广布 Cosmopolitan 19 —
2 泛热带 Pantropic 15 75
3
东亚(热带、 亚热带)及热带南
美间断 Trop. & Subtr. E. Aisa
& (S. ) Trop. Amer. disjuncted
2 10
8 北温带 N. Temp. 3 15
总计 Sum 39 100
群落植物各科的分布类型中, 世界广布科有
19个科, 主要是菊科、 豆科、 禾本科、 唇形科、 木
犀科等, 大多是热带、 亚热带山区的代表科。 热带
性质的科以泛热带分布的科最多, 共计 15 个科,
占总科数的 75% (不包含世界广布科, 下同), 主
要包括大戟科、 漆树科、 荨麻科、 夹竹桃科、 芸香
科等; 东亚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的科有两个, 为
仙人掌科和苦苣苔科。 温带性质的科有 3 个, 壳
斗科、 忍冬科和百合科, 均为北温带分布型。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科以泛热带植物为主,
科的热带地理成分占 85% , 热带分布与温带分
布比为 5. 67 颐 1。 出现 1 ~ 3 个种的科有 27 个, 占
总科数的 69. 23% , 共含 41 个种, 占群落植物
种数的 35. 34% , 这种区系数量构成中 “科多种
少冶 的特点, 反映了区系组成的复杂性和相对
古老及保守的性质 (王荷生, 1992; 尹五元等,
2007)。 泛热带成分的出现, 显示出锈鳞木樨
榄、 清香木群丛的植物区系与泛热带各地区在历
史上的渊源, 也表明了该群丛植物区系在科级水
平上的古老性。 壳斗科植物起源于古北大陆东南
部, 是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典型表征科, 属于古老
的木本植物, 从植被发生的角度来看, 同样证明
了该群落形成的古老性。
3. 3. 2 摇 属的组成与分析 摇 根据吴征镒 (1991)
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臧得奎
(1998) 对蕨类植物区系类型的研究, 样地植物
84 个属的分布区类型分为 14 个分布区类型 20
个变型 (表 2)。
群落植物各属的分布区类型中, 世界广布属
有 14个属, 如鬼针草属 (Bidens)、 千里光属 (Se鄄
necio)、 铁线莲属 (Clematis)、 卷柏属 (Selaginl鄄
la)、 鼠李属 (Rhamnus) 等, 大部分为草本植物。
热带性质的属总计 44 个属, 以泛热带分布
最多, 大部分为灌木和草本, 有 24 个属, 占总
属数的 34. 29% (不包含世界广布属, 下同), 其
中含 3个种及以上的属有 2 个, 素馨属 (Jasmi鄄
num) 和木蓝属 (Indigofera), 泛热带分布标示出
该群落的植物区系与泛热带各地区在历史上有广
泛联系。 其次是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 共 10
58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王崇云等: 记澜沧江河谷一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表 2摇 样地记录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统计表
Table 2摇 Flora analysis of species listed in the relev佴s at genus level
序号
No. 分布区类型 Distribution type
属数
Genus number
比例
Percent / %
1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14 —
2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22 31. 43
2-2 热带亚洲、 非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 Trop. Asia, Africa, and S. Amer. disjuncted 2 2. 86
3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 Asia & Trop. Amer. disjuncted 3 4. 29
4 旧世界热带分布 Old World Tropics 3 4. 29
4-1 热带亚洲、 非洲和大洋洲间断分布 Trop. Asia, Africa, and Australasia disjuncted 1 1. 43
5 热带亚洲和热带大洋洲分布 Trop. Asia & Trop. Australasia 1 1. 43
6 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 Trop. Asia & Trop. Africa 10 14. 29
7 热带亚洲分布 Trop. Asia 2 2. 86
8 北温带分布 N. Temperate 6 8. 57
8-4 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 N. Temp. & S. Temp. disjuncted 3 4. 29
9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E. Asia & N. Amer. disjuncted 3 4. 29
10 旧世界温带分布 Old World Temp. 3 4. 29
11 温带亚洲分布 Temp. Asia 1 1. 43
12 地中海、 西亚至中亚分布 Mediterranea, W. Asia to C. Asia 2 2. 86
12-2 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墨西哥间断 Mediterranea to C. Asia & Mexico disjuncted 1 1. 43
12-3 地中海区至温带、 热带亚洲、 大洋洲和南美洲间断Mediterranea to Temp. 鄄Trop. Asia, Australasia, & S. Amer. disjuncted 1 1. 43
14 东亚分布 E. Asia 2 2. 86
14-1 中国至喜马拉雅 Sino鄄Himalaya 2 2. 86
15 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 2 2. 86
总计 Sum 84 100
个属, 占 14. 29%, 3个种及以上的属 1 个, 荩草
属 (Arthraxon)。 旧世界热带分布与热带亚洲和热
带美洲间断分布, 均占总属数的 4. 29% (3 属),
旧世界热带分布起源于古南大陆, 说明了群落的
植物区系与古南大陆起源的植物区系具有相关性。
热带亚洲、 非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和热带亚洲分
布均为 2个属; 热带亚洲和热带大洋洲分布最少,
仅占 1. 43% (1个属)。
温带性质的属中, 北温带分布最多, 6 属,
占 8. 57%, 主要为栎属 (Quercus)、 荚蒾属 (Vi鄄
burnum)、 画眉草属 (Elymus) 等, 栎属是世界性
的较大属, 该属的植物是壳斗科中分布范围最广,
较为原始的植物。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占 4. 29%
(3属), 分别为山蚂蟥属 (Desmodium)、 蛇葡萄
属 ( Ampelopsis) 和络石属 ( Trachelospermum)。
旧世界温带分布 3 属, 4. 29%, 其中香薷属含 6
个种; 温带亚洲最少, 仅 1 个属, 占 1. 43%。 地
中海、 西亚至中亚分布 2 属, 占 2. 86%, 为木樨
榄属 (Olea) 和黄连木属 (Pistacia)。 东亚分布 2
属, 占 2. 86%。 中国特有分布 2属, 占 2. 86%。
群落植物属分布类型的热带分布与温带分布
比为 1. 83 颐 1, 其在属级地理成分的数量结构上
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热带性质, 与科级表现出的地
理区系特点相符。 区系成分中热带及亚热带成分
占 62. 88% , 温带成分占 34. 31% , 中国特有成
分占 2. 86% , 表现出该区域区系成分以热带成
分为主, 具有鲜明的热带及亚热带性质, 温带成
分也较多, 呈现出由热带向温带过度的区系特
征。 该区域还有 2. 86%的中国特有属分布, 但
均不是狭域分布的属。
4摇 结语
(1)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是澜沧江河
谷由干热向干暖过渡河段中一种代表性的植被,
由于气候因素或受人为干扰, 本群丛群落结构简
单, 大致分为乔木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 3 层, 平
68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4 卷
均每个样地物种数为 18 种左右, 常为低矮的乔
木群落, 群落总盖度 60% ~95% 。
(2) 群落生活型组成中高位芽植物居多, 占
总体的 37. 93%, 其次为地面芽植物, 占 29. 31%。
一年生草本占 18. 10% , 地上芽植物占 12. 07% ,
少地下芽植物, 显示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
征。 生长型组成中, 草本植物比例最大, 占
56. 90% , 显示了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尤其
是旱生禾草种类, 反映了所在地气候较为干燥的
特点; 灌木植物也较多, 占 21. 55% ; 乔木占
11. 21% ; 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最少, 分别为
8. 62% 、 1. 72% 。
(3) 从科的地理分布来看, 除去世界广布的
科, 热带分布的科最多, 占总科数的 43. 59%,
温带分布的科占 7. 69% , 科的热带成分与温带
成分的比值为 5. 67 颐 1, 体现出很强的热带性质。
泛热带成分科的出现, 显示出群落植物区系与泛
热带各地区在历史上的渊源, 壳斗科植物起源于
古北大陆东南部, 属于古老的木本植物, 从植被
发生的角度来看, 说明了该群落植物区系的演化
有着相对古老的历史。
从属的地理分布来看, 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以
泛热带成分和热带亚洲、 热带非洲成分为主, 与
温带区系的联系以北温带成分和地中海、 西亚至
中亚分布为主, 反映了群落植物区系的起源。 属
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比值为 1. 83 颐 1, 热带
程度与科级相比有所降低, 但仍显示出较强的热
带性质。 在群落属的组成中, 有中国特有属 2
个, 占 2. 38% 。
本文记载的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大面积
集中分布于澜沧江中上游河段, 该类型是对我国
西南硬叶常绿阔叶林的一个重要补充。 巴基斯坦
下迪尔 (Lower Dir) 地区的锈鳞木樨榄林, 按重
要值可划分为 10种群落类型 (Ahmed等, 2009),
与之相比,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分布区域更
狭窄, 群落类型更单一, 可视为在我国西南河谷
生境中的特化类型。 目前, 随着澜沧江流域干流
梯级电站的开发建设, 相应河段将建设功果桥、
苗尾、 大华侨、 黄登、 里底等水电站, 电站工程
施工、 库区淹没、 沿江公路改线建设等人为活动,
已对沿澜沧江河谷分布的这一独特植物群丛造成
较大影响, 对这一类型的保护和研究值得关注。
也参摇 考摇 文摇 献页
王伯荪, 1987. 植物群落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1—145
王荷生, 1992. 植物区系地理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4—105
李矿明, 汤晓珍, 2001. 三峡库区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初步研究
[J] . 林业资源管理, 1: 36—38
朱华, 2006. 澜沧江植被从热带到寒温带 [J] . 森林与人类, 11:
75—87
吴征镒, 朱彦丞, 姜汉侨, 1987. 云南植被 [M].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361—381
张美珍, 邱莲卿, 1992. 中国植物志第 61 卷 [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20—126
金振洲, 欧晓昆, 2000. 干热河谷植被 [M]. 昆明: 云南大学出
版社和云南科技出版社, 1—7
徐永椿, 毛品一, 伍聚奎等, 1990. 云南树木图志 (中) [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912—922
Ahmed M, Khan N, Wahab M et al., 2009. Vegetation structure of
Olea ferruginea royle forests of lower dir district of Pakistan
[J] . Pakistan Journal Botany, 41 (6): 2683—2695
Jin ZZ (金振洲), 1981. A mossy forest appearing in the sclerophyl鄄
lous evergreen broad鄄leaf forests———Quercetum pannosun nimbo鄄
rum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3 (1):
75—88
Liu XL (刘兴良), Yang DS (杨冬生), Liu SR (刘世荣) et al.,
2007.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of alpine sclerophyllous oak
plants in China [ J] .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四川林业科技), 28 (1): 6—12
Raunkiaer C, 1937. Plant Life Forms [M]. Translated by Gilbert鄄
Carter H. Landon: Oxford
Wang XL (王雪丽), Du F (杜凡), Wang J (王娟), 2008. A flo鄄
ristic study on seed plants of ever鄄green hard and broad leaved
forests in Yuanjiang nature reserve [J] .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西部林业科学), 37 (2): 40—46
Wu ZY (吴征镒), 1991. The areal鄄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Suppl.
IV: 1—139
Wu ZY (吴征镒), Zhou ZK (周浙昆), Li DZ (李德铢) et al.,
2003. The areal鄄types of the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 J].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25 (3): 245—257
Wu ZY (吴征镒), 2003. Not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
物研究), 25 (5): 535—538
Yin WY (尹五元), Shu QT (舒清态), Li JY (李进宇), 2007. A
study on flora of spermatophyte of tongbiguan nature reserve in
Yunnan [J] .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学报), 35 (1): 204—210
Zang DK (臧得奎), 199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erns flora in
China [J] . Acta Botanica Boreal鄄Occidentalia Sinica (西北植
物学报), 18 (3): 459—465
78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王崇云等: 记澜沧江河谷一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附录摇 锈鳞木樨榄、 清香木群丛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样地调查综合表*
Appendix摇 Releve table of Association Olea ferruginea,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样地号 Releve numb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地点 Sampling plot 表村 表村 表村 表村 新农村 解放桥 解放桥上游 1 km 乌弄龙 乌弄龙 黄登 甸尾 甸尾 干笔河 大华桥 大华桥
海拔 Altitude / m 1340 1330 1320 1380 1800 1350 1350 1900 1900 1600 1650 1650 1450 1500 1550
坡向 Slope direction / 毅 W W W W N NW25毅 NW35毅 SE30毅 SE20毅 NW40毅 NW25毅 SW40毅 NW5毅 NW40毅 NW25毅
坡度 Slope gradient / 毅 35 30 45 20 30 35 35 25 20 35 50 50 15 35 50
土质 Rock types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 花岗岩 花岗岩 花岗岩 片麻岩 花岗岩 花岗岩



presence




coverage
coefficient
土壤 Soil types 棕壤 棕壤 棕壤 棕壤 棕壤 棕壤 棕壤 棕壤 棕壤 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 黄壤 黄壤 黄壤
群落高 Community height / m 4 3. 5 4 2 2. 5 3 2. 5 5 6 9 7 9 5 9 7
总盖度 Community coverage / % 75 95 80 60 95 75 80 85 80 90 90 95 90 90 90
样地面积Sampling stand area/ m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调查日期 Inves tigated date 2006.7.17 2006.7.13 2006.7.18 2006.7.18 2007.2.3 2007.2.3 2008.11.25 2009.3.9 2009.3.9 2008.6.29 2008.6.29 2008.6.29 2009.6.13 2009.6.13 2009.6.13
乔灌木植物 Trees and shrubs 多优度-聚集度 Abundant dominance / sociability
锈鳞木樨榄 Olea cuspidata 2. 2 3. 3 3. 3 1. 1 2. 2 4. 4 4. 4 4. 4 4. 4 3. 3 2. 2 3. 3 2. 2 3. 3 2. 2 吁1鄄4 3433. 3
清香木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3. 3 4. 4 3. 3 3. 4 + 3. 3 3. 3 3. 3 3. 3 2. 2 3. 3 3. 3 2. 2 2. 2 3. 3 吁依4 3217. 3
刮筋板 Excoecaria acerifolia 4. 4 2. 2 2. 2 ﹢ 2. 2 ﹢.1摇 1. 1 3. 3 ﹢.1摇 1. 1 郁依4 1002. 0
小铁仔 Myrsine africana 2. 2 1. 1 1. 1 ﹢.1摇 ﹢.1摇 ﹢.1摇 1. 1 ﹢.1摇 芋依3 152. 7
仙巴掌 Opuntia monacantha 4. 4 2. 2 + 1. 1 2. 2 ﹢ 域依4 634. 7
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 2. 2 1. 2 1. 1 1. 1 域1鄄2 150. 0
木蓝 Indigofera tinctoria 1. 1 1. 1 2. 2 1. 1 域1鄄2 150. 0
岩桑 Morus mongolica 1. 1 + 1. 1 ﹢ 域依1 34. 7
草本植物 Herbs 多优度-聚集度 Abundant dominance / sociability
荩草 Arthraxon hispidus + + + + ﹢.1摇 ﹢ 1. 2 1. 1 1. 2 芋依1 54. 0
鬼针草 Bidens pilosa + + + 1. 1 + + 1. 1 ﹢ 芋依1 37. 3
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 + + ﹢.1摇 ﹢.1摇 ﹢ ﹢ 芋+ 4. 7
扭黄茅 Heteropogon contortus 2. 2 2. 2 2. 2 1. 1 + + 域依2 317. 3
刚莠竹 Microstegium ciliatum 1. 1 ﹢.1摇 1. 1 2. 3 ﹢.1摇 1. 1 域依2 151. 3
金发草 Pogonatherum paniceum + 2. 3 ﹢ ﹢ 域依2 102. 0
小叶荩草 Arthraxon lancifolius ﹢.1摇 ﹢.1摇 1. 2 1. 1 域依1 34. 7
毛莲蒿 Artemisia vestita + ﹢.1摇 + + + ﹢ 域+ 4. 0
有柄石韦 Pyrrosia petiiolosa ﹢.1摇 ﹢.1摇 ﹢ ﹢.1摇 域+ 2. 7
香薷一种 Elsholtzia sp. + ﹢.1摇 ﹢ ﹢ 域+ 2. 7
*存在度 I以下的物种略。 摇 摇 * Species with presence class less than I were o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