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On the Suitable Regions for Olive (Olea europaea) Growing in China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



全 文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
施宗明1, 孙卫邦1*, 祁治林2, 李摇 云1, 刘金凤3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 云南 昆明摇 650201; 2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办公室,
甘肃 陇南摇 746000; 3 云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云南 昆明摇 650224)
摘要: 油橄榄在中国引种已 50 多年, 引种初期对其特殊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深入, 出现了许多问题。 作者从
近 40年的栽培实践中, 认真分析了我国亚热带地区与地中海亚热带地区气候的差异, 认为中国发展油橄榄生产
的最佳适生区是西部干旱河谷地区, 其中以甘南白龙江河谷和滇西北及川西南金沙江河谷发展的潜力最大。
关键词: 油橄榄; 适生区; 生态条件; 相对湿度; 降水量; 日照时数
中图分类号: Q 948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1)05-571-09
On the Suitable Regions for Olive (Olea europaea) Growing in China
SHI Zong鄄Ming1, SUN Wei鄄Bang1*, QI Zhi鄄Lin2, LI Yun1, LIU Jin鄄Feng3
(1 Kunming Botanical Garden,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2 Olive Production Office of Wudu District, Longnan 746000, China; 3 Yunnan Promotion
Center of Forestry Technolog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Olive tree (Olea europaea)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Because of less
knowledge about its uniqu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known by peopl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stage, its cropping
has been occurred a rugge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for about forty years of cultivation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bout the clima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for olive growing,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ry valleys in west China might be suitable areas for developing olive.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olive are the bailongjiang Valley in southern Gansu and the Jinshajiang (upper reach of Yan鄄
gtze River) Valley in the northwestern Yunnan and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Key words: Olea europaea; Suitable region; Ecological condition; Relativ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Total sunshine
摇 油橄榄 (Olea europaea L. ) 是世界著名的
优质木本油料, 主产地中海区域, 具有 4000 多
年的栽培历史 (徐纬英, 2001)。 油橄榄的鲜果
除榨取著名的橄榄油之外, 尚可加工为美味的餐
用果品 (盐渍或糖渍) (李聚桢, 2006)。
油橄榄引入我国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曾广泛种植于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各
省区亚热带地区, 由于其生态系统与原产区有较
大的差异, 多数地区油橄榄表现出经济寿命短,
常结实几年后树势早衰。 为使油橄榄在我国能真
正安家落户成为产业, 适生区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就油橄榄适生区生态条件, 提出在我国选择
适生区的几个关键气候因子的指标, 以期为其产
业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并就油橄榄适生区的各种
条件予以论述, 以期为规模化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1摇 油橄榄的生产与消费概况
1. 1摇 世界油橄榄生产概况
油橄榄的种植分布于 30 多个国家, 其中地
中海沿岸国家的种植面积约占 98% 。 西班牙和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2011, 33 (5): 571 ~ 579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DOI: 10. 3724 / SP. J. 1143. 2011. 11077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鄄mail: wbsun@ mial. kib. ac. cn; Tel. : 00 86 871 5223622 ; Fax: 00 86 871 5223622
收稿日期: 2011-05-09, 2011-07-05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施宗明 (1939-)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
意大利是种植油橄榄最多的国家, 也是生产和出
口橄榄油最多的国家。 邓明全和俞宁 (2011)
报道根据世界油橄榄理事会 (IOC) 的统计, 世
界油橄榄的种植面积 1986 年为 852 伊 104 hm2,
2006 年达 1031. 4 伊104 hm2。 世界橄榄油的产量
1990-1991 年 (收获年 crop year) 为 145. 3 万
吨, 2000-2001 年为 256. 6 万吨, 2006 / 2010 四
个收获年平均为 302. 4 万吨。 目前, 消费橄榄油
的国家和地区达 180 多个, 随着国际市场对橄榄
油需求的增长, 橄榄油的价格也逐年上升。 在伊
比利亚半岛上, 西班牙有 250伊104 hm2油橄榄园,
年产油 110 万吨, 餐用橄榄 50 万吨; 葡萄牙有
45伊104 hm2, 产油 30 万吨, 餐用橄榄 11 万吨
(Rallo, 2009)。
1. 2摇 我国橄榄油的消费与生产状况
我国对橄榄油的消费近 10 年来呈快速增长
的趋势。 李聚帧 (2006) 报道, 在上世纪 70 ~
80 年代, 每年由外贸统一进口橄榄油 50 ~ 150
吨, 主要提供驻华使领馆、 涉外宾馆使用, 少量
用于医药、 化工。 进入本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人
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进口
渠道的拓宽, 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 成都、
昆明等大中城市居民出现购买橄榄油热潮, 消费
量快速增长。 1999 年我国进口橄榄油仅 123 吨,
2001年 392吨, 到 2005年已达 4491吨。
目前, 我国油橄榄种植面积约 2. 53伊104 hm2
(约 1 000万株)。 多数为近 10 年来在西部省区新
发展的面积, 其中甘肃 (陇南) 1. 03伊104 hm2,
四川 1. 33伊104 hm2。 云南、 陕西和湖北等地有少
量发展。 2009 年全国橄榄油产量约 500 吨。
2摇 我国引种油橄榄的历史回顾和现状
2. 1摇 历史上的早期引种
法国传教士于 1907 年种植于云南德钦县燕
门乡茨中村天主教堂的一株油橄榄是我国引入最
早的油橄榄, 曾经多次开花结实, 1980 年产果
9. 1 kg, 《云南名木古树》 (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
省林学会, 1995) 中载有图片及说明。 另有 1 株
引种较早的油橄榄位于云南蒙自县草坝蚕种场,
由一留法学生于 1940 年由法国带回, 种植于稻
田边一小土堆上, 品种为 ‘佛奥爷 (Olea europaea
‘Frantoio爷 ), 因生长不佳, 于 1978 年被挖除。
2. 2摇 引种驯化试验
上世纪 50 年代, 油橄榄树作为世界著名的
经济植物而倍受重视。 1956-1962 年间, 中国科
学院、 农业部和林业部先后自阿尔巴尼亚和前苏
联引入油橄榄苗木和种子, 在一些植物园和南方
省区进行试种。 1964 年春, 由阿尔巴尼亚引进
了 1 万株油橄榄苗木, 由林业部和中国林科院分
至南方 8 省区试种, 同年 3 月 3 日周恩来总理在
昆明市海口林场亲自种下了 1 株油橄榄。 1973
年各地试种的油橄榄陆续开花结实, 到 1980 年,
全国共有 15 个省、 市、 区种植油橄榄达 2 000
万株 (面积约为 4伊104 hm2), 其中四川 1 100 万
株, 湖北 500 余万株, 云南约 20 万株。
各地试种的油橄榄早期都有小面积短期的丰
产, 但之后难以保持原来的水平。 早期表现最好
的为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引往陕西汉中盆
地城固县的柑橘育苗场油橄榄, 0. 16 hm2 44 株
树龄 10 ~ 15 年的油橄榄。 在 1973-1978 年的 6
年中, 平均年产果845 kg (折合5 312. 5 kg / hm2),
为全国最高单位面积产量。 1980 年云南省林业
科学院 1 株定植 17 年的 ‘佛奥爷 油橄榄产果达
213 kg, 为全国最高单株产果记录。 1982 年昆明
市海口林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
园、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省林业厅种苗站等
四个单位, 以 ‘佛奥爷 油橄榄为主的 3 600 株共
收果 16. 25 吨, 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 14. 13% 。
其中昆明植物园收果 3. 5 吨, 榨油 727. 1 kg, 鲜
果出油率达 20. 8% , 为全国油橄榄最高出油率
(施宗明, 1985)。 但随后几年, 由于孔雀斑病的
发生和蔓延, 产量逐年下降。
据作者调查, 2000 年以前, 除甘肃武都之
外, 东至南京、 西至昆明, 北至汉中, 南至柳州
的广大区域内, 尚无一油橄榄种植点能保持 10
年以上有较高产量 (包括正常的大小年在内),
大多是仅有部分植株连续结果几年后便每况愈
下, 逐渐衰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 如病
虫害 (尤其是病害)、 气候因素、 土壤条件以及
栽培管理方面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 气候条件是
影响油橄榄不能持续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的
主要原因。 我国亚热带为夏雨型气候, 雨热同
季, 为湿润型亚热带; 而地中海亚热带属冬雨型
气候, 雨热不同季, 属干旱型亚热带。 油橄榄作
275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为原产干旱亚热带的一种耐旱树种, 适应于湿度
小、 雨量少、 光照多的环境条件。 而我国广大的
亚热带地区, 雨热同季, 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油橄榄出现秋季过早落叶的现象; 而在夏季高温
多雨和土壤粘重的地区, 表现出生长过速、 树体
高大、 落叶多、 枯枝多和叶幕层薄的早衰现象,
反映出油橄榄难以适应我国湿润的亚热带地区。
早期由于对油橄榄生态及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不
足, 且当时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致使形
成了种植多、 结果少、 效益差的被动局面。 至
90 年代末期, 全国保留的油橄榄约仅 2 万余株,
其中四川约 1 万株, 云南约 0. 5 万株。 油橄榄的
发展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况。
2. 3摇 油橄榄栽培的发展
在 80 年代初期, 我国油橄榄的迅速发展得
到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的重视, 并于 1984-
1986 年与意大利政府在湖北武汉建立集约化栽
培示范基地 13 hm2和榨油厂。 但由于长江中游地
区雨量多、 湿度大和有冻害等对油橄榄生产不
利, FAO又派出专家到中国西南部的四川西昌、
云南宾川和永胜金沙江河谷地区进行考察, 认为
可在这些地区发展油橄榄种植业。 在金沙江干旱
河谷地区, 油橄榄生长繁茂, 叶色浓绿, 健康无
病; 云南省宾川县杨公阱苗圃定植 8 ~ 10 年的
126 株油橄榄, 平均单株产果 8 kg (1982 年),
其中 ‘佛奥爷 品种优株达 102 kg, ‘卡林爷 (Ole鄄
a europaea ‘Kaliniot爷 ) 优株达 185 kg; 永胜县的
梁官区兴文种植点 100 余株, 1982 年平均单株
产果 9. 18 kg。 2005 年金沙江河谷地区永仁县莲
池乡规范化种植油橄榄 80 hm2, 生长健壮, 无病
害感染。 2009 年产果 23 吨, 超过云南种植油橄
榄历史上丰产年份 (1982 年) 全省 400 hm2产量
的总和。 试验证明, 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是云南
发展油橄榄产业的最适地区。
甘肃白龙江河谷武都的汉王乡林场, 农户罗
永祥家庭承包 0. 93 hm2 (14 亩) 186 株油橄榄
实生树 (1979 年种植于冲积河滩地上), 1984-
1991的 8年中, 年平均产果达 3 000 kg / hm2以上。
在 1993-1999 的 7 年中, 平均每年产果 2 142. 86
kg, 相当于年均产果 2 304. 1 kg / hm2。 中国林科
院徐纬英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张崇礼教授等在
武都进行调研, 认真分析了武都的气候特点, 认
为该地区湿度低、 雨量少、 光照时数较多的气候
特点, 是发展油橄榄产业的理想之地, 并于
1991 年在武都两水镇大湾沟新建了面积 7 hm2的
油橄榄规范化栽培示范园。 该园 1991 -1992 年
定植品种 12 个, 主栽品种为 ‘莱星爷 (Olea euro鄄
paea‘Leccino爷)、 ‘皮削利爷 (Olea europaea ‘Picho鄄
line爷)、 ‘佛奥爷、 ‘鄂植 8爷 (Olea europaea‘Ezhi 8爷)。
1994 年开始挂果, 在 1998-2005 年的 8 年中平
均每年产果 1 584 kg / hm2; 2006-2009 年的 4 年
中, 平均年产果 1 968 kg / hm2, 已接近地中海地
区的中等产量水平。 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 陇
南的油橄榄种植发展迅速, 逐步形成产业。 至
2009 年陇南全市已有 90 多个乡镇种植油橄榄,
种植面积达 1. 03伊104 hm2, 占我国主要油橄榄栽
培地区现有种植面积 (2. 53伊104 hm2) 的 40. 7%。
2009年陇南产果2 682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76. 4%;
产油 402 吨 (出油率 15% ), 占全国橄榄油总产
量 (约 500 吨) 的 80. 4% (施宗明和严绍会,
2010)。 说明西部干旱河谷地区 (春旱时期须有
灌溉条件), 是适宜发展油橄榄的首选地区, 中
国油橄榄的适生区域也正是在这一地区。
2. 4摇 适生区研究概述
鉴于我国亚热带与地中海地区在气候上的巨
大差异, 加之油橄榄引种试验的周期较长, 短时
期内难以得出适应情况的结论, 中国油橄榄适生
区的确定就成为需要修正的问题。 贺善安等曾就
前期的研究结果, 提出了一系列适生区的指标
(贺善安等, 1965; He 等, 1981; 贺善安和顾姻,
1984), 我国气象学者魏淑秋等 (1994) 利用生
物引种咨询信息系统进行分步滑移相似计算, 提
出建立油橄榄生产基地几个可以选择的中心: 1.
以四川西昌为中心, 包括凉山州地区; 2. 以云
南昆明为中心, 包括永胜金沙江流域; 3. 以湖
北宜昌为中心, 包括巴东等三峡低山河谷区; 4.
以甘肃武都为中心, 包括白龙江流域, 这大体指
出了西部河谷地区是中国发展油橄榄的主要地
区。 徐纬英 (Weiying 等, 1998; 徐纬英, 2001)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观察, 比较系统的提出了中国
发展油橄榄的一级适生区和二级适生区。 气候因
子的组合与地中海最相似的地区为一级适生区,
包括: (1) 金沙江干热河谷 (冬季冷凉地带)
区的云南宾川、 永胜、 永仁以及四川的西昌、 德
3755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施宗明等: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昌、 米易、 冕宁等县的部分地区; (2) 西秦岭南
坡的白龙江低山河谷区, 即甘肃的武都、 文县和
康县等; (3) 长江三峡低山河谷区的湖北宜昌、
秭归和巴东, 以及重庆的巫山、 奉节和万县
(现为万州)。 从生态条件上分析, 有一个或两
个条件是对油橄榄不利的属于二级适生区, 包
括: (1) 秦岭南坡汉水流域上游地带的陕西汉
中、 城固和安康等; (2) 四川盆地边缘大巴山南
坡的绵阳、 南充、 达县、 广元和巴中等地; (3)
以昆明为中心的昆明、 晋宁、 江川和宜良等滇中
地带; (4) 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宜昌至武汉一带。
2. 5摇 适生区生态条件指标的定性与定量
过去的研究都是基于从气候因子组合与地中
海区相似和差异的程度, 并结合各地的栽培效果
来确定中国油橄榄的适生区, 未强调区划适生区
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量化指标, 对区划缺乏应有
的精确性,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够确切的结
论。
根据地中海区几个有代表性产区的气象资料
(表 1 ~ 3) 分析, 油橄榄适宜的温度、 湿度、 降
水及日照等气候条件应是: (1) 年平均气温 14 ~
18. 8益, 最冷月平均气温 5. 1 ~ 12. 1益, 极端最
低温-8. 4 ~ 1. 8益。 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
温只不过是反映了油橄榄耐高温的特点, 而并非
它的必须条件; (2) 相对湿度总的数值较低, 其
特点是夏季低 (7 月份为 52% ~ 62% ), 冬季高
(1月为 72% ~76%); (3) 年降水量多在 900 mm
以下, 且多数分布于冬半年 (10 月至来年 3
月)。 如希腊中部夏半年 (4-9 月) 的降水量仅
有 174. 5 mm, 南部仅有 140 mm, 降水量最多的
表 1摇 意大利中、 南部主要气候要素*
Table 1摇 Main climatic factor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s in Italy
地区
Region
地名
Location
年平均气温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7 月平均气温
July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1 月平均气温
January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极端最高温
The most
extreme high鄄
temperature
/ 益
极端最低温
The most
extreme low鄄
temperature
/ 益
年降水量
Annual
precipitatio
/ mm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 %
July Feb.
中部
Central
托斯卡纳
Tuscany 14. 0 23. 5 5. 1 37. 3 -8. 4 1054. 2 54 72
中南部
South central
翁布里亚
Umbria 15. 2 24. 7 5. 5 39. 7 -5. 6 620. 9 57 75
南部
South
卡拉布里亚
Calabria 16. 2 25. 0 8. 7 37. 1 -3. 7 917. 8 62 74
南部
South
西西里岛
Sicily 17. 5 25. 7 10. 0 40. 3 -1. 4 615. 1 55 73
*中国第三期赴意油橄榄培训班, 1986. 意大利油橄榄考察报告, 6
* Third issue of Italian olive training class, 1986.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Italian olive cultivation, 6
表 2摇 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区三省主要气候要素*
Table 2摇 Main climatic factors of provinces in Andalucia, Spain
地区
Region
年平均气温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8 月平均气温
August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1 月平均气温
January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极端最高温
The most
extreme high鄄
temperature
/ 益
极端最低温
The most
extreme low鄄
temperature
/ 益
年降水量
Annual
precipitatio
/ mm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 %
年日照时数
Year
sunshine
hours
/ h
科尔多瓦
C佼rdoba 17. 8 27. 9 9. 8 42. 8 -3. 4 354. 4 - 2453
哈恩
Ja佴n 17. 9 27. 6 10. 4 42. 0 -3. 4 674. 0 - 2975
塞维利亚
Seville 18. 8 27. 8 12. 8 42. 0 1. 8 571. 0 - 2820
*中国赴意、 西、 法油橄榄考察组, 1979, 意大利、 西班牙、 法国油橄榄栽培现状及其特点, 6
* Italy, Spain, France olive expedition, 1979. Italy, Spain, France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 cultivation, 6
475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表 3摇 希腊油橄榄主栽区主要气候要素*
Table 3摇 Main climatic factors of olive growing areas in Greece
地区
Region
地名
Location
年平均气温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最冷月平均
气温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coldest
month / 益
极端最高温
The most
extreme high鄄
temperature
/ 益
极端最低温
The most
extreme low鄄
temperature
/ 益
年降水量
Annual
precipitatio
/ mm
10-3 月
降水量
October
to march
precipitatio
i / %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 %
年日照
时数
Year
sunshine
hours
/ h
北部
North
科孚岛
Corfu 17. 8 9. 9 40. 0 -3. 6 1205. 0 79. 8 - -
中部
Central
卡拉马塔
Kalamata 17. 6 10. 2 33. 7 -3. 9 834. 2 87. 0 55 ~ 76 2852
南部
South
克里特岛
Grete 18. 0 8 ~ 10 40. 0 -2. 0 700. 0 80. 0 50 ~ 75 3000
*中国赴希腊油橄榄考察组 (吕翼), 1984, 希腊的国树油橄榄, 2
* Greek olive expedition, 1984. Olive Tree Greek State, 2
希腊北部, 夏半年的降水量也仅有 250. 6 mm;
(4) 年日照时数在 2 400 h 以上, 甚至多达 3 000
h。 运用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的 “主导生态
因子相似论冶 的原理, 结合作者对油橄榄在中国
栽培 40多年的观察, 根据地中海区的气候特点和
我国自然地理特征及季风气候雨量分布格局的具
体情况, 提出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温度条件适宜的
前提下, 对油橄榄适生区选择和区划的三个关键
气候因子是: 年相对湿度、 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
数, 借以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适生区区划的方法。
2. 6摇 适生区的气温指标
从表 4中可以看出我国有代表性的油橄榄种
植点的气温条件。 年平均温反映当地的热量水平,
最冷月平均温影响到油橄榄的花芽分化, 气温过
高会抑制花芽分化, 极端最低气温是决定油橄榄
能否安全越冬的一个限制因子。 从表 4 可反映出
我国油橄榄种植区年平均气温为 13. 5 ~ 17. 8益,
故年均气温指标确定为 14 ~ 18益比较合适。 滇
西北永胜县城所在地年平均气温记录为 13. 5益
(海拔 2 130 m处测得) , 在 2 100 m以上零星栽
种的油橄榄, 虽然也能正常开花结实, 但果实成
熟期迟且产量不高, 这样的温度条件种植油橄榄
没有生产意义。 实际上永胜县油橄榄种植多在海
拔 1 400 ~ 2 000 m的地带。 气温随海拔的降低而
升高, 降水量随海拔的降低而减少。 按此推测年
平均温约在 14 ~ 18益之间, 年降水量在 850 mm
以下。 最冷月平均温在 2. 2 ~ 10. 2益 (表 4) 范
围内油橄榄均能正常开花结实, 可以认为 2 ~
10. 5益是适宜的范围; 表 4 列出的极端最低温为
-9. 3益, 可以认为极端最低气温在-10益以上的
地区, 油橄榄是可以安全越冬的。
2. 7摇 适生区的水分与日照指标
2. 7. 1摇 相对湿度宜低, 年相对湿度应小于 70%
徐纬英 (2001) 报道, 地中海区的年平均
相对湿度多在 61. 6% ~ 71. 5%之间, 夏季的月
平均相对湿度多在 54% ~ 66%以下, 年平均相
对湿度与夏季月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在我国
大陆性气候条件下, 两者往往呈正相关, 年相对
湿度大, 夏季的相对湿度就愈大, 而夏季高温、
高湿, 极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故相对湿度不宜
高。 我国亚热带地区, 凡湿度大、 雨量多的地
区, 油橄榄的经济寿命都比较短或产量不高。
前人在潮湿地区和海拔 1 800 m 的热带地区曾试
图种植油橄榄, 但没有成功 (Ochse, 1961)。 空
气湿度过大, 病害严重, 尤其是孔雀斑病 (Mor鄄
ettini, 1972)。
2. 7. 2摇 降水量宜少, 年降水量宜在 900 mm以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油橄榄
的根系对土壤水分过多反应十分敏感, 在降水量
大的地区, 其根系发育不良, 一年中任何时候的
土壤排水不良都会导致油橄榄死亡 (Hartann,
1962)。 Morettini (1972) 报道, 地中海油橄榄
产区的降水量在 500 ~ 700 mm 之间。 Pasiot 和
Rebour (1961) 报道甚至在年降水量低至 200
mm的北非地区也有油橄榄的分布, 可见, 油橄
榄十分耐旱。 但要获得较高产量, 旱季的灌溉是
5755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施宗明等: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必须的, 油橄榄的产量往往与灌溉量呈正相关
(Hartmann, 1986)。
2. 7. 3摇 日照量要大, 年日照时数应在 1 900 h以上
该指标以武都的年日照时数为依据。 在原产
地, 年日照时数均在 2 400 h 以上。 光照少, 油
橄榄树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 同化过程减弱, 光
合产物减少, 果实产量不高且影响果实的含油
率。 据作者调查, 以 ‘佛奥爷 为主的油橄榄品
种, 在年日照时数高于 1 900 h 的甘肃武都出油
率为 15%左右, 在年日照时数不足 1 500 h 的川
北地区的出油率降至 12%左右, 而在年日照时
数 2 400 h的昆明和永胜出油率可达 18%以上。
适宜的相对湿度、 降水量和日照时数, 对中
国油橄榄适生区的区划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据此, 可将我国可发展油橄榄的地区划分为: 适
生区(A)、 次适生区(B)和适生边缘区(C)(表 5)。
2. 8摇 发展油橄榄的适宜种植区
在我国气候条件达到年相对湿度<70% 、 年
降水量<900 mm 和年日照时数>1 900 h 的地区,
只有西部干旱河谷地区。 根据这些条件及油橄榄
的引种实践, 我国油橄榄的适宜种植区划分如下
(表 6)。
表 4摇 中国油橄榄主要引种点地理位置及气温状况 (益 )
Table 4摇 Locality and temperature of some main olive growing region in China
地名
Locality
纬度 N
Latitudes
经度 E
Longitudes
海拔
Altitudes
/ m
年均温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 益
年积温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 益
7 月平均温
July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1 月平均温
January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极端最高温
The most
extreme high鄄
temperatures
/ 益
极端最低温
The most
extreme low鄄
temperature
/ 益
甘肃武都
Wudu, Gansu 33毅24忆 104毅55忆 1079. 1 14. 9 4586. 0 24. 9 2. 9 40. 0 -8. 6
陕西城固
Chenggu, Shanxi 33毅10忆 107毅20忆 487. 0 14. 3 4514. 5 - 2. 2 - -9. 3
四川广元
Guangyuan, Sichuan 32毅26忆 105毅53忆 491. 0 16. 0 5065. 0 25. 9 5. 0 38. 9 -8. 2
湖北巴东
Badong, Hubei 31毅04忆 110毅24忆 294. 6 17. 0 5552. 3 22. 6 6. 3 41. 8 -9. 4
湖北宜昌
Yichang, Hubei 30毅43忆 111毅13忆 57. 2 16. 9 5335. 5 - 4. 7 40. 6 -8. 9
四川西昌
Xichang, Sichuan 27毅53忆 102毅18忆 1590. 7 17. 0 5355. 3 22. 6 9. 5 36. 5 -3. 8
云南永胜
Yongsheng, Yunnan 26毅41忆 100毅45忆 2130. 0 13. 5 3992. 1 19. 1 6. 0 32. 3 -11. 2
云南永仁
Yongren, Yunnan 26毅03忆 101毅41忆 1531. 1 17. 8 5887. 8 22. 9 10. 2 37. 7 -3. 5
云南宾川
Binchuan, Yunnan 25毅56忆 100毅35忆 1438. 4 17. 8 5919. 7 23. 6 9. 4 38. 2 -6. 2
云南昆明
Kunming, Yunnan 25毅01忆 102毅41忆 1891. 5 14. 7 4490. 3 19. 8 7. 7 31. 5 -5. 4
表 5摇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划关键生态因子指标
Table 5摇 Key climatic factors of the regions for growing olive in China
气候因子 Climatic factor 适生区 (A)Suitable region
次适生区 (B)
Sub鄄suitable region
边缘适生区 (C)
Marginal region
年相对湿度 Annual relative humidity / % <70 70 ~ 75 >75
年降水量 Annual precipitation / mm <900 900 ~ 1 100 >1 100
年日照时数 Annual sunshine hours / h >1 900 1 900 ~ 1 500 <1 500
注: 表中 3 项指标若有 2 项为 A的则可划为适生区 (A), 若有 2 项指标为 B或 3 项指标分别为 A、 B、 C的划为次适生区 (B), 有 2
项指标为 C的则划为边缘适生区 (C)
675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表 6摇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区划
Table 6摇 Scheme of suitable growing region of olive in China
地名
Locality
区域
Region
年相对
湿度
RH%
评价
等级
Grade
年降水量
Precipitation
/ mm
评价
等级
Grade
年日照时数
Year sunlshine
hours / h
评价
等级
Grade
资料年代
Years
recorded
综合评价
General
evaluation
武都
Wudu
白龙江低山河谷区
Bailongjiang dry Valley 61 A 474. 0 A 1911. 7 A 1952-1990 A
城固
Chenggu
汉中盆地
Hanzhong Basin 79 C 754. 2 A 1641. 9 B 1971-1977 B
广元
Guangyuan
四川盆地边缘区
Border of Sichuan Bosin 69 A 991. 8 B 1349. 1 C 1951-1992 B
巴东
Badong
三峡低山河谷
Sanxia valley area 70 B 1071. 6 B 1551. 7 B 1965-1974 B
宜昌
Yichang
长江中游河谷区
Valley area of Changjiang 77 C 1143. 1 C 1650. 4 B 1965-1970 C
西昌
Xichang
金沙江干旱河谷区
Jinshajiang dry Valley 61 A 1012. 8 B 2421. 8 A 1961-1980 A
永胜
Yongsheng
金沙江干旱河谷区
Jinshajiang dry Valley 63 A 925. 8 B 2400. 1 A 1954-1980 A
永仁
Yongren
金沙江干旱河谷区
Jinshajiang dry Valley 61 A 833. 9 A 2824. 4 A 1956-1980 A
宾川
Binchuan
金沙江干旱河谷区
Jinshajiang dry Valley 63 A 573. 6 A 2718. 7 A 1954-1980 A
昆明
Kunming
滇中高原
Contre of Yunnan Plateau 73 B 1006. 5 B 2470. 3 A 1951-1980 B
摇 (1) 以甘肃南部武都为代表的白龙江干旱
河谷区和四川西南部西昌和滇西北宾川、 永胜、
永仁为代表的金沙江干旱河谷区为发展油橄榄的
适生区。
(2) 以陕西城固为代表的汉中盆地、 四川
广元为代表的盆地西北部边缘丘陵区、 湖北巴东
为代表的三峡低山河谷区 (含重庆的巫山) 和
以昆明为代表的滇中高原区为次适生区。
(3) 以湖北宜昌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区则
为边缘适生区。
按上述 3 项关键生态指标, 四川盆地北部的
三台、 巴中、 开江及重庆的万州亦应属于边缘适
生区。
为了科学地发展油橄榄产业, 对不同适宜程
度的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方针。 适宜地区可重点发
展, 次适宜地区只宜适当发展, 边缘地区则不宜
作生产性发展。
3摇 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其它几个问题
3. 1摇 注意土壤选择和利用乡土砧木
油橄榄是对生态条件要求较苛刻的经济树
种, 除了较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之外, 它对
土壤条件尚有一定的要求。 在 pH5 ~ 8. 5 之间的
土壤上都能生长, 但以微碱性土壤生长最好, 在
澳大利亚表土酸性而心土碱性的土壤生长就很好
(Harmann, 1962)。 在透水性差的重粘土中, 油
橄榄根系分布浅, 根幅小, 树势差, 结实少, 生
理落叶多, 容易导致早衰。 贺善安和顾姻 (1984)
对柳州红壤 (粘土) 栽培的油橄榄成年树根系
观测的结果表明, 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比意大利
产区小得多, 其范围大约超过树冠 1 m, 距地表
30 cm以内是根系的密集层, 垂直根系不发达,
一般根深仅达 1 ~ 1. 4 m。 邓明全等 (1988) 在
武昌、 宜昌及汉中等地的观测认为, 粘土和粉砂
质粘土不适宜种植油橄榄。 通过对土壤物理因子
的研究, 认为适宜于油橄榄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
为: 砂粒 > 40% , 粘粒 < 30% , 或粘粒 +粉粒 <
60% , 渗透性 80 ~ 150 mm / h, 非毛管孔隙度>
20% , 坚实度 2. 5 ~ 4. 5 kg / cm3。 对土壤化学性
质的要求, 邓明全 (1989) 认为, 油橄榄生长
较好的土壤条件是 pH7 ~ 8, CaCO3 >5% , 有机
质>1. 8% , 速效 N 74. 4 ~ 87. 4 mg / kg, 速效 P>
7755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施宗明等: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40 mg / kg, 速效 K>200 mg / kg。 王志禄和祁治林
(1997) 报导, 武都橄榄园 (大湾沟) 土壤的砂
粒含量为 48. 8% , 粉粒 40. 3% , 粘粒 10. 9% ,
渗透性 150 mm / h, pH7 ~ 8, 可溶性钙 269 mg /
100 g, 如此理想的土壤条件是该园油橄榄高产
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 在选择油橄榄宜林
地时一定要避开粘粒含量过高、 透水性不良的重
粘土, 尽可能选择土层深厚、 粘粒含量较少、 酸
碱度中性、 含钙量较高的壤土或轻粘土, 同时还
须重视土壤的培肥, 增施必要的有机肥和无机
肥, 以满足油橄榄生长和结实的需要。 在我国西
南部的红壤地区, 为了增强油橄榄对土壤的适应
性, 建议采用乡土树种尖叶木樨榄 (Olea ferrug鄄
inea Royle. ) 作砧木的嫁接苗代替扦插苗发展油
橄榄。 根据过去在西昌、 宾川等地大量的栽培实
验, 它具有对土壤适应性广、 根系发达与分布较
深的特点, 能提高油橄榄抗旱力和促进早实而提
早进入生产期的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施宗明
等, 1991)。
3. 2摇 注意选用适宜品种
在金沙江河谷地区发展油橄榄还需注意适生
品种的选择。 世界油橄榄栽培品种约 500 个, 我
国先后引入的品种超过 100 个。 目前各地栽培较
多的油橄榄品种是原产意大利中部适应性较广的
‘佛奥爷 (Olea europaea ‘Frantoio爷)、 ‘莱星爷 (O鄄
lea europaea ‘Leccino爷) 和 ‘配多灵爷 (Olea euro鄄
paea ‘Pendolino爷), 以及原产法国适应性较广的
‘皮削利爷 (Olea europaea ‘Picholine爷) 和我国适
生优选的 ‘鄂植 8爷 (Olea europaea ‘Ezhi 8爷)、
‘城固 32爷 ( Olea europaea ‘Chenggu 32爷) 等。 金
沙江河谷区应针对该区气温较高、 冬季不甚寒冷
的特点, 重点引入国外较耐热的优良品种, 例如
西班牙南部的 ‘皮瓜尔爷 (Olea europaea ‘Pic鄄
ual爷)、 意大利南部的 ‘科拉蒂爷 (Olea europaea
‘Coratina爷)、 阿尔巴尼亚南部的 ‘卡林爷 ( Olea
europaea ‘kalinito爷) 和希腊南部的 ‘科罗奈基爷
(Olea europaea ‘Coronaiki爷) 等。 据报道, 在智利
北部和秘鲁南部, 冬季平均气温高达 16益的地
区, 尚有 ‘克立屋拉爷 (Olea europaea ‘Criola爷)
和 ‘阿萨巴爷 (Olea europaea ‘Azzaba爷) 两个品种
在那里结实很好, 值得重视和引入 (中国农林科
学研究院情报研究所, 1977)。
3. 3摇 重视栽培管理技术
油橄榄的产量与自然条件、 栽培方式和管理
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施宗明 (1987) 报道,
意大利全国油橄榄产量平均为 1 000 ~ 1 300 kg /
hm2, 传统栽培 (稀植而管理粗放) 的老橄榄园
多在 700 ~1 000 kg / hm2之间, 而集约栽培 (合理
密植而管理精细) 的新橄榄园则可达 3 000 ~4 000
kg / hm2, 甚至更高。 意大利中部佩斯卡纳 (Pes鄄
cara) 一个农场的新橄榄园, 整地深度 80 cm,
株行距 6伊6 m, 1973 年 3 月定植 2 年生嫁接苗,
每株施基肥 (复合肥) 2. 7 kg。 有水灌溉, 每年
用拖拉机中耕除草和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 每年
每株施尿素或复合肥 1 ~ 2 kg。 1975 年开始结
实, 在 1976-1985 年的 10 年中平均每年产果达
4 150. 9 kg / hm2。 集约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是:
1. 选择优良品种, 培育壮苗定植。 2. 深耕整
地, 合理密植。 3. 定期灌溉, 合理施肥。 4. 重
视树形培养和整形修剪。 这些措施在我国的栽培
实践中已得到应用。 值得重视的是, 在我国土壤
偏酸和含钙量不高的橄榄园应每年增施一定数量
的石灰, 同时尽可能施用一些碱性肥料, 例如皮
革厂的滤泥, 经试用有助于油橄榄生长。
3. 4摇 优化经营策略
油橄榄种植业在我国仍是一项名、 特、 优的
绿色产业, 橄榄油及其加工果品在我国有着巨大
的潜在市场和商业价值。 近年来, 油橄榄向西发
展的动态引起了一些企业家们的关注与重视。 但
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油橄榄种植业既是一个长效
产业, 也是一个投资较大、 周期较长、 见效较慢
的项目。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条件
下, 作者认为比较理想的发展方式是采取与原产
国企业合作的中外合资股份制经营的方式, 有利
于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 以获得
更好的经济效益。
致谢摇 本文承贺善安研究员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
也参摇 考摇 文摇 献页
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1977. 国外油橄榄 [R]. 北
京: 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云南省林业厅, 云南省林学会, 1995. 云南名木古树 [M]. 芒
875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市: 德宏民族出版社, 156
王志禄, 祁治林, 1997. 北亚热带边缘引种油橄榄气候适应性及
开发价值的研究 [J] . 中国农业气象, 18 (6): 38—40
邓明全, 俞宁, 2011. 油橄榄引种栽培技术 [M]. 北京: 中国农
业出版社, 2—4
李聚桢, 2006. 我国油橄榄产业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 [ J] . 粮油
食品科技, 14 (4): 8—9
施宗明, 1985. 云南油橄榄主栽品种佛奥的研究 [ J] . 植物引种
驯化集刊, 4 (1): 35—40
施宗明. 1987. 意大利油橄榄考察纪要及云南油橄榄发展途径
[J] . 云南林业科技, 41 (4): 30—32
施宗明, 严绍会, 2010. 甘肃陇南油橄榄考察 [ J] . 云南林业,
2010 (6): 23
贺善安,顾姻,钱大复, 1965. 我国油橄榄试种地区的探讨 [J] .
植物引种驯化集刊, 1 (1): 115—123
贺善安, 顾姻, 1984. 油橄榄驯化育种 [M]. 南京: 江苏科技出
版社, 42—47, 180—182
徐玮英, 2001. 中国油橄榄———种质资源与利用 [M]. 长春: 长
春出版社, 14—17 / 83—94 / 81
魏淑秋, 刘桂莲, 1994. 中国与世界生物气候相似研究 [M]. 北
京: 海洋出版社, 102—105
Deng MQ (邓明全), Zhu CJ (朱长进), Zhao LH (赵丽华),
1988.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ive root system and
soil physical factors [J] . Forest Research (林业科学研究), 1
(4): 376—381
Deng MQ (邓明全), Zhao LH (赵丽华), Cheng HL (陈惠琳) et
al., 1989. Studies on soil conditions and nutritional indices of
China忆s olive orchard [J] . Forest Research (林业科学研究),
2 (6): 527—533
Hartmann HT, 1962. Olive growing in Australia [J] . Economic Bot鄄
any, 16 (1): 31—44
Hartmann HT, Opitz KW, Bentel JA, 1986. Olive production in Cal鄄
ifornia [J] . Olivae, 11: 44—50
He SA, Liu L, Gu Y, 1981. Olive introduction and breeding in Chi鄄
na I.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live introduction [J] . Rivista
Ortoflorofrutt Italiana, 413—432
Ochse JJ, Soule MJ, Dijkman MJ, 1961.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g鄄
riculture [J] . Soil Science, II: 1084—1085
Morettini A, 1972. Olivicoltura [M]. Rome: REDA
Pansiot FP, Rebour H, 1961. Improvement in Olive Cultivation
[M].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Rallo L, 2009. Iberian olive growing in time of change [J] . Chroni鄄
ca Horticulturae, 49 (4): 15—17
Shi ZM (施宗明), Lo FS (罗方书), Li Y (李云) et al., 1991.
Study on the rootstock (Olea ferruginea) for grafting olive [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3 (1): 65—74
Weiying X, Mingquan D, Ning Y, 1998. Study on the region of Chi鄄
na adaptable to olive growing [J] . Olivae, 70: 19—31
9755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施宗明等: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