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用 AFLP 技术探讨半夏属五个种的亲缘关系
成 玉1 , 陈成彬1
?
, 薛 梅2 , 陈 力1
( 1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天津 300071;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北京 100094)
摘要 : 利用扩增酶切片断多态性 (AFLP) 方法研究半夏属内 5 个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应用 POPGENE 及
SPSS软件对所得“1”、“0”二元矩阵进行遗传距离 , 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实验发现鹞落坪半夏与虎掌
之间的遗传差异小 , 鹞落坪半夏可能是虎掌的一个特化分支群体 ; 虎掌和鹞落坪半夏组与本属其他种之间
遗传差异较大 , 相似性较小 ; 盾叶半夏和滴水珠是姐妹群关系 , 盾叶半夏虽然叶形与同属其他种有显著差
异 , 但遗传距离及相似性分析对比不支持其独立于半夏属其他种 , 而作为完全独立进化类群的结论。为半
夏属分类及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关键词 : 半夏属 ; AFLP; 亲缘关系
中图分类号 : Q 94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53 - 2700(2006)06 - 559 - 06
Relationships of Five Pinellia Species (Araceae)
Inferred from AFLP Data
CHENG Yu1 , CHEN Cheng-Bin1 * , XUE Mei2 , CHEN Li1
( 1 LifeScience Colleg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 China;
2 Institute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94 , China)
Abstract: We investigated relationships of five species of Pinellia (Araceae)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
phism (AFLP) technique . The dataof binary matrix were analyzed using Poggene and SPSS software . And a neighbour-
joining tree was generated . Based on the result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follows . Firstly, P . yaoluopingensis
and P . pedatisecta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e former may be a specialized form of the latter species . Secondly, P . de-
datisecta is significantlydifferent fromother species of thegenuswithhighgenetic diversity . Thirdly, P . peltata and P . c-
ordata are sister to each other . Last, in terms of leavemorphology, P . peltata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the rest spe-
cies while in terms of AFLP data it is not an entirely independent lineage .
Key words: Pinellia; AFLP ; Genetic relationships
半夏属 ( Pinellia Tenore) 植物全世界约 7
种 , 5 种为中 国特有 ( 伊廷双 , 2002; Yi 等 ,
2005)。作为我国天然珍贵药材之一 , 半夏具有
燥湿化痰 , 降逆止呕 , 消痞散结之功 , 主要用于
湿痰咳嗽、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
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痛等症 ( 谢
观 , 1998; 薛芳和许占民 , 1997 )。
半夏属由 Michele Tenore于 1839 年建立起来
的 , 在 Engler 系统中属天南星科 (Araceae) 南星
亚科 (Aroideae) 中的一个属。半夏是天南星科
中的一个进化类群 , 在系统发育上 , 它和天南星
属有着密切的联系 , 是科内各族向前演化的特化
类群 ( 李恒 , 1996)。在中国植物志 13 卷 2 分册
中记载了 5 个种 (李恒 , 1979 ) , 之后又报道了
大叶半夏 Pinellia polyphylla S . L . Hu ( 胡士林 ,
1984) 和鹞落坪半夏 P . yaoluopingensis ( 刘晓龙和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006 , 28 (6) : 559~564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 ?通讯作者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 E - mail : chencb@ nankai . edu. cn 电话 : 022 - 23508241
收稿日期 : 2006 - 02 - 17 , 2006 - 05 - 20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 成玉 ( 1984 - ) 女 ,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 , 研究方向 : 分子细胞遗传学。
郭新弧 , 1986 )。对于本属内种间关系、分类及
起源进化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大多数
限于一两个种之间的比较 , 且多基于表型性状。
鹞落坪半夏在属内的系统位置还不明确 , 分子水
平还没有给出综合的系统分类证据。从遗传学的
角度出发 , 基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对植物系
统学、进化学提供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本文应用 AFLP 分子标记的方法综合研究了
半夏属内 5 个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 试图确定鹞落
坪半夏的系统位置并为半夏属系统分类提供分子
生物学的佐证。
1 材料方法
1 .1 材料
本文供试半夏属材料采自我国不同省市地区 (表 1)。
1 .2 DNA 提取及纯化
取 0.2 g植株幼叶于液氮中研成粉末 , 加 1 ml DNA
提取缓冲液 10% (质量体积比 )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
(CTAB) , 20%聚乙烯吡咯烷酮 ( PVP) , 5 mol?L NaCl , 1
mol?L pH8 .0 Tris-HCl , 0 . 5 mol?L EDTA , 10% vitamin c,
4 %巯基乙醇 , pH8 .0 , 65℃保温 30 min, 其间摇匀 3~5
次。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 (24∶1) 抽提 , 8 000 r?min离
心 10 min, 上清液中加入等体氯仿?异戊醇 ( 24∶1) 抽提
如前 , 上清液用等体积预冷异丙醇 - 20℃沉淀 2 h。8 000
r?min离心 15 min (4℃) , 75 %的乙醇洗涤沉淀 2 次 , 沉
淀干燥后 , 加适量的 TE 溶液 (10 mmol?L pH8 .0 Tris-HCl ,
1 mmol?L pH8.0 EDTA ) 溶解过夜。2μl 10μg?μl 的 RNase
37℃保温 2 h。等体积酚?仿 ( 1∶1 ) 抽提一次 , 再用等体
积氯仿?异戊醇 ( 24∶1) 抽提一次。加入 1?10 总体积的
NaAc (3 mol?L) , 用两倍体积预冷无水乙醇 - 20℃沉淀 2
h。10 000 r?min离心 15 min (4℃ ) , 75% 的乙醇洗涤沉淀
2 次 , 待沉淀干燥后 , 加适量的 TE 溶液溶解 , - 20℃保
存备用。
表 1 试验材料及来源 *
Table 1 Origins of materials used in the study
种名 倍性 凭证标本号 采集地点
半夏 P ?. ternata Schott 十倍体 薛梅 2005 - 1 山东莒县
八倍体 王春国 2005 ?- 2 山东日照
虎掌 P ?. pedatisecta Schott 二倍体 李金岚 2005 ?- 1 南京植物园
鹞落坪半夏 P ?. yaoluopingensis X .H [.Guo et X . L . Liu 二倍体 李金岚 2005 ?- 3 南京灵谷寺
盾叶半夏 P _. peltata P’ei 二倍体 吴鸣翔 2005 ?- 1 浙江庆元县石龙山
滴水珠 P ?. cordata N k. E .Brown 三倍体 吴鸣翔 2005 - 3 浙江庆元县平鸟
二倍体 吴鸣翔 2005 ?- 4 浙江庆元县八炉
* 倍性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作者另文发表
1 .3 AFLP 反应
AFLP 参照张峰 (1999) 的方法并进行条件优化。酶
切系统 10μl: EcoRI (10~15 U?μl) 0 . 2μl , MseI (10~15
U?μl ) 0 . 25μl , 5×RB buffer 2μl , TemplateDNA 2μl , 混合
37℃过夜保温。连接体系 20μl : 接头 2μl , ATP 1μl , T4
DNA 连接酶 0 .2μl (0 . 5 U) , 5×RB buffer 2μl , 酶切反应
体系 10μl, 混匀 18℃保温 6 h以上。
取上述酶切连接产物 1μl 作模板进行预扩增 , 25μl
反应体系中含 10×PCR Buffer 2 .5μl , 10 mmol?L dNTP 0 .5
μl , Taq酶 1 U , MseI 引物 (M00 , 50 ng?μl ) 1μl , EcoRI
引物 ( E00 50 ng?μl ) 1μl。反应条件为 95℃ 1 min, 94℃
30 s, 56℃ 1 min, 72℃ 1 min, 20 个循环 , 72℃ 2 min。
5μl 20 倍稀释的预扩增产物作为选择性扩增的模板 ,
20μl 反应体系含选择性引物各 30 ng, 2μl 10×PCR Buff-
er, 0 . 4μl 10 mmol?L dNTP , 1 U Taq酶。反应条件为 94℃
30 s, 65℃ 30 s, 72℃ 1 min, 1 个循环 ; 94℃ 30 s, 65~
56℃ 30 s (每个循环温度下降 0.7℃) , 72℃ 1 min, 12 个
循环 ; 94℃ 30 s, 56℃ 30 s, 72℃ 1 min, 23 个循环。
表 2 预扩及选扩所用引物列表
Table 2 List of pre-amplification and select-amplification primers
Name DNA sequence Name DNA sequence
E00 (5 ?’-GACTGCGTACCAATTC-3’ M00 d5’-GATGAGTCCTGAGTAAA-3’
E1 ?5’-GACTGCGTACCAATTCACA-3’ M1 Q5’-GATGAGTCCTGAGTAAACAA-3’
E2 ?5’-GACTGCGTACCAATTCACG-3’ M2 Q5’-GATGAGTCCTGAGTAAACAG-3’
E3 ?5’-GACTGCGTACCAATTCAGG-3’ M3 Q5’-GATGAGTCCTGAGTAAACTA-3’
E4 ?5’-GACTGCGTACCAATTCACT-3’ M4 Q5’-GATGAGTCCTGAGTAAACTT-3’
E5 ?5’-GACTGCGTACCAATTCAAG-3’ M5 Q5’-GATGAGTCCTGAGTAAACAC-3’
E6 ?5’-GACTGCGTACCAATTCACC-3’ M6 Q5’-GATGAGTCCTGAGTAAACAT-3’
E7 ?5’-GACTGCGTACCAATTCAGC-3’ M7 Q5’-GATGAGTCCTGAGTAAACTG-3’
E8 ?5’-GACTGCGTACCAATTCAAC-3’ M8 Q5’-GATGAGTCCTGAGTAAACTC-3’
06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AFLP 扩增产物采用 6% 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6%丙烯酰胺 , 2% 甲叉丙烯酰胺 , 7 mol?L 尿素 , 5×
TBE 50 ml ) , 30 W 恒功率电泳分离 100 min。AFLP扩增产
物加入等体积的上样缓冲液 ( 98% 甲酰胺 , 10 mmol?L
EDTA, 0. 25% 溴酚蓝 , 0 . 25% 二甲苯青 ) , 96℃变性 10
min, 冰浴 , 每个样品上样量为 6μl, 上样前凝胶在 30 W
恒功率条件下预电泳 30 min。银染参照张峰 ( 1999) 的
方法 , 分别用粘合硅烷和剥离硅烷硅化长、短玻璃 , 使
凝胶附着于长玻璃上。电泳结束后 , 将凝胶于 10%的乙
酸溶液中固定 30 min, 双蒸水洗涤 3 次 , 转至 1 L 染色液
(含 1 g硝酸银 , 1 . 5 ml 37%的甲醛 ) 中染色 30 min, 双蒸
水洗涤低于 5 秒 , 于 1 L 显影液 (30 g碳酸钠 , 1 . 5 ml
37%的甲醛 , 200μl 1%的硫代硫酸钠 ) 中显色 , 至带纹
清晰 , 用 10%的乙酸停影 , 双蒸水洗涤后 , 自然干燥。
1 .4 数据分析
AFLP 分析 , 得到“1”、“0”二元矩阵输入 POPGENE
及 SPSS软件分析处理数据。AFLP 带为显性标记 , 按照
扩增条带的有无分别记为 1 和 0 , 只选用 100~400 bp间
且在两次重复中均出现的扩增带。其结果为一个二元矩
阵 , 将其输入 POPGENE 软件处理分析 , 计算其多态性位
点比率 (PPB)。相似性系数使用简单匹配系数 ( the sim-
plematching coefficient, SM) : SM = ( a+ d) ? ( a+ b + c+
d) , a表示两品种共有的带 ; b和 c分别表示两品种特有
的带 ; d表示两品种均没有的带。采用 UPGMA 法进行聚
类分析 , 并使用 Mantel检验 (Mantel, 1967 ) 估计相似性
矩阵和表征矩阵间的相关性 (5000 permutations)。
2 实验结果
本试验共筛选了 41 对引物 , 引物之间扩增
结果的多态性及所得条带数量差异不大 , 最后选
择其中 13 对引物所产生的清晰指纹图谱进行数
据统计分析。总共统计条带数 865 , 其中 778 条
带纹 呈 现 多 态 性 , 多 态 性 比 率 ( PPB ) 为
89 .94% (表 3) 。
实验中对 5 对引物进行了重复试验 , 多态性
分布及条带总数均一致 , 证明了 AFLP 作为一种
分子标记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2 .1 多态性
不同的选扩引物对扩增的多态性 分别从
81 .01% 到 95 .35% , 平均为 89 .94% , 多态性位
点比例较高 , 种间多态性差异显著 ( 图 1 )。
2 .2 种内遗传相关性
7 个实验材料中包括 2 组同种不同倍性材
料 , 分别是十倍体半夏和八倍体半夏及二倍体滴
表 3 AFLP 引物序列及其扩增条带多态性统计
Table 3 Sequences of AFLP primers and polymorphy
of amplified sequences
单态性 多态性 扩增总 多态性位点
引物组合 条带数 条带数 条带数 比 ( % )
Singlet Polymorphic Total Percentageof
band band band polymorphic
number number number band ( % )
M-4 ??E-3 9 +71 80 r88 .75
M-4 ??E-1 4 +60 64 r93 .75
M-4 ??E-2 15 >64 79 r81 .01
M-6 ??E-3 7 +87 94 r92 .55
M-6 ??E-3 4 +82 86 r95 .35
M-6 ??E-4 8 +81 89 r91 .01
M-6 ??E-7 9 +72 81 r88 .89
M-6 ??E-5 7 +40 47 r85 .11
M-7 ??E-3 7 +62 69 r89 .86
M-7 ??E-4 3 +40 43 r93 .02
M-7 ??E-2 3 +27 30 r90 .00
M-3 ??E-1 5 +37 42 r89 .00
M-3 ??E-2 6 +55 61 r90 .16
总数 87 >778 ?865
平均 6 ?. 7 59 .8 66 M. 5 89 .94
图 1 AFLP 引物对 M-CAT×E-AAG (左 ) 及 M-CAT×E-AGC (右 )
产生的 7 个实验样本的扩增图谱
1 . 十倍体半夏 ; 2 . 八倍体半夏 ; 3 . 虎掌 ; 4 . 鹞落坪半夏 ;
5 . 盾叶半夏 ; 6 . 三倍体滴水珠 ; 7 . 二倍体滴水珠。
maker 为 DNA 分子量标准。
Fig . 1 AFLP amplified products obtained by primers of
M-CAT× E-AAG and M-CAT×E-AGC
1 . P . ternata ( decaploid) ; 2 . P . ternata (octoploid) ; 3 .
P . pedatisecta; 4 . P . yaoluopingensis; 5 . P . peltata;
6 . P . cordata (triploid) ; 7 . P . cordata ( diploid)
1656 期 成 玉等 : 应用 AFLP 技术探讨半夏属五个种的亲缘关系
水珠和三倍体滴水珠。种间不同个体之间遗传距
离小 , 分别是 0 .0394、0 .1350 , 而遗传相似性
大 , 分别是 0 .9614、0 .8737。在 SPSS 软件给出
的聚类图 (图 2) 中两个半夏样品和两个滴水珠
样品分别组成姐妹群。为判断种间关系提供定量
参照。
2 .3 种间遗传相关性
使用 POPGENE 统计软件 , 得到半夏属各种
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 ( 表 4 ) 。种间遗
传相关性显著小于种内相关性 , 但分析结果显示
鹞落坪半夏和虎掌之间遗传距离小 , 而遗传相似
性极大 , 分别是 0 .0467 和 0 .9544 , 两个参数分
别与半夏和滴水珠种内两个个体之间的参数相
似。在 SPSS 遗传聚类图中也有同样结果 , 鹞落
坪半夏与虎掌紧密聚在一起。
2 .4 综合遗传相关性
试验结果表明 , 虎掌和鹞落坪半夏聚为与属
内其他种之间的相关性综合最小 , 在聚类结果
中 , 成为独立一组。虎掌与其它种遗传距离分别
是 : 0 . 8567、 0 .8322、 0 .7697、 0 .8818、 0.9340 ,
鹞落坪半夏与其它种遗传距离分别是 : 0. 8650、
0 .8403、 0 .7621、 0 .8567、 0 .8903 , 数 值 较 大 ,
而虎掌与其它种遗传相似性分别是 : 0. 4246、
0 .4351、0 .4632、0 .4140、0 .393 , 鹞落坪半夏和
其它 种 遗 传 相 似 性 分 别 是 0 .4211、 0.4316、
0 .4667、0 .4246、0 .4105 , 数值都较小。SPSS 聚
类图得出虎掌和鹞落坪半夏一组与半夏属其它种
呈姐妹群关系。
图 2 半夏属内种间遗传聚类图
1 . 十倍体半夏 ; 2 . 八倍体半夏 ; 3 . 虎掌 ; 4 . 鹞落坪半夏 ;
5 . 盾叶半夏 ; 6 . 三倍体滴水珠 ; 7 . 二倍体滴水珠
Fig . 2 Neighbor joining dendrogram of Pinellia
1 . P . ternata ( decaploid) ; 2 . P . ternata (octoploid) ; 3 .
P . pedatisecta; 4 . P . yaoluopingensis; 5 . P . peltata;
6 . P . cordata (triploid) ; 7 . P . cordata ( diploid)
表 4 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 ( 对角线下方 ) 和遗传相似性 (对角线上方 ) 矩阵
Table 4 Genetic distance ( below diagonal) and Genetic similarity (above diagonal )
Pop ID 1 o2 ?3 =4 5 ?6 r7
1 n* * * * 0 y. 9614 0 ?. 4246 0 G. 4211 0 .4140 0 ?. 5053 0 |. 5123
2 n0 ?. 0394 * * * * 0 .4351 0 G. 4316 0 .4105 0 . 5088 0 |. 5088
3 n0 ?. 8567 0 y. 8322 * * * * 0 G. 9544 0 .4632 0 . 4140 0 |. 3930
4 n0 ?. 8650 0 y. 8403 0 .0467 * * * * 0 .4667 0 . 4246 0 |. 4105
5 n0 ?. 8818 0 y. 8903 0 .7697 0 G. 7621 * * * * 0 . 5509 0 |. 5579
6 n0 ?. 6827 0 y. 6758 0 .8818 0 G. 8567 0 .5962 * * * * 0 |. 8737
7 n0 ?. 6689 0 y. 6758 0 .9340 0 G. 8903 0 .5836 0 . 1350 * * * *
盾叶半夏与滴水珠两者在遗传聚类图中也一
定程度上形成姐妹群。就遗传距离而言 , 盾叶半
夏与两种倍性滴水珠分别是 0 .5962 和 0.5836, 显
著小于与其它几个种间数值 , 后者分别是 0 .8818 ,
0.8903 , 0 .7697 , 0 .7621。就遗传相似性而言 , 盾
叶半夏与两种倍性滴水珠分别是 0.5509 和 0.5579,
大于与其它几个种间数值 , 后者分别是 0 .4140 ,
0.4105 , 0 .4632 , 0 .4667。这两组值不同于虎掌和
鹞落坪半夏间的比较 , 还没有达到种内相似性的
程度 , 但说明了盾叶半夏和滴水珠在半夏属的几
个种中具有相对更为接近的遗传背景。
3 讨论
3 .1 虎掌与鹞落坪半夏的亲缘关系
刘晓龙等 (1986) 报道的鹞落坪半夏是以株
芽的有无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种。本实验从分子系
统学的研究得出 , 鹞落坪半夏与虎掌半夏之间的
距离还不能构成“种”的差异。这与之前报道中
26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
提出的推测一致 ( 李丽 , 1999) 。虎掌和鹞落坪
半夏形态学等诸多方面特征上的相似性也陆续被
发现 , 鹞落坪半夏的须根、小块茎 , 叶柄上无珠
芽着生等重要分类性状都与虎掌相同 , 两者区别
主要是掌状分支 3 裂而非鸟足状 ( 刘晓龙等 ,
1986)。人们通常认为孢粉学特征是较为稳定的 ,
保守的性状 , 虎掌和鹞落坪半夏花粉都比半夏
小。另外 , 两者都进行有性生殖 (李丽 , 1999) ,
且细胞学染色体计数均为 26 条 ( 作者另文发
表 )。鹞落坪半夏刺突排列稀疏也显示与虎掌有
着直接亲缘关系 ( 顾德兴和徐炳声 , 1991)。
作者 ( 另文发表 ) 通过染色体分析表明虎掌
与鹞 落 坪 半 夏 核型 基 本 相 同 , 按 照 Stebbins
(1971) 的核型分类均为 2A 类型 , 他们二者具有
较近的亲缘关系。
李名旺等 ( 1997a) 通过形态学的分类认为
鹞落坪半夏是半夏的一支。但具有分类价值的性
状差异判定标准并不统一 , 在半夏属的分类研究
中 , 有学者认为佛焰苞的管部、喉部、檐部长度
和宽度都有差异 , 但不具分类价值。有分类学意
义的倒是佛焰苞的颜色 , 佛焰苞内雌、雄蕊花序
的长 度及 附属 器的 长度 ( 顾 德兴 和徐 炳声 ,
1991) , 伊廷双 ( 2002 ) 则认为佛焰苞的管部、
喉部、檐部的形态差异应列入形态学分类依据的
范畴中。同工酶遗传分析 , 形态性状也表明鹞落
坪半夏不能成为一个新种 ( 谢中稳和蒋诗平 ,
1996) , 然而在该项研究中 , 只用鹞落坪半夏与
半夏对比 , 缺乏与半夏属其它种的遗传距离比
较 , 还不能为半夏属做出综合的种系划分。
李名旺等 ( 1997a, b ; 2000) 分别通过细胞
学中染色体倍性和株芽发生的关系 ; 形态学中块
茎、株芽、叶形差异 ; 以及比较解剖学中气孔、
晶体类型、气孔直径分析以及孢粉学证据 , 得出
半夏属中盾叶半夏最为原始 , 虎掌、半夏是进化
类群 , 半夏起源于鹞落坪半夏非整倍性跌落的结
论。伊廷双 ( 2002 ) 从形态上鉴别 , 将鹞落坪半
夏归于半夏种 , 推测是半夏的二倍体种群。上述
的分类依据一般都是建立在表型基础上的 , 而非
从遗传的角度出发 , 从基因型去讨论 , 故说服力
不强。
本实验中 , 从种间比较十倍体半夏与八倍体
半夏及二倍体滴水珠与三倍体滴水珠两者之间的
遗传差异看来 , 半夏和鹞落坪半夏的遗传距离和
遗传相似性均与种内比较所得数值相当。因此作
者认为鹞落坪半夏应并入虎掌半夏这一种群中 ,
是虎掌的一个特化分支群体。
3 .2 进化起源
① 证实了虎掌和半夏属其他种呈姐妹群关
系。多态性聚类分析支持这一结论。通过分子系
统学 ITS 序列、intL-F 序列测序分析 , 构建半夏
属系统树 , 也曾得出相同结论 ( 伊廷双 , 2002 )。
在聚类图中虎掌和鹞落坪半夏成为独立的一支与
半夏属其它种区别开来。
这种分类的系统地位在形态学上也获得了一
定证据。虎掌为多年生草本 , 在主块茎的顶部常
生有小块茎 , 佛焰苞宿存 , 雌花序贴生于佛焰苞 ,
花单性 , 无花被 , 直生胚珠 I 枚 , 果实绿色 , 这
些属半夏属特征性形状。但是 , 虎掌也具有与半
夏属其它种显著差异的性状 , 如 : 整个佛焰苞呈
披针形 , 在佛焰苞的管部和檐部不具经缩 , 在雌
花序和雄花序之间不具有隔膜。而且 , 虎掌是半
夏属唯一具有掌状分裂的多裂叶叶片的种 , 每枚
叶具有 6~11 枚小叶片 , 在叶柄上没有珠芽。虎
掌的这些特征都显著区别于本属的其它种。
在此基础上 , 加入外类群的进一步研究将对
虎掌是否是半夏属原始类群 ( 伊廷双 , 2002 ) 做
出判断 ; ② 鹞落坪半夏与虎掌亲缘关系密切 ,
是否属于同种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验证 ; ③ 滴
水珠是盾叶半夏的姐妹群 , 两者和半夏是平行发
育的关系 , 滴水珠和半夏花粉大小比较接近 , 也
支持这一观点 ( 黄秀兰等 , 1986; 顾德兴和徐炳
声 , 1991) ; ④ 盾叶半夏叶形与其它种半夏有显
著区别 , 但花部特征一致 , 且其它种在幼叶阶段
均属于全缘单叶 , 故还不能由叶形判断其为半夏
属中各种向前进化的一个完全独立分支 ( 伊廷
双 , 2002) 。从聚类结果看没有显著差异 , 具体
系统位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子学证据同样不
支持以盾叶半夏作为半夏属原始群体的学说 ( 李
名旺等 , 2000) , 无性繁殖器官的形态比对不足
以说明属内种间的本质联系。
〔参 考 文 献〕
李恒 ?, 1979 . 中国植物志, 13 卷第 2 分册 [M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3656 期 成 玉等 : 应用 AFLP 技术探讨半夏属五个种的亲缘关系
谢观 2, 1998 . 中国医药大词典 [ M ] . 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 , 310—312
Gu D 6X ( 顾德 兴 ) , Xu BS ( 徐炳 声 ) , 1991 . A comparison of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populations between two speciesof Pinellia from
Nanjing [ J ] . Acta Phytotax Sin ( 植物 分类 学 报 ) , 29 ( 5 ) :
423—430
Hu X 8L (胡世林 ) , 1984 . Pinellia—a new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
[ J ] . Acta PharmSin ( 药学学报 ) , 19 (9 ) : 712—714
Huan 2g XL (黄秀兰 ) , Lu GZ (吕杆桢 ) , Su ZW ( 苏中武 ) , 1986 .
Comparative study of P . pedatisecta Schott, Pinellia and rhizoma
arisaematis [ J ] . J Chin Med Mater (中药材 ) , (3) : 23—26
Li H =( 李恒 ) , 1996 . The ecological phytogeography and origin of the
family Araceae [ J ] . Acta Bot Yunnan ( 云南植物 研究 ) , 18 :
14—42
Li L D( 李 丽 ) , 1999 .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zyme
analysis of some Chinese Pinellias and their taxonomic signifiance
[ J ] . Acta Bot Yunnan (云南植物研究 ) , 21 (4 ) : 442—448
Li M W (李名旺 ) , Gu DX ( 顾 德兴 ) , Liu YL ( 刘友良 ) , et al ,
1997a .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rrence of bulbils and chromosome
number and ploidy in Pinellia [ J ] . Acta Phytotax Sin (植物分类
学报 ) , 35 (3) : 208—214
Li M W (李名旺 ) , Gu DX ( 顾 德兴 ) , Liu YL ( 刘友良 ) , et al ,
1997b . Several vari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evolution of Pinellia
(academic) [ J ] . J Wuhan Bot Res ( 武汉 植物学研究 ) , 15
(4 ) : 317—22
Li M ?W (李名 旺 ) , Yu BJ ( 於 丙军 ) , Gu DX ( 顾德 兴 ) , et al ,
2000 . Comparison of pollen grainsof Pinellia and their tuber protein
in alcohol [ J ] . J Wuhan Bot Res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18 (3) :
250—252
Liu ?YL ( 刘 晓 龙 ) , Guo XH ( 郭 新 弧 ) , 1986 . A new species of
Pinellia fromAnhui province [ J ] . Acta Bot Yunnan ( 云南植物研
究 ) , 8 (2) : 223—224
Mant ?el NA , 1967 . The detection of disease clustering and a generalized
regression approach [ J ] . Cancan Resl , 27 : 209—220
Steb ?bin GL , 1971 .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in Plants [ M]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Xie ?ZW ( 谢中稳 ) , Jiang SP ( 蒋诗平 ) , 1996 . Cluster analysis of
elctrophoresis of isozymes and soluble protein on population of Pinel-
lia ternatabreit [ J ] . J Biomath ( 生 物 数 学学 报 ) , 11 ( 4 ) :
215—220
Yi T ?S ( 伊 廷 双 ) , 2002 .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Pinellia
(Arace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hylogenetic problems of Remu-
satia [ D ] . Kunming: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issertation of Doctor Degree
Yi T ?S, Li H , Li DZ, 2005 . Chromosome variation in the genus Pinella
(Araceae) in China and Japan [ J ] . Bot J Linn Soc, 147: 449—455
Zhan ?g F ( 张 峰 ) , Song WQ ( 宋 文 芹 ) , Chen RY ( 陈 瑞 阳 ) ,
1999 . AFLP silver staining method detecting the polymorphism in
plant cenome [ J ] . Chin J Cell Biol ( 细胞 生物 学 杂志 ) , 21
(2) : 98—100
46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