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 2127 •
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的降解产物研究
左爱华,王 莉,肖红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分离分析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目的 考察影响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稳定性的因素,分离和鉴定其室温自然光照条件下放置 2 个月后的
降解产物,并推测其可能降解途径。方法 半制备 HPLC 分离制备降解产物,UV、MS 和 NMR 鉴定结构。结果 氧是影响
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室温自然光照 2 个月后,洋川芎内酯 A 通过脱氢反应完全转化为丁基苯
酞;洋川芎内酯 I 通过异构化反应部分转化为其同分异构体 (E)-6, 7-反式-双羟基藁本内酯。结论 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
内酯 I 要尽量保存在低温、避光和无氧环境中,以保持其稳定性。
关键词:川芎;洋川芎内酯 A;洋川芎内酯 I;降解产物;(E)-6, 7-反式-双羟基藁本内酯;丁基苯酞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2)11 - 2127 - 05
Study on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senkyunolide A and senkyunolide I
ZUO Ai-hua, WANG Li, XIAO Hong-bin
Key Laboratory of Separation Science for Analytical Chemistry,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senkyunolide A and senkyunolide I, then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direct sunlight for 2 months. The possible degradation pathways
were proposed. Methods Semi-preparative HPLC was employed to isolate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UV, MS, and NMR were used
for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Results Oxygen is the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senkyunolide A and sekyunolide I. Under
the conditions mentioned above, senkyunolide A was completely transferred into butylphthalide through dehydrogenation, while
senkyunolide I was partly transferred into its isomer (E)-6, 7-transdihydroxyligustilide through isomerization after direct sunlight for 2
months. Conclusion To keep their stability, senkyunolide A and sekyunolide I should be stored at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 without
light and oxygen.
Key words: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senkyunolide A; senkyunolide I; degradation products; (E)-6, 7-transdihydroxyligustilide;
butylphthalide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的干燥根茎,为活血化瘀常用中药。化学成
分主要包括苯酞类、少量的酚酸类和生物碱类[1]。
《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中以阿魏酸作为其质量控制
的指标,但是阿魏酸质量分数最高仅为 0.9 mg/g[2],
也存在于其他中药中,无法准确控制川芎的质量。
而川芎中苯酞类成分质量分数高达 20 mg/g,是其
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扩张血管、解痉平喘、镇痛及
抗肿瘤等作用[3]。其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 A 和
洋川芎内酯 I 作为主要苯酞类成分,受到越来越多
的关注[4-5]。但苯酞类成分多为油状,容易通过氧化、
水解、光解和异构化等反应发生结构改变[6]。目前
对藁本内酯稳定性的研究比较广泛,包括影响因素
的考察[7]、异构化产物的分析[8]等,而对洋川芎内
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的研究未见报道。为了更好
地储存并控制其质量,有必要对其稳定性及转化
产物进行系统分析。本实验考察影响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稳定性的因素,并对其在室温
自然光照下的降解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推
测其可能的降解途径。
1 仪器与材料
Bruker 500 MHz 核磁共振仪;Waters 600E 制备
收稿日期:2012-05-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3873)
作者简介:左爱华(1984—)女,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制备及药物体内过程研究。
Tel: (0411)84379907 E-mail: zuoaihua@dicp.ac.cn
*通讯作者 肖红斌 Tel/Fax: (0411)84379756 E-mail: hbxiao@dicp.ac.c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 2128 •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0 高效液相色谱仪(包
括四元梯度泵,真空脱气机,自动进样器,柱恒温系
统);Waters 996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Millennium 32
色谱工作站;Finnigan TSQ 三级四极杆质谱仪(美
国 Thermo 公司),带有 ESI 源和 Xcalibur 1.0 工作
站。乙腈(色谱纯,Fisher Chemicals 公司);甲醇(色
谱纯,中国禹王公司);冰醋酸(色谱纯,天津科密
欧试剂);Millipore 超温水(美国 Millipore 公司)。
川芎购于四川成都,由四川中医药科学院易进
海教授鉴定为伞形科植物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干燥根茎。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由
本实验室从川芎中分离制备得到,经 HPLC 面积归
一化,质量分数均在 95%以上。
2 方法
2.1 色谱和质谱条件
2.1.1 分析色谱条件 Inertsil ODS-3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 A 为乙腈,B 为超纯
水,梯度洗脱程序:0~5 min,5%~10% A;5~45
min,10%~70% A;45~60 min,70%~100% A,
体积流量 1.0 mL/min,检测波长 280 nm。
2.1.2 制备色谱条件 色谱柱 Chromatorex C18
(250 mm×20 mm,10 μ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体
积流量 15 mL/min,检测波长 280 nm。
2.1.3 质谱条件 电喷雾电离(ESI)接口,正离子
全扫描检测,扫描范围 m/z 100~1 000,加热毛细
管温度 320 ℃,雾化电压为 4.2 kV,吹扫气压力为
27.9 kPa,辅助气为 20 AU。
2.2 不同条件对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质
量分数的影响
分别称取洋川芎内酯A 17.32 mg和洋川芎内酯
I 40.67 mg,用甲醇定容至 25 mL,分别取 1 mL 置
于瓶中,考察密闭、不密闭条件下避光、自然光照
和强光对其稳定性影响。恒温加速试验分别在 40、
60、80 ℃密闭条件下进行,于 0、2、3、4、5、6、
7、8、9 h 测定其质量分数。
2.3 降解样品的制备
分别称取洋川芎内酯 A 34 mg 和洋川芎内酯 I
1.40 mg,置于室温自然光照处,2 个月后上述样品
经甲醇溶解后进行 HPLC-MS 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条件下洋川芎内酯A和洋川芎内酯 I质量
分数的变化
以 0 h 测定量为 100%,计算 5 d 后密闭、不密闭
时避光、自然光照和强光条件下质量分数的经时变化
(表 1)。密闭条件下 5 d 后,光照对洋川芎内酯 A 和
洋川芎内酯 I 的质量分数基本无影响。而不密闭条件
下 5 d 后,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的质量分数
均有所下降,且光照越强,质量分数越低,这可能是
光照、氧、挥发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 1 表示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在不同
温度下不同时间的质量分数变化,以 0 h 的测定量
为 100%,可见洋川芎内酯 A 在 40 ℃密闭条件下
稳定存在,质量分数基本不变;在 60 ℃下 6 h 内较
表 1 不同条件下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的质量分数
Table 1 Determination of senkyunolide A and senkyunolide I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条 件 洋川芎内酯 A / % 洋川芎内酯 I / %
避光 密闭 99.70 98.18
不密闭 86.91 92.85
自然光照 密闭 99.71 97.76
不密闭 80.17 79.95
强光 密闭 98.57 97.76
不密闭 73.13 79.95
图 1 洋川芎内酯 A (A) 和洋川芎内酯 I (B) 不同温度、时间质量分数变化
Fig. 1 Content changes of senkyunolide A (A) and senkyunolide I (B)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ime
100
80
60
40
20
0
40 ℃
60 ℃
80 ℃ 相
对
质
量
分
数
/
%
0 2 3 4 5 6 7 8 9 0 2 3 4 5 6 7 8 9
100
80
60
40
20
0
相
对
质
量
分
数
/
%
A B
t / h
40 ℃
60 ℃
80 ℃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 2129 •
稳定性,质量分数变化不大,然后质量分数略有下
降;在 80 ℃不稳定,2 h 质量分数急速下降。而洋
川芎内酯 I 在不同温度时间下质量分数变化不大,
在 80 ℃ 7 h 后质量分数有所下降。
综上可见,在密闭条件下,光照和温度低于 60
℃对其影响不大,而不密闭时,光照对其影响较大,
说明空气中的氧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有
氧条件下,光照和温度均能加速其降解。
3.2 洋川芎内酯 A 降解产物的结构鉴定
洋川芎内酯 A 及其室温自然光照 2 个月后的样
品的 HPLC 图见图 2。2 个月后,洋川芎内酯 A 的
色谱峰(保留时间 39.70 min)已经完全消失,主要
转化为与其保留时间(40.55 min)相近的新化合物
的色谱峰,经 HPLC 峰面积归一化,新化合物色谱
峰面积占 90%,说明洋川芎内酯 A 已经完全转化,
新化合物是主要的转化产物。
洋川芎内酯 A 和新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不同,
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 280.6、273.5 nm,且后者
呈现小的双峰(图 3)。
正离子检测模式下,一级质谱图中(图 4)新
化合物有准分子离子峰 m/z 191 [M+H]+ 和强的加
合离子峰 m/z 232 [M+H+CH3CN]+,据此推断该化
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90,比洋川芎内酯 A 的相
图 2 洋川芎内酯 A (A) 及其室温自然光照 2 个月后的
样品 (B) 的 HPLC 图
Fig. 2 HPLC chromatograms of senkyunolide A (A)
and sample kept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sunlight for 2 months (B)
图 3 洋川芎内酯 A (A) 和新化合物 (B) 的紫外光谱图
Fig. 3 UV spectra of senkyunolide A (A)
and new compound (B)
图 4 洋川芎内酯 A (A) 和新化合物 (B) 的一级 (I)、二级 (II) 质谱图
Fig. 4 MS (I) and MS2 (II) spectra of senkyunolide A (A) and new compound (B)
25 30 35 40 45 50 25 30 35 40 45 50
A B
洋川芎内酯 A
t / min
250 300 350 250 300 350
219.4
280.6
226.5
273.5
A B
λ / nm
100 150 200 250 300 100 120 140 160 180
100 150 200 250 300 100 120 140 160 180
0
m / z
A-I
B-I
147 175
178 193
234
105
109
119 133
137
147
146
157
175
193
145 173
176
191
232
234
103
117
131
135
145
155 173 191
A-II
B-II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 2130 •
对分子质量 192 小 2。二级质谱图中,存在 m/z 173
[M+H-H2O]+、145 [M+H-H2O-CO]+、135 [M+
H-C4H8]+ 和 117 [M+H-C4H8-H2O]+ 等碎片离
子峰。由图可见,新化合物同洋川芎内酯 A 有类似
质谱碎裂规律,推测其为丁基苯酞,经过与丁基苯
酞对照品对比,确定该化合物为丁基苯酞。与洋川
芎内酯A对比,丁基苯酞含有相对稳定的苯环结构,
表明洋川芎内酯 A 含有的不饱和环,易于通过脱氢
反应形成更加稳定的苯环结构。洋川芎内酯 A 的降
解途径见图 5。
图 5 洋川芎内酯 A 的降解途径
Fig. 5 Degradation pathway of senkyunolide A
3.3 洋川芎内酯 I 降解产物的结构鉴定
在室温自然光照 2 个月后的洋川芎内酯 I 的
HPLC 图中(图 6),不仅存在洋川芎内酯 I 的色谱
蜂(保留时间 23.41 min),还出现 1 个新的色谱峰
(保留时间 22.29 min),其紫外光谱与洋川芎内酯 I
稍有不同,最大紫外吸收波长是 278.2 nm(图 7)。
经 HPLC 峰面积归一化,新化合物色谱峰面积占
20%,洋川芎内酯 I 峰面积占 75%,表明 20%洋川
芎内酯 I 已经转化为新的化合物。新化合物同洋川
芎内酯 I 的一级、二级质谱图相似,都存在强的 m/z
207 [M+H-H2O]+ 和 248 [M+H-H2O+CH3CN]+,
以及 m/z 189 [M+H-2H2O]+、165 [M+H-H2O-
C3H6]+、145 [M+H-2H2O-CO]+ 等特征碎片离
子,表明新化合物是洋川芎内酯 I 的同分异构体。
在此基础上,考察放置室温自然光照 5 个月后
图 6 洋川芎内酯 I (A) 及其室温自然光照 2 个月后的
样品 (B) 的 HPLC 图
Fig. 6 HPLC chromatograms of senkyunolide I (A)
and sample kept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sunlight for 2 months (B)
图 7 洋川芎内酯 I (A) 和新化合物 (B) 紫外光谱图
Fig. 7 UV spectra of senkyunolide I (A) and new compound (B)
的洋川芎内酯 I 的 HPLC 图,经 HPLC 峰面积归一
化,新化合物峰面积由 2 个月时 20%仅仅变为 30%,
说明洋川芎内酯 I 的转化过程比较缓慢,由于两者
是同分异构体,初步推断洋川芎内酯 I 只能部分转
化为其同分异构体。
由于 UV、MS 和 MS2 无法准确鉴定该降解产
物,分离纯化后进行核磁共振。取一定量洋川芎内
酯 I 置于室温自然光照下 3 个月后用于降解产物的
制备,采用半制备 HPLC 进行分离纯化。由于洋川
芎内酯 I 与其降解产物为同分异构体,保留时间比
较接近,优化流动相条件,最后采用甲醇-水(50∶
50)为流动相进行制备,多次进样,收集所在部位
洗脱液,减压浓缩后得到化合物,经 HPLC 峰面积
归一化,质量分数在 95%以上。
洋川芎内酯 I 和新化合物的 1H-NMR 和
13C-NMR 数据见表 2。同洋川芎内酯 I 相比,除 4
位和 10 位的氢谱、碳谱位移值相差较大外,其他数
据均非常相似。结合文献,推断降解产物为 (E)-6, 7-
反式-二羟基藁本内酯[9]。洋川芎内酯 I 的降解途径
见图 8。
4 讨论
本实验先考察空气中的氧、光照和温度对洋川
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稳定性的影响,在无氧条
件下,光照和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说明可以
保存在正常温度中。但是在有氧的条件下,光照及
随之升高的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说明氧是影
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光照和温度能加速有氧条
件下洋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降解。因此对洋
川芎内酯 A 和洋川芎内酯 I 要尽量保存在低温和避
光环境中,并尽可能地避免氧的影响。而对中药川
芎的保存也可参照此条件,尽量避免空气中氧的影
响,能减少其化学成分的降解。
5 10 15 20 25 30 35 5 10 15 20 25 30 35
A B
t / min
250 300 350 250 300 350
A B
275.9 278.2
λ / n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 2131 •
表 2 洋川芎内酯 I 和新降解产物的 1H-NMR 和 13C-NMR 数据
Table 2 1H-NMR and 13C-NMR data for senkyunolide I and new degradation products
洋川芎内酯 I 新降解产物 碳位
δH δC δH δC
1 — 169.1 — 168.6
3 — 152.8 — 150.8
4 2.45~2.59 (2H, m) 19.1 2.67~2.82 (2H, m) 22.9
1.85~1.93 (1H, m) 26.6 1.87~1.94 (1H, m) 27.2 5
2.08~2.10 (1H, m) 2.12~2.17 (1H, m)
6 3.98 (1H, brs) 71.7 3.93 (1H, m) 71.4
7 4.48 (1H, brs) 67.8 4.49 (1H, brd, J = 6.1 Hz) 68.5
8 — 125.9 — 128.3
9 — 148.0 — 147.6
10 5.25 (1H, t, J = 7.9 Hz) 114.3 5.80 (1H, t, J = 8.6 Hz) 118.3
11 2.35 (2H, q, J = 7.5 Hz) 28.1 2.31 (2H, q, J = 7.7 Hz) 28.0
12 1.49 (2H, sext, J = 7.4 Hz) 19.1 1.53 (2H, sext, J = 7.3 Hz) 23.0
13 0.95 (3H, t, J = 7.4 Hz) 13.8 0.97 ( 3H, J = 7.4 Hz) 13.7
图 8 洋川芎内酯 I 的降解途径
Fig. 8 Degradation pathway of senkyunolide I
另外,对室温自然光照下的降解产物进行分离
制备和结构鉴定,可以看出,室温自然光照 2 个月
后,洋川芎内酯 A 已经完全转化为相对稳定的丁
基苯酞。而丁基苯酞目前已经开发为临床用于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新药,这同川芎传统的临床用药具有
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洋川芎内酯 A 的药理研究
相对较少,目前还无法比较洋川芎内酯 A 与其转
化产物丁基苯酞的药理活性。而洋川芎内酯 I 由于
六元环上不存在双键,相对比较稳定,仅有部分转
化为其同分异构体,且转化过程缓慢,5 个月后也
无法完全转化,经进一步的 1H-NMR 和 13C-NMR
鉴定,确定其同分异构体为 (E)-6, 7-反式-二羟基
藁本内酯,而对于这两者药理活性的研究也在进行
中。针对目前川芎化学成分不稳定及不能准确控制
其质量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测定苯酞类成分总量
的方法来控制川芎中苯酞类成分,至于不同苯酞类
成分转化后化合物的活性大小,还有待进一步的深
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虎占, 董泽宏, 余 靖.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7.
[2] Li T, Leung K S, Lu G H, et al. 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major constituents in the
rhizome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using HPLC-DAD-
MS [J]. Chem Pharm Bull, 2006, 54(2): 255-259.
[3] 孙广平. 川芎内酯类成分制备工艺与分析方法研究
[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6.
[4] Chan S S, Cheng T Y, Lin G. Relaxation effects of
ligustilide and senkyunolide A, two main constituents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in rat isolated aorta [J]. J
Ethnopharmacol, 2007, 111(3): 677-680.
[5] Wang Y H, Liang S, Xu D S, et 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senkyunolide I as an anti-migraine compound from
Ligusticum chuanxiong [J]. J Pharm Pharmacol, 2011,
63(2): 261-266.
[6] 李其生, 姚松琳. 苯酞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J]. 江西中
医学院学报, 1996, 8(1): 46-47.
[7] Cui F, Feng L, Hu J. Factors affecting stability of
Z-ligustilide in the volatile oil of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and Ligusticum chuanxiong and its stability prediction [J].
Drug Dev Ind Pharm, 2006, 32(6): 747-755.
[8] 李桂生, 马成俊, 李香玉, 等. 藁本内酯的稳定性研究
及异构化产物的 GC-MS 分析 [J]. 中草药, 2000, 31(6):
405-407.
[9] 路新华, 梁 鸿, 赵玉英. 当归中藁本内酯类化合物的分
离和结构鉴定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5): 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