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Key techniques in artificial antigen synthesis of active small molecule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卷 第 10期 2012年 10月

·1880·
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
屈会化 1, 3,赵 琰 1, 2*,李翼飞 1, 2,杨爱玲 1, 2,王庆国 1, 2*
1. 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科研实验中心,北京 100029
摘 要:中药免疫分析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组分的研究,基于此技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免疫分析
的前提是抗体制备,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的合成是中药活性成分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从载体的选择、交联方法的选择、
纯化及鉴定方法、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等方面,对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进行综述,从
而为中药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免疫分析法;中药免疫分析;载体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2)10 - 1880 - 06
Key techniques in artificial antigen synthesis of active small molecule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QU Hui-hua1, 3, ZHAO Yan1, 2, LI Yi-fei1, 2, YANG Ai-ling1, 2, WANG Qing-guo1, 2
1. “The Basic Research of Classic Recipe Application” Innovation Research Tea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3. Cen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mmunoassay technology is suitable for the study on complex component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is technology have drawn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The premise of the immunoassay is
antibody preparation and the critical step of antibody prepar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CMM is the artificial antigen synthesis of
active small molecule in CMM, of which the key technology is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carrier choice, methods for cross-
linking,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rtificial antigen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ynthesis conditions as well a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mmunogenicity. This article is suppos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MM immunoassay
technology.
Key words: active small molecule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rtificial antigen; immunoassay method; immunoassa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arrier

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深
入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免疫
分析技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
为基础,具有常规理化分析技术无可比拟的选择性
和高灵敏性(可检测到纳级甚至皮级水平)[2],非
常适用于复杂物质中痕量组分的分析,并具有简捷、
准确、灵敏、检测容量大、成本低、适应性强等优
势。基于此原理的中药免疫分析法,是研究中药复
杂组分体内过程、作用机制和靶点、配伍机制、物
质基础、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越来
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3]。
免疫分析的前提是制备抗体。中药活性成分
90%以上为小分子(相对分子质量<2 500),如黄
酮类、蒽醌类、皂苷类、有机酸等,只具有反应原

收稿日期:2012-06-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3709,81274043);国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屈会化(1966—),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免疫分析技术。Tel: (010)64286705 E-mail: quhuihua@gmail.com
*通讯作者 赵 琰 Tel: (010)64286705 E-mail: zhaoyandr@gmail.com
王庆国 Tel: (010)64286727 E-mail: wangqg8558@sina.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卷 第 10期 2012年 10月

·1881·
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需要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载
体以共价键相耦联制备成人工抗原,才能免疫动物
产生特异性抗体[4]。因此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
的合成,是中药活性成分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人
工抗原合成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需要从载
体的选择、交联方法的选择、纯化及鉴定方法的选
择等多个方面着手,本文对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
原合成的技术要点进行综述,为中药免疫分析技术
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1 载体的选择
载体应具备以下特点:(1)表面应具有化学活
性基团,可以直接与小分子耦联,这是化学耦联制
备抗原的前提;(2)具备一定的容量,可以耦联足
够的分子;(3)应该是惰性的,不应干扰耦联分子
的功能;(4)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且应廉价易得。
用作耦联载体的有蛋白质类、多肽聚合物、大分子
聚合物和某些颗粒,载体的选择要考虑免疫原性、
溶解性及来源、相对分子质量、价格、活性基团能
否与小分子形成合适的耦联等因素。一般认为,用
与免疫动物亲缘关系较远的蛋白作为载体有利于诱
导较强的免疫应答[5]。
1.1 牛血清蛋白
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相对分子质量 6.8×104,由 5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其中 35个半胱氨酸组成 17个二硫键,在肽链的第
34位有 1个自由巯基。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不易
变性、经济易得,而且赖氨酸量高,自由氨基多,
与半抗原耦联率高,在不同的 pH 值和离子强度下
均有较大的溶解度,在含有有机溶剂(如吡啶、N, N-
二甲基甲酰胺)情况下也可和半抗原进行耦联,且
在耦联后仍保持可溶状态,因此目前人工抗原的载
体以 BSA最为常用。在人参皂苷 Rb1、甘草酸、黄
精皂苷等许多中药活性成分小分子人工抗原的合成
过程中,都选择 BSA作为载体[6-14]。
1.2 鸡卵清蛋白
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由 386个氨
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4.3×104。在各种疫
苗及生物药的生产制备中,OVA常作为蛋白添加剂
以提高生物药或疫苗等的稳定性,或在抗体制备过
程中作为载体蛋白用于半抗原的耦联,也常作为蛋
白相对分子质量标准用于电泳或色谱。OVA价格较
便宜,性质稳定,但溶解性稍差,在中药活性成分
小分子人工抗原的合成过程中,OVA通常作为包被
抗原的载体,与小分子半抗原耦联,合成完全抗原
用于包被酶标板[6,8-14]。
1.3 钥孔嘁血蓝蛋白
钥孔嘁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是一种高相对分子质量海洋生物蛋白,在抗
体和免疫血清制备中,可用作载体蛋白与半抗原耦
联制备完全抗原。但是由于价格昂贵,虽然免疫原
性强,但其激发的 B淋巴细胞克隆中针对自身抗原
决定簇多,相对减少了针对半抗原的 B淋巴细胞克
隆,增加阳性克隆筛选的难度和工作量。KLH在人
工抗原合成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使用血
蓝蛋白作为载体合成了去氧麻黄碱、壬基酚等人工
抗原[15-16]。
1.4 人血清蛋白
人血清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由
585 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 6.9×104,含
有常见的 18 种氨基酸,占人血清总量的 51%~
71%。单条多肽链由大约 17个二硫键交叉连接,每
个分子只含有 1个游离巯基。研究报道了采用 HSA
作为载体分别合成了芍药苷(PF)和氯霉素(CAP)
的人工抗原[17-18]。
1.5 人工合成多聚赖氨酸
近年来有报道用人工合成的多聚肽(多聚 L-赖
氨酸,PLL)作为载体,与常用的蛋白质类载体相
比,PLL链上的 ε-氨基密度更大(与 BSA相对分子
质量相当的 PLL自由氨基数约是 BSA的 10倍),
耦联反应也更容易进行,可以大大提高载体蛋白质
与半抗原的耦联率。此外 PLL是直链分子,结构简
单,自身免疫原性小,在获得的抗体中抗载体的部
分较少,对半抗原的特异亲和性高,能增加半抗原
的免疫原性[19-20]。采用 PLL作为人工抗原载体,一
则避免了普通蛋白质过强的免疫原性,减弱了抗小
分子抗体的产生,同时也避免了小分子与普通蛋白
质上的氨基以外的基团发生反应。但针对 PLL作为
人工抗原载体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如采用 PLL作
为载体制备了甲胺磷的人工抗原[21]和黄芩苷的包
被抗原[22]。
2 交联方法的选择
小分子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耦联效果会受到耦联
物的浓度及其相对比例、耦联剂的有效浓度及其相
对量、缓冲液成分及其纯度和离子强度、pH值以及
半抗原的稳定性、可溶性和理化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是在条件温和的水溶液中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卷 第 10期 2012年 10月

·1882·
共价结合,不宜在高温、低温、强碱、强酸条件下
进行。
大多数中药小分子都具有直接与载体蛋白质
交联的功能基团,如-NH2、-COOH、-OH、-SH,
可根据不同的活性基团选择不同的耦联剂和耦联
方法将其与载体耦联。主要要求制备的人工抗原保
持半抗原的结构特异性;所用交联方法不要明显改
变半抗原结构,要保留抗原决定簇。必要时可在半
抗原与载体之间引入一定碳链长度的桥结构,暴露
抗原决定簇,以利于产生针对半抗原的抗体。目前
在中药活性成分人工抗原合成中常用的交联方法
有以下几种。
2.1 碳二亚胺法
碳二亚胺(EDC)使羟基和氨基间脱水形成酰
胺键,半抗原上的羧基先与 EDC反应生成一个中间
体,然后再与蛋白质上的氨基反应,形成半抗原与
蛋白质的结合物。EDC作为酰胺键的形成介质并没
有形成手臂分子,因此被称作零长度交联剂。此连
接方法十分简便,只需将载体蛋白质和抗原按一定
比例混合在适当的溶液中,然后加入水溶性 EDC,
搅拌 1~2 h,置室温 24 h,再经透析即可。如果半
抗原分子中不含羧基,可通过某些化学反应引入羧
基后用此法进行耦联。
EDC 法在含羧基的中药活性成分人工抗原的
合成中应用最广泛,同时也能应用于含有脂肪胺的
中药活性成分。如雷公藤内酯醇(TP)和不同的蛋
白载体(阳离子化 BSA、OVA)耦联合成 TP的人
工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11]、薯蓣皂素与 BSA 耦联
成免疫原[13]均采用了 EDC。
2.2 活泼酯法
活泼酯法是对 EDC法的改进,对于含有羧基的
半抗原或药物,为减少蛋白分子间的自身聚合,可
以先将药物分子上的羧基转化为 N-羟基琥珀酰亚胺
基(NHS)的活泼酯,然后再与抗体交联。含有羧
基的半抗原或药物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
作用下,与 NHS反应,生成活泼酯衍生物,后者与
载体蛋白上的氨基反应,形成以酰胺键连接的耦合
物,以硼氢化钠还原后即可得到稳定的以碳-氮单键
连接的结合物,反应过程中无需分离中间产物。
由于该法避免了 EDC对蛋白的直接作用,从而
避免了蛋白分子间的交联。在多种中药活性成分人
工抗原的制备中都应用了活泼酯法:将黄精皂苷通
过 3位羟基的改造,制成 3-琥珀酰薯蓣皂苷,再通
过 DCC 将其与 BSA 和 OVA 耦联制成免疫原和包
被原[9];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半抗原鬼臼毒素半琥珀
酰酯,再利用活泼酯法和混合酸酐法耦联成免疫和
包被所需的人工抗原[14]。
2.3 混合酸酐法
羧基可以在三级胺存在下与氯甲酸异丁酯反
应,生成活泼中间体混合酸酐,然后与蛋白载体上
的伯氨基反应,形成酰胺交联键,反应过程简单、
无需制备和分离中间产物。罗利等[12]采用混合酸酐
法合成川楝素的半抗原;姜玲等[10]采用混合酸酐法
合成槲皮素卵清蛋白结合物作为包被抗原,将槲皮
素与 BSA结合制成人工抗原。
2.4 过碘酸钠氧化法
糖类或含糖基化合物分子中的邻二醇结构可被
过碘酸钠氧化为醛基,然后与蛋白分子中的氨基形
成 Schiff氏碱。过碘酸钠氧化法需要 2步反应:第
1 步生成醛基衍生物后,过量的过碘酸盐必须除去
或消耗后,方可进行与蛋白交联的第 2步反应。这
种方法比较温和,可在常温和中性 pH 值条件下进
行。采用过碘酸钠氧化法合成的中药活性小分子人
工抗原有甘草酸人工抗原[8]、芍药苷人工抗原[17]和
人参皂苷 Rb1人工抗原[6]等。
多种交联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但
也增加了使用者选择的困难。评价某一交联方法时,
应该考虑以下因素[23]:①交联反应的效果,如交联
产物组成的均一性;②交联反应的产率;③交联过
程对产物生物活性的影响;④交联反应的可操作性;
⑤交联产物纯化的难易;⑥交联反应结果的可重复
性;⑦耦合物的使用目的。理想的交联方法应该保
证结合物产率较高、结合物的组成均一、交换比合
适、最大限度的保持生物活性、操作方便、纯化容
易、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性好。然而,目前还没有一
种交联方法能够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必须根
据结合物的使用目的,权衡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来选
择合适的交联方法;最好同时使用几种交联方法进
行比较,择优而用。
3 人工抗原的纯化
蛋白质交联反应中的小分子,如未结合的小分
子、交联剂以及反应副产物,可以通过凝胶柱色谱、
透析或硫酸铵沉淀等方法与高分子结合物分离。为
了获得相对分子质量均一的产物,也可以采用高效
液相色谱、电泳及离子交换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
凝胶色谱所需时间较短,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对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卷 第 10期 2012年 10月

·1883·
流出组分进行跟踪分析,以确定目标组分;而透析
法虽然所需时间较长(通常 2 d以上),但由于其具
有简单方便、对仪器要求低、纯化较为彻底等优点,
在人工抗原合成过程中使用较为普遍。
4 人工抗原的鉴定
中药活性小分子-载体蛋白耦合物是否耦联成
功,决定着动物免疫后能否产生目标抗体。对于蛋
白结合产物,首先须鉴定小分子是否与蛋白载体连
接上,然后再测定其中各组分的量。中药活性小分
子-载体蛋白耦联物的鉴定一直是免疫化学技术领
域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4.1 紫外分光光度法
该方法依据中药活性小分子和载体蛋白具有不
同的吸收特征,耦联成功后,耦联物往往会保留中
药活性小分子和载体各自光谱特征,与原载体蛋白
质的紫外图谱有一定的差异,根据蛋白质特定吸收
峰的吸光度值和各自的原子摩尔消光系数可计算出
两者的耦联比。此法为鉴定人工抗原最常用的方法,
人参皂苷 Rb1单克隆抗体、抗黄精皂苷多克隆抗体
的制备与鉴定研究中就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
法对所合成的人工抗原进行了鉴定[6,9]。但有时中药
活性小分子本身缺少发色基团,耦联也未能产生新
的发色基团,此时耦联物则没有明显区别于载体的
可见-紫外光谱特征,即使耦联成功,UV法也不能
给出有效的判定信息[24]。
4.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M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软电离新型有
机质谱,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高、图
谱简明、质量范围广及速度快等特点,在操作上
制样简便,可微量化、大规模、并行化和高度自动
化处理待检生物样品,因此在测定生物大分子和合
成高聚物应用方面有特殊优越性。甘草酸人工抗原、
PF 与 HSA 耦联完全抗原的合成鉴定中使用了
MALDI-TOF-MS方法[8,17]。
4.3 其他方法
在槲皮素、川楝素、鬼臼毒素等人工抗原的合
成鉴定中,还用到了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
鉴定手段[10,12]。还有学者使用一定量的标记半抗原,
反应结束后测定透析前后的放射强度,从而计算半
抗原的耦联比;也可以直接测定提取半抗原-蛋白质
结合物的放射性,计算耦联比。另外,SDS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根据人工抗原和原载体蛋白质在条带
上的位置变化也可直接来判断抗原合成的情况,并
根据蛋白质分子的相对迁移率计算耦联比[14]。这些
方法的单独或联合使用,为人工抗原的成功合成以
及耦联比的测定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5 人工抗原合成条件的优化
在中药人工抗原的合成过程中,酸碱度(pH)、
温度、浓度等因素影响人工抗原耦联比,也与其免
疫原性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各种反应条件及影响
因素的考察与优化也是人工抗原合成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对绿原酸(CGA)人工抗原合成及反应条
件的优化研究结果显示,反应中 pH值的变化会使蛋
白质不稳定产生沉淀析出,NHS 直接影响取代从而
影响蛋白质和抗原的连接,分析认为NHS的量和 pH
值是影响耦联率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
顺序是 NHS 与 EDC 的比值>反应的 pH 值>CGA
与 BSA 的比值>EDC 与 CGA 的比值,通过对
CGA-BSA 合成条件的优化使其半抗原与载体蛋白
的结合比由 2∶1上升至 14∶1[25]。
6 影响中药人工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合成后,单纯用化学方法鉴定小分子与载
体蛋白质共价结合,并不能表明用此抗原免疫动物
一定能产生合格的抗体。免疫原性优劣的影响因素
不尽相同,一方面取决于人工抗原本身的性质,另
一方面取决于接受该抗原刺激的机体的反应性。在
水中溶解性较小的抗原,其免疫原性较大。特异性
抗体能否形成,与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免疫
程序有关,抗原的免疫原性还与半抗原与载体蛋白
的耦联率和半抗原蛋白结合物的分子结构有关[24]。
6.1 人工抗原分子特性
6.1.1 耦联比 每分子载体上结合的药物分子数,
即载体蛋白的耦联比是影响人工抗原免疫效果的重
要因素。一般认为药物结合量越大越好,但最佳耦
联比也取决于半抗原的本质及载体的性质。由于抗
体的特异性主要针对半抗原分子中远离耦联键的结
构,因此,在设计人工抗原结合物时,应选择远离
半抗原特征结构的基团进行交联。之前曾认为载体
表面半抗原密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人工抗原的免
疫原性,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这可能由于过多的
半抗原影响了载体蛋白质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接触致
使免疫反应减弱。不同中药人工抗原具有不同的最
佳耦联比,一般来说当耦联比为 3∶1~45∶1时免
疫原性较强[26],也有研究表明最佳耦联比为 10∶
1~20∶1[27]。为了取得最佳免疫效果,不同的中药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卷 第 10期 2012年 10月

·1884·
活性小分子应逐个确定与各种载体的最佳耦联比。
6.1.2 耦联桥 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
胞表面相应受体接触的难易程度也影响着抗原的免
疫原性。一定长度耦联桥的介入,有助于半抗原暴
露在外面,增强所产生抗体的专一性。由于免疫系
统对中药半抗原-载体结合物中载体远端的半抗原识
别性强,故耦联桥应选择在远离待测物结构的部分
和官能团,且应具有一定的长度,以利于诱导高选
择性和高亲和性的抗体。耦联桥的长度和结构对抗
体的特异性、效价可造成较大的干扰,过短,载体
的空间位阻影响免疫系统的识别;过长,则可能由
于耦联桥间的氢键或水交互作用而发生半抗原的
“重叠”而影响免疫原性。如果耦联桥的结构过于复
杂,制备的抗体则可能对耦联桥的亲和力强而对待
测物小分子的特异性弱。可以采取 2 种方法来减少
耦联桥造成的不足:一是在半抗原的相同结合位点
结合载体蛋白,但免疫原和包被原应使用不同的耦
联桥;二是使用相同的耦联桥而选择不同的结合位
点。研究表明耦联桥为 3~6个碳原子直链结构最有
利于保护抗原决定簇、提高抗体特异性[28]。
6.1.3 半抗原的分子空间结构 分子结构和空间结
构越复杂、支链越多,免疫原性越强,越易于诱导
机体产生抗体;分子中环状结构较多,免疫原性也
必定较强[5]。对于具有多个载体耦联位点的中药半
抗原,以不同位点相耦联制备的抗原,其相应的特
异性、亲和性、效价也都不相同,即以不同耦联位
点制备的抗原的空间结构不同所致。因此,当一个
中药分子内部有多个不同的结合位点时,要尽可能
多合成不同的人工抗原,然后通过比较筛选出最好
的抗原用于抗体制备。可以适当改变半抗原结合部
位的结构或引入交联活性基团,使制备人工抗原的
方法更加多样化。
6.2 宿主生物系统
不同种类或同种不同个体动物对同一种免疫原
的应答有很大差别,这与受体动物个体基因不同和
动物本身的发育和生理状况不同有关。有些抗原对
一种动物有免疫原性而对另一种动物却无免疫原
性,故选择受体动物时既要考虑适宜的品种,又要
考虑所选动物的健康状况、生理状态。通常首选年
轻和雌性动物[29]。
6.3 免疫方法的影响
免疫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次数及免疫佐剂的
种类,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免疫剂量过
大会引起免疫耐受或动物死亡;过少则不能引起免
疫应答。一般颗粒性抗原用量要少,可溶性蛋白和
多糖抗原用量要适当增大。免疫途径以皮内效果最
好,次之为皮下,肌肉、腹腔、静脉的效果稍差,
口服易诱导免疫耐受。免疫佐剂选择时要考虑到弗
氏佐剂主要诱导 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
IgE 类抗体产生。免疫方案应视不同动物和免疫原
的种类分别制定[29]。
7 展望
不同的中药活性成分合成人工抗原,其质量影
响因素不完全相同,需要在得到相应的抗体后,根
据抗体的特异性、亲和性的优劣,再对人工抗原的
具体合成方案进行调整。另外,中药活性成分结构
复杂、类型多样,而且某些中药活性成分,往往存
在多个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一个成分的抗体,
可能与其他成分产生交叉反应,特别是异构体化合
物,如绿原酸具有多个异构体,它们之间的交叉反
应强烈。因此,相对于单一成分的化学药物,中药
化学成分单克隆抗体在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克隆
筛选方法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应加强不同化学结
构类型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学泰, 马瑞君, 谢 溱. 单克隆抗体在中草药研究中
的应用前景 [J]. 中草药, 2005, 36(6): 945-947.
[2] 李丽华, 刘文泰. 抗中药成分特异性抗体在中药质量
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9): 686.
[3] 屈会化, 赵 琰, 王庆国. 利用免疫芯片技术筛查中药
注射剂致敏成分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8,
31(1): 23-25.
[4] Mercader J V, Pantaleon C S, Agullo C, et al. Hapten
synthesis and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immunoassay
development for detection of the fungicide trifloxystrobin
[J]. J Agric Food Chem, 2008, 56(8): 2581-2588.
[5] 李俊锁, 邱月明, 王 超, 等. 兽药残留分析 [M]. 上
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6] 赵寿经, 侯春喜, 钱延春. 人参皂苷 Rb1单克隆抗体的
制备与鉴定 [J].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7, 37(1):
245-248.
[7] Nah J J, Song J Y, Choi S, et al. Prepa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ginsenoside Rf and its
enzyme immunoassay [J]. Biol Pharm Bull, 2000, 23(5):
523-526.
[8] 蔡碧双, 邵幼岩, 林纪昀, 等. 甘草酸人工抗原的合成
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 [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卷 第 10期 2012年 10月

·1885·
29(l): 19-22.
[9] 齐 斌, 谷文英. 抗黄精皂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6, 25(2): 17-23.
[10] 姜 玲, 章文才, 柯 云. 抗槲皮素抗体的研制 [J].
免疫学杂志, 2000, 16(5): 383-386.
[11] 唐 波, 刘 晓, 徐晓昱. 雷公藤内酯醇人工抗原的合
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J]. 东南大学学报 , 2008,
27(6): 409-414.
[12] 罗 利, 张 静, 刘 媛, 等. 川楝素半抗原设计及其
抗体制备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8): 2332-2338.
[13] 胡江丽, 李家儒, 何 骥. 薯蓣皂素免疫原的合成及其
免疫效果分析 [J]. 武汉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2003,
49(6): 783-786.
[14] 徐敦明, 余向阳, 刘映前, 等. 鬼臼毒素人工抗原的合
成与鉴定 [J]. 药学学报, 2005, 40(6): 518-524.
[15] Kelly A, Byrnes-Blake A, Carroll B F I, et al. Generation
of anti-(+) methamphetamine antibodies is not impeded
by (+) methamphetamine administration during active-
immunization of rats [J]. Int Immunopharmacol, 2001:
329-338.
[16] Mart A A, Zherdev A V, Eremin S A, et al. Preparation of
antibodies and development of 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for nonylphenol [J]. Environ Anal Chem,
2004, 84(13): 965.
[17] 徐金森. MALDI-TOF-MS法测定芍药苷-人血清白蛋白
复合物的半抗原数 [J].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45(增刊): 54-56.
[18] 滑 静, 徐修远, 于同泉, 等. 氯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
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J]. 药物检测 , 2004, 21(4):
30-31.
[19] James P T, Fidel Z. Multiple antigen peptide [J]. Immuno-
methods, 1989, 124: 53-56.
[20] Jamps P T. Recent advances in multiple antigen peptides
[J]. Immunomethods, 1996, 196: 17-32.
[21] 赵肃清, 孙远明, 张春艳. 用多聚赖氨酸作载体制备抗
甲胺磷抗体的研究 [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2, 18:
380.
[22] 屈会化, 赵 琰, 王雪茜, 等. 黄芩苷人工抗原的合成
与鉴定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9): 606-609.
[23] 洪孝庄, 孙曼霁. 蛋白质连接技术 [M]. 北京: 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 1993.
[24] 刘燕婷, 钟青萍, 雷红涛, 等. 基于不同载体免疫原制
备河豚毒素抗体的研究 [J]. 卫生研究, 2008, 37(3):
234-236.
[25] 林 辉, 刘 屏, 王建勋, 等. 绿原酸人工抗原的合成
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15):
1906-1909.
[26] 谢 晶, 叶健强, 余 华, 等.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人工
抗原合成的研究 [J]. 畜牧兽医杂志, 2011, 30(1): 28-30.
[27] Schneider P, Hammock B D. Influence of the ELISA for
s-triazine herbicide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J]. J
Agric Food Chem, 1992, 40: 525.
[28] Freia J. Detection of pesticides residuces by enzyme
immunoassay [J]. Pest Sci, 1989, 26: 303-307.
[29] Howard G C, Kaser M R. 抗体制备与使用实验指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