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小桐子果壳抑菌活性部位的分离及其 HPLC-MS分析
李育川1, 2 ,郭巧生1* ,房海灵1 , 申海进1
( 1 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95; 2 云南省楚雄农业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
摘 要:目的 寻找小桐子 Jatr op ha cur cas 果壳的抑菌活性物质。方法 利用 6种不同极性溶剂对果壳进行平行
提取,结合抑菌活性测定, 筛选出活性最强、提取率大于 10%的粗提物;再将筛选出的粗提物, 依次利用液-液萃取、
硅胶柱反复柱色谱,结合 PTLC 制备分离纯化。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 筛选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
质,最后采用 H PLC- M S 分析, 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主体成分。结果 从果壳中分得抑菌活性强且含量高 WA3 物
质,经 H PLC- M S 分析, 初步鉴定了含量较高的 3 个化合物,为总量的 35 27% ,分别为环庚肽、麻疯树素、三萜醇三
聚体。结论 小桐子果壳中含有丰富的抑菌活性物质,分别属于肽类、二萜、三萜类化合物。
关键词:小桐子果壳; 抑菌活性物质; H PLC- M S;环庚肽; 麻疯树素;三萜醇三聚体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10) 09- 1445- 04
小桐子 Jatrop ha cur cas L , 又名麻疯树, 为大
戟科麻疯树属( Jatr op ha Linn )落叶灌木。小桐子
原产美洲热带, 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在中国
西南地区有大量栽培种或半野生种 [ 1]。该植物种仁
的含油量最高可达 61 5%, 是热带地区一种极为适
宜的生物柴油原料植物, 现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已有大面积栽培。小桐子是国内外传统的药用[ 2] 和
有毒植物[ 3] ,其全株均可入药。目前,国内外对小桐
子抑菌活性研究已有少量报道 [ 4-7] ,对小桐子果壳抑
菌活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对小桐子果壳抑菌
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 以期为利用小桐子
果壳开发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与仪器:小桐子果壳于 2007年 10月采自
云南永仁县,经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郭巧生
教授鉴定为麻疯树 Jatr op ha cur cas L 的干燥果
壳,凭证标本( 2007109)存放于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
研究所标本室。新鲜成熟果实剥下种子后, 将果壳
晒干粉碎后备用。
实验用白 菜黑斑 病菌 Alter naria brassicae
( Berk ) Sacc、小麦赤霉病菌 Fusarium graminea-
rum、辣椒疫霉病菌 Phy tophthor a cap sici Leon 和烟
草疫霉病菌 Phy tophthor a nicotianae Br eda de H aan
均由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张正光教授提供。
美国 T herm o Finnig an 生产的 LC-M S ( LC
pumper surv egor、auto sam pler survegor、LCQ DE-
CA XP plus)。乙醇、石油醚( )、氯仿、醋酸乙酯、
正丁醇和甲醇均为国产分析纯。乙腈为色谱纯
( F isher公司) ,实验用水为娃哈哈纯净水。
1 2 实验方法
1 2 1 果壳粗提物的提取:按照李育川等 [ 8]使用的
系统溶剂冷浸法对小桐子果壳进行平行提取。
1 2 2 抑菌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参照陈晓青[ 9] 等介
绍的液-液萃取法, 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醋酸乙
酯、正丁醇对小桐子果壳乙醇粗提物的水溶液进行
分离萃取,获得各萃取物。
1 2 3 硅胶柱色谱分离: 第一步, 大柱粗分: 以
100~ 200目硅胶 H 常规湿法装柱, 取正丁醇萃取
物( A3-4)样品 20 g 上样,以醋酸乙酯-甲醇( 12 1、
6 1、1 2)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连接 H D-5电
脑紫外检测仪(检测波长 275 nm)在线检测, 合并同
一吸收峰值收集液,将各流分减压浓缩称重。第二
步,中柱细分: 以 200~ 300 目硅胶 H 常规湿法装
柱,取活性最强的 A3-4-1 样品 3 g ;以石油醚-醋酸
乙酯( 1 5)为流动相进行洗脱; 第三步, PTLC 分离
制备:以石油醚-醋酸乙酯( 1 6)为展开液, 对样品
A3-4-1-1进行 PTLC 分离制备; 在紫外透射仪下,
用刀片将各展开条带连同硅胶一同分别刮下,然后
多次用展开液溶解,离心后倒出上清液,上清液放入
通风厨中挥发浓缩后称重。
1 2 4 抑菌活性测定:分别准确称取各样品0 8 g,
加 0 8 mL 聚山梨酯, 拌匀, 使其充分乳化, 蒸馏水
溶解,定容至 100 m L, 制成 8 g / L 处理液; 取 0 8
m L 聚山梨酯 80, 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 mL, 制成
1445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9 期 2010 年 9 月
* 收稿日期: 2010- 05-24 作者简介:李育川( 1972 ) ,男,彝族,云南永仁人,高级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评价。
T el : 13187656632 E-mail: lychuan72@ 163 com
* 通讯作者 郭巧生 T el: ( 025) 84396591 E- mail: gqs@ njau edu cn
0 8%聚山梨酯 80空白对照液。取 10 m L 处理液
(对照液)加入到 90 mL 热培养基中, 制备成浓度为
0 08%含毒培养基供试。抑制活性测定方法参考冯
俊涛等[ 10] 含毒培养基生长速率法。25 恒温培
养, 72 h 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按以下公
式计算菌丝生长抑菌率:
抑菌率( % ) = [ (对照菌落直径- 处理菌落直径) / (对照
菌落直径) ] 100%
13 HPLC-M S 分析: H PLC 条件: T hermo Electon
corrporat ion 色谱柱 Zorbax SB-C18 ( 250 mm 2 1
mm, 5 m) ;流动相:溶剂 A(乙腈) ,溶剂 B(水) ,等定
洗脱: 15%溶剂 A, 85%溶剂 B; 体积流量: 0 2 mL/
min;进样方式: 自动进样 0 2 L。质谱条件: LCQ
DECA XP plus(电喷雾离子阱质谱仪) ,离子源: ESI;
质量分析器:离子阱分析器; 正、负离子检测模式;毛
细管温度: 275 ;源电压: 5 kV; 源毛细管电压: 15
kV;质量数范围 100~ 2 000 m/ z ; 干燥气为氮气, 进
样量: 20 L。质谱数据采集模式: 自动质谱/质谱。
高效液相和质谱数据采集和分析采用化学工作站进
行(美国, Thermo Finnigan)。
1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采用 SPSS 16 0进行方
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溶剂提取物对 4种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分
析:利用 6种不同极性溶剂对小桐子果壳进行提取,
6种提取物对 4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测定结果
见表 1。测定结果表明, 乙醇提取物对 4种病菌 72
h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提取物, 其对
白菜黑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烟草
疫霉病菌的 72 h 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86 0%、
84 8%、93 5%和 77 6%, 其中对白菜黑斑病菌、小
麦赤霉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 72 h菌丝生长抑制率
与多菌灵差异不显著, 显示出较高的抑菌活性; 在各
溶剂提取物对 4种病菌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测
定中,乙醇粗提物和水粗提取物活性均显著高于其
他粗提物。
表 1 小桐子果壳 6 种溶剂提取物对 4 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测定
Table 1 Antifungal activity of six solvent extracts from J curcas fruit shell against mycelial radial growth
of four plant pathogenic fungi
提取物 白菜黑斑病菌
D / mm I/ %
小麦赤霉病菌
D / mm I / %
辣椒疫霉病菌
D / m m I/ %
烟草疫霉病菌
D / mm I / %
水提取物 185 2 52 45 6b 16 3 1 71 42 0b 135 129 41 3b 12 5 1 27 34 2c
乙醇提取物 48 1 71 86 0a 4 3 0 96 84 8a 15 129 93 5a 4 3 1 26 77 6b
正丁醇提取物 323 1 71 5 2e 22 0 2 16 21 4d 165 129 28 3c 15 3 1 26 19 8d
醋酸乙酯提取物 220 2 94 35 3c 27 5 2 08 3 6e 228 126 2 2d 18 8 1 71 3 9e
三氯甲烷提取物 328 1 71 4 4e 27 3 2 50 4 5e 225 129 3 3d 17 8 1 71 7 9e
石油醚提取物 290 1 83 14 7d 19 0 2 16 32 1c 155 129 35 1bc 14 8 0 96 22 4d
多菌灵 28 1 71 91 9a 2 3 1 71 93 5a 1 25 150 94 5a 2 5 0 58 86 9a
同一列上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在 P< 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表中数据为 4个重复的平均数; D 表示菌落直径, I 表示抑制率;下同
Differernt small let ters in same colu mn indicate signif icance at 5% levels; Datums in this tab le are averag e of four replicat ions;
D-diameter, I-inh ibit ion rate Follow ing tables are same
由此得出, 乙醇粗提物对 4 种病原真菌抑制作
用最强,可进行进一步的活性组分分离和抑菌活性
分析; 4 种植物病原真菌中白菜黑斑菌和辣椒疫霉
菌比较敏感,可用作活性追踪指示菌。
2 2 不同萃取物对 2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分析:
各萃取物对白菜黑斑病菌和辣椒疫霉菌 72 h 菌丝
生长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见表 2。结果表明, 各萃取
物对 2种病原真菌 72 h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
作用,其中正丁醇萃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对 2 种植
物病原真菌 72 h 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
他萃取物;其抑制率与多菌灵无显著差异,均表现出
极高的抑制活性;各萃取物对白菜黑斑病菌 72 h 菌
丝生长的抑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 正丁醇萃取物、石
油醚萃取物、水萃取物, 醋酸乙酯萃取物、三氯甲烷
萃取物。
由此得出,小桐子果壳乙醇粗提物的正丁醇萃
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抑制菌活性高, 值得继续进行
分离研究。本实验首先选择正丁醇萃取物进行进一
步的活性成分分离研究。
2 3 A3-4样品柱色谱各流分抑菌活性分析
2 3 1 A3-4 样品大柱粗分各流分抑菌活性分析:
首先选择活性最强的正丁醇萃取物( A3-4)样品,经
大柱粗分,共收集到 8个流分。将各流分的收集液
减压浓缩,利用白菜黑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分别
对 8 种流分进行抑菌活性测定, 测定结果见表 3。
结果表明,编号 A3-4-1(醋酸乙酯-甲醇 12 1)流分
和编号 A3-4-6(醋酸乙酯-甲醇 6 1)流分对 2种病
原菌的72 h菌丝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流分,
1446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9 期 2010 年 9 月
表 2 小桐子果壳乙醇提取物的不同萃取物对 2 种
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测定
Table 2 Antifungal activity of various fractions from J
curcas fruit shell of alcohol extracts against my-
celial radial growth of two plant pathogenic fungi
萃取物 白菜黑斑病菌
D / mm I / %
辣椒疫霉病菌
D / mm I / %
石油醚萃取物 53 1 71 83 60b 38 0 96 84 38a
三氯甲烷萃取物 313 1 71 3 90d 225 2 38 7 30c
醋酸乙酯萃取物 293 2 22 8 60d 218 2 22 9 40c
正丁醇萃取物 45 1 29 85 95ab 23 1 71 90 63a
水萃取物 168 1 71 47 65c 110 1 63 54 18b
多菌灵 23 1 71 92 97a 13 1 50 94 80a
表 3 样品 A3-4 柱色谱流分对 2 种植物病原菌菌丝
生长抑制活性测定
Table 3 Antifungal activity of f ractions f rom A3-4 section
after column chromatography against mycelial
radial growth of two plant pathogenic fungi
流分 相对质量分数/ %
白菜黑斑病菌
D / mm I/ %
小麦赤霉病菌
D / mm I/ %
A3-4- 1 35 68 3 0 1 41 850a 1 5 1 29 917ab
A3-4- 2 11 35 18 8 2 75 88 e 16 3 0 96 98d
A3-4- 3 7 03 18 3 2 06 100 e 17 8 2 22 56d
A3-4- 4 13 51 14 8 1 71 263d 15 3 1 71 153d
A3-4- 5 9 19 11 5 2 08 425 c 9 3 2 22 486 c
A3-4- 6 7 57 5 5 1 29 725b 3 5 1 29 806b
A3-4- 7 5 95 18 8 2 22 75 e 16 5 2 08 97d
A3-4- 8 9 73 19 5 1 29 38 e 17 5 1 29 42 e
多菌灵 1 8 1 71 913a 1 0 0 82 944a
其中 A3-4-1(醋酸乙酯-甲醇 12 1)流分对 2 种病
原菌的 72 h菌丝生长抑制率均与多菌灵无显著差
异,表现出极高的抑菌活性; A 3-4-1 流分对白菜黑
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 72 h 菌丝生长抑制率分
别为 85 0%和 91 7%,其质量分数为 35 68% ; A3-
4-6(醋酸乙酯-甲醇 61)流分对白菜黑斑病菌和小
麦赤霉病菌的 72 h 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72 5%
和 80 6%,质量分数为 7 57%。
通过利用 2种植物病原真菌对大柱粗分所得 8
种流分的抑菌活性追踪发现, 流分 A3-4-1 活性最
强,其对 2种病原真菌 72 h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都超
过 85% ,表现出极高的抑菌活性, 加之其相对质量
分数都较高, 因此可选择 A3-4-1(醋酸乙酯-甲醇
12 1)流分继续进行分离。
2 3 2 A3-4-1 样品中柱细分各流分抑菌活性分
析:将活性强含量高的 A3-4-1流分,经中柱细分, 共
收集到 2个流分;将各流分的收集液减压浓缩,利用
白菜黑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对 2种流分进行抑菌
活性测定,测定结果见表 4。结果表明, A3-4-1-1(石
油醚-醋酸乙酯1 5)流分对2种病原菌72 h菌丝
表 4 样品 A3-4-1 柱色谱流分对 2 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
抑制活性测定
Table 4 Antifungal activity of fractions from A3-4-1 section
af ter column chromatography against mycelial
radial growth of two plant pathogenic fungi
流分 相对质量分数/ %
白菜黑斑病菌
D / mm I / %
小麦赤霉病菌
D / mm I / %
A3-4-1- 1 6400 2 5 1 29 88 1a 23 1 50 88 5a
A3-4-1- 2 3600 10 5 2 38 50 0b 73 1 26 63 0b
多菌灵 1 8 1 26 91 7a 15 1 29 92 3a
生长抑制率都显著高于 A3-4-1-2(石油醚-醋酸乙酯
1 5)流分, 且与多菌灵无显著差异, 显示出极高的
抑菌活性; A3-4-1-1(石油醚-醋酸乙酯 1 5)流分对
白菜黑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 72 h 菌丝生长抑
制率分别为 88 1% 和 88 4% , 其质量分数为
64 00%。
由此得出, A3-4-1-1流分对 2种病原真菌的抑
制率最高, 且其相对质量分数也较高, 因此可选择
A3-4-1-1继续进行活性物质的分离、追踪。
2 3 3 A3-4-1-1样品 PT LC 制备流分的抑菌活性
分析: 选择 A3-4-1-1 流分膏, 以石油醚-醋酸乙酯
( 1 5)为展开液, 经薄层色谱分离制备。按不同 Rf
值共收集到 3个流分; 白菜黑斑病菌和小麦赤霉菌
为供试菌,分别对 3种流分进行活性测定,测定结果
见表 5。结果表明, 3个流分对 2种供试菌均表现出
较高的抑菌活性, 生长抑制率均大于 55% ; 在 3个
流分中, WA3样品对 2种供试菌的抑制率显著高于
WA1和WA2样品,其对 2种供试菌的 72 h菌丝生
长抑制率与多菌灵无显著差异, 分别为 86 5%和
89 4% ,其质量分数为 68 46%。
表 5 样品 A3-4-1-1 PTLC制备流分对 2 种植物
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测定
Table 5 Antifungal activity of fractions from A3-4-1-1
section after PTLC against mycelial radial
growth of two plant pathogenic fungi
流分 相对质量分数/ %
白菜黑斑病菌
D / mm I / %
小麦赤霉病菌
D / mm I / %
WA1 1053 8 3 1 89 59 6b 73 1 26 61 4b
WA2 2105 6 5 1 29 68 1b 65 1 29 65 4b
WA3 6846 2 8 0 96 86 5a 20 1 63 89 4a
多菌灵 2 0 1 41 90 2a 08 0 96 96 0a
由此表明, 经 PTLC 制备所得的 3种活性部位
WA1、WA2和WA3都显示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
中WA3活性最强, 且其相对质量分数也最高。因
此可选择WA3样品进行分析鉴定。
2 4 样品WA3的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分析:通
1447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9 期 2010 年 9 月
过对WA3样品进行 H PLC-M S 分析,在正、负离子
模式下检出,各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下都有很好的
响应。对图谱进行解析, 解析了含量较高的 3 个化
合物,为总量的 35 27%, 初步鉴定为环庚肽( cy-
clog ossine A)、二萜类化合物麻疯树素( jatr ophin)、
三萜类化合物三萜醇三聚体( C63 H11 7O9 )。
化合物 1: 相对质量分数 16 32%。EI-MS
m/ z : 604 1, 740, 755 9, 757 1, 758。因主要质谱数
据与 H orsten 等报道的文献中的环庚肽基本一
致[ 11] , 初步鉴定为环庚肽( cyclog ossine A)。
化合物 2: 相对质量分数 12 73%。EI-MS
m/ z : 217, 348 3, 351 7, 352。主要质谱数据与 Ban-
erji等报道的文献中的木脂素 Ia( lig nan Ia) ,也称为
麻疯树素基本一致[ 12] ,初步鉴定为二萜类化合物麻
疯树素( jat rophin)。
化合物 3:相对质量分数 6 21%。EI-M S m/ z :
249 2, 325 6, 375 4, 375 6, 551 8 ( 相对 丰 度
100% ) , 583 6, 667 4, 7581 0, 8921 2, 1 0151 7, 主要
质谱数据与 Khfagy 等报道的文献中的三萜醇三聚
体( C63H 117 O9 )基本一致[ 13] , 初步鉴定为三萜类化
合物三萜醇三聚体( C63 H 117O 9 )。
3 结论与讨论
小桐子果壳经乙醇提取, 依次利用石油醚、三氯
甲烷、醋酸乙酯、正丁醇对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进行
萃取;选择正丁醇萃取相上 100~ 200目硅胶柱色
谱,以醋酸乙酯-甲醇( 12 B 1、6 B 1、1 B 2)为流动相
进行梯度洗脱, 共获得 8 个流分; 选取第 1流分(醋
酸乙酯-甲醇 12 B 1) ,浓缩后再上 200~ 300目硅胶
柱色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 1 B 5)对流动相进行洗
脱,获得 2个流分;选取第 1流分, 将其浓缩, 以石油
醚-醋酸乙酯( 1 B 6)为展开液,进行 PT LC制备分离
纯化,最后将展开条带最大的分离段 WA3 连同硅
胶刮下,用展开液溶解 3次后离心, 取上清液浓缩。
可获得以环庚肽、麻疯树素、三萜醇三聚体为主体成
分具有较高抑菌作用的活性部位。
魏琴等 [ 4]从麻疯树种子中提取分离能明显抑制
水稻稻瘟病菌、松赤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油菜菌
核病菌的毒蛋白;李维莉等 [ 5] 从小桐子茎中分离得
到具有明显广谱抗菌活性物质: 3, 5-二羟基-对甲氧
基苯甲酸;曾礼华等[ 6] 发现小桐子叶的乙醇提取物
对鸡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Rav indr anath等[ 7]从麻疯树的茎中分离得到具有抗
细菌、抗真菌、抗生育、抗肿瘤的脱氧核糖核酸酶。
本实验利用抑菌活性追踪法,从小桐子果壳中初步
分离、鉴定得到以环庚肽、麻疯树素、三萜醇三聚体
为主体成分的抗菌活性部位。这一结果可能与我国
传统意义上将小桐子作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
治疗皮肤病(麻疯病)、胃肠炎和灭螺药物有关[ 2] 。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作为药用有毒植物的小
桐子,其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类、二萜类、
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化合物, 本实验从小桐子
果壳中的分离得到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
二萜、三萜、肽类化合物, 从而更进一步证实小桐子
中含有丰富的抑菌物质, 因此利用小桐子各活性部
位开发抗菌活性物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1] 丘华兴1 中国植物志 [ M ]1 第四十四卷第二分册1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19961
[ 2] 江苏省新医学院1 中药大辞典 [ M ]1 下册1 上海: 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771
[ 3] 陈冀胜, 郑 硕1 中国有毒植物 [ M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1
[ 4] 魏 琴, 廖 毅, 周黎军, 等1 麻疯树毒蛋白( curcin)的抗真
菌活性研究 [ J ]1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4, 26( 3) : 711
[ 5] 李维莉, 彭永芳, 马银海, 等1 云南麻烘罕的化学成分研究
[ J]1 中草药, 2004, 35( 4) : 3851
[ 6] 曾礼华, 严 钫, 陈 放1 麻疯树叶提取物对鸡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 J]1 中国家禽, 2004, 8
( 1) : 351
[ 7] Ravindranath N, Ravinder Reddy M, Mahender G, et al1
Deoxypreussomerins f rom Jat rop ha curca s: Are th ey als o
plant m etab ol it es? [ J]1 P hytochemistr y, 2004, 65 ( 16 ) :
2387-23901
[ 8] 李育川, 郭巧生, 邵清松, 等1 小桐子枝叶提取物对蚜虫的
毒杀活性 [ J ]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 18( 2) : 891
[ 9] 陈晓青, 蒋新宇, 刘佳佳1 中草药成分分离分析技术与方法
[ M ]1 北京: 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61
[ 10] 冯俊涛, 石勇强, 张 兴1 56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试验 [ J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技版, 2001, 29( 2) : 651
[ 11] H orsten S F A J, Van den Berg A J J , Ket tenes- van den
Bosch J J, et al1 Cyclogossine A: A novel cycl ic h eptapept ide
isolated f rom the latex of J at roph a g rossyp if olia [ J]1 Plan-
ta Med , 1996, 62( 1) : 461
[ 12] Ban erji J, Das B, Chat terjee A, e t al1 Gadain, a lign an fr om
J atr op ha gr ossy pi f ol ia [ J]1 P hytochemistr y, 1984, 23
( 10) : 23231
[ 13] Khafagy S M, Mohamed Y A, Ab del S alam N A, et al1
Phytochemical study of J atr op ha cur cas [ J]1 P lanta Med ,
1977, 31( 3) : 2741
#144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9 期 2010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