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n mycorrhiza of rare herb Dysosma versipellis

濒危药用植物八角莲菌根的显微结构观察



全 文 :濒危药用植物八角莲菌根的显微结构观察
谭小明,余丽莹,周雅琴,周小雷,韦莹
(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 内生真菌在其宿主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濒危植物八角莲菌根的结构及内生真菌的
分布情况,对其野生植株菌根进行了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八角莲植株与内生真菌关系密切,其根中定殖着2种不
同形态的真菌;真菌主要分布于表皮层和皮层,其中皮层中分布着膨大的菌丝结构。研究结果为八角莲属植物菌根结构及其
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八角莲;内生真菌;膨大菌丝
[收稿日期] 201306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682);广西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桂科青0728049)
[通信作者] 周雅琴,Tel:(0771)5602461,Email:zhouyaqin2009
@126com
[作者简介] 谭小明,博士,主要从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菌根生物
学研究,Tel:(0771)5602461,Email:txm1978@126com
  八角莲Dysosmaversipelis系小檗科八角莲属多
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作为中药材在我国应用
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以“鬼臼”之名列
为下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具有化痰散结,祛
癖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1]。现代药理化学研究表
明,八角莲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为鬼臼毒素类木脂
素,是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和替尼泊苷(teni
poside,VM26)等抗癌药物合成前体———鬼臼毒素
(podophylotoxin,PTOX)的传统主要植物来源之
一[23]。由于过度采挖、生境破坏和植物自身生长缓
慢等原因,野生八角莲资源濒危[4],深入开展八角
莲的原生境保护、野生抚育及人工栽培,对于缓解野
生八角莲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目前所有被研究过的植物均分离到
内生真菌[5]。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内生真菌
与宿主系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一方面内生真菌
可提高宿主植物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激
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植物则为真菌
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及生长环境。因此,鉴于
内生真菌可促进宿主生长、提高其抗性等特性,以及
通过人工栽培解决濒危药材八角莲可持续利用的紧
迫性,本实验从野生八角莲根中分离获得了68株真
菌,为系统研究八角莲内生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关系,积累了可利用的候选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
实验用野生八角莲 Dversipelis根和根茎,采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八角莲植物由谭
小明博士鉴定。
12 石蜡切片制作
选取无病虫害根,流水下冲洗干净,切取3~4
mm的小段,于装有3mLFAA的安瓿瓶中固定,密
封抽气后放置过夜。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后,采用
德国Leica全自动切片机连续切片,切片厚度为12
μm,番红固绿对染,中性树胶封片,Leica生物显微
镜观察拍照。
13 压片
参照刘润进和陈应龙[6]的方法并加以改进,主
要包括材料透明、染色和分色3个步骤:将经过FAA
固定的根剪成05~10mm小段,放入试管中,加入
适量10%KOH溶液,90℃水浴30min。然后用吸
管除掉 KOH溶液,蒸馏水反复冲洗 3次,适量
005%乳酸酚翠盘蓝染色后,90℃水浴20min。加
热染色后,加入蒸馏水反复冲洗3次,进行分色;取
出分色好的材料,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如需长期保存,可采用
甘油明胶封固剂封片。
2 结果
21 八角莲根的解剖特征
211 八角莲根茎的横切面结构 八角莲根茎由
表皮组织、皮层薄壁组织及分布在薄壁组织中的维
管组织组成。根茎最外面为1层表皮细胞,扁长方
形,细胞壁木质化增厚。紧贴表皮层的是1~2层外
·4404·
第38卷第23期
2013年12月
                             
Vol38,Issue 23
December,2013
皮层细胞,排列疏松。外皮层下方有 1~3层石细
胞,紧密排列成环带状,石细胞呈类圆形、类方形、切
向椭圆形或三角形,细胞壁木质化增厚,胞腔小,纹
孔清晰,切片经番红固绿染色后呈鲜艳的红色。皮
层薄壁组织由20~30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排
列疏松,细胞间隙较大,细胞大小不一,类圆形,细胞
内含有大量淀粉粒,在光镜下可见淀粉粒常带有1
个黑点。维管束外韧形,韧皮部常呈压缩状,三角
形,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径向排列。髓部宽
广,由薄壁细胞组成(图1)。
1根茎横切面(bar500μm);2根茎横切面局部放大,示石细胞
(bar20μm);3根茎横切面局部放大,示维管束(bar100μm);4
根横切面,示表皮层、皮层和内皮层及维管束(bar500μm)。
图1 八角莲根及根茎的显微结构图
Fig1 MicroscopicstructureoftherootandrhizomeofDysosma
versipelis
212 八角莲菌根基本结构 八角莲的根通常从
根茎维管组织产生,由表皮层、皮层、内皮层、维管束
和髓组成。表皮由1层表皮细胞构成,近长方形,外
壁及径向壁增厚,未木栓化。皮层位于表皮层内侧,
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皮层由16~19层薄壁
细胞组成,所占根径的比例达80%以上,细胞间隙
明显,细胞壁增厚,有木化纤维散生其中,富含草酸
钙簇晶体和不定型晶体,内皮层明显,未见凯氏带。
维管束由初生木质和韧皮部组成,初生木质部与韧
皮部五原型,间隔排列,导管类圆形,木质化。中央
为髓部,由细胞壁强烈增厚并木化的木纤维构成。
22 八角莲内生真菌的分布
通过采用压片法和连续石蜡切片法观察八角莲
菌根的结构,发现八角莲根中分布着无隔真菌和有
隔真菌,两者菌丝的形态特点明显不同(图2)。
1根纵切面局部放大,示表皮层定殖的菌丝(箭头)(bar500μm);
2根横切面局部放大,示丛枝状菌丝(bar20μm);3根段压片,示
皮层中的膨大菌丝细胞(bar20μm);4根的纵切面,示膨大的细胞
核(bar10μm)。
图2 八角莲菌根的显微结构
Fig2 MicroscopicstructureofthemycorhizaofDysosmaver
sipelis
  在根的表皮细胞中分布有大量菌丝,常附着一
些着色较深的碎屑,碎屑附近的细胞常不完整,真菌
往往能通过此处侵入到根的皮层内。侵入皮层的菌
丝在皮层细胞内横向和纵向生长,横向生长的菌丝
发生分叉伸入到中部和内部皮层细胞,纵向生长的
菌丝沿根系的纵向在细胞间隙中生长。侵入八角莲
根中的真菌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菌丝分枝众
多,无横隔膜,有时还能在皮层细胞内产生孢囊;另
一种菌丝具有明显的横隔膜,菌丝侵入将要定殖的
皮层细胞后,菌丝顶端下方的细胞会逐渐膨大,有时
会从横隔膜处产生膨大的菌丝,膨大的菌丝细胞不
断进行分枝生长,产生更多膨大的菌丝细胞,最终充
满整个细胞腔(图2)。皮层细胞腔中的菌丝细胞直
径往往能膨大到原菌丝的 3~4倍(d=10~12
μm),膨大的菌丝细胞形状不一,多为圆形和椭圆
形。旺盛生长期的膨大菌丝细胞经乳酸芬翠盘蓝染
色后呈蓝色,经番红固绿后呈绿色。膨大的菌丝细
胞在充满整个细胞腔后,会产生新的正常菌丝侵染
下一个皮层细胞,并同样产生膨大的菌丝细胞将细
胞腔充满,从而形成几个连续被膨大菌丝细胞充满
细胞腔的细胞。但是,由于八角莲根皮层细胞的吞
噬作用,菌丝的扩展会很快被阻断,菌丝只能侵染少
量皮层细胞并形成临时的侵染区,便失去了活动的
可能性。从图2可见,受菌丝侵染的细胞核常膨大,
常被膨大的细胞群包围,细胞膜呈现出质壁分离现
·5404·
第38卷第23期
2013年12月
                             
Vol38,Issue 23
December,2013
象,这是植物细胞抵抗或消解菌丝侵入的应激反应。
菌丝只分布于木质部以外的皮层和表皮中。在根茎
中,真菌菌丝也仅分布于薄壁组织以外的栓皮层细
胞中。皮层作为八角莲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组织,
是真菌定殖和侵染的主要区域,它通过消化侵入的
菌丝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同时,真菌与植物在消化
与反消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会获得菌丝生长所
需的营养,从而确立并维持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进而形成菌根共生体。
3 讨论
本文从细胞学的角度阐明了广西野生八角莲根
的显微结构,其与已报道的八角莲属的根相似[7]。
根茎由表皮组织、皮层薄壁组织及维管组织构成。
外层分布有大量石细胞,环带状排列;皮层占八角莲
根比例的80%以上,是贮藏鬼臼毒素等物质的主要
场所;维管束外韧形,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
径向排列。根从根茎维管组织产生,由表皮层、皮
层、内皮层、维管束和髓组成;维管束五原型,与大多
数八角莲属植物的维管束类型相同,可作为八角莲
分类鉴定的依据。
在本研究中,笔者还发现侵入八角莲根的真菌
菌丝能在某些皮层细胞中定殖,真菌从横隔膜处产
生膨大的菌丝,且膨大的菌丝细胞能不断进行分枝
生长,产生更多膨大的菌丝细胞,最终充满整个细胞
腔。这种现象不仅在八角莲野生菌根中存在,在美
登木野生菌根和人工栽培的铁皮石斛菌根中也发现
有类似现象[89]。邢晓科等[9]认为皮层细胞可能作
为一个暂时的营养贮藏场所,即菌丝自皮层内吸收
  
的营养经临时贮藏后再输送到根外菌丝,或者是作
为菌丝侵染根的一个侵染源,当侵入皮层的菌丝老
化或被植物体消化吸收后,再从这里产生新的菌丝
往复侵染。Clements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其认
为膨大菌丝是菌丝被植物组织消解前的一种肿胀形
式,如兰科菌根真菌菌丝在某一营养阶段产生的念
珠状细胞[10]。但目前对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第 3册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4
[2]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1卷[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324
[3] YousefzadiM,SharifiM,BehmaneshM,etalPodophylotoxin:
curentapproachestoitsbiotechnologicalproductionandfuture
chalenges[J]EngLifeSci,2010,10(4):281
[4] XuXQ,GaoXH,JinLH,etalAntiproliferationandcelap
optosisinducingbioactivitiesofconstituentsfromDysosmaver
sipelisinPC3andBcap37cellines[J]CelDiv,2011,6:
14
[5] AlyAH,DebbabA,ProkschPFungalendophytes:unique
plantinhabitantswithgreatpromises[J]ApplMicrobiolBiot,
2011,90(6):1829
[6] 刘润进,陈应龙菌根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陈黎,陈吉炎,安志斌,等八角莲的性状与显微鉴别[J]中
药材,2004,27(8):558
[8] 谭小明,郭顺星,周雅琴,等美登木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
真菌的分布[J]植物学通报,2006,23(4):368
[9] 邢晓科,郭顺星,陈晓梅,等人工栽培铁皮石斛菌根的细胞
学研究[J]菌物学报,2005,24(4):88
[10] ClementsMAOrchidmycorhizalassociations[J]Lindleyana,
1988,3:73
MicroscopicobservationonmycorrhizaofrareherbDysosmaversipelis
TANXiaoming,YULiying,ZHOUYaqin,ZHOUXiaolei,WEIYing
(NationalEngineeringLaboratoryofSouthwestEndangeredMedicinalResourcesDevelopment,
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ion,GuangxiBotanicalGardenofMedicinalPlant,Nanning530023,China)
  [Abstract] Endophyticfungi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growthofitshostplant.Toinvestigatethemycorhizalcharacteris
ticsandthedistributionoffungiintheroot,anendangeredwildplantDysosmaversipeliswascolectedandobservedbyelectronmicro
scope.Theresultsshowedthatthehostwascloselyassociatedwithendophyticfungi.Thefungiweremainlydistributedintheepider
misandcortex.Theaseptateandseptatefungiwithswolenhyphaewereobservedinsomecelofthecortex.Theresultprovidesaref
erenceforthestudyofmycorhizalstructureofDysosmagenusandtheinteractionbetweenthefungianditshost.
[Keywords] Dysosmaversipelis;endophyticfungi;swolenhyphae
doi:10.4268/cjcmm20132310
[责任编辑 吕冬梅]
·6404·
第38卷第23期
2013年12月
                             
Vol38,Issue 23
Decembe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