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drug release mechanisms and modes of thermosensitive gel

温敏凝胶释药模式及机制研究进展



全 文 :温敏凝胶释药模式及机制研究进展
姜玲海1,冯 怡1,沈 岚1,徐德生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摘要] 温敏凝胶因具临界相转变温度而被作为能达到定点、定时、定量释药目的药物控释体系的载体之一
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温敏凝胶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其释药模式及机制被不断提出和发现,不同释药
特征的释药模型也相继建立。温敏凝胶释药模型、模式及机制的研究透彻将使温敏凝胶在医药、生物等领域得到
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 药物控释体系;温敏凝胶;释药模式;释药机制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1010504
[收稿日期] 20060305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委项目(03DZ19521)
[通讯作者] 冯怡,Tel:(021)51322493,Fax:(021)513224
91,Email:fyi@vip.sina.com
  温敏凝胶因具临界相转变温度,能因环境温度的改变而
发生膨胀/收缩状态的改变,因而被作为药物控释体系的载
体之一,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自1975年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田中丰一教授发现聚酰胺类物质可因温度改变而发
生相转变以来[1],用于制备温敏凝胶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丰
富,从天然的纤维素、壳聚糖到合成的聚丙烯酸类、聚丙烯酰
胺类、聚肽类等,如今多种嵌段共聚物也被不断开发和利用,
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稀共聚物(PEOPPOPEO,泊洛沙姆)、N
异丙 基 丙 烯 酰 胺聚 偏 氟 乙 烯 共 聚 物 (PolyNIPAAm
PVDF)[2]、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PLGAPEGPLGA,
PEGPLGAPEG)[3,4]等。
随着温敏凝胶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其释药模式及机
制被不断提出和发现,不同特征的释药模型也相继建立。作
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温敏凝胶的释药模式及机制研究进行
阐述,为各种类型温敏凝胶的释药特征研究提供参考,以使
温敏凝胶在医药、生物等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
1 丙烯酰胺类温敏凝胶释药模式
目前丙烯酰胺类温敏凝胶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其对
药物的释放也有多种模式。
1.1 挤压式
即借助凝胶网络的快速收缩而释放药物。于低温时将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水凝胶放入药物溶液中溶
胀吸附药物,在溶胀状态,药物分子溶解在溶剂中,由于很小
的扩散率而仍处于凝胶内。当达到一定高的温度时,PNI
PAM水凝胶突然收缩,药物分子连同溶剂一块被挤出,达到
迅速释放药物的目的,其控释药物途径如图1[5]所示。这种
模式的缺点是当水凝胶处于溶胀状态时,包容在内部的药物
也会向外释放,而升温后水凝胶又迅速收缩,药物释放太快,
不能达到控释的目的,因而这种模式已基本被“开关”控制
模式所取代。
图1 挤压式(extrusionmethod)
1.2 “开关”控制模式
当聚合物链中引入疏水组分后,PNIPAm水凝胶即实现
“开关”控制模式。根据不同的开关机制,又分为以下几种。
1.2.1 皮壳结构正“开关”模式 当环境温度升至其低临
界溶解温度(LCST)以上时,水凝胶的表面会收缩形成一种
薄的致密的皮壳,阻止水凝胶内部的水分和药物向外释放,
即水凝胶处于“关”的状态。而温度低于 LCST时,皮壳溶胀
消失,水凝胶处于“开”的状态,内部的药物以自由扩散的形
式向外恒速释放。如图2[6]所示。
图2 皮壳结构正“开关”模式
1.2.2 皮壳结构反“开关”模式 PNIPAm以支链形式存
·501·
第33卷第1期
2008年1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
January,2008
在于接枝聚合物微球中,温度在 LCST以下,接枝链在水中
舒展开来,彼此交叉覆盖,阻塞了微球的孔洞,被包封的药物
扩散受阻,处于“关”状态。温度在 LCST以上时,接枝链自
身收缩,孔洞显现出来,使药物顺利扩散到水中,处于“开”
状态如图3[6]所示。
图3 皮壳结构反“开关”模式
1.2.3 将PNIPAm链接枝于微囊孔内的“开关”模式 其示
意图如图4[2,7,8],所示。当膜孔内PNIPAm链接枝量较低,主
要利用膜孔内PNIPAM接枝链的膨胀一收缩特性来实现药物
释放:当环境温度低于 PNIPAm的 LCST时,膜孔内 PNIPAM
分子链膨胀而使膜孔呈“关闭”状态,从而限制囊内溶质分子
通过,于是释放速率慢;而当环境温度高于LCST时,PNIPAm
分子链变为收缩状态而使膜孔“开启”,为微囊内溶质分子的
释放敞开通道,于是释放速率快。在膜孔内 PNIPAm接枝量
很高的情况下,膜孔即使在环境温度时也呈现不了“开启”状
态(膜孔被填实),这时主要依靠PNIPAm的亲水疏水特性来
实现感温性控制释放。当温度低于LCST时,膜孔内PNIPAm
呈亲水状态;而当温度高于LCST时,膜孔内PNIPAm变为疏
水状态。由于溶质分子在亲水性膜中比在疏水膜中更容易找
到扩散“通道”,所以在环境温度时的释放速度比在相变温度
时要高些。药物释放的“开关”模式最初由 Hofman等[9]人
提出,由于它较好地满足了药物控制释放的要求,近几年各国
学者又在各温敏聚合物本身释药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外
界环境等影响因素,逐步建立新的释药模型,阐述新的释药模
式与机制,更具应用价值。
2 丙烯酰胺类(NIPA)与其他高分子材料联合应用,在外界
环境影响下的释药模式
2.1 压力作用释放模式
Yoshida等[10]对NIPA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研
究发现在这种模式中药物不仅通过扩散也通过对流的方式
向外释放。他们用曲折孔模型建立药物释放模式,模拟了不
同压力下药物释放速度的几种情况。发现改变聚合物的化
学结构和温度梯度会诱导水凝胶产生不同的压力波动,影响
释放类型的“开”与“关”状态的改变。还发现与 NIPA共聚
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烷基链长度是控制表面皮层的厚度
和密度、控制药物的“开关”渗透的一个重要参数。
2.2 脉冲作用释放模式
包淑红等[11]通过对 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共聚
物P(NIPAmcoAm)制成的温敏凝胶进行脉冲温度信号的
改变,对其释药性能进行模拟,构造了两种释药模式:定时定
  
图4 带多孔膜和温敏聚合物阀的核壳微囊
对药物释放影响示意图
量释药模式及循环释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凝胶载
药体系施加脉冲的温度信号,当凝胶外界的溶剂不断更新或
溶剂量较大的时候,药物在不同的脉冲温度下释放不同的
量,但是可在相同的脉冲温度下释放等量的药物,释放曲线
如图5,使凝胶可以实现对药物的定时、定量的释放,即定时
定量释药模式;当外界的溶剂量一定并比较少时,药物在低
温下处于低浓度状态,高温下处于高浓度状态,可以控制药
物浓度在低高之间脉冲变化,释放曲线如图6,使凝胶可以
实现对药物的循环释放,即循环释药模式。
图5 脉冲温度下凝胶的定时定量释药模式曲线
(W为凝胶中药物的剩余量;W′为药物的溶出量,图6同)
图6 脉冲温度下凝胶的循环释药模式曲线
2.3 微泵作用释放模式
以上2种释放模式及机制均是以载体内外药物浓度差
作为释放的推动力,所以即使载体本身对环境信息具有较快
的感知速度,其药物应答释放速度仍受溶质扩散速度限制。
肖新才等[12]将温敏凝胶微球和药物置于微囊内,当凝胶微
球对温度感知时,其体积膨胀,使内载药物分子释放速率加
快,该结构起到犹如一个微型泵的作用,控制释放示意图如
图7,使药物分子释放的推动力比仅仅依靠溶质的浓度差的
·601·
第33卷第1期
2008年1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
January,2008
释放大大提高,从而顺利完成药物的定点释放。研究者提出
并将此定义为“微泵作用”(micropumpfunction)的理论。
图7 “微泵作用”控制释放示意图
3 小结
以上几种释药模式都是建立在温敏聚合物本身释药特
性的基础上,通过外界因素的改变,结合微囊微球等新剂型
发展起来的,使温敏凝胶达到定点、定时、定量释药的目的更
成为可能。当然以上释药模式是建立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
在体内药物是否能按理想的方式释放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随着温敏凝胶应用的不断频繁,具有温度敏感的高分子
材料的不断开发,如何运用恰当的释药模型和方法评价药物
的释药规律并阐述其释药机制仍是这一领域的重要难题。
温敏凝胶作为达到缓控释、靶向甚至智能给药目的的又
一新剂型,虽然目前为止,在中药领域应用的还不多,但随着
中药研究中有效成分分离提纯、药效、药理、毒理、质量标准
等方面问题的解决,中药中一些具显著疗效但也存在一定毒
副作用的有效成分,可以以温敏凝胶为载体输送药物,达到
增强对靶器官、靶组织的治疗作用,同时又减少对其他器官
或组织的毒副作用。此外,由于温敏凝胶本身的温敏特性,
对于某些特殊用药部位或黏膜给药的方式,可利用其利于药
物在患处的分散,吸收,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药物浓度,对黏
膜具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用药方便卫生等特点,去代替一
些传统的中药制剂。因此温敏凝胶释药模型、模式及机制的
研究透彻不仅使温敏凝胶在化药、生物等领域得到更好的应
  
用,也为其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ToyoichiTanaka,SunST,YoshitsuguHirokawa,etal.Mechan
icalinstabilityofgelsatthephasetransition[J].Nature,1987,
325(26):796.
[2]  李 艳,褚良银,朱家骅.温度感应式开关膜的接枝率对其开
关特性的影响[J].磁流体发电情报,2004,55(3):439.
[3]  乔明曦,陈大为,陈秀珍,等.注射用蜂毒多肽温度敏感型缓
释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5,22(4):252.
[4]  JeongB,BaeYH,LeeDS.Biodegradableblockcopolymersas
injectabledrugdeliverysystem[J].Nature,1997,388:860.
[5]  罗宣干,王 坦.N异丙基丙烯酸胺系温度敏感聚合物和水
凝胶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1996,4:10.
[6]  李雄伟,严吕虹,廖 奇.接枝聚合物 PAAgPIPA微球的制
备及其温控释药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4,2:156.
[7]  巨晓洁,褚良银,李 艳.温敏型智能化靶向式药物研究(Ⅱ)
具有温敏开关的微囊[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
(6):999.
[8]  ChuLY,ParkSH,YanmaguchiT,etal.Preparationofther
emoresponsivecoreshelmicrocapsuleswithaporousmembrance
andpoly(Nisopropylacrylamide)gates[J].MembranceSci,
2001,192:27.
[9]  AfrassiabiA,HofmanAS,CadwelLAEfectoftemperature
onthereleaserateofbiomoleculesfromthermalyreversiblehy
drogels[J].JMembrSci,1987,33:191.
[10] YostudaR,SakaiK,OkanoT,etal.Surfacemodulatedskin
layersofthermalresponsivehydrogelsasonofswitches:I.
Drugpermeation[J].BiomaterSciPolymEd,1992,3(3):243.
[11] 包淑红.P(NIPAmcoAm)凝胶温敏性能的研究及其在药物
控释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04.
[12] 肖新才.正相和反相温敏型凝胶微球的制备与感温特性的研
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Advancesinresearchondrugreleasemechanismsandmodesofthermosensitivegel
JIANGLinghai1,FENGYi1,SHENLan1,XUDesheng2
(1.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1203,China;
2.ShuguangHospital,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0021,China)
  [Abstract] ThermosensitivegelwiththepropertyofLCST(LowerCriticalSolutionTemperature)wasstudiedasahotspot
theseyearsforitcanbeusedasonesupportorofdrugcontroledreleasesystemwhichcanreleasedrugatrightpoint,righttimeand
rightquantity.Withfurtherreseachesandapplicationsofthermosensitivegel,themodesandmechanismsofitwerediscoveredand
poitedout,drugreleasemodelswerealsoestablishedstepbystep.Resesrchesondrugreleasemechanismsandmodesofthermosensi
tivegelwilmakeitappliedbeterinfieldsofmedicineandbiology.
[Keywords] drugcontroledreleasesystem;thermosensitivegel;drugreleasemode;drugreleasemachanism
[责任编辑 鲍 雷]
·701·
第33卷第1期
2008年1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
Januar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