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verted intestinal sac method for quick finding absorptioningredients of Wuzhuyu decotion

外翻肠囊法快速发现吴茱萸汤吸收成分群的研究



全 文 :外翻肠囊法快速发现吴茱萸汤吸收成分群的研究
龚慕辛!*! 王雅?! 宋亚芳*! 王智民*!! 张启伟*! 王维皓*! 朱晶晶*
,首都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北京 $$$#7%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发现吴茱萸汤主要吸收成分的外翻肠囊模型法$为选择吴茱萸汤质量控制指标提供参考) 方
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收集 ) 种浓度的吴茱萸汤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样品$用YE`<检测样品中的吴茱萸碱!Md.QN4
B/N1M$Ud&吴茱萸次碱!CT@BM-BCAN1M$>T&吴茱萸内酯!SN/.1N1$ N`&人参皂苷 >
$>D

$>M!DN1OM1.ONQM4>
$4>D

$4>M$>
$
>D

$>M&异鼠李素4)4<4芸香糖苷+NO.C?B/1M@N14)4!
N34DST-.O5S!#v
$
vc4
&
ND4C?B/1.ONQM$:CO,&姜辣素!#4DN1DMC.S$#4FN$计
算累计吸收量$同时比较吴茱萸汤样品与吸收成分间比例) 结果&除 >T 未检出外$其余 % 种成分均可进入肠囊$但高浓度汤
中Ud在空肠和回肠段中未检出$中浓度仅在空肠的 $ /N1后检出$而低浓度则在 #$ /N1后的时间点均检出) 不同浓度吴茱
萸汤吸收趋于稳定后的成分间比例与原汤中各成分间比例不同) 结论&肠囊对药物成分吸收有选择性$空肠与回肠相比可更
多&更快地给出吸收成分信息$选择外翻肠囊法 7$ k$ /N1的样品检测吴茱萸汤吸收成分比较适宜)
$关键词%!吴茱萸汤*外翻肠囊模型*YE`<*吸收成分检测
$稿件编号%!*$$7*%$$%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0支撑计划项目!*$$#G3:$(G$)**$$%
年中医药行业科技专项项目!*$$%$%$$%$*$$%$%$$7
$通信作者%!!!王智民$RMS=HB6#!$$(&$&*($U4/BNS# W?/+*)
2 *#),1M@
!!长期以来$如何科学地选择中药复方质量控制
指标一直是困扰质量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近年基于
/复方成分群
%
吸收成分群r药效成分群0的假说$
许多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从血清中分离&鉴定中药口服后的移行成分$研究其
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揭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形
式$进而选择质控指标) 但这种方法存在如下困难#
中药口服吸收量小$易受到体内各种物质的干扰而
难以检出*药物复杂的体内过程使检测出的成分包
括原形成分&代谢产物和生理活性物质$后 * 类成分
的可靠指认需要对照品$难以获得$需要精密大型仪
器$测试费用高) 因此$笔者尝试采用外翻肠囊法进
行吴茱萸汤吸收的研究$并将其与体内实验进行比
较$以图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复方吸收成分群发现
和确认的方法$为中药复方质量控制选取指标提供
参考
!材料
U!仪器
Y884G数字式超级恒温水浴锅!成都市生科仪
器有限责任公司*自制麦氏浴槽*混合气瓶!7j
L
*
$j*
*GE_I型电子分析天平!8BC@.CNTO公
司*XB@MCO*#74*77#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U/A.+MC
工作站$含四元梯度泵&自动进样器!XB@MCO公司*
E>U88L>UIF38 G`LX:;F3RL>氮吹
仪$;34 氮`气4空气一体机!北京中兴汇利科技发
展有限公司*8L>[3``-M1@CNPTDMO8R4* 高速冷冻
离心机!美国 8.CdBS公司*J^ 4$$U型超声波清洗
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U!动物
XNO@BC大鼠$雄性$体重!*7$ p*$ D$由北京维
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 合格证号 8!京4$$4$$$#$以标准颗粒饲料饲养)
U&!药品与试剂
氯化钾&氯化钠&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葡萄
糖&氯化镁&氯化钙均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为分
析纯) 乙腈!色谱纯$HNO?MC公司&甲醇!色谱纯$
RMQNB公司&蒸馏水!本所自制&纯净水!杭州娃哈
哈集团有限公司) Ud!批号 $($*4*$$$$>T
!批号 $($4*$$$&$ N`!批号 $($$4*$$&$&$
>
!批号 $%$&4*$$)( $ >D

!批号 $%$)4
*$$)**$>M!批号 $%&4*$$*%$均购自中国药
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异鼠李素4)4<4芸香糖苷!:CO$纯


7(j&姜辣素!#4FN$纯度

7(j自制)
U_!吴茱萸汤样品的制备
吴茱萸购自湖南九汇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批号
为广西 $$($)$鉴定为 F8#,%. 06!.*.0$. !VTOO,
.77).
第 ) 卷第 期
*$$ 年 # 月
!!!!!! ! ! ! ! ! !!!! ! ! ! !
[.Sg)$ :OOTM!
VT1M$ *$$
GM1@?,的果实$样品保存在本实验室$编号为 X_a4
$%$7*人参购自吉林集安$大枣购自河南新郑$样品
保存在本实验室$编号分别为 >84$($)$I_4$%$7*生
姜购自北京) 以上饮片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张贵君教
授鉴定$符合中国药典(!*$$ 年各药项下规定)
按照人一日口服处方剂量取 $ 倍量的饮片$浸泡
)$ /N1$煎煮 * 次$每次加水 $ 倍量$合并水煎液$
加 7j乙醇至含醇量 %$j$$ k& h静置 *& ?) 抽
滤$#$ h以下减压回收乙醇$干燥$测定了样品中 (
种代表性成分的含量)
U$!台氏液的配制
;B)
g$ D$;BY
*
EL
&
$g$ D$9D*
$g D溶于 $$ /` 蒸馏水中$密闭冷
藏**
$g* D溶于 $$ /` 蒸馏水中密闭冷藏*临
用前在不断搅拌下将后者与前者均匀混合$加入葡
萄糖 g$ D即得)
!方法与结果
U!色谱方法
UU!色谱条件 JC./BONS4<
(
柱 !&g# //m*$
//$

/$甲醇4乙腈4水梯度洗脱!$ k*$ /N1$i
#i()**$ k* /N1$i#i() ki7i($** k) /N1$
i7i($ k&i*i%*) k& /N1$&i*i% k&i)*i
#&*) k& /N1$&i*i% k&i)*i#&*& k /N1$&i
)*i#&) 柱温 )$ h$检测波长 *$) 1/$流速 /`.
/N1
e
)
UU!专属性试验!比较空白台氏液&混合对照品
溶液&吴茱萸汤台氏液&吴茱萸汤各缺味阴性台氏液
的色谱行为$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 种对照品峰形
良好$各峰均完全分离$结果见图 k)) 空白台氏
液&各阴性对照液和吴茱萸汤中其他成分对其无干
扰$说明方法专属性较好)
UU&!标准曲线的制备!取各对照品$用甲醇配制
成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取 $$

混`合对照
品溶液$加入 $$

台`氏液$振荡混合后$用氮气吹
干$加 $$

`甲醇$超声 )$ /N1$) $$$ C./N1e离
心 /N1$移取上清液$用 $g**

/针头滤器滤过$
进样 $

)` 各对照品质量浓度为 :CO!7$&g$$
)$g$$g$$)g$$$g($ /D.`
e
$>D

!)($7)$
#*g$)%g$ *g$$ *g$ /D.`
e
$>M! )($ 7)$
#*g$)%g$*g$$*g$ /D.`
e
$>
!7)$$*))$
%$(g$*7g$$&g /D.`
e
$ N`!%%$$7)$7#g)$
&(g$*&g$*g$ /D.`
e
$#4FN!)(7$7%g)$&(g#$
!!
,:CO**,>D

*),>M*&,>\*,`N*#g#4FN*%,Ud*(,>T!图 *$) 同)
图 !吴茱萸汤样品中 ( 种成分检测专属性YE`<图
B, /N1*\,)$ /N1*-g& /N1*Qg#$ /N1*M,7$ /N1*
P,*$ /N1*D,$ /N1*?,($ /N1!图 ) 同)
图 *!高浓度吴茱萸汤样品在空肠的经时吸收YE`<图
图 )!高浓度吴茱萸汤提取物在回肠的经时吸收YE`<图
*&g)$*g*$)g$ /D.`
e
$Ud!)&*$7g*$&g#$
**g($g&$ g%$ /D.`
e
$>T ! &#$ *))$ #$
(g$*7g$&g /D.`
e
) 记录色谱图和峰面积$
.$$&.
第 ) 卷第 期
*$$ 年 # 月
!!!!!! ! ! ! ! ! !!!! ! ! ! !
[.Sg)$ :OOTM!
VT1M$ *$$
以峰面积!4对质量!

D$进行线性回归$计算标
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结果为 Ud9f
%g##) m$
(
Jlg$& m$
&
$0f$g777 7$线性范围
$g$% $ k)g&*

D*>T 9f#g%* m$
7
Je)g##% m
$

$0f$g777 ($线性范围 $g& k&g#

D* N`9f
7g%7 m$
(
Je&g%( m$
&
$0f$g777 7$线性范围
$g*$ k%g%$

D*:CO9f#g( m$
7
Jlg7 m$
&
$
0f$g777 ($线性范围 $g$( $ kg7&

D*#4FN9f
%g#&# m$
7
Jeg*7 m$

$0f$g777 7$线性范围
$g$)$ $ k)g(7

D*>D

9fg)* m$
7
Jeg*$ m
$
&
$0f$g777 7$线性范围 $g$* $ k)g(

D*>M
9fg&(# m$
7
Je*g&& m$
&
$0f$g777 7$线性范
围 $g$* $ k)g(

D*>
9f*g7 m$
(
Je
g$#( m$
&
$0f$g777 #$线性范围 $g& k7g)$

D)
UU_!准确度试验!分别取高&中&低不同浓度的
混合对照品溶液$各浓度每批测定 个样品$每个样
品测定 次$代入随行标准曲线计算浓度$按公式
>Uf!
B
e
4
e m$$j!4为理论值$B
e
为 次测定
平均值$计算相对误差) 结果均小于 7j$符合生
物样品分析要求)
UU$!精密度试验!按 UU& 项下方法$分别取
高&中&低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在 Q 内测
定 次$计算日内精密度) 每一浓度连续测定 Q$
计算日间精密度) 结果均小于或等于 )g$j$符合
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UU)!稳定性试验!按 UU& 项下方法$分别取
高&中&低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置于棕色安
捷伦液相小瓶中的聚丙烯内插管中$在室温存放 ($
#$*& ?$在e*$ h存放 %* ?后进行测定$平行操作
) 次$进行测定$计算平均值$与零时测定值进行比
较) 试验结果显示混合对照品溶液在室温存放 ($
#$*& ?$不同时间 ) 次平均值与零时测定值相差在
j以内) 在 e*$ h存放 %* ? 之内稳定性较好$)
次平均值与新制样品测定值相差在 j以内$符合
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UU%!萃取回收率试验!按照 UU& 项下制备标
准曲线用的高&中&低 ) 个浓度对照品的制备方法$
每一浓度制备 个样品$每个样品测定 次) 将 )
个浓度对应的未经处理的对照品甲醇溶液直接测
定$计算萃取回收率 Gf
4
:
4
5
m$$j!4
:
为处理过的
样品峰面积均值$4
:
为未处理过的相应浓度样品峰
面积均值 ) 结果在 %&gj k7&g&j$>8I在
g&j k&g%j$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U!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实验方法
UU!模型的制作与取样!将实验前禁食 * ? 的
大鼠称重后$断颈椎处死$沿腹中线和腹白线分别剪
开皮肤与肌肉) 考察的肠段区间均为 $ -/$自胃
幽门以下 $ -/开始向下量取 $ -/为空肠段$从
回盲瓣以上 -/开始向上取 $ -/为回肠段) 将
剪下的肠管放入 $ h台氏液中冲洗$至无肠内容物
为止) 将自制硅胶套管软端插入肠管用丝线结扎$
小心将肠道翻转) 用 $ h台氏液冲洗内表面$将另
一端用丝线结扎成囊状) 将肠管放入盛有 $ /` )%
h恒温台氏液的麦氏浴管中$开始供混合气体) 在
肠管中注入 *g k)g$ /` 台氏液平衡 /N1$然后将
台氏液换成不同浓度!代表大&中&小 ) 个给药剂
量的含药台氏液$分别在 $)$$&$#$$7$$*$$
$$($ /N1取样 *$$

$`同时补充等体积的 )% h
台氏液) 样品放入干净的 UE管中$ e*$ h直立保
存待用) 实验结束后将肠管纵向剖开$自然摊于滤
纸上测量长度和宽度$记录吸收面积4)
UU!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临用前用台氏液将吴
茱萸汤样品溶化制成 ) 个浓度的混悬液$$ /` 混
悬液中含生药量分别为 7g($&g7$*g& D) 将上述时
间点样品用氮气吹干$加 $$

甲`醇$超声 )$ /N1$
离心 ) $$$ C./N1e$ /N1$移取上清液$氮气吹干$
加 $$

甲`醇$超声 /N1$用 $g**

/针头滤器滤
过$进样 *$

分`析$代入标准曲线计算浓度)
UU&!统计方法 药物累计吸收量按 Tf$g* m

)
m
H平衡
H样
l$g*
&
)e
!f

%
计算 ) T为药物各时间的累积
吸收量$
)
为各时间点取样的实际检测浓度$H平衡为
平衡前肠管中加入的台氏液体积$H样为每次取样的
体积)
U&!外翻肠囊实验
U&U!不同浓度吴茱萸汤样品中 % 种成分在空肠
和回肠段转运情况!样品中各成分在大鼠空肠&回
肠段由黏膜侧向浆膜侧转运结果发现#:CO$>D

$>M$
>
$ N`$#4FN# 种成分在不同浓度均可进入肠囊$且
浓度在检测的线性范围内*Ud高浓度时在空肠和回
肠段中未检出$中浓度仅在空肠的 $ /N1 后检出$
而低浓度却在 #$ /N1 后的时间点均检出*>T 因各
.$&.
第 ) 卷第 期
*$$ 年 # 月
!!!!!! ! ! ! ! ! !!!! ! ! ! !
[.Sg)$ :OOTM!
VT1M$ *$$
浓度中的浓度太低$不在检测的线性范围内) 除中
浓度组 >M外$其他各成分在各浓度吸收入空肠的
时间均早于或等于回肠)
U&U!不同浓度吴茱萸汤样品中 % 种成分在空肠
和回肠累积吸收量比较!比较不同浓度下不同肠段
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 发现高浓度时$:CO$>M在回
肠段累积吸收量高于空肠$而 >
在空肠累积吸收
量高于回肠!>o$g$) 中浓度时$>M在回肠累积
吸收量高于空肠$而 >D

$>
则相反!>o$g$)
低浓度时$>M$ N`$#4FN$Ud在回肠的累积吸收量高于
空肠$而:CO$>D

$>
在空肠的累积吸收量高于回肠
!>o$g$$见表 )
表 !不同浓度吴茱萸汤样品中 % 种成分在不同肠段累积吸收量!
#
?p&$)f)
化合物
高 中 低
空肠 回肠 空肠 回肠 空肠 回肠
:CO ((g$ p&g)$ )g#
p#g)*

))g p)g( )(g( pg7$ g)
p*g)

$g& p$g(
>D

&#g* p7g( *g& p7g& &$g(%
pg#

g# p*g$$ *%g7
pg%#

)g$ pg*%
>M 7(g pg&& &%g%
pg%&

#g pg( #g#
pg(&

#g$ p*g#$ #g(
pg#&

>
(&g&
p&g&*

#)g( p)g*% &(g pg#& )#g7 p)g% &$g#
p*g&

*7g) p$g%$
N` (*g( p7g%( *$(g pg* )%g7 p&g) *g7 p%g* (#g* p#g$& &*g&
p$g)

#4FN *g) p*g&( &)g$
p)g$

*g7 p&g* *)g( pg* *g& p$g7* (g(
pg&7

Ud e e &g* p)g* e g& p$g(# *(g)
pg(

!!注#空肠与回肠相比$>o$g$)
U&U&!不同浓度吴茱萸汤样品中 % 种成分在空肠
和回肠的累积吸收比例!高浓度时$空肠中各个成
分累积进入量比例在 7$ /N1 后趋于稳定$回肠则在
$ /N1后趋于稳定*中浓度时$空肠中各个成分累
积进入量比例在 7$ /N1 后趋于稳定$回肠则在 *$
/N1后趋于稳定*低浓度时$空肠中各个成分累积进
入量比例在 7$ /N1 后趋于稳定$回肠则在 $ /N1
后趋于稳定)
各浓度吸收趋于稳定后的成分间比例与相应浓
度吴茱萸汤中各成分间的比例不同) 高浓度空肠段
差异显著的是 >
$Ud$>T$回肠段是 :CO$>M$>
$
Ud$>T*中浓度空肠段差异显著的是 >D

$>M$>
$
Ud$>T$回肠段是 >D

$>M$>
$Ud$>T*低浓度空肠
段和回肠段差异最显著的是 :CO$>D

$>M$>
$Ud$
>T$而 N`与 #4FN则各浓度吸收比例与样品中比例
相比均未见显著差异)
&!小结与讨论
&U!建立YE`<4][同时测定吴茱萸汤样品中 ( 种
成分含量
该方法选用乙腈4水4甲醇 ) 种流动相$并控制
柱温$未加酸碱和缓冲盐得到良好的分离度$通过
) /N1后加大甲醇用量$改善峰形) 为照顾不同类
成分的检测$选择了 *$) 1/作为检测波长$考虑到
>T在此波长响应值小$含量很少时不易检测出峰$
故采用 )I检测方式)
&U!建立肠囊吸收液样品处理方法
本实验初期将 e*$ h保存的各时间点样品取
出$室温融化后离心$直接过滤进样$发现 #4FN很难
检测出$其他成分含量也较低$给定量带来困难$并
且样品容易污染色谱柱) 经摸索$采用氮气吹干样
品$甲醇进行样品浓缩$浓缩至 $$

$`过滤进样$
较好解决了上述问题)
&U&!不同药味阴性样品与吴茱萸汤样品比较
在人参阴性样品中发现 Ud$>T 的含量比其他
样品降低很多$推测人参中皂苷类成分具有降低表
面张力的作用$对成分的溶出有促进作用$前人研
究+,发现$配伍人参可增强君药吴茱萸的镇痛作
用$同时又提高吴茱萸毒性$可能与促进这些成分的
溶出有关)
&U_!不同成分向肠囊转运规律分析
N`和 #4FN两者在不同浓度情况下均能很快进
入肠囊$显示优于其他成分的吸收特性) 在本实验
条件下$未能检测出>T 吸收进入肠囊$有关原因值
得探讨) 而Ud高浓度时在空肠和回肠中也未检测
到$中浓度时仅在空肠的 $ /N1 后检测到$而低浓
度时在 #$ /N1 后在空肠和回肠均检测到$说明 Ud
在高浓度吸收进入肠囊比较困难$是否因为肠黏膜
上存在介导药物外排的转运蛋白导致此结果$有待
.*$&.
第 ) 卷第 期
*$$ 年 # 月
!!!!!! ! ! ! ! ! !!!! ! ! ! !
[.Sg)$ :OOTM!
VT1M$ *$$
进一步探讨)
&U$!不同肠段对药物吸收规律分析
除中浓度 >M外$其余成分进入空肠的时间要
等于或早于回肠$可能与空肠富血管$黏膜环状皱襞
多$利于药物吸收有关) 但当实验进行到 ) ? 时$除
了高低浓度的>
和低浓度的 :CO$>D

外$不同浓度
回肠中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均高于空肠$此现象与
通常情况下药物在空肠吸收好于回肠的理论不符)
推测原因$可能是随着离体时间延长$肠黏膜与肠壁
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活性丧失$此时仅以肠壁组织
为吸收屏障$而空肠组织坚韧$肠壁比回肠厚$因此
进入回肠的成分量大) 提醒实验中应注意检测肠段
的功能$尽可能保持其活性$实验时间不宜过长)
&U)!复方中药物外翻肠囊吸收比例与原比例关系
各浓度样品吸收趋于稳定后的成分间比例与相
应浓度吴茱萸汤中各成分间比例不同$说明肠囊对
药物成分吸收有选择性$不是简单的/半透膜0被动
吸收过程)
&U%!检测吸收成分的时间点
从各成分在肠囊液中被检出时间看$多数成分
在空肠出现时间早于回肠$空肠与回肠相比可更多&
更快地给出吸收成分信息) 从吸收各成分比例达到
稳定看$空肠段各浓度在 7$ /N1 达到稳态$回肠段
则多在 $ /N1 达到稳态$综合考虑$选择 7$ k$
/N1做为检测点比较适宜)
&U`!外翻肠囊模型在药物吸收研究中的应用与
改进
外翻肠囊模型由 XNSO.1 和 XNO/B1 于 7& 年
创建$几经改进而成) 该模型的优点是$操作简单&
快捷&成本低&重复性好+)4&, ) 不足之处在于肠管缺
乏血液循环和神经控制$体外时间过长后肠黏膜功
能形态容易发生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需不断小量通
入 7jL
*
kj*
$以保持肠管在实验期间肠黏膜
的活性)
吴茱萸汤样品中 ( 个可检测的主要成分 :CO$
>D

$>M$>
$ N`$#4FN$Ud$>T$前 % 种成分可在肠囊
吸收液中检出$不同成分在相同部位吸收的时间&难
易的差异较大*同一成分在不同部位和在相同部位
不同浓度的吸收的时间&难易亦存在差异) 此外不
同浓度&不同肠段吸收成分间比例与原方也有很大
不同$说明外翻肠囊对中药复方成分的选择性吸收
能够给出比较重要的参考信息$为确定/哪些成分
可能吸收入血0提供借鉴)
&U#!体内外模型实验结果的比较
与吴茱萸汤给药后大鼠门静脉取血后血浆 <`4
98检测结果相比$首先就所考察的成分来讲$吸收
种类相同$均为 % 种*其次 N`$#4FN$>D

的吸收速度
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较快) 但也存在一定差别#中浓
度下成分入血时间比进入空肠要早约 )$ /N1$分析
原因一是 <`498 检测灵敏度高于 YE`<$二是体内
方法肠道血液供应循环充足$有利于吸收*三是有些
成分体内外实验吸收快慢和难易存在差别$如 Ud
体外实验不易进入肠囊$体内则较容易吸收)
上述结果说明 * 种模型研究吴茱萸汤吸收成分
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检测外翻肠囊实验中空
肠段 #$ k7$ /N1 的样品可大体推测能吸收入血的
成分$达到采用体外的吸收模型代替整体动物的入
血成分试验目的$实现快速寻找中药或中药复方的
药效物质基础的目标)
$参考文献%
+,!赵冬梅$肖隽$毕开顺$等,吴茱萸汤配伍机制的研究+V,,科技
前沿与学术评论$777$*!#&#,
+*,!董宇$张英丰$杨庆$等,制吴茱芙提取物在肠外翻中的吸收研
究及与E4DA 的关系+V,,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GBC@?M $` X..QSM5V$ Y.TN1 F,FBO@C.N1@MO@N1BSB\O.CA@N.1 .P
QCTDO#/M@?.QOB1Q O@TQNMO+V,,HT1QB/)!*#&,
+&,!JNSN-H8$ GB@T L$ 8NC/BDTSG$ M@BS,:1@MO@N1BSB\O.CA@N.1 .PQN4
D.6N1 B1Q N1@MCB-@N.1 +N@? 1N/.QNAN1MN1 CB@O+V,,E.SVE?BC/B-.S$
*$$&$##)%,
.)$&.
第 ) 卷第 期
*$$ 年 # 月
!!!!!! ! ! ! ! ! !!!! ! ! ! !
[.Sg)$ :OOTM!
VT1M$ *$$
*P?EB?F.AB?IB.A-/I-R,?BC@FJ@EVG.RWJ.AF.AS -LI@EKB.@A
.ASE?F.?ABI@JXGYCGDGF?R@B.@A
FL;F9T6N1
$*
$ X3;FaB6T1

$ 8L;FaBPB1D
*
$ X3;F_?N/N1
*
!
$ _Y3;F N^+MN
*
$ X3;FXMN?B.
*
$ _Y]VN1D0N1D
*
!;5(##-#A:0.,%!%#).-(%)*&*B*,%%)*$ .$%!.-B*,%.-7)%8*0&%!2$ I*%=%)1 $$$#7$ (%).*
*;@)&!%!6!*#A(%)*&*B.!*0%.-B*,%.$ (%). 4.,*+2#A(%)*&*B*,%.-5%*)*&$ I*%=%)1 $$%$$$ (%).
+4LIBE-RB,!6L[?RB.P?# R.MO@B\SNO? B/M@?.Q P.CbTN-Z PN1QN1D@?MB\O.CA@N.1 N1DCMQNM1@O.PXTW?T5T QM-.@N.1 N1 .CQMC@.OM4
SM-@@?MN1QM6@.-.1@C.SN@ObTBSN@5,8%!0#4MdMC@MQ N1@MO@N1BSOB-/.QMS,R?MN1@MO@N1BS\BDPSTNQ .P0M0T1T/B1Q NSMT/+MCM-.SM-@MQ N1 QNPMCM1@@N/MB1Q @?MMND?@N1DCMQN4
M1@O$ +?N-? +MCMMd.QNB/N1M!Ud$ CT@BM-BCAN1M!>T$ SN/.1N1! N`$ DN1OM1.ONQM4>
$ 4>D

$ 4>M!>
$ >D

$ >M$ NO.C?B/1M@N14)4
!
N34DST-.O5S!#v
$

3
4
&
ND4C?B/1.ONQM!:COB1Q #4DN1DMC.S!#4FN$ +MCMQM@M-@MQ \5YE`ASMO,8?IG/B# UND?@N1DCMQNM1@OM6-MA@>T N1 OB/ASMO-.TSQ \MQM@M-@MQ$ \T@Ud-.TSQ 1.@\MQM@M-@MQ N1 ?ND? -.1-M1@CB@N.1 OB/ASMO,
R?MCB@N.O\M@+MM1 B\O.CA@N.1 N1DCMQNM1@O+MCMQNPMCM1@PC./N1 XTW?T5T QM-.@N.1,0@AR/GI.@A# R?M%) 8%!0#N*8*0!*, N1@MO@N1BSOB--B1
B\O.C\ @?MN1DCMQNM1@O.PXTW?T5T QM-.@N.1 OMSM-@NdN@5,<./ABCM+N@? @?MNSMT/$ @?M0M0T1T/-B1 AC.dNQM@?M/.CMB\O.CA@N.1 N1P.C/B4
@N.1 B1Q PBO@MC$ @?M\MO@@MO@@N/MNO#$47$ /N1,
+ ?^D Z@EFI,!XTW?T5T QM-.-@N.1* MdMC@MQ N1@MO@N1BSOB-* YE`<* B\O.CA@N.1 N1DCMQNM1@OQM@M-@N.1
F@.# (a_)`OR[R,,(((`
$责任编辑!周驰%
.&$&.
第 ) 卷第 期
*$$ 年 # 月
!!!!!! ! ! ! ! ! !!!! ! ! ! !
[.Sg)$ :OOTM!
VT1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