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地黄主要成分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全 文 :·研究报告·
地黄主要成分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刘 峰1,温学森1,董其亭2,蔡爱民2
(1.山东大学 药学院 生药学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2;
2.山东鼎立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000)
[收稿日期] 200702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2326);国家“十一
五”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09B03)
[通讯作者] 温学森,Email:x.s.wen@163.com
  地黄 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是我国栽培
历史最悠久的中药材之一,早在南北朝时期,贾思勰
就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种地黄法”[1]。明代卢
之颐记载:“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足十
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
入药也”[2]。可见当时地黄种植区就已存在明显的
连作障碍。据调查,目前地黄主产区普遍存在连作
现象,致使地黄病害加重、块根细小、产量下滑、质量
不稳、种植效益低下等,严重威胁着其规范化种植,
但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原因至今不明。从农作物连
作障碍研究现状看,连作障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
题,它涉及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状、病害、根际微生
物、根系分泌物等多个方面[36]。
水苏糖是地黄块根的主要糖类物质,约占地黄
干重的50%[7,8]。其可通过根系遗留在土壤中,同
时也已证明其可通过根系分泌或泄漏进入根际土
壤。那么,水苏糖作为一种碳源是否会影响土壤微
生态的平衡?由于土壤微生态十分复杂,作者首先
探讨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的影响,通过分离纯化土壤
细菌,然后测定其对水苏糖的利用情况,以期间接了
解地黄种植可能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样采集 所采集土壤类型为黄河冲积物发
育而成的黄潮土,2005年11月取自济南黄河北岸
大桥庄的小麦田。所取土样装入无菌塑料袋,于4
℃冰箱保存。
1.2 土壤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别[9] 准确称取土
样10g,放入装有 90mL无菌水并放有玻璃珠的
250mL三角瓶中,振荡2h,得10-1倍土壤稀释液,
然后依次稀释至10-6倍,以平板培养法将各土壤稀
释液接种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置28℃培
养48h。从培养平板中挑取菌落特征不同的单个菌
落,转接到新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连续转接3
次,根据培养特征确认为单一菌株,逐个编号。根据
菌落培养特征,以及细菌大小、形状和革兰染色等显
微特征,对细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别,甘油管法保存备
用。
1.3 土壤细菌产氰能力分析 采用异烟酸吡唑啉
酮分光光度法(GB/T5009361996)测定土壤细菌
培养液中氰化物的含量。以葡萄糖铵盐溶液配制氰
化钠溶液,测得氰根离子浓度(C,μmol·L-1)与吸
光度(A)之间的回归方程为 A=00629C-
00023,r=09997。
首先用牛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活化土壤菌株,
然后挑取适量转接到葡萄糖铵盐培养液中,将初始
菌悬液在 600nm处的吸光度调整为 0033±
0003,摇床培养(28℃,180r·min-1)48h,离心取
上清液供测定。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培养液的含氰
量,作为对土壤细菌菌株产氰能力的评价指标。
1.4 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 以02%水
苏糖铵盐培养液进行液体培养,以02%葡萄糖铵
盐培养液作为对照,初始菌悬液同上进行调整。以
1cm玻璃比色池作为培养容器,每池加入初始菌悬
液2mL,以无菌棉塞封口,置恒温摇床(28℃,180r
·min-1)培养,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于0,2,4,8,
12,16,20h测定 A值。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 A
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根据20h时细菌在葡
萄糖铵盐培养液中的吸光度(A1)和在水苏糖铵盐
培养液中的吸光度(A2)对细菌菌株进行分类。
2 结果
2.1 所得土壤细菌菌株的主要特征 从正常耕作
土壤中分离得到50个细菌菌株,其菌落特征和产氰
·4081·
第32卷第17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7
September,2007
能力见表1。从表中可见,供试菌株在牛肉膏蛋白
胨培养基上的菌落多为圆形,颜色以乳黄色为主,个
别菌株还可产生水溶性色素,如37和45号。经革
兰染色发现,仅2,3,10,15,17,21,23,42号菌株为
G+菌,其余为 G-菌。除23,26,27号菌株为球菌,
9,18号为芽孢梭菌外,其他均为杆菌,其中10,15,
21号为可产生芽孢的杆菌。28%的细菌菌株产氰
能力超过05μmol·L-1,7个菌株的产氰能力达到
10μmol·L-1以上,其中37号远高于其他菌株,高
达17691μmol·L-1。
表1 供试土壤细菌菌株培养特征、显微观察、产氰分析及分型结果
类型 菌落特征 产氰能力/μmol·L-1 A1 A2 菌株编号
11 黄色、湿润、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0086 1294 1202 24
11 乳黄色、湿润、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0117 1434 1242 33
12 乳黄色、湿润、隆起、裂叶状、半透明 0562 1584 0889 4
12 乳黄色、湿润、凸起、锯齿状、半透明 0070 1547 0853 8
12 乳黄色、湿润、略凸起、锯齿状、透明 0832 1539 0619 11
12 乳黄色、湿润、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0213 1501 0660 12
12 乳黄色、湿润、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0181 1615 0740 20
12 白色、较湿润、扁平、根状、半透明 0213 1398 0975 29
12 棕红色、湿润、隆起、锯齿状、透明 0324 1500 0690 35
12 乳黄色、湿润、隆起、裂叶状、半透明 0673 1511 0804 38
12 浅黄色、湿润、凸起、锯齿状、半透明 0197 1506 1031 40
12 浅棕红色、较湿润、隆起、裂叶状、半透明 0626 1221 0501 43
12 乳黄色、湿润、凸起、波状、半透明 0197 1747 1078 44
12 乳黄色、湿润、扁平、裂叶状、透明 0038 1547 0680 46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裂叶状、半透明 0086 1427 0543 6
13 乳黄色、较湿润、隆起、裂叶状、半透明 0181 1626 0446 7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波状、半透明 3437 1677 0580 9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丝状、透明 1007 1536 0559 13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丝状、透明 0896 1541 0438 14
13 浅黄色、湿润、隆起、锯齿状、透明 0165 1477 0576 16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1547 1680 0553 18
13 乳黄色、湿润、凸起、裂叶状、半透明 0165 1401 0540 30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裂叶状、透明 0737 1487 0405 31
13 乳黄色、湿润、凸起、锯齿状、半透明 0213 1598 0443 32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锯齿状、半透明 0197 1427 0517 34
13 浅朱红色、湿润、凸起、锯齿状、透明 2754 1392 0465 36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丝状、半透明 2484 1617 0539 39
13 浅棕红色、湿润、隆起、锯齿状、透明 0991 1481 0426 41
13 乳白色、较湿润、扁平、锯齿状、半透明 0086 1762 0634 42
13 乳黄色、湿润、隆起、边缘整齐、透明 0213 1477 0549 48
14 桔红色、湿润、凸起、锯齿状、半透明 17691 1595 0252 37
14 乳黄色、湿润、隆起、锯齿状、透明 1054 1620 0242 19
22 乳黄色、湿润、凸起、裂叶状、半透明 0181 0858 0534 2
22 乳白色、较湿润、扁平、锯齿状、半透明 0387 0848 0356 21
22 黄色、湿润、隆起、锯齿状、半透明 0276 0809 0538 28
22 乳黄色、湿润、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0260 1148 0908 49
31 乳白色、湿润、凸起、锯齿状、半透明 0070 0358 0472 23
31 桔黄色、湿润、略凸起、边缘整齐、透明 0149 0278 0268 27
32 乳黄色、湿润、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0308 0451 0356 26
34 橘黄色、湿润、隆起、裂叶状、透明 0038 0534 0056 22
41 乳白色、较湿润、扁平、裂叶状、半透明 0133 0033 0033 3
41 橘黄色、湿润、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 0038 0034 0033 5
41 乳黄色、湿润、凸起、波状、半透明 0213 0034 0033 10
41 黄色、湿润、凸起、锯齿状、透明 0086 0036 0035 50
41 鲜黄色、湿润、隆起、锯齿状、半透明 0260 0053 0044 45
41 乳白色、较湿润、扁平、裂叶状、半透明 0038 0033 0033 17
42 黄色、湿润、凸起、锯齿状、半透明 0276 0052 0040 47
42 浅黄色、湿润、隆起、锯齿状、透明 0038 0043 0033 1
43 乳白色、较湿润、扁平、裂叶状、半透明 0038 0107 0037 15
43 鲜黄色、湿润、隆起、锯齿状、透明 0038 0103 0049 25
2.2 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 恒温培养20
h后,供试菌株的 A1和 A2值见表1。结果说明在本
实验条件下,不同菌株和同一菌株对葡萄糖和水苏
糖的利用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别。为了反映这种差
别,本试验首先根据细菌在葡萄糖铵盐培养液中的
生长情况,将供试细菌分为4种类型。类型1:A1≥
12,视为在葡萄糖铵盐培养液中生长良好;类型2:
06≤A1<12,视为生长一般;类型 3:02≤A1<
·5081·
第32卷第17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7
September,2007
06,视为生长不良;类型 4:A1<02,视为生长很
差。在不同类型中,以 A2占 A1的百分比 P(P=A2/
A1×100%)为依据,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P≥80%
者为亚型 1;40%≤P<80%为亚型 2;20%≤P<
40%为亚型3;P<20%为亚型4。
供试菌株中,类型1~4所占比例分别为64%,
8%,8%,20%。在类型1菌株中,亚型1~4所占比
例分别为625%,375%,50%,625%。
几乎所有菌株在水苏糖铵盐培养液中的生长曲
线都落后于葡萄糖铵盐培养液。培养20h时,供试
细菌菌株的生长曲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典型
的“S”形;另一种尚处在对数生长期,曲线呈逐渐上升
形。在类型1中,11型的2个细菌菌株在水苏糖和
葡萄糖铵盐培养液中的生长曲线相似,24号为“S”
形,33号为逐渐上升形;12型菌株在葡萄糖铵盐培
养液中,除40和44号为逐渐上升形外,其余均为“S”
形,在水苏糖铵盐培养液中,除12和40号为“S”形
外,其余均为逐渐上升形;13型中,在葡萄糖铵盐培
养液中属于逐渐上升形的有6,16,34,48,42号菌株,
在水苏糖铵盐培养液中有18,41,42号菌株。
部分代表菌株的生长曲线见图1。
图1 类型1不同亚型中部分代表类型的生长曲线
3 讨论
地黄自然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黄河中下游沿
岸为其主产区,该区土壤以黄河冲积物发育而成的
黄潮土为主。为了探讨导致地黄连作障碍的原因,
本文在地黄传统产区济南选择未种植过地黄的正常
耕作层土壤作为土壤研究样本,从中分离细菌,测试
单一菌株对水苏糖的利用情况,以期了解地黄种植
可能对土壤微生态产生的影响。土壤成分复杂,能
利用简单培养基的菌株在土壤生存竞争中可能占优
势,因此本文选用了铵盐培养基。
从结果看,所得50个细菌菌株对水苏糖的利用
能力差异显著,在50个菌株中仅有11型的2个菌
株对水苏糖的利用能力接近葡萄糖,多数菌株对水
苏糖的利用能力不如葡萄糖。有研究证明氰化物对
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013],认为氢氰酸是根际细
菌产生危害的重要指示性成分[14]。Bakker等认为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氰化产物可抑制植物能量代谢,5
μmol·L-1的 HCN对未受损的马铃薯根细胞呼吸
作用的抑制率高达40%以上[15]。
结果表明土壤细菌产氰能力差别显著。在定量
测定中,氰根离子浓度低于05μmol·L-1的在定
性分析(结果未给出)中结果为阴性,即认为产氰能
力不明显。产氰能力明显的菌株(氰根离子浓度大
于05μmol·L-1)均属于类型1,其中11型的菌
株产氰能力不明显;1~2型中33%可产氰,13型中
50%可产氰,14型均可产氰,其中37号菌株产氰能
力高达17691μmol·L-1。
从本试验结果可知,水苏糖对土壤根际细菌将
产生显著影响,但由于部分细菌能产生氰化物,对其
它菌株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根际细菌种群的
变化将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关方面的研
究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  贾思勰.《齐民要术》今释[M].石声汉校释.北京:科学出版
社,1957.
[2]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冷方南,王齐南点校.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86:43.
[3]  邹 莉,袁晓颖,李 玲,等.连作对大豆根部土壤微生物的
影响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2):27.
[4]  李春格,李晓鸣,王敬国.大豆连作对土体和根际微生物群落
功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4):1145.
[5]  潘亚清.浅谈大豆连作减产的障碍因子及综合治理[J].中国
农学通报,2006,22(1):147.
[6]  洪常青,聂艳丽.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J].
生态环境,2003,12(4):508.
[7]  温学森,杨世林,马小军,等.地黄加工炮制过程中HPLC谱图
的变化[J].中草药,2004,35(2):153.
[8]  武卫红,温学森,赵 宇.地黄寡糖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中药材,2006,29(5):507.
[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4.
[10] NehlDB,AlenSJ,BrownJF.Deleteriousrhizospherebacteria:
anintegratingperspective[J].ApplSoilEcol,1996,5:1.
·6081·
第32卷第17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7
September,2007
[11] SarwarM,KremerRJ.Enhancedsuppressionofplantgrowth
throughproductionofLtryptophanderivedcompoundsbydelete
riousrhizobacteria[J].PlantandSoil,1995,172(2):261.
[12] AlstrmS,BurnsRG.Cyanideproductionbyrhizobacteriaasa
possiblemechanismofplantgrowthinhibition[J].BiolFertil
Soil,1989,7(3):232.
[13] BenizriE,PiutiS,VergerS,etal.Replantdiseases:Bacterial
communitystructureanddiversityinpeachrhizosphereasdeter
minedbymetabolicandgeneticfingerprinting[J].SoilBiolBio
chemistry,2005,37(9):1738.
[14] KremerRJ,CaesarAJ,SouissiT.Soilbornemicroorganismsof
euphorbiaarepotentialbiologicalcontrolagentsoftheinvasive
weedleafyspurge[J].ApplSoilEcol,2006,32(1):27.
[15] BakkerAW,SchippersB.Microbialcyanideproductioninthe
rhizosphereinrelationtopotatoyieldreductionandPseudomonas
sppmediatedplantgrowthstimulation[J].SoilBiolBiochem,
1987,19(4),451. [责任编辑 张宁宁]
不同采收期泽泻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刘红昌,杨文钰,陈兴福
(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收稿日期] 20060112
[通讯作者] 杨文钰,Tel:(0835)2882612
  泽泻为泽泻科泽泻属植物泽泻 Alismaorientalis
(Sam.)Juzep.的干燥球茎,在四川地区,现主要分布
于川西平原的彭山县谢家镇、都江堰市大观镇和石
羊镇、乐山市五通桥区蔡京镇。国内外对泽泻的化
学成分及其含量、药理作用等方面已作了深入的研
究[1],关于泽泻不同采收期的研究也有一定初
报[2,3],但仅凭传统栽培经验或根据某一个成分含
量的高低来确定最佳采收期,不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目前关于泽泻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即质
量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还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研
究了泽泻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生产
实践中确定最佳的采收期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本试验于2004年7月~2005年1月在
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农场进行,供试材料泽泻种子购
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蔡京镇。采用单因素随机
区组设计,于7月20日育苗,9月10日移栽。小区
面积148m2,前作为水稻,设置3次重复。于当年
的11月15日开始取样,之后每隔7d取样一次,直
至最后收获,共取样8次。
1.2 仪器与试药 Agilent高效液相色谱仪,eppen
dorf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对照品23乙酰泽泻醇 B
和24乙酰泽泻醇A购自南京中医药大学植物药深
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乙腈为色谱纯(美国 fisher公
司生产),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即将
蒸馏水通过超纯水器(过022μm膜)。采用“中药
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和DPS统计软件进行数
据处理。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AgilentZORBAXExtendC18色谱
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采
用梯度洗脱,乙腈的体积变化:35%~75%~100%;
时间梯度0~40min~60min;流速08mL·min-1;
柱温25℃;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10μL。
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于60℃干燥至恒重的23乙酰泽泻醇
B和24乙酰泽泻醇A各20mg和90mg,分别置
于25mL量瓶中,用乙腈溶解并定容,再在混匀器上
混匀备用。精密称取于60℃干燥至恒重的各样品
(60目)1000g,分别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20mL
甲醇,浸泡12h,然后置回流提取器中在70℃下回
流提取3h,残渣用甲醇10mL洗涤2次,合并滤液,
再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在70℃下挥尽甲醇,用乙腈溶
解,过滤并定容至 10mL,混匀,离心(12000r·
min-1)20min,过045μm滤膜,即为待测样品。
2.3 方法学考察
2.3.1 重复性试验 取 12月 22日采收样品 10
份,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以标品23乙酰泽泻醇
B的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1,计算其他各
·7081·
第32卷第17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7
Septembe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