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技术交流#
半夏种块茎的防烂技术
肖杰易 o宋廷杰 o吴忠宝 o胡周强 o蒲盛才 o李品明
k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o重庆 南川 ws{wvxl
半夏 Πινελλιατερνατα k׫∏±¥ql
µ¨¬·在生产中
种块茎栽种后烂种现象严重 o高达 ws h以上 o它制
约了生产的正常发展 o为了解决烂种这一问题 o我们
于 t||y ∗ t||{年连续 v年开展了半夏种块茎防烂
技术研究 o采用多菌灵不同浓度 !不同处理间梯度对
半夏种块茎进行了预处理 o旨在减少烂种发生或不
烂种 o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q1 试验材料 半夏块茎来源于重庆市垫江县 o直
径 t qs ∗ t qx ¦° ~ux h多菌灵可湿性粉剂k长江牌 o
湖北省石首市农药化工厂生产l ∀
1 q2 试验条件 在重庆南川市三泉镇海拔 xys °
左右 o年平均气温 us qy ε o降雨量 t syu qw °° o相
对湿度 {t h o日照时数 t sxt qx «区域条件种植 o土
壤为粘壤土 o排灌水较为方便 o将土挖翻拣除杂草树
根 o把土整细 o整平开厢待播种 ∀
1 q3 试验处理 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 o
对半夏块茎进行浸泡处理 o处理浓度为多菌灵 xss o
t sss ot xss倍液 o以清水浸泡为对照 ~浸泡时间为
ts ous °¬±o重复 v次 o小区面积 t ° ≅ t ° o用 tss
个种块茎 o其重量见表 t ∀
表 t 多菌灵浸种半夏种块茎重量对比 ª
重
复
ts us
ts us
≤
ts us
对照k清水l
ts us
´ |{ qs ts| qx tsv qx ts{ qx tts qs ttu qx ts| qs ttt qs
µ tsw qs |y qs ts| qx tsw qx ts| qx ttz qx tty qx |{ qs
¶ tsu qx |z qx tsx qx tts qs tts qw tsy qx tuv qx tsv qs
平均 tst qx tst qs tsy qu tsz qu tts qv ttu qu tty qv tsw qs
注 } o
o≤ 分别为多菌灵 xss ot sss ot xss倍液k表 u o表 w同l
1 q4 试验方法 于 v月上旬常规播种 o先在厢上开 x
个小横沟 o深 x ∗ { ¦° o然后施人畜粪水 o再将浸泡
处理的块茎取出分别均匀播于沟中 o每沟 us 个块
茎 o播种后用种子灰盖种 o以盖到种块茎为宜 o最后
≈收稿日期 usst2s|2tt
≈基金项目 重庆市科委重点课题k渝科委计 t||z号l
≈通讯作者 电话 }tvyzts{yuws
将厢沟中土提于厢上与厢面平整为度 o各处理基肥 !
追肥 !田管一致 ots月中 !下旬半夏倒苗时收获 o测
定母块茎个数和重量 ∀
2 试验结果
半夏各处理小区收获测产结果k见表 ul o按二
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作方差分析 ∀
2 q1 半夏药剂浸种试验收获个数方差分析
表 u 多菌灵浸种收获半夏块茎个数对比
重
复
ts us
ts us
≤
ts us
对照k清水l
ts us
´ |{ |z || || |t |{ zv {v
µ |y |{ |v tss |w |x {t {y
¶ || || |x || |t |w {v {w
平均 || qyz |{ qs |x qyz || qvv |u |x qyz z| {w qvv
注 }ts ous为浸泡时间k°¬±l
将表 u资料按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模型整
理统计 o得出药剂浓度与浸泡时间两向表 o见表 v ∀
表 v 多菌灵浸种浓度与浸种时间收获半夏块茎个数对比
多菌灵 浸种 ts °¬± 浸种 us °¬±
xss倍液 |z qyz |{ qss
t sss倍液 |x qyz || qvv
t xss倍液 |u qss |x qyz
对照k清水l z| qss {w qvv
将表 v两向表的统计资料作方差分析 o结果表
明 o整个试验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o处理浓度间和
处理时间间 o半夏防烂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o浓度
与时间互作之间差异不显著 ∀ Φ测验 }不同药剂浓
度和浸种时间 Φ uu qyw Φs qstkw qu{l o达极显著
水平 o需进一步测验药剂浓度间和浸泡时间间的水
平对半夏防烂效果的差异显著性作出比较 ∀
新复极差k≥ l法测验结果表明 o处理浓度以
xss倍液的防烂效果最佳 o但 xss倍液与 t sss倍液
的差异不显著 oxss !t sss倍液均与 t xss倍液的差
异显著 ~xss ot sss ot xss倍液与对照k清水l的差异
极显著 ∀
处理时间 }以浸种 us °¬±的防烂效果最好 o极
显著高于浸种 ts °¬±的防烂效果 ∀
2 q2 半夏药剂浸种试验经济产量方差分析
#vxx#
第 uz卷第 z期
ussu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z o²qz
∏¯¼ oussu
半夏收获产量统计资料k见表 wl o按二因素随
机区组试验设计模型进行整理统计 o得出药剂处理
浓度与浸泡时间两向表k见表 xl o将两向表的统计
资料作方差分析 o结果如下 ∀
表 w 多菌灵浸种半夏收获产量对比 ª
重
复
ts us
ts us
≤
ts us
对照k清水l
ts us
´ xw| qs v|u qs vzs qs w|s qs vtu qs vvs qs uxx qs vss qs
µ wts qs vvs qs wss qs xxz qs vxu qs vyy qy u|s qs vw{ qs
¶ ww| qs vwu qs vxw qs xsx qs vvs qs vxz qs vvt qs vws qs
平均 wy| qv vxw qz vzw qz xtz qv vvt qv vxt qs u|u qs vu| qv
Φ测验 }处理间 Φ tt qws Φs qstkw qu{l o达极
显著水平 ∀不同药剂浓度和不同浸泡时间 o其效应
都不同 ∀进一步测验药剂浓度和药剂浓度与浸泡时
间互作间的水平对半夏产量差异显著性作出比较 ∀
经新复极差k≥ l法测验 o结果表明 }半夏块茎
不同处理的产量 o以 t sss倍液产量最高 o与 xss倍
液 !t xss倍液 !对照k清水l处理浓度比较差异极显
著 ~xss倍液产量与 t xss倍液 !对照k清水l处理浓
度比较 o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 ∀
表 x 多菌灵浸种浓度与浸种时间收获半夏产量对比 ª
多菌灵
浸种r°¬±
ts us
xss倍液 wy| qs vxx qs
t sss倍液 vzx qs xtz qs
t xss倍液 vvt qs vxt qs
对照k清水l u|u qs vu| qs
半夏块茎处理浓度与浸泡时间互作的产量以多
菌灵 t sss倍液浸种 us °¬±产量最高 o与 xss倍液
浸种 ts °¬±的产量比较差异不显著 o但与 t sss倍
液浸种 ts °¬±oxss倍液浸种 us °¬±ot xss倍液浸
ts °¬± !清水浸种 ts °¬±相比较 o差异显著 ∀
3 结论 半夏块茎播种前用多菌灵中等浓度水平 o
较长时间浸泡 o能有效控制烂种 o产量相对较高 o其
次是高浓度水平短时间浸种 o也能有效防治烂种和
提高产量 ∀
≈责任编辑 王康正
桨法测定麻杏石甘滴丸的体外溶出度
何 群 o罗杰英 o易军如 o宋云飞
k湖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o湖南 长沙 wtssswl
麻杏石甘滴丸系我院在研新药 o由汤剂改型而
得 o具有辛凉宣泄 !清肺平喘功能 o主治外感风邪 !咳
喘气急等症 o尤其对支气管炎 !百日咳 !小儿肺炎有
特效 ∀为探讨新剂型的体外释药规律 o为制定质量
控制标准提供依据 o我们以麻黄总生物碱为溶出指
标 o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定量测其体外溶出度 o在用转
篮法测定时 o我们发现一个普遍问题是中药固体制
剂有效成分含量低 o用一般的定量分析方法如可见 !
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o待测样品的取样量较大 o篮内装
得很满 o甚至篮内容不下 o即使装得下 o在转动时 o仅
篮外层部分与释放介质接触 o这样 o难以真实地反映
其溶出规律 ∀为此 o我们采用5中国药典6收载的另
一种溶出度测定法 ) ) ) 桨法测定该制剂的体外溶出
度 o可克服转篮法的弊端 o结果较为满意 ∀
1 仪器与试药
≈收稿日期 usst2sv2sv
≥2v型智能药物溶出仪k天津大学精密仪器
厂l ~ ∂2uyxƒ •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k岛津l ~ tts
型电子分析天平k上海市第二天平仪器厂l ~微孔薄
膜ks q{ Λ° oux °° o上海新亚净化器件厂l ~盐酸麻
黄碱对照品k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l ~麻杏石甘
滴丸k自制l ~人工胃液k按方法≈t 配制l ~磷酸盐缓
冲溶液k³ z qw o按方法≈u 配制l ~溴麝香草酚蓝 !氯
仿 !乙醚等试剂皆为 级 ∀
2 实验方法 !结果及数据处理
2 q1 待测样品的制备
方中麻黄用酸浸渍 o提取液浓缩成稠膏 ~甘草用
氨水渗漉 o漉液加酸调 ³ x ∗ y o制取粗甘草酸 o石
膏先包煎 o苦杏仁后下 o煎出液浓缩成稠膏并与前二
者合并得总提取物 o然后加入 °∞2ysss用熔融法
滴制成滴丸 ∀
2 q2 样品中麻黄总生物碱定量方法≈v
精密称取滴丸 y qs ªo置 |ss °人工胃液中搅
#wxx#
第 uz卷第 z期
ussu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z o²qz
∏¯¼ ous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