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床用药分析



全 文 :含甘遂 -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床用药分析
赵桐,钟赣生△,张建美,许皖(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8552(2014)12 -0089 -03
doi:10. 3969 / j. issn. 2095 - 8552. 2014. 12. 040
中药“十八反”作为中药配伍禁忌,其内容在历代
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并以金元时期张从正《儒门事
亲》所载“十八反”歌诀流传最广。《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历版中均采纳了十八反的内容,规定“注明畏、
恶、反的药物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或两药不宜同
用”,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毒性反应或拮抗药效。
有人认为十八反药物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并不反,
有的是否相反与配伍剂量、给药途径、剂型、动物模型
的选择是否得当密切相关[1]。中药的十八反配伍禁
忌,可见于古今方药著作,其在理论上告诫人们相反药
物同用会产生或增强毒性,但实际书中有相反药物同
用的处方,如《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反药同用若
取相反相成之功,彼此相忌,如将之畏帅,能各立其功,
对机体某些特定的正邪盛衰情况可能呈现特殊的治疗
作用;但若用之不当,则似饮鸩止渴,医患双方均可深
受其累。深入研究十八反的应用,将对中药配伍和方
剂运用的理论和实践起到推动作用。鉴于此,笔者拟
从临床的角度对含有甘遂 -甘草反药组合的文献进行
分析统计,力求能为临床反药的配伍应用提供一定的
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文献纳入标准 纳入文献的主要类型为应用以
甘遂半夏汤为主方的方剂的临床应用文献,包括经验
总结、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等,选择具有明确诊断标准
和疗效标准,且处方用药明确的文献。
1. 2 文献检索和筛选 以“甘遂半夏汤”为关键词,
不限年代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1979 ~ 2013
年)、维普数据库(1989 ~ 2013 年)、万方数据库
(1990 ~ 2013 年)中进行一次检索,并在阅读全文后将
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录入 Excel中进行分析。
1. 3 文献搜集结果 通过以上方法检索得到的文献
共计 1046 篇,剔除其中的综述、重复文献、动物实验性
文献以及方中未含有甘遂 -甘草反药组合的文献,最
终纳入的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 47 篇。
1. 4 统计学处理 将纳入的文献进行整理,提取其中
的主治病证、证候类型、配伍用药,甘遂与甘草的用药
剂量及比例等信息,进行频次统计。
2 含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床应用分析
2. 1 含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床主治病证分布
情况 由于纳入的文献中记录的疾病名称分类标准不
同,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统计,因此在分析中仍保留
原文献使用的疾病名称,笔者仅从中医及西医两方面
将疾病进行归纳整理,部分文献中同时出现了中医及
西医病名,此种情况也在表中分别列举出来,故两部分
内容有重叠的部分(表 1)。
表 1 甘遂半夏汤临床主治疾病名称分类
疾病名称分类 疾病名称(篇数)
中医病名
(24 篇)
泄泻(8)、咳喘(3)、头痛(3)、癃闭(2)、留饮
(2)、腹痛(1)、呃逆(1)、痞证(1)、癫痫(1)、肺
痈(1)、产后恶露不行(1)
西医病名
(30 篇)
渗出性胸膜炎(4)、肝硬化腹水(3)、慢性肾炎
(2)、原发性肝癌(2)、增殖性肠结核(2)、幽门梗
阻(2)、胃神经官能症(1)、肠神经官能症(1)、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1)、脑膜炎(1)、大叶性肺炎合
并结核性脓胸(1)、肺源性心脏病(1)、胆系感染
(1)、急性胰腺炎(1)、粘连性肠梗阻(1)、溃疡性
结肠炎(1)、急性肾衰竭(1)、卵巢癌(1)、尿路结
石(1)、甲状腺炎(1)、卵巢囊肿(1)
甘遂半夏汤首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
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2]。仲景以此治疗
留饮欲去之证。因方中甘遂与甘草同用,与后世所言
“十八反”相悖,清代医家尤在泾就提出:“甘草与甘遂
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
相成”的观点。方中留饮指水饮蓄而不散,留而不去,
为古病名,按其所论属狭义痰饮病范畴,然而从表 1 中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505300,2011CB505306)
△通讯作者
98(总1123)《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2 期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可以看出在现代临床中甘遂半夏汤的主治疾病范围有
所扩大,中医类疾病中以泄泻、咳喘、头痛、癃闭、留饮
五种病证相对较多,而西医类疾病中出现较多的分别
是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原发性肝癌、
增殖性肠结核以及幽门梗阻。综合所报道的中医和西
医两方面疾病分析可以看出甘遂半夏汤在现代临床中
治疗消化科疾病较多,与原方主治疾病基本吻合,但同
时也对呼吸科、妇科及神经内科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
作用。此外,因方中含有甘遂 -甘草反药组合,所以临
证应用时需谨慎对待。
2. 2 含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及其加减用药的临床
主治病证中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从笔者所搜集的文
献中看,含有甘遂 - 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
床中常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因此其主治的症候类
型也有所扩大,并不局限于原方所述的留饮,笔者将
文献中出现的证候类型予以归纳总结并进行频次统
计:痰饮内停(留饮)24 次,阳虚停饮 8 次,痰热互结
8 次,痰瘀阻滞 7 次,肝气郁滞,痰湿内阻 3 次,寒饮
互结 3 次,水热互结 2 次。可以看出,留饮仍然是临
床中甘遂半夏汤的主治病证,这一点与原文相符,同
时,笔者通过整理搜集到的文献对于留饮所引起的
疾病类型归纳为以下三类:首先是饮留胃肠所引起
的泄泻,其次是饮留心下引起的咳喘,最后是留饮阻
滞气机导致的疼痛,此三类疾病也是临床中应用甘
遂半夏汤治疗的主要疾病类型。然现代临床中对于
甘遂半夏汤的应用并不拘泥于留饮一证,如治疗痰
热互结证实常配伍使用大黄、桃仁、瓜蒌、黄连等清
热化痰药。治疗阳虚停饮证常配伍人参、肉桂、干姜
等补阳药。而针对痰瘀阻滞证则配伍五灵脂、枳实、
川芎、延胡索及一些虫类药以行气活血。
2. 3 含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床常用的配伍用
药类别及常用药物 甘遂半夏汤原方主要由甘遂、半
夏、白芍、炙甘草、蜂蜜组成。方中以甘遂为君,半夏为
臣,芍药为佐,甘草、蜂蜜为使。甘遂攻逐留饮,驱邪从
大小便而去,配以半夏散化饮,降浊下行,芍药开血痹
兼顾脾阴,又用甘草和中护液,白蜜缓急解毒[3]。总
之,本方之配伍甚为微妙,就水伏下泄之势,因势利导,
通因通用,取药性相反之功,以毒攻毒,相反相成,峻下
与补益合一扶正与祛邪并施,集众法于一方,体现了仲
景先生处方用药的灵活精当。然后世医家更是在此方
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灵活加减用药。在此,笔
者从所收集到的文献中针对甘遂半夏汤临床处方配伍
用药部分进行了归纳整理,对常用配伍药物的类别及
出现的频次予以总结(表 2)。
表 2 含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组方
配伍常用中药的频数统计
药物类别 常用药物(出现频次)
泻下药 峻下逐水药 牵牛子(7)、大戟(4)
攻下药 大黄(11)、芒硝(3)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白芥子(8)
清化热痰药 桔梗(9)、瓜蒌(7)、浙贝母(3)
止咳平喘药 葶苈子(6)、杏仁(3)
补虚药 补气药 白术(15)、党参(6)、人参(6)、大
枣(3)
补血药 当归(5)
理气药 枳实(7)、陈皮(6)、大腹皮(4)、木
香(3)
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五灵脂(4)
活血调经药 桃仁(9)、牛膝(3)
破血消癥药 莪术(3)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21)、薏苡仁(3)、泽泻(3)
化湿药 苍术(4)、厚朴(3)
温里药 干姜(3)、吴茱萸(3)
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 黄连(8)、黄芩(3)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桂枝(6)、生姜(5)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 代赭石(4)
消食药 莱菔子(3)
驱虫药 槟榔(4)
从录入的 116 味中药中统计出现频次在 3 次(包
含 3 次)以上的中药呈现在表 2 中,由表 2 可以看出使
用频次较高的前 10 味中药分别为:茯苓、白术、大黄、
桔梗、桃仁、白芥子、黄连、瓜蒌、牵牛子、枳实。按照
《中药学》(第 9 版)[4]归纳整理为 13 类,其中化痰止
咳平喘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泻下药居于前
5 位,然驱虫药中的槟榔取其行气、利水的功效,消食
药中的莱菔子取其降气化痰之功效,解表药中的桂枝、
生姜则分别取其助阳化气和化痰止咳的功效,而平肝
息风药代赭石取其重镇降逆的功效。原方中半夏属化
痰止咳平喘药,白芍、炙甘草、蜂蜜属补虚药,甘遂属泻
下药。此三类药恰好也是配伍使用较多的药类,由此
可见,配伍用药大多是对原方药物的补充和延伸,进一
步体现了峻下与补益合一、祛邪与扶正并施的思想。
同时,现代临床中又针对不同症候进行加减应用使本
方之应用更为广泛,如脾肾阳虚,水饮不化则加人参、
白术等补气药,痰热互结则配伍部分清热药如黄连、黄
芩等,而对于痰瘀阻滞型应配伍部分活血化瘀药如桃
仁、五灵脂等,肝气郁滞,痰湿内阻型则应疏肝理气、化
湿行滞因此配伍枳实、陈皮等理气药以及苍术、厚朴等
化湿药。
2. 4 含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剂量
及配伍比例的分布规律 对于反药的记载,《千金
09 (总1124)《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2 期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方》认为“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太平圣
惠方》说“病既不療,遂伤患者”。大量的古今文献资
料表明,中药十八反关乎用药安全,被历代官修本草
或医家巨著所收载,是中医临床重视和审慎的重要
内容,从十八反源流分析来看,除了后世遵古为训禁
用之外,也常基于以毒攻毒、相反为用的思想,使用
十八反中某些组合以治疗疑难杂症,常获殊效。由
此不禁产生疑问,反药既可同用治疗某些沉疴痼疾,
是否与其用量或配伍比例存在某种联系,故笔者对
于所搜集到的临床文献中甘遂与甘草的用量及配伍
比例进行了归纳整理。
仲景原方中记载:甘遂大者 3 枚(5g) ,而甘草用
如指大 1 枚(3g)。从笔者所统计的数据来看,现代临
床甘遂的用量为 0. 9 ~ 10g,而常用剂量为 3g 者占总
数的 27. 3%,与原方用量相近。《金匮要略》大黄甘遂
汤中甘遂用量 2 两,《伤寒论》十枣汤:“芫花(熬)甘
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上上三味等分。个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5]由此
可见,甘遂的用量古今较为接近。甘草甘平,药性和
缓,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
作用,有调和百药之功,故有“国老”之称。
甘草临床用量范围在 1 ~ 30g,其中常用的三个剂
量分别为 3g、6g、10g,分别占总数的 12. 7%、21. 8%、
29. 1%。姜卓、李孝成 [6]认为甘草,补气、缓急、解毒,
如内服(成人量,以下同)用 1 ~ 5g,可起调和作用;5 ~
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 30g 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
用,用于阿狄森病与补心气等。
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遂与甘草相配,表现为毒
性反应且与两者的比例极其密切,杨志军等[7]通过实
验证明甘草的用量若等于或大于甘遂时毒性较大,说
明甘遂、甘草配伍后毒性的强弱与两种药物之间的配
伍比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原方中甘遂与甘草的用药
比例为 5∶ 3,笔者统计的甘遂与甘草 1 ∶ 1(25. 5%)所
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 1 ∶ 2 (14. 5%)、3 ∶ 10
(10. 9%) ,进一步统计得出甘遂与甘草的比例在 1 ∶ 1
~ 1∶ 5 之间所占的比例为 76. 1%。由此可以看出,现
代临床中多采用甘草剂量大于甘遂的配伍方式,与原
方配伍比例不尽相同。
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可见剂量的重
要性,因此,如何确定适宜的药物剂量,使临床用药中
既能够获得最大的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值得
探讨。
3 讨论
通过对收录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为今后的
“十八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文献中甘遂的入药
方式不一,有研末入药者,也有直接入汤剂煎煮者,近
年来许多研究证明甘遂的毒性与剂型有着密切的关
系。药物释放速率、机体吸收速率及药物成分的变化
与剂型密切相关,同一药物剂型不同,毒性亦不同[8]。
而通过对甘遂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甘遂毒性成分同
时也是其有效成分[9]。因此,临床中应用甘遂治疗疾
病时可根据病证的不同酌情采用甘遂入汤剂或散剂以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文献当中有一篇[10]提
到将甘遂打碎用甘草煎浓汁浸泡的方法缓解甘遂的毒
性,此法可行与否有待研究。
甘遂半夏汤为仲景名方之一,流传至今已逾千
年,然其中载有甘遂 -甘草这一反药组合,后世历代
医家对其说法不一,现代临床中亦不乏其例。反药
是否能够同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笔
者仅从现代临床医案中归纳总结了一些线索,以甘
遂半夏汤为主方,随症加减用于治疗呼吸科、妇科、
神经内科等多种疾病,而并非单纯的局限于对留饮
的治疗;其主治病证中证候类型以痰饮内停为主;甘
遂半夏汤在临床应用中,常与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
药、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配伍使用;甘遂与
甘草的比例以 1∶ 1 的配伍比例最为常见与原文记载
存在出入,其原因可能与药材品质相关,抑或是有其
药效毒理方面的考量,对于这一点可以在今后的实
验中作为一个考察方面。
参考文献:
[1] 刘青,邓毅,宁艳梅. 中药“十八反”配伍研究进展[J]. 甘肃中
医,2007,20(11)∶ 11 - 121.
[2]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9.
[3] 范永升,姜德友.金匮要略[M].第 9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4. 241.
[4] 钟赣生.中药学[M]. 第 9 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9 - 417.
[5]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0.
[6] 姜卓,李孝成.甘草的合理应用[J]. 中药天地,2001,10(2)∶ 51
- 52.
[7] 杨志军,邓毅,王昕,等. 甘遂与甘草配伍对小鼠肝脏组织中
MDA,GSH - Px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医研究,2006,19(7)∶
15.
[8] 常章富. 细辛的内服用量与毒性[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
(6)∶ 721 - 726.
[9] 严亨波,肖新月,马双成,等.大戟科 5 种有毒中药材的活性成分
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7,10(6)∶ 544.
[10] 杜社全,杨杰.补泻交替法治疗肝硬化腹水 66 例[J]. 中西医结
合肝病杂志,2006,16(6)∶ 373 - 374.
收稿日期:2014 - 07 - 30;修回日期:2014 - 09 - 11
(本文编辑:高天虹)
19(总1125)《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2 期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