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effects of Baisong tablet on the behaviors and CRHmRNA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of rats following chronic stress

白松片对慢性应激抑郁小鼠模型行为学及脑内CRHmRNA表达的影响



全 文 :白松片对慢性应激抑郁小鼠模型行为学及脑内
≤• ‹°• ‘„表达的影响
曹美群 o胡随瑜 3 o张春虎 o王勇华
k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o湖南 长沙 wtsss{l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白松片对慢性应激小鼠行为学和脑内 ≤• ‹°• ‘„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不同应激因
子交替持续应激 ut §复制小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 o观察小鼠体重增加情况和行为学指标 o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k• ×2°≤• l方法测定小鼠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额叶 ≤• ‹°• ‘„表达情况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o慢性应激模型组
行为学明显处于抑郁状态 o脑内 ≤• ‹°• ‘„表达显著升高 o体重增长显著缓慢 ~而中药白松片可显著改善行为学指
标 o体重增加较快 o降低 ≤• ‹°• ‘„表达 ∀结论 }白松片具有抗抑郁作用 o并可能与降低脑内 ≤• ‹°• ‘„表达有关 ∀
≈关键词  慢性应激 ~行为学 ~≤• ‹°• ‘„ ~白松片 ~中药药效学
≈中图分类号  • u{x1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xlsv2sut|2sw
≈收稿日期  ussv2tu2ts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0科技攻关项目资助kusst…„zst„uul
≈通讯作者  3胡随瑜 oר¯ }kszvtlwvuzuuu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o目前随
着社会竞争的增加 o抑郁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近年来已逐渐有一些关于中药抗抑郁实验研究的报
道 o其结果显示中药抗抑郁效果良好 o且不良反应较
小≈t ou  ∀本实验研究的中药白松片主要由刺蒺藜等
中药制成 o具有疏肝理气 !醒脾益肾之功效 o临床上
用于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
讨白松片抗抑郁的药效学基础 ∀现报告如下 ∀
1 材料
111 药品和试剂
白松片k院内制剂 o生产批号 ussvs|tul由湘雅
医院药剂科提供 ~盐酸氟西汀胶囊k礼来苏州制药有
限公司生产 o批号 uttsutl ~×µ¬½²¯ 购自 Š¬¥¨¦²公司 ~
פª酶购自宝生生物公司 ~逆转录试剂盒购自 …Œ
公司 ~≤• ‹引物和 Β2¤¦·¬±由上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合成 ∀
112 动物
健康 Ž 小鼠 ys 只 o雌 !雄各半 o平均体重
kus ? xl ªo由中南大学动物学部提供 ∀
113 仪器
凝胶成像分析仪k美国 ≥·µ¤·¤ª¨ ±¨ 公司l ~°≤• 仪
k美国 °¨ µ®¬±2∞¯ °¨ µ公司l ~⁄≠≠ ¶型电泳仪k北京六
一仪器厂l ∀
2 方法
211 造模方法k除空白对照组l
各组动物分组后第 t ∗ v天正常喂养 o不予刺激
以适应环境 ~第 w ∗ uw天每天随机选取冰水kw ε l
浸泡 w °¬± !高温环境kws ε lx °¬± !昼夜颠倒 !强迫
游泳 x °¬± !夹尾 t °¬± !禁水 uw «!禁食 ty «等 z种
刺激中的任意 t种 o连续刺激 ut §∀
212 动物分组及处置
随机表法分为 y组 o每组动物数为 ts只 o分别
为空白对照组 !模型对照组 !氟西汀对照组 !白松片
小 !中 !大剂量组 ∀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灌服等体积
蒸馏水 ~氟西汀组灌服盐酸氟西汀 u1y °ª#®ªpt ~白
松片小 !中 !大 剂量组分别灌服白松药液 o相当于生
药量 y1uw ot{1zu ovt1u ª#®ªpt o所有动物均每天灌
胃 t次 o连续 ut §∀
213 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和行为学指标
21311 体重变化 记录每只小鼠在实验的第 t oz o
tw out天的体重并比较各组体重增加的情况 ∀
21312 游泳不动时间 参照 °²µ¶²¯·等≈v 的方法并
加以改进 o将小鼠于末次灌胃后 u «置于水深 tx ¦°
的器皿内 o水温kux ? tl ε o观察 y °¬±并记录每只
小鼠在后 w °¬±内的累计不动时间 ∀
21313 蔗糖消耗量 所有小鼠在开始造模后的第
uu天禁水 uw «后任其饮用 t h的蔗糖水 uw «o观察
各组动物在 uw «内的糖水消耗量 ∀
#|tu#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21314 悬尾不动时间 参照 ≥·¨µ∏等≈w 的方法 o小
鼠于强迫游泳实验 x «后将小鼠尾端 u ¦°的部位固
定在一根水平木棍上 o使动物呈倒挂状态 o其头部离
水平面 x ∗ y ¦°o用木板隔开相邻动物的视线 o记录
每只动物在 x °¬±内的累计不动时间 ∀
214 标本采集
造模完成后先将动物快速颈椎脱臼 o然后剥离
脑组织并分别切取大脑皮质额叶和下丘脑装入不同
∞°管内 o速置液氮中保存 ∀
215 小鼠大脑皮质额叶和下丘脑 ≤• ‹°• ‘„ 表达
的测定
21511 总 • ‘„ 的提取 !逆转录及聚合酶链反应
用 ×µ¬½²¯ 试剂盒分别提取大脑皮质额叶和下丘脑总
• ‘„ o然后严格按美国 …Œ公司提供的 • √¨¨ µ·„¬§
ƒ¬µ¶·≥·µ¤±§¦⁄‘„ ≥¼±·«¨¶¬¶Ž¬·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合
成第一链 ¦⁄‘„ o再用合成的 ¦⁄‘„进行聚合酶链反
应 ∀ ≤• ‹ 引 物 序 列 为 xχ2≤„Š„„≤„„≤„Š×2
Š≤ŠŠŠ≤×≤„2vχ o xχ2ŠŠ„„„„„Š×ׄŠ≤≤Š≤„Š≤≤×2
vχ o°≤• 循环条件为 }|w ε 预变性 x °¬±o继以 |w ε
变性 vs ¶oxx ε 退火 vs ¶ozu ε 延伸 ys ¶o共 vs个循
环 ozu ε 延伸 ts °¬±∀同时用同源 ¦⁄‘„ 以 Β2¤¦·¬±
作为内对照扩增 o条件同上 ∀
21512 电泳和定量 取 °≤• 产物 { ˏ于 t1u h琼
脂糖凝胶中电泳 o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条带进
行扫描 o并记录条带的吸光度值 o除以相同来源的总
• ‘„所扩增的 Β2¤¦·¬±条带的吸光度值 o进行半定量
测定 ∀
2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o两组间比较用
最小显著差法 o统计分析用 ≥°≥≥tt1s 软件运算完
成 ∀
3 结果
311 小鼠各组之间体重增加情况k见表 tl
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少于空白
组 o差异有显著性k Π s1sxl ~白松片试验小 !中 !大
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小鼠体重增加均高于模型组 o差
异有显著性k Π s1sxl ∀
312 行为学指标情况k见表 ul
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
不动时间明显长于空白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 Π 
s1sxl ~白松片小 !中 !大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强迫游泳
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均少于模型组 o差异有显
著性k Π s1sxl ~模型组小鼠蔗糖消耗量较空白组
减少 o差异有显著性k Π s1sxl ~白松片小 !中 !大剂
量组和氟西汀组小鼠蔗糖消耗量均较模型组增多 o
差异有显著性k Π s1sxl ∀
表 t 各组动物体重增加比较kcξ ? σ, ν € tsl
组别
剂量
rª#®ªpt
体重rª
z § tw § ut §
空白对照组 p w1xs ? w1xv tv1u ? w1ts tw1wx ? u1zs
模型对照组 p s1{x ? u1tz v1yx ? w1{| w1zs ? w1yyul
氟西汀对照组 s1ssu y s1|s ? t1xt z1ux ? v1|z tt1zs ? v1z|tl
白松小剂量组 y1uw s1xx ? t1wy |1|s ? w1sw tt1us ? x1uytl
白松中剂量组 t{1zu u1us ? u1tu z1|x ? w1st ts1xx ? w1vwtl
白松大剂量组 vt1u t1sx ? t1x| {1x ? v1{z
注 }与模型组比较tl Π s1sx ~与空白组比较ul Π s1sxk表 u ov同l
表 u 小鼠行为学指标情况比较kcξ ? σ, ν € tsl
组别 剂量rª#®ªpt 游泳不动时间r¶ 悬尾不动时间r¶ 蔗糖消耗量r°
空白对照组 p x{1s ? tt1| xs1y ? {1v s1|{ ? s1tv
模型对照组 p tvx1x ? tz1tul |v1z ? tx1sul s1uz ? s1s|ul
氟西汀对照组 s1ssu y y|1x ? tv1wtl xy1| ? tu1ttl s1{y ? s1tutl
白松小剂量组 y1uw |u1x ? ts1ytl {u1s ? ts1xtl s1zz ? s1tytl
白松中剂量组 t{1zu z|1| ? tx1utl yx1t ? tt1ztl s1{u ? s1t{tl
白松大剂量组 vt1u yx1z ? {1vtl xy1z ? tt1wtl s1|u ? s1twtl
313 小鼠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额叶的 ≤• ‹°• ‘„ 表
达k见表 vl
模型组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额叶 ≤• ‹°• ‘„表达
较空白组明显增强 o白松片小 !中 !大剂量组和氟西
汀组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额叶的 ≤• ‹°• ‘„表达与模
型组比较均有所减弱 ∀
#suu#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表 v 小鼠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额叶的 ≤• ‹°• ‘„rΒ
2¤¦·¬± °• ‘„表达kcξ ? σ, ν € tsl
组别
剂量
rª1®ªpt
≤• ‹°• ‘„rΒ2¤¦·¬± °• ‘„ •¤·¬²
大脑皮质额叶 下丘脑
空白对照组 p s1tyw ? s1suy s1zv{ ? s1szt
模型对照组 p s1vzy ? s1sxzul s1|y{ ? s1ttsul
氟西汀对照组 s1ssu y s1vuz ? s1svutl s1z|v ? s1{x|tl
白松小剂量组 y1uw s1uxw ? s1swstl s1zyu ? s1syxtl
白松中剂量组 t{1zu s1txv ? s1svytl s1zuu ? s1swytl
白松大剂量组 vt1u s1uvv ? s1swvtl s1z|s ? s1szttl
4 讨论
抑郁症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 o目前尚不十分清
楚 o其神经内分泌系统研究中 ‹°„轴功能亢进是抑
郁症较为公认的改变≈x oy  ∀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刺激
可能通过引起动物脑内 ≤• ‹基因表达增强 o进一步
引起持续的 ‹°„轴功能亢进和高皮质酮血症 o从而
出现一系列的抑郁症状 o由此可见应激诱发的抑郁
状态可能还与相关基因及表达的异常有关 ∀现在已
有 us多种抑郁症动物模型 o其中包括应激模型 !孤
养模型或分养模型 !遗传选择性模型等 ∀本实验选
用的慢性轻度不可预知的应激抑郁模型k≤≥l是应
激模型的一种 o由 Ž¤·½ •于 t|{t2t|{u年提出≈z2|  o
经 • ¬¯¯ ±¨ µ等≈ts 的改进逐渐形成 ∀该模型主要通过
随机给予多种不同的应激因子长期刺激动物来模拟
人类慢性低水平的应激源所致的抑郁症 ∀其应激因
子种类多 o具有多变性 o使动物不能预料刺激的发
生 o可防止产生适应性 o同时应激因子强度低 o与实
际生活中长期低水平应激导致抑郁症发生机理非常
接近 ~此外行为学改变持续足够长的时间 o可以允许
抗抑郁剂的长期应用 o因此该模型目前被广泛用于
抗抑郁药物和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 ∀本实验研究结
果显示 }慢性应激模型组体重增长减慢 o在行为学方
面运动能力减弱 o快感缺乏 o处于明显的抑郁状态 o
模型的复制是成功和可靠的 ∀白松片 v个试验组和
氟西汀组与模型组比较各行为学指标都得到了明显
的改善 ∀这表明白松片可改善慢性应激所致的抑郁
小鼠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o具有抗抑郁
作用 ∀
 ¬¯¦±¬²等≈tt 研究表明不同应激刺激大鼠脑室
周核 ≤• ‹基因表达增强 o≤• ‹ 释放增加 o而各种抗
抑郁药物治疗后引起 ≤• ‹基因表达减弱 o所以认为
抑郁症可能是分子疾病 ∀≥·¨√¨ ± ≤等≈tu 报道急性或
慢性应激可诱导大鼠下丘脑室旁核 ≤• ‹«±• ‘„ 和
°• ‘„表达增强 o而长期给予抗抑郁药可以下调此
基因表达 o使之恢复正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应
激模型组小鼠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额叶 ≤• ‹°• ‘„的
表达均升高 o白松片各剂量组和氟西汀组该基因表
达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 o进一步证明慢性刺激诱发
的抑郁症与脑内 ≤• ‹ 基因表达增强 o促进 ≤• ‹ 分
泌增多 o引起持续的 ‹°„ 轴功能亢进有关 o而白松
片可下调抑郁小鼠脑内该基因的表达 ∀因此下调
≤• ‹基因表达 o抑制 ‹°„轴功能亢进可能是白松片
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
≈参考文献 
≈t  张有志 o聂惠民 o张德昌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经方治疗抑郁
症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ousst ozkzl }vs1
≈u  傅 强 o马世平 o瞿 融 1 半夏厚朴汤抗抑郁作用研究2 ´ 1 中
国药科大学学报 oussu ovvkyl }xtw1
≈v  °²µ¶²¯·• ⁄o…¨ µ·¬± „ o¤¯©µ¨ 1 …¨ «¤√¬²∏µ¤¯ §¨¶³¤¬µ¬± °¬¦¨ }„³µ¬°¤µ¼
¶¦µ¨ ±¨¬±ª·¨¶·©²µ¤±·¬§¨³µ¨¶¶¤±·¶1 Αρχη Ιντ Πηαρµαχοδψντηερot|zz o
uu| }vuz1
≈w  ≥·¨µ∏o≤«¨µ°¤·• o׫¬¨µµ¼ …o ετ αλ1 ׫¨ ·¤¬¯¶∏¶³¨ ±¶¬²±·¨¶·}„ ±¨ º
°¨ ·«²§©²µ¶¦µ¨ ±¨¬±ª ¤±·¬§¨³µ¨¶¶¤±·¶¬± °¬¦¨1 Πσψχηοπηαρµαχολογψo
t|{x o{x }vyz1
≈x  ≤¤·¤¯¤± • o Š¤¯ ¤¯µ·  o ≤¤¶·¨¯ ¤¯±²¶  o ετ αλ1 °¯ ¤¶°¤ ¦²µ·¬2
¦²·µ²³«¬±2µ¨¯¨ ¶¬±ª ©¤¦·²µ ¬±§¨³µ¨¶¶¬√¨ §¬¶²µ§¨µ¶1 Βιολπσψχηιατρψo
t||{ owwktl }tx1
≈y  ¬·¦«¨¯¯ „ 1 ׫¨ µ²¯¨²©¦²µ·¬¦²·µ²³«¬± µ¨¯¨ ¤¶¬±ª©¤¦·²µ¬±§¨³µ¨¶¶¬√¨
¬¯¯ ±¨ ¶¶}¤¦µ¬·¬¦¤¯ µ¨√¬¨º1 Νευροσχι βιοβεηαϖ Ρεϖot||{ ouukxl }yvx1
≈z  Ž¤·½ • o •²·«Ž„ o≤¤µµ²¯¯ … 1 „¦∏·¨ ¤±§¦«µ²±¬¦¶·µ¨¶¶ ©¨©¨¦·¶²±
²³¨ ±©¬¨ §¯¤¦·¬√¬·¼ ¬± ·«¨ µ¤·}¬°³¯¬¦¤·¬²±¶©²µ¤ °²§¨¯ ²© §¨³µ¨¶¶¬²±1
Νευροσχι Βιο βεηαϖε Ρεϖot|{t oxkul }uwz1
≈{  Ž¤·½ • o≥¬¥¨¯ 1 „±¬°¤¯ °²§¨¯ ²© §¨³µ¨¶¶¬²±}·¨¶·¶²©·«µ¨¨¶·µ∏¦2
·∏µ¤¯ ¼¯ ¤±§³«¤µ°¤¦²¯²ª¬¦¤¯ ¼¯ ±²√¨ ¯ ¤±·¬§¨³µ¨¶¶¤±·¦²°³²∏±§¶1 Πηαρ2
µαχολ Βιοχηεµ Βεηαϖot|{u oty }|zv1
≈|  Ž¤·½ • 1 „±¬°¤¯ °²§¨¯ ²© §¨³µ¨¶¶¬²±}³«¤µ°¤¦²¯²ª¬¦¤¯ ¶¨±¶¬·¬√¬·¼ ²©
¤«¨ §²±¬¦§¨©¬¦¬·1 Πηαρµαχολ Βιοχηεµ Βεηαϖot|{u otykyl }|yx1
≈ts  • ¬¯¯ ±¨ µ°1 ∂¤¯¬§¬·¼oµ¨ ¬¯¤¥¬¯¬·¼ ¤±§∏·¬¯¬·¼ ²©·«¨ ¦«µ²±¬¦°¬¯§¶·µ¨¶¶
°²§¨¯²©§¨³µ¨¶¶¬²±}¤ts2¼¨ ¤µµ¨√¬¨º ¤±§ √¨¤¯∏¤·¬²±1 Πσψχηοπηαρµα2
χολγψ k…¨ µ¯l ot||z otvwkwl }vt|1
≈tt   ¬¯¦±¬²1 ²¯ ¦¨∏¯¤µ±¨ ∏µ²¥¬²¯²ª¼ ¤³³µ²¤¦«¨¶·²§¼¶·«¼°¬¤1 ≥³¨¦¬¤¯ ¯¨ ¦2
·∏µ¨¶©²µ³¯ ±¨¤µ¼¶¨¶¶¬²±¶1 …¨ ¬­¬±ª}…¨ ¬­¬±ª  §¨¬¦¤¯ ˜±¬√¨ µ¶¬·¼ °∏¥¯¬¶«2
¬±ª ‹²∏¶¨ ot||z1vu1
≈tu  ≥·¨√¨ ± ≤ o ¬¦«¤¨¯o≤«¤µ¯¨ ¶…1 • ª¨∏¯¤·¬²± ²©¦²µ·¬¦²·µ²³¬±2µ¨¯¨ ¤¶¬±ª
©¤¦·²µ±¨ ∏µ²±¤¯ ¶¼¶·¨°¶¤±§«¼³²·«¤¯¤°¬¦2³¬·∏¬·¤µ¼2¤§µ¨±¤¯ ¤¬¬¶¤¦·¬√¬2
·¼ ¥¼ ¶·µ¨¶¶¤±§¦«µ²±¬¦¤±·¬§¨³µ¨¶¶¬²± ·µ¨¤·° ±¨·1 ϑ Πηαρµαχολ Εξπ
Τηερoussu ovsskvl }ts{x1
#tuu#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
Τηε εφφεχτσ οφ Βαισονγ ταβλετ ον τηε βεηαϖιορσ ανδ ΧΡ Ηµ Ρ ΝΑ
εξπρεσσιον ιν τηε βραιν οφ ρατσφολλοωινγ χηρονιχ στρεσσ
≤„’  ¬¨2 ∏´± o ‹˜ ≥∏¬2¼∏o‹„‘Š ≤«∏±2«∏o • „‘Š ≠²±ª2«∏¤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Χοµβινεδ Τραδιτιοναλ Χηινεσε ανδ Ωεστερν Μεδιχινε , Ξιανγψα Ηοσπιταλ, Χεντραλ Σουτη Υνιϖερσιτψ, Χηανγσηα wtsss{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ײ¬±√ ¶¨·¬ª¤·¨·«¨ ©¨©¨¦·¶²© …¤¬¶²±ª·¤¥¯ ·¨²± ·«¨ ¥¨ «¤√¬²µ¶¤±§ ≤• ‹°• ‘„ ¬¨³µ¨¶¶¬²± ¬±·«¨ ¦«µ²±¬¦¶·µ¨¶¶
µ¤·¶1 Μετηοδ : • ¤·¶º µ¨¨ ¬¨³²¶¨§·²§¬©©¨µ¨±·º¤¼¶²©¦«µ²±¬¦¶·µ¨¶¶1 …²§¼ º ¬¨ª«·¤±§¥¨«¤√¬²µ¶º µ¨¨ ¬±√ ¶¨·¬ª¤·¨§§∏µ¬±ª·«¨ º«²¯¨³µ²¦¨§∏µ¨ o
·«¨ ≤• ‹°• ‘„ ¬¨³µ¨¶¶¬²±¶¬±·«¨ «¼³²·«¤¯¤°∏¶¤±§³µ¨©µ²±·¤¯ ¦²µ·¨¬º µ¨¨ ¶¨ °¬´∏¤±·¬©¬¨§¥¼·«¨ • ×2°≤• ° ·¨«²§1 Ρεσυλτ : Œ±¦²°³¤µ¬¶¬²± º¬·«
·«¨ ±²µ°¤¯ ªµ²∏³oµ¤·¶ ¬¨³²¶¨§·²¦«µ²±¬¦¶·µ¨¶¶¶«²º §¨§¨¦µ¨¤¶¨§¥²§¼ º ¬¨ª«·¤±§¤¶¬ª±¬©¬¦¤±·µ¨§∏¦·¬²± ²©¦²±¶∏°³·¬²± ²©¶∏¦µ²¶¨ ¶²¯∏·¬²±o
¤±§·«¨ §∏µ¤·¬²± ²©¬°°²¥¬¯¬·¼ §∏µ¬±ª·«¨ ©²µ¦¨§¶º¬°°¬±ª·¨¶·º¤¶¬±¦µ¨¤¶¨§¶¬ª±¬©¬¦¤±·¯¼1 ׫¨ ¦«µ²±¬¦¶·µ¨¶¶µ¤·¶º¤¶¬± §¨³µ¨¶¶¬²± ²©¥¨ «¤√2
¬²µ1 ≤• ‹°• ‘„ ¬¨³µ¨¶¶¬²±¬±·«¨ ¥µ¤¬± ²©·«¨ ¦«µ²±¬¦¶·µ¨¶¶µ¤·¶º¤¶∏³µ¨ª∏¯¤·¨§¶¬ª±¬©¬¦¤±·¯¼ o º«¬¯¨ ¬·º¤¶§²º±µ¨ª∏¯¤·¨§¬±·«¨ ªµ²∏³¶²©
…¤¬¶²±ª·¤¥¯ ·¨¤±§·«¨ ªµ²∏³²©©¯∏²¬¨·¬±1 Χονχλυσιον :…¤¬¶²±ª·¤¥¯ ·¨«¤¶·«¨ ©¨©¨¦·²©¤±·¬§¨³µ¨¶¶¤±·o¤±§¬·°¤¼ ¥¨ µ¨ ¤¯·¨§·²·«¨ ©¨©¨¦·²©·«¨
§²º±µ¨ª∏¯¤·¨§≤• ‹°• ‘„ ¬¨³µ¨¶¶¬²±¬± ¥µ¤¬±1
[ Κεψ ωορδσ] ¦«µ²±¬¦¶·µ¨¶¶~«¤√¬²µ¶~≤• ‹°• ‘„ ~…¤¬¶²±ª·¤¥¯ ·¨~³«¤µ°¤¦²§¼±¤°¬¦¶²©·µ¤§¬·¬²±¤¯ ≤«¬±¨ ¶¨ ° §¨¬¦¬±¨
≈责任编辑 古云侠 
≈收稿日期  ussw2sx2us
≈通讯作者  3杨 祥 良 o ר¯ } k suz l {zz|wztt o ∞2°¤¬¯}¼¬¯ ƒ
±¤±²°¨ §¬¦¬±¨ q¦²° q¦±
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
唐晓荞t o杨祥良u 3
kt1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o湖北 武汉 wvssz| ~
u1 华中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o湖北 武汉 wvsszwl
≈摘要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对灯盏花素实验性小肠吸收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
循环法和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灯盏花素普通粉剂和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的小肠吸收及肠壁通透性 ∀结果 }大鼠在
体小肠吸收实验中 o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单位吸收量和单位吸收率分别提高 zv1zx h和 wz1tt h o肠壁通透性增加
zv1tv h ~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 o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单位吸收量和单位吸收率分别提高 wt1ut h和 vs h o肠壁通透
性增加 v|1vx h ~在 s ∗ tss Λª#°pt内 o吸收符合 ƒ¬¦®. ¶扩散定律 o表现出一级动力学过程 ∀结论 }灯盏花素磷脂复
合物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 o并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来改善其吸收 ∀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磷脂复合物 ~小肠吸收 ~在体循环 ~外翻肠囊法
≈中图分类号  • u{x1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xlsv2suuu2sw
灯盏花素k¥µ¨√¬¶¦¤³¬±¨ l是一种天然黄酮类药
物 o有活血化瘀 !通经活络的功效 o临床上广泛用于
心脑血管病的治疗≈t  ∀但由于水溶性和脂溶性不
高 o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t  ∀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 o
笔者采用磷脂复合方法自制了灯盏花素磷脂复合
物 o考查了其在体 !离体大鼠小肠吸收的情况 o与普
通灯盏花素粉进行了比较 o以期为灯盏花素新剂型
的研制提供更多的思路 ∀
1 仪器 !药品及动物
111 仪器
¤°¥§¤…¬²ws ˜∂r∂Œ≥型紫外分光光度计k美国
°¨ µ®¬±2∞¯ °¨ µ公司l ~电热恒温水浴锅k武汉琴台医疗
器械厂l ~ ‹p u恒流泵k上海市沪西仪器厂l ∀
#uuu#
第 vs卷第 v期
ussx年 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v
ƒ ¥¨µ∏¤µ¼ous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