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学术探讨#
细辛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
与细辛药材 °生产关系的探讨
周长征t o杨祯禄u o李 银t o杨春澍v
kt q北京市中药科学研究所 o北京 tssstt ~
u q四川省中药学校 o四川 峨眉 ytwust ~
v q北京中医药大学 o北京 tsssu|l
≈摘要 目的 }探讨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方法 o总结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成果及其在细辛药材 °生产中的应
用 ∀方法 }采用本草学 !植物学 !孢粉学 !化学 !药理学 !酶化学 !细胞学及 °⁄技术 o对细辛的本草沿革 !植物基源 !药材
常规检测 !花粉形态 !染色体及核型 !农药残留 !微量元素 !挥发油组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与结论 }提出
了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 ~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结论为细辛药材 °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关键词 细辛 ~道地药材 ~方法论 ~°
/中药现代化0必须立足于/中药材的现代化0 ∀
所谓/中药材的现代化0即通过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
k°l o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与稳定性 o从而使中药
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及其安全性 !有效性和稳定性
得以保证 ∀作者认为 o发展中药材 °生产的科学
前提有三 o一要保证种质优良 o二要确定适宜的生产
环境 o三是要有系统而标准化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
工规程k≥°规程l ∀而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即能
为这三个科学前提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曾
对细辛道地药材进行过系统研究 o下面就谈一下细
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结论与细辛道地药材 °
生产的关键问题 o以供同行讨论 ∀
1 细辛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包含有特定的产地 o特定的植物
品种 o合理的栽培 !加工 !贮藏 !经营等一系列符合祖
国传统医药学理论 o且经过医学实践优良的药材品
种≈t o细辛道地药材是指产于东北的辽细辛k包括
北细辛 Ασαρυ µ ηετεροτροποιδεσ ƒµq ≥¦«°¬§·√¤µq
µ ανδσηυριχυ µ k ¤¬¬° ql ¬·¤ªq和汉城细辛 Α .
σιεβολδιι ¬´ q√¤µq σεουλενσε ¤®¤¬l和陕西华山附
近的华细辛 Α . σιεβολδιι ¬´ q~其中华细辛为历史
≈收稿日期 usss2s|2sw
上最早的细辛道地药材 o辽细辛为新兴品种 o是在用
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地药材 ∀我们研究发现 o华
细辛和辽细辛的药材质量明显优于细辛属 Ασαρυ µ
的其他植物 ∀即细辛道地药材具有客观实在
性≈u ov ∀
2 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
甄别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 o寻找主导因子是进
一步弘扬道地药材优势 o发展道地药材生产的前提
和关键 ∀肖小河认为 o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有生境
主导型 !种质主导型 !技术主导型 !传媒主导型以及
多因子关联决定型≈t ∀我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
发现 o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与种质 !生态 !地理条件 !
合理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等多种因子有关 o其中
种质是主导因子 ∀即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是以
种质为主导的多因子关联决定型≈u ∀
3 细辛道地药材 °生产基地所用优良种质和地
点的优选
既然种质是决定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主导因
子 o则优良种质的筛选成为搞好细辛 °栽培 !发
展细辛道地药材生产最关键的因素 ∀经过系统的实
验研究和产地考查 o作者认为 o将细辛道地药材的生
产基地建在东北地区 o主要栽培用种选用辽细辛比
较合适 ∀原因如下 }≠ 从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的含
量来看 o辽细辛的挥发油含量较华细辛高≈w ~挥发
#vwv#
第 uy卷第 x期
usst年 x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x
¤¼ qousst
油中有致癌活性的黄樟醚含量辽细辛较华细辛
低≈x ~急性毒性辽细辛较华细辛小≈u ∀从安全性和
有效性来看辽细辛优于华细辛 ~ 辽细辛的野生资
源保护较好 o可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辽细辛
的植株较华细辛粗壮 !产量高 !抗逆性强 ~…东北地
区自 zs年代末即开始大规模栽培细辛 o药农栽培细
辛的经验丰富 ~ 辽细辛的栽培技术研究较多 o现已
有较成熟的栽培加工技术 ~¡东北地区气候较寒冷 o
病虫害较少 o可以少施或不施用农药 o药材中的农药
残留问题就比较易于解决 ~东北地区土壤较肥沃 o可
以少施或不施用化肥 ~从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o提高
经济效益 ~¢东北地区是细辛的传统道地产区之一 o
辽细辛是传统细辛道地药材品种之一 o历史依据充
分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o在一些地区尚能
找到大片未开垦的土地 o东北地区的大型农场也较
多 o便于集中种植 !集中管理 o药材的质量和生产的
经济效益较有保障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o东北地区
多将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混栽 ~也就是说辽细辛是北
细辛和汉城细辛的混合物 o且两者的比例不一 ∀这
样细辛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就易受到影响 ∀为此 o我
们对东北地区不同产地的北细辛和汉城细辛药材进
行了比较研究 o从中筛选出了较为优良而纯正的种
质 o以用于细辛药材的 °基地 ∀
4 影响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生态环境因子分析
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最重要
的外在因素 ∀作者认为 o生态环境对药材质量的影
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o一是药用植物因其适
应性特点而产生获得性遗传的种内变异 ~二是直接
影响药用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o从而影响到植
物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道地药材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o往往使药用植物特别适宜于某
些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形成和积累 o从而直接影
响到药材质量 ∀为分析各环境因子对细辛道地药材
质量的影响 o我们研究了各细辛道地产地的生态 p
地理因子数据 o发现在各环境因子中合适的土壤和
光照条件对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最重要≈u ∀郁闭
度对细辛类药材的挥发油含量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种类及含量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z ∀我们对细辛
道地药材与生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做过相关分
析 o结果发现 o在所研究的 vt种元素中 otz种元素
呈正相关 o其中z种元素有较显著的相关性k Π
s qsx o土壤对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的≈{ ∀总之 o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细辛道地药材
形成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在各种环境因子中 o光照
和土壤对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是最重要的 ∀在对药
材质量和产地生境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o我
们优选出了适于细辛药材生产的最优生态因子指
数 ∀
5 优良种质的鉴别
作者运用薄层层析≈| !细胞学≈u !酶化学≈t 和
⁄指纹图谱技术≈tt 为细辛道地药材的优良种质
建立了多元鉴别体系 ∀
6 采收加工与田间管理
细辛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 ∀有研究表明 o
细辛道地药材的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甲
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的含量随采收季节和生长年限的
变化而不同≈tu ∀因此 o采收季节和生长年限的合理
确定对药材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o采收后合理
的加工 !贮藏方法k如阴干 !密闭存贮l对保证细辛道
地药材的质量也是必要的 ∀我们在参阅文献和实地
考察的基础上确立了规范化的生长年限 !采收季节
及采收加工 !贮存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o市售细
辛道地药材中杂质的含量高达 ts h左右≈w ∀远高
于5药典6 [ t h的标准 ∀我们发现 o杂质来源主要是
根系中夹带的泥沙 ∀如何在保证有效成分少散失的
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去掉泥沙是采收加工过程中的一
个关键技术环节 ∀
细辛挥发油 |s h以上存在于根系中≈w ∀因此 o
如何提高根占全草重量的比例 o是田间管理中的一
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们在文献检索 !实验研究和
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o对田间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
详尽的比较研究 o并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 ∀
7 绿色中药材的生产
我们对各产地细辛道地药材的有机氯农药残留
量≈tv !药材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进行了较为系
统的研究 o并对基地的选择 !使用农药的种类及药材
中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探讨 ∀据此制
定了生产绿色细辛药材的具体措施 ∀
8 其他
根据我们多学科研究的成果 o作者还对细辛属
植物的系统演进 !分类学 !多样性保护策略 !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细辛类药材的临床合理利用等方面进
行了探讨≈u ∀为细辛道地药材的 °生产提供了
较为深厚的科学保证 ∀
#wwv#
第 uy卷第 x期
usst年 x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x
¤¼ qousst
≈ 参考文献
≈t 肖小河 o夏文娟 o陈善墉 q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 q中国中药杂
志 ot||x ouskyl }vuv q
≈u 周长征 q中国细辛属植物分类学及细辛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 q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 ot||{ q
≈v 米秋雯 o杨春澍 q细辛的本草学研究 q中国药学杂志 ot||s oux
kvl }tzv q
≈w 周长征 o杨春澍 o柳树林 q中药细辛的质量检测 q基层中药杂
志 ot||{ otukvl }uu q
≈x 周长征 o杨春澍 o马长华 o等 q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挥发油中甲
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的含量 q中国药学杂志 ot||| ovwktul }{vy q
≈y 南京农业大学 q土壤农化分析 q第二版 q北京 }北京出版社 o
t||w qtsx q
≈z 陈朋胜 q辽细辛栽培简介 q中草药通讯 ot|z{ o|k|l }ws q
≈{ 周长征 o杨春澍 o李 银 q细辛道地药材与微量元素 q中草药 o
usss ovtkwl }u|u q
≈| 周长征 o杨春澍 o赖剑峰 q细辛类药材挥发油薄层层析比较 q
时珍国医国药 ot||| owwkxl }vwu q
≈ts 周长征 o杨春澍 o王中仁 q细辛类药材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
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 q中药研究与信息 ousss ouktl }t| q
≈tt 黄璐琦 o王 敏 o周长征 o等 q °⁄方法在细辛类药材鉴别研
究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q药学学报 ot||{ ovvktsl }zz{ q
≈tu 王 栋 o都晓伟 o刘 玫 o等 q北细辛年发育与有效成分动态积
累相关规律的研究 q植物研究 ot||y otykwl }w{x q
≈tv 周长征 o杨春澍 o王嘉琳 o等 q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道地药材中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q中国中药杂志 ot||{ ouvktsl }x{{ q
Σψστεµ ατιχ Στυδψ ον τηε Αυτηεντιχ ανδ
Συπεριορ Μεδιχιναλ Ηερβα ανδ ΓΑΠ οφ Ηερβα Ασαρι
≤«¤±ª2½«¨ ±ªt o ≠ «¨ ±2¯ ∏u o ≠¬±t o ≠ ≤«∏±2¶«∏v
kt q
¨ ¬¬±ª≥¦¬¨±·¬©¬¦ ¶¨¨¤µ¦«±¶·¬·∏·¨
²© ≤«¬±¨ ¶¨ ¤·¨µ¬¤ §¨¬¦¤o
¨ ¬¬±ª tssstt o≤«¬±¤ ~
u q≥¬¦«∏¤± ≥¦«²²¯ ²© §¨¬¦¬±¨ o≥¬¦«∏¤± ∞° ¬¨ ytwust o≤«¬±¤~
v q
¨ ¬¬±ª ±¬√ µ¨¶¬·¼ ²© ×µ¤§¬·¬²±¤¯ ≤«¬±¨ ¶¨ §¨¬¦¬±¨ o
¨ ¬¬±ª tsssu| o≤«¬±¤l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ײ¬±√ ¶¨·¬ª¤·¨·«¨ ° ·¨«²§²¯²ª¼ ²©·«¨ ¶¼¶·¨°¤·¬¦¶·∏§¼ ²±·«¨ ∏·«¨ ±·¬¦¤±§≥∏2
³¨µ¬²µ §¨¬¦¬±¤¯ µ¨¥¤¤±§° ²© µ¨¥¤ ¶¤µ¬q Μετηοδ : ׫¨ ¶·∏§¼ º¤¶°¤§¨ ¥¼ ·¨¬·∏¤¯ ¦µ¬·¬¦¬¶° ²© µ¨¥²¯²2
ª¼ o
²·¤±¼ o°¤¯¼±²¯²ª¼ o ≤¼·²¯²ª¼ o ≤«¨ °¬¶·µ¼ o °«¤µ°¤¦²¯²ª¼ o·«¨ ¤±¤¯¼·¬¦ ° ·¨«²§¶²© ¤¯ ²¯½¼°¨¤±§ °⁄q
¤±¼ ¶∏¥¨¦·¶²±·«¨ «¨µ¥ º µ¨¨ ¬±√ ¶¨·¬ª¤·¨§o¶∏¦«¤¶«¬¶·²µ¼ o¥²·¤±¬¦¤¯ ²µ¬ª¬±oµ²∏·¬±¨ ¬¨¤°¬±¤·¬²±o °²µ³«²¯²2
ª¼ ²©³²¯¯¨ ± o¦«µ²°²¶²°¨¤±§®¤µ¼²·¼³¨ o·«¨ ¦²±·¨±·²©²¬¯¤±§¬·¶³«¤µ°¤¦²¯²ª¬¦¤¯ ©¨©¨ ¦·¶¤±§¶²²±qΡεσυλτ ανδ
Χονχλυσιον : ׫¨ ° ·¨«²§²¯²ª¼ ²©¶¼¶·¨°¤·¬¦¶·∏§¼ ²±·«¨ ∏·«¨ ±·¬¦¤±§≥∏³¨µ¬²µ §¨¬¦¬±¤¯ µ¨¥¤ º¤¶³µ²√¬§¨§q
¦¦²µ§¬±ª·²·«¨ µ¨¶∏¯·¶²©·«¨ ¶¼¶·¨°¤·¬¦¶·∏§¼ o·«¨ ° ²©·«¨ «¨µ¥¦¤± ¥¨ °¤§¨ q
[ Κεψ Ωορδσ] µ¨¥¤ ¶¤µ¬~·«¨ ∏·«¨ ±·¬¦¤±§≥∏³¨µ¬²µ §¨¬¦¬±¤¯ µ¨¥¤~ ·¨«²§²¯²ª¼ ~ °k²²§ 2
ªµ¬¦∏¯·∏µ¨ °µ¤¦·¬¦¨l
≈责任编辑 袁桂京
本刊已加入5中国学术期刊k光盘版l6和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k≤«¬±¤±©²l系统科技期刊群等 o来稿一
经刊用 o本刊即拥有其在上述及所有媒介再次发表的权利 o作者如不同意可作声明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
刊稿酬将在我刊刊用后一次性给付 o并赠样刊 t本 o单行页若干份 ∀
#xwv#
第 uy卷第 x期
usst年 x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x
¤¼ qou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