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细辛挥发油抗真菌作用及其有效成分黄樟醚的研究



全 文 :·
6 2

(总 9 4 2) 中 医 杂 志
细辛挥发油抗真菌作用及其
有效成分黄樟醚的研究
周 勇巾 姚三桃 . *吴 琦中 . 谭允育 *张家俊 . 陶君娣 . 翁玉椿 ,
真菌能引起物质霉变 , 特别是中药药材等 , 历年
因发生霉变所造成的损失是很可观的 ; 致病性真菌还
可引起人类及牲畜一些真菌性疾病 , 其中如一些产毒
霉菌 (如黄曲霉等 ) 可以引起 癌 症 , 危 害 人 民 健
康甚大 ( ! 、 : ) 。
细辛为常用中草药之一 , 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能 ,
多年来国内外对细辛及其挥发油进行 了药理 、 临床研
究 , 发现它有解热 、 镇痛及抑菌等多方面的作用 。 我
们在筛选抗霉药物中发现细辛挥发油有抗真菌作用 ,
并对其抗真菌的有效成分黄樟醚进行 了研究 。 现将结
果报道如下 。
材料与方法
一 、 试验材料
1
. 试验菌株 : 试验中共用 1 6 株真菌 。 其中一般
真菌 1 株 : 链格抱霉 、 黄曲霉 、 黑曲霉 、 土曲霉 、 焦
曲霉 、 球毛壳 、 腊叶芽枝霉 、 木霉 、 聚多曲霉 、 拟青
霉及黄青霉 , 以上霉菌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
供 ; 致病性真菌 5 株 : 石膏样小芽抱菌 、 狗小芽抱菌 、
红色毛霉 、 白色念珠菌及絮状表皮癣菌 , 由首都医院
临床分离 。
2
. 试验用培养基 : 抗真菌试 验所用 的培养基为
查氏或沙氏培养基 (包括平板 、 斜面及液体三种培养
基 ) 。
3
. 真菌接种材料 : 试验真菌接种到查 氏斜面培
养基上 , 25 ℃培养 3 、 5天 , 用 2 毫升 灭菌生 理盐水
洗下 ,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抱子数目 , 最后稀释到 50 万
抱子 /毫升作为试验用 。
4
. 试验药物 : 细 辛 挥 发 油 由细 辛 (A s ar u m
is eb ol id M iq
.
) 提取 ; 黄樟醚由上海土产品进 出口公
司提供 , 纯度为 9 7 . 5% ; 甲醛 (分析纯 ) 由北京化工
三厂出品 ; 石炭酸 (分析纯 ) 由天津 化学第 一厂出
曰目f t o
二 、 试验方法
1
. 平皿法 : 取一环试验真菌划 线接种在沙氏平
板上 , 每一块平板接种 5 ~ 6 种真菌 。 另取一 灭菌对
称平皿碟 , 内放入灭菌滤纸 , 按实验要求加人不同量
的药物 。 立即将已接种真菌培养皿碟倒置在药皿碟上 ,
然后用塑料胶带将平皿的间缝 密封 , 整个容积为 15 。
立方厘米 , 置 25 ℃ 培养 7 天 , 以观察药物挥发性气体
的气熏抗真菌作用 。 按同法作空白对照 。 药物有效剂
量计算按抑制全部试验真菌生长的 细辛挥发油的最小
量 , 除以试验容器的体积 (立方厘米 ) , 亦即有 效剂
量为每立方厘米空间内抑制全部试验真菌所含 最小药
物量 (毫升 ) 。
2
. 倾注试管斜面法 : 将试验所 用的细 辛挥发油
与等羞的灭菌吐温研磨混合 , 配成不同浓度的细辛挥
发油混悬液 , 倒人一定量溶化的 2% 沙氏琼脂内 , 混
合摇匀 , 然后按等体积分装成含不同药量的倾注试管
斜面 。 取一环试验真菌划线接种于含药的琼脂斜面 _L ,
2 5 ℃培养 7 天 , 观察结果。 有效剂量为每毫升培养琼
脂内抑制全部试验真菌生长所含最小药物量 (毫升 ) 。
以吐温 8 0 作空白对照 。
3
. 试管法 : 将挥发油吐温 混悬液 , 用沙氏 液体
培养墓稀释成含不同浓度药物系列 , 同时以吐温 80 作
空白对照 。 于每一系列的每一管中接种一株试验真菌
液 0 . 1毫升 , 25 ℃培养 7 天 , 观察结果 。 有效剂量为
能抑制全部试验真菌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 。
4
. 转种试验法 : 为了确定药物的抗 菌作用是抑
菌作用还是杀真菌作用 , 我们从最低药物浓度抑菌管
(试管法 )中 , 取一环培养液转种到无药沙氏琼脂平板
上 , 或取一环培养液转种到无药沙氏液体培养管中 ,
25

C培养 7 天 , 仍无真菌生长者为杀菌作用 , 若重新
有真菌生长者为抑菌作用 。
结 果
一 、 细辛挥发油 、 黄樟醚的抗真菌效果
* 北京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
. 率 北京中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
*
*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DOI : 10. 13288 /j . 11 -2166 /r . 1981. 12. 036
1 , s t 介气第 1夕期 (总 9 4 3 ) · 6 3 ·
两种药物对 16 种真菌 , 同时采用平皿法 、 倾注试
管斜面法及试管法三种方法 , 进行抗真菌效果的观察 。
1
. 平皿法 :
( 1) 细辛挥发油 : 当药物量为 0 . 5 、 0 . 05 和 0 . 01
毫升时 , 在所试验的 16 株真菌中分别有 16 、 16 和 3
株 (球毛壳 、 红色毛霉 、 絮状表皮癣菌 ) 真菌的生长
受到抑制 ; 当药物量减少到 。 . 005 毫升时 , 对所有 16
株试验真菌生长均无抑制作用 、 细辛挥发油的有效剂
量为 3 x l 。一毫升 /厘米 ’ 。
( 2 ) 黄樟醚 : 试验结果 , 加人 0 . 5 、 0 , 0 5 和 0 . 0 1
毫升药物时 , 16 株真菌的生长均受到抑制 ; 而当药物
齐J量减少到 0 . 0 0 5 毫升时 , 所有试验菌株均生长良好 ,
不受抑制 。 黄樟醚的 有效剂 ’量为 6 x 1-0 `毫升 /厘米 3 。
( 3 ) 4 0% 甲醛 : 药物 量为 0 . 5 、 0 . 0 5 和 0 . 0 1 毫
升时 , 16 株试验真菌中分别有 16 、 1 6 和 1 株 (絮状
表皮癣菌 ) 真 菌的 生 长 受到 抑 制 ; 当药 物剂 量为
。 . 0 5 毫升时 , 16 株真菌均生长良好 。 40 % 甲醛的有
效剂量为 3 x 1 0 一 弓毫升 /厘米吕 。
( 4) 空白对照 : 16 株真菌均生长良好 。
2
. 倾注试管斜面法 :
( 1 ) 细辛挥 发油 : 加 人 0 . 0 1 、 0 . 0 0 1 和 0 . 0 0 0 5
毫升细辛挥发油时 , 16 株试验真菌 中分别有 16 、 16
和 4 株 (球毛壳 、 腊叶芽枝霉 、 狗小芽抱菌和絮状表
皮癣菌 ) 真菌的生 长受到抑制 ; 加入药物量为 0 . 0 0 01
毫升时 , 所有试验菌株均生长良好 , 不受抑制 。 细辛
挥发油的有效剂量为 1 0一 毫升 /毫升培养基 口
(2 ) 黄樟 醚 : 当 药 物 剂 量 为 0 . 01 、 0 . 0 01 和
0
.
0 0 0 5 毫升时 , 16 株试验真菌 的生长 均受到抑制 ;
而当药物剂量为 0 . 0 0 01 毫 升时 , 16 株试验真菌中除
絮状表皮癣菌的生长受到抑 制外 , 其余 15 株 真菌均
生长良好 。 黄樟醚的有效剂量为 5 K 10 一 ` 毫升 /毫升培
养基 。
( 3) 吐温 8 0 对 照 : 16 株 试验真菌全部 生 长良
好 。
3
. 试管法 : 试验结果 , 细辛挥 发油 、 黄樟醚和
石炭酸的有效剂量分别 为 2 0一 3 、 6 只 1 0 一 ` 和 1 2 >< 1 0 一 `
毫升 /毫升培养基 。
以上实验结果看出 : 黄樟醚的气熏抗真菌作用较
细辛挥发油者强 4 倍 , 较 40 % 甲醛也强 4倍 ; 黄樟醚
的直接抗真菌效果为细辛挥 发 油 的 。 . 6~ 1倍 , 为石
炭酸的 1倍 。 说明细辛有效成分黄 樟醚是一种较强的
广谱抗霉成分 。
二 、 转种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 细辛挥发油对链格抱霉 、 木霉 、
聚多曲霉 、 黄青霉等为抑菌作用 , 对其它真菌为杀菌
作用 ; 黄樟醚对所有 16 种试验真菌均为杀菌作用 。
三 、 细辛挥发油的抗真菌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
1
. 气相色谱法对细 辛挥发 油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
析 : 本试验所用的细辛挥发油经标准品 定性的主要成
分为甲基丁香酚 、 黄樟醚 、 龙脑 、 旅烯等 。 抗真菌效
果试验表明 , 纯度为 97 . 5%的黄樟醚有较强的抗真菌
效果 , 其抗真菌效果比 细辛挥发 油强 , 而甲基丁香
酚 、 旅烯等无抗真菌作用 。
2
, 细辛挥发油中黄樟醚含 量对 抗真 菌效果的影
响 : 在试验过程中 , 发现细辛挥发油的抗真菌效力与
黄樟醚含量有关 。 当黄樟醚含量 为 1 . 7% 时其气熏
(平皿法 ) 抗真菌的有效剂量为 3 x 1 o~ ` 毫升 /厘米名 ;
当黄樟醚含量为 4 . 8% , 其有效剂量下降为 3 x 1 0 “ 3毫
升 /厘米 “ 。
3
. 细辛挥发油不同分 馏馏分 的抗真 菌效果 : 将
细辛挥发油进行减压蒸馏 , 取其中四个 馏分 ( A 、 B 、
c

D 馏分 ) , 分别做黄樟醚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及抗真
菌试验 (平皿法 ) 。 其结果 见附表 。
附表 细辛挥发油四个分馏馏分黄樟醚含量和
抗真菌效果的关系
分 馏 部 分 分馏温度
(

C )
黄樟醚含量
( 多` )
抗真菌的有效剂量
A 馏 分 *
B 馏 分
C 馏 分
D 馏 分
5 9 e 6 1
1 17 1 2 2
13 0
> 13 0
甚微八
6 5
.
2
甚微“
甚微
3 x 1 0
一 3
< 6
x 1 0
一 。
无效
无效
真空度为 16 毫米汞柱 ; 吞 主要为旅烯类化合物等 ,
主要为甲基丁香酚等
附表说明在细辛挥发油的四个馏 分中 , 以 B 馏分
的抗真菌效果为最好 , 黄樟醚含量也最高 。 A 馏 分有
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 可能与此部分含有其它抗真菌成
分有关 。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 , 黄樟醚为细辛挥发油中
抗真菌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较为肯定的 。
讨 论
细辛为常用中草药之一 , 曾有报道细辛对溶血性
链球菌 、 痢疾杆菌 、 伤寒杆菌及结核杆菌等有一定抑
制作用 “ 、 ` , , 但未见到有杭真菌的报道 。
在细辛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中只有黄樟醚 、 甲基丁
香酚 、 a 一旅烯 、 刀一旅烯等经标准品定性外 , 其余成分
未进行鉴定 。 经标淮品定性的几个成分与文献报道基
本一致 ( ` 、 ` ’ 。
三种试验方法所得有效剂量不同 , 气熏作用 (平
·
64
·
(总 94透 ) 中 医 杂 志
皿法 )所得有效剂量比直接作用 (倾注试管斜面法及
试管法 )小 , 考虑可能与实验条件不同 (主要是接种
的菌量不同 ) 有关 , 其次细辛挥发油中除黄樟醚为主
要有效成分外 , 也可能还有其它抗真菌作用的成分 。
黄樟醚的抗真菌效力 比 40 %甲醛 、 石炭酸都强 ,
甲醛 、 石炭酸是传统公认的防腐剂 , 所以黄樟醚是一
种具有较强的广谱抗真菌作用的化学成分。 对其毒副
作用尚未进行研究 。
次 , 确定了黄樟醚为细辛 挥发油 抗真菌主要 有效成
分 , 其抗真菌 有效 剂 量强 达 6 x 1-0 日毫 升 /立 方 厘
米 , 其杀菌作用较切 % 甲醛 强 4 倍 , 比石炭酸强 1
倍 , 所以黄樟醚是一种较强 的广谱抗真 菌 的化学成
分 。 但由于对其全面药理作用尚不清楚 , 所以其实际
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小 结
本研究发现了细辛挥发油 、 黄樟醚为广谱抗真菌
药物 , 并证明黄樟醚抗真菌作用为杀菌作用 , 而细辛
挥发油对部分试验真菌只起到抑菌作用 。 药物无论通
过挥发性气体气 熏或直接 作用都 有抗真菌作用 。 其
(1 ) 孟昭赫等 : 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 56 、 2 85 页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i , 78 .
( 2 ) 杨璞娜等 : 湖北卫生 ( 6 ) : 1 6 , 1 9 80 .
(3 ) 微生物学教研组 : 山东医学院学报 (s ) : 42 , 1 9 5 9。
( 4 ) 王级等 : 植物学报 2 ( 2 ) : 3 12 , 19 5 3 。
( 5 ) 长沉元夫 : 药学杂志 ( 日 ) 8 1 : 12 9 , 1 96 1 -
( 6 ) 斋木保久等 : 同上 8 7 : 1 52 9 , 1 96 7 -
斑 鳌 性 味 辛 寒 的 商 榷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医院 宁 再 安
古今医书和药典多谓斑鳌性味辛寒 , 然而亦偶见
“ 或作甘咸温 ” (谢观编纂《 中国医学大辞典 》 ) 。 辛甘咸
或可兼备 , 但寒温性质迥然不同 , 应予分辨 。
一 、 外用斌热 , 发赤起泡
斑鳌外用 , 或加工研粉防护不严 , 都能刺激皮肤
和粘膜 , 引起充血发赤 、 掀热 、 疼痛和水饱 。 这与搽
薄荷油 (辛凉 ) 的清 凉感相反 , 而与外敷毛直 (辛温 )
的反应一致 。 据葛瑞昌报告 (赤脚医生杂志 1 9 79 年 3
期 ) ,外敷斑鳌粉过量 , 可引起似亚度烧伤样的症状和
体征 , 并致人死亡 。
二 、 内服灼痛 , 尿血吐红
斑簧小剂量内服 , 其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泌尿系
统 , 如尿频急 , 小便灼痛 , 尿深茶色 , 或肉 眼血尿
(一般煎服 2 只即可发生 ) 。 其次为消化系统 , 如 口干
咽燥 , 消化道灼痛 , 恶心呕吐 , 或吐血水 、 血块 , 或
便血 (吞服散剂更为 明显 ) 。 前者与膀 胧湿 热或心移
热于小肠一致 , 后者与胃火炽盛或热迫大肠相似 , 亦
与内服巴豆 (辛热 ) 的中毒反应雷同 。
误服或误用斑昔过量 , 可迅速引起少尿 、 尿闭 、
尿毒症 , 各脏器充血 、 出血 , 个别可损害神经系统导
致疾证 。 少数中毒严重而救不及时者 , 可因急性肾功
能不全 , 和全身循环衰竭而死亡 。 据陈金华报告 (云
南医药 19 81 年 1期 ) , 斑鳌中毒死亡的典型特征是 : 尸
体发斑 、 发泡 (色 红 , 多在 10 小时以内发生 ) 、 高度
肿胀 (腹胀尤甚 ) 。 这些不但说明斑鳌致死前的反应 ,
与因热致病的相应病症类似 , 而且证实尸体的特征 ,
也与斑鳌火热之毒相关 。
三 、 解毒救急 , 凉药对抗
经云 : “ 热者寒之 ” 。 斑鳌毒性猛烈 , 古今医书所
载解毒救急方药皆为寒凉之品 。 如 《本草纲目》 载 , 杨
登甫云 : “ 但毒之行 , 小便必涩痛不可当 , 以米通 、
滑石 、 灯芯辈导之 ” 。 李时珍认为 : 靛汁 、 黄连 、 黑
豆 、 葱 、 茶等皆能解其毒 。 后人用黄柏 、 玉替花根 、
冷水调六一散等 , 亦皆寒凉类药物 。
四 、 脸证临床 , 热证周效
斑鳌的主要 功效 : 外用攻毒蚀 疮 , 内服破血散
结 。 主治疮疽 、 瘤病 、 症瘦 、 狂犬咬伤 。 疽 、 痪病 、
症疲 , 一般都不属阳证 、 热证 。 狂犬病有恐水的特殊
症状 , 与一般热证 口渴喜饮截然不同 。 据庄志双治验
(辽宁中医杂志 19 8 1年 2 期 ) 证实 , 用斑鳌治狂犬病
确有卓效 。
笔者曾用斑鳌制剂 , 酒浸外搽治疗神经性皮炎 ,
水煎内服治疗风寒痹痛或胎死腹中 ; 熬膏滋内服治疗
单纯风寒型咳喘等 , 都有一定疗效 。
总之 , 斑鳌性味辛热 , 其毒乃火毒 。 凡中医辨证
属寒证 , 或无热象者均可用之 ; 而热证或阴虚内热者
当列为禁忌 。外用剂量应小 , 内服 (尤为散剂 ) 以糯米
炒制弃虫用米 , 取其气而不取其质最宜 。 斑鳌虽有剧
毒 , 误用过量而救不及时常可杀人 , 但取用得当并不
可怕 , 且每见奇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