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芎 k川芎l的本草考证及历史演变
宋平顺t o马 潇t o张伯崇t o王勤忠u
kt q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o甘肃 兰州 zvssss ~
u q甘肃省平凉地区药品检验所 o甘肃 平凉 zvssssl
川芎原名芎 o始载于5神农本草经6 o为历代本
草收载 o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 ∀近 ts年来 o国内
对川芎化学成分 !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
大量研究 o取得了成就 ∀由于产区有限 ∀市场需求
刺激了种植业的发展 o近年国内许多地区开展了川
芎生长发育及引种技术的研究 o在扩大产区 o提高质
量方面进行探讨 ∀但有关川芎的历史沿革未引起人
们的关注与重视 o为使川芎的研究日臻完善 o我们拟
在本草学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 ∀
1 功效考证
5本经6曰/ k芎 l味辛温 o主中风入脑 o头脑寒
痹 o筋挛缓急 o金痊 o妇人血闭 o无子0≈t ∀ 5名医别
录6谓/除脑中冷动 o面上游风去来 o目泪出 o多涕唾 o
忽忽如醉 o诸寒冷气 o心腹坚痛 o中恶 o卒急肿痛 o肋
风痛 o温中内寒0≈t ∀从中可见 o历史上芎 是一味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药 o与现代川芎功效相一致 ∀在
唐代及以后的临床用药中 o这一功效得到进一步验
证 o而清代本草学家吴其浚及清宫御医已讲究不同
产地芎 临床作用 o对疗效的观察不断深入 ∀
2 原植物考订
在本草史上 o对芎 最早形态记载为药材形状 o
南北朝5本草经集注6云/今出历阳 o节大荭细 o状如
马衔 o谓之马衔芎 o蜀中亦有而细0≈t o已有安徽 !
四川两种外观不同的芎 o而/节大茎细0是指膨大
的茎节和茎部位 o从孤立的角度分析 o似是引种栽培
芎 的不成熟商品 o现代引种者亦有此类 ∀ 5唐本
草6进一步描述/今出秦州 o其人间种者 o形块大 o重
实多脂润 o山中采者瘦细 o味苦辛0≈t ∀宋5本草衍
义6曰/今出川中 o大块 o其里色白 o不油色 o嚼之微
辛 o甘者佳0≈t ∀不难看出 o在唐 !宋代药用芎 有
≈收稿日期 t|||2ts2u|
≈基金项目 甘肃省医科委资助项目k|z2sttl
两种 o但以栽培品为主 o其药材形状 o气味与今川芎
接近 ∀
对植物形态采用比喻描述 o5蜀本草6云 / 苗似
芹 !胡荽 !蛇床辈 o丛生 o花白0≈t o据描述 o应为伞形
科植物 ∀宋5国经本草6所述与上相似 o并附有二幅
图 o其中永康军芎 虽粗略 o但叶轮廓为三出式三回
羽状分裂 o无花序 o根茎成块状 o按永康军即四川都
江堰市是现代川芎的主产地 o由于川芎系无性繁殖 o
植物常无花 !果 o附图正体现这一特征 o我们认为永
康军芎 的原植物与今川芎 Λιγυστιχυ µ χηυανξ2
ιονγ 相符 ∀其后本草对形态没有更详细的描述 o但
多强调产于四川 o我们认为所说原植物与今川芎相
同 ∀
通过上述考证认为 o本草对芎 形态描述过于
简略 o所类比的植物形态差异较大 o可能与当时原植
物不止一种有关 ∀但从药材性状 o产地及图谱可知 o
唐 !宋以来主流品种与今川芎 Λ . χηυανξιονγ 相同 ∀
3 引种历史及技术
战国时期屈原的5九歌6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
歌 o其中有/秋菌兮蘼芜 o罗生堂下 o绿叶兮素枝 o芳
菲兮袭予0≈u o描述了古人将泽兰及蘼芜栽种房前
屋后 o茎叶茂盛 o气味芳香溢人 ∀南北朝5本草经集
注6更明确记载/ k蘼芜l今出历阳k安徽和县l o处处
亦有 o人家多种之0 o按蘼芜古今大多认为是芎 地
上部分 o这说明距今 txss余年前 o已经普遍栽种芎
k蘼芜l ∀从5唐本草6的描述可知 o距今 tvss余年
的唐代 o甘肃天水已引种成功 o质量优于山中采者 o
而应用于临床 ∀
范成大在5吴船录6中载/癸酉k公元 ttxv年l西
登山五里 o至上清宫k今四川都江堰市l , ,有坦夷
曰芙蓉坪 o道人于此种川芎0≈v o这是历史上有关四
川引种川芎的最早记载 o四川都江堰在 {ss年前成
#wvw#
第 ux卷第 z期
usss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x o²qz∏¯¼ ousss
功栽种川芎 ∀至明5本草纲目6曰/蜀地少寒 o人多栽
莳 o清明后宿根生苗 o分其枝横埋之 o则节节生根 o八
月根下始结芎 0≈w o李时珍详细记载四川栽种川
芎 o指出适宜的环境及栽培方法 o与现代川芎地上茎
节繁殖k营养繁殖l完全相同 ∀
由上可见 o先秦时期 o古人已家种驯化芎 ∀按
我国农作物及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历史悠久 o后魏
5齐民要术6已记载 ys余种植物栽培技术 o书中有种
子 !分生 !插木 !嫁接和压条等繁殖方法≈x o结合同
时期5本草经集注6对芎 药材性状描述 o我们推测
南北朝时古人采用营养繁殖栽培芎 是完全可能
的 ∀
甘肃 !安徽及四川在历史上均引种成功 ∀唐 !宋
代引种的芎 药材性状与今川芎比较相近 o不难看
出 o当时的引种生产技术基本成熟 o明 !清代更趋完
善 ∀
4 品质分类及道地演变
5唐本草6首次提出优质芎 为甘肃天水之栽培
品 o其质量优于山中采者 ∀唐5千金翼方6称道地/秦
州 !扶州0≈y o即甘肃天水及文县 ~5新唐书地理志6
载芎 的进贡州府为/利州益昌郡 o扶州同昌郡 o秦
州天水郡 !凉州武威郡0≈y o即产于四川广元 o甘肃
文县 !天水及武威 ∀五代5蜀本草6谓/今出秦州者为
善0 ~5宋史地理志6芎 由/秦州0进贡≈y o可见唐至
宋代 o芎 主产于甘肃 o为芎 的道地产区 o药材质
量k引种品l优于其它产区 ∀
宋代产区进一步扩大 o5图经本草6云/今关陕 !
蜀川 !江东山中有之 o而以蜀川者为胜0 o在本草史
上 o首次提出川产者质优 ~5益部方物记6亦云/今医
家最贵川芎 o川大黄0≈z o对宋代本草所载品种分析
发现 o四川产药材在宋代初步形成地道系列 o如川
芎 !川大黄 !川楝子 !川乌等 ∀随后宋5本草衍义6谓
/今出川中 o大块 o其里色白 o不油色 o嚼之微辛 o甘者
佳 o他种不入药0 o已推崇四川之芎 ∀明5本草品汇
精要6道地谓/蜀川者为胜0≈{ ∀
古人对芎 品质评价起初是通过药材外观判
断 o其优质品来自引种栽培 ∀后来从产地加以评价 o
甘肃在历史上最早引种成功并用于临床 o在唐 !五
代 !宋代时享有盛誉 o并做为土特产贡于朝廷 ∀宋代
时来自四川芎 受到医药学家的重视 o明 !清代成为
商品道地产区 ∀甘肃栽培芎 在宋代后脱离本草原
因尚有待进一步论证 o但目前甘肃东南郊仍自产自
销 o保留历史习惯 ∀
5 名称演变与产地分类
先秦记载药物的帛书5五十二病方6中已有/
k蘼l芜本0药名≈u ∀而5山海经6有 山其草多芍
药 !芎 0 o/洞庭之山其草多蘼芜 !芍药 !芎 0≈| 的
记载 ∀表明春秋时代 o蘼芜与芎 分别称谓 o同时应
用 o5神农本草经6亦将两者分别收获 ∀但古代对蘼
芜的描述甚为简略 o且与当归 !芎 !藁本 !前胡及白
芷纠缠不清 o5吴普本草6将两者合并 o/ k芎 l一名
胡 o一名香果 o茎叶名蘼芜0 o这一观点被多数医药
学家所采纳 ∀蘼芜与芎 视同物异名现象得到统
一 ∀从屈原5九歌6及5广志6曰/魏武帝以k蘼芜l藏
衣中0看出 o蘼芜在秦汉时主要在民间 !宫庭用其芳
香辟邪 o除虫 o故5神农本草经6云/ k蘼芜l方药用甚
稀0 o临床很少药用 o故而退出本草 o是必然结果 ∀芎
名称及药用价值逐渐被古人接受和认识 o在唐以
后本草医书中 o大多将蘼芜做为芎 的别名注释 o名
称的归类是当时临床应用的客观反映 ∀
宋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处方中多次使用川芎 !
抚芎及芎 ≈ts o强调不同产地芎 在临床中应用 ∀
元5汤液本草6直接称川芎≈tt ~宋5图经本草6称/关
中出者 o俗呼为京芎0 ∀明5本草蒙筌6对芎 名称与
产地关系做了总结 o并详细分类 o云/生川蜀者名雀
脑芎 o产历阳者马衔芎 o京芎为关中所种 o台芎出台
州 o抚芎出抚郡0≈tu ∀ 5本草纲目6所述与上相似 o并
有/其出关中者 o呼为京芎 ∀亦日西芎 , ,0 ∀清5本
草备要6称 / k川芎 l的南产者为抚芎 o秦产为西
芎0≈tv ∀清5本草纲目拾遗6≈tw 对不同产地的芎
功效有了新的认识 o将川芎与西芎归为同类 o而将抚
芎从芎 中分出 o独立一药 ∀目前除四川外 o其余各
省所产芎 多自产自销 ∀
由此可见 o宋代及以后医学家对四川所产芎
尤为重视 o成为芎 的主要代表品 o此后芎 药名逐
渐被川芎替代 o这是芎 名称的第二次认识修改 o至
此 o四川芎 的道地位置已确立 ∀本草中西芎 !京
芎 !台芎及抚芎为古代不同产地之芎 o宋代后多局
限于当地使用 o现代仍沿用这一划分和应用 ∀
6 其它/芎 0类
古代对芎 的植物描述较混杂 o5吴普本草6最
早描述/叶香细 o青黑文赤 o如藁本 o冬夏丛生 o五月
华赤 o七月实黑 o茎端两叶 o根有节 o似马衔状0 o所述
特征叶脉有红条纹 o叶形似藁本 o花红色 o根有节 o绝
#xvw#
第 ux卷第 z期
usss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x o²qz∏¯¼ ousss
非现代川芎 o似与伞形科紫脉滇芎 Πηψσοσπερµοπσισ
ρυβρινερϖισ定有关或有它指 ∀
古本草对芎 的类比描述差别较大 o如5唐本
草6在当归条称/当归有二种 o于内一种似大叶芎 o
一种似细叶芎 0 o结合其它本草记载 o说明古代称
/芎 0的植物不止一种 ∀从陶弘景/藁本俗中皆用
芎 根须0 o5淮南子6云/所谓夫乱人者 o若芎 与藁
本 o蛇床与蘼芜是也0 ∀可以认为 o古代混称/芎 0
的主要植物是藁本 Λ . σινενσε 等近缘野生植物 o这
和现代一些地区对川芎与藁本之间的混淆相似 ∀
宋5图经本草6附有风翔府芎 k今陕西凤翔
县l o叶为单叶 o接近一回羽状分裂 o花序顶生 o非伞
形花 o根团块状 o与今川芎显然不同 o原值物已无从
考订 o视为同名异物 ∀明5滇南本草6谓/法罗海 o一
名土川芎0≈tx o已考证法罗海的原植物为伞形科阿
坝当归 Ηεραχλευ µ απαενσισ∀清5植物名实图考6载
滇芎≈tx o附图特征较明确 o我认为此即伞形科滇芎
Πηψσοσπερµοπσισ δελεϖαψι ∀
7 原植物变迁之探讨
通过上述考证研究 o我们提出芎 k川芎l是由
野生藁本 Λ . σινενσε o经长期引种驯化而来 o并通过
以下方面阐述这一看法 }≠本草描述芎 时 o并列提
出人间引种者块大及山中采者瘦细 o后者很可能是
引种芎 之稚品 o或者芎 之原始品 ~古人所述芎
产地范围包括藁 Λ .σινενσε o如陶弘景所述产历阳
k今安徽和县l等 ∀而5图经本草6所述江东k今山西l
亦有 o还可能与辽藁本 Λ .ϕεηολενσε有关 ∀至今一些
地区 o如山东≈tz !湖北≈t{ 称藁本为 /川芎0 o湖南称
葶本为 /西芎 !土川芎0≈t| o贵州称藁本为 / 大叶川
芎0≈us o四川称葶本为/秦芎0≈ut o古今混淆有惊人
之相似 ~≈至今川芎未发现野生品 o国内各地均为栽
培引种品 o这一现象在植物史上极为少见 o我们提出
的观点 o也可以通过胡萝卜是由野胡萝卜引种栽培
做为佐证 ~…现代对藁本 !川芎及抚芎进行孢粉学 !
细胞学及化学成分系统研究 o将川芎 o抚芎做为藁本
之变种处理≈uu o这一观点与我们本草学研究相吻
合 ∀
8 小结与讨论
811 早期本草主载的芎 原植物较为混乱 o唐代渐
为明确 o宋代及以后主流品与今川芎 Λ . χηυανξ2
ιονγ 相同 ∀尚有其它非主流品种 ∀
812 远在先秦时 o古人已家种芎 o南北朝时家种
芎 之稚品首次载入本草 o并药用于临床 ∀甘肃 !四
川为历史上道地产区 o唐 !宋代甘肃为主产区 o宋代
后渐转移至四川 ∀至今甘肃等国内许多地区自发引
种川芎 o这是历史用药习惯之延续 o为目前各省引种
与应用提供了本草依据 ∀
813 本草所载药用芎 主要来自栽培品 o唐 !宋代
时栽培品性状 !气味与今川芎相近 o可见当时引种生
产技术已成熟 ∀经统计目前国内近 tu个省k区l引
种川芎 o由于引种环境 !技术等原因 o出现不同的栽
培品系 o质量有一定的差别 o今后应重视优质高产品
系的培育 o确保质量 ∀
814 芎 在古代许多地区引种生产 o历史上按不同
产地取名 o有川芎 !西芎 !抚芎 !台芎及京芎 o甘肃产
芎 属于西芎 ∀宋代医药学家对川产芎 尤为重
视 o四川芎 的道地性得以确立 o宋后芎 药名亦逐
被川芎取代 ∀
815 通过本草考证 o我们认为芎 是古人将藁本
Λ . σινενσε 长期引种驯化 o繁殖而培育出的优良品
种 o这与现代研究结果相吻合 ∀古今对芎 k川芎l
推崇 o临床中较藁本应用广泛 o也正体现了优胜劣汰
的自然法则 ~符合/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0的理论研
究≈uv ∀
≈参考文献
≈t 唐慎微 q证类本草 q尚志钧校点 q北京 }华夏出版社 ot||v qt{y o
uvz q
≈u 宋慎初 q中国药学史纲 q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ot|{z q| otv q
≈v 陈兴福 o丁德蓉 o黄文秀 o等 q川芎生长土壤的研究 q中国中药杂
志 ot||y okyl }vwt q
≈w 李时珍 q本草纲目 q校点本 q上册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x q
{vz q
≈x 贾思 q齐民要术 q缪启愉校译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u qtu ov q
≈y 胡世林 q中国道地药材 q哈尔滨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ot|{| qx{v q
≈z 吴其浚 q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q北京 }商务印书馆 ot|x| qyts q
≈{ 刘文泰 q本草品汇精要 q上 q北京 }商务印书馆 ot|xz quyu q
≈| 丁永辉 q5山海经6与古代植物分类 q自然科学史研究 ot||v otu
kvl }uy{ q
≈ts 5四库全书 !国医文库6整理小组 q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q北京 }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ot||v qttyy ottzv q
≈tt 王好古 q汤液本草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z qyw q
≈tu 陈嘉谟 q本草蒙筌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 qzz q
≈tv 汪 昂 q本草备要 q北京 }商务印书馆 ot|xw qxv q
≈tw 赵学敏 q本草纲目拾遗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v qz{ q
≈tx 兰 茂 q滇南本草k三l q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ot|z{ qtyw q
k下转第 wwy页l
#yvw#
第 ux卷第 z期
usss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x o²qz∏¯¼ ousss
5 对某种药物不同药用部位的传统功效提出异议 o
予以新的评价
/修事指南0谓/去核者免滑0 ∀因此有些果实药
物 o常将果核k种子l作为非药用部分除去 o如山茱
萸 o在5雷公炮炙论6中有 }/使山茱萸 o须去内核 o核
能滑精0的记载 o临床上对山茱萸去核用肉一直沿习
至今 ∀而段天璇等≈z 对山茱萸果核及果肉中有效
成分之一的没食子酸含量作了对比研究 o结果 o果核
k粉末 ws目l中的没食子酸溶出量介于生品与炮制
品之间 o而煎出量较高 o只较生品 !清蒸品略低 o但均
比其它炮制品高 ∀此结果对山茱萸使用是否去核这
一长久争论的问题 o具有参考价值 ∀
6 对5药典6炮制工艺中辅料的用量 o通过研究比较
得出最佳用量
辅料用量的多少对炮制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影
响 o用量过大 o则造成浪费 o用量不够 o则难以达到所
求的目的 o至于各种辅料的用量 o5药典6中均有记
载 ∀但5药典6中辅料的用量是否为最理想的用量 o
对此不少学者做了研究 ∀吴皓等≈{ 比较了 / 正交
法0姜半夏与/药典法0姜半夏中总生物碱 !浸出物含
量及部分药理实验 o结果 o作为半夏有效成分之一的
总生物碱含量 o/正交法0姜半夏高于/药典法0姜半
夏及生半夏 ~水溶性浸出物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则是
/药典法0高于/正交法0及生半夏 o这可能与炮制时
加入的辅料量过多有关 o特别是与加入白矾的量有
关 ~药理实验结果显示 }两种姜半夏混悬液 o水煎液
灌胃均未见明显毒性 o对大鼠胃液中前列腺素 ∞u
k°∞ul含量 o胃蛋白酶活性均呈促进作用 o对胃液
量无明显影响 ∀但水煎液腹腔注射以/药典法0毒性
较大 o毒性成分含量较 / 正交法0高 o其 ⁄xs为
tv1vwy ? s qst| ª#®ªp t ∀这种毒性的产生也可能与
/药典法0炮制半夏时加入白矾量和生姜量多有关 ∀
而在刺激性 !镇咳 !胃肠道平滑肌 !运动 !催眠等方面
的药理实验比较 o表明两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o说明
正交优选出的姜半夏炮制工艺中 o姜汁 !白矾用量的
减少 o并未影响姜半夏的质量 o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及
其他有关药理指标的作用 o毒性方面均优于/ 药典
法0 ∀王文凯等≈y 对丹参酒制工艺中 o酒的用量进
行探讨 o认为酒的用量对丹参饮片中水溶性总酚性
成分有显著影响 o以 tss ª净丹参饮片加黄酒 us ª
较5药典6中每净丹参饮片 tss ª加黄酒 ts ª为佳 ∀
综上所述 o笔者认为 o应加强对中药炮制工艺条
件 !炮制原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o不断推进中药炮制
学科的发展 o加快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和质量标准
化的步伐 o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
≈参考文献
≈t 申庆亮 o苗元峰 o王永武 q徐长卿不同药用部位中丹皮酚含量的
测定 q中国中药杂志 ot||| ouwkul }zy q
≈u 闫 静 o贾桂芝 o沙延生 q磁石最佳炮制条件的实验研究及其微
量元素的测定 q中国中药杂志 ot||| ouwkul }{y q
≈v 纪青华 o陆兔林 q川楝子不同炮制品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q中成
药 ot||| outkwl }t{t q
≈w 马先喻 o李 泉 q不同炮制方法对吴茱萸药理作用的影响 q中成
药 ot||| outkxl }uvy q
≈x 毛淑杰 o沈 鸿 o解静萍 o等 q三棱不同炮制品黄酮成分含量测
量 q中国中药杂志 ot||| ouwktl }u| q
≈y 王文凯 o胡美琴 q丹参酒制工艺研究 q中成药 ot||z ot|k|l }t{ q
≈z 段天璇 o王静竹 o冯 鹏 o等 q山茱萸炮制前后没食子酸溶出及
煎出量比较 q中国中药杂志 ot||| ouwkwl }utv q
≈{ 吴 皓 o唐志坚 o邱鲁婴 o等 q/正交法0与0药典法0姜半夏中成
分含量及对动物作用的比较 q中国中药杂志 ot||| ouwktl }ux q
≈责任编辑 袁桂京
k上接第 wvy页l
≈ty 吴其浚 q植物名实图考 q上海 }商务印书馆 ot|xz qx{w q
≈tz 5山东中草药6编写组 q山东中草药手册 q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社 ot|zs qvvy q
≈t{ 湖北卫生局 q湖北中药志k二l q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ot|{u q
xu q
≈t| 湖南中医药研究所 q湖南药物志k一l q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o
t|zu q{vw q
≈us 贵州中草药资源普查办公室 q贵州中药资源 q北京 }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 ot||u qzzy q
≈ut 四川中医药研究所 q四川中药志k一l q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o
t|ys qx{ q
≈uu 傅发鼎 q藁本属植物修订 q植物分类学报 ot||t ou|kyl }xvs q
≈uv 谢宗万 q中药品种理论研究 q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ot||t q
ys q
≈责任编辑 袁桂京
#yww#
第 ux卷第 z期
usss年 z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x o²qz∏¯¼ ou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