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干姜与生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全 文 :干姜与生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李计萍 o王跃生 o马 华 o郝近大 o杨 桦
k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药研究所 o北京 tsszssl
≈摘要  目的 }从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成分对生姜和干姜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用气质联用法 !
紫外分光光度法 !薄层层析法对挥发油 !总姜酚 !氨基酸等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和薄层鉴别 ∀结果与结论 }干姜与
生姜在化学成分定性 !定量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 ∀
≈关键词  生姜与干姜的比较 ~挥发油 ~总姜酚 ~薄层鉴别
≈中图分类号  • u{w qt ~• u{v qt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tltt2szwy2sw
姜系姜科植物姜 Ζινγιβερ οφφιχιναλε • ²¶¦q的根
茎 o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食两用植物 ∀药用生姜是
姜的新鲜根茎 o亦即鲜姜 o味辛性微温 o归肺 !脾 !胃
经 o解表散寒 o温中止呕 o化痰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 !
胃寒呕吐 !寒痰咳嗽 ~干姜是姜的干燥品 o味辛性热 o
归脾 !胃 !肾 !心 o肺经 o温中散寒 o回阳通脉 o燥湿消
痰 o主治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 !肢冷脉微 !痰饮喘咳 ∀
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及辛辣成分两大
类 ∀辛辣成分中主要有姜辣素kª¬±ª¨µ²¯ l !姜烯酚
k¶«²ª¤²¯l和姜酮k½¬±ª¨µ²±¨ l等酚类成分 ∀鲜姜 !干
姜中挥发油的成分已有报道≈t ∗ x  o这些报道中均为
在药材公司购买样品分别进行研究的 o不是同批样
品 ~而以同批药材对生姜 !干姜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
究 o报道较少≈y  ∀在中医临床上历来就有生用和干
用的不同 o但由于临床上鲜药供应不足及鲜药难以
保存而常以干药代之 ∀为了更深入研究生姜与干姜
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 o我们从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
成分两大部分对生姜和干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
研究 o为中医临床合理地使用两药提供实验依据 ∀
1 实验材料
生姜 }为姜科植物姜 Ζ . οφφιχιναλε 的根茎 o市售
商品 o北京产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谢宗万
研究员鉴定 ∀
干姜 }取同批生姜按 t||x版5中国药典6方法自
然晾干 o即得 ∀由中国中医究院中药研究所剂型室
提供 ∀
≈收稿日期  usst2sw2st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v|xzs{zxl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 q1 总挥发油的测定
按 t||x年版5中国药典6附录 yu页挥发油测定
项下 o取生姜 tss ª打汁 o加 xss °¯ 水 ∀另取生姜
tss ª切片 o自然晾干成干姜kv批样品的重量分别
为 y qs{ o| quy ots qu ªl切细 o加 xss °¯ 水浸泡过夜 o
分别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o比较 v批生姜与
干姜的总挥发油含量 ∀结果表明 o干姜总挥发油含
量低于生姜 o见表 t ∀
表 t 生姜与干姜总挥发油的含量测定结果 h
样品 生姜 干姜
t s qvx s qs{
u s quz s qtx
v s qu{ s qty
2 q2 挥发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2 q2 q1 Š≤2  ≥条件 °¼¨ 2usw气相色谱仪 o≥∞2xw
石英毛细管色谱柱ks qvu °° ¬§≅ vs °l o柱温 xs ∗
uus ε kw ε #°¬±p tl o气化室温度 uvs ε o载气为氮
气 o柱前压力 y{ qy ®°¤o进样量 s qsz Λ¯ ∀ ∂ Š   zs2
zs‹质谱仪 o分辨 yss o电离方式 ∞Œo电子能量 zs
∂¨ o离子源温度 uss ε o加速电压 w ®∂ o扫描速度 t
¶r§¨¦∀ Ž≠2Š≤r  ≥2⁄≥u型数据处理系统 ∀
2 q2 q2 Š≤ 条件 岛津 Š≤2z„ 气相色谱仪 o≥∞2xw
石英毛细管色谱柱ks qvu °° ¬§≅ vs °l o柱温 xs ∗
uus ε kw ε #°¬±p tl o气化室温度 uvs ε o载气为氮
气 o分流比 xsΒt o检测器 ƒŒ⁄o进样量 s qw Λ¯ o岛津
¦«µ²°¤·²³¤¦≤2∞Œ…数据处理机 o峰面积归一化法计
算各色谱峰的相对百分含量 o测量结果见表 u ∀
{wz
第 uy卷第 tt期
usst年 t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t
‘²√ qousst
表 u 生姜 !干姜挥发油的相对百分含量测定结果
序号
生姜
化合物 含量
干姜
化合物 含量
t 己醛k«¨ ¬¤±¤¯l s qsu 己醛k«¨ ¬¤±¤¯l s qtx
u u2庚酮ku2«¨ ³·¤±²±¨ l s qsv u2庚酮ku2«¨ ³·¤±²±¨ l s qst
v 三环烯k·µ¬¦¼¦¯ ±¨¨ l s qvs u2庚醇ku2«¨ ³·¤±²¯l s qs{
w Α2蒎烯kΑ2³¬±¨ ±¨ l w qzs 三环烯k·µ¬¦¼¦¯ ±¨¨ l s quv
x 茨烯k¦¤°³«¨ ±¨ l tx qty Α2蒎烯kΑ2³¬±¨ ±¨ l v qzu
y 烩烯k¶¤¥¬±¨ ±¨ l s qtv 茨烯k¦¤°³«¨ ±¨ l tv qxs
z Β2蒎烯kΒ2³¬±¨ ±¨ l s qw| 烩烯k¶¤¥¬±¨ ±¨ l s qtt
{ 月桂烯k°¼µ¦¨±¨ l t qxs Β2蒎烯kΒ2³¬±¨ ±¨ l s qtt
| Α2水芹烯kΑ2³«¨ ¯¯¤±§µ¨±¨ l s quw 月桂烯k°¼µ¦¨±¨ l u qv|
ts ∆2v2皆烯k∆2v2¦¤µ¨±¨ l s qsu Α2水芹烯kΑ2³«¨ ¯¯¤±§µ¨±¨ l s qvu
tt 对2聚伞花素k π2¦¼° ±¨¨ l s qtw ∆2v2皆烯k∆2v2¦¤µ¨±¨ l s qsu
tu 柠檬烯k¯¬°²±¨ ±¨ l Àtt qus 对2聚伞花素k π2¦¼° ±¨¨ l s qtwtv Β2水芹烯kΒ2³«¨ ¯¯¤±§µ¨±¨ l 柠檬烯k¯¬°²±¨ ±¨ l Àtz q||tw t o{2桉叶素kt o{2¦¬±¨ ²¯ l¨ w qww Β2水芹烯kΒ2³«¨ ¯¯¤±§µ¨±¨ l
tx Χ2松油烯kΧ2·¨µ³¬±¨ ±¨ l s qsw t o{2桉叶素kt o{2¦¬±¨ ²¯ l¨ tz q||
ty 异松油烯k·¨µ³¬±²¯ ±¨¨ l s qu| Χ2松油烯kΧ2·¨µ³¬±¨ ±¨ l s qsw
tz 樟脑k¦¤°³«²µl s qtu 异松油烯k·¨µ³¬±²¯ ±¨¨ l s qxv
t{ 龙脑k¥²µ±¨ ²¯l u qtw 芳樟醇k¯¬±¤¯²²¯l s quu
t| 柠檬醛k±¨ µ¤¯l v qyy 樟脑k¦¤°³«²µl s qtv
us 牛儿醛kª¨µ¤±¬¤¯l x qzy 龙脑k¥²µ±¨ ²¯l v qts
ut 乙酸龙脑酯k¥²µ±¼¯ ¤¦¨·¤·¨l s qus 松油烯2w2醇k·¨µ³¬±¨ ±2w2²¯l s qv|
uu 十一酮2uku2∏±§¨¦¤±²±¨ l s qvy Α2松油醇kΑ2·¨µ³¬±¨ ²¯l t qz{
uv 香茅醇乙酸酯k¦¬·µ²±¨ ¯¯¼¯ ¤¦¨·¤·¨l s qys 香茅醇k¦¬·µ²±¨ ¯¯²¯l s qvs
uw 钴钯烯k¦²³¤±¨ ±¨ l s qt| Β2柠檬醛kΒ2±¨ µ¤¯l u q|z
ux Β2榄香烯kΒ2¨¯¨° ±¨¨ l s qtt 牛儿醛kª¨µ¤±¬¤¯l w qzw
uy kul2Β2法呢烯≈kul2Β2©¤µ±¨ ¶¨ ±¨   s qtv 乙酸龙脑酯k¥²µ±¼¯ ¤¦¨·¤·¨l s qvy
uz Α2姜黄烯kΑ2¦∏µ¦∏° ±¨¨ l x qwt 十一酮2uku2∏±§¨¦¤±²±¨ l s qwt
u{ Α2姜烯kΑ2½¬±ª¬¥¨ µ¨±¨ l { quy ∆2榄香烯k∆2¨¯¨° ±¨¨ l s qtv
u| Χ2衣兰油烯kΧ2°∏±µ²¯ ±¨¨ l { quy 香茅醇乙酸酯k¦¬·µ²±¨ ¯¯¼¯ ¤¦¨·¤·¨l s qyv
vs Β2甜没芍烯kΒ2¥¬¶¤¥²¯ ±¨¨ l v qyv 钴钯烯k¦²³¤¨ ±¨ l s qvy
vt Σ2表2Α2芹子烯kΣ2 ³¨¬2Α2¶¨ ¬¯±¨ ±¨ l t qt{ 橙花醇乙酸酯k±¨ µ¼¯ ¤¦¨·¤·¨l s qtz
vu Β2倍半水芹烯kΒ2¶¨¶´ ∏¬³«¨ ¯¯¤±§µ¨±¨ l x qst Β2榄香烯kΒ2¨¯¨° ±¨¨ l s qtz
vv Β2榄香烯kΒ2¨¯¨° ±¨¨ l s qvs kul2Β2法呢烯≈kul2Β2©¤µ±¨ ¶¨ ±¨   s qw|
vw 橙花叔醇k±¨ µ²¯¬§²¯l s quv 异香橙烯k¤¯ ²¯¤µ²°¤§¨ ±§µ¨±¨ l s qts
vx פ∏2毕澄茄醇kפ∏2¦¤§¬±²¯l s qys Α2姜黄烯kΑ2¦∏µ¦∏° ±¨¨ l w qyw
vy 反 o反2法呢醛k·µ¤±¶o·µ¤±¶2©¤µ±¨ ¶¤¯l s qux Α2姜烯kΑ2½¬±ª¬¥¨ µ¨±¨ l | qwy
vz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k§¬¥∏·¼¯ ³«·«¤¯¤·¨l s qsw Χ2衣兰油烯kΧ2°∏±µ²¯ ±¨¨ l | qwy
v{ Β2甜没芍烯kΒ2¥¬¶¤¥²¯ ±¨¨ l u q|x
v| Σ2表2Α2芹子烯kΣ2 ³¨¬2Α2¶¨ ¬¯±¨ ±¨ l s q|w
ws Β2倍半水芹烯kΒ2¶¨¶´ ∏¬³«¨ ¯¯¤±§µ¨±¨ l w qxt
wt 橙花叔醇k±¨ µ²¯¬§²¯l s qt|
wu פ∏2毕澄茄醇kפ∏2¦¤§¬±²¯l s qvv
wv Β2桉叶油醇kΒ2 ∏¨§¨¶°²¯l u qsu
ww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k§¬¥∏·¼¯ ³«·«¤¯¤·¨l s qsv
从 Š≤2  ≥联用测定结果分析 o生姜检测出 zz
个峰 o鉴定出 vz个成分 o干姜检测出 {v个峰 o鉴定
出 ww个成分 ∀从鉴定出的成分分析 o干姜中有 |个
成分是生姜所没有的 ∀这 |个成分是 u2庚醇 !芳樟
醇 !松油烯2w2醇 !Α2松油醇 !香茅醇 ! ∆2榄香烯 !橙花
醇乙酸酯 !异香橙烯 !Β2桉叶油醇 ∀生姜中有 u 个成
|wz
第 uy卷第 tt期
usst年 t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t
‘²√ qousst
分干姜中未检出 o这 u 个成分为 Β2榄香烯和反 o反2
法呢醛 ∀从相对百分含量来分析 o干姜和生姜都有 w
组大峰 o干姜和生姜都是莰烯含量最高 oΒ2水芹烯次
之 oΑ2姜烯 !Χ2衣兰油烯再次之 ∀t o{2桉叶素的相对
百分含量干姜比生姜高 ∀
2 q3 姜中总姜酚的测定≈z 
由于姜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及辛辣两大类成分 o
辛辣成分中主要有姜辣素 !姜酚和姜酮等酚类成分 ∀
姜酮在 u{s ±°处有紫外吸收 o而生姜与干姜的乙醇
提取物在 u{s ±°处亦有最大吸收 ∀以姜酮为对照
品 o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v批姜中总姜酚的含量 o
结果如表 v ∀
姜酮油对照品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
学室王智民研究员提供 o‹°≤ 面积归一化法测得
含量大于 |{ h ∀
表 v 生姜与干姜中总姜酚的含量测定结果 h
样品 生姜 干姜
t s qvwvw t qvz
u s qt|t{ t qv|
v s quzwt t qxt
注 }≠ ν € v 折干率约为 ts h k表 w同l
从以上结果分析 o生姜中总姜酚含量比干姜高 ∀
2 q4 氨基酸的测定
2 q4 q1 总氨基酸的测定
精密称定生姜 !干姜适量 o加 y °²¯#pt ‹≤¯于
tsx ∗ tts ε o连续水解 uw «o取出 o放凉 o洗入 ux °¯
容量瓶中 o过滤 o稀释至合适浓度 o测定结果见表 w ∀
2 q4 q2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取水煮 !乙醇沉淀所得上清液 o进行强酸型阳离
子柱层析kzvu‹ n型l o先用水洗脱 oΑ2萘酚硫酸试剂
检查至糖反应阴性 o再用 t °²¯#p t氨水洗脱 o收集
茚三酮反应阳性部分 o浓缩至干 o稀释后测定 o结果
见表 w ∀
从表 w结果分析 o生姜中总氨基酸的含量与游
离氨基酸的含量相近 o说明生姜中以游离氨基酸为
主 ~干姜中总氨基酸的含量比游离氨基酸的总量高
近 t倍 o说明干姜中以结合氨基酸为主 ∀
2 q5 生姜 !干姜提取物的 ׏≤ 比较
2 q5 q1 生姜 !干姜水提物的 ׏≤ 比较
分别取 2 q1 项下生姜和干姜提取挥发油后的水
溶液 x °¯ o浓缩至干 o用水 t °¯ 溶解作为供试品溶
液 o点样于同一硅胶 Š板上 o以正丁醇2醋酸乙酯2异
丙醇2水kzΒusΒtuΒzl为展开剂 o展开 o取出 o晾干 o喷
以 Α2萘酚硫酸溶液显色 ∀生姜 !干姜斑点明显不同 o
见图 t ∀
表 w 生姜与干姜中氨基酸的含量测定结果 h
氨基酸名称
总氨基酸
生姜 干姜
游离氨基酸
生姜 干姜
„¶³k门冬l s qtyuw t q{txv s qs|yu s qutsy
׫µk苏l s qswts s qwuwz s qswvw s quvwv
≥ µ¨k丝l s qsxsz s qxs|| s qtwyx s q|u{s
Š¯ ∏k谷l s qtvu| t qxwu| s qsw|x s qxyty
Š¯ ¼k甘l s qswv{ s qwyyx s qsusy s qtux|
„ ¤¯k丙l s qsw{y s qwz{v s qttys s qtu{y
≤¼¶k胱l s qsszz s qsxuw s qsvus s qszuz
∂ ¤¯k颉l s qswvu s qwwvw s qsx|x s qwv{|
 ·¨k蛋l s qstsy s qtwy| s qss{u s qsu|y
Œ¯ k¨异亮l s qswsv s qwxxz s qsuzx s qux|t
¨∏k亮l s qsytx s qyw|u s qst{{ s quxzw
×¼µk酪l s qsvvt s quyxw p s qtwzw
°«¨ k苯丙l s qsvxw s qwsyx s qst{v s qtuxy
¼¶k赖l s qsuvv s quyvy p s qsysz
‹¬¶k组l s qstwv s qtw|w p p
„µªk精l s qsw|x s qxzu{ s qssz| s qtxuz
°µ²k脯l s qsvtv s qvvvx s qsu{| s qtyvz
总含量 s q{u|y { q|zyw s qyzvv v q{|y{
2 q5 q2 生姜 !干姜醇提物的 ׏≤ 比较
取生姜 ts ª!干姜 t ªo分别加乙醇 tss °¯ o静置
uw «o过滤 o浓缩至干 o加醋酸乙酯 t °¯ 溶解 ∀点样
于同一硅胶 Š板上 o以石油醚kys ∗ |s ε l2醋酸乙
酯k{sΒusl为展开剂 o展开 o取出 o晾干 ∀喷以香草醛
浓硫酸溶液显色 ∀生姜 !干姜斑点不同 o见图 u ∀
图 t 生姜 !干姜水提取物的薄层鉴别图谱
t q生姜水提取物 u q干姜水提取物
sxz
第 uy卷第 tt期
usst年 t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t
‘²√ qousst
图 u 生姜 !干姜乙醇提取物的薄层鉴别图谱
t q生姜乙醇提取物 u q干姜乙醇提取物
3 讨论与结论
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 o干姜总挥发油含量低于
生姜 ~Š≤2  ≥ 结果干姜有 | 个成分在生姜中未检
出 o生姜中有 u个成分干姜中未检出 o且 t o{2桉叶素
相对百分含量干姜比生姜高 ∀总姜酚含量 !游离氨
基酸含量干姜与生姜略有不同 ∀干姜与生姜的醇提
物 !水提物的 ׏≤ 比较 o斑点明显不同 o生姜均有与
干姜不同的斑点 ∀生姜性味辛温 o主散寒解表 o止呕
化痰 ~干姜大辛大热 o主温中回阳 ∀生姜与干姜在性
味和功效上的不同可能与以上化学成分的区别有直
接关系 o但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试验表明
生姜与干姜在化学成分方面 o无论从定性还是定量
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 ∀孙思邈/无生姜可用干姜代
替0 o/后细考仲景用方 o生姜主呕 o干姜主结滞之水 o
两者不可混用0的说法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文献
中对姜中挥发性成分研究较多 o而对水溶性成分研
究较少 o本课题亦只是定性的进行了一些摸索 o要想
搞清与药效的直接关系 o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
一些古代中医名家认为 o生姜 !干姜的药性不
同 o作用方式也不同 ∀虽然它们在某些药效及功效
方面有着共同的作用特点 o但其作用强度却相差较
大 o这可能与相同成分之间含量差异有关 ∀本课题
的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初步阐明了生姜和干姜的化学
成分方面是有明显不同的 o这为中医临床上合理地
使用干姜和生姜提供了实验依据 ∀
≈致谢  Š≤2 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质谱室代测 ∀
≈参考文献 
≈t  林正奎 o华映芳 q四川生姜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q有机化学 ot|{z o
kyl }www q
≈u  丁东宁 o谭廷华 o马元莹 o等 q城固生姜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q西
北植物学报 ot|{{ o{kwl }uzs q
≈v  周宏雷 o魏璐雪 o雷海民 q干姜挥发油的 Š≤2  ≥分析 q中国中药
杂志 ot||{ ouvkwl }uvw q
≈w  丁东宁 o谭廷华 o阎宝琦 q生姜挥发油研究综述 q西北药学杂志 o
t|{| owktl }ws q
≈x  洪莜坤 o王智华 q生姜 !干姜 !炮姜挥发油中黄樟醚及其他组分
的气相色谱分析 q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 o
t|{| ovkul }xw q
≈y  陈建南 q生姜 !干姜药性差异的探讨 q中成药研究 ot|{w okzl }
ty q
≈z  周学敏 o张 勤 q干姜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q中国中药杂志 ot||y o
utk{l }w{z q
≈{  卢长庆 o王 琦 q姜炮制品的组织结构及化学成分的变化 q中成
药研究 ot|{{ okxl }ty q
≈责任编辑 刘  
甘肃习用药材名实及历史沿革初考
刘效栓t o宋平顺u o卫玉玲u o张伯崇u o丁永辉v
kt q甘肃酒泉钢铁职工医院 o甘肃 嘉峪关 zvxtss ~
u q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o甘肃 兰州 zvsss ~
v q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o甘肃 兰州 zvssssl
≈中图分类号  • u{u q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tltt2szw|2sw
≈收稿日期  usss2tt2tx
≈基金项目  甘肃省卫生厅医科委资助项目k|y2stul
甘肃天然药物资源极为丰富 o开发历史源远流
长 o产于甘肃的著名地道药材如当归 !甘草 !大黄 !党
参 !红芪 !黄芪等 vs余种 o数量较多 o质量优良 o在国
txz
第 uy卷第 tt期
usst年 t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t
‘²√ qou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