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habitats of edible wild fungi in Yunnan Province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年 6月 第 23卷 第 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5, 23(6): 748757


* 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MATS)建设专项(CARS-3-2-45)和楚雄州特色农业研究专项基金项目(楚气科 2014-05)资助
鲁永新, 主要从事天气气候分析与预测、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E-mail: cxm44lyx@126.com
收稿日期: 20150104 接受日期: 20150401
http://www.ecoagri.ac.cn
DOI: 10.13930/j.cnki.cjea.150005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鲁永新1 田侯明1 杨海抒1 王天明2 吴天会1
(1. 云南省楚雄州气象局 楚雄 675000; 2. 云南省楚雄州科技局 楚雄 675000)
摘 要 云南省地处低纬, 属高原山区。受地理和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 境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立体、干湿
分明、雨热同季, 为野生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气候生境。为揭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及其与
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间的气候生境差异, 选取了云南省 125个县及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5—10 月)的
气温、地温、降水、日照、湿度和海拔高度, 进行多因子影响的主成分分析、干燥度计算和单个气象因子分
析, 最后在 arcgis平台上做 IDW插值。结果得出: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初期光、热量充足,
干湿转换明显, 子实体收获期长, 收获盛期热量和降水适中, 且变幅小, 昼夜温差大。晴雨交错的野生食用菌
气候生境特征惟云南独有, 并可大致划分为滇中以北高海拔冷凉气候生境区、滇中及周边中海拔温暖气候大
宗菌类生境区和滇南温热气候生境区; 其中滇中楚雄州为中心向东西延伸的同纬度、同海拔地带的 5月、6月、
7—9月的平均气温为 20 ℃、21 ℃、20 ℃, 降水量为 80 mm、150 mm、480 mm, 相对湿度为 67%、77%、
83%, 日照时数为 220 h、160 h、380 h, 与野生食用菌最适宜气温、降水和空气湿度条件一致, 是云南省野生
食用菌大宗品种丰富区和产量最高区。
关键词 云南省 野生食用菌 气候生境 出菌期 气候因子 干燥度 IDW插值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5)06-0748-10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habitats of edible wild fungi in Yunnan Province
LU Yongxin1, TIAN Houming1, YANG Haishu1, WANG Tianming2, WU Tianhui1
(1. Chuxio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Chuxiong 675000, China; 2. Chuxi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Chuxiong 675000, China)
Abstract Yun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low latitude region with a physiognomy composed mainly of plateaus and mountains.
Influenc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onsoon climate, Yunnan has abundant sunlight and heat resource with
characteristic vertical climate variation, alternating wet and dry seasons and synchronous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providing
quality climate habitats for the growth of edible wild fungi. These factors along with the air temperatur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unshine and humidity (for May to October) and altitude in 125 counties in Yunnan and in other
edible wild fungi producing areas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or characteristic climate habitats of edible wild fungi. The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dible wild fungi habitats in Yunnan and that in other areas of China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ridity calculation, single meteorological factor analysis and IDW interpolation analysis were further
done in ArcGIS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habitats of edible wild fungi in Yunnan
were unique to China.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d sufficient light and heat and obvious dry and wet interchang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mycelium extending to fruiting stage. There were also long harvests, moderate heat and precipitation, large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staggering sunny or rainy days at harvest period of edible wild fungi in Yunnan Province.
Climate habitats of edible wild fungi in Yunna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 high altitude cold zone in north Yunnan,
warm zone in central Yunnan and hot zone in south Yunnan. Among these zones, Chuxiong Prefecture and others areas with
similar latitude and altitude was most suitable climate habitats of edible wild fungi breed. In these area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elative humidity and sunshine hours in May (mycelium extending stage), June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and July to September (fruiting body harvest peak stage) were 20 ℃, 80 mm, 67% and 220 h; 21 ℃, 150 mm,
第 6期 鲁永新等: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749


http://www.ecoagri.ac.cn
77% and 160 h; and 20 ℃, 480 mm, 83%, 380 h; which were in the most suitable ranges of these factors for the growth of
edible wild fungi.
Keywords Yunnan Province; Edible wild fungus; Climate habitat;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Climate factor; Aridity; IDW
interpolation
(Received Jan. 4, 2015; accepted Apr. 1, 2015)
野生食用菌集美食、药用、保健和商业价值于
一身,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生长发育、繁
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土壤、生态、多态的森林和适
宜的气候[12]。云南省属低纬高原山区, 东部高原绵
延, 西部山川纵横, 全省土地面积中, 约84%是山地,
约10%是高原, 坝子仅占6%; 境内最高点德钦梅里
雪山海拔6 740 m, 最低点河口河谷海拔76.4 m, 相
对高差6 674 m; 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干湿分
明 , 立体性强 , 气温的水平分布复杂 , 垂直分带明
显, 水平方向上随纬度的增加与垂直方向上随海拔
的增加变化趋势一致, 同纬度、同海拔地区, 西部
气温明显高于东部, 滇中大部最热月(6月)气温19~
22 ℃, 昼夜温差大, 绝对积温较同纬度地区低而有
效性高; 降水量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边缘地
区多、中部和北部少、山区多于坝区, 5—10月降雨
量占年降雨量的80%~90%; 日照时数分布大致随纬
度的增加而增多, 同时具有边缘地区少、东北和西
北部最少、中部及北部多、金沙江河谷地带最多、
山区少于坝区的特点。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森林
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生长、繁衍提
供了最优质的生态气候生境[13]。其中楚雄州南华县
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命名为“野生食用菌
王国”, 楚雄牛肝菌 (Boletus chuxiong)和南华松茸
(Tricholoma nanhua)正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保护。云南省有“真菌王国”或者“食用菌王国”之桂
冠 [4]。中国已知食用牛肝菌种类及分布, 云南省以
224种和144种排列首位[5]。就出现频度、种群分化
程度和分布范围看, 松茸群的多度中心和多样性中
心仍在我国西南部, 尤其集中在横断山区东南部的
三角地区[6]。世界已知的野生食用菌2 000多种, 我
国有近1 000种已被鉴定, 尤以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种
类最齐全, 生物量最大, 数量和自然产量居全国首
位, 占世界食用菌的40%, 占全国食用菌的80%[2]。
全国市场占有约70%的野生食用菌来自云南省[7]。全
国认知的野生食用菌有600多种, 云南省有500多种,
其中滇中楚雄州就有300多种, 约占全国的50%, 占
全省的60%[8]。
2001 年以来, 野生食用菌产业被列为云南省地
方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食用菌出口创汇额上升至云南省农产品类的第 2位,
仅次于烟草。云南省境内野生食用菌覆盖面积广 ,
几乎覆盖云南省 126 个县, 出菌时间长(6—11 月),
种类以滇南最多, 产量滇中及滇西最大, 年均蕴藏
量可达 50 万 t, 其中经济价值高、美味可口的就有
50多种, 大宗出口的品种有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
牛肝菌(Boletus spp.)、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块菌(Tuber spp.)、奶
浆菌(Lactarius volemus)等[711]。众多研究结论和参
考文献主要报道了野生食用菌品种、产量、化学成
分及时空分布, 对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的研究仅局
限于对海拔、气温、日照和降水的一般性描述, 对
多地区、多气候影响因子的场相关数学模型分析尚
少见报道。本文以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前期 (5
月)、初期(6月)和盛期(7—9月)的气温、地温、降水、
日照、浅层地温和湿度因子做主成分分析、干旱指
数计算、单因子对比分析和基于 arcgis 平台的 IDW
插值, 以纯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云南省野生食用菌
气候生境的特征及其与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区气
候生境之间的差异性, 为云南省及全国更广泛地区
的野生食用菌产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客观、科学、详
实的理论依据, 同时进一步验证主成分分析法在低
纬高原地区以气温、地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
对湿度和海拔高度为影响因子做作物生长气候生境
分析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云南省的资料来源于云南省 125 个县市气象站
海拔高度、近 30 a(1980—2010年)5—10月各月降水
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地面温度和
10 cm 地温及统计值; 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县
的气温、日照、降水和湿度资料来源于国家气候中
心资料共享。
1.2 野生食用菌生长期主要影响因子的选取
大宗野生食用菌松茸、美味牛肝菌(B. edulis)、
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鸡枞菌(Termitomyces
eurrhizus)、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块菌、鸡油
菌等, 除块菌外, 绝大部分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形成
前期(5 月)、初期(6 月)和盛期(7—9 月)对气候生境
的要求(菌丝生长要求温度 5~28 , ℃ 最适 20~24 , ℃
75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相对湿度大于 60%, 降雨量 80~100 mm; 子实体可
在 5~28 ℃发育, 最适温度为 16~24 , ℃ 低于 12 ℃时
子实体就不易形成 , 相对湿度 80%~90%、月降雨
量 150~350 mm时最有利出菇)和地理因素的复杂
性 [811], 选取了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至子实体全生
长期对应的气温、地温、降水、湿度、日照时数统
计值和海拔高度共 20 个因子作为野生食用菌生长
期主要影响因子(表 1)。
表 1 本研究选取的气候影响因子及代号
Table 1 Selected climate factors and codes in the study
代号
Code
因子 Factor 代号
Code
因子 Factor
X1
出菌前气温
Air temperature during
mycelium extending stage
X11
出菌盛期积温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uring fruiting body
harvest peak stage
X2
出菌前降水量
Total precipitation during
mycelium extending stage
X12
出菌盛期降水量
Total precipitation during
fruiting body harvest peak
stage
X3
出菌前日照时数
Hours of sunshine during
mycelium extending stage
X13
出菌盛期日照时数
Hours of sunshine during
fruiting body harvest peak
stage
X4
出菌前地面温度
Ground temperature during
mycelium extending stage
X14
出菌盛期地面温度
Ground temperature
during fruiting body
harvest peak stage
X5
出菌前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during
mycelium extending stage
X15
出菌盛期相对湿度
Humidity during fruiting
body harvest peak stage
X6
出菌初期气温
Air temperature during
early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X16
出菌前浅层地温
Shallow soil temperature
during mycelium
extending stage
X7
出菌初期降水量
Total precipitation during
early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X17
出菌初期浅层地温
Shallow soil temperature
during early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X8
出菌初期日照时数
Hours of sunshine during
early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X18
出菌盛期浅层地温
Shallow soil temperature
during fruiting body
harvest peak stage
X9
出菌初期地面温度
Ground temperature during
early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X19
出菌末期气温
Air temperature during
lastly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X10
出菌初期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during
early fruiting body harvest
stage
X20 海拔高度 Altitude

1.3 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原理是以降维的思想, 把众多变量
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这几个综合指标都为原
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综合指标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
要信息, 彼此之间又不相关, 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
单化, 使原始变量的信息集中到几个主要指标因子
上进行分析[12]。干旱指数是表征某地区干湿程度的
指标, 一般以某一个地区的水分收支与热量平衡的
比值来表示 , Selianinov 干燥度计算简单而实用 ;
IDW 插值是将空间点数据转化成面数据的方法, 是
用一组采样点的线性权重组合来确定像元值, 即待
插点值是待插点邻域内已知散乱点值的加权平均 ,
权重的大小待插点与邻域内散乱点之间的距离有
关。国内不同区域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前期、
初期和盛期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对
比分析也是区分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的基础方法
之一。
1.3.1 各因子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文中以楚雄州野生食用菌主要生长时段对应的
综合气候评价指数为研究对象, 入选因子中前 m 个
主成分组成的矩阵 Ymn反映了“集中”原矩阵Xpn中的
因子信息[13]。对矩阵 X20×125进行主成分分析, 用方
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 使成分负载向 0 和 1 两极
分化。计算主成分分值采用回归法。方法步骤: 第
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量纲不同的
影响(得到标准变量); 第 2, 将云南省 125站的 20个
气候影响因子的标准变量组成一个 P=20、N=125的
矩阵 Xpn, 求标准变量的相关矩阵 R; 第 3, 求相关
矩阵 R 的多个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应主成分对方
差的贡献率; 第 4, 根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指标因子
的个数(表 2); 第 5, 针对每个主成分指标因子与标
准变量线性组合关系的表达式, 以权重较大的多个
标准变量(对应表 1 中的影响因子)来综合解释主成
分指标因子的物理意义 [1213], 见表 3, 计算全部代
表点的各个主成分因子值和综合得分值(即综合气
候评价指数值)Z[1213]后, 在 arcgis 平台上对 Z 值做
IDW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插值 , 输出分析结
果图(图 1)。Z值计算表达式如下式:
Z=0.524 17Z1+0.290 13Z2+0.084 61Z3 (1)
Z1=0.973x1+0.260x20.016x3+⋯+0.941x190.924x20
(2)
Z2=0.054x1+0.867x20.103x3+⋯+0.225x190.217x20
(3)
Z3=0.141x10.182x2+0.959x3+⋯0.100x19+0.222x20
(4)
其中 Z1、Z2、Z3分别为矩阵 R的前 3个主成分。
表 2 中的荷载率绝对值大小表达了各原始因子
变量与主成分因子的相关程度, 荷载率绝对值越大
的原始因子 , 与其主成分的相关性越好 , 越能显
现出该原始因子对主成分的影响效应。一般当 |荷
载率|≥0.6 时, 认为该气候因子与主成分的相关程
度足够大[1213]。在主成分 Y20×125中的前 3 个特征向
量的累积方差已达 89.891%, 用前 3个主成分因子就
可以解释 125站 12个气候因子变量的总方差, 故只
需计算 3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值。

75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于全国干湿转换明显 , 气温已基本达到一年中的
最热时段 ; 子实体收获盛期 (6—9 月 )相对于全国
高温不高 , 降雨量多于东北和西北、少于四川省和
我国南部、东部 , 且变率小 , 相对湿度(80%~85%)
是野生食用菌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条件 , 日照时数
较全国偏少。用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得
出 : 相对于云南省 , 我国东北、西北及四川省西北
部初夏气温回暖慢、秋季降温快 , 干湿季变换及气
候多样性特点不突出 , 野生食用菌品种较少、子实
体盛产期短(仅秋季)、总产量较低 ; 四川省南部、
贵州省、福建省和华南大部夏季和秋初气温过高 ,
夏季降水偏多、湿度过大 , 年内干湿季节转换不明
显 , 野生食用菌品种少、子实体或分段形成、产量
形成受限 , 秋季降温快、子实体盛产期短、总产量
低 [6,16]。其中云南省滇中的楚雄州及周边一带是云
南省野生食用菌主要的大宗品种和最大产量区 ,
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前后两阶段干湿季节变化
最明显, 子实体形成期与雨季始期同步; 子实体形
成前期 (5 月 )降水量 (50~80 mm)偏少 , 空气湿度
(60%~70%)小, 日照(200 h 左右)丰富, 近地层气温
基本达到了年最高值(20~21 ); ℃ 子实体形成初期(6
月)热量充裕, 气温达一年中最高(21~22 ), ℃ 随降
雨的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增大, 日照仍较丰富; 子
实体收获盛期(7—9月)时内段气温变化幅度小(平均
21 ), ℃ 降雨量适中且分配均匀 , 晴雨交错 , 有适
当的日照、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80%~85%)构成了
区别于云南省内、省外其他野生食用菌产地气候生
境(表 4)。
表 4 云南省与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生长区食用菌出菌期不同阶段的气象要素对照
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mate factors at different phases of fruiting body harvesting stage of edible fungus in wild edible fungus
zones between Yunnan Province and other regions in China
气温
Air temperature (℃)
降水
Total precipitation (mm)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
日照时数
Hours of sunshine (h) 食用菌生长区
Growing region
of edible fungus 前期
Before
初期
Early
盛期
Peak
前期
Before
初期
Early
盛期
Peak
前期
Before
初期
Early
盛期
Peak
前期
Before
初期
Early
盛期
Peak
YNO 20.1 21.4 20.6 88.9 151.0 483.5 67 77 82 193.7 135.5 125.9
YNGO 16.1 18.3 17.8 78.7 136.6 455.3 69 77 81 178.1 131.6 127.8
YNGE 22.5 23.5 22.7 132.5 203.6 626.2 71 80 83 195.1 135.8 134.2
SCG 10.4 12.9 13.9 79.2 133.4 320.3 57 67 72 235.7 212.7 206.0
SCH 19.8 21.1 19.8 79.8 221.1 678.0 61 74 82 231.9 157.0 147.1
GZX 19.4 21.3 21.0 166.1 257.8 599.1 78 81 83 151.8 133.6 153.5
GZZ 19.7 22.7 23.6 152.7 199.4 391.3 78 79 78 102.5 103.3 155.7
NCM 13.9 19.0 19.2 53.8 90.6 290.0 56 69 75 237.3 221.1 210.2
NCL 13.9 18.9 19.4 77.5 121.0 427.3 62 73 79 224.9 207.4 183.2
FJN 22.9 26.1 27.5 277.6 260.0 377.2 80 81 76 129.8 156.1 213.4
GXG 23.0 26.3 27.1 351.7 346.9 486.4 81 82 77 109.5 131.0 199.0
YNO、YNGO和 YNGE分别指云南省最优、优良和一般气候生境区; SCG和 SCH分别指四川省甘孜县和会理县气候生境区; GZX
和 GZZ分别指贵州省兴仁县和遵义市气候生境区; NCM和 NCL分别表示我国东北牡丹江市和临江县气候生境区; FJN指福建省南平
县气候生境区; GXG指广西省桂林市气候生境区。YNO, YNGO and YNGE indicate the optimal, good and general climate habitat zones in
Yunnan Province, respectively; SCG and SCH indicate Ganzi County and Huili County climate habitat zones in Sichuan Province,
respectively; GZX and GZZ indicate Xingren County and Zunyi City climate habitat zones in Guizhou Province, respectively; NCM and NCL
indicate Mudanjiang City and Linjiang County climate habitat zones in Northeast China, respectivelys; FJN indicate Nanping County climate
habitat zone in Fujian Province; GXG indicate Guilin City climate habitat zone in Guangxi Province.

2.2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分区与评价
前面的分析和前人的研究结论及大量参考文献揭
示了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长环境的独特性, 是全
国野生食用菌品种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地区[4,1618]。
受地理和西南、东南两支季风影响, 气候立体、类
型多样性和复杂, 因而构造了云南省境内地区间野生
食用菌气候生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于富强等[19]调查
研究证明了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的空间分布与气候生
境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文通过数学模型计
算得到云南省 125 个县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前
期、初期和盛期间的综合气候评价指数和气候干燥
度值, 在 arcgis 平台上做 IDW 插值, 结合云南省气
候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大致将云南省野生食
用菌气候生境划分为: 滇中及周边以楚雄州一带为
代表的高原温暖型大宗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 滇
中以北及滇北高原温凉、冷凉型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
区和滇中以南的滇南温热、潮湿型野生食用菌气候生
境区(图 1)。3 个气候生境区 , 分别对应于云南省
第 6期 鲁永新等: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753


http://www.ecoagri.ac.cn

图 1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多因子综合影响指数)(a)和 Selianinov干燥度计算方法(b)所做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
生境区的划分
Fig. 1 Division of wild edible fungus climate habitat wit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combined effects index of multi-factor) (a)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Selianinov dryness (b) in Yunnan Province
75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野生食用菌大宗品种丰富与产量最高地区, 大宗品
种次丰富与次高产量地区和大宗品种少、产量较低
地区, 可将其对应称之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生长的
最优气候生境区、优良气候生境区和一般气候生境
区。不同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之间, 干湿变换、
温度、降水、湿度和日照时数在野生食用菌全生长
期间地域的差异性大(表 4)。
2.2.1 滇中地区以楚雄州一带为代表的滇中高原温
暖型大宗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
该气候生境区以楚雄州为中心分别向西延伸至
保山市西部、向东延伸至曲靖市东部, 代表性地区
有楚雄市、禄丰县、南华县、大姚县、姚安县、牟
定县、武定县、双柏县、大理市、永平县、弥渡县、
保山市、安宁市、晋宁县、易门县、江川县、玉溪
市、弥勒县、石林县、师宗县、罗平县等。该区野
生食用菌气候生境中部最优、西部优于东部, 同纬
度、同海拔地区降水中部最少、西部多于东部, 气
温中部最高、西部高于东部; 野生食用菌出菌前后
干湿变化最明显, 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期(5月)降水量
少, 空气湿度小, 日照丰富, 时段平均气温 19~21 ℃、
气温日较差 12~13 ℃、降水 50~80 mm、空气相对湿
度 67%; 子实体形成初期(6 月)热量充裕, 时段平均
气温达一年中最高值 21~23 ℃、气温日较差 8.5~
9.5 ℃、降水 130~180 mm、空气相对湿度 77%, 随
降雨的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增大 , 日照仍较丰富 ;
子实体收获盛期(7—9 月)气温变化幅度小, 降雨量
适中、且分配均匀, 晴雨交错, 有适当的日照, 时段
平均气温 18~22 ℃、气温日较差 8~10 ℃、合计降水量
430~490 mm、空气相对湿度 82%, 与卯晓岚等[4,1619]
调查研究的野生食用菌最适宜气温、降水和空气湿
度条件一致, 对应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大宗品种丰富
区和产量形成的最高区。杨宇华等[8,1922]野生食用菌
资源调查认为云南省绝大部分野生食用菌品种和产
量都集中于滇中的楚雄州、昆明市一带周边地区海
拔 900~2 600 m的山林中, 其中 1 600~2 400 m山林
是该区野生食用菌大宗品种及产量形成区, 主要的
大宗品种有乳菇科(Lactar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
松茸、鸡枞菌、松露(Perigord truffle)、羊肚菌、虎掌
菌(Tremellodon gelatinosum)、香菌(Lentinus edodes)、
白葱菌、木耳(Auricularia spp.)等, 其中美味牛肝菌、
红乳菇(Lactarius rufus)、鸡枞菌、松茸和松露以产
量大、经济效益突出成为地区名品。付子艳等[23]研
究表明, 鸡枞菌在全球有 40余种、中国有 24种, 云
南省有 20种; 邰丽梅等[1,8]研究表明, 云南省是全球
牛肝菌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 , 滇中占云南市场的
70%, 松茸记载共有 15 种、中国 5 种、云南境内有
4种, 产量占全国 70%~80%, 分布在云南省的 46个
县; 被誉为野生菌中的珍品块菌, 在中国主要分布
于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和四川省海拔 1 600~2 600 m
的针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 施庭友等[10]研究表明,
楚雄州松茸产量约占云南省松茸产量的 1/3, 世界产
量的 1/6; 邰丽梅等[1,6,8,2425]研究表明, 楚雄州野生
食用菌资源丰富、种类多, 约占全国的 40%, 云南省
的 50%, 诸多调查研究结论验证了该区是云南省及
国内的野生食用菌最优气候生境区。
2.2.2 滇中以北及滇北高原温凉、冷凉型野生食用
菌气候生境区
该气候生境区包含了滇中以北的广大区域, 主
要代表地区为大理州北部、丽江市北部、迪庆州、
怒江州、昆明市北部、曲靖市北部、昭通市大部。
区内地形极复杂、东西差异和海拔高差大, 立体气
候最突出, 气温、降水、日照和空气湿度的空间分
布极不均匀, 降水西多东少、气温东高西低、气温
日较差西部大于东部、干湿季节转换西部较东部明
显 , 雨季西部早于东部 ; 与滇中楚雄州一带相比 ,
气温偏低, 降水除迪庆州 眧高原、 通市及金沙江河
谷区偏少外, 其余均偏多, 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具
干热河谷至高寒山地, 总体上西部优于东部, 野生
食用菌子实体形成期对应雨季到来的先后, 西部早
于东部, 子实体收获期间, 滇中以西受西南季风影
响、滇中以东受东南季风影响, 滇中以西野生食用
菌气候生境较相似于我国东北野生食用菌产地, 滇
中以东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较相似于我国东部野生
食用菌产地 [2,6,2627]; 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期(5 月)
降水分布西多东少, 气温东高西低, 时段平均气温
10~16 , ℃ 气温日较差 8~14 , ℃ 降水 35~150 mm,
空气相对湿度 69%; 子实体形成初期(6 月)平均气
温 13~19 , ℃ 气温日较差 7~10 , ℃ 降水 75~250 mm,
空气相对湿度 77%; 子实体收获盛期(7—9 月)时段
平均气温 13~20 , ℃ 气温日较差 8~9 , ℃ 合计降水
量 380~700 mm, 空气相对湿度 81%的气候生境与文献
中野生食用菌生长的优良气候生境条件相符[4,6,2627]。
主要品种有松口蘑(松茸)、牛肝菌、羊肚菌、枝瑚菌
(Ramaria spp.)、虎掌菌、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和红菇(Russula vinosa)等。其中松口蘑生长于该区
西部松树(Pinus app.)、冷杉(Abies spp.)、云杉(Picea
spp.)和铁杉(Tsuga chinensis )等林中, 是该区最主要
的大宗代表性品种, 单品种产量排列在云南省之首,
绝大多数分布于 2 200~3 900 m 的山林中, 猴头菇
(Hericium erinaceus) 眧是产于该区东北部 通市一带
第 6期 鲁永新等: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755


http://www.ecoagri.ac.cn
的代表品种[2628]。该区除代表性品种松茸外, 其他
品种的野生食用菌可生长区域及单一品种野生菌的
适宜生长面积小, 子实体收获期较短, 野生食用菌
品种总数和总产量均少于滇中楚雄州一带及周边地
区、气候生境稍差, 是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生长的优
良气候生境区, 但野生食用菌品种总数和总产量均
高于云南省的滇南温暖、湿热野生食用菌共生气候
区[2,6,20,26,28]。
2.2.3 滇中以南的滇南温热、潮湿型野生食用菌气
候生境区
该区包含滇中以南的低海拔河谷、南亚热带和
部分北热带气候区 , 主要代表地区有云南省普洱
市、临沧市南部、玉溪市南部、红河州中部和南部、
文山州、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等地区。区内热量和
降水丰富, 海拔较滇北和滇中低, 地形变化相对平
缓; 同纬度、同海拔地区, 气温西部高于东部, 降水
西部多于东部, 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西部优于东部,
与滇中一带和滇中以北生境区相比, 气温高、日较差
稍小, 降水丰富, 空气和土壤湿度偏高, 野生食用菌
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时期干湿变化不明显[2829]。菌丝
体向子实体过渡期(5月)气温 21~24 ℃、气温日较差
11~13 ℃、降水 100~180 mm、空气相对湿度 71%,
子实体形成初期(6 月)气温 22~24 ℃、气温日较差
8~9 ℃、降水 140~240 mm、空气相对湿度 80%, 子
实体收获盛期(7—9 月)时段平均气温 20~23 ℃、气
温日较差 7~9 ℃、降水 500~800 mm、空气相对湿度
83%; 森林郁闭度西部高于东部、地面的大阳直接辐
射东多西少, 气候生境与福建、广西、广东等省的
野生食用菌产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2,6,30]。主要的野
生食用菌代表性品种有短管牛肝菌、鸡油菌、红乳
菇、红菇、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木耳、环
柄香菇(Pleurotus geesteranus)、细鳞香菇、核香菇、
真根蚁巢伞 (Termitomyces spp.)、白蚁谷堆蚁巢伞
(Termitomyces heimii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
斑孢枝瑚菌 (Ramaria spp.)等 , 大部分分布在海拔
600~2 500 m的山林中, 其中海拔 800~1 800 m间的
思茅松(Pinus kesiya)林、南亚热带栎类(Quercus spp.)
混林和山地雨林是该区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区和产
量形成区[5,16,31]。该生境区因气温过高、降水过多,
空气和土壤湿度大, 土壤透性差, 森林郁闭度过高,
到达地表的日照少, 野生食用菌品种少、适宜多呈
点状, 缺少大宗品种, 各类和产量均低于云南省滇
中和滇中以北两个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 是野生
食用菌生长的一般气候生境区。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分析了多个气候因子对云南省野生食用菌
气候生境形成的影响, 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气候评
价指数)、干燥度指数计算和单气象因子对比分析法
及 arcgis 平台插值方法来划分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
候生境区, 物理意义明确、理论成熟、计算方法科
学, 研究方法有别于前人和多个参考文献报道的针
对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
的一般性调查结果或总结性描述。3 种数学分析模
型对比, 主成分分析法较好地解析了云南省各地区
间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的差异性, 以理论计算再现
了实况, 可扩展应用于云南省低纬高原地区其他作
物的气候生境划分 ; 干燥度计算划分法计算简单 ,
气候因子对比分析方法直观 , 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
但划分效果不理想, 方法的通用性有限。
试验中用数学方法建立了不同地区之间气候因
子的场相关分析, 从理论上揭示了云南省野生食用
菌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期, 光、热、降水和湿度有
显著变化, 子实体收获盛期降水量、气温、日照、
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适中 , 变率小 , 昼夜温差大 ,
晴雨交错的气候生境特征惟云南省独有; 针对气候
因子影响的综合指数计算, 将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生
境区划分为滇中高原温暖型大宗野生食用菌气候生
境区, 滇中以北及滇北高原温凉、冷凉型野生食用
菌气候生境区和滇中以南的滇南温热、潮湿型野生
食用菌气候生境区; 首次用数学分析方法验证了滇
中的楚雄州一带及周边区域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
与云南野生食用菌大宗品种丰富区和产量最高区有
极好的相关性[2,45], 证明该气候生境区是全省、全国
乃至全球最优质的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45,3134]。
研究结论为云南全省气候和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
发、利用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依据。
研究结论划分的云南省滇中、滇北和滇南 3 个
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中, 滇中的楚雄州一带及周
边区域是云南最优质的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 区
内森林植被保护较好, 气候和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
发利用潜力大, 在野生食用菌中, 应重点培植牛肝
菌、鸡枞菌、松露等大宗品牌相关产业, 注重科学
的采摘方法和管控政策研究, 防止过度采摘, 保护
森林资源, 推动人工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 云南省
北部 (特别是滇西北丽江市至迪庆州 )一带及滇中
2 350 m以上的高海拔松林、冷杉、云杉等区域, 森
林植被好, 是云南省优质的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区,
75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重点培植与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大宗产品松茸及相关
的产业, 加强科学的采摘方法和野生资源保护措施
的研究; 滇南、滇北两大野生食用菌生境区中, 西部
森林资源保护好, 南部气候温湿, 雨季来得早去得
晚 , 野生食用菌开市早 , 收市晚 , 野生食用菌收获
期长, 气候和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工食用
菌种植潜力大, 开拓早、晚两季野生食用菌市场是该
区的最大优势, 东部森林资源破坏较重, 植被差, 应
以大力发展人工食用菌的研究和种植为主[10,3034]。
本文针对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分析
所用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海拔高度等来自气
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气象站所在地, 数值与野生食
用菌实际生长环境(林内)虽有一定差异, 但国家在
建立气象站时已经考虑了观测点对地区气候的代表
性, 观测数据已经能满足县级以上气候类型或针对
某一作物气候生境区分析的需要。研究时段主要参
考滇中的楚雄州及周边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采收)
主时段(5—10 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研究结论主要
针对云南省以县或更广泛区域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
的基本特征和大宗品种间的气候生境差异, 对微小
区域或某一单品种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的精细研究,
有待加密气象观测站点或随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
展需求而深入。
参考文献
[1] 邰丽梅, 赵春艳, 郭相, 等. 云南几类野生食(药)用菌资源
开发应用前景[J]. 中国食用菌, 2013, 32(2): 4−6
Tai L M, Zhao C Y, Guo X, et al. Prospects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n several kinds of high economic value of wild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resource in Yunnan[J]. Edible
Fungi of China, 2013, 32(2): 4−6
[2] 杨祝良 . 浅论云南野生蕈菌资源及其利用[J]. 自然资源学
报, 2002, 17(4): 463−469
Yang Z L. On wild mushroom resources and their uti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4): 463−469
[3] 鲁永新, 杨永生. 楚雄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气候[M]. 昆
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4: 59−67
Lu Y X, Yang Y S. Chuxiong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Climate[M]. Kunming: Yunnan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59−67
[4] 卯晓岚. 云南·食用菌王国之行[J]. 中国食用菌, 1991, 10(4):
30−32
Mao X L. The edible fungi kingdom trip in Yunnan[J]. Edible
Fungi of China, 1991, 10(4): 30−32
[5] 李泰辉 , 宋斌 . 中国食用牛肝菌的种类及其分布[J]. 食用
菌学报, 2002, 9(2): 22−30
Li T H, Song B.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s of Chinese edible
boletes[J]. Acta Edulis Fungi, 2002, 9(2): 22−30
[6] 袁天凤, 段彬, 邱道持, 等. 松茸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06, 25(4): 14−17
Yuan T F, Duan B, Qiu D C, et al. A study on geographic
distributing and ecology of Trichaloma matstake[J]. Edible
Fungi of China, 2006, 25(4): 14−17
[7] 吴素蕊, 罗晓莉, 刘蓓, 等. 野生食用菌研究开发浅析及建
议[J]. 食品科技, 2010, 35(4): 100−103
Wu S R, Luo X L, Liu B, et al. Analyse and advis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wild edible fungi[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5(4): 100−103
[8] 杨宇华, 苏开美, 王志和, 等. 楚雄州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管
护及经营对策探讨[J]. 西部林业科学, 2006, 35(4): 154−158
Yang Y H, Su K M, Wang Z H, et al. Discussion about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wild mushroom
resources in Chuxiong Prefecture[J].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2006, 35(4): 154−158
[9] 罗思远, 席武俊. 楚雄州野生食用菌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3): 29−33
Luo S Y, Xi W J. Wild mushroom resources and it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Chuxiong Prefecture[J].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2007, 22(3): 29−33
[10] 施庭友 , 赵卫东 , 余涛 . 松茸的科学管理与增产措施[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3: 7−23
Shi T Y, Zhao W D, Yu T. Management and Stimulation of
Tricholoma matsutake[M]. Kunming: Yunnan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7−23
[11] 赵霞. 关于 2003 年楚雄州野生食用菌的调查报告[J]. 楚雄
社科论坛, 2014(1): 34−37
Zhao X.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Chuxiong wild edible
fungi in 2013[J]. Chuxiong Forum on Social and Scientific,
2014(1): 34−37
[12] 鲁永新, 张中平, 曹利民, 等. 云南小麦种植气候生态类型
区划及评价[J].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25(4): 689−695
Lu Y X, Zhang Z P, Cao L M, et al. Region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climate types in Yunnan wheat growing
areas[J].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2013, 25(4):
689−695
[13] 吕新, 张伟, 胡昌浩, 等. 玉米种植区气候生态因素优势综
合评价研究[J]. 干旱区研究, 2005, 22(3): 387−390
Lü X, Zhang W, Hu C H, et al.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climatic ecological factors in
maize-growing regions[J]. Arid Zone Research, 2005, 22(3):
387−390
[14] 孟猛 , 倪健 , 张治国 .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
评述[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6): 853−861
Meng M, Ni J, Zhang Z G. Aridity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eo-ecological study[J].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004,
28(6): 853−861
[15] 吴秀芹, 张洪岩, 李瑞改, 等. ArcGIS 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与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51−258
Wu X Q, Zhang H Y, Li R G, et al. ArcGIS 9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251−258
[16] 周选围 . 松茸资源研究概况 [J]. 食用菌学报 , 2002, 9(1):
50−56
第 6期 鲁永新等: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757


http://www.ecoagri.ac.cn
Zhou X W.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richoloma
matsutake[J]. Acta Edulis Fungi, 2002, 9(1): 50−56
[17] 付绍春, 谭琦, 陈明杰, 等. 美味牛肝菌生态特性与栽培技
术研究进展[J]. 湖南林业科技, 2008, 35(5): 66−68
Fu S C, Tan Q, Chen M J, et al. Summarize on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Boletus edulis[J].
Hu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35(5): 66−68
[18] 刘蓓, 郭相, 马明, 等. 紫溪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4, 33(1): 6−8
Liu B, Guo X, Ma M, et al.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macro
fungi in Zixi Mountain[J]. Edible Fungi of China, 2014, 33(1):
6−8
[19] 于富强, 肖月芹 , 刘培贵 .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外
生菌根真菌的时空分布 [J]. 生态学报 , 2007, 27(6):
2325−2333
Yu F Q, Xiao Y Q, Liu P 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 in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6): 2325−2333
[20] 苏尔广 . 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状况及产业发展分析[J]. 农
村经济与科技, 2011, 22(5): 26−27
Su E G. Analysis of Yunnan wild edible fungi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
Technology, 2011, 22(5): 26−27
[21] 王鹏飞, 何隽, 周文, 等. 蚁巢伞属真菌研究进展[J]. 微生
物学通报, 2012, 39(10): 1487−1498
Wang P F, He J, Zhou W, et al. A survey on the studies of
Termitomyces[J]. Microbiology, 2012, 39(10): 1487−1498
[22] 李哲敏 , 刘用场 . 我国菌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成因
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10): 15−17
Li Z M, Liu Y C. Analysis on the state and questions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ungus resources in China[J].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2005(10): 15−17
[23] 付子艳 , 李荣春 . 鸡枞菌属与华鸡枞属分类研究现状 [J].
广西植物, 2009, 29(1): 32−38
Fu Z Y, Li R C.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of classification of
Termitomyces and Sinotermitomyces[J]. Guihata, 2009, 29(1):
32−38
[24] 方明 , 李玉 , 姚方杰 , 等 . 松茸研究概况[J]. 中国食用菌 ,
2005, 24(6): 12−15
Fang M, L Y, Yao F J, et al. The summarize of research on
Tricholoma matsutake[J]. Edible Fungi of China, 2005, 24(6):
12−15
[25] 朱慧贤, 李晋明, 王林, 等. 玉溪市野生真菌资源及其产业
化发展的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3(S1): 145−147
Zhu H X, Li J M, Wang L, et al. Resources wild edible fungi
resource in Yuxi[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5, 33(S1): 145−147
[26] 王明福 . 攀西地区野生食用菌的种类及其垂直分布[J]. 资
源开发与保护, 1991, 7(2): 110−112
Wang M F. Wild edible fungi species in Western Panzhihua
zone and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J].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1991, 7(2): 110−112
[27] 阎明珍 , 任玉环 , 张朝亮 . 吉林美味牛肝菌分布及生态习
性的初步研究[J].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6, 12(4): 244−246
Yan M Z, Ren Y H, Zhang C L. A preliminary studies on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Jilin Boletus
edulis[J]. Journal of Jilin Forestry University, 1996, 12(4):
244−246
[28] 杨永德, 韩立华, 郭晋, 等. 曲靖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10): 353−355
Yang Y D, Han L H, Guo J,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jor
wild mushrooms in Qujing[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5, 21(10): 353−355
[29] 赫维人 , 陈永生 , 杨明 , 等 . 云南农业地理[M]. 昆明 : 云
南人民出版社, 1981: 86−94
He W R, Chen Y S, Yang M, et al. Yunnan Agricultural
Geography[J].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1: 8694
[30] 童清. 云南普洱市野生食用菌资源及生态分布[J]. 食用菌,
2010, 32(1): 14−16
Tong Q. Yunnan Puer wild edible fungi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distribution[J]. Edible Fungi, 2010, 32(1): 14−16
[31] 刘之学 , 自正权 . 浅析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产业之发展 [J].
中国食用菌, 2011, 30(4): 61−62
Liu Z X, Zi Z Q.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nhua
County wild mushroom industry[J]. Edible Fungi China, 2011,
30(4): 61−62
[32] 楚雄州林业局 . 楚雄州林业志 (1988— 2007)[M]. 2011:
49−59
Chuxiong Prefecture Forestry Bureau. Chuxiong Prefecture
Forestry Records (19882007)[M]. 2011: 49−59
[33] 周国兵 . 浅谈凉山亚热带区系野生牛肝菌种类及分布[J].
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2(2): 17−20
Zhou G B. Discussion on the categories and distribution of
bolete in Liangshan subtropical zone[J]. 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 22(2): 17−20
[34] 赖庆奎, 陈云芳, 武小花, 等. 云南易门县野生食用菌资源
的利用与管理调查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5):
421−424
Lai Q K, Chen Y F, Wu X H, et al. Investigation on
management and use of wild edible mushroom resources in
Yimen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9, 25(5): 4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