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velopment trend and enlightenment of overseas agro-ecology

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年 1月 第 21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3, 21(1): 14−22


骆世明(1946—), 男,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学。E-mail: smluo@scau.edu.cn
收稿日期: 2012−09−26 接受日期: 2012−09−27
DOI: 10.3724/SP.J.1011.2013.00014
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
骆世明1,2
(1.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广州 510642;
2. 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2)
摘 要 国内外有关农业生态学的文献持续大幅度上升。国际上, 人们深刻认识到传统还原论思维主导的农
业科研方法及其影响下的农业方式遇到的严峻危机, 认识到农业生态学的生命力正是由于运用了新的思维方
式和新的农业方法。目前国外对农业生态学内涵的认识既有“硬农业生态学”和“软农业生态学”之分, 也有把农
业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一类实践或一个社会运动。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实践的做法类似我国的生态农业实
践, 主要内容包括资源节约型技术、投入替代型技术、农业系统结构调整和食物供应体系关系调整 4个层次。
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社会运动, 在以拉丁美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成
为交流农业生态经验, 改善农民民生, 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个运动影响到了政府的政策取向。农
业生态学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范畴, 人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层次上推的方法论研究, 以及进行更多
定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国际上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态势反观我国的农业生态学发展, 可以发现很多优势
和不足。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对我国农业生态学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启迪。
关键词 农业生态 生态农业 食品体系 农业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3)01-0014-09
Development trend and enlightenment of overseas agro-ecology
LUO Shi-Ming1,2
(1.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c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outh 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related to agro-ecology rapidly grew in recent years. This was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agro-production practices guided by reductionism was in crisis and that agro-ecology vitality depended
on cutting-edg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The range of agro-ecology considered in it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hard” and
“soft” agro-ecology. Agro-ecology was also advanced as not only a discipline of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but also the
movement of farmers. As a practice, agro-ecolog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eco-agriculutre” in China, including four levels of change.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by resource-saving techniques was the first level change. Sub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inputs with
alternative inputs was the second level change. Structural changes of agro-ecosystems constituted the third level change. Changes in
food supply chain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forth level change. Agro-ecology as the movement of farmers prevailed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S. agro-ecology movement w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m of organized exchanges of experiences in agro-ecological
practices among farmers for improved livelihoods and protected interests and rights of farmers. These movements were affecting
government decisions, food production and supply. As a discipline of science, agro-ecology not only needed further quantit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ut also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thods of up-scale interpretations of research results. This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agro-ecology facilitated reliable analysis of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agro-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agro-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Agro-ecology, Eco-agriculture, Food system, Agro-ecosystem
(Received Sep. 26, 2012; accepted Sep. 27, 2012)
第 1期 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 15


以 1981 年在华南农学院举办全国农业生态学
师资培训班和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
开全国第一届农业生态学研讨会为起点的话, 农业
生态学在我国发展已经有 3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农
业生态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20—
30年代, 但是现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还是在 20世纪
70 年代世界生态环境意识觉醒以后。1979 年美国
Cox 和 Atkins 出版的《Agricultural ecology: An
analysis of world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1983年
Altieri出版的《Agroecology: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和 1990年 Gliessman主编的
《Agroecology: Researching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农业生
态学面对的农业问题、学科体系和应用方向[1−3]。中
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国际上的现代农业生态学体系发
展几乎是同步的。现在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看一看
国际上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反思我国的农业生态学
现状, 并从中得到启迪。
1 农业生态学文献量显示的关注度趋势
在 ISI Web of Knowledge (V5.5)(1950—)用“agro-
ecology, or agricultural ecology, or agroecology”作为
关键词查询 1966—2010年的文献量为 26 201篇, 其
中每 5年的文献量增长显著(图 1)。在我国利用维普
科技期刊全文库(1989—), 用“农业生态”作为题目
或关键词查阅到 1991—2010年的文献量为 3 773篇,
每 5年的文献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图 1)。同期比较,
中文文献量为国际文献量的 9%~25%, 近十年大约
为 15%左右。这表明国内外对农业生态学的关注度
都在增长。
2 对农业生态学使命的认识
农业生态学的兴起显然是受到农业发展遇到不
可持续问题推动的。“国际农业发展知识、科学与技
术评估组织”总结了 2008 年 4 月由各国政府代表参
加的南非会议成果, 发表了《农业处于十字路口》[4]。
报告清晰表明各国都认识到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方
式, 资源支撑不了未来社会对农业产出的要求。报
告认为包括产品供应、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服务在
内的农业多功能性是不可回避的, 其中第 7 条结论
指出: “通过进一步将农业知识与科技转到以农业生
态科学为主, 将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维持和
提高生产率。” 在国外“Agroecology”使用的范围不
仅包括“农业生态”, 也用到我国常用的“生态农业”
表述方面。联合国食品权特别报告员 De Schutter[5]
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 “纵览过去
5年来发表的科学文献, 特别报告员认定, 生态农业
(agroecology)作为农业发展的模式不仅展现出在概
念上与食物权有很强的关联, 而且证实生态农业可
以在国情不同的各个国家中为众多弱势群体具体实
现食品权这项人权取得明显的进步。此外, 生态农
业展现出的种种优势, 与人们熟悉的常规方式, 诸
如培育各类高产改良品种的做法成为互相补充的一
种农业方法。生态农业能够有力地推动更为广泛的
经济发展。”他建议通过扩大生态农业的实践, 以便
能够在增加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计的同时
避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美国
加州大学 Santa Cruz分校举办的第 13届国际农业生
态培训班上, 人们引用爱恩斯坦的名言: “我们不能
够用产生问题的思路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



图 1 国际(a)和国内(b)农业生态学文献量的增长
Fig. 1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a) and domestic (b) articles on agroecology
国际文献检索数据库为 ISI Web of Knowledge (V5.5) (1950—), 关键词为“agroecology, or agricultural ecology, or agro-ecology”; 国内文献
检索数据库为维普科技期刊全文库(1989—), 题目或关键词为“农业生态”。For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search, ISI Web of Knowledge (V5.5)
(1950—) and key words “agroecology, or agricultural ecology, or agro-ecology” were used. For domestic literature search, VIP Information (1989—)
and “agro-ecology”(in Chinese) in title or key word of the article were used.
1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认为引导工业化农业发展的传统农业科研思维属于
还原论(reductionism)。这种还原论方法已经不能够
胜任未来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生态学要促进农业
一系列观念变革, 从而克服一系列传统工业化农业
引起的严峻问题(表 1)。美国农业部在 2009 年终于
跟随众多欧洲国家在人力、物力和机构设置上大力
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在这个基础上, Hooedes等[6]撰
写的美国农业“国家有机行动计划”中, 认为有机农
业也应当采取农业生态学的综合、整体、多样的思
路, 甚至认为应当在传统农业研究机构以外成立独
立的有机农业研究机构, 以摆脱传统农业研究的还
原论思维。
显然国际上农业生态学被认为是一种对工业化
农业方式和传统农业科研思维的深层次颠覆和革命,
并赋予了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命。
3 对农业生态学内涵的认识
丹麦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生态系的 Dalgaard
等[7]在综述农业生态学的时候根据不同研究人员的
研究范围, 提出了农业生态学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
分。他们认为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物流、资金流有
关的生态、农学与经济学结合的部分可以称为“硬农
业生态学”(hard agroecology)部分, 而与人类社会及
其利益管理体系有关的则可以称为“软农业生态
学”(soft agroecology)。他们的文献搜索结果表明, 使
用了“agroecology”或者“agro-ecology”关键词的文献
中 66%属于自然科学, 13%属于社会科学, 5%属于经
济学文献, 16%属于自然与经济结合学科, 2%横跨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没有同时跨自然、社会、经济
三大学科范畴的文献。法国农业生态学与景观生态
学家 Wezel 等[8]在综述农业生态学文献时发现, 农
业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是趋向扩大(图 2)。扩大方向之
一是从农田层面向农业生态系统和地理景观层面拓
展。扩大方向之二是从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硬
农业生态学”向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农村可持续发
展、社会学与经济学等“软农业生态学”发展。美国
著名农业生态学家Gliessman[9−10]索性把农业生态学描
述为研究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体系的生态
学。Wezel等[8]认为, 目前“农业生态学”实际上指的既
是一个学科, 还是一类实践, 甚至是一种运动(图 3)。
4 农业生态学作为一种农业实践方式的认识
在中国农业生态学指导的实践被普遍称为生态
农业, 然而在国际上生态农业的术语应用并不广。
利用“ecoagriculture ”或“eco-agriculture”为题目或者
关键词的文献到 2010年仅有 46篇(图 4), 其中有 34
篇文献的作者还是中国学者。在中国 1990—2010年
“生态农业”为关键词或题目的文献却达到 7 986 篇

表 1 农业生态学整体观与传统农业还原论导致的差异
Table 1 The differences caused by the holistic view of agro-ecology and traditional reductionist view on agriculture
传统农业科学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生态学
Agro-ecology
1. 科学技术研究 Scientific research
思想方法 Way of thinking 分离 Separation 综合 Integration
目标追求 Goal 单一目标 Single goal 多目标协调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goals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ology 还原论 Reduction 归纳论 Induction
研究对象 Research object 简单化 Simplification 正视复杂性 Complexity
农业方法 Way for agriculture 一致性与统一性 Uniform 多样性 Diverse
资源后果 Consequence for resources 资源耗竭性 Depletive 资源恢复性 Restorative
公共资源后果 Consequence for public resources 公共资源的悲剧 Tragedy 公共资源的可持续 Sustainable
2. 经营管理方式 Management methods
农业经营模式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attern 集中 Aggregated 分散的 Distributed
管理目标 Fundamental value 利益追逐的体系 Profit chasing system 基于价值观的体系
Value chasing system
追求理想 Ideal situation 财富与权力 Money and power 多样性、平衡和财富的分配
Distribution of wealth, balance and diversity
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hip 竞争 Competition 合作 Cooperation
管理关系 Management structure 层级控制结构 Hierarchy control system 伙伴关系结构 Partnership relation
食品产业链 Food supply chain 不公平的供应链 Unfair supply chain 平等的价值链 Fair value chain
管理运作 Management operation 全球垄断 Global monopoly 地方和区域分散 Regional and dispersed
工作岗位 Job position 岗位的流失和转移 Lost and reduce job 创造工作岗位 Create job position
食品质量 Food quality 容易出安全性漏洞 Easy to cause trouble 安全的食物供应 Food safety

第 1期 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 17




图 2 农业生态学涉及范围的发展变化[8]
Fig. 2 Dynamic of agroecology concept[8]

(图 4)。在国际上大量使用“agroecology”来描述利用
农业生态学指导的实践, 实质等同于中国的“生态农
业 ”实践。联合国食品权特别报告员 Olivier De
Schutter 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也如此 ,
以至在翻译中需要把“agroecology”翻译成“生态农
业”才符合中国人的表述习惯。
Altieri[11]认为应当重视循环体系建设和维护土
壤有机组分, 充分利用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以
便提高太阳能、水分和养分等自然资源利用率, 还
应当注意通过扩大物种间有利的相互关系, 强化生
态系统的服务功能。De Schutter[5]提出生态农业需要
模拟和利用自然进程, 通过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
生物多样性构成、养分循环和能源流动关系构建来
实现系统的多功能协调。报告中列举生态农业的实
践模式有农林结合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流域集水
模式、综合养分管理模式和综合有害生物防治模式
(玉米地防治玉米螟的推−拉体系、稻田养鸭体系)等。
在美国加州覆盖作物和有害生物的陷阱作物也经常
用到。由于生态农业是智力密集型生产方式, 而不



图 3 农业生态学概念的各种含义[8]
Fig. 3 Different meanings of agroecology[8]



图 4 生态农业国际(a)和国内(b)文献搜索结果
Fig. 4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a) and domestic (b) articles related to eco-agriculture
国际文献检索数据库为 ISI Web of Knowledge (V5.5)(1950—), 主题词为“ecoagriculture or eco-agriculture”; 国内文献检索数据库为维普科
技期刊全文库(1989—), 题目或关键词为“生态农业”。For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search, ISI Web of Knowledge (V5.5 ) (1950—) and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or eco-agriculture” were used. For domestic literature search, VIP Information (1989—) and “ecoagriculture” (in Chinese) in title or
key word of the article were used.
1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是投入集约型生产方式[11], 除了重视新技术和新模
式以外, 国际上普遍重视来自广大农民的实践经验
和经历长期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传统农业遗产。
2004 年以美国学者 SaraScherr 牵头在内罗毕成
立了国际“生态农业伙伴”(ecoagriculture partner)[12]。
其最大特点是强调通过景观层面的布局 , 协调生
态、生产与生活关系。该组织的口号是“为了人民、
食物和自然的景观”。在其内罗毕宣言中, 除了强调
景观分区布局和管理外, 还强调结合乔灌草的农林
体系(agroforestry)和实施有机与循环方法。
Gliessman[10]认为, 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实践转
变可以分为 4个水平(图 5)。第 1个水平为资源节约
技术, 推广节肥、节水、节能技术等。第 2 个水平
是投入替代技术, 化肥用有机肥替代, 农药用有害
生物综合防治替代。第 3个水平是系统结构变化, 在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结构、循环体系结构和
流域景观元素配置结构的变化都属于这个水平。第
4 个水平是食品供应体系的改革, 食品供应体系包括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产品运
输、商品销售、食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美国“国
家有机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避免把有机农业简单理
解为允许和不允许投入什么的农业, 有机农业是与农
业所存在生态系统结为统一体的农业系统[6]。
5 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运动的趋势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成为
一种社会运动, 目的在于发掘农民智慧、改善食品
供应体系、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益、
保护珍贵农业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拉丁美洲
的“农民对农民运动”(英文: farmer to farmer move-
ment, 西班牙文: movimiento campesino a campesino,
简称 MCAC)是在发展中国家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
该组织成立已经 36 年了, 目前遍布拉丁美洲国家,
特别是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 如古巴、
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巴西等, 参加运动的农户达
到数十万。在 20世纪 60—70年代, 依托良种, 并依
赖化肥、农药、灌溉等高投入为基础的“绿色革命”
在拉美国家小农中推广失败。80 年代初, 发展中国
家债务危机使得拉丁美洲国家不得不接受缩减政
府、出售国有企业、开放市场等措施, 农产品市场
被发达国家占领, 土地被大公司占领, 农业推广服
务萎缩, 农民被迫成为城市居民或者退守边缘区域。
同期, 在国际上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SARD)项目推动下,
拉美国家的小农发现, 生态农业方法不仅使其产量
倍增, 而且保护了环境。于是他们就在这些项目组
织交流的基础上, 逐步发展成为农民之间进行技术
和经验交流的组织。目前该组织正试图凝聚力量 ,
在交流生态农业技术的同时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管理
体系和国家政策[13−14]。
在武装叛乱麻烦不断的尼加拉瓜, 全国农民与
牧民联盟在 1987 年开始实施“农民对农民项目”
(campesino to campesino program)并且取得成功, 农
村也得到了安宁。成功的原因总结为: 农民自己的
试验和评价, 本土知识的交流, 活跃的对话和创新,
水平对话机制出现的乘法效应, 有推介成果的积极
分子出现, 创新成为农民的风气, 不断有地方领袖



图 5 食品供应体系的变革水平划分[10]
Fig. 5 The levels of change in food system[10]
第 1期 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 19



出现[15]。在古巴 1999年正式成立农民对农民农业生
态运动, 农业生态运动成功解决了在禁运条件下通
过利用当地资源与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保障
供给中显示出了明显优势, 2009年就有超过 11万户
农民参加(图 6)[16]。在巴西, 2001年召开全国农业生
态学会议, 2002 年成立全国农业生态联盟, 2003 年
在有机农业的法律框架内认可了农业生态, 2004 年
成立巴西农业生态协会, 2006 年巴西农业研究组织正
式把农业生态作为该研究机构的一个学科领域[8]。在
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 各国特别注意避免过去农业
推广那种自上而下、居高临下的方式, 重视农民的
平等参与及横向交流。



图 6 古巴历年参加“农民对农民农业生态运动”的农户数[16]
Fig. 6 Number of farmer households who joined the farmer to
farmer agroecology movement in Cuba

农业生态在美国也已经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形式
存在。在美国加州, 加州大学 Santa Cruz分校有机农
场为农民提供有机农业培训, 校内建立了社区农业
生态项目(program in community and agroecology)。
加州还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与农业生态有关的民间组
织。例如“社区农业生态网络”(Community Agroecol-
ogy Network, CAN)、“农业和基于土地的培训联
盟”(Agriculture and Land Based Training Assiociation,
ALBA)、“社区支撑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根本的改变”(Root of Change)、“食物
共有”(Food Common)等。这些非政府组织从不同的
侧面推动农业生态的发展。Root of Change致力于把
被现代商业运作分割了的食品供应体系重新连接起
来。Food Common计划建立有机食品供应体系, 力
争在 2020年实现 10%的本地消费食品为本地生产。
ALBA 着力培训和培育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小型农
民企业。他们不但提供技术培训, 而且为起步农民
提供廉租农田。CAN则通过与拉丁美洲咖啡生产者
建立直接联系, 增加生产者收益, 减少消费者负担,
建立起消费者对生产者和生产方式的了解。另外
Farmer Market为农民生产的有机食品提供了直接与
消费者接触的渠道。“美国收获正义”(Just Harvest
USA)组织则为外国农民工提供保护 , 争取正当权
益。美国有机农业运动也是从民间开始的。在 20世
纪 60—70 年代相继成立了“加州有机认证农民”(Ca-
lifornia Certified Organic Farmers, CCOF)、“有机农
民和园艺者联盟”(Maine Organic Farmers and Gar-
deners Association)、“东北有机农业联盟”(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 NOFA)等。民间的大量
工作促使美国农业部在 2000 年制定了国家有机食
品标准, 并在农业部设立国家有机农业项目, 2009
年专门设立管理职位[6]。
6 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认识
法国 Wezel 等[8]的分析表明, 德国基本还是把农
业生态学放在一个生态学分支学科的范畴看待。例如
德国哥廷根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农业生态系定义: “农业
生态学集中研究在农业景观区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
植物群落、食物网关系和保护生物学”。德国马丁等[17]
在 2006 年写的“农业生态学”中定义农业生态学为:
“研究人类为某些作物的生态所塑造的环境中生物
生存条件的科学”。这不同于美国以 Gliessman[10]为代
表的包括社会经济体系在内的定义, 即“农业生态学
是研究食物系统的生态学”。
Dalgaard等[7]则利用社会学家 Robert King Mer-
ton(1973)提出, 后来为 John Ziman(2000)再次论述
的评判科学的 4 条规范来评判农业生态学。第 1 条
评判标准是关于内容的社群性(communalism)方面 ,
要求科学的内容能够向社会大众扩散。第 2 条规范
是研究人员的包容性(universalism), 即科学研究人
员应当不分种族、肤色、信仰、性别等, 有广泛的
包容性。第 3 条规范是利益中立和谦逊(disinterest-
edness, humility), 研究结果能够超脱个人利益和研
究人员个性是重要的。第 4 条规范是严格论证下的
原创性(originality), 要求研究结论能够经受得起怀
疑和验证。文章作者认为第 1 和第 2 条规范对于农
业生态学不成问题。第 3 条规范对于农业生态学一
般也不会存在问题。但是, 农业生态学研究涉及社
会层面时, 就不容易遵循利益超脱的规范。用第 4
条规范来衡量农业生态学的时候, 文章作者认为一
方面农业生态学有些研究仅仅进行半定量的调研和
访谈, 结论的重复性和严密性容易受到质疑, 另一
方面农业生态学一些小规模的田间研究要上推
(scaling up)到系统和景观层面时所使用的方法太简
单, 容易出错。
2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7 对农业生态学在中国发展的启迪
根据各国对于农业生态学的理解和发展状况 ,
反观我国的农业生态学发展, 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
启迪, 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的优
势和问题所在, 以推动学科健康发展。
7.1 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框架
“农业生态学”在我国指的就是一个学科, 其指
导的实践和社会运动在我国称为“生态农业”[18]。这
样就避免了国外认为农业生态学既是学科, 又是实
践与运动的问题。在我国农业生态学理论框架中 ,
农区生物与环境通过能物流整合起来的农业生态系
统是基本研究对象。这就是所谓的“硬农业生态学”
部分。根据控制论原理, 调节和控制这个体系的机
制包括分散在自然体系中的非中心调控机制和受人
类左右的中心式调控机制。中心式调控机制又可以
分为经营者和操作者的直接调控, 以及影响经营者
和操作者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法规等间接
调控(图 7)。这部分调节控制机制就是所谓“软农业
生态学”部分, 其中包括了价值流和信息流。尽管我
国在农业生态学体系的构建上比较完整和稳定, 但
是在与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
和法规的实际研究还是落后于需要, 也落后于不少
国外同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
我国同行在认识农业生态学对还原论思维方式下的
农业方式与农业研究的颠覆性意义方面(表 1), 还没
有国外同行理解得那么深刻和紧迫。
7.2 我国对生态农业体系的认识
在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常被分为生态农业模式与
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实际上对应于
Gliessman[10]所指的第 1 水平变革(资源节约型技术)
和第 2水平变革(投入替代技术)。生态农业模式则对
应于他提出的第 3水平变革(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我
们在认识上还有 3 个优势。一是认识到生态农业技
术体系与生态农业模式相互联系, 一定的模式对应
一定的技术体系。二是认识到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是
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技术组成的。三是在我
国生态农业模式方面, 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农业生
态系统循环设计、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构建被认为
是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中最重要的 3 个方面[20]。这个
归纳能够包容迄今为止国际上农业生态实践中有关
的主要模式。不言而喻的是, 世界各国丰富的农业
生态实践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对于
Gliessman 食物系统变革的第 4 水平(从农田到餐桌
的社会体系)而言, 我们在农产品加工链方面偶尔涉
及, 也在生态农业政策方面加以研究, 但是很少在
生态农业研究中涉及生产组织、运输组织、供应链
组织、市场组织层面。这种状况与国情应当有关。
由于我国市场化处于起步和完善阶段, 供应链的垄
断问题和生产者与消费者被分割的弊端还没有充分
暴露。然而, 农业生态结构涉及的社会经济组织方
面仍然值得今后加以重视。



图 7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机制[19]
Fig. 7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of an agroecosystem[19]

第 1期 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 21


7.3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形态
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在一开始就是通过有远见的
专家提倡, 并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最典
型的就是“九五”和“十五”期间农业部等 8 个部委支
持的全国 100 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活动。由于有
经费支持, 有专家指导, 发展快, 势头猛, 颇有些轰
轰烈烈的味道。然而其持久性和传播效率却不如起
源于基层的拉丁“农民对农民运动”。当国家部门的
兴奋点一旦转移, 全国性有组织的生态农业活动就
陷于停滞。相比自下而上的农民运动, 自上而下的
组织形式在农民自发参与的积极性、众多参与者的
创新势头和农民横向知识传播的乘法效应等方面都
望尘莫及。我国在省、市、县、镇、乡各级组织的
生态农业建设一直此起彼伏、延绵不断。这反映了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公民社会
正在发育初期, 有关农民自发组织开展生态农业的
社会环境还有待成熟。然而, 我国已经有支持农民
技术协会和农业行业组织发展的政策, 这为自下而
上有组织的农民生态农业行动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环
境。值得我们今后加以重视。
在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非常重视农民经验和农
业传统知识。中国农业大学李隆教授[21]有关间套作
研究、浙江大学陈欣教授[22]的稻鱼共作研究都达到
了很高水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
文华院士与闵庆文研究员领导的团队持续开展了农
业文化遗产研究[23]。李文华院士[24]主编出版的《生
态农业》中总结了大量农民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与
技术。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大国, 目前
仍有约 6 亿人口在农村。目前对农业遗产的挖掘和
对农民经验的提升还远远不够。今后, 不仅需要科
研人员的继续努力, 更需要广大推广人员和农民懂
得这些经验和遗产的价值, 并有意识地加以发掘、
研究、保护和推广。
7.4 我国农业生态学的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学研究多在农田和农田以下
水平开展。在农田生态系统水平的水分平衡、养分
平衡、能量平衡的研究已经从短期田间取样研究向
长期定位试验站支撑的研究发展。作物间套作的养
分、光照、水分、病虫关系, 作物−害虫−天敌的化
学相互作用, 作物−土壤−微生物的复杂影响, 农业
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等
研究方向都相当深入, 并且常常触及前沿[25]。然而
在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层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与农业生态学相关的社会经济学研究就更加少了。
正如 Dalgaard 等[7]所指出的那样, 在层次比较
高的体系中开展研究有两个难点, 一方面大系统受
限于时间和资金, 不少研究仅能够进行半定量的调
研、访谈、取样, 得到有关结论的重复性和严密性
容易受到质疑, 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田间和实验室研
究要上推(scaling up)到系统和景观层面的方法还不
十分成熟。因此利用模拟、模型和数学方法进行综
合和上推成为必要。这需要在我国今后的农业生态
学研究中加以强化。
农业生态学的社会经济研究比较弱与我国农业
生态学起源于农业高校的农学学科有关。只有通过
现有农业生态学家进修有关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或者通过与社会经济学家合作才能够克服农业生态
学在社会经济研究方面的短板。
参考文献
[1] Cox G W, Atkins M D. Agricultural ecology: An analysis of
world food production systems[M]. USA: W.H. Freeman,
1979
[2] Altieri M A. Agroecology: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M]. USA: Berkeley, UCB, 1983
[3] Gliessman S R. Agroecology: Researching the ecological ba-
si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 USA, Springer-Verlag,
1990
[4]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at a cross road—
Summary for decision makers of the global report[M]. New
York: Island Press, 2009
[5] De Schutter O. Report submitted by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right to food (GE 10–17849)[M]. New York: United Na-
tion A/HRC/16/49, 2010
[6] Hooedes L, Sligh M. National Organic Action Plan—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ainstream, advancing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U. S.[M]. Pittsboro, North Carolina: Rural Adcancement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USA, 2010
[7] Dalgaard T, Hutchings N J, Porter J R. Agroecology, scaling
and interdisciplinarity[J]. Agriculture Ecosystem & Envir-
onment, 2003, 100(1): 39–51
[8] Wezel A, Bellon S, Doré T, et al. Agroecology as a science, a
movement and a practice. A review[J]. Agronomy for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29(4): 503–515
[9] Gliessman S R. Agroecology: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ust-
ainable agriculture[M]. USA: CRC Press, 1997
[10] Gliessman S R. Agroecology: 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M]. USA: CRC Press, 2007
[11] Altieri M A. Agroecology: The science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poor farmers in marginal environment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2, 93(1/3): 1–24
[12] Ecoagriculture Partners. Nairobi Declaration[EB/OL]. [2004-
2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10-1]. http://www.ecoagriculture.org/page.php?id=71&name=
NairobiDeclaration
[13] Holt-Giménez E. Campesino a campesino: Voices from Latin
Americas farmer to farmer mov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
culture[M]. Oakland: Food First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e-
velopment Policy, 2006
[14] Holt-Ciménez E. Movimiento campesino a campesino: Link-
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J]. Backgroun-
ders, 2006, 12(1): 1–4
[15] Cuéllar N, Kandel S. The campesino to campesino program of
Siuna, Nicaragua[M]. Bogor Barat, Indonesia: Center for In-
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2005
[16] Rosset P M, Sosa B M, Roque A M, et al. The Campesino-
to-Campesino agroecology movement of ANAP in Cuba: so-
cial process method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peasant agriculture and food sovereignty[J].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1, 38(1): 161–191
[17] 马丁 , 绍尔博恩 . 农业生态学[M]. 马世铭 , 封克 , 译 . 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Martin K, Sauerborn J. 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M].
Ma S M, Feng K, Tran.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
[18] 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Luo S M. Agroecology[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9
[19] Luo S M. A system approach toward ecoagriculture in
China[M]//Darnofer I, Grotzer M. Building sustainable rural
futures. Vienna: 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ed
Life Sciences, 2010: 2108–2115
[20] 骆世明. 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4): 805–809
Luo S M. Landscape, circulation system design and biodiversity
reestablishment in eco-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riculture, 2008, 16(4): 805–809
[21] Li Long, Sun J H, Zhou L L, et al. Diversity enhances agri-
cultural productivity via rhizosphere phosphorus facilitation
on phosphorus-deficient soil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
104(27): 11192–11196
[22] Xie J, Hu L L, Tang J J, et al. Ec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
l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50):
1381–1387
[23] Min Q G, He L, Zhang D. Agri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
China: 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1, 2(1): 15–21
[24] 李文华 .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Li W H.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M]. Beijing: Chemical In-
dustry Press, 2003
[25] 骆世明 , 李凤民 , 林文雄 , 等 .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M]//生
态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1–2012.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 2012: 66–84
Luo S M, Li F M, Lin W X, et al. Agricultural ecosystem
research[M]//Ec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2011–2012.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2: 6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