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oasis evolution and suitable development scale for arid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干旱区绿洲演变与适宜发展规模研究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年 1月 第 21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3, 21(1): 134−140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951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52)资助
陈亚宁(1958—), 男, 博士,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水文过程。E-mail: chenyn@ms.xjb.ac.cn
收稿日期: 2012−10−23 接受日期: 2012−10−24
DOI: 10.3724/SP.J.1011.2013.00134
干旱区绿洲演变与适宜发展规模研究*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陈亚宁 陈忠升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载体, 水是绿洲存在和发展的核心, 干旱区绿洲规模及可持续性问题与水
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依据水热平衡原理, 建立绿洲适宜规模数学模
型, 结合现状气象水文资料, 测算绿洲适宜发展规模。结果表明: (1)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绿
洲一直处于时空演变的过程; (2)水资源的消长变化是影响绿洲时空演变的直接驱动力; (3)水资源是制约绿洲
发展规模的根本原因, 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现状下, 可利用水资源量已达到所能维系的最大绿洲规模,
耕地面积不宜再扩大。最后, 结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绿洲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干旱区绿洲农
业发展过程中, 要着力发展绿洲节水产业,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改进灌溉方式, 加快径流调节工程建设, 实现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和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干旱区绿洲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干旱区 绿洲演变 可利用水量 适宜规模 塔里木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3)01-0134-07
Analysis of oasis evolution and suitable development scale for arid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CHEN Ya-Ning, CHEN Zhong-She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Oasis Ecology;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 Water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ence of oasis, which is itself the carrier of arid human activities. Therefore,
scale and sustainability issues of oasi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in arid regions.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Tarim
River Basin (TRB)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principles of water and heat balance,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uitable scales of oases was established. The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oasis suitable scale by combining with current
hydro-meteorological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Because of comprehensive impacts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oases we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in time and space. 2) Changes in water resources were the direct driving factors of oasis evolution in
both time and space. 3) Water resources were the root restrictive factors of oasis development. With the current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had reached the limit of sustaining the largest oasis scale, and the current cultivated land areas were
especially unfavorable to expand for the current oasis scale. Finally, sustainable control measures for stable oasis (e.g.,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ndustries, improved irrigation modes, regulated runoff engineering and increased ground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These measures were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oasis in arid regions.
Key words Arid region, Oasis evolution,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Suitable scale, Tarim River Basin
(Received Oct. 23, 2012; accepted Oct. 24, 2012)
绿洲是干旱区独有的自然人文景观, 其面积仅
占我国干旱区面积的 3%~5%, 却集中了该区域 90%
以上的人口与 95%以上的社会财富, 是干旱区的精
华所在[1−3]。作为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生产核心场所的
绿洲稳定与否, 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4]。干旱区内陆河绿洲的重要特征就是绿洲的
第 1期 陈亚宁等: 干旱区绿洲演变与适宜发展规模研究 135


唯水性 , 有水便为绿洲 , 无水便为荒漠 , 因此决定
绿洲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因子是水 [5], 特别是水量的
输入大小、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一定
的气候条件下, 一定数量的水资源只能孕育一定面
积的绿洲。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稳定、高效、可持续
的人工农业绿洲, 必须“以水定地”[6−7]。因此, 在现
有水资源条件下核算绿洲适宜发展规模已成为维护
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汤奇成[8]利
用塔里木盆地绿洲与河川径流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
耕地面积与水资源总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姜德华等[9]
建立了灌溉面积与引水量的定量关系; 韩德林[10]认
为干旱区每养育 1 hm2绿洲所需水量为 5 415 m3; 陈
昌毓[11]分析了绿洲的稳定性, 计算了河西走廊各流
域绿洲生态需水定额、适宜面积和绿洲农田适宜面
积; 王忠静等[12]通过对比分析绿洲景观及与其相应
的水热平衡关系, 提出了“绿度”的概念, 用以评价
绿洲的稳定性, 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河西走廊绿洲
适宜发展规模; 雷志栋等[13]利用干旱区绿洲散耗性
水文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四源流的五大绿洲现状耗
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胡顺军等 [5]利用水量平衡原
理, 建立适宜绿洲数学模型, 计算了渭干河平原绿
洲适宜规模; 刘金鹏等[14]在基于生态安全的基础上,
探讨了绿洲生态需水量及绿洲适宜规模计算方法 ,
并以民勤绿洲进行了实例研究。目前, 人工农业绿洲
适宜规模的定量计算, 大都依据水量平衡、水土平衡
原理, 忽视了热量在维持绿洲稳定中的作用。
本文在探讨干旱区绿洲形成与发展演变的基础
上, 以塔里木河流域四源流和干流下游人工农业绿
洲为研究区, 依据水热平衡原理, 建立适宜绿洲数
学模型, 对研究区人工农业绿洲适宜规模进行测算,
并据此提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和管理对策。目
的在于为建设稳定、高效的绿洲提供理论基础和应
用依据, 同时为进一步开展绿洲适宜发展规模相关
研究提供参考。
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流域, 历史
上由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天山、帕米尔高原、喀
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 9 大水系 144 条河流组成, 流
域面积约 102 万 km2。20 世纪 40 年代后, 逐渐形
成了目前塔里木河流域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
田河、开都河−孔雀河“四源一干”的格局。流域位于
欧亚大陆腹地, 远离海洋, 是一个四周高山环绕的
封闭盆地, 属典型的干旱区自然地理特征。山区年
均降水量为 250~500 mm, 平原区年均降水量为
20~80 mm, 蒸发极其强烈。光照充足和热量丰富的
气候条件使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绿洲农业经济
发展迅速。绿洲是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载体, 主要分布在山前河流冲、洪积平原地带(图
1)。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和开都河−孔雀河
流域平原绿洲是目前塔里木河流域最大的 4个绿洲,
是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流域水资源基本
上用于农业灌溉, 尤其是用于绿洲耕地灌溉。近 50
多年来, 塔里木河流域四源流和干流中、上游区因
盲目开垦, 扩大绿洲耕地面积, 自河道引用水量增
加, 导致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泄水量持续减少, 造成



图 1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及水系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oasis and river system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13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下游河道干枯,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致使胡杨林及
灌木林大量死亡, 荒漠化加剧,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
严峻, 危及到下游绿色走廊的安全与稳定, 影响到
下游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绿洲的形成与演变
2.1 绿洲形成因素
绿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
大方面。
土是绿洲形成基础, 而水则是绿洲形成的必要
条件。在无灌溉即无农业的干旱区, 水决定着绿洲
的分布和范围, 绿洲的形成和兴衰与水量和河道变
迁有着密切联系, 水量充裕则绿洲得以兴盛, 而断
水往往是绿洲衰亡的根本原因; 土壤质地主要影响
耕地的开垦与利用, 很多古代绿洲分布在沙漠腹地,
此处土壤盐渍化轻, 疏松易于开垦, 而地貌制约着
引水的难易, 在古代不同的生产水平下于不同的地
貌类型上形成不同的绿洲。此外, 植被对绿洲的形
成与发展也有着间接影响, 古代绿洲多分布在河流
下游 , 这里水草丰茂 , 可兼营畜牧业 , 同时胡杨林
可起到天然防护的屏障作用。在荒漠环境中土质较
好、水源丰富的地方, 如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
原等利于形成绿洲。
生产力水平, 如水利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
改进 , 是开垦土地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先决技术条
件。西汉时期, 塔里木河流域人口仅 23 万, 到了清
末增加到近 180 万, 1949 年超过 309 万, 21 世纪前
10 年多达 800 万, 因此不断扩大绿洲规模就成为维
持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
2.2 绿洲演变及其模式
干旱区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存在绿
洲化与荒漠化交互转化的过程。(1)河流的改道对绿
洲的演变所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 , 如先秦至汉晋 ,
孔雀河与塔里木河合流东注, 楼兰古绿洲水量丰沛,
4世纪中后期, 孔雀河−塔里木河部分河水歧道南流,
楼兰古绿洲水量大减, 4世纪末, 孔雀河与塔里木河
水全部南流, 楼兰古绿洲消失, 楼兰古绿洲经历了
人工绿洲→荒漠的演变。事实上, 塔里木河流域被
废弃的古绿洲大多都是由于河流改道或断流所致。
(2)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随着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流
入湖泊水量的减少及断流, 塔里木河下游湖泊干涸,
湖滨、三角洲芦苇和河流沿岸胡杨林枯死, 盐碱地
形成, 沙化加剧, 原来的绿洲变成了荒漠。自 2000
年 , 由于实施生态输水工程 , 有水注入台特玛湖 ,
加上人工生态恢复, 又使荒漠逐渐变为绿洲。因此,
在塔里木河下游发生了湖泊、沼泽、河岸林→荒漠
→绿洲的演变过程。(3)人类利用河谷平原受构造运
动抬升和河流下切形成的阶地, 开渠引水发展耕地
或果园, 使古河漫滩天然绿洲→阶地人工绿洲演变,
而高阶地引水困难则为荒漠。(4)沙漠边缘的平沙地,
经人工引入水源开垦为耕地, 后因水源减少而弃耕
为沙地, 发生由沙地→耕地→沙地的演变。不难看出,
干旱区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存在绿洲化
与荒漠化过程, 绿洲类型常发生由天然绿洲→人工
绿洲→荒漠→人工绿洲的演变。在自然因素和人类
因素的干扰下, 绿洲时空演变剧烈, 绿洲组分、结
构及功能必然发生巨大变化, 绿洲稳定性受到显著
影响[15−16]。
3 绿洲适宜规模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17−19], 绿洲的演变与水资源变化
状况密切相关, 水是决定绿洲存在和发展的核心。
因此, 在干旱区应以水为中心确定绿洲适宜规模。
绿洲适宜规模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
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下, 以保持绿洲内外生态
环境稳定为前提, 绿洲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在理
论上能维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最大规模绿洲生态系
统的面积。
3.1 绿洲适宜面积数学模型
绿洲的稳定及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围
环境状态。在绿洲外围建设防风固沙灌草带或营造
防风固沙林带; 在绿洲与沙漠、戈壁交界处(绿洲边
缘), 营造一条乔灌结合的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
在绿洲内部营造“窄林带、小网格、乔灌草相结合”
的农田防护林网, 保护耕地和园地, 并开展四旁植
树。此外, 在绿洲内的小片夹荒地、盐碱下潮地和
河滩地等, 建立小片用材林、经济林和大片薪炭养
畜林。这样, 从绿洲外围到内部, 根据不同的生境和
需要 , 设置不同的林种 , 使整个绿洲层层设防 , 构
成一个网、片、带和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在新疆绿洲中, 这种防护模式已被广泛应用, 并产
生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Abd EI-Ghani[20]从植被学的角度 , 把埃及的
Qara 绿洲划分为 3 个圈带, 即外围荒漠带、边缘弃
耕地带和内部农作物种植带, 对绿洲空间构型的描
述与我国颇为一致。由于新疆绿洲多呈簇团状或椭
圆形散点式分布, 为便于模拟计算, 本文将绿洲假
定为一分层圆形(图 2)。其中, 内圈代表绿洲灌溉地
(或称为农田生产系统), 第 2个圈与内圈之间代表防
风防沙林带, 第 3 个圈与第 2 个圈之间代表灌草固
沙带。
绿洲是基于沙漠背景下的“湿岛”、“绿岛”。确
第 1期 陈亚宁等: 干旱区绿洲演变与适宜发展规模研究 137




图 2 绿洲结构平面图
Fig. 2 The plane structure of oasis
R、BY、WW分别表示内部、边缘、外围三大圈层的宽度(km)。
R, BY and WW mean the width (km) of interior, edge and periphery,
respectively.

定其规模时, 须采用能反映该区域特征的水热平衡
指标。据前人研究成果[5,12,14]可知, 在水热平衡基础
上, 考虑绿洲植被稳定性所建立的适宜绿洲概念及
理论较为适宜于绿洲规模测算。
根据水热平衡原理:
1 2 0 1 25
3
( ) (
) 10
PN ON PB OB
PW OW
W W W ET r A K H A K H
A K H −
′ ′− − = − × + +
′ × (1)
其中: 21A R=π (2)
2 22 ( )A R BY R=π + −π (3)
2 23 ( ) ( )A R BY WW R BY=π + + −π + (4)
式中, W为绿洲区可获得的水资源总量(亿m3), W1为
生活用水量(亿m3), W2为工业用水量(亿m3), A1为内
圈绿洲农田生产系统的面积(km2), A2为第 2 个圈与
内圈之间防风防沙林带的面积(km2), A3为第 3 个圈
与第 2 个圈之间防风固沙林带的面积(km2), KPN 和
H′ON 分别为内圈绿洲农田生产系统的植被系数和设
计绿度(或称为稳定度), KPB和 H′OB分别为防风防沙
林带的植被系数和设计绿度, KPW和 H′OW分别为灌
草固沙带的植被系数和设计绿度, ET0为按彭曼公式
计算的参考作物蒸发量(mm), r为绿洲内的年降水
量(mm), R、BY和 WW含义同图 2。
据前苏联生态学家柯夫达研究, 一个高效的绿
洲生态系统 , 农林草较适宜的比例大致为 : 森林
10%, 草场和多年生植物 50%~60%, 翻耕播种的一
年生作物为 30%~40%[21]。文中农林草比例取翻耕播
种的作物为 40%、森林为 10%、草场和多年生植物
为 50%。设农田耕地的面积占绿洲灌溉地面积的比
例为λ, 则有:
λA1/(A1+A2+A3)=0.4 (5)
A3/(A1+A2+A3)=0.5 (6)
由式(5)与式(6)可得:
A3=1.25λ×A1 (7)
A2=(1.25λ−1)×A1 (8)
结合式(7)和式(8), 式(1)可改写为:

5
1 2
1
0
( ) 10
( ) [ (1.25 1) 1.25 ]PN ON PB OB PW OW
W W WA
ET r K H K H K Hλ λ
− − ×= ′ ′ ′− × + − + (9)

绿洲适宜规模(A)为:
A=A1+A2+A3 (10)
农田适宜耕地面积( cA )可表达为:
Ac=λ×A1 (11)
樊自立[19]认为南疆农田防护林面积占绿洲灌溉
地面积的 8%~12%, 即农田耕地的面积占绿洲灌溉
地面积的比例为 88%~92%, 文中取 λ =0.9。
3.2 可利用水量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的时段为 2000—2009年, 阿克苏
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和塔里
木河下游区现状来水量为这一时段来水量的均值
(亿 m3), 分别为 85.65、72.51、46.64、41.3和 5.09(表
1)。四源流来水量不仅用于维持各自源流区的绿洲
发展, 还必须为塔里木河干流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
供必要水量 , 其中在开都河−孔雀河流域的来水量
还需分出 12 亿 m3来维持博斯腾湖的健康运转。在
塔里木河四源流及干流下游区用于维持自然生态等
的其他用途水量详见表 1。塔里木河流域平原绿洲
区降水稀少, 绿洲发展所需水量主要来自山区冰川
(雪)融水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 因此, 用于绿洲发
展的可利用水量可认为是来水量与其他用途水量之
差。塔里木河流域四源流及干流下游区绿洲可利用
水量计算结果见表 1。
3.3 绿洲适宜规模分析
水热平衡法与诸多因素相关, 其中降水量则选
用绿洲内的多年平均值, 潜在腾发量则是按彭曼公
式计算的参考作物蒸发量。一个稳定的绿洲, 须具
有较高的植被系数和绿度[12], 对于绿洲内部的种植
作物等, 植被系数取 0.9, 绿度指数相应较高, 取为
1; 绿洲边缘的防风防沙林带植被系数取 0.8, 相应
的绿度则为 0.85; 绿洲外围的灌草固沙带植被系数
取 0.7, 绿度可设计为 0.75。绿洲适宜规模计算结果
见表 2。
在保障阿克苏河向塔里木河干流输水 34亿 m3
13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表 1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绿洲可获得水资源总量
Table 1 Total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al oas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108m3
项目
Item
阿克苏河流域
Aksu River
Basin
叶尔羌河流域
Yarkand River
Basin
和田河流域
Hotan River
Basin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
Kaidu-Kongque River
Basin
塔里木河下游区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来水量 Water inflow quantity 85.65 72.51 46.64 41.30 5.09
其他用途水量 Water quantity for other purpose 34.00 9.61 9.00 16.94 3.32
可利用水量 Available water quantity 51.65 62.90 37.64 24.36 1.77

表 2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绿洲适宜规模分析
Table 2 Analysis of suitable scale for agricultural oas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km2
绿洲面积(A) Oasis area 耕地面积(Ac) Cultivated area
区域
Area 现状规模
Current scale
适宜规模
Suitable scale
调控面积
Regulating area
现状规模
Current scale
适宜规模
Suitable scale
调控面积
Regulating area
阿克苏河流域 Aksu River Basin 12 061 11 600 −461 4 269 4 100 −169
叶尔羌河流域 Yarkand River Basin 15 111 9 600 −5 511 4 787 3 300 −1 487
和田河流域 Hotan River Basin 3 591 4 400 809 1 538 1 300 −238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 Kaidu-Kongque River Basin 5 248 4 700 −548 2 482 1 700 −782
塔里木河下游区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1 598 823 −775 401 247 −154

状况下 , 阿克苏河流域适宜绿洲面积约为 11 600
km2, 与现状绿洲面积相比 , 需要减少 3.82%, 约
461 km2; 适宜耕地面积为 4 100 km2, 需在现有耕地
面积基础上减少 3.96%, 约 169 km2。
为保障叶尔羌河向塔里木河干流输水 3.3 亿 m3
及下游生态需水 6.31亿 m3, 叶尔羌河流域适宜绿洲
面积约为 9 600 km2, 需要在现有绿洲规模基础上减少
36.47%, 约 5 511 km2; 适宜耕地面积为 3 300 km2, 需
要在现有耕地面积基础上减少 31.06%, 约 1 487 km2。
由于和田河流域绿洲耕地灌溉定额高达 129 000
m3·hm−2, 在四源流中最高。为保证和田河向塔里木
河干流输水 9亿 m3和维持其下游生态稳定性, 其适
宜绿洲面积为 4 400 km2, 可在现有绿洲规模基础上
增加 22.53%, 约 809 km2; 但其适宜耕地面积需在
现有耕地面积基础上减少 15.46%, 约 238 km2。
为保障开都河−孔雀河向塔里木河干流输水
4.5 亿 m3, 并保证维持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所需的 12 亿 m3 水量和孔雀河下游生态建设需水
0.44 亿 m3,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绿洲面积最大要控制
在 4 700 km2以内, 需要在现有绿洲面积基础上至少减
少 548 km2; 耕地面积最大要控制在 1 700 km2, 需在
现有耕地面积基础上至少减少 31.50%, 约 782 km2。
在保障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用以挽救濒临灭绝的
自然植被所需的 3.32亿m3水量的情况下, 塔里木河
干流下游区绿洲适宜发展规模为 823 km2, 需要在
现有绿洲规模上减少 775 km2; 适宜耕地面积为 247
km2, 需要在现有耕地面积基础上减少 154 km2。当
前, 耕地面积过大已严重威胁着塔里木河下游绿洲
的安全稳定, 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必须适度缩
小绿洲规模, 并及时有效地控制绿洲耕地面积。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形成与演变及四
源流区和干流下游绿洲适宜发展规模的分析, 得出
以下结论:
(1)干旱荒漠区绿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条
件(水和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因素与人为
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绿洲类型常发生由天然绿洲→
人工绿洲→荒漠→人工绿洲的演变。
(2)绿洲的演变与水资源状况变化密切相关, 水
是决定绿洲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塔里木河流域的阿
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以及塔
里木河下游区现状来水量 (亿 m3)分别为 85.65、
72.51、46.64、41.3和 5.09。扣除自然生态用水等其
他用途水量, 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
河−孔雀河流域和塔里木河下游区农业绿洲可利用
水量(亿 m3)分别为 51.65、62.9、37.64、26.34和 1.77。
(3)绿洲的稳定与否取决于绿洲水热、水土是否
平衡, 从水热、水土平衡角度出发, 确定绿洲适宜面
积, 可以保证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水热平衡计算结
果表明, 塔里木河流域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
田河、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以及塔里木河下游区农业
绿洲适宜面积分别为 11 600 km2、9 600 km2、4 400
第 1期 陈亚宁等: 干旱区绿洲演变与适宜发展规模研究 139


km2、4 700 km2和 823 km2, 其中耕地适宜面积分别
为 4 100 km2、3 300 km2、1 300 km2、1 700 km2和
247 km2。除和田河流域农业绿洲外, 其余绿洲面积
均超出了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不难看出, 流域农
业绿洲总体上已处于不稳定状态, 规模应适当收缩,
以防止水资源不足情况下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土地
退化和荒漠化。
4.2 讨论
适宜绿洲规模, 特别是以耕地为主的适宜人工
绿洲是干旱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环境向良
性循环方向演化的基础。水是绿洲生存的基础, 是
决定绿洲规模的关键因子, 有限的水资源量只能孕
育一定面积的绿洲。当绿洲规模适宜时, 能够有效
地发挥水土资源潜力, 改善绿洲小气候环境, 在不
断提升绿洲土地生产力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
续发展。但当绿洲规模超过其极限时, 会导致不仅
绿洲内部 , 而且绿洲外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发生 ,
它们反作用于绿洲, 制约绿洲的健康发展。因而, 从
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 需要“以水定地(绿洲)”, 确定
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 尤其是适宜耕地面积, 这是维持
绿洲稳定性, 实现绿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塔里木河源流区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和田
河承担着向塔里木河干流供水的生态功能 , 因而 ,
从生态可持续角度出发, 塔里木河源流区的可利用
水资源量已经达到所能维系的最大绿洲规模。阿克
苏河绿洲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但为维持较高水平的
绿洲稳定性, 绿洲耕地面积不宜再扩大, 和田河尚
有一定潜力 , 开都河−孔雀河农业绿洲与叶尔羌河
绿洲耕地面积过大, 塔里木河下游区农业绿洲和耕
地面积均严重超过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因而, 需
要对绿洲进行适当调整, 在适宜地区, 因地制宜地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发展节水
产业 ; 改进灌溉方式 , 推广高新节水技术 , 降低灌
溉定额; 加快径流调节工程建设, 合理开采地下水,
实施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和管理, 提高水资源
利用率, 实现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参考文献
[1] 方创林 .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动态模拟研究[J]. 生态
学报, 1996, 16(4): 389–396
Fang C L. Dynamic simulation and sustainable ecological
measures of oases ecosystem in Hexizoulang[J]. Acta Ecolo-
gica Sinica,1996, 16(4): 389–396
[2] 韩德林 . 中国绿洲研究之进展[J]. 地理科学 , 1999, 19(4):
313–319
Han D L.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oasis in China[J]. Sci-
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19(4): 313–319
[3] 宋冬梅, 肖笃宁, 张志城, 等.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生态安
全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沙漠, 2004, 24(3): 336–342
Song D M, Xiao D N, Zhang Z C, et al. Chang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Minqin oasis in Shiyangh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4, 24(3): 336–342
[4] 杨海镇, 马海洲, 沙占江, 等. 绿洲发展的水资源总供给与
总需求模型[J]. 盐湖研究, 2004, 12(1): 51–56
Yang H Z, Ma H Z, Sha Z J, et al. The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in oasis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alt Lake Research, 2004, 12(1): 51–56
[5] 胡顺军 , 宋郁冬 , 田长彦 , 等 . 渭干河平原绿洲适宜规模
[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6, 36(增刊Ⅱ): 51–57
Hu S J, Song Y D, Tian C Y, et al. The suitable scale of Wei-
gan River Plain Oasis[J].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2006, 36(supⅡ): 51–57
[6] 陈隆亨, 曲耀光. 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Chen L H, Qu Y G.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rational utilization in Hexi Are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2
[7] 汤奇成 , 曲耀光 , 周聿超 . 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Tang Q C, Qu Y G, Zhou Y C.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arid area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2
[8] 汤奇成 .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绿洲建设 [J]. 自然资源 ,
1989(6): 28–34
Tang Q C. Water resources and oasis construction in Tarim
Basin[J]. Natural Resources, 1989(6): 28–34
[9] 姜德华 , 王国清 . 新疆库车绿洲灌溉农业发展模式[J]. 自
然资源, 1991, 13(6): 27–32
Jiang D H, Wang G Q. Development mode of irrigation
agriculture of Kuqa oasis in Xinjiang[J]. Natural Resources,
1991, 13(6): 27–32
[10] 韩德林 . 绿洲系统与绿洲地理建设[J]. 干旱区地理 , 1992,
15(增刊): 5–11
Han D L. The oasis system and oasis geographic construc-
tion[J]. Arid Land Geography, 1992, 15(Sup.): 5–11
[11] 陈昌毓. 祁连山区水资源及其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影响
[J].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2): 105–114
Chen C Y. Water resource in Qilian mountainous reg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xi Corridor[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1995, 10(2): 105–114
[12] 王忠静 , 王海峰 , 雷志栋 . 干旱内陆河区绿洲稳定性分析
[J]. 水利学报, 2002(5): 26–30
Wang Z J, Wang H F, Lei Z D. Stability analysis of oasis in
arid reg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2(5):
26–30
[13] 雷志栋 , 胡和平 , 杨诗秀 , 等 . 塔里木盆地绿洲耗水分析
14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J]. 水利学报, 2006, 37(12): 1470–1475
Lei Z D, Hu H P, Yang S X. et al. Analysis on water con-
sumption in oases of the Tarim Basi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6, 37(12): 1470–1475
[14] 刘金鹏, 费良军, 南忠仁, 等. 基于生态安全的干旱区绿洲
生态需水研究[J]. 水利学报, 2010, 41(2): 226–232
Liu J P, Fei L J, Nan Z R,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re-
quirement of the arid area oa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
logical security[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10,
41(2): 226–232
[15] 胡汝骥 , 姜逢清 , 王亚俊 . 正确认识中国干旱区绿洲的稳
定性[J]. 干旱区研究, 2010, 27(3): 319–323
Hu R J, Jiang F Q, Wang Y J.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bility of oasis in arid lands of China[J]. Arid Zone
Research, 2010, 27(3): 319–323
[16] 裴厦, 章予舒, 谢高地.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功
能的稳定性评价[J]. 资源科学, 2009, 31(4): 574–579
Pei S, Zhang Y S, Xie G D. Assessment of the oasis function
stability in Weigan-Kuqa River Delta[J].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4): 574–579
[17] 吐尔逊·哈斯木, 阿迪力·吐尔干, 杨家军, 等. 塔里木河下
游绿洲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5):
961–967
Tursun K, Adil T, Yang J J, et al. Evolution and analysis of
oasi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in the historical pe-
riod[J].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 49(5): 961–967
[18] 杨发相, 穆桂金, 岳健, 等. 干旱区绿洲的成因类型及演变
[J]. 干旱区地理, 2006, 29(1): 70–75
Yang F X, Mu G J, Yue J, et al. Formation causes and evolution
of oases in arid areas[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6, 29(1):
70–75
[19] 樊自立 . 新疆土地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6
Fan Z L.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land utilization to ecology &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and the correspondent countermea-
sures[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996
[20] Abd EI-Ghani M M. Flora and vegetation of Gara oasis, Egypt[J].
Phytocoenologia, 1992, 21(1/2): 1–14
[21] 柯夫达 . 生物圈变化的总势趋 [J]. 干旱区研究 , 1987(1):
68–72
Ke F D. General trend of biosphere changes[J]. Arid Zone
Research, 1987(1): 68–72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Faculty positions: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 Research (CARR), the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GDB), Chi-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vites applicants for several research group leader positions.
CARR is one of the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We seek nomin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rom individuals who have expertise and a record of accomplishment in research areas related to ecology, agro-hydrology,
agro-biology,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and agro-informatic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for the research group leader posi-
tions will be expected particularly to farmland water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technologies, farmland related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hydrochemistry, hydrology,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 soil microbiology, agro-ecosystems, plant physiology of drought tolerance, and molecular genetics and breeding
to addres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 agricultural questions.
The appointment of all positions will be a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full professor) level.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hold a Ph.D.
degree and postdoctoral experience. Start-up package will be accompanied by either the “One-Hundred Talents Program of
CAS” (minimal four-year postdoctoral required.) or the “One-Thousand Youth Talents Program of China” (three-year post-
doctoral required.). Very compatible Salary, benefits, and research funding will be provided based on the qualifications of
selected candidate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CARR can be found at http://www.sjziam.cas.cn.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ubmit a cover letter, curriculum vitae,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a statement of research ex-
periences and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wo referees to:

Dr. Yibo Han, or Chunsheng Hu, Co-Chair of the Research Committee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2, China
E-mail: ybhan@genetics.ac.cn or cshu@sjzia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