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年 3月 第 21卷 第 3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r. 2013, 21(3): 386−392
*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GG10009062)资助
** 通讯作者: 齐伟( 1970—), 男,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E-mail: qiwei@sdau.edu.cn
宋萍(1987—),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规划。E-mail: songpingsdau@163.com
收稿日期: 2012−09−03 接受日期: 2012−11−22
DOI: 10.3724/SP.J.1011.2013.00386
胶东山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
宋 萍1 齐 伟1** 徐柏琪1 李 哲1 路 超2 张圣武3
(1.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泰安 271018; 2.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奎文分局 潍坊 261041;
3.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 泰安 271018)
摘 要 为揭示山区景观格局分布特征, 在 ARCGIS和 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支持下, 利用 2003年
和 2010 年山东省栖霞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DEM 图和土壤图等数据, 建立栖霞市地学数据库, 采用 CCA
排序法, 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栖霞市土地利用类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1)2003 年和 2010 年
CCA 排序的前 4 个排序轴的累积景观−环境解释量分别为 98.8%和 98.7%, 而且呈现减小趋势; 但从景观与环
境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2003年比 2010年的相关系数大; 两年的特征值总量分别为 0.572和 0.808。(2)环境因
子对景观格局分布的贡献率随着时间变化而有所差异; 而且 2003 年和 2010 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不大,
除未利用地外, 其他 6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差异不明显。(3)2003年和 2010年土地景观格局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呈现相似的规律性。对土地利用格局重要性影响比较大的因子主要为日照时数、坡度和海拔; 日照时数较长、
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地区分布的主要是水域、建设用地, 而未利用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日照时数较短、海
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区。通过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揭示了栖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特征, 可
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环境因子 CCA排序 时间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山东省栖霞市
中图分类号: F301.24; Q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3)03-0386-07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atter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Jiaodong mountain region
—The case of Qixia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SONG Ping1, QI Wei1, XU Bai-Qi1, LI Zhe1, LU Chao2, ZHANG Sheng-Wu3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2. Kuiwen Branch of the Land
Resources Bureau in Weifang City, Weifang 261041, China; 3. Land Resources Bureau in Tai’an C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s in mountain regions, the case of Qixia City was
investigated and a geological database built for grid datum using the 2003/2010 land use/landscape pattern map, DEM map, soil map,
etc. of Qixia City. These data were processed in ARCGIS and CANOCO environments on Windows 4.5 platform. CC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ranking method was used in the study to comparatively analyze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ifferent years in Qixia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nt cumulative variances of landscape-environment relation were
respectively 98.8% and 98.7% in 2003 and 2010, indicating a decreasing trend. However,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showed a higher coefficient for 2003 than for 2010. Meanwhile total eigen-values of the ordination axes were 0.572 and
0.808, respectivel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d different impacts on landscape pattern with time.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in
land use/landscape pattern between 2003 and 2010. In addition, the other six land use types were not obviously different, except for
unused land. There were similar regularit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atter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2003 and
2010. The main factors with major impact on landscape were sunshine hours, slope gradient and altitude. Water surface and build-up
land were in areas with higher sunshine hours, lower altitudes and gentler slopes. However, unused land and grassland were mainly in
the other areas. Through land use/landscape patter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determined land use/landscape
第 3期 宋 萍等: 胶东山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387
patter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Qixia City. This study therefore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adjustments in agricultural land
structure and in the general land use structure for optimized land use in the study area and beyond.
Key words Landscape pattern, Environmental factor, CCA ranking, Temporal variation, Land use type, Qixia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Received Sep. 3, 2012; accepted Nov. 22, 2012)
景观格局时空分异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1], 是
自然和人为长期影响的结果。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
与应用研究的发展, 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的定量化
研究进展迅速 [2], 土地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明确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指导土
地结构优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3]。
生态环境因子为景观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背景
因素, 是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重要驱动因
子[4]。山区地形条件复杂, 导致土壤、日照、温度、
降水等生态因子时空变异性较大, 决定了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性比较复杂[5]。近年来, 丘杨、
陈利顶、侯世全、岳文泽等[6−10]学者利用景观格局
指数对景观格局在时间维上进行了大量研究, 揭示
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机制, 但是对景观格
局在空间梯度上的变化, 尤其是景观类型随环境梯
度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而典范对
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可以
结合多个环境因子同时分析多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以及环境因子和景观格局关系[11−16], 岳跃民等[13]基于
CCA 排序法研究了土壤和环境的关系, 李玉霞等[15]
用排序法研究了湿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证明,
CCA排序法可以将结果简单明了地表示在同一排序
图上, 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分布与环境因
子的关系, 已在植物群落和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得到
广泛应用。
CCA排序在生态学方面主要用于研究植物群落
和环境关系[3,5,17−21], 本文引入CCA排序方法对山东
省栖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与
环境梯度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地利
用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以期揭
示栖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
的分异特征, 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
提供参考依据, 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栖霞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 , 经纬度为
120°33′~121°15′E、37°05′~37°32′N, 土地总面积为
2 017.7 km2, 境内群山起伏, 丘陵连绵, 地形复杂,
海拔 30~815 m, 大小山峰 2 500余座, 海拔 400 m以
上的低山 118 座, 属典型山地丘陵地形。地处暖温
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 11.3 ℃, 年
降水量 770 mm左右,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年日照
总时数均值约 2 690 h。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利用 ERDAS 软件, 将 2003 年和 2010 年两期
TM 遥感数据, 通过遥感解译, 获得栖霞市 2003 年
和 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分布图, 以 ARCGIS为技术
平台, 采用网格取样法, 提取海拔、坡度、坡向、土
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年日照时数、年积温、年降
水量等 8个环境因子。利用 CANOCO for Windows
4.5 软件将环境因子分别与两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 排序), 研究环境因子对景
观格局重要性的贡献程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2.1 建立地学数据库
在 ERDAS 软件中对 2003 年和 2010 年栖霞市
TM遥感影像图进行遥感解译, 得到栖霞市 2003年和
2010年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
未利用地等 7类用地的土地利用景观分布图(图 1)。
利用 MAPGIS 软件, 以栖霞市等高距为 5 m、
比例尺为 1︰2.5×106 的地形图为数据源, 经处理后
生成 25 m×25 m 分辨率的 DEM模型。在 ARCGIS
平台下, 以 DEM模型为基础提取海拔、坡度和坡向
等地形因子。以 2003 年 4 月对 63 个果园土壤样品
的试验测定结果为依据, 通过空间插值获取土壤有
机质含量, 根据栖霞市 l︰1×106 土壤图和土壤志等
资料, 提取土壤质地分布图。结合栖霞市 19个气象
观测站多年气象统计资料, 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插
值方法对≥10 ℃年积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的
空间分布进行高精度模拟[22−23]。
2.2 网格样点取样
利用 ArcTool Box下的 Data Management Tools
模块, Great Fishnet功能绘制网格, 网格单元大小为:
20×20栅格, 实际面积为 500 m×500 m, 得到研究区
样点图层, 用研究区边界图层进行切割, 删除边界
线外的样点。对切割后的样点图层按照从左到右 ,
由下至上的原则进行统一编号, 形成研究区样点属
性数据库, 生成 8 014个样方。
在 Excel表中, 形成 2003年和 2010 年样方−土
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矩阵和样方−环境因子值矩阵。
利用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中的WCanoImp
模块, 将样方−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矩阵和样方−
38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图 1 2003年(a)和 2010年(b)山东省栖霞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
Fig. 1 Land-use landscape pattern maps of Qixia City, Shandong Province in 2003 (a) and 2010 (b)
环境因子矩阵转换为软件规定的格式, 分别将两年
的 2个矩阵输入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中进
行 CCA排序分析。
2.3 典范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是由对应分析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A)或叫相互平均(reciprocal averaging, RA)
修改而成的 , 结合了对应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0],
其基本思路是先用 CA/RA 对景观类型数据进行计
算 , 得到排序坐标值 , 再与环境数据线性结合 [21],
这样得到的样方排序值既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景
观分布特征 , 也反映了环境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
响。应用国际通用的 CANOCO for Windows 4.5分析
软件和与此相关的作图软件对研究区景观数据进行
分析[24]。
3 结果与分析
3.1 排序轴特征值及其与景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特征值是衡量排序轴重要性的指标, 根据各排
序轴的特征值可计算出其对景观类型数据方差以及
景观−环境关系的解释量[25]。由表 1可见, 两期 CCA
排序的前 4 个排序轴的累积景观−环境解释量分别
为 98.8%和 98.7%, 表明前 4个排序轴集中了全部排
序轴所反映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环境关系的绝大
部分信息, 而且呈现减小趋势, 表明从解释量上看,
2003年优于 2010年; 但从景观与环境的相关系数可
以看出, 2003年比 2010年的相关系数大, 表明 2003
年景观数据排序轴与环境数据排序轴的相关性比
2010 年大 ; 两期的特征值总量为 0.572 和 0.808,
2010年的特征值明显高于 2003年, 表明其在描述样
地(景观类型)间关系上体现出优越性。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环境相关性分析
图 2中, 排序轴(即空间的“维”)可以反映一定的
生态梯度, 通过排序可以分析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
关系, 发现与排序轴相关性较大的环境因子, 也可
以较为直观地得到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的主
要环境因子[26]。环境因子与 CCA 排序图中第 1、2
轴的关系中, 箭头表示环境因子, 箭头连线的长短
表示环境因子对景观重要性的影响大小, 箭头连线
与排序轴的夹角大小表示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
性大小, 箭头所处的象限表示环境因子与排序轴之
间相关性的正负。相互垂直的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显
著, 夹角小于 90°的因子之间彼此正相关, 大于 90°
的因子彼此负相关[13]。
从土地利用类型到代表环境因子的箭头的投影
位置用来表示不同用地类型与某种环境因子下的相
关性大小, 距离箭头位置越近, 代表该地类与这个
环境因子的正相关性越大, 位于箭头另一端的则表
示负相关性越大[27]。
3.2.1 2003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环境相关性分析
结合 2003 年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系数表
(表 2)以及第 1、2轴的排序图(图 2)分析可知: CCA
排序的第 1轴主要反映了海拔(0.660 5)、坡度(0.833 8)
和日照时数(−0.832 5)的变化 , 还可反映出年积温
(0.527 1)、年降水量(0.453 1)和土壤质地(−0.437 7)
的变化。沿第 1 轴从左到右, 海拔、坡度、年积温
和年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 , 日照时数逐渐缩短 ,
土壤质地逐渐由轻壤土、砂壤土到中壤土和砂质土
变化。
CCA排序第 2轴主要反映了海拔(0.099 1)、土
壤质地(−0.173 5)和年降水量(−0.174 6)3个环境因子
第 3期 宋 萍等: 胶东山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389
表 1 特征值、景观−环境相关系数以及对景观−环境关系解释的累积百分比
Table 1 Eigenvalues, landscape-environ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cumulative percentage variance
of landscape-environment relation
特征值
Eigenvalue
景观与环境相关系数
Landscape-environment correlations
累积景观–-环境解释量
Cumulative percentage variance of
landscape-environment relation (%)
年份
Year
1 2 3 4
合计
Total
1 2 3 4 1 2 3 4
2003 0.186 0.029 0.014 0.007 0.572 0.922 0.554 0.472 0.339 78.2 90.2 96.0 98.8
2010 0.223 0.047 0.034 0.007 0.808 0.890 0.537 0.595 0.272 70.7 85.8 96.5 98.7
1、2、3、4表示 CCA排序图中前 4个排序轴 1, 2, 3, 4 mean the first four ordination axes in the CCA ordination diagrams, respectively.
图 2 2003年(a)和 2010年(b)土地利用类型−环境因子排序图
Fig. 2 CCA ordination diagrams of land use types/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2003 (a) and 2010 (b)
Y: 园地 Garden land; J: 建设用地 Built-up land; C: 草地 Grassland; G: 耕地 Cultivated land; W: 未利用地 Unused land; L: 林地
Forest land; S: 水域 Water surface.
的变化。沿第 2轴从下到上, 海拔由低变高, 而年降
水量呈减小趋势, 土壤质地逐渐由轻壤土、砂壤土
到中壤土和砂质土变化。第 3 轴和第 4 轴所代表的
环境意义有所不同, 海拔、坡向、年降水量、有机
质和年积温与第 3 轴的相关性较大, 相关系数分别
为 0.106 5、0.144 9、−0.223 0、−0.157 4和−0.225 5。
坡向和第 4轴关系较大, 相关系数为−0.175 1。
图 2 中可以看出, 第 1 轴主要代表坡度的变化,
各土地利用类型随坡度变化的规律为: 随着坡度增
加,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逐渐增加, 而且这
3 种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加。同
时, 随着坡度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
设用地、水域、林地和耕地, 且其与坡度的负相关
性逐渐减小。
第 2 轴主要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类型与年降水量
的关系, 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景观类型是
未利用地和草地, 且其与年降水量的正相关性逐渐
减小 ; 随着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的景观类型是园
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耕地, 且负相关性逐
渐增大。此外, 排序图上空间距离较近的土地利用
类型处于相似的环境中, 因此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
的距离可以表示地类分布差异性, 由图 2 可知, 除
未利用地外, 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差异性不大,
其中水域、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空间差异性最小,
主要是因为人们多依水而居, 耕地距居民点和水域
较近, 方便取水、生活和耕作, 而现在多发展种植经
济林, 与耕地交叉分布。
3.2.2 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环境相关性分析
结合表 2、图 2分析可知: CCA排序的第 1轴主
要反映了海拔(0.709 9)、坡度(0.822 2)和日照时数
(−0.823 8)的变化, 还可反映出年积温(0.451 1)、年降
水量(0.433 9)和土壤质地(−0.418 5)的变化。沿第 1
轴从左到右, 海拔、坡度、年积温和年降水量均呈
现增加趋势, 日照时数逐渐缩短, 土壤质地由轻壤
土、砂壤土到中壤土和砂质土变化。排序轴第 2 轴
主要反映年积温(0.151 0)、土壤质地(−0.213 1)和年
降水量(−0.144 9)3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沿第 2轴从
下到上, 年积温由低变高, 而年降水量呈减小趋势,
土壤质地由轻壤土、砂壤土到中壤土和砂质土变化。
而海拔、年降水量、有机质和年积温与第 3 轴的相
关性较大 , 相关系数分别为 0.158 2、−0.213 4、
−0.210 4和−0.249 0。有机质和坡向与第 4轴相关性
39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表 2 2003年和 2010年环境因子与典范对应分析前 4排序轴的相关系数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for the first four ordination axe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e year of 2003 and 2010
年份
Year
排序轴
Ordination axes
海拔
Altitude
坡度
Slope
坡向
Aspect
年降水量
Annual rainfall
日照时数
Hours of sunshine
土壤质地
Soil texture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年积温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 0.660 5 0.833 8 0.194 9 0.453 1 −0.832 5 −0.437 7 0.197 6 0.527 1
2 0.099 1 0.056 1 −0.019 6 −0.174 6 0.003 8 −0.173 5 −0.031 0 0.043 1
3 0.106 5 −0.038 2 0.144 9 −0.223 0 −0.038 8 0.072 0 −0.157 4 −0.225 5
2003
4 0.073 8 0.013 4 −0.175 1 −0.046 6 0.006 5 0.010 5 0.019 2 −0.072 5
1 0.709 9 0.822 2 0.153 4 0.433 9 −0.823 8 −0.418 5 0.187 1 0.451 1
2 0.006 1 0.067 1 −0.002 9 −0.144 9 −0.042 4 −0.213 1 0.081 9 0.151 0
3 0.158 2 −0.034 5 −0.050 5 −0.213 4 0.007 2 −0.037 1 −0.210 4 −0.249 0
2010
4 0.008 5 0.012 9 0.114 4 0.019 6 −0.001 1 0.012 9 −0.114 0 0.027 5
较大, 相关系数分别为−0.114 0和 0.114 4。
从图 2 可知, 第 1 轴主要代表坡度和年日照时
数的变化, 各土地利用类型沿坡度梯度变化的规律
为: 随着坡度增加, 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逐
渐增加。水域、建设用地、园地和耕地随坡度变化
呈现相反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随日照时数变化的
规律为: 随着年日照时数增加, 水域、建设用地、园
地和耕地的面积逐渐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未利用
地的面积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逐渐减少。
第 2 轴主要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质
地、年积温、年降水量的关系。与土壤质地呈正相
关性的是水域、建设用地、园地和林地; 呈负相关
性的是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随年积温增加而增
加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地、草地、耕地和林地;
呈负相关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园地、建设用地和水
域。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景观类型是未利
用地、草地、园地和林地; 随着年降水量增加而减
少的景观类型是建设用地、水域和耕地。
3.2.3 2003 年与 2010 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环境
关系对比分析
从表 2 和图 2 可以看出, 土地利用类型与各环
境因子的关系随时间变化存在差异, 从环境因子与
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大小可以看出, 对景观格局重要
性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日照时数 , 随着时间的变化 ,
年日照时数与第 1 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 5 和
−0.823 8, 呈现增大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年日照时数
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影响较大; 随时间变
化, 土地利用类型随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变化不大。日照时数较长的地区分布的主要是水域
和建设用地, 而未利用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日照时
数较短的地区。
2003 年与 2010 年坡度与第 1 轴的相关系数分
别为 0.833 8和 0.822 2, 随时间变化呈现减小趋势。
在较低坡度上分布较多的都是建设用地和水域, 而
较大的坡度上为未利用地, 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
本相符。
海拔对景观类型的影响程度也较大, 其与第 1
轴的相关系数依次为: 0.660 5和 0.709 9。在不同时
间尺度上, 各土地利用类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略有
调整, 但变化不明显。沿海拔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
为: 水域、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未利用地 , 在较高海拔上分布的主要是未利用地 ,
而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其
他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系数较小。
通过分析环境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可知
(表 2), 随着时间的变化, 各个环境因子对景观格局
类型分布的贡献程度不同, 海拔随着时间变化逐渐
增大; 其他环境因子均呈现减小趋势。另外从排序
图上可以看出, 从 2003 年到 2010 年研究区土地利
用景观格局分布情况有微小变化, 但变化不大。
4 讨论与结论
CCA排序将结果简单明了地表示在同一排序图
上, 既反映了样方种类组成及生态重要值对群落的
作用, 同时也反映了环境因子的影响, CCA 排序图
包含大量信息,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利用 CCA典范对
应分析, 可以直观、明了地分析随着时间变化, 环境
因子影响程度的变化, 以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
间分异性, 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发现, 不同
环境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
差异, 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重要性影响比较大的因
子主要为日照时数、坡度、海拔、年积温、年降水
量和土壤质地。分析 7 种土地利用类型与各环境因
第 3期 宋 萍等: 胶东山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391
子关系可以得到对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的环
境因子, 从而指导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
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排序图中
还可以分析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 揭
示栖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特征, 为土地利用
格局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表明, 地形因子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
存在密切相关性, 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分布特征的主
要因子, 这为解释生态过程的空间演变提供了重要
依据。而且, 地形因子在反映空间异质性上有着突
出的表现力, 沈泽昊[2]通过研究森林样带植被−环境
关系研究也表明, 地形特征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是一
个非常重要而且有待深入的研究方向。另外, 通过
CCA排序可以简单、直接地分析出景观格局随环境
梯度的变化特征, 弥补了前人主要侧重景观格局随
时间维度分布特征的不足。
本文主要分析了 2003 年和 2010 年研究区的土
地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对比变化, 侧重
了景观的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 缺乏关于尺度变化
的研究。尺度变化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如有
可能对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的尺度效应分析具有重
大意义。因此, 全面、细化、精准地揭示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和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还有待于更深
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峰 , 张金屯 . 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植被格局
及环境解释[J]. 生态学报, 2003, 23(3): 421–427
Zhang F, Zhang J T. Pattern of forest vegetation and its envi-
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in Zhuweigou, Lishan Mountain Na-
ture Reserv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3): 421–427
[2] 沈泽昊 . 山地森林样带植被−环境关系的多尺度研究 [J].
生态学报, 2002, 22(4): 461−470
Shen Z H. A multi-scale study on the vege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of a mountain forest transect[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4): 461−470
[3] 张斌, 张金屯, 苏日古嘎, 等. 协惯量分析与典范对应分析
在植物群落排序中的应用比较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9,
33(5): 824–851
Zhang B, Zhang J T, Suriguga, et al. A comparison of
co-inertia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
plant community ordin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9, 33(5): 824–851
[4] 赵志轩, 张彪, 金鑫, 等. 海河流域景观空间梯度格局及其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1, 31(7): 1925–1935
Zhao Z X, Zhang B,Jin X, et al. Spatial gradients pattern of
landscape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aihe River Basi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7):
1925–1935
[5] 申卫军, 邬建国, 任海, 等. 空间幅度变化对景观格局分析
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3, 23(11): 2219–2231
Shen W J, Wu J G, Ren H, et al. Effects of changing spatial
extent o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11): 2219–2231
[6] 丘杨 , 傅伯杰 . 异质景观中水土流失的空间变异与尺度变
异[J]. 生态学报, 2004, 24(2): 330–337
Qiu Y, Fu B J. Spatial variation and scale variation in soil and
water loss in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A review[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2): 330–337
[7] 陈利顶, 吕一河, 傅伯杰, 等. 基于模式识别的景观格局分
析与尺度转换研究框架[J]. 生态学报, 2006, 26(3): 663–670
Chen L D, Lv Y H, Fu B J, et al. A framework o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nd scale change by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3): 663–670
[8] 李秋华, 韩博平. 基于 CCA 的典型调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
动态特征分析[J]. 生态学报, 2007, 27(6): 2355–2364
Li Q H, Han B P. Structure and s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based CCA analysis in a pumped storage reser-
voir[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6): 2355–2364
[9] 侯世全 , 刘云 , 夏训峰 . 小尺度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指数
与小气候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188–192
Hou S Q, Liu Y, Xia X F. Research on relativity between en-
vironmental factors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of urban
fringe area in small scal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3): 188–192
[10] 岳文泽 , 徐建华 , 徐丽华 .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J].
生态学报, 2006, 26(5): 1450–1460
Yue W Z, Xu J H, Xu L H. An analysis on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of urban land us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
case study of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NDVI[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5): 1450–1460
[11] 李崇巍, 刘丽娟, 孙鹏森, 等. 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
系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41(4):
404–409
Li C W, Liu L J, Sun P S, et al.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pattern and environment in upstream of
Minjiang River[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5, 41(4): 404–409
[12] 龙花楼 , 李秀彬 .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
子分析[J]. 地理学报, 2001, 56(4): 417–425
Long H L, Li X B. Land use pattern in transect of the Yangtse
River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4): 417–425
[13] 岳跃民, 王克林, 张伟, 等.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喀斯特峰
丛洼地土壤−环境关系研究 [J]. 环境科学 , 2008, 29(5):
243–249
Yue Y M, Wang K L, Zhang W,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and environment in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of Karst
Region based 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 Envi-
ronmental Science, 2008, 29(5): 243–249
[14] 索安宁, 洪军, 林勇, 等. 黄土高原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关
系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9): 1719–1723
Suo A N, Hong J, Lin Y,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and
39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water loss and landscape pattern on loess plateau[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16(9): 1719–1723
[15] 李玉霞 , 周华荣 . 干旱区湿地景观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
关系[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6): 43–49
Li Y X, Zhou H R.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land landscape
plant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in arid zone[J].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1, 27(6):
43–49
[16] 唐艳凌 , 章光新 . 流域单元景观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
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4): 740–746
Tang Y L, Zhang G X.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tershed unit
landscape pattern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
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9, 28(4): 740–746
[17] 吴璐璐, 季梦成, 严雄梁, 等. 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地面生苔
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10, 28(3): 324–329
Wu L L, Ji M C, Yan X L, et 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rrestrial bryophyt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Yangjifeng Nature Reserve, China[J]. Journal of Wuhan Bo-
tanical Research, 2010, 28(3): 324–329
[18] 刘秋锋, 康慕谊, 刘全儒, 等. 中条山东段森林乔木树种分
布的环境梯度分析与种组划分 [J]. 生态学杂志 , 2006,
25(11): 1306–1311
Liu Q F, Kang M Y, Liu Q R, et al. Environmental gradient
analysis and species group division of tree species distribu-
tion in eastern Zhongtiao Mountai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11): 1306–1311
[19] 张元明 , 陈亚宁 , 张道远 . 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03, 58(1): 109–118
Zhang Y M, Chen Y N, Zhang D Y. Plant communiti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1): 109–118
[20] 冯缨 , 张元明 , 潘伯荣 . 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类型的生态梯
度组合格局与环境分析研究[J]. 干旱区地理 , 2006, 9(2):
237–243
Feng Y, Zhang Y M, Pan B R. Grassl and types with envi-
ronmental relations in middle zone of northern slop of Tian-
shan Mountains[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6, 9(2):
237–243
[21] 寇思勇, 赵成义, 李军, 等. 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植物
群落多元分析及其土壤环境解释[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9, 23(3):156−161
Kou S Y, Zhao C Y, Li J, et 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soil-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for plant communities of desert
riparian forest in mainstream of Tarim River[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23(3):156−161
[22] 赵东娟, 齐伟, 赵胜亭, 等. 基于 GIS的山区县域土地利用
格局优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2): 101−106
Zhao D J, Qi W, Zhao S T, et al. Land use pattern optimiza-
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 at county level based on GI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 24(2): 101−106
[23] 曲衍波, 齐伟, 赵胜亭, 等. 胶东山区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
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24(6):
109–114
Qu Y B, Qi W, Zhao S T, et al. Ec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
tion and potential analysis of top-quality apple in Jiaodong
Mountainous Areas at county lev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 24(6): 109–114
[24] 张伟, 李纯厚, 贾晓平, 等. 环境因子对大亚湾人工鱼礁上
附着生物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 29(8): 4053–4060
Zhang W, Li C H, Jia X P, et al.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attaching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fac-
tors on artificial reef in the Daya Ba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8): 4053–4060
[25] Ter Braa C J F. The analysis of vegetation-environment rela-
tionships b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 Vegetatio,
1987, 69(1/3): 69–77
[26] 朱源 , 康慕谊 . 排序和广义线性模型与广义可加模型在植
物种与环境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7):
807–811
Zhu Y, Kang M Y. Application of ordination and GLM/GAM
i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species and
environ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 24(7):
807–811
[27] 游魏斌, 林巧香, 何东进, 等.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
格局与环境关系的尺度效应分析[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 17(5): 638–644
You W B, Lin Q X, He D J, et al. Scal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Tianbaoyan Nature Reserve, China[J]. Chin J Appl Envi-
ron Biol, 2011, 17(5): 63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