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年 6月 第 23卷 第 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5, 23(6): 733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95)资助
** 通讯作者: 丁圣彦,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植被生态学研究。E-mail: syding@henu.edu.cn
冯舒, 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学。E-mail: fs0212@126.com
收稿日期: 20141113 接受日期: 20150330
http://www.ecoagri.ac.cn
DOI: 10.13930/j.cnki.cjea.141309
农业景观农地和非农绿地斑块属性特征及其
结构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
冯 舒1,2 汤 茜1,2 丁圣彦1,2**
(1. 教育部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开封 475004)
摘 要 现代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非农绿地斑块从农业景观中消失, 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的农业景观使得农
业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遭到了严重制约。本研究选择了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 结合遥
感影像调查和景观格局分析, 对研究区绿地斑块进行提取和分类, 并着重分析了该区域农田基质大背景下的
非农绿地斑块的结构属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区总体绿地率较低, 绿地斑块总面积较小; 人工林为优势
绿地斑块类型, 但多围绕居住区分布, 呈现环状的分布特征; 斑块类型较为简单且空间分布比较分散, 斑块多
样性指数较低, 破碎化程度较高。建议加大对研究区绿地斑块的改造, 通过增加斑块类型、设计农田边界、加
强不同类型斑块间的连接度等措施, 提高农业景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与质量。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景
观结构的合理布局, 并为今后多功能景观的构建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非农绿地斑块 农业景观 农田 景观结构优化 黄河中下游平原 封丘县
中图分类号: P9;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5)06-0733-08
Structural attribute and optimization of farmland and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Fengqiu County, Henan Province
FENG Shu1,2, TANG Qian1,2, DING Shengyan1,2
(1.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Reg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Kaifeng
475004,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dscape types on the Earth. It is a composite mosaic made up
of natural and human-managed patches, providing basic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for human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or habitats are vital for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functionalities and services of agro-
ecosystems. However, these contributions of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are not been fully recognized and understood
even up to now. Plenty of evidence show that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world has l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non-agricultural green-land patches. Moreover,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imple, severely damaging the functions and services of agro-ecosystems. Thu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require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study and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service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plain is an important grain-producing area in China. The plain has typic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features and provides the conditions for ideal case studies. Fengqiu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in Henan Province, which was selected as case-study area for this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we firstly extracted and classified green-land patches by ArcGIS10.0 based on 2013 remote sensing images.
Secondly, we derived vector diagrams of green-land patches to get basic and useful information on non-cropped green-lands in
73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the study area. Then by referencing to the national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were
divided into 3 types — residential green-land, hedge/ditch green-land and artificial forest. In this study, we specifically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attributes of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using Fragstats package.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f the total rates and areas of non-cropped green-lands had low values in the Fengqiu County. The dominant type of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was artificial forests with single structure and sparse vegetation, which was well distributed
around residential areas.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was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broken whereas the connection degree of
hedge/ditch green-land was low. The diversity index of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was lower. All these suggested the
fragment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udy area.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t was suggested to build new types and increase the ratio of non-cropped
green-lands by adjust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different landscape elements. The detailed
optimization methods of this strategy were given as follows: 1) enhancing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by increasing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 types; 2)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green-land patch structure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and 3) accomplishing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landscape structure by optimiz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d scientific bas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arrangements and final constru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Non-cropped green-land patch; Agricultural landscape; Farmland; Landscap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Yellow
Riv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plain; Fengqiu County
(Received Nov. 13, 2014; accepted Mar. 30, 2015)
农业景观是地球陆地表面最主要的景观类型之
一, 是由自然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复合镶嵌体[12]。
非农生境类型如林地、灌木篱墙、田块边缘区、休
耕地和草地等, 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性环境[3]。国
内外的相关研究证实, 非农生境的存在与维持对农
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功
能和服务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7], 如可以
提高非农植物多样性, 为寄生性和捕食性节肢动物
提供适宜的越冬或避难场所以及替代猎物、花粉和
花蜜资源等。由于非农生境受到的干扰较少 , 因此
有利于自然天敌的栖息和繁衍 , 也有利于它们迁
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 , 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
用 [8]。然而随着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发展, 农业用地持
续扩张, 大量非农绿地斑块从农业景观中消失[9]。在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 协调与权
衡农业用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 已成为
全球性的挑战[10]。而如何在维持较高生产力的同时,
又能增加非农生境的数量, 增加农业景观异质性、
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
要[11]。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耕
作历史悠久。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开展, 构
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农业景观已成为当前
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选择黄河中下游平原典型地区
的农业景观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农业景观中绿地斑
块结构属性的研究, 分析在农田基质背景下绿地斑
块的景观结构特征, 探讨研究区景观结构的合理布
局, 为未来区域内多功能景观的构建提供理论和数
据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34°53′~35°14′N,
114°14′~114°45′E), 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 新乡市东
南隅。地处黄河故道, 是典型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区, 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总面积 1 225.6 km2,
其中耕地面积 617.33 km2, 约占总面积的 50.37%。封
丘县地处暖温带北部, 属暖温带半干旱型季风气候
区, 年平均气温 13.9 ℃,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 615 mm。
土壤结构疏松, 富含碳酸钙, 呈中性至微碱性。本区
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但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 农业用地逐年增加, 地带
性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 仅有少量的人工林
分布在道路沟渠以及居民点周边, 构成了本研究区
主要的林地类型。
封丘县是河南省的农业县之一, 主要粮食作物
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玉米(Zea mays), 但由于
南邻黄河, 水资源较为丰富, 距离黄河大坝附近 3~
5 km 范围内的部分农地中采取小麦水稻 (Oryza
sativa)轮作的种植方式。主要经济作物为金银花
(Lonicera japonica)和树莓(Rubus idaeus), 其中金银
花种植历史较为悠久, 其相对稳定的产销使封丘县
成为国家级金银花生产基地。此外, 从 2003年被引
种到封丘县至今, 树莓种植已发展为封丘县现代农
业新的支柱产业。在蔬菜种植方面, 主要建设有以
大棚和地膜为栽培技术的蔬菜基地, 其规模正呈现
逐年增大的趋势。
第 6期 冯 舒等: 农业景观农地和非农绿地斑块属性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 735
http://www.ecoagri.ac.cn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图像处理
本研究以 2013年 4月份研究区的航空遥感影像
为图像数据源, 分辨率为 1 m×1 m, 通过图像加强、
几何校正和地图投影等预处理, 利用 ERDAS IMAGNIE
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无缝拼接, 最终获得了封丘县
2013 年的遥感影像图。考虑到人为干扰的影响, 本
研究以封丘县城为起点, 设置了纵跨研究区南北的
样带。该条样带涵盖了本区内所有的绿地景观和土
地利用类型, 并包含了封丘县大部分的村庄, 具有
一定的代表性(图 1)。
2.2 绿地斑块的提取与分类
基于 2013 年航空遥感影像, 在 ArcGIS 10.0 的
支持下 , 对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 ,
提取封丘县绿地信息, 获得绿地斑块矢量图。结合
封丘县实地情况, 参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
—2002》[12]及《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 CJJ/T168—
2011》[13], 本研究将封丘县的非农绿地斑块划分为
居住区绿地、树篱/沟渠绿地和人工林这 3 种类型,
获得封丘县绿地斑块现状分类矢量图(图 1)。同时,
参照城市绿地斑块分类等级标准, 结合封丘县的绿
地景观特点, 将斑块大小划分 5 个斑块规模等级或
称斑块粒级: 0.05 hm2及其以下的斑块划分为小型斑
块, 0.05~0.30 hm2(含 0.30 hm2)为中型斑块, 0.30~
1.00 hm2(含 1.00 hm2)为大中型斑块, 1.00 hm2以上为
大型斑块[14], 为了更细致地分析大型斑块的分布情
况, 又将其细分为 1.00~5.00 hm2与>5.00 hm2这 2个
等级。
2.3 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本研究试图从斑块、类型和景观 3 个水平对绿
地系统展开研究, 选取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类型面
积(CA)、斑块数(NP)、斑块平均大小(MPS)、斑块密
图 1 研究区河南省封丘县位置及其绿地斑块分类矢量图
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classification graph of green-land patches in Fengqiu County, Henan Province
73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分维数(FRAC_MN)
和聚集度指数(AI)、蔓延度指数(CONTAG)、Shannon
多样性指数(SHDI)和 Shannon 均匀度指数(SHEI)等
多个指标, 其中选择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平
均分维数和聚集度指数对封丘县绿地斑块的空间结
构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参照文献[1517]。所有
的计算与分析结果均在 ArcGIS 10.0和 FRAGSTATS
4.2中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封丘县农用地利用现状
通过对 2013年 4月份研究区的遥感影像分析可
知, 研究区农业用地约占已利用地的 75%, 其中耕
地约占农业用地的 65%。耕种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
耕地中有少数地块用于金银花、树莓和蔬菜等经济
作物的种植, 此外还分布有少量的果园。与小麦的
种植情况相比 , 这些作物的种植范围和面积较小 ,
约占耕地面积的 5%, 且由不同农户根据各自的意愿
进行种植, 缺少整体的种植规划, 导致种植地块较
为分散、零碎, 仅有少数为规模化种植。总体来看,
研究区的种植结构较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
济作物、林业、果蔬等多种经营的发展。
3.2 封丘县非农绿地斑块的属性特征
3.2.1 绿地斑块类型特征
在区域景观要素中, 斑块面积与斑块规模是衡
量区域景观组成结构的最直观指标[18]。由绿地斑块
提取结果得出非农绿地斑块面积仅占整个研究区的
10%, 绿地率较低 , 且绿地斑块的分布较分散。从
封丘县各种绿地景观类型斑块组成(图 2)可以看出,
3 种绿地类型中, 居住区绿地斑块数最多, 但斑块
面积却是所有类型中最小的 , 仅占总绿地面积的
18%, 平均斑块面积最小。其次是树篱 /沟渠绿地 ,
斑块数和斑块面积都处于两者之间。人工林的斑块
数量最少 , 只占所有斑块数的 7%, 但面积却以
48%的比例占据总绿地面积的主要地位, 为优势绿
地类型, 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由此可见, 居住区绿
地主要以较破碎的小斑块形式存在, 分布最散, 景
观破碎化程度最高; 人工林主要是呈连续片状种植,
以大面积的斑块形式存在, 分布较集中, 破碎化程
度最低。
图 2 封丘县各类型绿地斑块数量(NP)与面积(CA)比例
Fig. 2 Numbers (NP) and area ratios (CA) of patch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on-cropping green-land in Fengqiu County
3.2.2 绿地斑块的组成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 3 种绿地类型的不同等级景观斑
块分布情况, 对 3 种斑块类型不同等级的斑块面积
和数量进行了统计(表 1)。结果显示, 在小型斑块和
中型斑块中, 居住区绿地面积和斑块数量均为最大,
其次是树篱/沟渠绿地, 人工林最小; 在大中型斑块
中, 面积和斑块数量以树篱/沟渠绿地最大, 其次是
居住区绿地 , 人工林最小 ; 而在大型斑块中 , 人工
林的面积和数量占据绝对优势, 居住区绿地所占比
例较小, 且仅在 1.00~5.00 hm2范围内存在, 不存在
>5.00 hm2的居住区绿地斑块。由此可见, 在小型斑
块和中型斑块中, 居住区绿地占据主要地位, 树篱/
沟渠绿地则主要以大中型斑块存在, 而绝大多数人
工林是以大型斑块形式分布。总体来看, 研究区的
各绿地斑块类型中, 以小、中型斑块的数量最多, 但
总面积较小, 而大型斑块虽然数量最少, 但却占据
较大面积。
3.2.3 绿地斑块的空间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 在总体景观水平上(表 2), 研究
区的斑块密度较大, 绿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较高。
绿地斑块的形状比较简单(平均分维数值较低 , 为
1.11), 说明受人为干扰较大。而绿地斑块的蔓延度
值为 52.38, 表明研究区的绿地斑块多是由较为分散
的小斑块所组成, 景观聚集度较小, 未形成较好的
连接性。此外 , 绿地斑块的多样性指数较低(1.04),
但具有较高的均匀度指数值(0.95), 这说明在本研究
区中虽然绿地斑块类型不丰富, 但各类型斑块的空
间分布较为均匀。
第 6期 冯 舒等: 农业景观农地和非农绿地斑块属性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 737
http://www.ecoagri.ac.cn
表 1 封丘县各类型绿地斑块面积和斑块数量特征
Table 1 Area and number characteristics of patch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on-cropping green-land in Fengqiu County
小型斑块
Small-sized patches
中型斑块
Medium-sized patches
大中型斑块
Large and medium-
sized patches
大型斑块
Large-sized patches
≤0.05 hm2 0.05~0.30 hm2 0.30~1.00 hm2 1.00~5.00 hm2 >5.00 hm2 斑块类型
Patch type
面积
Area
(hm2)
比例
Ratio
(%)
面积
Area
(hm2)
比例
Ratio
(%)
面积
Area
(hm2)
比例
Ratio
(%)
面积
Area
(hm2)
比例
Ratio
(%)
面积
Area
(hm2)
比例
Ratio
(%)
居住区绿地
Residential green land
97.44 71.08 355.10 58.72 246.36 29.65 99.38 6.27 0.00 0.00
树篱/沟渠绿地
Hedge/ditch green land
39.63 28.91 235.02 38.86 372.34 44.81 556.51 35.12 359.79 26.21
人工林 Artificial forest 0.02 0.01 14.66 2.42 212.19 25.54 928.70 58.61 1 013.16 73.79
总计 Total 137.09 100.00 604.78 100.00 830.89 100.00 1 584.59 100.00 1 372.95 100.00
斑块类型
Patch type
斑块数
Patches
number
比例
Ratio
(%)
斑块数
Patches
number
比例
Ratio
(%)
斑块数
Patches
number
比例
Ratio
(%)
斑块数
Patches
number
比例
Ratio
(%)
斑块数
Patches
number
比例
Ratio
(%)
居住区绿地
Residential green land
3 540 67.54 3 014 62.27 503 33.09 63 8.07 0 0.00
树篱/沟渠绿地
Hedge/ditch green land
1 697 32.38 1 760 36.36 684 45.00 283 36.24 37 29.84
人工林 Artificial forest 4 0.08 66 1.36 333 21.91 435 55.70 87 70.16
总计 Total 5 241 100.00 4 840 100.00 1 520 100.00 781 100.00 124 100.00
表 2 封丘县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
Table 2 Landscape metrics on landscape level in Fengqiu County
平均分维数
Mean fractal dimension (FRAC_MN)
蔓延度
Spread degree (CONTAG)
Shann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SHDI)
Shannon均匀度指数
Shannon evenness index (SHEI)
1.11 52.38 1.04 0.95
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指数计算结果可以看
出(表 3), 3种绿地斑块中, 居住区绿地的斑块密度最
大, 人工林的斑块密度最小; 各绿地类型的平均分
维数为 1.09~1.15, 表明这 3 种绿地斑块形状均较为
简单, 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大[19]; 相比较而言, 树篱/
沟渠绿地的景观形状指数最高, 表明该绿地斑块的
形状较为不规则, 这主要是由于严重的人为砍伐和
破坏导致树篱/沟渠多呈片段化分布所造成的; 此外,
居住区绿地具有最高的聚集度指数, 显示该绿地斑
块呈较大面积、较为紧凑的团聚状空间分布特征。
表 3 封丘县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指数
Table 3 Landscape metrics on patch class level in Fengqiu County
斑块类型
Patch type
斑块密度
Patch density (PD)
平均分维数
Mean fractal dimension (FRAC_MN)
景观形状指数
Landscape shape index (LSI)
聚集度指数
Aggregation index (AI)
居住区绿地 Residential green land 157.16 1.09 110.45 0.08
树篱/沟渠地 Hedge/ditch green land 98.47 1.15 123.00 0.06
人工林 Artifical forest 20.42 1.14 60.94 0.03
4 讨论与结论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稳定发展的保证。一般来说,
景观异质化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
多样性, 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并促进景观
的可持续发展[20]。在景观尺度上, 生境的空间组成
和分布决定着物种的分布和迁移, 连接的绿地斑块
可以促进基因流动、协助物种迁移, 对于种群的发
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23]。因此, 合理规划和设
计农地与非农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 调整和管理农
业景观结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持
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关于非农绿地的建设, Liu等[24]
对中国的农业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分
析, 认为在当代集约化的农业景观中, 不仅要继承
73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传统农业景观中较好的管理方式, 还要通过设置一
定比例的非农生境(半自然生境、树篱、人工林、农
田边等)来提高生物多样性; Lindborg 等[25]的研究结
果也表明, 在含有较高比例半自然生境的农业景观
中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植物物种丰富度 ; 此外 ,
IOBC 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建议 [26]农田景观中至少要有
5%的半自然生境用地, 当半自然生境面积接近 15%
时, 才能充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农业景观中天
敌的控制功能。
在本研究中, 封丘县的非农绿地斑块占总研究
区范围的 10%, 与国际生物防治组织建议的比例尚
存在一定差距, 不仅生境斑块类型较少、多样性程
度低, 而且还存在景观异质化程度较低、景观破碎
度较高等问题。例如, 小面积绿地斑块在数量上占
据绝对优势, 而大型斑块主要以单一类型的人工林
斑块为主, 在空间分布上多围绕村镇周边分布, 林
分单一、结构简单, 林下植被稀疏; 居住区绿地空间
分布较为分散, 并且体现出较高的破碎化程度, 而
树篱/沟渠绿地则呈现片段化分布的特点, 整体连接
度较低。因此, 针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现状, 建议未
来对研究区的规划应从非农绿地斑块的类型、数量、
空间结构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配置等多个方面进
行合理改造和布局。具体的改造措施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增加非农绿地斑块类型, 增强景观异质性。
在保证粮食生产、维持农业较高生产力的同时, 提
高自然/半自然绿地和人工绿地的类型和数量。可以
通过构建农田边界(如, 在农田边缘留出 1 m 的宽
度种植野花、野草等, 构建非农生境), 以及改造原
有的边坡、田埂和人工林(如 , 设置农田植被缓冲
带体系等), 来扩充研究区的非农绿地生境类型和
数量。此外 , 应该保护好现有残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如研究区内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 并合理恢复
研究区内的原生态绿地, 例如地带性植物群落、河
岸草地等。最终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提高景观异质
性, 从而实现本区域的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
发展。
2)调整非农绿地斑块的数量比例组成 , 提高
斑块结构的复杂性。在现实景观中 , 各种大小的斑
块往往同时存在, 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27]。在景
观的生态建设方面, 大型绿地斑块至关重要, 而小
型绿地斑块是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 可以提
高景观异质性, 是大型绿地斑块的补充 [2829]。在今
后研究区非农绿地的改造过程中 , 应当一方面加
强对不同类型的大中型绿地斑块的构建 , 如适当
增加大型绿地斑块的面积 , 并且改善现有人工林
的林分结构 , 增强人工林结构的复杂性和物种组
成的多样性 ; 另一方面 , 对树篱 /沟渠植被缺失部
分进行补植 , 并增加小型绿地斑块的数量和类型。
通过对现有绿地斑块进行重新整合和构建 , 降低
景观的破碎度 , 增强研究区景观结构的复杂性 ,
使得景观能够发挥更多更大的景观功能和生态、
社会效益。
3)优化非农绿地斑块的空间配置, 实现景观结
构的合理布局。建立和维持绿地斑块之间的连接 ,
发展综合的绿地生态网络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将起着重要作用。建议在增加绿地斑块类型, 调整
绿地斑块数量比例组成的基础上, 建造一定数量和
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 连接目前研究区农业景观中
的半自然、人工生境斑块。对景观格局进行合理布
局, 通过构建廊道网络系统, 提高景观的整体连接
度。此外, 在农用地建设方面, 田块的规划建设也
要注重规格和布置 , 要适应适度规模农业机械化
作业使用效率的要求 [30], 并在适宜性分析的基础
上 , 做好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规划设计 , 如农
地和经济园地(金银花、树莓、蔬菜基地等)的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从而在满足农业生态系统
生产功能的同时, 实现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共同提升, 最终为促进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创
造条件。
总体来说, 本研究区的农业景观呈现出非农绿
地斑块比例较小、生境类型较为单一、绿地斑块破
碎化程度较高, 以及景观异质性水平较低的特点。
因此, 应该适度增加不同类型非农绿地斑块的面积
和比例, 加强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 提
升景观异质性与复杂性。今后计划逐步开展针对本
研究区的农业景观结构的优化模拟以及实际构建多
功能农业景观等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
通过优化景观结构促进景观功能和服务的提升, 并
最终实现景观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训令, 梁国付, 汤茜, 等. 黄河下游平原农业景观中非农
生境植物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4, 34(4): 789–797
Lu X L, Liang G F, Tang Q, et al. Plant species of the
non-agricultural habita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Plain agro-landscap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4): 789–797
第 6期 冯 舒等: 农业景观农地和非农绿地斑块属性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 739
http://www.ecoagri.ac.cn
[2] 张衍广 , 林振山 , 李茂玲 . 远离城镇小尺度下的农田景观
变化分析——以北涝沟村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35(28): 8952–8953
Zhang Y G, Lin Z S, Li M L. Analysis on farmland landscape
change under small scale far away from the towns[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 35(28): 89528953
[3] 郑云开, 尤民生.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J].
生态学报, 2009, 29(3): 1508–1518
Zheng Y K, You M S.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support of
ecologically-based pest management at landscape level[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3): 1508–1518
[4] Jackson L, Van Noordwijk M, Bengtsson J, et al. Biod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from assessment to adaptive
management[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
bility, 2010, 2(1/2): 80–87
[5] Whittingham M J. The future of agri-environment schemes:
Biodiversity gains and ecosystem service delivery?[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48(3): 509–513
[6] 刘云慧, 宇振荣, 王长柳, 等. 坝上地区农田和恢复生境地
表甲虫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1, 31(2): 465–473
Liu Y H, Yu Z R, Wang C L, et al. The diversity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at cultivated land and restored
habitats on the Bashang plateau[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2): 465–473
[7] 刘云慧, 张鑫, 张旭珠, 等. 生态农业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
护及生态服务维持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20(7):
819–824
Liu Y H, Zhang X, Zhang X Z, et al. Ecoagricultural
landscap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service
mainten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2,
20(7): 819–824
[8] Bianchi F J J, Booij C J H, Tscharntke T. Sustainable pest
regul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 review on landscape
composition,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pest control[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6,
273(1595): 1715–1727
[9] Meehan T D, Werling B P, Landis D A, et 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implification and insecticide use in 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28):
11500–11505
[10] Tscharntke T, Clough Y, Wanger T C, et al. Global food
secur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2,
151(1): 53–59
[11] 卢训令, 汤茜, 梁国付, 等. 黄河下游平原不同非农生境中
植物多样性研究[J]. 生态学报, 2015, 35(5): 1527–1536
Lu X L, Tang Q, Liang G F, et al.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f
non-agricultural habita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plai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5): 1527–1536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CJJ /T85–2002 J185–2002城市绿
地分类标准[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JJ/T85–2002 J185–2002 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CJJ/T168–2011 J1327–
2011 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12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JJ/T168–2011 J1327–2011 Standard for
Green Land Classification of Town and Village[S].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2
[14] 高峻, 宋永昌. 基于遥感和 GIS 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研
究——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 [J]. 生态学报 , 2003, 23(4):
805–813
Gao J, Song Y C. On landscape dynamics of the urban-rural
ecoton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Shanghai[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4):
805–813
[15] 苏少青, 赵宇, 刘晓南, 等. 基于景观指数聚类的粤北典型
区景观生态区划[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3): 452–455
Su S Q, Zhao Y, Liu X N, et al. Landscape ecolog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typical area in north Guangdong[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20(3): 452–455
[16] 陈文波 , 肖笃宁 , 李秀珍 . 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
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1): 121–125
Chen W B, Xiao D N, Li X Z.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and
creation of landscape indice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 13(1): 121–125
[17] 何鹏 , 张会儒 . 常用景观指数的因子分析和筛选方法研
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4): 470–474
He P, Zhang H R. Study on factor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f
common landscape metrics[J]. Forest Research, 2009, 22(4):
470–474
[18] 高峻 , 宋永昌 . 城市绿地系统动态及与土地利用关系研
究—— 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2001, 14(3): 18–20
Gao J, Song Y C. Dynamic of the urban greenspace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d use — Case study of the
southwest Shanghai City[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1, 14(3): 18–20
[19] 谭丽, 何兴元, 陈玮, 等. 基于 QuickBird 卫星影像的沈阳
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4): 545–550
Tan L, He X Y, Chen W, et al.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of Shenyang City based on QuickBird imag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27(4): 545–550
[20] 李团胜 . 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 生态学杂志 , 1998,
17(1): 70–72
Li T S. Heterogeneity and its maintenance of urban
landscap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98, 17(1): 70–72
[21] Pearson J E. Complex patterns in a simple system[J]. Science,
1993, 261(5118): 189–192
[22] Hargrove W W, Hoffman F M, Efroymson R A. A practical
map-analysis tool for detecting potential dispersal corridors[J].
Landscape Ecology, 2005, 20(4): 361–373
74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23] Debinski D M, Ray C, Saveraid E H.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scale of the landscape mosaic: Do scales of movement and
patch size affect diversity?[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1,
98(2): 179–190
[24] Liu Y H, Duan M C, Yu Z R.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biodiversity in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3, 166: 46–54
[25] Lindborg R, Plue J, Andersson K, et al. Function of small
habitat elements for enhancing plant diversity in different
agricultural landscape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4,
169: 206–213
[26] Boller P F. Presidential Campaigns: From George Washington
to George W. Bus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7]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第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1–36
Wu J G. Landscape Ecology — Pattern, Process, Scale and
Hierarchy[M]. 2nd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7:
31–36
[28] 苏松锦 , 范繁荣 , 黄云鹏 . 三明市梅列区绿地景观结构分
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l): 283–288
Su S J, Fan F R, Huang Y P. Analysis on landscape structure
of urban greenland in Meilie District, Sanming City[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4, 30(l): 283–288
[29] 孔繁花 , 尹海伟 . 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 生态学
报, 2008, 28(4): 1711–1719
Kong F H, Yin H W. Developing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s
in Jinan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4): 1711–1719
[30] 罗静. 农村生态评价及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扬
州: 扬州大学, 2007: 42–45
Luo J. Methodology study on ecological appraisal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cology design and planning[D]. Yangzhou:
Yangzhou University, 2007: 42–45
第 17届中国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研讨会(第 1轮通知)
第十七届中国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研讨会定于 2015 年 7 月 24—27 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安会都召开。大会将邀请
长期从事农业生态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农业企业、农业部领导和基层农民等, 就
近年来国内外农业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了解农业生态学科研究最新动态, 探讨全球变化下农业生态
学面临的新问题与最新研究方法, 促进国内外农业生态学专家、学者交流与合作, 为提高我国农业生态学研究水平及学
科建设服务。本次大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 云南农业大学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会议目的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全球变化的背景
下,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 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矛盾, 是我国现代农业发
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 充分认识农业生物多样性, 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低碳农业, 提
供安全食品, 促进现代农业转型, 是当前农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基于此, 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专业
委员会拟召开学术研讨会, 共同探讨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问题, 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2 会议主题和专题设置
会议主题为“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农业的生态转型”。设如下专题: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与农业生态安全、全球变化与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入侵、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生产、农业文化
遗产与生态文明、现代农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与实践、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我国西南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
3 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为 2015年 7月 24日至 27日, 地点为云南省昆明市云安会都
4 会议论文征集
会议论文征集内容包括前瞻性综述, 学科现状、前沿及展望, 系统性研究成果, 原创性研究工作等。参会者请于
2015 年 6 月 20 日前将论文及摘要提交给会议秘书处, 会前将出版论文(摘要)集。会议组委会将遴选优秀论文, 推荐刊
登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具体格式严格按照《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要求进行撰写。论文全文或
论文摘要通过电子信箱发送至大会筹委会学术组, 稿件截止日期为 2015年 7月 5日。
5 会议注册费
每位参会人员 1000元人民币, 学生凭证件减半(不含博士后), 食宿统一安排, 费用自理。住宿地点、费用及路线地
图等内容将在第 2轮通知中注明。
6 会议联系方式
会议秘书处: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 13067303760, lrylin2004@163.com
会议学术组: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 13708705575, licheng_yun@163.com
联系地址(邮编): 昆明市盘龙区沣源路 452号云南农业大学工程中心(650201)
联系人: 李成云, 13708705575, 0871-65227552, licheng_yun@163.com
7 农业生态考察
会后将安排农业生态学考察, 初步确定考察方案为: 到红河州元阳县考察哈尼梯田。
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