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on farmland-forest network at village level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North China Plain-A case of Quzhou County, Hebei Province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林网的影响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年 4月 第 22卷 第 4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Apr. 2014, 22(4): 447−455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04B02)资助
** 通讯作者: 牛灵安,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土壤培肥研究。E-mail: niulingan@163.com
牛新胜, 主要从事可持性农业生产研究。E-mail: xinshengniu@163.com
收稿日期: 2013−09−22 接受日期: 2014-02-16
DOI: 10.3724/SP.J.1011.2014.30926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林网的影响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牛新胜 1 王绍雷 1 吕振宇 1 沈广城 1 郝晋珉 2 牛灵安 1** 杨合法 1 闫 勇 1
(1.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曲周 057250;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93)
摘 要 本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农地细碎化的杏园村、西魏村和农地规模经营的东刘庄村为例, 采用实地测
量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探明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防护林的影响及其根源。结果表明, 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
林网结构和配置造成破坏。农地细碎化的林网网格增大, 主带距是华北平原区推荐值的 2.70 倍。农地细碎化
林网树种单一, 配置不合理。杏园村和西魏村约 53.8%的干道北侧无林木, 干道北侧林带林木数量平均比南侧
显著减少 60.8%; 其紧邻农田行树木密度为 0~26 株·50m−1, 比次邻行的数量显著减少 25.8%(P<0.05), 比东刘
庄减少 47.3%。据林带面积与林木数量关系的拟合曲线, 东刘庄村林木最高密度为 23.2 株·100m−2, 比其余两
村高 56.5%。多数农户反对田边地头栽树, 经营林网技术匮乏。人多地少矛盾是林网毁坏的深层原因, 林木胁
地是其直接原因, 农地细碎化激化了这些矛盾。土地整理规划是解决现状的根本途径, 同时不可忽视社会教育
和管理。
关键词 农地细碎化 农田防护林 村级农林网 农田景观 华北平原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4)04-0447-09
Effect of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on farmland-forest network at village level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North China Plain
—A case of Quzhou County, Hebei Province
NIU Xinsheng1, WANG Shaolei1, LYU Zhenyu1, SHEN Guangcheng1, HAO Jinmin2,
NIU Ling’an1, YANG Hefa1, YAN Yong1
(1. Qu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uzhou 057250,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3,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Xingyuan, Xiwei and Dongliuzhuang Villages of Quzhou County, Hebei Province, in a case
study to confirm the effects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on farmland shelterbelt network at village level. While Xingyuan and
Xiwei Villages have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Dongliuzhuang Village has arable land with scale management. The study used field
measurement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clarify the main causes of effects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on farmland shelterbelt
network.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destroyed the 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at
village scale. The magnitude of grids of forests network increased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main forest belts was averagely 2.70
times the recommended value for the North China Plain. Trees of the same species were generally used under agricultural land
fragmentation management. About 53.8% of the main lines had no woods planted on the northern flank and the number of trees
planted on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main lin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bout 60.8%) compared with the number of trees on the
southern flank in Xingyuan and Xiwei Villages. In these villages, the density of trees in the first row from the fields was 0−26 plants
per 50 m.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row, this decreased by 25.8% (P < 0.05) in the second row from the fields. It further decreased by
47.3% compared with that in Dongliuzhuang Village. The maximum tree density in Dongliuzhuang Village was 23.2 plants per 100
m2, based on the curve of best fit between tree-belt area and tree number. Maximum tree density in Dongliuzhuang Village increased
by 56.5% compared with that in Xingyuan and Xiwei Villages. Most farmers were strongly opposed to forest belt construction near
44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fields and favored forest managements they own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nflict was the huge population and scarce land.
Farmland shelter network under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also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crops near trees. Furthermore, long-term
agricultural land fragmentation actually worsened the land management conflicts. Rearran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s and reasonable
designs were fundamental for resolving the above problems. It was also vital not to ignore soci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farmland shelterbelts.
Keywords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Farmland shelterbelt; Farmland-forest network at village level; Farmland landscape;
North China Plain
(Received Sep. 22, 2013; accepted Feb. 16, 2014)
农地细碎化, 就是一个农户经营一块以上的农
田 , 这些田块分布在居住地周围 , 相互不连接 , 但
在一定合理的距离之内[1], 农地难以成片、集中、规
模经营, 土地利用呈插花、分散、无序的状态[2]。除
了 20世纪 50年代后期到 70年代后期特殊的政治原
因导致的农地集中化形成规模经营以外, 中国的农
地一直处于细碎化状态[3]。农地细碎化的成因可归
为地形条件[4]、农地资源稀缺、农地质量[5]等自然原
因以及传统的平均主义与诸子继承、农地产权制度
等经济社会因素[3−4,6−9]。而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现状
成为农地细碎化的根本原因[6,8]。20 世纪 70 年代末
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国家土地均分制是我国
土地细碎化再次出现的直接原因[9]。中国农地细碎
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农地细碎化问题的凸显而逐渐丰富的[3]。
综观我国农地细碎化研究, 大都集中在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方面, 主要是多样化生产经营、农业生
产率、作物产量、耕地资源、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
技术利用的正负效应[3,9], 已开始重视农地细碎化与
农地流转、土地整理的关系[3]。土地整理中所涉及的
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农田景观规划设计, 但是土地细
碎化对农田景观影响的研究报道却极少。农田林网是
人工规划设计的农田景观要件, 对农田具有不可忽
视的重要生态服务价值。它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
害[10−12]和改善农田环境[13]并保障作物高产稳产[14−16], 可
以开展多种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13,17], 促进农、林和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取得良好的生态[13,18−19]、经
济[20−21]和社会效益, 是构建现代农业的基础[22]。
窄林带、小网格是农田防护林体系发展的主要
趋势[23], 而其规划和设计则是以立地、河流、农渠、
道路以及农田土地利用和规划为基础的[24]。防护林
体系中的大骨干是由乡镇级以上道路、河流、水渠
的规划设计而定。村级农林网基本单元的林带是农
田景观缀块边缘的廊道, 其生态服务功能的设计须
视其所服务的农田作物种类而定, 这也是农林网设
计的重要内容。村级农地细碎化经营的无序、插花、
不集中、难以规模化[2]等状态不仅意味着这些斑块
的破碎性增加, 同时意味着网格中所经营的作物种
类具有随意性, 这必将导致农林网的服务功能与作
物种类难以匹配而产生矛盾。可见, 农地细碎化与农
田防护林网, 特别是与村级网格建设密切相连。但是,
农地细碎化对村级林网影响的报道却很少见, 农地
整理过程中的村级农田景观规划则显得缺乏依据。
本研究以典型村为代表, 通过田间实地测量和
农户问卷调查, 了解农地细碎化下村级农田防护林
体系小网格结构特征的现状, 以探明农地细碎化对
农田林网的影响以及造成该现状的原因, 为华北平
原典型农区土地整理中科学构造现代农田防护林网
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择河北省曲周县的杏园村、西魏村和
东刘庄村为代表。地处冀南的曲周县地理坐标为
114°50′30″E~115°13′30″E, 36°35′45″N~36°57′57″N。
根据 2010年曲周县统计年鉴, 总人口 39.4万, 农业
人口占 94.3%, 行政面积 66 700 hm2, 耕地面积占
71.6%, 是华北平原一个典型的农区。
曲周县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平
均气温 13.1 ℃, 7月份最热, 平均气温 26.8 ℃, 1月
份最冷, 平均气温−2.9 ℃, 无霜期 201 d。该县多年
平均降水量 542.8 mm, 集中分布于 7—9月份, 占全
年降水量的 2/3, 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3.3 倍。县域
内盛行南风, 风向频率 11%, 其次为南南东风, 风
向频率 10%, 北风及北北东风向频率为 9%。这里地
处太行山前冲积平原, 地面海拔 45.4~32.7 m[25], 地
面坡降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倾斜, 地势平缓, 径流不
畅。其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势及较低的浅层地下水
发育是曲周北部盐碱地的成因, 在“七五”综合治理
之前, 曲周北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 3~7 g·L−1[26]。
从 20世纪 70年代始, 为治理盐碱地, 在曲周县
城北部设计和规划了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 开挖多
级排、蓄、灌渠系。除有南北纵穿的滏阳河、支漳
河外, 还开挖了纵横南北的一、二、三、四和五分
干以及辛集排干等蓄灌渠道(图 1), 设计了纵横交错
第 4期 牛新胜等: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林网的影响 449


的标准农田道路, 形成了 300 m×300 m 的大方田,
沿沟、渠、路旁营造可降低任何方向害风的农田林
防护林体系[24,27]。如图 1所示, 县级排水渠二分干从
南至北分别穿过杏园(地理坐标为 115°02′47.36″E,
36°51′13.69″N)、西魏(地理坐标为 115°02′31.86″E,
36°49′43.21″N)和东刘庄(地理坐标为 114°59′44.17″E,
36°47′08.81″N)3 个行政村(本研究调查的对象); 辛
集排干南北纵穿杏园村和西魏村, 三分干则从西魏
村东沿向南延伸。乡级公路四龙线和龙槐线分别从
杏园北部和西魏村东部穿过。

图 1 试验地点及村路或渠分布状况
Fig. 1 Investigated villages and distribution of ditches and roads in different villages
杏园村拥有耕地面积 111.8 hm2, 被干、支渠和
道路划分为 6个方田。该村目前户均耕地 0.807 hm2,
户均地块 7.3[28]。西魏村耕地面积 88.5 hm2, 被分为
4 个方田。该村目前户均耕地 0.687 hm2, 户均地块
6.0[28]。
东刘庄村耕地面积 84.0 hm2。从 2009年秋季作
物开始, 该村实现了全村土地流转, 所有耕地在农
民合作社的组织下集体经营, 目前耕地规划为 8 个
方田。
1.2 本研究田间调查的处理设置
为探明农地细碎化对村级林网的影响, 本研究
以东刘庄村代表的耕地规模化经营和杏园村、西魏
村代表的耕地细碎化经营 2 种方式的村级林网为研
究对象, 调查其现有林网配置和结构。共设置 2 个
处理, 分别如下:处理 1, 西魏村和杏园村村级林网
的主林带(12 条)和副林带(7 条); 处理 2, 东刘庄村
村级林网的主林带(6 条)和副林带(5 条)。每个处理
中不同主林带或不同副林带为处理的重复。
45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1.3 样品测定和农户调查方法
每条林带随机选择 3条 100 m长有代表性的带
段, 林带林木分行调查, 采用田间实际调查和测量
的方法。农户问卷调查范围为全县 10个乡镇, 每个
乡镇随机选择 3个村作为样本, 每村随机访问 30~60
岁之间的劳动力(主要是男劳动力)5~6人。
田间测量项目如下:林带宽度, 林带之间的距
离(网格大小), 各林带现存乔木或灌木的种类、数量,
乔木胸径, 道路和水渠宽度。
用盒尺和钢卷尺分别测定胸径和林带长度。
农户调查内容为农户对防护林网的认识和态度。
1.4 数据分析
应用 Excel 2007, 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成组数据 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细碎化农田防护林网的特征
2.1.1 网格大小
调查结果表明 , 杏园村和西魏村主林带的平
均带距为 822.5 m, 无显著差异 , 均显著高于东刘
庄村 , 分别是东刘庄村的 3.62 倍和 3.35 倍 , 是华
北平原农林网设计推荐较大宽度 (300 m)的 2.70
倍 [21]。西魏村副林带带距比东刘庄的带距显著增
加 86.8%, 西魏村与杏园村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
著 ; 与东刘庄比 , 杏园和西魏村带距的变化幅度
都大(表 1)。
表 1 不同处理林网的带距
Table 1 Distance between tree belts of farmland shelter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主带带距 Distance of main belt (m) 副带带距 Distance of secondary belt (m) 处理
Treatment
村庄 Village
平均 Average 范围 Range 平均 Average 范围 Range
杏园 Xingyuan 854±356b 315~1 126 681±287ab 381~979 耕地细碎化经营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西魏 Xiwei 791±550b 449~1 612 751±198b 482~1 025
耕地规模化经营
Scale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东刘庄 Dongliuzhuang 236±21a 208~267 402±66a 332~482
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指标不同村间差异在 5%水平上显著。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table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ame item among
different villages at 5% level.

据田间实际调查, 带距加大的原因是原有田间
路和沟渠被开垦为农田, 田间路变窄, 难以营造林
木。据测量, 杏园村四龙线以南直至本村最南端农
田边缘的 1 853 m 内几乎全部为空林带, 至下一连
续林带的距离是 2 180 m, 是华北农林网设计推荐较
高宽度(300 m)的[21]7.27倍。根据纪雄辉[27]在曲周的
研究结果, 疏透结构林带最远防护距离为 40个树高
(以成林高 15 m计算)的长度, 杏园和西魏村的平均
带距高于这个距离。所以, 耕地细碎化农田实际暴
露在旷野中。可见, 在耕地细碎化下, 村级农田防护
林网格显著增大, 这与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
防护林网发展趋势[23]显然相悖, 其改善田间气候的
生态功能将会被削弱。
2.1.2 林带宽度和林木的分布
所调查的 3 个村均表现为副林带宽度大于主林
带(表 2)的特点, 这是由于二分干、辛集排干和三分
干(县、乡镇级干道)是其副林带的骨架, 宽度较大,
从而营造的林带宽度较大, 而主带均属于村级小方
的田间路或排水支渠, 宽度较小, 营造林带宽度也
小。东刘庄副林带的平均宽度比杏园和西魏村分别
窄 10.2 m和 10.9 m, 这是因为东刘庄村副林带主要
是沿村村之间的田间路营造, 而杏园和西魏村副林
带都是沿县、乡镇之间较宽的干道营造的, 平均宽
度显著增加。
在农地细碎化下, 主带营造林木的数量与其所
在干道的面积不呈比例, 表现为林木集中于副带。
杏园村主干道面积占总干道面积 49.6%, 其上仅营
造了 24.8%的所有林网的树木; 西魏村主干道面积
占总干道面积 30.9%, 其上只营造了该村 11.5%的所
有林网的树木; 在东刘庄村, 占该村农田林带总面
积 46.2%的主带骨干上营造了其所有林网树木总量
的 51.9%(表 2)。上述结果表明, 杏园和西魏村农田
林网林木具有集中于副林带的特点, 而规模化经营
的东刘庄村则相对均匀分布在主带和副带, 从表 2
中林带与干道面积的比也能看出。从前述可知, 当
地主害风向为偏南风 , 东西走向的主带多为空带 ,
林木少于南北走向的副林带林木的现状与主带防害
风的功能显然不一致。
2.1.3 树种的选择及配置
林带树种的选择很重要 , 关系到林带的结构 ,
与林带防护效果直接相关[29]。所调查 3 个村的林网
中 , 杨树 (Populus spp.)数量占调查林木总量的
62.7%, 柳树(Salix spp.)数量占林木总量的 32.1%,
榆树 (Ulmus spp.)占 3.9%, 其他树种还有槐树
(Sophora spp.)、白蜡 (Fraxinus spp.)和苦楝 (Melia
azedarach), 分别不足 1%。可见, 柳树和杨树是当地
营造林带的主要树种。
第 4期 牛新胜等: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林网的影响 451


表 2 不同处理各林带林木数量、林带宽度和干道面积
Table 2 Tree belt breadth, main lines area and trees amount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处理
Treatment
村庄
Village
林带
Tree belt
宽度
Breadth (m)
干道面积
Area of main line (m2)
树木总数
Total amount of trees
主带 Main belt 2.6 28 944 1 531 杏园
Xingyuan 副带 Secondary belt 18.9 29 467 4 647
主带 Main belt 5.0 18 042 712
耕地细碎化经营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西魏
Xiwei 副带 Secondary belt 19.5 41 493 5 805
主带 Main belt 6.3 26 958 3 205 耕地规模化经营
Scale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东刘庄
Dongliuzhuang 副带 Secondary belt 8.6 15 336 2 246

杏园和西魏村的柳树具有集中分布在副林带的
特点, 这两个村的柳树均沿二分干、辛集排干和三
分干营造, 支、斗、农渠及田间路均无柳树营造; 有
2 条主林带营造在支渠或农渠上, 其余的支渠或农
渠都被填平复垦为农田或者仅剩余为较窄的生产路,
只营造速生的杨树, 所以其主带柳树显著减少。相
比之下, 东刘庄村杨树和柳树在主副林带中的分布
则相对均匀, 林带树种配置都是在路基两侧营造杨
树为上层乔木, 沟渠内营造柳树作为下层乔木。可
见, 农地细碎化下, 林网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
2.1.4 林带内树木密度的变异
在杏园村和西魏村, 53.8%的主带北侧无林木营
造或林木被损毁, 干道或田间路北侧林带林木数量
平均比南侧显著减少 60.8%(P<0.05)。在东刘庄村,
主带南北侧林木数量则没有显著差异。可见, 农地
细碎化主带内林木的分布具有“北少南多”的特点 ,
这是由于主带具有“胁阴”性[30−32], 由于农户的反对,
北侧林木被毁坏程度相对严重。
在东刘庄村 , 紧邻农田行树木密度为 14~
32株·50m−1, 次邻行为 14~29株·50m−1, 两者之间无
显著差异; 在杏园和西魏村, 紧邻农田行树木密度
为 0~26 株·50m−1, 次邻则为 5~27 株·50m−1, 紧邻行
比次邻行的数量显著减少 25.8%(P<0.05), 比东刘庄
平均减少 47.3%。可见, 杏园和西魏村主带紧邻农田
行的现存林木数量明显降低 , 可概括为 “内少外
多”(网格内侧行树木数量少于外侧的数量)。耕地细
碎化林带林木“内少外多”的特征实际上反映了农户
对于林木胁地效应不满的行为结果。
农林网对整个方田防护的综合效果是明显的, 但
林带也显著降低了其附近农地的作物产量, 而农地
细碎化下, 这种矛盾会激化, 特别是在目前农作物收
益较高而林产品经营周期长且市场价值不高不稳的
情况下则会更为突出。本研究农户调查结果显示有
85.5%的人不希望在地头植树。在对农户对田边地头
营造林带态度的调研中, 纪雄辉[27]也有类似的结果。
2.1.5 林带林木胸径(DBH)在林带内的变化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林带中紧邻农田行(紧邻行)
树木 DHB的变异显著低于次邻农田行(次邻行)的变
异, 紧邻行的变异在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但是
东刘庄村次邻行树木 DBH 变异系数显著低于杏园
和西魏村(数据这里没有显示)。这可能因为:1)与次
邻行比, 紧邻行的树木受土壤耕作及水肥充足的影
响, 树木生长发育整齐一致; 2)次邻行除受较差的土
壤水肥影响外, 也与次邻行(在杏园和西魏村林带次
邻行一般是邻路的行)受路人和外界干扰相对较大
有关。在林木毁坏原因的问卷调查中(农户故意毁
坏、行人毁坏和偷盗林木), 行人毁坏和偷盗林木因
素占 27.5%。可见, 公众毁坏的因素不容忽视。所以,
次邻行树木成活率低, 需不断补充更新, 因而树龄
不一的程度较高, 表现为胸径不一。
林木 DBH 除受土壤管理和所处内外行层的影
响外, 还受其在南北侧位置不同的影响。调查数据
分析表明, 林带南侧的杨树 DBH 大于北侧。此外,
杨树离农田的远近和所在林带南北位置的不同能够
交互影响其 DBH(图 2)。林带南侧紧邻行杨树 DBH

图 2 杏园村和西魏村主林带不同位置林木胸径变化
Fig. 2 Changes of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of tree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n Xingyuan and Xiwei Villages
图中不同字母表示田边不同林行间差异显著。Different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ield neighboring and second
neighboring tree lines.
45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显著大于次邻行, 林带北侧紧邻行和次邻行 DBH无
显著差异。林带“胁北不胁南”[30−33]不仅仅胁迫林带
附近的作物, 还影响北侧的树木的生长。
总之, 林木在林带中的位置(林带南北侧、行的
层次)影响了林木发育。但是, 林木发育除受土壤耕
作、肥力水平、光热资源在林带内分布不均的影响
外, 还与公众意识和行为干扰有关。
2.1.6 林木密度林带面积相关性
数据分析显示, 3个村的林带树木数量与林带面
积显著相关(图 3)。分别对杏园村和西魏村以及东刘
庄村林木数量和其所占有的林带面积关系进行曲线
拟合, 拟合结果见图中公式。

图 3 林带林木数量和林带面积的相关性
Fig. 3 Correlation between tree amount and area of tree belt
根据拟合曲线, 东刘庄村林木数量随着林带面
积的增加而增加, 可达到曲线最高值, 即当林带面
积达到 3 759.4 m2时, 林带树木数量最高, 随后降低
(图 3a); 在西魏村和杏园村, 则有随着林带面积的
增加林木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 , 无最高限(图 3b),
这是因为两个村的村级路、沟、渠大多为空白或不
连续林带, 树木都集中在县、乡镇级干道上(见 2.1.2
节结果), 而且在这些大的干道上营造密度很高。根
据拟合曲线, 以最高造林面积(3 759.4 m2)东刘庄村
为参照, 此时东刘庄村造林密度为 23.2 株·100m−2,
比杏园村或西魏村高 56.5%, 表明杏园村和西魏村
某些林带可利用的空间还很大, 浪费了土地资源。
可见, 农地细碎化村级农林网营造的随机性, 缺少
合理规划。
2.2 土地细碎化农户对农田防护林网的认识和行为
农户对农田林网的认识和态度对林网经营具有
直接作用。问卷调查发现, 85.5%的户主不希望农田
道路上有林木存在, 这与前述田间调查中杏园村和
西魏村主林带树木缺少或损毁一致。因为不少
(36.3%)农户认为林带影响了收益, 只有 12.9%的人
认为林网不会减少收益。可见, 农户对于农林网益
处的认识不足, 所以 75.2%的人认为田间地头路宽
为 3~4 m 或更窄, 农机具能通过就行, 表明农地紧
缺, 农户不想把更多的土地让给路、沟、林。64.5%
的调查对象认为农路两边最多栽 1 行林木, 不少人
(26.6%)认为没有必要在地头营造树木。与对待自家
庭院的经济类树木管理比较, 林网林木管理措施明
显减少(林网树木和庭院树木遭受病虫害后的会要
喷施农药的户分别占调查总数的 25.8%和 64.5%),
可见多数农户对农田防护林网不支持。
在科学降低林带对作物影响的技术层面, 多数
农户(52.4%)采取不处理的消极方式, 只有 23.4%农
户采用挖沟断根的措施 , 采用其他措施的比例更
低。这一方面反映了管理技术缺失, 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农户对林网重视程度不高。故, 农地细碎化下
农户对农田防护林网持不欢迎态度, 经营林网技术
也比较匮乏。
3 讨论
农地细碎化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突出特征[3,9],
虽然农田防护林网与土地经营及标准农田建设密
切相关, 但是有关土地细碎化对农田防护林影响的
报道却很少。郝晋珉等[34]和纪雄辉[27]较早对农村土
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对防护林态度的调
研发现 , 土地承包后 , 耕地生产力越高 , 农民越反
对在田边地头栽树, 这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较
为一致。
张小刚[35]发现, “三北防护林”工程营造的农田
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构成单一、林木受损、断网破
带等现象; 赵文俊等[36]研究指出河西地区农田防护
林林带走向不合理 , 带距随意性大 , 树种单一 , 综
合防护效益较低; 其他地区防护林建设现状研究表
明, 农田防护林断带和消失 [37], 林木单一 [38−41], 林
木配置不合理[39], 防护林生态价值认识降低[37], 等
第 4期 牛新胜等: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林网的影响 453


等。这些对我国防护林现状的调查结果与本研究村
级农田防护林调查结果一致, 反映了我国防护林建
设普遍存在的问题。谢相林等[42]指出, 在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中, 农民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地行为
造成绿化极难 , 土地分散对农田林网化造成影响 ,
这些观点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村级农田
防护林的影响而开展, 选择北方典型农区有代表性
的村为例证, 其防护林网的现状一方面与国内其他
地区防护林网现状一致,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重要
的是, 本研究从农地细碎化的角度探视了现状背后
的根源, 可为农村土地整治和进一步合理规划提供
参考。
4 结论与建议
1)农地细碎化村级农田林网现状调查表明, 北
方典型农区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受到破坏。土地细
碎化下村级农田防护林网的林带主要集中在难以开
垦为农田的较大河流、道路等两侧, 空带常见, 网格
增大, 农田暴露, 林木单一, 林带配置不合理, 林带
内林木数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北少南多, 内少外
多”的特征。
2)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是村级农田防护林网问
题的根源, 林带胁地是林带毁坏的直接原因, 农地
细碎化起到“激化”前述两个矛盾的作用。
3)农村土地整理是解决村级农田防护林问题的
切实可行途径。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下, 东刘庄村农
田防护林得以合理规划和经营, 而千篇一律实行土
地流转为规模化经营不符合当前现实, 土地流转还
需要深入实践和不断探索 [3], 多种土地管理模式并
存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在一段时期内的特点。那么,
如何在多种农地管理模式下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
地整理, 零碎地块合并为大块, 林带附近的地块尽
可能较大, 这样会降低农户的损失, 弱化因林带胁
地所致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实际上, 华北平原农区
造成土地细碎的诸多原因已经成为历史, 经过多年
的发展, 地块的交通、灌溉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 现
代土壤培肥措施使耕地质量大幅度提高[43]; 家庭结
构的变化促使土地调整成为必要。这些条件的变化,
使耕地并块成为可能。并块后经营单元显著增大 ,
为合理规划标准农田提供了基础, 农林网的可持续
建设也就找到了契机。
4)重视公众教育和社会管理在维护村级农田防
护林网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要清醒认识防护林
的农田生态服务价值 , 加强社会教育 ; 另一方面 ,
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看, 受益地块是否应为林带
附近地块所遭受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也值得思
考。同时, 也要普及农田防护林的科学常识, 如降低
林带胁地的科学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许庆, 田士超, 邵挺, 等. 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 来自中
国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7(6): 67–72
Xu Q, Tian S C, Shao T, et al. The consequence of land frag-
mentation on the farmers’ income: A case study in rural Chi-
na[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7(6): 67–72
[2] 孙雁, 刘友兆. 基于细碎化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
江西分宜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802–810
Sun Y, Liu Y Z. Evaluation of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land fragmentation: A case on Fenyi County, Jiangxi Prov-
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5): 802–810
[3] 吕晓, 黄贤金, 钟太洋, 等. 中国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进展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3): 530–540
Lü X, Huang X J, Zhong T Y, et al.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farmland fragment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
sources, 2011, 26(3): 530–540
[4] 李功奎 . 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
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8
Li G K. Farmland fragmentation, labor utilization, and
farmer’s income: A positive study of the underdeveloped re-
gions of Jiangsu Province[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8
[5] Sklenicka P, Salek M. Ownership and soil quality as sources
of agricultural land fragmentation in highly fragmented own-
ership patterns[J]. Landscape Ecology, 2008, 23(3): 299–311
[6] 王兴稳 . 农民间土地流转市场与农地细碎化——基于江苏
兴化、黑龙江宾县两地调查分析[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15–17
Wang X W. Land transfer market and land fragment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Xinghua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Binxia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15–17
[7] 周应堂 , 王思明 . 中国土地零碎化问题研究[J]. 中国土地
科学, 2008, 22(11): 50–54
Zhou Y T, Wang S M. Study on the fragmentari-
ness of land in China[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22(11):
50–54
[8] 李建林, 陈瑜琦, 江清霞, 等. 中国耕地破碎化的原因及其
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06(6): 21–23
Li J L, Chen Y Q, Jiang Q X, et al. Research on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6(6): 21–23
[9] 陈培勇 , 陈风波 . 土地细碎化的起因及其影响的研究综述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9): 90–95
Chen P Y, Chen F B.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causes of land frag-
mentation and its effects[J]. China Land Sciences, 2011, 25
(9): 90–95
[10] 康立新, 张纪林, 吴遗成, 等. 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结
构、功能及其效益[J]. 江苏林业科技, 1990(3): 21–27, 37
Kang L X, Zhang J L, Wu Y C, et al. Benefits, construction
45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and function in small-mesh farm shelterbelt system[J]. Jour-
nal of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1990(3):
21–27, 37
[11] 杜鹤强 , 韩致文 , 颜长珍 , 等 . 西北防护林防风效应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1): 117–120
Du H Q, Han Z W, Yan C Z, et al. Effects of wind preven-
tion by the Northwest Shelterbelt[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0, 30(1): 117–120
[12] 范志平, 曾德慧, 冀晓燕, 等.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
理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4): 81–84
Fan Z P, Zeng D H, Ji X Y, et al. 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 ecosystem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
estry University, 2004, 26(4): 81–84
[13] 单宏年. 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6): 203–204
Shan H N. Research on ecological benefits of agroforestry[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6):
203–204
[14] 刘金勋 , 李文华 , 赖世登 .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农林复合
经营设计中的应用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996,
12(4): 249–252
Liu J X, Li W H, Lai S D. Using GIS in the planning of re-
gional agroforestry[J]. System Sciences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in Agriculture, 1996, 12(4): 249–252
[15] 谢京湘 , 于汝元 , 胡涌 .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概述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8, 10(1): 104–108
Xie J X, Yu R Y, Hu Y.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agroforestry
ecology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988, 10(1): 104–108
[16] 王广钦. 农田防护林效益分析[C]//平原绿化论文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Wang G Q. Analysing of benefits of farmland protective for-
estry[C]//Proceedings of Afforestation in Plain Region. Bei-
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81
[17] 李孝良 .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J]. 安
徽农学通报, 2010, 16(11): 219–220, 274
Li X L. Research on agroforestry management models in
areas along Huaih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J]. Auhui Agricul-
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16(11): 219–220, 274
[18] 王世忠, 郭浩, 李树民, 等. 辽西地区几种农林复合型水土
保持林模式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3, 39(3): 163–168
Wang S Z, Guo H, Li S M, et al. Study on construction pat-
tern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egetation with agrofor-
estry in the west of Liaoning[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
39(3): 163–168
[19] 裘福庚 , 方嘉兴 .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及其实践[J]. 林业科
学研究, 1996, 9(3): 318–322
Qiu F G, Fang J X. Agroforestry and its application[J]. For-
est Research, 1996, 9(3): 318–322
[20] 向成华. 林农复合经营的研究动态[J]. 四川林业科技, 1993,
14(4): 24–29
Xiang C H. Research trends of agroforestry[J]. Jour-
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14(4):
24–29
[21] 朱金兆 , 汪季 , 王克勤 . 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M]//朱金
兆, 贺康宁, 魏天兴. 农田防护林学. 第 2 版. 北京: 中国
林业出版社, 2010: 146
Zhu J Z, Wang J, Wang K Q. Farmland shelterbelt planning
and design[M]//Zhu J Z, He K N, Wei T X. Science of Farm-
land Shelterbelt. 2nd ed.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0: 146
[22] 张钢 . 河北省深入开展混农林业研究势在必行[J]. 河北林
业科技, 1996(2): 51–54
Zhang G. Be imperative for development of deep research on
agroforestry[J].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1996(2): 51–54
[23] 朱金兆, 贺康宁. 绪论[M]//朱金兆, 贺康宁, 魏天兴. 农田
防护林学. 第 2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1–12
Zhu J Z, He K N. Introduction[M]//Zhu J Z, He K N, Wei T X.
Science of Farmland Shelterbelt. 2nd ed.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0: 1–12
[24] 黄仁安 , 袁海峰 , 于振荣 . 农田工程规范化配套技术设计
及其效益[M]//辛德惠, 李维炯 . 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
区综合治理与发展 . 北京 :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1990:
42–89
Huang R A, Yuan H F, Yu Z R. Planning and effects of
matching technology for normalizing farmland engineer-
ing[M]//Xin D H, Li W J.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Man-
agement of Low Yield Region with Salinized Land Charac-
terized by Shallow Underground Salt Water. Beijing: 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1990: 42–89
[25] 贾文竹 , 许国华 , 牛建国 . 曲周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
价[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1–2
Jia W Z, Xu G H, Niu J G. Investig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and Assessment of Soil Quality for Quzhou
County[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9: 1–2
[26] 李维炯 , 肖荧南 . 前言[M]//辛德惠 , 李维炯 . 浅层咸水型
盐渍化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发展 .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
版社, 1990: 32–40
Li W J, Xiao Y N. Introduction[M]//Xin D H, Li W J. Devel-
opment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ow Yield Region
with Salinized Land Characterized by Shallow Underground
Salt Water. Beijing: 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1990: 32–40
[27] 纪雄辉 . 农林业的综合效益——盐渍化平原农区林业发展
的初步研究[D].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 1988
Ji X H. The synthetical benefits of agriforestry—the prelimi-
nary research on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the salinized
plain[D]. Beijing: Bei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1988
[28] 吕振宇 , 牛灵安 , 郝晋珉 . 村级农地细碎化及地块归并路
径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河北省人民政府 . 资源高
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2: 242–247
Lü Z Y, Niu L A, Hao J M. Research on cultivated land frag-
mentation at village scale and the way to merge[C]//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Govern-
ment of Hebei Province. Forum of High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2: 242–247
[29] 魏天兴 , 朱金兆 , 张光灿 . 农田防护林的造林技术与经营
技术[M]//朱金兆, 贺康宁, 魏天兴. 农田防护林学. 第 2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177–203
Wei T X, Zhu J Z, Zhang G C.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of
farmland shelterbelt[M]//Zhu J Z, He K N, Wei T X. Science
of Farmland Shelterbelt. 2nd ed.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
lishing House, 2010: 177–203
第 4期 牛新胜等: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农地细碎化对村级农田林网的影响 455


[30] 刘云生 . 林带胁地调查分析 [J]. 内蒙古科技 , 1990(1):
21–24
Liu Y 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ing of tree belt stress on
land[J].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0
(1): 21–24
[31] 张亚辉. 林带的胁地及其控制措施[J]. 河北林业, 2008(3):
82
Zhang Y H.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land of tree belt and
regulation measurement for them[J]. Hebei Forestry, 2008(3):
82
[32] 庞九华 , 刘炳友 . 农防林胁地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的研
究[J]. 中国西部科技, 2005(11): 29–30
Pang J H, Liu B Y. Research on occurring rules of stress on
land of farmland shelterbelt and prevention[J].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2005(11): 29–30
[33] 庄质彬 , 张昆 , 匡正 . 农田防护林带胁地原因及控制措施
[J]. 林业科技, 2006, 31(2): 30, 50
Zhuang Z B, Zhang K, Kuang Z. Reasons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stress on land of agroforestry[J]. Fores-
t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31(2): 30, 50
[34] 郝晋珉 , 黄仁安 , 纪雄辉 , 等 . 林网工程设计实施及效益
[M]//辛德惠, 李维炯. 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综合治
理与发展.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0: 334–384
Hao J M, Huang R A, Ji X H, et al. Planning, practice and
benefits of farmland shelterbelt engineering[M]//Xin D H, Li
W J.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ow Yield
Region with Salinized Land Characterized by Shallow Un-
derground Salt Water. Beijing: 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1990: 334–384
[35] 张小刚 .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防
护林科技, 2007(4): 68–69, 71
Zhang X G.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
sur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 in Sanbei Region[J]. Pro-
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4): 68–69, 71
[36] 赵文俊 , 赵鲁平 , 孟宪虹 . 河西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
及发展对策[J]. 甘肃林业科技, 2000, 25(2): 59–62
Zhao W J, Zhao L P, Meng X H.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
ment countermeasur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 in Hexi
region[J]. 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25(2): 59–62
[37] 李宝章 , 张桂萍 . 湟中县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 256
Li B Z, Zhang G P.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 construction in Huangzhong County[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14): 256
[38] 李红山, 李杰军, 吴瑞, 等. 浅谈兵团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J]. 甘肃林业科技, 2007, 32(3): 79–81
Li H S, Li J J, Wu R, et al. Brief talking abou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J]. 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32(3): 79–81
[39] 庞秀谦 , 孙振芳 . 巴林左旗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更新改
造技术浅析[J]. 防护林科技, 2010(2): 101–102
Pang X Q, Sun Z F.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rebuilt
technology of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 in Balin Left Ban-
ner[J].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2):
101–102
[40] 冯孝民, 刘艳红, 马明, 等. 海城西部农田防护林现状与发
展建议[J]. 中国园艺文摘, 2009, 25(5): 13–14
Feng X M, Liu Y H, Ma M, et al. The status quo of the wes-
tern Haicheng shelterbelt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J].
Chin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 2009, 25(5): 13–14
[41] 李纯英, 杨文斌, 周晋基, 等. 内蒙古农田防护林现状及发
展[J]. 内蒙古林业科技, 1999(3/4): 2–20
Li C Y, Yang W B, Zhou J J, et 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
ment of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 in Inner Mongolia[J].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1999(3/4): 2–20
[42] 谢相林 , 奚海霞 , 何小广 . 三门县平原绿化现状及发展对
策[J]. 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3(3): 61–64
Xie X L, Xi H X, He X G.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
sures for plain afforestation in Sanmen County[J].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23(3):
61–64
[43] 牛灵安. 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及其预测分析[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7
Niu L A. Evolution law and prediction of land use system in
Handan City[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7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更正声明
本刊 2013年第 21卷第 9期刊登的《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一文的资助项目有误, 原
为: “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2011BAD16B10)和“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201304); 现更
改为: “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2011BAD16B10)和“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20B04)。特此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