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rctiin and arctigenin

牛蒡子苷及牛蒡子苷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全 文 :析领域中复杂程度最高、影响因素最多的一种测量。估计测
定的总不确定度时, 需考虑分析过程和各种影响因素对总不
确定度的贡献。包括分析前因素、采样和运输、加入保护剂、
离心、基质效应和样本的稀释等。多数情况下, 通过适当的措
施, 可将分析前的复杂因素对总不确定度的影响降到最大分
量的三分之一。
在临床检验中开展的实验室室内质控工作要达到的目
的是使整个临床标本的测量工作处于统计控制的状态下, 因
而所得出的分散性就可以代表临床标本在统计控制状态下
的分散性。由于室内质控品的测量工作可以得到大量数据,
计算标准差 (s) 和变异系数 (CV ) , 从而可以真实反映测量数
据的分散性。评估不确定度具体方法如下: 标准不确定度即
为室内质控品测量所得出的 s, 即ΛA = s;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即为室内质控品测量所得出的变异系数 (CV ) , 即 ΛA rel =
CV % ; 扩展不确定度, 当包含因子k 取2 时,U = 2s; 相对扩展
不确定度, 当包含因子 k 取 2 时, ΛA rel= 2CV %。
此法只适用于能开展室内质控的定量测定方法, 不适于
手工的形态学以及定性检验的方法。
其他一些重要信息如实验数据、文献和厂家的信息、国
际或国家参考物质、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以及有经验分析人员
的判断有助于定量地确定不确定度分量 [18 ]。
3 结语
测量不确定度是现代误差理论的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
发展, 测量不确定度方法已日臻完善, 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将显现出存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
[S ]1 20011
[ 2 ] Gu id elines f or E va lua2ting and E xp ressing the U ncerta in ty of
N IS T M easu rem en t resu lts [S ]1 19931
[ 3 ] Eurachem öC ital Guide, Q uan tif y ing U ncerta in ty in A na ly ti2
ca l M easu rem en t [S ]1 20001
[ 4 ] 尚得军, 王 军1 测量不确定度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J ]1 理化
检验2化学分册, 2004, 40 (10) : 62326271
[ 5 ]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1 中国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培训教
程 [M ]1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91
[ 6 ]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编1 实验室认可与管理基础知识
[M ]1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1
[ 7 ] 孙世 1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检测实验室认可的有关要求
[J ]1 化工标准·计量·质量, 2005 (12) : 182201
[ 8 ] 郑 江, 曹志军1 化学分析中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评定方法
[J ]1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2 (6) : 332391
[ 9 ] 李 箐1 气相色谱仪检测器的灵敏度和检测限测量结果不确
定度的评定 [J ]1 化学分析测量, 2004, 13 (6) : 262281
[ 10 ] 马 琳, 石新生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的探析 [J ]1 河南
师范大学学报, 2002, 8 (30) : 652671
[ 11 ] 王 洁, 葛 燕1 对化学检测实验室测量结果不确定的探讨
[J ]1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3 (3) : 262281
[ 12 ] 胡 震, 王义明, 罗国安, 等 1 栀子药材中三种有效成分
H PL C 定量分析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J ]1 中药材, 2005, 11
(28) : 99129931
[ 13 ] 耿庆光, 宇建华, 林英旭, 等1 H PL C 法测定野葛中葛根素含
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J ]1 西北药学杂志, 2004, 2 (19) : 92111
[ 14 ] 李慎安1 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评定 [M ]1 北京: 中国计量出
版社, 20041
[ 15 ] 张河战1 测量不确定度及其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简介 [J ]1
中国药师, 2004, 7 (12) : 96929711
[ 16 ] 佘伟鸣1 药品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J ]1 中国新药杂
志, 2003, 12 (9) : 7751
[ 17 ] 张雯艳, 孙庆霞, 丁家华1 测量不确定度及其在临床检验中
的应用 [J ]1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7 (29) : 59025921
[ 18 ] 王治国, 王 薇, 李小鹏1 测量不确定度及其在临床检验中
应用 [J ]1 中国卫生统计, 2005, 4 (22) : 852861
牛蒡子苷及牛蒡子苷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王 潞1, 2, 赵 烽1Ξ, 刘 珂1, 2
(11 烟台大学药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21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 牛蒡子苷及牛蒡子苷元是从牛蒡子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 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牛蒡子苷及其苷元具有
抗肿瘤和神经保护等活性; 牛蒡子苷元还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调节活性、抗病毒活性以及对热休克反应的抑制
活性。综述近 10 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牛蒡子苷及其苷元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牛蒡子苷; 牛蒡子苷元; 抗炎及免疫调节活性
中图分类号: R 282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8) 03- 0467- 04
Advances in stud ies on pharmacolog ica l effect of arctiin and arctigen in
W AN G L u1, 2, ZHAO Feng1, L IU Ke1, 2
(11Schoo l of Pharm acy, Yantai U niversity, Yan tai 264005, Ch ina; 21 Schoo l of Pharm acy, L iaon ing U niversity
of T randit ional Ch inese M 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 ina)
Key words: a rct iin; arct igen in; an t i2inf lamm ation and imm unomodu la t ion act ivity
·764·中草药 Ch 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rbal D rugs 第 39 卷第 3 期 2008 年 3 月
Ξ 收稿日期: 2007208207
作者简介: 王 潞 (1982—) , 女, 山东省泰安市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专业方向为分子药理学。 E2m ail: lu lucc@ 1631com
T el: 139645717923 通讯作者 赵 烽 T el: (0535) 6706921 Fax: (0535) 6706066 E2m ail: zhaofeng@ytu. edu. cn
  牛蒡子苷 (arct iin, A RC ) 及牛蒡子苷元 (arct igen in,
A R G2G) 是从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属牛蒡A rctium lap2
p a L 1 的干燥成熟果实牛蒡子中提取分离而来的木脂素类
化合物, 牛蒡叶也也有少量存在。牛蒡子为我国传统中药, 主
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麻疹、痈肿疮毒等症, 现代药理学证明
牛蒡子还具有抗菌、抗肿瘤、降血糖等多重功效。
目前对于牛蒡子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牛蒡子的
主要活性成分A RC 及A RC2G 上。自1929 年日本人田·川越
等从牛蒡子中获得A RC 与A RC2G 以来, 关于A RC 与A RC2
的研究日益增多, 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对近10 年
来国内外有关A RCgn A RC2G 的药理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111 抗炎作用: 1998 年, Chae 等[1 ]为寻找新型抗炎药物, 对
一系列的天然产物进行了筛选, 发现木脂素类化合物对炎性
因子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 以A RC2G 的作用最为明显。
A RC2G 能显著抑制脂多糖 (L PS) 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对
TN F2Α的释放。在此基础上, Cho 等[2 ]体外研究发现 0~ 32Λmo löL A RC2G 可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鼠源巨噬细胞
RAW 26417 及人源巨噬细胞U 937 对TN F2Α的释放, 且无细
胞毒性, 此作用可被几种已知的 TN F2Α抑制剂所加强;
A RC2G 还可有效地减弱由伴刀豆球蛋白和脂多糖以剂量依
赖方式诱导的T、B 淋巴细胞的增殖。A R G2G 对脂多糖和干
扰素2Χ诱发 RAW 26417 细胞产生NO 的作用并不相同,
A RC2G 可抑制干扰素2Χ信号引起的NO 释放, 但显著增加
由脂多糖诱导的NO 的产生。这些结果表明A RC2G 可能是
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对活化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 TN F2Α、
NO 产生及淋巴细胞增殖起到抗炎作用的。
关于A RC2G 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的作用机制, Cho 等[3, 4 ]
进行了探讨, 研究证明A RC2G (0101~ 1 Λmo löL ) 能通过 I2ϑBΑ磷酸化以及p 65 核转位抑制L PS 诱导的RAW 26417 细
胞中 iNO S 的表达, 这可能与抑制NO 的产生有关; A RC2G
通过对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 A P) 酶活性的抑制, 诱
导活化剂蛋白21 (A P21) 失活, 从而抑制了M A P 激酶如
ER K1ö2、p 38 和JN K 的激活, 这可能参与了对 TN F2Α的抑
制机制。
112 促小鼠M 1 细胞分化的作用[5 ]: 研究表明A RC2G 对小
鼠的骨髓性白血病细胞 (M 1) 有分化诱导作用, 是牛蒡子中
促M 1 细胞分化作用最强的化合物。以A RC2G 为母核进行结
构修饰来研究促分化作用的构效关系发现, 它的脂肪族酯对
M 1 的诱导分化作用强于芳香族酯。正癸酸酯的活性最强,
在2 Λmo löL 时可诱导超过50% 的M 1 细胞分化为吞噬细胞。
2 抗病毒作用
211 抗H IV 21 作用: 抑制H IV 21 病毒在人体中的应答循环
一般为几个阶段[6 ]: (1) 病毒吸附; (2) 病毒与细胞结合; (3)
逆转录; (4)整合; (5)翻译; (6) 溶解蛋白的卵裂; (7) 糖基化;
( 8) 组装释放。已有文献报道, A RC2G 在体外可显著抑制
H IV 21 病毒的蛋白p 17 和p 24 的表达, 而在含有015 mmo löL
A RC2G 的培养液中培养H TLV 23 细胞时, 其中逆转录酶的
活性被抑制达 80%~ 90% , 提示A RC2G 可能作用于逆转录
阶段。然而,V ilet inck 等[6 ]的体内试验结果表明, A RC2G 是
已感染 H IV 21 病毒的人体细胞系中病毒应答的抑制剂,
A RC2G 作用在整合阶段, 可以抑制原病毒的DNA 整合到细
胞的DNA 中去。有研究者用A RC2G 对纯化的整合酶进行体
外试验, 发现其在卵裂分析和整合分析中是无效的, 但其 32
O 2去甲基物却在这两项分析中发现出明显的活性。此外, Fu2
jihash i 等[7 ]在对分离出的H IV 整合酶进行活性测定时发现
A R G2G 完全不具活性, 表明A R G2G 的活性来源于它们的代
谢产物, 而非其自身。A RC2G 不论在体内还是体外都有抗
H IV 21 的作用, 但其机制还没有明确, 有待进一步探讨。
212 抗流感病毒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 A RC2G 有抗甲 2 型
流感病毒感染的活性。而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
为甲 1 型 (H 1N 1)和甲 3 型 (H 3N 2)。高阳等[8 ]对A RC2G 在抗
甲 1 型流感病毒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 发现A RC2G 对离体
大鼠气管、结肠、肺动脉、胸主动脉及豚鼠气管有松弛作用,
是由抑制细胞外钙内流和内钙释放引起的, 并且A RC2G 能
直接抑制或灭活流感病毒, 在体外有较强的抗甲 1 流感病毒
作用, 是牛蒡子解表功能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 杨子峰
等[9 ] 经体内研究发现, p o A RC2G 100 Λgökg 和 10 Λgökg 均
可明显抑制甲1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突变; 100 Λgökg
A RC2G 对甲 1 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死亡保护作用, 提
示A RC2G 可能会成为一种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药物。
A RC2G 在体内外均有抗甲 1 流感病毒的作用, 但其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
3 抗肿瘤作用
311 抗乳腺癌的活性: H iro se 等[10 ]研究发现, 用 22氨基212
甲基262苯基咪唑并 [ 4, 52b ]吡啶 (Ph IP ) 诱发雌性大鼠乳腺
癌, 在诱发阶段或诱发后阶段给大鼠 ig A RC, 给药组在哺乳
动物的乳腺癌诱发率上和空白组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发病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上有明显的降低。
312 抗结肠癌、胰腺癌的活性: H iro se 等[10 ] 研究表明在
Ph IP 诱发的癌变实验中, 可明显降低结肠畸变小囊病灶的
平均数量, 对胰腺病灶的多样性上有轻微的下降。H auso tt
等[11 ]证实A RC2G 可以通过诱导结肠直肠癌细胞的凋亡起
到抑制结肠直肠癌的作用。Aw ale 等[12 ]近斯的研究发现在
葡萄糖缺失的体外环境中, A RC2G 可以诱导胰腺癌细胞
PAN C21 的死亡。
313 抗肺癌、皮肤癌的活性: T akasak i 等[13 ]证实, 以 7, 122
二甲基苯并蒽 (DM BA )为引发剂, 以乙酸豆蔻佛波酯为促进
剂诱发小鼠皮肤癌, 然后用A RC 和A RC2G 进行了小鼠皮肤
癌的二相癌变试验, 结果表明二者局部和口服给药对皮肤癌
均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以42硝基喹啉2N 2氧化物为引发剂, 以
甘油为促进剂诱发大鼠肺癌, 进行大鼠肺癌的二相癌变试
验, 结果表明只有A RC2G 有活性, 而A RC 没有活性。
314 抗前列腺癌的活性: H uang 等[14 ]证实: A RC 可以通过
促使M U C21 蛋白及mRNA 的上调显著地诱导PC23 细胞的
脱落以及细胞数量的减少。
·864·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rbal D rugs 第 39 卷第 3 期 2008 年 3 月
315 抗肝癌的活性: A RC 和A RC2G 抗肝癌的活性有很大
的差别: A RC 对M e IO x 诱发的小鼠肝癌变有协同抑制作
用[10 ]。另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大致相同的试验 [15 ] , 只是大鼠
饮食中添加的肝癌的促进剂为172betaeth inylestradio l (EE)、
22乙酰氨基芴 (22AA F)。实验结果说明A RC 有对抗 22AA F
诱发病灶的活性, 对肝癌变有弱的保护作用。这两项结果提
示: A RC 对抗肝癌变基本上是无效的, 而体内试验显示
A RC2G 有抗肝癌的活性。M o ritan i 等[16 ]在体外进行A RC 和
A RC2G 对人肝癌H epG2 细胞的毒性试验显示, 两者均对
H epG2 细胞有强毒性, 且对肝Chang 细胞几乎无毒。A RC2G
对肝 Chang 细胞的毒性会被谷胱甘肽合成的抑制剂 L 2
buth ion ine2(S , R ) 2su lfox im ine (BSO )所加强, 但对H epG2 细
胞的毒性不变。A RC2G 对H epG2 细胞的毒性是光照时间依
赖方式的。此外, K im 等[17 ]证实: A RC2G 对CC l4 诱导的大鼠
肝细胞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316 抗白血病活性[18 ]: 采用白血病细胞株HL 260 对A RC 和
A RC2G 的抗白血病活性进行研究, 以临床上使用的 4 种抗
癌药物作为阳性对照来比较其抗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性。
结果表明A RC 是无效的, 而A RC2G 对白血病细胞株HL 260
有强的抑制活性 ( IC50 < 100 ngömL ) , 几乎和目前使用的抗
白血病药物活性相当。通过染色排除试验证明A RC2G 对
HL 260 细胞几乎没有毒性, 而传统的抗白血病药物的毒性很
强。A RC2G 对人T 淋巴细胞白血病M OL T 24 细胞的生长也
有抑制作用, 对促分裂素诱发的人周边血淋巴细胞再生无抑
制作用。并且A RC2G 可强烈地抑制 [ 3H ]胸腺嘧啶核苷、
[3H ]尿嘧啶核苷、[3H ]白氨酸结合进入HL 260 细胞。这些结
果说明A RC2G 抑制HL 260 细胞的生长是以一种无毒的机制
来进行的, 可能是通过停止白血病细胞合成DNA、RNA 或
蛋白质来发挥作用。除此之外, 还有研究报道, A RC2G 对
M H 60 细胞株也有明显的抗增殖作用。
4 肾病治疗作用
A RC 有较弱的利尿及泻下作用, 能引起小鼠的轻度举
尾反应。A RC2G 对抗肾血清 (N T S) 引起的大鼠免疫性肾炎
也有对抗作用。A RC2G 经ip 给药, 可抑制尿中总蛋白的排泄
增加, 并改善高胆固醇血症, 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ig 给药, 可
改善尿蛋白。提示其具有抗肾炎作用, 能有效治疗急性肾炎
和肾病综合征。
5 热休克反应抑制作用[19 ]
对哺乳动物细胞中热休克反应蛋白 (H ep s) 的表达进行
调节, 可以用来辅助治疗炎症、癌症以及神经性病变等疾病。
A RC2G 可以抑制热休克转录因子活化的水平以及H ep s 的
合成, 从而抑制哺乳动物细胞或癌细胞对耐热性的获得。提
示A RC2G 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热休克反应抑制调节剂, 对
过高体温表现的癌症的治疗有帮助作用。然而A RC 不具有
对热休克反应的抑制作用。
6 神经保护作用[20 ]
A RC 与A RC2G 在0101~ 1010 Λmo löL 剂量内对谷氨酸
诱导大鼠皮层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7 扩张血管作用
A RC 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 能短暂降低兔
血压。A RC 还具有抗豚鼠自然高血压的作用。
8 其他药理作用
除上述药理作用外, 牛蒡的主要成分木脂素能抑制血小
板活化因子 (PA F) 对血小板的结合作用, 认为A RC2G 是抗
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 提示A RC2G 可能成为血小板活化
因子拮抗药。此外,A RC2G 还具有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和抑
制K+ 挛缩的作用。
9 牛蒡子苷的代谢
体内及体外药动学研究表明, A RC 在胃肠道中至少生
成两种代谢产物A RC2G (M 1)与 22(3″, 4″2二羟基苯甲基) 232
(3′, 4′2二甲氧基苯甲基) 丁内酯 (M 2) , 经肠吸收后M 2 在肝
脏COM T 的作用下经甲基化转化为M 1, 这样血液中仅M 1
形式即A RC2G 形式存在,A RC2G 被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从
而发挥作用。因此, 将A RC 及A RC2G 作为新药开发时, 可依
据选择剂型的不同决定选取哪种形式入药: 口服剂型用
A RC 和A RC21 均可发挥各自的作用; 而采用不经肠道吸收
的剂型时则必须用A RC2G 入药才能发挥药效。
10 结语
近年来A RC 及A RC2G 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许
多新的药理活性已经被阐明。A RC2G 的来源广泛, 在牛蒡
A rctium lapp a L 1、水母雪莲花 S aussu rea m ed usa M axim 1、
日本榧树 T orrey a nucif era (L 1) Sieb1 et Zucc1 以及药薯
Ip om oea ca irica (L 1) Sw eet1 等植物中均有发现。因此,
A RC 或A RC2G 有待于被开发为新的药物。由于A RC2G 的
脱甲氧基化物的作用比A RC2G 更强, 将A RC2G 上的甲基以
不同的方式脱去, 得到一系列的人工产物, 比较其活性从而
找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也将是今后工作研究的方面。
我国对牛蒡子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近年来关于牛蒡子
的研究逐渐深入, 然而对牛蒡子的作用机制、体内代谢和降
血糖有效成分的研究却有限, 以后的工作应着重于这些方
面, 为更好的开发利用牛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1 ] Chae S H , Kim P S, Cho J Y, et a l1 Iso lation and iden tifica2
t ion of inh ib ito ry compounds on TN F2Α p roduction from
M ag noliae f a rg esii [J ]1 A rch P harm R es, 1998, 21 (1) : 672
691
[ 2 ] Cho J Y, Kim A R , Yoo E S, et a l1 Imm unomodulato ry ef2
fect of arctigen in, a lignan compound on tumo r necro sis fac2
to r2Αand n itric ox ide p roduction, and lymphocyte p ro li2fera2
t ion [J ]1 J P harm P harm acol, 1999, 51 ( 11 ) : 12672
12731    
[ 3 ] Cho M K, Park J W , Jang Y P, et a l1 L ipopo lysaccharide2in2
ducib le n itric ox ide syn thase exp ression by dibenzylbu tyro2
lactone lignans th rough inh ib it ion of I2ϑBΑ pho spho rylation
and of p65 nuclear translocation in m acrophages [J ]1 In t Im 2
m unop harm acol, 2002, 67 (6) : 1738217451
[ 4 ] Cho M K, J iang Y P, Kim Y C, et a l1 A rctigen in, a phenyl2
p ropano id dibenzylbu tyro lactone lignan, inh ib itsM A P k inas2
es and A P21 activation via po ten tM KK inh ib it ion: the ro le in
TN F2alpha inh ib it ion [J ]1 In t Imm unop harm acol, 2004, 4
(10211) : 1419214291
[ 5 ] Um ehara K, N akam ura M , M iyase T , et a l1 Studies on dif2
feren tiation inducers V I1 L ignan derivatives from A rctium
f ructus (Ê ) [J ]1 Chem P harm B u ll, 1996, 44 (12) : 23002
·964·中草药 Ch 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rbal D rugs 第 39 卷第 3 期 2008 年 3 月
23041
[ 6 ] V lietinck A J , D eB ruyne T , A pers S, et a l1 P lan t2de2
rivedleading compounds fo r chemo therapy of hum an imm un2
odeficiency virus (H IV ) infection [J ]1 P lan ta M ed , 1998, 64
(2) : 9721091
[ 7 ] Fujihash i T , H ara H , Sakata T , et a l1 A nti2hum an imm un2
odeficiency virus (H IV ) activit ies of halogenated gom isin J
derivatives, new nonnucleo side inh ib ito rs of H IV type 1 re2
verse transcrip tase [J ]1 A ntim icrob A g en ts Chem other, 1995,
39 (9) : 2000220071
[ 8 ] 高 阳, 董 雪, 康廷国, 等 1 牛蒡子苷元体外抗流感病毒
活性 [J ]1 中草药, 2002, 33 (8) : 72427261
[ 9 ] 杨子峰, 刘 妮, 黄碧松, 等 1 牛蒡子苷元体内抗甲É 型流
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J ]1 中药材, 2005, 28 (11) : 1012210141
[ 10 ] H iro se M , Yam aguch i T , L in C, et a l1 Effects of arctiin of
Ph IP2induced m amm ary, co lon and pancreatic carcinogenesis
in fem ale Sp rague2D aw leyrats and M e IQ x2induced hepato2
carcinogenesis in m ale F344 rats [J ]1 Cancer L ett, 2000, 155
(1) : 792881
[ 11 ] H auso tt B, Greger H , M arian B , et a l1 N aturally occurring
lignans efficien tly induce apop to sis in co lo rectal tumo r cells
[J ]1 J Cancer R es C lin O ncol, 2003, 129 (10) : 56925761
[ 12 ] Aw ale S, L u J , Kalaun i S K, et a l1 Iden tification of arcti2
gen in an an titumo r agen t having ab ility to elim inate the to ler2
ance of cancer cells to nu trien t starvation [J ]1 Cancer R es,
2006, 66 (3) : 1751217571
[ 13 ] T akasak iM , Kono sh im a T , Kom atsu K, et a l1 A nti2tumo r2 p romo ting activity of lignans from the aerial part of S aussu ream ed usa [J ]1 Cancer L ett, 2000, 158 (1) : 532591[ 14 ] H uang D M , Guh J H , Chueh S C, et a l1M odulation of an ti2adhesion mo lecu le M U C21 is associated w ith arctiin2inducedgrow th inh ib it ion in PC23 cells [J ]1 P rosta te, 2004, 59 (3) :26022671[ 15 ] Kato T , H iro se M , T akahash i S, et a l1 Effects of the lig2nan, arctiin, on 172beta eth inyl estradio l p romo tion of p re2neop lastic liver cell foci developm ent in rats [J ]1 A nticancerR es, 1998, 18 (2A ) : 1053210571[ 16 ] M o ritan i S, N om ura M , T akeda Y, et a l1 Cyto tox ic compo2nen ts of F ructus B ard anae (gobo sh i) [J ]1 B iol P harm B u ll,1996, 19 (11) : 1515215171[ 17 ] Kim S H , Jang Y P, Sung S H , et a l1 H epatop ro tectivedibenzylbu tyro lactone lignans of T orrey a nucif era againstCC l42induced tox icity in p rim ary cu ltu red rat hepatocytes[J ]1 B iol P harm B u ll, 2003, 26 (8) : 1202212051[ 18 ] H irano T , Go toh M , O ka K, et a l1 N atural flavono ids andlignans are po ten t cyto static agen ts against hum an leukem icHL 260 cells [J ]1 L if e S ci, 1994, 55 (13) : 1061210691[ 19 ]  Ish ihara K, Yam agish i N , Saito Y, et a l1 A rctigen in fromF ructusn A rctii is a novel supp resso r of heat shock responsein m amm alian cells [J ]1 Cell S tress Chap erones, 2006, 11(2) : 15421611[ 20 ] Jang Y P, Kim S R , Kim Y C, et a l1 N europ rtective diben2zylbu tyro lactone lignans of T orrey a nucif era [J ]1 P lan taM ed , 2001, 67 (5) : 47024721
太子参的生物学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彭华胜1, 2, 刘文哲1, 胡正海1Ξ
(11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21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 太子参是华东地区主产的大宗药材之一, 大面积栽培已有30 多年的历史。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太子参开
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种子休眠、良种选育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药用成分苷类、多糖
类、氨基酸类、挥发性成分、微量元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今后的生产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太子参; 生物学; 指纹图谱
中图分类号: R 28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8) 03- 0470- 04
Advances in stud ies on b iology and chem ica l con stituen ts in R ad ix P seudos tella r iae
PEN G H ua2sheng1, 2, L IU W en2zhe1, HU Zheng2hai1
(11Co llege of L ife Science, N o rthw est U niversity, X i′an 710069, Ch ina; 21A nhui Key L abo rato ry of M odern ized
Ch inese M ateria M edica, A nhui Co llege of T radit ional Ch inese M edicine, H efei 230031, Ch ina)
Key words: R ad ix P seud ostella riae; b io logy; f ingerp rin t
  太子参是补益常用中药, 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 P seu2
d ostellaria heterop hy lla (M iq1) Pax ex Pax et Hoffm 1 的干
燥块根, 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太子参始见于清
《本草从新》, 而《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其为五加科人参之小
者。石竹科太子参入药最早始于何时尚不清楚 [1 ]。野生太子
参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
河南、陕西、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其栽培区主要在安徽、山
东、江苏、福建和贵州等地。安徽宣州太子参于 1973 年野生
变家种, 其产区多分布在海拔 50~ 100 m 的岗地上[2 ]。闽东
太子参是 1967 年 7 月由浙江杭州玲珑山引进种植, 1972 年
开始大面积种植, 多集中于 500~ 600 m 地带[3 ] , 贵州太子参
是1993 年引种[4 ]。可见, 太子参药材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来
·074·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rbal D rugs 第 39 卷第 3 期 2008 年 3 月
Ξ 收稿日期: 2007209228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 2006KJ335B, 2006KJ069C ) ; 2006 年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
(06CZ3401122)
作者简介: 彭华胜 (1975—) , 男, 硕士, 副教授, 现为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 现主持省部级项目2 项、教
育厅项目3 项, 发表论文10 余篇。 E2m ail: penghuasheng1975@yahoo1com 1cn3 通讯作者 胡正海 T el: (029) 8830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