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关于中药注射剂研究开发及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全 文 :作者和 164 位绘图人员 80 年的工作积累、45 年艰辛编撰才
得以最终完成。这一著书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无疑从收载植物物种数量上,5植物志6满足作为/ 中药物种
库0的后台。
吴征镒院士在为5中国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名称总汇6
一书作序时提到:/ 统一中国植物名称的原则,要把已出版的
全国植物志、地方志、专著和论文中所有科、属、种名称, 依
5植物志6为基础的精神予以统一名称0。王锦秀等[ 5]研究制
定了/ 中国种子植物中文名命名法规刍议0 ,在该刍议总则中
也要求依据5植物志6名称为基础的精神来统一植物名称。
我国专家对于5植物志6数据质量的肯定,说明从数据规范的
角度,5植物志6可以满足作为中药物种数据规范的标准。
5植物志6虽然收载数据量大, 数据规范, 反映我国的高
等植物全貌,包含高等药用植物物种的基本状况, 但5 植物
志6未收载藻类、菌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 因此未能反映低
等植物中的中药物种。
3. 3. 2 5中国中药资源志要6作为权威物种数据的可行性分
析:5中国中药资源志要6( 1994 年, 以下简称5志要6 )收编植
物药 11 020种, 涵盖我国高等、低等药用植物。该书资源来
源于 1983 年历时 5 年, 4 万人参与的全国大规模的中药资
源普查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又用了 5 年时间整理编写而成。
该书较全面反映我国中药资源总体分布状况,该书虽出版于
1994 年,至今也是一本公认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和参考价
值的工具书[6]。谢宗万在评价5中国中药资源丛书6时指出:
/ 植物学名准确是5志要6一书的特点。0可见5志要6从收载的
数据量和数据质量上均符合作为建立/ 植物物种库0数据源
的标准。因此,可采用5志要6中收载的低等植物部分数据,
来弥补5植物志6未收载藻类、菌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数据
的不足。
3. 4 规范原则:参考一些学者[5, 7]的观点, 制定如下中药物
种数据规范原则:
( 1)植物名称要实现/ 一物一名0。
( 2)与科属名称相关的植物种名优先保留, 如百合科
Lilium brownie F1 E1 Brown ex Milellez与豆科 Crota lar ia
sessilif lor a L1 同用/野百合0作正名,前者保留用/ 野百合0,
后者改用其他名称。
( 3)权威书刊上的名称优先保留, 如最新版5中国药典6
数据优先的原则。
( 4)科、属界定以5植物志6和5志要6为标准。
( 5)在统一名称时, 竭力避免另起新名, 若需新拟名称,
一般从原有异名中选一个尚未被其他植物应用的名称为正
名, 并避免使用/ 古、生、僻、拗0等字。
4 结语
中药原植物物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物质基础 ,现代中药
的 3 个基本标准 ) ) ) 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均与中药基原的
原植物物种有关。中药材的生产是中药生产的第一环节, 中
药材品质的保障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应当引起中医药行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 1] 王忠状, 胡晋红1 现代中药学 [ M]1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
版社, 20061
[ 2] 余友芹, 谢宗万, 施越华, 等1 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名鉴数
据库的研制与应用 [ J]1 中国中药杂志, 1993, 18 ( 9) : 5622
5651
[ 3] 李爱民, 陈功锡 1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简评 [ J]1 怀化师
专学报, 1999, 18( 5) : 672681
[ 4] 范世明, 黄泽豪 1 对 2005 年版5中国药典6的点修订建议
[ J]1 海峡药学, 2006, 18( 4) : 27522761
[ 5] 王锦秀, 汤彦承1 中国种子植物中文名命名法规刍议 [ J ]1
科技术语研究, 2005, 7( 3) : 612631
[ 6] 中国药材公司编著1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 M]1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9941
[ 7] 吴征镒, 马其云1 中国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名称总汇 [ M ]1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31
关于中药注射剂研究开发及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刘春平,易智彪*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普宁 515300)
摘 要: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剂型, 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但由于质量问题或临床使用不科
学,几乎所有中药注射剂都出现过不良反应报道, 多个品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使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成为了民
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分析阐述了中药注射剂研究开发现状、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情况,并从我国政策法规、立项
思路及安全性应对对策 3 个方面为今后中药注射剂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研究开发;安全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R2851 53; R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2670(2009) 0721162205
#1162#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卷第 7期 2009 年 7 月
* 收稿日期: 2009203219 作者简介:刘春平( 1978 ) ) ,男,江西万安人,制药工程师,经济师,主要从事药物制剂开发及应用工作。 Tel: ( 0663) 8358842
E2mail: webmas ter669@126. com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药传统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剂型,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从单方
或复方中药中提取、分离得到有效成分或部位,制成可肌肉
注射、穴位或静脉给药的无菌制剂, 包括无菌粉末和浓缩液。
由于中药注射剂其药物直接进入肌肉或血液,无消化道吸收
影响,故起效快, 剂量准确, 便于临床使用, 尤其对急症患者
的治疗更有利[1]。但是,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广泛
的应用,产生的不良反应报道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双黄连注
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
发生,使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成为了民众最关注的话题之
一。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中药注射剂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
探讨。
1 中药注射剂开发及临床使用情况
1. 1 中药注射剂开发情况:在我国,中药注射剂最早出现在
1940 年,由一二九师制剂所试制成功的柴胡注射剂为国内
首创,对流行性感冒效果显著[ 2]。1954 年 12 月武汉制药厂
对传统产品柴胡注射剂重新鉴定, 投入大批生产, 成为国内
工业化生产的第 1 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中药注射剂的出现
为中药用于急症重症的治疗开辟了道路,为中药的发展开辟
了新的广阔空间,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医中药/ 只能治疗慢性
病0的传统认识。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期, 上海
等地研制出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 20 余个品种。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全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
射品种较多。据统计,曾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达 1 400 多
种,有资源报道的就达 700 余种, 但大多停留在医院制剂阶
段[3]。当时除了5中国药典6收载外,各省市卫生部门不定期
陆续制订了/ 中草药制剂规范0、/ 标准0 , 收载了大量的中药
注射剂。
1977 年版5中国药典6曾收载了 23 种中药注射剂, 如丹
参注射剂、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
等。但 1985 年版和 1990 年版的5中国药典6则删除了所有
中药注射剂。直到 1995 年版5中国药典6又开始收载, 也只
有止喘灵注射液 1 个品种, 2000 年版5中国药典6 又增加了
双黄连(冻干)粉针。2005 年版5中国药典6收载了止喘灵注
射液、注射用双黄连、清开灵注射液及灯盏细辛注射液 4 个
品种。目前部颁标准的中药注射剂有 74 个品种, 有国家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品种 120 多种, 生
产厂家近 400 家,现拥有中药注射剂生产批文共 1 359 个,
其中水针 1 328 个, 输液 5个 ,粉针 26个。
目前,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 在
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大孔树脂吸附、膜分离超滤、冷冻干
燥等技术,使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制
剂品种有溶液型注射剂、乳浊液、混悬液型注射剂和冻干粉
针剂,给药途径有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中药注
射剂的制备则更加注重提取分离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注射剂
中有效成分的量。由于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独
特的作用,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 经济效益显著。因此, 更多
的生产企业投入到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开发之中。
1. 2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据统计, 2005 年中药销
售排名前 10 位中,前 8 位都是注射剂。覆盖我国 21 个省市
的 1 412家医院的一项调查发现, 2005 年 1~ 10 月, 中成药
采购金额最高的 20 个品种中,注射剂占了 16 个。中药注射
剂作为我国独创的新剂型,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
优点, 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急病重症的作用。目前中药注
射剂已成为临床常用药, 如丹参、生脉、参麦注射液是治疗心
脑血管疾病常用药;康莱特注射液和艾迪注射液在治疗肿瘤
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双黄连注射液是医院临床常用的抗病
毒产品;清开灵注射液等更是被列入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
药目录[ 4]。
中药注射液临床上主要应用领域为心脑血管疾病、肿
瘤、细菌和病毒感染、风湿。另外, 还有作为西药申报和批准
上市的植物药注射剂[ 5]。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
1. 2. 1 心脑血管类: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涉及脑卒中、心肌梗
死及合并休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目前常用的品
种有香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
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等[ 6]。
1. 2. 2 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对肿瘤的治疗侧重于抑制肿
瘤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目前常用的抗肿瘤品种有康莱
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等。肿
瘤辅助用药有参芪扶正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人参多糖注射
液、香菇多糖注射液等。
1. 2. 3 抗菌、抗病毒类: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注射剂多
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 以及耐西药的细菌和病毒感染和不耐
受抗生素的患者群体, 如双黄连注射液、抗病毒注射液、莲必
治注射液等。清热理肺剂常用的有双黄连注射液、痰热清注
射液、银黄注射液等。清肝胆湿热剂常用的有茵栀黄注射
液、苦黄注射液等。辛凉解表剂有柴胡注射液等。
1. 2. 4 抗风湿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有复方风湿宁注射
液、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丁公藤注射液、黄瑞香注射液、红茴
香注射液等。
1. 2. 5 其他:除以上 4 大类外,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皮肤病、
肝病及营养补益等方面也显示出一定优势。如用于治疗痔
疮的消痔灵注射液、矾藤痔注射液等;用于肝炎及肝炎辅助
治疗的肝炎灵注射液、清肝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苦参素注
射液等;营养补益类的有鹿茸精注射液等。
2 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概述
从 2001年 11 月到 2008 年 11 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共发布 17 期5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6 ,有 11 种中成
药因发生不良反应被通报, 其中中药注射剂就有 8 种, 包括
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
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和莲必治注射液等。2005 年
版5中国药典6收载的 4 个中药注射剂有 2 个通报了严重不
良反应。文献统计显示, 从 1993 年至 2005 年,共有 80 种中
药注射剂发生 5 550 起严重不良反应, 其中排名前 10 位的
有清开灵、鱼腥草、复方丹参、丹参、穿琥宁、黄芪、葛根素、七
叶皂苷钠、脉络宁、刺五加。
#1163#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卷第 7期 2009 年 7 月
黄小萍对 2006 年国内公开出版的医药杂志报道的
3 64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表明[ 1] :中药注
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70% 以上的前 10 个品种主要是用于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 不良反应达 2
872 例, 说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具有多发性及普遍性的
特点。且儿童和 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
高,分别为 20. 88%和 20. 58%。我国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
注射剂有 120 多种, 不良反应几乎涉及目前在用的所有品
种。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涉及面宽,其不良反应临床
表现呈多样性,常累及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
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1] : ( 1)与患者
的过敏体质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 一
般认为药品过敏多见于过敏体质者,在全部不良反应者中约
占 25%。( 2)与联合用药有关。黄小萍对 3 640 例数据分析
表明: 2 种以上药品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有 1 828例, 占
50. 22%。中药注射剂本身多为复方配伍, 含有的成分十分
复杂,无论中药与中药配伍或中西药配伍, 都可能发生药物
相互作用,导致疗效降低、毒性增加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的
中药注射剂在与常用输液配伍后, 可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
产生发热或过敏反应,或者由于 pH 值改变而影响成分的稳
定。( 3)与中药注射剂身身因素有关。中药注射剂中含有多
种蛋白质、淀粉、鞣质、挥发油、色素等致敏成分,一旦进入血
液,刺激机体, 产生机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
即发生过敏反应。如绿原酸为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 但
绿原酸也是半抗原物质,与人类血清蛋白的结合物有高度致
敏活性。金银花、鱼腥草、茵陈等含有绿原酸。清开灵注射
液含有水牛角提取物, 内有蛋白质, 也可能刺激机体产生相
应的抗体引起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纯度、生产工艺
及产品质量等因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 4)与中药注射剂未
辨证使用有关。临床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应用原则。
如双黄连注射液药性寒凉,不宜用于受凉后发热、咳嗽或虚
寒、腹泻者;清开灵注射液适用于温邪入里,不宜用于表证恶
寒、发热患者。
3 对我国中药注射剂研究开发及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3. 1 政策法规方面的思考:随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
道越来越多, 其质量和安全性也引起了药政部门的关注。
2000 年 4 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5关于加强中药注
册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6中规定:暂停中药注射剂的仿制审
批;新药中药注射剂应固定药材产地, 建立药材和制剂的指
纹图谱标准;已批准生产中药注射剂的企业, 应参照中药新
药注射剂有关要求,提高质量标准。此项工作在 2004 年底
完成,否则, 将撤销其生产批准文号。2000 年 8 月发布5中
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6进一步规定:中
药注射剂在固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 需制
定中药材、有效部位或中间体、注射剂的指纹图谱;并对各种
指纹图谱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 如对中药材来源的规定;
注射剂用中药材一般固定一个产地, 如固定多个产地, 需制
定各产地中药材的指纹图谱。2002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的
5药品注册管理办法6 (试行)中规定: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注
射剂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其他已有国家标准的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注册,应当进行临床试验, 病例数不少于
100 对。2004 年 2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5提
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6提出,从 2004 年开始,用 3~ 5 年
的时间, 实施提高国家药品标准的行动计划,对5中成药部颁
标准( 1~ 20 册 )6中的 74 个注射剂品种落实指纹图谱的标
准提高工作。为促进中药、天然药物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
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管
理, 2007 年 12 月 6 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5 中
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6 (国食药监注[ 2007] 743
号文)及其实施细则, 不但从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 3 个方
面提高了研发中药注射剂的门槛, 也为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提
供了重要依据。
以上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表明, 国家正在逐步对中药注
射剂加大监管力度, 以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稳定和临床用
药安全, 发挥中药注射剂的治疗优势。但中药注射剂是具有
中国特色的独特剂型, 由于研发及临床使用时间才几十年,
在政策法规方面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中药注
射剂研发机构或生产企业, 在开发及生产中药注射剂的过程
中, 不仅要满足上述医药法规对中药注射剂的一般要求, 更
应该创新思维, 不拘于一般要求,以/ 科学、合理、必要、安全、
有效、可控0为基本原则, 做好中药注射剂的全面性研究及安
全性评价工作。
3. 2 开发立项思路的思考:赫尔辛基宣言明确指出:/ 如果一
个药不比已上市药品优越,不应该使其进入临床试验, 否则是
对受试人群的不公平0 ,故中药注射剂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研
究说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必要性,并保证其质量可控。
5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6 明确指出: / 中
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处方(配伍及配比)及临床使用方法的
确定, 需要有相关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结
果的支持。同时, 根据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便的原则, 注
射给药途径应该是解决口服等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不能有
效发挥作用时的剂型选择。0因此, 研究单位在中药注射剂开
发立项时, 应重点把握以下 4 个方面:
3. 2. 1 中药注射剂的开发立项应符合临床治疗和药物性质
的需要。应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注射给药优于其他非注
射给药途径, 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如
某中药的有效成分口服给药难以吸收或易被肠道系统破坏
而不稳定, 在保证质量稳定、用药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成
中药注射剂。相反, 若口服给药非常容易吸收, 且血药浓度
很快能达到治疗剂量, 这样的中药没必要开发成中药注射
剂, 因为口服给药就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且口服制剂质量
相对容易控制, 用药相对更安全。
3. 2. 2 中药注射剂的开发立项应选择与已上市的同类品种
相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的品种。
如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在抗肿瘤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南京
思科药业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注射用羟基喜树碱脂质体通
#1164#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卷第 7期 2009 年 7 月
过对肿瘤细胞的亲和性和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等特点, 提
高了疗效,降低了不良反应。
3. 2. 3 中药注射剂的开发立项应首选单一有效成分, 其次
是有效部位。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 主要活性成分为红景天
苷,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临床上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
心绞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是
有效部位制剂,其红景天苷质量分数在 60%左右, 含有大量
的非主要活性成分酪醇,这就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质量控
制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其安全隐患。但红景天苷单一有效成
分制剂,其红景天苷质量分数可达到 90% 以上, 杂质相对较
少,可以大大降低临床使用风险。对于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不明的中药不宜开发成注射剂。
3. 2. 4 不宜搞大复方的中药注射剂, 组方以 1~ 3 味中药为
宜,最多不宜超过 5~ 6 味。因为不同的药味有效成分或有
效部位不同,且提取方法及质量控制手段也不同, 若做成复
方,将大大增加质量控制难度和开发风险。
3. 3 安全性问题应对策略的思考: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产
品的安全性,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研发单位应成立风险管理组
织,实施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计划, 采用科学的风险控制机
制和方法对产品从药材基源鉴定、研究开发、采购管理、生产
管理、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及安全性评价等全
过程进行控制,使产品风险最小化。因此, 在研究开发及临
床使用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 3. 1 科学的组方:关键是要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 合理的
遣方组药、准确的辨证论治。按照依症随方的中医理论, 首
先应精确定位新药适用于/病0与/症0的范畴,依症随方即是
要对症遣药,力求简方。/病重药轻0则易加重病程, 延误治
疗;/ 病轻药重0则伤及无辜, 徒增无宜[7]。
3. 3. 2 稳定的原、辅料:中药注射剂的原料应选择有法定标
准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提取物、饮片或药材等, 若原料无
法定标准或法定标准偏低应制订或完善原料标准。药材一
般应固定品种、药用部位、产地、加工方法、采收期等, 炮制入
药的应确定炮制方法。辅料应选择有注射用法定标准的辅
料,若使用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注射途径批准生
产或进口的辅料,一般应按新辅料与制剂一并申请注册。
3. 3. 3 先进合理的制备工艺: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或新设备
来改进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 如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
萃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超滤法、高速离心分离法、离子交
换法、树脂交换法等, 以及喷雾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等
干燥技术和多种形式的多效蒸发设备、渗滤2薄膜蒸发连续
提取器、逆流离心萃取器等设备。制法项应明确各工艺步骤
及技术参数,明确所用辅料的种类、规格及用量等。
天津天士力首次提出/ 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GEP)0概念, GEP过程涉及提取、浓缩、色谱、萃取、结晶、滤
过和干燥等单元操作。每个单元操作过程对中药最终质量的
影响都至关重要, 当提取的有效成分(部位)是热敏性物料时,
即使是浓缩过程, 对中药影响亦相当显著, 因此制订严格的
GEP 规则,对稳定和提高中药的疗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 3. 4 严格的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的开发要从基础研究
入手, 注重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利用遗传组学、蛋白组
学、代谢组学的研究成果,加强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 8]。
中药注射剂成分应相对清楚, 需对总固体物进行系统的化学
成分分析, 有效成分制剂单一成分的质量分数应不低于
90% , 多成分制剂中结构明确成分质量分数应不低于 60%。
不仅有效成分要清楚, 而且其他非有效成分也要基本清楚。
要注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完善,结合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
和均一性, 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如从生物活性检
定的角度开展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质量波动早期预警方
法的研究, 建立/ 基于常规检查2化学分析2生物评价序贯检
测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模式0 [9]。不能忽视对蛋白质、鞣质、树
脂等致敏成分检查项标准的研究。中药注射剂所用原、辅
料、中间体均应分别研究建立指纹图谱, 包括指纹图谱的相
关性研究等。
3. 3. 5 科学的临床指导:有调查显示, 现在临床上 80% 以
上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医生而不是掌握中医理论的中医医生
开出的, 这导致当前中药的应用十分不合理, 特别是中药注
射剂与西药或其他中成药的联合使用太多。因此 ,要充分做
好临床使用指导工作, 具体工作可包括规范药品使用说明
书、编写科学的临床使用指导手册、做好科学的产品学术推
广及临床医师用药培训等。
3. 3. 6 应开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再评价工作: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以发生率最高的过敏反应最为突出, 但目前中药注射
剂过敏反应评价方法尚不完善和存在诸多缺陷, 因此应建立
适合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非临床评价方法[10]。开辟不良
反应反馈通道, 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促进和指导医生合理用
药。同时组织专家进行中药材的基础研究, 根据不良反应发
生机制,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应急措施;增强注射剂安全性宣传
的力度并扩大宣传范围, 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自觉性。
4 结语
中药注射剂在急症、重症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市
场经济时代已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开发中药注射剂不仅
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同时也是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
方向之一。面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信任危机, 我们应该深
思, 不要让中药注射剂这个中国医药行业独有的剂型、现代
化的成果毁于一旦, 更不要因为不良反应问题毁了人们对中
药注射剂的信任。因此, 应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为人类健
康负责的谨慎态度, 建立产品风险管理机制 , 开发必要、安
全、高效、可控的现代中药注射剂。
参考文献:
[ 1] 黄小萍1 364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反应分析 [ J]1 现代医
药卫生, 2007, 23( 22) : 3461234621
[ 2] 郭曙刚1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状况及开发策略 [ J ]1 中国制药
信息, 2003, 19( 4) : 182221
[ 3] 周超凡, 林育华 1 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 J]1 药物警戒,
2006, 2( 4) : 20122031
[ 4] 高素强, 胡咏川1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与上市后再评价
[ J]1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13) : 1370213721
#1165#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卷第 7期 2009 年 7 月
[ 5] 张丽芝1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现状 [ J]1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7, 20( 17) : 1547215481
[ 6] 朱永宏, 李认书1 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分析 [ J]1 中
草药, 2007, 38( 10) : 附 72附 81
[ 7] 来宾文1 把好中药注射剂安全四道关 [ J]1 临床药物治疗杂
志, 2006, 4( 6) : 272291
[ 8] 叶正良1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的思考 [ J]1 毒理学杂志,
2007, 21( 4) : 29622971
[ 9] 张 倩, 金 城, 肖小河, 等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质量波
动早期预警方法的商建 [ J]1 中草药, 2009, 40( 3) : 33723401
[ 10] 张玉生, 史艳秋, 王建华, 等1 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非临床
评价方法 [ J ]1 中草药, 2009, 40( 2) : 31323151
康莱特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魏智勇,韩旭鹤*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天津市肝病研究所,天津 300192)
摘 要:康莱特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薏苡仁油, 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免疫功能增强作用和镇痛作用。收集和查找
文献资料,从药理作用、临床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评价康莱特注射液。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发提供
参考。
关键词:康莱特注射液;临床研究;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2670( 2009)0721166203
康莱特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从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油, 是
抗肿瘤制剂,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阻滞肿瘤细胞有丝分
裂,杀伤癌细胞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同时可减轻放疗、化
疗的毒副作用[1] ,缓解疼痛, 稳定病情, 抗癌症恶液质, 提高
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在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并已于 2004 年在美国正式进入Ò期临床试验阶
段,包括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治疗[ 2]。
1 药理作用
1. 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细胞的
过度繁殖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的过程。目前已证实中药诱
导细胞凋亡是其抗癌作用机制之一,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开创
了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手段、新途径[ 3]。李瑛等[ 4]研究表
明,诱导肿瘤凋亡与促进肿瘤坏死同为康莱特抑瘤的机制,
提示不同肿瘤其凋亡规律亦不同,为康莱特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理论依据。康莱特注射液对人肺腺癌细胞株 A549 细胞
的诱导凋亡作用不明显, 以促进细胞坏死和生长抑制为主,
而对人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 HL260 细胞的诱导凋亡
作用则比较明显。即使同一细胞系,不同剂量康莱特注射液
所致的细胞死亡方式也不同。如小剂量康莱特注射液可诱
导 HL260细胞凋亡 , 10 Ll/ mL 时凋亡率最高,而大剂量( 100
Ll/ mL)则表现为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康莱特注射液通过作
用于肿瘤细胞的 G2+ M期, 防止其进入 Go、G 期,诱导肿瘤
细胞凋亡。
1. 2 抑制肿瘤原发灶生长与癌转移灶的形成:黄挺等[5]通
过接种W256 癌肉瘤建立大鼠肝癌转移模型, 观察康莱特注
射液与肝动脉结扎法对大鼠荷瘤脾质量与肝癌转移灶的抑
制效果,并测定其对瘤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 ( MMP21)及
肝细胞生长因子 ( HGF)表达的影响 , 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
肝癌转移的新途径。结果显示康莱特注射液可显著抑制肿
瘤原发灶生长与肝癌转移灶的形成, 抑制肿瘤细胞MMP21
表达是其抗肝癌转移的重要机制。
1. 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降低是
化学抗肿瘤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张爱琴等[ 6]通过测定
小鼠外周血中 TNF2A、IL21、IL26 的活性,探讨康莱特注射液
在抗肿瘤的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康莱特
注射液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机体的免疫器官及免疫功
能具有保护作用。
1. 4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梁铁军等[ 7]通过实验发现,康莱特
对肝癌细胞 H epG2 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作用具
有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其机制是通过抑制下游 cyclin D1、
cyclin E 表达阻止细胞进入 S期。
1. 5 镇痛作用:谭煌英等[8]对康莱特注射液的镇痛作用及
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其具有镇痛作用, 并能对疼痛相关
细胞因子产生影响。
2 临床研究
2. 1 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肺癌:经动脉导管
介入化疗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治疗恶性肿瘤手段, 但由于化疗
药物不良反应大, 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治疗
而延误治疗时机, 导致疗效降低。介入治疗是目前肝癌、肺
癌治疗的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浙江省中医院等单位共同
进行的/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肺
癌0的Ó期临床研究, 对 198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对照观
察发现, 化疗+ 康莱特注射液介入治疗肝癌有效率可达
69. 23% , 而单独介入化疗有效率只有 38. 23% 。康莱特注
#1166#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卷第 7期 2009 年 7 月
* 收稿日期: 2009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