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932· 中草焉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6期2008年6月
·综述·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
杜松1’2,刘美凤3
(1.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240;2.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240;3.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中药提取物常遇到粉末吸湿、结块、发黏的问腰,同时浸膏喷雾干燥时也容易粘壁。对此现象一直缺少合理
的理论解释。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由于提取物中存在多种水溶性小分子成分,降低了混合物临界相对湿度,
是导致提取物粉末吸湿性强的主要原因。同时中药提取物作为一种无定形的混合物,由于水溶性小分子物质较多,
以及提取物吸湿后含水量增加,引起提取物粉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当外界温度高于提取物的玻璃化温度,就
会产生结块、发黏现象,这同时也是浸膏干燥过程粘壁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药提取物;吸湿性;结块;黏性;喷雾干燥I玻璃化转变温度
中图分类号:R284;R2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06—0932—03
Mechanismofhygroscopicity,caking,andsticknessofChi esemateriamedicaextracts
DUSon91“。LIUMei—fen93
(1.GuangzhouHanfangPharmaceuticalCo.,Ltd.,Guangzhou510240,China;2·NationalEngineerResearchCenter
fortheModernizationofExtractionandSeparationofTCM,Guangzhou510240,China;3.Department
of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School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
SouthC 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
Keywords:extractsofChinesemateriamedica;hygroscopicity;caking,viscosity;spraydrying;
glasstransitionemperature
中药产品在我国药品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草药经过
提取后,可以降低服用剂量,方便患者。所以除了部分传统中
成药仍以药材粉末人药外。目前大多数中药制剂产品是将药
材进行提取,得到浸膏或干燥提取物后再加工而成的。但中
药提取物粉末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常遇到提取物粉末吸湿、
结块进而发黏,以及浸膏喷雾干燥时容易粘壁等问题,这已
成为困扰整个中药行业的难题。
与成分单一、理化性质明确的化学药相比,中药提取物
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理化性质研究较为薄弱。尽管早
期曾有人研究了中药粉末及提取物的粉体压缩性质[I。],近
来也有人对提取物进行改性技术研究[3],但总体上对于中药
提取物的物理性质方面,直观描述等感性认识较多,理论上
的总结分析较少。如何借鉴相关的基础研究理论,对中药提
取物的常见问题进行机制分析,科学地指导研究和生产实
践,已成为当前迫切的要求。
本文将总结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献,对中药提取物的物理
性质进行分析阐释,期望能抛砖引玉,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
研究和探讨。
1 中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和物理状态
1.1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糖类(碳水化合物)作为植物
中的一次代谢产物.是药材中最主要的一类化学成分,这类
成分包括单糖、低聚糖类和多糖。该类成分在一般的中药提
取物中量最多。中药的各种药效成分基本上来源于植物中的
次生代澍产物,可分为水溶性(极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前
者包括有机酸、各种糖苷类成分;而后者包括生物碱、香豆
素、各种苷元类成分等。
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水或乙醇一水混合溶剂来提取药
材.对于糖类成分,单糖、低聚糖等小分子糖类可以被这些溶
剂充分提取出来;而多糖一般溶于水和低浓度乙醇,在超过
80%的乙醇中基本不会被提取出来。对于有效成分,水溶性
成分可被水和低浓度乙醇提取,脂溶性成分一般可被高浓度
乙醇提取。
1.2提取物的物理状态:通常情况下,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
物较单一物质不易产生结晶;同时很多中药提取物采用喷雾
干燥工艺制备,迅速干燥过程也很难结晶;另外淀粉等多糖
类高分子物质也是属于非晶体,所以中药提取物粉末一般是
无定形状态。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和无定形的存在状态决定了
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
收稿日期:2007—12—28
作者简介:杜松(1975一),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药剂学博士,从事药物新技术和新剂型研究。
Tel:(020)34400080—605E—mail:duson975@yahoo.com.cn
万方数据
中草喃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6期2008年6月·933·
2中药提取物吸湿性机制分析
中药提取物通常较易吸湿,导致粉末流动性下降、结块、
发黏.甚至液化,影响了中药产品的生产和保存。根据粉体相
关理论,发生黏附和凝聚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分在粉末之间形
成液体桥等作用造成的n]。因此避免提取物的吸湿,是中药
生产中关键的一点,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尝试
了优选辅料、薄膜包衣、外包装材料等多种防潮手段,对克服
中药提取物及制剂的吸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对于
中药提取物吸湿的产生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已有的一些理论解释也难令人信服,导致在中药的生产和研
究中仍有很多盲目性。
2.1多糖吸湿说:目前一般认为中药提取物中淀粉等多糖
成分的存在,是导致提取物易于吸湿的主要原因。一个支持
的佐证是经过大孔树脂吸附工艺精制的中药提取物。由于除
去了多糖。其吸湿性大为降低。但令人困惑的是,中药生产中
广泛应用的乙醇沉淀工艺同样也除去了多糖,但得到提取物
的吸湿性反而比未醇沉的提取物更强。另外.采用高浓度乙
醇提取,通常药材中的多糖不会被提取出来,但提取物的吸
湿性也很强,这都是用多糖吸湿原理所无法解释的。
2.2小分子糖吸湿说:2000年香港学者发表的中药提取物
中糖类成分与吸湿性关系的论文[5],为中药吸湿性提供了一
个新的解释。该实验以80%乙醇对13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
再次提取,各提取物被分成可溶于乙醇的上清液(低分子糖)
和不溶于乙醇的沉淀(多糖)两部分,并测定了各部分糖的
量。同时又测定了这13种中药提取物在不同湿度下吸湿增
重曲线,以BET、GAB两种等湿吸附模型处理数据,得到了
各湿度下代表吸湿的参数(Ⅳ。)值。再分别与各提取物中多
糖和小分子糖量进行线性拟和,结果发现Ⅳ。与小分子糖量
有很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而与多糖的量基本没有相
关性(相关系数为0.2)。因此得出结论:中药吸湿的主要原因
是小分子糖,而不是多糖。
如果以小分子糖作为吸湿主要原因,恰好可以解释。多
糖吸湿说”不能解释的部分。对于水提醇沉工艺或高浓度乙
醇提取得到的中药提取物,由于并没有除去真正的吸湿成分
小分子糖,而是除掉了不吸湿的多糖成分,因而吸湿性并未
降低,相反由于除去了多糖,增加了小分子糖在提取物中的
相对量,反而使提取物的吸湿性更强。而经大孔树脂处理的
提取物,由于除去全部糖类物质,最主要除去了吸湿的小分
子糖,因而吸湿性降低。
2.3运用吸湿性基本原理对中药提取物吸湿性的解释:物
质的吸湿性与其所含成分密切相关。不同物质的吸湿机制各
有不同[‘“]。对于水溶性药物,当外界湿度未达到临界相对湿
度(CRH)时,几乎不吸湿.而在湿度超过CRH以后,吸湿量
急剧增加。而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水溶性物质的混合物。较
单一成分更容易吸湿。根据“Elder假说”,认为水溶性物质的
混合物的CRH等于各成分CRH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
关.由于CRH小于1,所以混合物的CRH为多个CRH的乘
积,数值更低,已经有很多实验结果验证了Elder假说。
对于水不溶性物质,其吸湿曲线为对水分的等湿吸附曲
线,随湿度增加其吸湿程度缓慢增加,没有I临界点,该类物质
混合物的吸湿性具有加和性。高分子物质吸湿平衡曲线与水
不溶性物质类似,但吸湿机制是亲水基与水分子通过化学键
结合所致;有文献将这两类物质合并为一类物质[6]。
通常采用水或乙醇提取中药得到水溶性成分较多的提
取物,主要含有小分子糖、有机酸等成分,由于水溶性混合物
中成分众多,其CRH值急剧降低,是导致提取物吸湿的主要
原因。而对于提取物中还存在的淀粉等高分子物质以及难溶
性成分,其吸湿性为物理吸附。没有临界相对湿度,混合物的
吸湿具有加和性,不是吸湿的主因。
吸湿性原理也可以解释香港学者的论文结果。由于中药
提取物中糖类成分占有较大比重,决定了提取物的主要理化
性质。水溶性小分子混合物中主要为小分子糖.混合物CRH
较单个组分糖的CRH更低,更易吸湿,对提取物吸湿性有较
大的贡献。而淀粉等多糖类物质,由于属于大分子物质,没有
临界相对湿度,吸湿曲线较平缓,对提取物吸湿贡献很小。
2.4 中药提取物防止吸湿的对策: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和
理论分析。可以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止中药提取物的吸湿。
一方面,可从源头起除去吸湿性无效成分,明确去除的目标,
大孔树脂吸附工艺因可去除小分子糖类等杂质,是较为理想
的精制工艺;而乙醇沉淀工艺只能除去不吸湿的淀粉等高分
子物质,不能除去小分子吸湿性成分。不宜采用。另一方面,
可以合理筛选辅料,优先选择水不溶性辅料或水溶性差的高
分子辅料,如微粉硅胶、微晶纤维紊、淀粉等辅料,组成吸湿
性小的处方,而不宜选择乳糖等小分子水溶性辅料。以上措
施,配合包衣技术、包装材料等手段,可以制备稳定性良好的
固体制剂。
3中药提取物粉末易结块、发黏的机制分析
中药提取物常出现粉末结块,容易发黏等现象。一般水
提取得到的提取物粉末,相对不容易结块、发黏;但是经水提
醇沉或高浓度乙醇提取得到的提取物粉末,非常容易发生结
块、发黏。这种情况与粉末的吸湿情况类似。
其实。中药提取物与某些食品相似,均为含有大量糖类
成分的混合物,参考有关食品贮存的研究理论,可以有助于
分析中药浸膏粉结块、发黏原因。
3.1 中药提取物粉末结块、发黏的机制分析:除了通常认为
粉体的结块源于粉体间液体桥产生的黏附性外,近来很多研
究指出无定形物质粉体结块与其自身的玻璃化温度转变密
切相关¨oJ。
在聚合物科学中,玻璃化转变是指非晶态聚合物(包括
晶态聚合物中的非晶部分)从玻璃态转变为橡胶态(或从橡
胶态到玻璃态的转变),此时链段的微布朗运动在冷却时被
冻结或在升温时被解冻,其特征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丁。)。当丁<丁。,体系所处的状态为玻璃态,此时分子运动能
量很低,体系的黏度很高叩>10Pa·s。相反,当丁>丁。时,体
系所处的状态为橡胶态,此时体系黏度急剧降低。
引入玻璃化转变概念的“食品高分子科学”理论已经用
万方数据
·934· 中革焉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6期2008年6月
于解释食品中无定形物质的物理性质。除了淀粉等非晶态的
高分子组分,晶体物质如通过合适的手段阻止其结晶也会形
成无定形状态。一般有机酸、低分子糖等小分子物质的T,(如
果糖5℃,葡萄糖31℃,柠檬酸12℃)低于麦芽糊精、淀粉
(243℃)等高分子物质ETl。
对于无定形混合物,二元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根据
Gordon—Taylor方程n.9j。即T,=(坍lT-l+Km2T_2)/(ml+
Km2)得到,其中K—nL,/胁%。整个体系的T。与各成分的
丁。值,以及各组分在体系中所占质量分数等有关。对于含有
多种成分的无定形混合物丁。,也有类似计算公式[8]。如果体
系中玻璃化温度较低的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则混合物的T.
就降低,反之则L高。如果体系的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时,
就会发生玻璃化转变,提取物出现结块、发黏的现象。
通过测定粉末状物质的7T。可以预测其结块温度。当粉
末系统温度在L以下时,粉体处于玻璃态,物料黏度高,流
动性低,粒子间结块的倾向较小。当体系的温度高于丁。。处于
橡胶态,其黏性明显下降,容易流动、变形,粉体间的空隙率
逐渐变小,从分散状变成块状。因此,T。就成为研究粉状物
料结块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提工艺得到的中药提取物,由于含有一定量的淀粉等
高丁。物质,通常提取物的丁。高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因而不易
结块、黏附。相反,对于醇提或醇沉后的提取物,由于淀粉等
高分子物质被去除,提取液中主要为低71I小分子物质,提取
物的丁。低于环境的温度,容易出现结块、粘壁的现象。
另一方面,含水量也是影响提取物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
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水的丁。很低(一135℃),提取
物的r。将会随着含水量的增加会急剧降低,当提取物的丁。
低于环境的温度时,就会出现结块。水提物由于吸湿性不太
强,含水量相对较低,不太容易结块l而醇提或醇沉后的提取
物,吸湿性较强,更容易出现结块。
3.2提取物浸膏喷雾干燥粘壁的机制分析:中药浸膏常采
用喷雾干燥工艺进行干燥,浸膏在喷干过程也容易粘在干燥
塔的内壁,无法得到合格的产品。已有人发现中药浸膏干燥
过程存在一个“软化点”温度,超过这个温度,物料就容易塌
陷粘壁。加入一些辅料可以提高物料的“软化点”温度[1⋯。
根据前面对提取物粉末结块、发黏的分析,可以知道.浸
膏粘壁的“软化点”温度应该与提取物的玻璃化温度有关。当
喷雾干燥时,初始阶段液滴的表面温度接近于露点温度,而
干燥结束时,粉末表面温度接近排气温度。
水提取浸膏喷雾干燥不太粘壁,这是由于含有淀粉等高
以物质,使得提取物的丁。高于物料干燥时温度的缘故。而
水提经醇沉或高浓度乙醇提取的浸膏,提取液中主要为低L
小分子物质,通常整个体系丁。低于喷雾干燥时成品温度,必
然导致干燥物塌陷、变软,出现粘壁的现象。
3.3防止黏结的措施:为避免提取物粉体结块。必须设法降
低含水量,同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L。采用以下几种措施可
以防止中药提取物黏附和结块[1“1“。
3.3.1加入不溶性物质作为抗结块剂:微粉硅胶、滑石粉、
硬脂酸镁、氧化镁等不溶性成分,优先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可
以降低体系中的水分,同时在粉体周围形成隔湿层,防止黏
附的发生。
3.3.2加入一些高分子物质:淀粉、低取代的麦芽糊精等高
分子辅料由于其L较高,可以提高混合体系的L。
3.3.3改变粉体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如制粒、包薄
膜衣、微囊化等。
4结语
对文献总结分析表明,中药提取物中的众多的水溶性小
分子物质降低了混合物临界相对湿度,是导致提取物粉末吸
湿性强的主要原因;同时中药提取物作为一种无定形的混合
物,由于水溶性小分子物质较多,以及提取物吸湿后含水量
增加,引起提取物粉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是导致提取
物粉体产生结块、发黏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浸膏干燥过程
粘壁的主要原因。
中药提取物作为含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的多种
物质的无定形状态混合物。当发生玻璃化转变时,提取物的
物理性质变化将极大地影响其干燥、加工以及存储等处理过
程。因此,借鉴高分子材料、食品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经
验,开展对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的研究,了解其变化规律,
将会更科学的指导中药的处理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大为,范晓文.中药物料的压缩特性与其片剂质量的相关
性实验[J],中草药,1992,23(8):405—408.
[2]陈大为,司桂霞.中药物料压缩特性与其片荆质量相关的实
验研究:I.药材粉末及粗提取物压缩性质考察,[J].中草
药,i993.24(Ii):572—576.
[3]徐德生.冯怡,张宁,等.中药提取物物理性质评价与
改性技术研究的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
2006,8(3):57—61.
[4]崔福德.药剂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ChuKK,ChowAH.Impactof arbohydratecons ituents
onmoisturesorptionofherbalextracts[J].PharmRes,
2000,17(9):1133—1137.
[6]刘崇悌,周士琨.固体药剂的稳定性[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4.
[73BhandariBR,DattaN,HowesT.Implicationofglass
transitionforthedryingandstabilityofdriedfoods[J].1,
FoodEng,1999(40):71—79.
[8]周顺华,陶乐仁,刘宝林.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对干燥食品
加工贮藏稳定性的影响[J].真空与低温,2002,8(I):46—
50.
[9]钟玉绪主译.现代药甩粉体微粒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4.
[10]濮存海,赵开军,关志宇,等.中药浸膏软化点对喷雾干燥
影响的研究口].中成药,2006.28(I):18-20.
[11]詹世平.左秀锦,陈理.粉体产品的结块及预防[J].中国
粉体技术,2002,8(4):42—43.
[12]韩磊.唐金鑫.吴亚飞,等.含糖类物科的喷雾干燥口].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6,26(2):117-121. ,
万方数据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
作者: 杜松, 刘美凤, DU Song, LIU Mei-feng
作者单位: 杜松,DU Song(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40;中药提取分离过程
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40), 刘美凤,LIU Mei-feng(华南理工大学化学
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4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8,39(6)
被引用次数: 11次
参考文献(12条)
1.陈大为;范晓文 中药物料的压缩特性与其片剂质量的相关性实验 1992(08)
2.陈大为;司桂霞 中药物料压缩特性与其片剂质量相关的实验研究:Ⅱ.药材粉末及租提取物压缩性质考察
1993(11)
3.徐德生;冯怡;张宁 中药提取物物理性质评价与改性技术研究的探索[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03)
4.崔福德 药剂学 2004
5.Chu K K;Chow A H Impact of carbohydrate constituents on moisture sorption of herbal extracts[外文
期刊] 2000(09)
6.刘崇悌;周士琨 固体药剂的稳定性 1984
7.Bhandari B R;Datta N;Howes T Implication of glass transition for the drying and stability of dried
foods[外文期刊] 1999(40)
8.周顺华;陶乐仁;刘宝林 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对干燥食品加工贮藏稳定性的影响[期刊论文]-真空与低温
2002(01)
9.钟玉绪 现代药用粉体微粒学 2004
10.濮存海;赵开军;关志宇 中药浸膏软化点对喷雾干燥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6(01)
11.詹世平;左秀锦;陈理 粉体产品的结块及预防[期刊论文]-中国粉体技术 2002(04)
12.韩磊;唐金鑫;吴亚飞 含糖类物料的喷雾干燥[期刊论文]-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6(02)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 蒋且英.廖正根.赵国巍.黄海静 吸湿原理及中药制剂防潮方法研究概况[期刊论文]-中国药房2007,18(33)
2. 郎轶咏.王强.梅丽娜.李宗林.姜同英.LANG Yi-yong.WANG Qiang.MEI Li-na.LI Zong-lin.JIANG Tong-ying
4种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研究[期刊论文]-医药导报2010,29(10)
3. 杜若飞.冯怡.刘怡.徐德生 中药提取物吸湿特性的数据分析与表征[期刊论文]-中成药2008,30(12)
4. 袁浩宇.季平.文辉.李明芬 中药制剂吸湿稳定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5,14(2)
5. 侯艳冬.HOU Yandong 九节茶干膏粉的吸湿性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2008,6(11)
6. 唐雪梅.徐超群.舒光明.夏燕莉.袁志.TANG Xue-mei.XU Chao-qun.SHU Guang-ming.XIA Yan-li.YUAN Zhi 中药
喷雾干燥粉末的沸腾制粒工艺[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2005,20(3)
引证文献(11条)
1.朱诗竟.丁青龙.狄留庆.赵晓莉.王令充.祖强 不同湿度环境下中药浸膏粉体吸湿动力学模型拟合优选[期刊论文]
-中草药 2013(20)
2.杨凌宇.季巧遇.张楠楠.李琼 防潮技术在中药颗粒剂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 2011(2)
3.李小芳.舒予.李航.易鹏.文怡静.刘玲.吴珊.罗丽佳 中药提取物吸湿性及物理改性防潮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
-中药与临床 2013(3)
4.岳鹏飞.郑琴.胡鹏翼.伍振峰.杨明 浅析全粉末直接压片技术及其在中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0(12)
5.伍保龙.易弋.夏杰.廖春文.田玉红 小桐子抑菌成分粗提工艺及其活性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2(8)
6.张定堃.韩丽.秦春凤.林俊芝.胡双.黄娟.杨明 微粉硅胶用于白芷提取物粉体改性及其促进元胡止痛分散片崩解
的原理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2(12)
7.陈粱.刘建平.王广基.孙建国.刘静涵.杨春华 关白附薄膜包衣片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研究[期刊论文]-药学服务与
研究 2011(5)
8.李悦.邢建国.王新春.杨秀.薛桂蓬 不同改性剂对香青兰浸膏粉吸湿特性的影响[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2(3)
9.李万忠.李望晨.郑增娟.宋双双 支持向量机在血府逐瘀片提取物抗吸湿处方研究中应用[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1(9)
10.曹韩韩.杜若飞.冯怡.杨嘉宁 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3(19)
11.张贻昌.王明耿 中药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性[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2(8)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80604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