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rrelative analysis between biomass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soluble and liposoluble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丹参不同栽培类型的生物量与水溶性、脂溶性成分积累的相关性研究



全 文 :中草芮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753·
药材与资源
丹参不同栽培类型的生物量与水溶性、脂溶性成分积累的相关性研究
唐晓清h2,王康才2,陈暄2,吴健2,余伯阳p
(1.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09;2.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目的为了选育出适合于江苏省栽培的优质丹参品种,也为丹参品种的系统选育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
法 采用HPLC法对不同类型丹参根内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及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进行了
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其总丹参酮和总丹酚酸的量进行分析,同时对4种类型丹参后期生物量进行了
分析;并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其生物量与脂溶性、水溶性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4种类型的丹参
的后期生物量积累不完全一致,并且总丹参酮、丹参酮Ⅱn、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参素和总丹酚酸量均存在一定的
差异,生物量与有效成分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量与成分间呈负相关,脂溶性成分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各类型
的丹参酮IA与隐丹参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ZY)、0.942(DY)、0.715(XY)、0.960(ZC);水溶性成分间
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各类型丹参的丹参素与丹酚酸B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ZY)、0.416(DY)、0.841
(XY)、0.618(ZC)。但是两大类成分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各类型的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的积累也存在一
定差异。结论不同类型丹参中以小叶型为最佳,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量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但其他类型
的质量也远高于《中国药典》标准。
关键词:丹参;栽培类型;生物量;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6)05—0753—06
CorrelativenalysisbetweenbiomassndaccumulationofhydrOsolubleand
liposolublecomponentsindifferentcul ivarsofSalviam ltio,,彘iza
TANGXiao—qin91“,WANGKang—cai2,CHENXuan2,WUJian2,YUBo-yan91
(1.DepartmentofChineseComplexR cipeResearch,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
2.CollegeofHorticultur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tainxcellentcul ivarsofSalviamiltiorrhizacultivatedinJiangsu
Provincebys lectivebreedingandprovidesomebasicreferenceforsystemicbreeding.MethodsTanshi—
nones(tanzhinoneⅡAandcryptotanshinone)andsalvianolicacids(salvianolicacidAandB)intherootsof
thefourcuhivarsofS。miltior,慷izaweredeterminedbvHPLC.Thetotaltanshinonesandsalvianolicacids
weredeterminedbyspectrophotometry.Biomassesoffourcultivarsandcorrelativenalysisbetween
biomassesandffectivecomponentswereanalyzedwithExcelandSPSSsoftware.ResultsAccumulating
ofbiomassesofthefourcuhivarswacoincidentincompletely.Contentsoft taltanshinone,tanshinone
ⅡA,cryptotanshinone,salvianolicacidB,danshensu,andtotals lviandicacidsweredifferent.Correlative
analysishowedthatherelativitybe weenbiomassesandcontentsofeffectivecomponentsoffourculti—
varswerenegativecorrelative.Relativityamongl posolublecomponentswasdi tinct.Correlationcoeffi—
cientsbetweenta shinoneⅡAa dcryptotanshinoneoffourcuhivarswere0.943(ZY),0.942(DY),
0.715(XY),and0.960(ZC),respectively.Correlationcoefficientsb tweensalvialicc dAandBoffour
cuhivarswere0.766(ZY),0.416(DY),0.841(XY),and618(ZC),respectively.Buttherelativity
betweenhydrosolubleandliposolublecomponentswasnotobvious.Accumulatingtrendsofliposolubleand
hydrosolublecomponentsweredifferent.ConclusionContentsoftotalditerpenoidsandtanshinonIAin
littlearcultivarsaremorethanthecontentsofotherthreecultivars.Thequalitiesofotherthreecuhivars
arebetterthanthequalitiesofS.miltior施izaecordedinChinesePharmacopoeia.
Keywords:SalviamiltiorrhizaBunge.;cultivars;biomass;hydrosolublecomponent ;liposoluble
components
收稿日期:2005—09—26
基金项目:无锡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K20020001)
作者简介:唐晓清(1970一),女,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栽培与质量控制。
Tel:(025)84396125E—mail:tangxia0801@sohu.tom
*通讯作者余伯阳E—mail:boyangyu@yahoo.com.ca
万方数据
·754·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
丹参Salviam ltiorrhizaBunge的生态适应性
强,在全国各地多有丹参的栽培,目前主要集中于四
川的中江[1],江苏、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安
徽等地。现代对丹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丹参的化学
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而对其遗传方面的研究相对
较少。丹参为异花授粉植物[2],其种内的遗传多样性
极为丰富。采用种子进行繁殖的丹参,在其生长过程
中,由于异花授粉,必将出现多种变异。迄今报道[3]
的丹参种内有两个变种一个变型,即原变种S.mil—
fio椭izaBungevar.miltiorrhiza、单叶丹参S.rail—
tiorrhizaBungevar.charbommellii(L6v1.)C.Y.
wu和白花丹参S.miltiorrhizaBungef.albaC.
Y.WuetH.W.Li。不同地方在栽培过程中有一
些不同的农家类型的报道,如河北安国的丹参有高
茎丹参、矮茎丹参、圆叶丹参和狭叶丹参等几种。笔
者在以江苏的种子(小坚果)进行丹参繁殖栽培过
程中也发现了有皱叶型丹参、小叶型丹参。本实验即
对丹参原型、皱叶型丹参、单叶型丹参和小叶型丹参
的后期生长趋势和质量进行分析,采用HPLC法测
定了4种类型丹参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
素、丹酚酸B,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丹参酮
和总丹酚酸的量,并对各类型丹参的生物量与有效成
分间、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
析,以寻找出比较适合于江苏栽培的优良丹参类型。
1材料、仪器与方法
1.1材料:将前期得到的丹参4种类型(由南京农
业大学王康才副教授鉴定为丹参S.miltiorrhiza,
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丹参[41;丹参原型
ZC、皱叶型丹参ZY、单叶型丹参DY和小叶型丹参
XY见图1和表1)材料于2004年3月中旬种植于
江苏省句容抱朴园中药材基地,2004年8月25日
开始采样,每间隔20d采1次样,每次随机采挖各
类型10株,分别测定根部的鲜重,再置于50℃烘
干至恒重,称其干重,计算其折干率。同时将干燥后
的丹参根粉碎过3号筛,备用。
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素对照品均购自中
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丹酚酸B为江苏省中医药
研究院钱士辉研究员惠赠。
1.2仪器与试剂: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Agilent公司),ALLTECH色谱柱
(250mmx4.6mm,5弘m)。UV一754分光光度计
(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甲醇为色谱纯,水为双蒸
水,醋酸为分析纯。提取样品用甲醇为分析纯,水为
蒸馏水。
图1丹参的4种栽培类型
Fig.1FourcultivarsofS.miltiorrhiza
表1丹参的4种类型的主要特征
Table1 Maincharacteristicsoffourcultivars
ofS.miltiorrhiza
编号 材料 植物学名 主要植物学特征
Zc 丹参原型 Salviamiltior-植株较松散,近地部分茎节间较长。叶
rhiza 片为具5~7小叶的复叶,花冠为深
蓝紫色,花期5~9月,10月下旬地
上部分开始枯萎
DY单叶型丹参S.mihiorrhiza植株较高,近地部分茎节问较长,叶片
var.char-为单叶,花冠紫色较浅,花期5~9
bommellii月,lo月地上部分枯萎
xY小叶型丹参S.miltiorrhiza植株分枝较多,叶片小,为3~5(7)
CV. silces一小叶,花冠紫色较淡,花期5~9月,
tris 10月下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
ZY皱叶型丹参未定名 植株矮化,近地部分茎节紧缩,叶片边
缘皱缩,叶为3~5小叶,花冠颜色
浅紫色,花期5~9月,10月地上部
分枯萎
1.3方法
1.3.1色谱条件: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与丹酚酸B
的色谱条件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丹参项
下略加改进。丹参素的色谱条件:甲醇一o.5%醋酸
(15:85),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
281nm。4种成分的对照品HPLC图谱见图2。
A l
l’乍:::::::;::;::;』
B
.。:::::::二::;:』;:一
C
D
r/mIn
A一丹参酮IAB一隐丹参酮C一丹参素D一丹酚酸B
A—tanshinoneⅡA B—cryptotanshinoneC—danshensu
D—salvianolicacidB
图2丹参成分对照品的HPLC圈
Fig.2HPLCChromatogramofcomponentr ference
substancesinS.miltiorrhizn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755·
1.3.2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的HPLC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5.10mg置于25mL
量瓶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6.32txg/mL的溶液;
称取隐丹参酮5.30mg配制成质量浓度为42.4
ttg/mL的溶液。分别吸取丹参酮ⅡA溶液5、8、10、
12、15、20肚L进样,以进样体积为横坐标,峰面积为
纵坐标得标准曲线为Y。一69.156X,一4.7743,r=
0.999(咒一3),线性范围为0.08~0.33弘g;取隐
丹参酮溶液1、2、5、8、10弘L进样,以进样体积为横
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标准曲线为Y。一222.16
X。一0.7966,r=0.999(n一3),线性范围为
1.02~4.08P-g。
1.3.3丹参素的HPLC标准曲线:精密称取丹参
素对照品2.64mg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甲醇溶
解并定容,吸取2、5、8、10、12、15肛L进样,以进样
体积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标准曲线为Y。=
95.667X3+125.87,,.一0.9997(以一3),线性范围
为0.53~3.97弘g。
1.3.4 丹酚酸B的HPLC标准曲线:精密称取
1.00mg丹酚酸B对照品置于5mL量瓶中,加入
75%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分别吸取2、5、10、
15、20、30肚L进样,以进样的丹酚酸(mg)为横坐
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标准曲线Y。一710723蜀+
14.36,r一0.9999(咒一3),线性范围为0.4~60弘g。
1.3.5丹参酮ⅡA与丹参素的紫外吸收标准曲线:
吸取质量浓度为16.32/zg/mL的丹参酮ⅡA对照
品溶液分别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632、3.264、
6.528、9.762、13.056tlg/mL的溶液,在754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27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以质
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值为纵坐标做曲线:Y。一
0.01354X5+2.4461×10-4(r一0.9999)。
吸取质量浓度为264/-g/mL的丹参素对照溶
液分别配制成质量浓度为6.6、13.2、19.8、26.4、
33、52.8t-g/mL的溶液,在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上281nm处测定其紫外吸光度值,以质量浓度
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做曲线:Y。一0.07198
X6—3.9456×10叫(r一0.9999)。以此测定总丹酚
酸类成分的量。
1.3.6样品制备: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总丹参酮
和丹酚酸B的提取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
部)丹参项下操作。每份样品吸取lo肛L进样,样品
图谱见图3。丹参素的提取按照文献的方法[53进行
提取。
1.3.7相关性分析: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
I一脂溶性成分 i一丹参泵 i一丹酚酸BA、B、C、DI司图2
I-·liposolublecomponentsI—-danshensuI—-salvianolicacid
BA,B,CandDaresametoFig.2
图3丹参样品的HPLC图
Fig.3HPLCChromatogramofS.miltiorrhizasamples
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丹参不同类型根的干重与折干率的变化:丹参
的4种类型在花后期干重基本呈增长趋势(图4、
5),11月21日后于重增加不明显,4种类型的增重
趋势基本一致,但ZC在9月中旬后有一个增重较
为迅速的时期,4种类型在从10月30日到11月20
El这段时间增重较快。图5的折干率显示,4种类型
的折干率基本一致,折干率的变化与天气变化有着
一定的关系。气象资料显示,2004年9月中旬下了
一场雨后句容地区一直干旱,所以丹参的生长较为
缓慢,根的折干率较高,从图4也可以看出从9月中
600
50
40.o
鎏30o
20O
lO.0
O.0
08-2509—181o.1010一3011—2112一lo
采样时间
图4丹参不同类型根的干重的变化
Fig.4Changingofdriedrootsweightoffourcuitivars
ofS.miltiorrhiza
万方数据
·756· 中草芮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
旬到10月下旬各类型的丹参根的干重变化很小,增
重较少,直到11月上旬的一场雨下过之后,丹参根
又开始迅速地生长,11月21日采样的根的折干率
即出现了下降(图5)。
2.2丹参不同类型的丹参酮类成分分析:从表2可
以看出4种类型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总丹参酮
的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其中丹参原
型与小叶型丹参的丹参酮类成分量最高值均出现在
8月25日前后,单叶型丹参与皱叶型丹参的量最大
值则出现在10月10日前后,这与4种类型的丹参
的生长发育过程基本一致,即皱叶型丹参与单叶型
丹参的生长发育时间相对较短,在10月下旬后植株
地上部分即出现枯萎现象,而丹参原型与小叶型丹
隐丹参酮与干重的相关性分析(表3)结果表明,丹
参中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与干重的相关性各类
型是不相同的,丹参酮与干重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
ZC,而隐丹参酮与干重相关系数最大的则是XY。干
重与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的乘积和干重之间的相关
系数则有所不同,丹参酮ⅡA与干重乘积和干重的
相关系数以ZC最大,而隐丹参酮也是以丹参原型
最大。
丹参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
为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丹参酮ⅡA为其主要的有
效成分之一,也是《中国药典》丹参项下的质量控制
指标之一。隐丹参酮作为丹参中另一个主要有效成
分,体外试验证明,对金葡菌及其耐药菌株、链球菌、
参生长时期相对较长。对各类型丹参中丹参酮ⅡA、 分枝杆菌等病原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在体外可以
表2 4种不同类型丹参有效成分的量的变化(辟一2)
Table2 ContentchangesofactivecomponentsinfourcultivarsS.miltiorrhiza(聘一2)
表3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与生物量问量的相关系数
Table3 Correlativecoefficientbetweenbiomassnd
tanshinoneⅡ^andcryptOtanshinOneaswell
一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双尾检测)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0.01level(2一tailed)
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原样细胞。最
新的研究[63还表明隐丹参酮可以将体外培养猴骨髓
问质干细胞(MSCs)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因此分
析丹参不同栽培类型中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的
积累变化将有助于丹参优质新品种的选择。从二者
量的高低看,小叶型丹参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量
是较高的,尤其是丹参酮ⅡA的量明显高于其他3
种类型,这与小叶型丹参的根条相对较细有一定的
关系,其根条细长,皮层部分所占根的比重较大,而
万方数据
中草芮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757·
脂溶性成分主要集中于根的皮层部分[7],故其脂溶
性成分量较高。
2.3丹参不同类型的丹酚酸类成分分析:丹酚酸类
成分与丹参酮类成分的变化趋势是不相同的,4种类
型丹参的丹参素、丹酚酸B与总丹酚酸的量随时间出
现的最大值不一致。其中ZC与XY的最大值均出现
在9月18日前后,而ZY与DY的最大值则出现在
8月25日前后。干重与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表4)结
果表明干重和丹参素相关系数最大的是ZY,
为一0.820,而干重与丹参素和干重乘积的相关系数
最大的则是ZC和DY,分别为0.954、0.955。
表4丹参素、丹酚酸B与生物量的相关系数
Table4 Correlativecoefficientbetweenbiomassnd
danshensua dalvianolicacidBaswell
’0.05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一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双尾检
测)。下表同
’Correlationiss g ificantat0.05level.’+Correlationissig—
nificantt0.01level(2一tailed),followingtableissame
丹参素为最早发现的丹酚酸类成分,其化学名
称为p3,4一二羟基苯乳酸(p3,4-dihydroxy—
benyllaticac d),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丹
酚酸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形成。
600
5oo
400
妻3.00
t嗍
蛾200
l 00
Ooo
在对丹参的水溶性成分的质量指标的选择上首先选
择了丹参素作为比较不同类型丹参的水溶性成分积
累的指标之一。通过研究发现4种类型丹参的丹参
素的积累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丹参新
品种选育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将丹参素作为一个质量
指标进行分析以为丹参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更全面
的研究依据。丹酚酸B则是《中国药典》(一部)2005
年版丹参项下新增加的一个水溶性成分指标。从不
同类型丹参的丹酚酸B的积累趋势看,各类型问是
有所不同的。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丹参的地上部分
的丹酚酸B的分析,不难看出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在
其地上的茎叶内即可以合成,这与其脂溶性成分的
研究有所不同。
2.4丹参不同类型的总丹参酮与总丹酚酸类成分
的变化:将丹酚酸B和总丹酚酸的量各乘以0.1进
行校正作图(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丹参的4种类
型的总丹参酮成分变化趋势是不_致的,DY在10
月上旬有一个较高的量,ZY在10月上旬也有一个
较高的量,而XY与ZC的量则出现了一个逐步下
降的趋势,这与4种类型的丹参的生长状况有一定
的关系,DY和ZY的生长期较XY与ZC提前,二
者的花期均早于ZC,且二者在10月中旬地上部分
就已经出现明显的枯萎状态,到11月中下旬地上部
分几乎完全倒苗;而ZC和XY生长相对滞后。
4种类型丹参的总丹酚酸类成分的变化也是不
。 一 o ●o ∞ oo — on N d eq⋯~一
o 一 劓 ∞ a, o o -_ “⋯,‘,。⋯一, , , × × , } } ,
N N N 州 × × ×
图6 4种不同类型丹参的有效成分的校正值分析(咒一2)
Fig.6Revisedcontentsofactivecomponentsinfourvariouscultiva.rsofS.miltiorrhiza(n一2)
一致的,其中XY的总丹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基本呈 2.5丹参中两大类成分间量的相关性分析:对各成
上升一最高值一下降的一种趋势,而其他3种类型 分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表5),并结合图6分析,每个
丹参的总丹酚酸类成分的变化较小,丹参素在11月 类型的4种成分间的相关性出现较为一致的结果,
中下旬皆有一个相对较高的量。 即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问的相关性较好,各类型
芝螺
ol_o『I^z问
∞l-m^z

翠要。
蜾类同
oI-NH,自

一N.=_】I盘。俺。o一,盎。一.o一,盘
∞一。o,口蚺“。∞,盘
oI-N—uN『IN-I—uNo一.o_luNo_【。o—uN
8I.muN
万方数据
·758· 中草芮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
表5丹参各成分之间量的相关性
Table5 Correlativecoefficientamongcomponents
infourcultivarsofS.miltiorrhiza
成分
ZY 丹参酮iA
隐丹参酮
丹参紊
丹酚酸B
DY 丹参酮IA
隐丹参酮
丹参素
丹酚酸B
zc 丹参酮lA
隐丹参酮
丹参素
丹酚酸B
XY 丹参酮1A
隐丹参酮
丹参紊
丹酚酸B
丹参酮1A 隐丹参酮 丹参素
一0.943’+0.468
0.943。‘ ~0.326
0.468 0.326——
0.002——0.1400.766
—0.942。。一0.124
0.942。” ~ 一0.169
—0.124 —0.169 一
一0.346——0.5520.416
—0.960+。0.333
0.960。+ 一 一
0.333 0.296——
0.101 0.291 0.618
——0.715 0.548
0.715——0.662
0.548 0.662——
0.829。0.8040.841。
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43(ZY)、0.942(DY)、0.715(XY)、0.960
(ZC),而各类型的水溶性丹酚酸类成分间的相关系
数分别为0.766(ZY)、0.416(DY)、0.841(XY)、
0.618(zc),而两大类成分间的相关性则较差,说
明丹参中的两类成分问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同类
型的水溶性与脂溶性成分的最大值呈现一定的规
律,即ZC和XY的脂溶性成分均出现在8月25日
前后,而其水溶性成分则出现在9月18日,DY与
ZY的脂溶性成分均出现在10月10日,而水溶性成
分则出现在前期的8月25日。
酚酸类成分与二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合成途
径是各不相同的,酚酸类化合物由苯丙烷类化合物
代谢途径产生凹]。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两条
途径:一条是长期以来为大家所接受的甲羟戊酸途
径,另一条则是1993年Rohmer等凹1通过大量研究
证明的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二萜类成分则是在
植物体内的质体内通过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合
成。丹参中的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与脂溶性二萜类
成分在各类型问存在差异,且各成分间的相关性也
存在不同,两大类成分问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也有
较大差异,即生长发育时间相对较短的ZY与DY
的水溶性成分的量最大值出现在其生长最为旺盛的
时期,而XY与ZC的水溶性成分最大值则出现在
相对晚一些的后期。在对丹参根的有效成分进行分
析的同时还对4种类型的地上部分的有效成分进行
了分析,发现地上部分基本不含有丹参酮类成分,但
含有一定量的丹酚酸类成分,且4种类型丹参地上
部分的丹酚酸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丹参酮属于二
萜醌类成分,在地上部分不合成,说明主要是在根部
通过其次生代谢合成的;而丹酚酸类成分为酚酸类
成分,在地上部分可以合成。由此也证明了丹参中两
大类成分在其体内合成是由不同的合成途径完成
的。为了更好地利用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应根据不同
的要求以其高质量分数的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
为选择目标进行新品种选育研究。
2.6丹参的4种类型的物候期不相同,因此在对不
同类型的质量进行分析时应严格按照其各自不同的
生长期加以采样分析,这对指导丹参栽培过程中质
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4种类型丹
参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与水溶性成分(丹酚酸
B)均能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要求。这与
江苏省其他丹参产地的成分的量不一致,是否与丹
参栽培的具体环境的差异存在一定关系尚需要进一
步的研究。此外,目前栽培的丹参不仅加工成饮片供
临床配方用,同时更是许多制剂的原料,其中有的制
剂是以脂溶性成分为主,如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
粉针剂等,有的制剂则以水溶性成分为主,如复方丹
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对于栽培的丹参而言,其
品种选育过程中也应根据药用的目的来进行选择,
这也是育种工作者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
References:
[13ZhangXG,WangYM,LuoGA,eta1.Studiesonresource
characteristicsofSalviamiltiorrhizavar etiesI-J].ChinTra—
ditHerbDrugs(中草药),2002,33(8):742—747.
Ez]LiJ.PollinationfactorsinSalviamiltiorrhizaBge.口].
CapitalNormalUniv:NatSci(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1,22(2):58—61.
[3]GuoBL,LiuS,FengYX,eta1.Primaryresearchonge—
neticrelationshipamongmainpopulationsofSalviamiltior-
rhizaandgenuinenessofherb[J].ChinaJChiM terMed
(中国中药杂志),2002,33:1113—1116.
[4]ChP(中国药典)I-s3.VolI.2005.
[5]ZhengXK,DongSL,FengWS.Determinationofdan—
shensuDhpl,tanshinoneIA, dihydrotanshinoneI and
cryptotanshinoneinSalviamiltiorrhizaBge.byHPLC[J].
ChineJEzpTraditMedForm(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3,9(6):12—15.
[6]YuanQT,DengYB,LiuXG,eta1.Macacairusbone
mesenchymalstemcellsdifferentiateintoneuron—-likecellsin—-
ducedbycryptotanshinoneinvitro.[J].ChinJPathophysiol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5):993—996.
[7]Li,HuGL,FrankSCL,eta1.Contenta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ofanti—-oxidantcomponentsfromSalviamili——
orrhizaBge.I-J].ActaAgricUnivJiangxi(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2001,23(4):487—491.
[8]ZhaoSJ,ZhangGY,LiuD,eta1.Advancesinresearchof
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andbiosynthesispathwayofwater—
solubleph noliccompoundsofSalviamiltiorrhiza“J].Chin
TraditHerbDrugs(中草药),2004,35(3):143—146.
[9]RohmerM.Thediscoveryofamevalonate—independentpath—
wayforisoprenoidbiosynthesisinbacteria,algaeandhigher
plants[J].NatProdRep,1999,16:565.
0
6
6
2
6
l
l
8
旷4
r
酸~∞H%一
弘弘u一
如四钉一
跎舳跗
恸一m
m
m

m
m
m

m
m
m

m
m
m
丹一



万方数据
丹参不同栽培类型的生物量与水溶性、脂溶性成分积累的相
关性研究
作者: 唐晓清, 王康才, 陈暄, 吴健, 余伯阳, TANG Xiao-qing, WANG Kang-cai, CHEN
Xuan, WU Jian, YU Bo-yang
作者单位: 唐晓清,TANG Xiao-qing(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王康才,陈暄,吴健,WANG Kang-cai,CHEN Xuan,WU Jian(南
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余伯阳,YU Bo-yang(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
究室,江苏,南京,210009)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6,37(5)
被引用次数: 5次

参考文献(9条)
1.Zhang X G;Wang Y M;Luo G A Studies on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varieties[期
刊论文]-中草药 2002(08)
2.Li J Pollination factor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3.Guo B L;Liu S;Feng Y X Primary research on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main population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genuineness of herb 2002
4.中国药典(一部) 2005
5.Zheng X K;Dong S L;Feng W S Determination of danshensu Dhpl,tanshinone ⅡA,dihydrotanshinone Ⅰ
and cryptotanshinone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by HPLC[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3(06)
6.Yuan QT;Deng Y B;Liu X G Macaca irus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like
cells induced by cryptotanshinone in vitro[期刊论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5(05)
7.Li L;Hu G L;Frank S C L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ti-oxidant components from
Salvia miliorrhiza Bge[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8.Zhao S J;Zhang G Y;Liu D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watersoluble phenolic compounds of Salvia miltiorrhiza[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4(03)
9.Rohmer M The discovery of a mevalonate-independent pathway for isoprenoid biosynthesis in
bacteria,algae and higher plants[外文期刊] 19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段增强.高致明.孙金花.孙华.贺德先.DUAN Zeng-qiang.GAO Zhi-ming.SUN Jin-hua.SUN Hua.HE De-xian 栽培
与野生丹参根解剖结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2)
2. 李正国.于立佐.LI Zheng-guo.YU Li-zuo 不同采收期山东产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齐鲁
药事2007,26(7)
3. 高红英.王航宇.李国玉.张珂.卢禁.谢石安.王金辉.GAO Hong-ying.WANG Hang-yu.LI Guo-yu.ZHANG Ke.LU Jin
.XIE Shi-an.WANG Jin-hui 丹参酚酸B苦参碱复盐片中丹参酚酸B的含量测定研究[期刊论文]-农垦医学2010,32(2)
4. 郭睿.张春生.姚占静.包亮.张艺钟.GUO Rui.ZHANG Chun-sheng.YAO Zhan-jing.BAO Liang.ZHANG Yi-zhong 水
溶性丹参酮ⅡA的制备工艺研究[期刊论文]-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5)
5. 夏广萍.潘勤.程英莹.张继奎 中江产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2004,35(9)
6. 李建军.孙华.高致明.吴月红.LI Jian-jun.SUN Hua.GAO Zhi-ming.WU Yue-hong 施肥对丹参根结构发育及有效
成分积累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4)
7. 李莉 丹参脂溶性成分吸收机理研究[学位论文]2004
8. 唐晓清.王康才.陈暄.吴健.余伯阳.TANG Xiao-qing.WANG Kang-cai.CHEN Xuan.WU Jian.YU Bo-yang 丹参四个
栽培类型的脂溶性成分的聚类分析[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5)
9. 赵魁.郭晓恒.宋杰.王睿婷.杨新杰.林贵兵.严铸云 全国丹参生产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0,21(9)
10. 成薇婷.郑智.马春桃.CHENG Wei-ting.ZHENG Zhi.Ma chun-tao 丹参酮ⅡA阻断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心肌肥厚[期
刊论文]-中国急救医学2006,26(7)

引证文献(5条)
1.李海燕.李振国.宋汉敏.康建.王健 HPLC测定冠心生脉口服液中丹参素钠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12)
2.杨新杰.万德光.林贵兵.张琦.王金燕.严铸云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地域分布特点分析[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0(5)
3.唐晓清.王康才.陈暄.吴健.余伯阳 丹参四个栽培类型的脂溶性成分的聚类分析[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5)
4.邓寒霜.汪麦.胡帅.牟琼 激光照射对丹参愈伤组织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8)
5.姜卫卫.张永清 丹参栽培研究概况[期刊论文]-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7(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60504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