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1. 5 mg /L 6-BA的 L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 ,其
出愈率可达 75. 2% ,经不添加 2, 4-D的 LS培养基
培养可产生再生植株 ,共获得源于高皂素含量种质
的试管苗 8 136株 ,田间成苗 6 830株 ,皂素含量达
2. 48% 。这一结果表明源于高皂素含量的种质 ,经组
织培养和田间种植 ,其无性后代的皂素含量仍能达
2. 48% ,说明高皂素含量性状是能稳定遗传的 ,选育
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 乔春峰 ,檀爱民 ,董 辉 ,等 . 国产闭鞘姜属植物中薯蓣皂甙元
的含量测定 [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2000, 31 ( 2): 156-158.
[ 2 ] 丁志遵 ,唐世容 ,秦慧贞 ,等 . 甾体激素药源植物 [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3.
RP-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的含量
闫豫君 1 ,杨广德 2 ,贺浪冲 2
( 1.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2; 2.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 目的 研究丹参药材中新的质控指标。方法 采用细胞膜色谱法对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 ,在此基础
上建立 RP-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含量的方法。 色谱条件为 Lichro so rb C18色谱柱 ,流动
相为甲醇 -水 ( 75∶ 25) ; 270 nm下检测 ;流速 1. 0 m L /min,室温。药材用甲醇超声处理 ,过滤后直接进样分析。结果
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的回收率分别为 101. 74% 和 99. 28% , RSD 分别为 3. 68% 和 1. 78%。 重现性的 R SD分
别为 1. 88% 和 1. 35%。所收集的 12份丹参药材中丹参酮 Ⅱ A含量为 0. 607% ~ 0. 148% ,隐丹参酮为 0. 073% ~
0. 021%。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当丹参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时 ,可以同时将丹参酮 Ⅱ A和隐丹酮作为丹参
药材及其制剂的质控指标。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 Ⅱ A;隐丹参酮 ; RP-HPLC
中图分类号: R282.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4 0363 03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anshinoneⅡ A and cryptotashinone in
radix and rhizome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by RP-HPLC
YAN Yu-jun
1
, YAN G Guang-de
2
, HE Lang-chong
2
( 1. Co lleg e of Pha rmacy , Shihezi Univ ersity, Shih ezi Xinjiang 832002, China; 2. Co lleg e of Pha rmacy ,
Xi’ an Jiao tong Univ ersity, Xi’ an Shanxi 710061, China)
Key words: radix and rhizome of Salv iae Mil tiorrhizae Bge. ; tanshinoneⅡ A ; crypto tanshinone; RP-
HPLC
丹参为鼠尾草属植物丹参 Salv ia mil tiorrhiza
Bge. 的根 ,具有祛瘀止痛 ,活血通经 ,清心除烦之功
效 [1 ] ,为最常用的药材之一。文献报道丹参中的脂溶
性部分具有抑菌 [2 ]、天然抗氧化、抗动脉粥硬化及明
显的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3 ]。 细胞膜色谱法 [4~ 6 ]是筛
选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之一 [7 ] ,李洪玲 [8 ]等报道用
犬心肌和血管细胞膜色谱模型筛选 ,并经血管动脉
条和蛙心药理实验 ,表明隐丹参酮为丹参的主要活
性成分之一。 因此 ,丹参药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时 ,隐丹参酮可以作为新的质控指标之一。有关丹参
中丹参酮 Ⅱ A含量测定方法报道较多 [9, 10 ] ,本研究在
活性筛选的基础上 ,建立了用 RP-HPLC法同时测
定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含量的方法 ,并对 12份不
同产地丹参药材进行了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 1 仪器: Waters液相色谱仪 (包括 486型紫外
检测器 , 510型色谱泵 , 7125型手动进样阀 ,美国 ) ;
AN ASTAR色谱工作站 (奥康科技有限公司 ) ;
AS5150A超声仪 (奥特塞恩斯仪器有限公司 )。
1. 2 试药:丹参酮 Ⅱ A ( ta nshinoneⅡ A , TS) 和隐
丹参酮 ( crypto tashinoe, CT)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 ) ;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 (自购并由西
·36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2001-12-06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99SM 43)作者简介:闫豫君 ( 1975-) ,女 ,助教 , 1997年从新疆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至今在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工作 ,现在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攻读药物分析研究生 ,从事天然药用植物的基础性研究。
* 通信联系人 Tel: 029-5275142。
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生药教研室鉴定 ) ;色谱纯甲醇
(美国 Fisher公司 ) ,水为三重蒸馏水 (自制 )。
2 方法与结果
2. 1 色谱条件: Lich ro so rb C18色谱柱 ( 150 mm×
4. 6 mm, 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 ( 75∶ 25) ,流速
为 1. 0 mL /min,检测波长为 270 nm ,室温。在此条
件下 ,理论塔板数按 CT 和 TS计算分别不低于
3 500和 4 000。 色谱图如图 1。
A-对照品混合溶液 B-供试品溶液
图 1 丹参药材分析的典型色谱图
2. 2 标准曲线制备:精密称取 TS 1. 38 mg和 CT
4. 5 mg分别用甲醇配制成 0. 138和 0. 450 mg /mL
的对照品储备液。吸取 TS储备液 2. 5 m L和 CT
储备液 0. 25 mL置 10 mL棕色容量瓶中并用甲醇
定容至刻度 ,得 T S和 CT浓度分别为 0. 046和
0. 011 mg /mL的对照品混合溶液。由此稀释得到系
列标准溶液 ,分别进样 20μL,测定峰面积的积分
值。 同时以进样量 (X )与峰面积 ( Y )进行线性回
归 ,得到 TS和 C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Y= 149 644
X - 1 951 (r= 0. 999 9)和 Y= 498 521 X - 1 429
(r= 0. 999 6) ,线性范围分别为 0. 023~ 0. 920μg
和 0. 011~ 0. 220μg。
2. 3 稳定性实验:取 TS和 CT对照品的甲醇混合
溶液 ,于配制后 5 d内连续测定 , TS和 CT的 RSD
分别为 3. 58% 和 2. 83% ,基本稳定。
2. 4 提取条件的选择: 准确称取丹参药材 (过 60
目筛 )粉末 2份 ,每份 0. 75 g ,一份于具塞三角瓶中
加甲醇 50 mL,称重 ,超声提取 1 h;另一份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版 (一部 )的方法加热回流
提取 1 h, 2份样品均在放冷后补足损失重量 ,摇匀 ,
过滤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准确吸取供试
品溶液 20μL进样分析 ,测定 TS和 CT的峰面积 ,
结果回流提取与超声提取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
异。超声提取操作简便易行且避免高温 ,故提取方
法确定为甲醇超声提取 1 h。
2. 5 精密度:取同一份丹参供试品溶液 20μL,重
复进样 5次 ,测定峰面积积分值 ,结果 TS和 CT的
RSD分别为 1. 93% 和 2. 44%。
2. 6 重现性: 准确称取同一份丹参药材粉末 (过
60目筛 ) 5份 ,平行进行提取测定 ,结果 TS和 CT
的 RSD分别为 1. 88% 和 1. 35%。
2. 7 回收率:准确称取同一已测知含量的丹参样品
5份 ,各 0. 30 g,分别准确加入对照品混合溶液 3
mL (含 TS 2. 236 mg和 CT 0. 350 mg ) ,再分别加
入甲醇 47 mL。 照 2. 4项下操作 ,在上述色谱条件
下 ,测得 TS和 CT的回收率分别为 101. 74% 和
99. 28% , RSD分别为 3. 68% 和 1. 78%。
2. 8 样品测定: 准确称取 12个产地丹参药材 (过
60目筛 ) 粉末 0. 30 g,于具塞三角瓶中加甲醇 50
mL,称重 ,超声提取 1 h,放冷 ,补足损失重量 ,摇
匀 ,过滤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准确吸取 20
μL进样分析 ,色谱图如图 1,结果见表 1。
表 1 丹参药材中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含量测定结果 (% )
编 号 产 地 丹参酮 Ⅱ A 隐丹参酮
1 河北阜平 0. 607 0. 073
2 河南新县 0. 269 0. 031
3 陕西商洲 0. 501 0. 062
4 陕西西乡 0. 324 0. 037
5 陕西镇安 0. 215 0. 029
6 陕西临潼 0. 191 0. 022
7 山西霍县 0. 176 0. 021
8 甘肃漳县 0. 323 0. 031
9 安徽亳州 0. 354 0. 042
10 安徽萧县 0. 321 0. 048
11 山东泰安 0. 242 0. 051
12 湖北房县 0. 148 0. 033
平均含量 x± s 0. 31± 0. 14 0. 040± 0. 016
3 讨论
Okamura等 [ 11]曾报道丹参酮类化合物的高效
液相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梯度洗脱 ,氯仿-甲醇 ( 2∶
1) 混合液为提取剂 ,操作复杂。 本文以甲醇为提取
溶剂 ,超声提取 1 h,并采用等度洗脱同时分离测定
了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的含量 ,基本消除其它杂
质组分的干扰 ,操作简便易行 ,方法的回收率和重现
性良好。
由于药材受生长环境、生长时间及加工条件等
因素的影响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中丹参酮 Ⅱ A和隐
丹参酮的含量差别较大。 如本文所收集的 12份丹
参药材样本中 ,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的平均含量
分别为 ( 0. 31± 0. 14)% 和 ( 0. 040± 0. 016)% ,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版 (一部 ) 规定的丹
参药材中丹参酮 Ⅱ A含量不得低于 0. 20% 相比 ,
·364·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4期
12份药材中有 3份不符合规定标准。而当丹参用于
治疗心血管疾病时 ,隐丹参酮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之一 ,其在药材中含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通过对 12份样品中丹参酮 Ⅱ A和隐丹参酮的含量
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为 0. 867,两种有效成分
的含量基本相关。当丹参酮 Ⅱ A的含量大于 0. 20%
时 ,隐丹参酮的含量应大于 0. 029% ,以此作为丹参
药材的定量标准 ,从而更为有效的控制丹参及其制
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 中国药典 [S ]. 2000版 .一部 .
[2 ] 高玉桂 ,宋玉梅 ,杨友义 ,等 .丹参的药理 [ J] .药学学
报 , 1979, 14 ( 2): 75-81.
[3 ] 梁 勇 ,羊裔明 ,袁淑兰 ,等 .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进展 [ J]. 中草药 , 2000, 31 ( 4): 304-306.
[4 ] 贺良冲 ,耿信笃 . 细胞膜色谱法—— 研究药物与受体作用的新
方法 [ J] .生物医药色谱新进展 , 1996, 3: 8.
[ 5 ] He L C, Yang G D, Geng X D. Enzyme act ivity and ch ro-
matograph ic characteris tics of cel l memb rane immobili zed on
si lica gel surface [ J] . Science Bull , 1999, 44 ( 6): 632.
[6 ] He L C, Wang S C, Geng X D. Coating and fusing cell mem-
branes onto a si lica surface and th eir ch romatographic charac-
teris ti cs [ J ]. Chromatog raph y, 2001, 54 ( 1 /2) : 71-76.
[7 ] 赵惠如 ,杨广德 ,贺浪冲 ,等 . 用细胞膜色谱法筛选当归中的有
效成分 [ J] .中国药学杂志 , 2000, 35 ( 1): 13.
[ 8 ] 李洪玲 ,杨广德 ,贺浪冲 . 心康平原料药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 J] .药物分析杂志 , 2001, 21( 5): 348-351
[9 ] 张立海 ,宋友华 ,孙春华 ,等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藿贞胶
囊中丹参酮 Ⅱ A的含量 [ J ]. 中国药学杂志 , 2000, 35 ( 8): 552-
554.
[10 ] 黄 逸 ,张春丽 ,张幼成 . HPLC法测定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
Ⅱ A的含量 [ J] . 中草药 , 2000, 31 ( 2): 108-109.
[ 11 ] 陈发奎 . 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M ] .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 , 1997.
蒺藜与混淆品软蒺藜的鉴别
陈伟启 ,李晓燕
(山东省药品检验所 ,山东 济南 250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
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1 ]的
干燥成熟果实。最近我们在对一些医疗单位进行药
品检查时 ,发现一种蒺藜的混淆品 ,经笔者鉴定为蒺
藜植物中亚滨藜 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 jin [2, 3 ]的
干燥果实 ,称软蒺藜。 现将二者比较鉴别如下:
1 性状鉴别
1. 1 蒺藜:完整的果实由 5个分果瓣组成 ,放射状
排列呈 5棱状球形 ,直径 0. 7~ 1. 2 cm ,常分裂为单
一的分果瓣。小分果呈斧状或橘瓣状 ,长 0. 3~ 0. 6
cm,宽 0. 4~ 0. 5 cm ,厚约 0. 3 cm ,黄白色或黄绿
色 ,背部弓形隆起 ,中间有纵棱及多数小刺 ,上部二
侧各有一粗硬刺 ,长 0. 4~ 0. 6 cm ,成“八”字分开 ,
基部有 2个稍短的硬刺 ,二侧面积较薄 ,有网状花
纹或数条斜向棱线。果皮坚硬。分果 1室 ,内有 3~
4粒种子 ,呈长卵圆形稍扁 ,有油性。味微苦、辛。
1. 2 软蒺藜: 其胞果外被 2片宿存苞片 ,直径
0. 4~ 1. 4 cm,土黄色或浅绿色。果苞有 2种类型 ;
一种呈扁平扇形 ,有 3条放射状隆起的主脉及网状
细脉 ,无刺状突起 ;另一种果苞基部具珊瑚刺状突
起 ,但不刺手 ,苞片上部无刺 ,呈扇形 ,边缘波状或稍
成淡黄棕色至深棕色 ,一侧有喙状突起。果皮及种皮
均薄 ,剥去后内有油质的胚与胚乳。 气微酸咸
(图 1)。
图 1 蒺藜和中亚滨藜的果实
2 紫外光谱鉴别
蒺藜和软蒺藜粗粉各 0. 5 g ,置 50 mL三角烧
瓶中 ,各加无水乙醇 30 mL,摇匀 ,密塞 ,冷浸 2 h,
中间振摇 2次 ,滤过 ,取 10 mL置 25 mL量瓶中 ,
加无水乙醇至刻度 ,以无水乙醇作空白 ,用岛津
UV-160A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 (图 2)。
1-蒺藜 2-软蒺藜
图 2 蒺藜与软蒺藜紫外吸收光谱
3 小结与讨论
·365·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