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殖 (种子千粒重 0. 7~ 1. 2 g ) ,愈伤组织形成 ,根芽分
化至萌发出苗期 70~ 85 d,出苗至枯苗的年生育期
260~ 280 d;生药平均产量 6. 08 t /hm2 ,优级品率
63. 35% ,丹参酮Ⅱ A 2. 65 mg /g。
3. 8. 4 丹参品种资源的综合评价:川丹参品种资源
均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 S. mil tiorrhiza Bge.
在不同生态环境栽培后分化出的 3种稳定生态型 ,
其药材品质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小
叶型品种为川丹参的优良品种资源 ,该品种是川丹
参道地主产区替代传统栽培大叶型品种的优质高产
新类型 ;野生型品种是在川丹参道地主产区首次发
现的、并可以进行种子繁殖的唯一新品种 ,填补了栽
培川丹参不能进行有性繁殖生产的研究空白 ,为川
丹参的科学育种提供了新的品种材料 ;大叶型品种
低产、抗病力降低、品质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系长期
无性繁殖与粗放管理导致的品种生活力严重退化 ,
应当十分注重该品种的复壮研究。
致谢:四川省中药学校祝正银教授鉴定品种原
植物 ,中江县药材公司罗加明主管中药师参加试验
研究工作 ;四川农业大学林文君教授和任正隆博士
鉴定丹参染色体和花粉粒。
参考文献:
[1 ] 黄秀兰 ,杨保津 . 鼠尾草属植物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它们在分
类学上的意义 [ J] .植物分类学报 , 1981, 19( 4): 421-426.
[ 2 ] 高山林 ,徐德然 ,蔡朝辉 ,等 . 丹参同源四倍体新物种的培育
[ J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992, 23( 4): 224-228.
[3 ] 张兴国 ,程方叙 . 丹参优质无公害基地化高产综合新技术成果
[ J ].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1999, ( 4): 42.
[4 ] 张兴国 ,程方叙 . 中江丹参总酮含量及抑菌效力的研究 [ J ].
特产研究 , 1995, ( 4): 17-19.
[ 5 ] 赖从龙 ,张兴国 .丹参、桔梗、白芷发生根结线虫病 [ J] . 植物
保护 , 1991, ( 1): 50-51.
[ 6 ] 王慕邹 ,燕福生 ,高凤英 ,等 . 丹参中丹参酮、丹参酮Ⅱ A和丹
参酮Ⅰ 的测定 [ J] .药物分析杂志 , 1985, 5( 6): 348-350.
[7 ]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 常用数理统计表 [M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78.
樟榕子来源及形态组织学的研究
范崔生 1 ,褚小兰1 ,付小梅1 ,袁春林 1 ,黄建荣 2
( 1. 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2. 抚州制药厂 ,江西 临川 344000)
摘 要: 目的 研究樟榕子来源及形态组织学鉴别。 方法 通过文献考证和产区的实地考察 ,并进行药材形状、显
微的鉴别研究。结果 确定了樟榕子的基原与药用部位。结论 樟榕子系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果实感染樟
粉果菌 Exobasidium sawadae后 ,由子实层与果实形成的菌瘿 ,形态组织学的特征可作药材鉴别的依据。
关键词: 樟榕子 ;形态组织学 ;樟粉果菌
中图分类号: R282. 71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8 0747 03
Studies on origin, morphology and histology ofGalla Cinnamomi Camphorae
specially produced in Jiangxi Province
FAN Cui-sheng
1
, CHU Xiao-lan
1
, FU Xiao-mei
1
, YU AN Chun-lin
1
, Huang Jian-rong
2
( 1. Jiangx i Co lleg e of TCM , Nanchang 330006, China; 2. Fuzhou Pha rmaceutical Fac tor y, Linchuan 34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study the o rigin, mo rpholog y and histolo gy of Galla Cinnamom i Camphorae
( GCC) . Methods By the li tera ture investig ation and the surv ey in the production a rea, GCC was identi-
fied by microscopic technique. Results The o rigin and the medicinal part of GCC were defined. Conclu-
sion GCC is the abnormal f ruit of Cinnamomum camphora ( L. ) Presl w hich ha s been infected by Exoba-
sidium sawadae Yamada and fo rmed wi th hymenium and frui t. The cha racters in mo rpho logy and histolo gy
o f GCC provide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of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ude drug.
Key words: Galla Cinnamom i Camphorae; morpho logy and histolog y; Exobasidium sawadae Yamada.
樟榕子是江西中医习用的一味中药 ,具有散寒 化滞 ,行气止痛作用 ,用于胃脘疼痛 ,吐泻腹痛 ,外用
·74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8期
收稿日期: 2001-10-03作者简介:范崔生 ( 1931-) ,男 ,江西临川人 ,江西中医学院中药系教授 ,长期以来从事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炮制学及中药品种质量鉴定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科研工作 ,对江西特产药材江枳壳、江香薷、茶芎、陈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二等奖。 Tel: 0791-8623859 或 0791-6259208
磨涂治疗肿毒 [1, 2 ]。主产于江西南部的吉安、遂川、赣
县等地 ,是江西特产药材之一 [2 ]。
樟榕子又名樟梨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
敏曰: “樟梨即樟树子也 ,出处州遂昌县福罗坞仙人
坝周公园 ,大者为贵 ,小者次之。云可治心胃脘疼 ,服
之立效 ,即香樟子也 ;较他产者略大。 叶南郊自处州
回 ,询以樟梨 ,据云:此非子 ,乃千年樟树所结于枝丫
间者 ,如瘤然 ,形似梨故名之 ,然则此乃樟瘤也。然与
予所见者不类 ,姑并存其说 ,以俟再考焉 [ 1]”。赵学敏
表示没有搞清楚其确切的来源 ,只好“姑并存其说” ,
以俟后人作进一步的考证。 近代文献《中药大辞典》
在樟树子项下 ,将“樟梨”列为樟树子的别名 [3 ]。根据
我们对药材来源的深入调查 ,结果表明 ,樟榕子即樟
树果实感染樟粉果菌形成的菌瘿 (故名樟树子 ) ,因
其形状似梨 ,故古人称之为樟梨或樟梨子。
1 资源考察
江西南部樟树栽培极为普遍 ,有“无樟不成村”
之谚。樟树又名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 L. )
Presl,为高大乔木 ,叶互生 ,卵状椭圆形 ,全缘 ;圆锥
花序腋生 ,花小 ,绿白色或带黄色 ,花被 6,能育雄蕊
9,退化雄蕊 3;子房球形。果卵球形或球形 ,直径 6~
8 mm ,紫黑色 ;果托杯状。 花期 4~ 5月 ,果期 8~
10月。
我们对主产区赣县沙地乡进行了系统考察 ,并
收集对口药材样品进行研究 ,证明樟榕子系香樟的
果实感染真菌外担子科 ( Exobasidiaceae)樟粉果菌
Exobasidium sawadae Yamada而形成膨大的病态
菌瘿。
2 樟榕子病态果实菌瘿的形成
香樟果实 9月中旬充分成长后 ,部分果实感染
了上年度樟粉果菌散发出的担孢子 ,单个或成簇覆
盖于表面 ,逐渐发育成菌丝穿透于果实组织内 ,以双
核菌丝在细胞间隙伸延 ,菌丝生出吸器在细胞中吸
取养料 ;担子自表皮细胞的双核菌丝直接生出 ,早期
在角质层下 ,后突破角质层外露 ,形成乳白色子实
层。香樟果实因感染樟粉果菌而引起过度生长 ,膨胀
成病态状。初生时为黄色小点状 ,逐渐扩大并凸出 ,
呈梨状 ,后成类圆形瘤状或不规则形 , 10~ 11月全
果肿大 ,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的子实层 , 12月呈橄榄
绿色 ,次年 1~ 2月变黄褐色。病态果实即为菌瘿 ,经
风雨吹打多数脱落于地面 ,收集晒干即为樟榕子药
材。病果担孢子又为次年香樟果实病原菌的来源 ,赣
南许多香樟树林无樟粉果菌病源 ,其果实均无病态
现象。 上述病果形成与文献记载的樟粉果菌 E.
sawadae Yamada的生活史完全一致 [4~ 6 ]。
3 药材产销状况
樟榕子产于江西南部的香樟树木的栽培林区 ,
以吉安、遂昌、万载、赣县为主 ,其中以吉安、赣县产
量较大 ,两地年收购量约为 200~ 500 kg。本品主要
供本省应用 ,少量外销到广东、浙江等地。江西中医
有长期应用历史 ,省内各大中药店均有销售。
4 生药性状
菌瘿呈梨形、类球形、不规则状 ,长 0. 7~ 2. 5
cm ,宽 0. 8~ 2. 1 cm ,表面灰褐色到棕黄色 ,具瘤状
突起或网状沟纹 ,质地坚硬 ,难以折断 ,击碎面略呈
角质光泽 ,黑褐色或灰黄色 ,有时可见黄白色干瘪种
子 ,基部有灰黑色果柄与宿萼。气香 ,味微苦、涩。
5 显微结构
5. 1 组织结构
5. 1. 1 横切面:樟榕子为子实层的担子、担孢子、菌
丝和果实的果皮细胞与果肉细胞的复合体。 横切面
可见最外层为果皮细胞 ,长圆形 ,排列较紧密 ,有担
子从细胞间隙突破伸出 ,每个担子顶端着生 4~ 8个
担孢子 ,成熟后多脱落 ,果肉部分由薄壁细胞和大量
油细胞组成 ,细胞间充满菌丝 ,担子着生于菌丝上
(图 1-A)。
5. 1. 2 表面制片:表皮细胞类多角形 ,上面可见角
质层增厚 ,表皮细胞间隙有担子突出 ,担子上着生担
孢子 ,但多数均已脱落 (图 1-B)。
5. 1. 3 果柄横切面:表皮:由一层形状扁平 ,排列紧
密的细胞构成。 皮层:外侧具厚角组织 ,皮层中可见
纤维束、石细胞和大型油细胞。维管束:多为 3, 4束。
髓部:不发达 (图 1-C)。
5. 1. 4 宿萼横切面: 表皮: 上下表皮均有增厚的角
质层 ,且可见非腺毛。叶肉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 ,其
中分散有大型的油细胞。 叶脉:不发达 (图 1-D)。
A1-果皮细胞 2-菌丝 3-油细胞 B 1-担子 2-菌丝 3-果皮
细胞 C 1-表皮 2-皮层厚角组织 3-皮层 4-纤维束 5-石
细胞 6-油细胞 7-木质部 8-韧皮部 9-髓部 D 1-非腺毛
2-角质层 3-上表皮 4-叶肉组织 5-油细胞 6-下表皮
图 1 组织结构图
5. 2 粉末特征: 本品粉末棕褐色 ,气微香 ,味微苦、
涩。 担子:偶见 ,呈棍棒状 ,顶端稍圆 , 14~ 16μm×
6~ 7μm。担孢子:散在 , 4~ 8个 ,无色或淡绿色 ,光
·74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8期
滑 ,无隔 ,长方形、椭圆形至倒卵形 ,常不规则 , 10~
18μm× 5. 5~ 8. 8μm。菌丝:无色 ,分枝或不分枝 ,
直径 2~ 6μm。纤维:散在 ,长梭形 ,平直或波状弯
曲 ,长 225~ 375μm,直径 15~ 30μm。石细胞: 类圆
形 ,类方形或梭状 ,长 80~ 190μm,宽 45~ 70μm。
油细胞:类圆形 ,直径 50~ 90μm。 可见油状物。导
管:为螺纹或网纹导管 ,直径 8~ 22μm(图 2)。
1-担子 2-担孢子 3-菌丝 4-石细胞 5-纤维 6-油细胞
7-导管 8-非腺毛
图 2 粉末详图
6 讨论
6. 1 古今文献对樟榕子来源说法不一 ,通过产地调
查证明 ,樟榕子为香樟 C. camphora ( L. ) Presl. 果
实感染樟粉果菌 E . sawadae Yamada形成病态果
实的瘤状菌瘿。
6. 2 樟榕子为樟粉菌子实层的担子、担孢子、菌丝
与香樟的果皮和果肉细胞结合形成的变态的果瘿 ,
药材性状稳定 ,显微结构特征明确 ,为药材形态组织
鉴别提供依据。
6. 3 樟榕子药材产于江西省南部 ,系江西的特产中
药 ,江西中医有长期应用的历史 ,《本草纲目拾遗》赵
学敏认为“治心胃脘疼 ,服之立效”。 值得进一步研
究。 以便推广应用这一中药资源。
参考文献:
[1 ]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3.
[2 ] 江西省卫生厅 . 江西省中药标准 [M ] .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96.
[3 ] 邵力平 .真菌分类学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4.
[4 ]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下册 ) [M ]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 1997.
[5 ] 邓叔群 .中国的真菌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64.
[6 ] 中国林业科学院 . 中国森林病害 [M ]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
社 , 1984.
青支和红皮西洋参产生机制的研究
张 晶 ,郑毅男 ,李向高 ,李 想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 目的 探讨西洋参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西洋参质量的红皮与青支的发生机制。 方法 根据西洋参含有
的成分 ,模拟加工条件 ,观察所显示的现象并进行分析。结果 当温度达到 40℃ ,持续 72 h ,西洋参断面颜色开始
有轻微红色出现 ,随着温度的升高 ,发生褐变的时间在缩短 ;西洋参在 0. 01 mol /L的 Fe3+ 溶液中存在 25 min断面
会变绿 ,随着 Fe2+ 、 Fe3+ 溶液浓度增高 ,色变时间在缩短。 结论 红皮的出现是由于干燥时温度过高发生梅拉德反
应而生成棕褐色物质所致 ;青支则可能是由于西洋参中所含酚苷类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与金属离子络合而导致颜色
变绿。 在理论上阐明了加工原皮西洋参后出现红皮、青支的机制。
关键词: 西洋参 ;青支 ;红皮
中图分类号: R28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8 0749 03
Study on mechanism of forming red-skin and dark-green-sk in of Panax quinquefol ius
ZHANG Jing , ZHENG Yi-nan, LI Xiang-gao, LI Xiang
( Colleg 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Jilin Ag ricultur al Univ er sity , Changchun 130118,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study the caus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red-skin and dark-g reen-skin of Panax
quinquefol ius L. during processing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 To observ e the phenomena and analy ze
the resul t w hich simulated the processing condi tion of P . quinquefolius based on its components. Results
The cross section of P. quinquefolius began to appea r light red at 40℃ , lasting 72 h. Whereas the time of
brow ning was shortened wi th the temperature rising. The cross section of P . quinquefol ius tur ned g reen
whi le dipping in so lution o f Fe
3+
ion o f 0. 01 mol /L fo r 25 min. The time o f turning g reen w as shor tened
·74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8期
收稿日期: 2001-11-27作者简介:张 晶 ( 1971-) ,女 ,博士 ,讲师 ,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多项 ,近期发表论文 5篇 ,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化学。 Tel: 0431-453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