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新概念药物的源泉之一:方剂血清靶成分



全 文 :·综述·
新概念药物的源泉之一:方剂血清靶成分△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西安 710032)  任 平  黄 熙
摘 要 分析了造成治疗学瓶颈的原因在于创制新药领域正面临的窘迫: “一元论”药学思想与“多元论”医学思想
的悖论 ,其出路之一在于经过数千年临床人体试验的中药复方。 提出新概念药物创制最有可能的源泉在于中药血
清靶成分。新概念药物的重要创新在于多成分的多靶点作用 ,与疾病多环节的病因病理相吻合 ,因此疗效较化学药
品要好 ,即医学与药学的“多元论”思想的一致。详细论述了中药血清靶成分、新概念药物的定义、科学依据、可行性
及其意义。
关键词 新药 多元论 方剂
  创制现代新药 (本文主要指相对中药而言的西
药 )领域正面临空前的窘迫: 1)投资快速增长 ,而新
药出现则日益缓慢 ; 2)耗费了巨资进行临床前药理
研究 ,却常难逾临床评价这一“金”关 ; 3)即使闯过了
“金”关 ,也常因毒副作用 ,或因为药物反应差等因
素 ,使 40% ~ 45% 的接受治疗人群的药物疗效不
满意 [1 ] ; 4)许多药学基础研究热潮因难过“金”关而
逐渐被冷却 ; 5)长期治疗使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上述
窘迫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现代疾病谱克敌制胜的
战略性武器 (药物 ) ,而其根源在于“一元论”药学思
想与现代疾病谱病因病理的“多元论”相背离。 摆脱
困境的有效出路可能源自于中医药理论“多元论”哲
学内涵及其中药复方 ,后者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不清
楚方剂的临床疗效究竟是由进入体内的什么化学成
分所引起的 [2 ]。
现在国内外约 30篇文献对此作了有益的探
讨 [3, 4 ]。以此为基础 ,笔者提出:中药血清靶成分可能
是 21世纪具有我国特色的新概念药物的源泉。
1 中药血清靶成分的定义及其药学思想
1. 1 定义: 中药血清靶成分—— 方剂 ,从胃肠道吸
收入体内 (循环血、组织和器官 )的与母方效应相关
的原有组分或新成分 ,其药效基本上等于母方疗效。
根据方剂药味的多寡 ,靶成分大多由 2个以上的成
分组成 ,但针对母方某一药效 ,也可以是一个成分。
1. 2 “多元论与整体观”的药学思想:现代西药均是
结构、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学成分 ,虽然药效及其
作用原理清楚 ,但作用相对单一 (主要是针对方剂多
成分较多作用而言 ) ,进一步增加疗效呈现瓶颈现
象。从哲学上分析 ,这是“一元论”药学思想 ,与疾病
的多因素、多环节发病机制相悖。 与其相反 ,靶成分
来源于方剂 ,其组方的哲学思想胜出一筹:共出一药
中的多成分及其多作用 ,如组方精妙 ,与疾病的多环
节、多因素的病因病理吻合 ,就能发挥相对好的疗
效 [2 ]。这就是靶成分所体现的方剂多元论药学思路。
同时方剂是从中医整体来辨证施治的 ,蕴含着多元
性的整体论思想。经典名方多由两味、数味和十数
味、甚至几十味药物组成 ,常有严谨的君臣佐使配
伍 ,这种配伍科学合理性常与临床疗效相一致 ,同时
也应当与靶成分的优良性相关。
2 新的药学思想呼之欲出
单体药物导致治疗学瓶颈 ,也迫使人们寻找与
单体相反的复方药物。如源自于中药方剂的银杏叶
提取剂在欧美市场作为新药的畅销 [ 5] ,治疗艾滋病
用鸡尾酒混合疗法 ,典型的中药大复方柴苓汤首次
作为 FDA的认可药物 [ 6]。这些初步的多成分复方
新药标志着尚在孕育中的“多元论”新的药学思想即
将脱颖而出。其与传统的一个单体成分组成的西药
相比 ,主要特征便是由多成分组成一个药。
3 方剂科学研究的关键
创制中药血清靶成分的前提是方剂的科学研
究。 目前存在着四大障碍 [2 ]: 1)制剂落后 ; 2)复方药
效物质不明 ; 3)有效但没有说服力强的临床疗效的
科学数据 ; 4)证本质不清楚。 其中障碍 2是所有难
题的关键。
有人认为复方进入体内成分不能或难以定性定
量 ,更不用说其药动学 ( PK)了 ,因为方剂化学成分
太繁杂、低微、不清楚和不能代表母方的效应 [2, 3, 7 ]。
这就使得中药没有药动学 ,药效学处于幼稚状态: 不
·63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8期
Address: Ren Ping, Xijing Hospi tal of Four th Mili 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 an任 平 女 , 37岁 , 199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 ,获硕士学位 ;现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 ,从事证本质和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动力学研究 9年 ,获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获军队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 ,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 17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No. 39670865, 39870932, 39770886
知道方剂的什么化学成分作用于机体? 因为认为方
剂进入体内的成分难以测定 ,因此就用非血药浓度
法研究复方药动学 ,回避了测定复方进入体内浓度 ,
因而无法解答上述难题 ,以服用复方后的含药血清
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 ,即所谓的中药血清药理学 ,避
免了未被吸收成分对药效干扰的假象 ,但仍未涉及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本质。
4 方剂进入体内成分能定性定量
1986年田中茂等人用三维 HPLC和气-质联用
仪成功地定性定量了患者口服三黄泻心汤血中大黄
酸。 1989年 Kano[3 ]研究表明:大鼠口饲甘草附子汤
后 ,血中有紫外吸收的物质测到了桂皮酸和 6 E, 12
E-十四碳二烯-8, 10-二羟 -1, 3-二醇两种成分 ,他们
首次用实验证明方剂吸收入体内成分是能够测定
的。以此为依据 , 1991年我们提出了“证治 PK”假
说 ,并以此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首先从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论述了不仅是方剂血清成分而
且他们的 PK均是能够研究。目前该假说已发展和
完善为六要素 ,即复方进入体内成分: ( 1)能定性定
量 ; ( 2)与母方效应相关 ; ( 3)数目有限 ; ( 4)之间存在
药动、药效相互作用 ; ( 5)能产生新生理活性物质 ;
( 6)能被证机体独特地处置 [8 ]。其中前 3个要素是探
明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研究方剂 PK的先决条件。
至今我们及其许多国内外学者分别用二维、三维
HPLC和液质联用仪等 ,定性定量了甘草芍药汤、川
芎复方等服用后血中的甘草次酸、大黄酸、阿魏酸等
成分及其药动学。足够的理论与实践证据 [2~ 4, 7~ 16 ]表
明方剂进入体内成分能够定性定量 ,这就为创制中
药血清靶成分铺平了道路。
数目相对有限是阐明方剂药效物质、创制中药
血清靶成分的关键和基础。 因此我们在长期实验证
据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方剂血清成分
谱”概念 [ 17] ,坚持数目相对有限观点 [7, 8 ] ,这是指方
剂吸收入血中能被测到、且能诱导母方药效的化学
成分数目是相对有限的。相反 ,如果吸收入血中成分
数目如同体外制剂一样繁多 ,要阐明方剂药效物质
基础和创制中药血清靶成分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上 ,
这个问题不解决 ,就可能使国家正投入巨额经费资
助的方剂药效物质及其 PK研究难以获得理想结
果。数目相对有限的理论依据如下:中药大部分成分
极其低微 ,吸收入循环血、平均分布后已很难测出 ;
煎煮时一些成分不能溶出 ;口服时仅部分吸收。
我们运用 HPLC、紫外、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
等仪器 ,分别测定了大鼠、犬、兔和人服用川芎复方、
甘草复方后吸收入血中的川芎嗪、阿魏酸、芍药苷、
原儿茶醛、丹参酸、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 ,并研究
川芎嗪、阿魏酸、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的 PK。 如上
所述 ,川芎方剂配伍引起 PK参数明显变化 ,川芎嗪
和阿魏酸的 PK被证状态明显影响。我们以冠心 Ⅱ
号为工具 ,测定出制剂成分谱的数目有限 ,而血清成
分谱仅测定出川芎嗪、阿魏酸、丹参素、原儿茶醛和
芍药苷等 9种成分。另发现大鼠服用川芎方剂后血
中出现新成分 ,为川芎嗪的代谢产物。我们还证明健
康和冠脉狭窄犬 (心血瘀阻模型 ) iv大川芎复方后
出现血药时曲线的双峰现象 ,模型犬双峰明显高于
健康犬 ,其中第二峰浓度与母方急性血流动力学效
应相关。 这为方剂进入体内成分与母方效应相关提
供了证据。 上述工作 ,用证据支持证治 PK六要
素 [8, 18, 19]。 Homma领导的实验室的多年工作支持
“数目相对有限” [20 ]。西安医科大学药学院庞志功教
授 10余年工作均支持证治 PK六要素 [21 ]。 文献证
明方剂进入体内成分与母方效应相关 [ 3, 4, 7, 8]。
一个经典名方 ,如治疗冠心病确有良好疗效的
冠心 Ⅱ 号等 ,其植物化学、药效、临床等的前期性
工作充分 ,并且能够证明这个方剂进入体内的成分
能够测定和其成分数目相对有限 ,这就为创制中药
血清靶成分奠定了基础。
5 新概念药物的研究模式
5. 1 新概念药物定义:新概念新在“多元论”药学思
想与医学思想的一致性。 其多成分的多靶点作用与
现代疾病谱的多环节病因病理相吻合、协调。该药全
部由中药活性成分组成 ,与母方在体内靶成分相一
致。 其特点是: 既秉承了经典名方的中医精华 ,又借
鉴了全部相关学科的现代研究成就。没有传统药材
的农药、重金属、细菌等污染 ,有利于保护植物多样
性及其生态环境 ,便于剂型改革及多途径给药 ,适合
进行该新药的治疗药物监测 ,因而带来中医与西医
的药物治疗学革命。 由于用成分清楚的复方新药进
行研究 ,能够阐明复方的药物分子作用于机体 (药效
学 )及其机体如何作用于复方药物分子 (药动学 )的
原理 ,从而显著地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
5. 2 研究模式:服用经典名方后 ,采用液相色谱 -质
谱-质谱联用与气 -质联用仪、多种高效液相色谱等
仪器 ,确定方剂血清成分谱 (方剂进入血清成分的结
构、数目及其分布的状态 ) ;在成分谱内 ,以母方的某
一 (些 )效应为指标 ,研究单体与母方效应的关系 ,确
定与母方效应相关的靶成分 ,单体所用剂量等同于
母方中的含量 ,实验采用在体方法:如采用离体实
·63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8期
验 ,用服方剂后的含药血清 ,并与方剂提取剂直接加
入对照 ,直接加入的剂量需要通过上述实验结果精
确换算。研究靶成分的药动学与药效的关系 ,特别是
研究靶成分多靶点效应及其与多环节病因病理的相
关性 ,并进行靶成分的治疗药物监测 ,然后将靶成分
发展成新概念药物。主要涉及到植物化学、药理学、
药物分析和合成化学等多学科技术 ,尤其是需要高
精尖分析仪器的切入 ,最关键的难题是血清样品预
处理方法和某些天然分子的工业化合成。
6 新概念药物的意义
将中药复方靶成分创制成新概念药物 ,将打破
现代疾病谱的治疗学瓶颈 ,把防治世界难治性疾病
提高到一个新的理想水平。 多元论新药使难治性疾
病病人在病理指标和生活质量两方面得到显著改
善 ,病死率大为降低。 毫无疑问 ,新概念药物将对现
代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产生非常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Lacombe P S, Vicente J A G, Pag es J C, et al . Drugs , 1996,
51( 4): 552
2 黄 熙 ,任 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7, 17( 9): 515
3 黄 熙 ,蒋永培 ,臧益民 ,等 .中草药 , 1995, 26( 10): 546
4  Huang X, Jiang Y P, Wen A D, et al . Ch in J In tegr Tradi
West Med , 1995, 1( 4): 297
5 陈 修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6, 16( 7) : 387
6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编辑部 .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
1993, 15( 3): 35
7 黄 熙 ,陈可冀 ,任 平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7, 22( 4): 250
8 黄 熙 ,任 平 . 中医杂志 , 1997, 38( 12): 745
9  Homma M, Oka K, Taniguchi, et al . Biom ed Chromatogr,
1997, 11( 3): 125
10  Qiu F, Komatsu K, Saito K, et al . Biol Ph arm Bul l, 1996, 19
( 11): 1463
11 黄 熙 ,任 平 ,张 莉 ,等 . 中草药 , 1999, 30( 3): 175
12 White L M , Gardn er S F, Gurley B J, et al . J Clin Ph armacol,
1997, 37( 2): 116
13  Li C, Homma M , Ohkura N. Ch em Pharm Bull Tok yo, 1998,
46( 5): 807
14  Muto R, Mo tozuk a T, Nakano M. Yakugaku-Zas shi , 1998,
118( 3): 79
15  Li C, Homma M , Oka K. J Chromatog r B Biomed Sci Appl,
1997, 693( 1): 191
16  Li C, Homma M, Oka K. Biol Pharm Bull, 1998, 21 ( 12):
1251
17 黄 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1999, 20( 4): 277
18  Huang X, Ren P, Wen A D, et a l. Word J Gast roen tero,
2000, 6( 2): 171
19  Huang X, Zang Y M, Wang Y M, et al . Am J Chin Med,
1996, XXIV ( 2): 169
20  Homma M, Oka K, Nii t suma T, et al . Lancet , 1993, 341
(19): 1595
21 庞志功 ,汪宝琪 .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 1997, 18( 3): 417
( 1999-09-27收稿 )
植物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4)  赵杨景
摘 要 简介生态生物化学中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和应用概况。论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栽培研究中的重
要性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化感作用 药用植物 栽培 应用
  生态系统的调控过程是相互促进 (相生 )或相互
抑制 (相克 )的协调过程 ,生态系统的化学调控是指
生物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在生物体之间传递信
息并导致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
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1 ]。
1 研究概况
1. 1 概念:植物化感作用 ( Allelopa thy )是指一个
活体植物 (供体植物 )通过地上部分 (茎、叶、花、果实
或种子 )挥发、淋溶和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
某些化学物质 ,从而影响周围植物 (受体植物 )的生
长和发育 [2 ]。这种作用或是互相促进 (相生 ) ,或是互
相抑制 (相克 )。从广义上讲 ,化感作用也包括植物对
周围微生物和以植物为食的昆虫等的作用 ,以及由
于植物残体的腐解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自然界中
广泛存在着这种作用 ,所以近 20年来它已成为一
个逐渐被世界各国科学家重视的新研究领域: 生态
学和生物化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生态生物化
学。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8期       · 附 1·
Address: Zh ao Yang jing, Ins ti tu te of M 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 Chines e Acad 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
lege, Beijing赵杨景 研究员。 196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 (现中国农业大学 )土壤农业化学专业。从事植物与其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20余年。近十几年先后主持或参加了西洋参、人参、地黄、甘草、薏苡等 10多种药用植物栽培研究 , 1996年开始研究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 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项 ,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 50余篇 ,参编《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