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0例疗效观察



全 文 :表 2 火把花根治疗组疗效与 IgAN病理类型的关系 (例 )
临床类型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Ⅰ 12 6 5 1
Ⅱ 24 8 12 4
Ⅲ 15 2 8 5
Ⅳ 9 2 2 5
合 计 60 18 27 15
表 3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 )
火把花根组 60 18 27 15 75. 0
雷公藤组  34 8 17 9 73. 5
病的中草药制剂 ,火把花根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能
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渗出 ,抑制增生 ,具有较
强的免疫抑制剂的效应。 Ig A肾病的病理特征是以
肾小球系膜区有 Ig A或以 Ig 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
沉积及局灶节段或弥漫性系膜增生为特征表现 [4, 5 ]。
因此 ,我们选用火把花根片治疗 IgAN取得较好疗
效 ,总有效率为 75. 0% ,与雷公藤多苷片 (总有效率
为 73. 5% )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 P> 0. 05)。 本研究
还发现 ,火把花根片疗效与 Ig AN的临床和病理类
型有关 ,从临床类型看 ,无症状性尿异常疗效最好 ,
而肾炎综合征疗效最差 ;从病理类型看 ,Ⅰ ~ Ⅱ级疗
效优于Ⅲ ~ Ⅳ级 ,病理损害越重 ,疗效越差。
火把花根片治疗的 60例疗程中仅 2例出现轻
度白细胞减少 ,而雷公藤组疗程中发现白细胞减少
3例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升高 ) 2例 ,停经 3例 ,
脱发 1例。表明与雷公藤多苷片相比 ,火把花根片有
“低毒”的优势。
火把花根片是治疗 Ig A肾病的一种高效低毒
的中草药制剂 ,能否取代疗效不可靠且副作用大的
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 ,更广泛地治疗各种肾小
球肾炎 ,需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 黎磊石 ,李 莉 ,刘志红 . 我国系膜 Ig A肾病 [ J] .中华肾脏病
杂志 , 1989, 5( 1): 49.
[2 ] 刘志红 . 原发性系膜 Ig A肾病 [ 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
志 , 1993, 2( 1): 99.
[ 3] 毕增祺 ,李学旺 ,何祖根 ,等 . Ig A肾病 40例临床病理分析 [ J].
中华内科杂志 , 1984, 23( 3): 136.
[ 4 ] 李 晖 ,陈庆荣 ,董德长 . 雷公藤治疗 Ig A肾病的疗效观察
[ J ].上海医学 , 1993, 16( 4): 223-224.
[5 ] 王旭翔 ,程晓霞 ,王永钧 ,等 . 112例 IgA肾病患者的病理特点
和临床分析 [ J] .浙江医学 , 2000, 22( 3): 155.
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0例疗效观察
康景华⒇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  300052)
中图分类号: R285. 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9 0826 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病 ,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为中
老年常见病之一 ,在脑卒中的预防、治疗方面值得高
度重视。 近 3年来 ,我们运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0例 ,收到较好效果 ,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均为门诊病人 ,年龄 45-65岁 ,平均年龄 51
岁 ,病程 5d-10年。其中合并高脂血症 15例 ,糖尿病
8例 ,高血压病 10例 ,冠心病 10例 ,脑动脉硬化 25
例。所有病例均经脑多谱勒 ( TCD)检测明确诊断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选择病
例除外眼、耳、鼻所致的眩晕。
1. 2 诊断与病例的选择: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
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
有关诊断标准辅佐诊断。 凡符合中医辨证肝阳上亢
型 ,结合 TCD检测综合考虑 ,纳入应选病例。 临床
症状 ,体征:眩晕耳鸣 ,头痛且胀 ,每因烦恼或脑怒而
头晕、头痛加剧 ,面时潮红 ,急躁易怒 ,少寐多梦 ,口
苦 ,舌质红 ,苔黄 ,脉弦等证候。
1.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 ;
所有病例治疗前均应用美国产 TC2020超声经颅
TCD诊断仪检测 ,测定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 ,经
·826·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9期
⒇ 收稿日期: 2001-03-08作者简介: 康景华 ( 1947-) ,女 ,河北省易县人 ,中医副主任医师 ,学士学位。 1970年从事医务工作。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Tel: ( 022)
27816110-2435
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 ( LV A、 RVA)、基底动脉 ( BA )
血流动力学情况。 疗程结束后 ,复查以上各项指标。
1. 4 治疗方法: 平肝潜阳为主 ,兼以滋肾清火化瘀
熄风 ,以天麻钩藤饮为基本方。处方:天麻 9 g ,钩藤
25 g (后下 ) ,石决明 24 g ,山栀子 9 g ,黄芩 9 g、川
牛膝 9 g ,杜仲 9 g、桑寄生 15 g ,夜交藤 15 g ,赤芍
10 g ,川芎 15 g ,丹参 30 g。每日 1剂 ,水煎取汁 300
m L分 2次服。连续服药 2周为 1个疗程 , 4个疗程
后评定疗效 ,并随访 1年。
1. 5 疗效评订标准: 症状、体征消失 , TCD指标检
测正常 , 1年内无复发者为痊愈 ;症状、体征有明显
好转 , TCD检测指标较前有显著改善 , 1年内有 2
次以下发作者为显效 ;症状、体征改善 , TCD指标改
善不明显 , 1年内有 2~ 10次发作者为好转 ;症状、
体征无改善 , 1年以内发作 10次以上者为无效。
2 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 30例 ,经治疗痊愈 4
例 ,显效 5例 ,有效 15例 ,无效 6例 ,总有效率
80% ,说明该药对缓解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
的发作性眩晕症确有疗效 (见表 1)。治疗前椎-基底
动脉平均流速低于健康人指标 ,治疗后双侧椎动脉
血流速度明显增高 ( P < 0. 01或 0. 05) ,基底动脉血
流速度也有升高 ,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见
表 2)。
表 1 用药前后临床体征变化 (例 )
例数 眩晕 耳鸣 头痛 易怒 面部潮红 口苦 舌红 苔黄
治疗前 30 30 20 20 26 24 20 25 28
治疗后 30 6 9 8 5 6 8 20 18
表 2 用药前后 VA、 BA平均流速 ( cm /s)
例数 BA LVA RVA
治疗前 30 27. 13± 3. 23 23. 2± 2. 53 23. 53± 1. 92
治疗后 30 29. 36± 5. 52 25. 2± 4. 02* 26. 43± 4. 14* *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 05 * * P < 0. 01
3 讨论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发作性眩晕症是临
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的病因、病理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颈椎病造成椎基底动脉痉挛、缺血所致 [1 ] ,是脑卒中
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祖国医学认为 ,肝阳上亢型眩晕大都因为素体阳
盛 ;或肾阴素亏 ,不能养肝 ,肝阴不足 ,水不涵木 ,木少
滋荣 ,于是“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素问·
调经论》 ) ;或长期忧郁恼怒 ,气郁化火 ,风阳升动 ,无
以制约 ,大怒伤肝 ,血随肝气上逆 ,“使人薄厥” (《素
问· 生气通天论》 )。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 眩晕门·
华岫云按》说: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头为诸阳之首 ,
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 ,非外来之邪 ,乃
肝胆之气上昌耳 ,甚则昏厥跌仆之虞”。肝阳上亢型眩
晕风阳上亢是其标 ,肝肾阴虚是其本 ,阴虚阳亢是其
主要病机。治宜平肝潜阳为主 ,兼以滋补肝肾 ,清肝泻
火。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既有平肝潜阳之天麻、
钩藤 ,亦有引血下行之牛膝 ,既有滋补肝肾之寄生、杜
仲 ,又佐清肝泻火之黄芩、栀子。活血之川芎乃血中气
药 ,化瘀之丹参虽活血而又养血 ,配伍组合以平肝潜
阳、清肝补肾化瘀以熄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中老年人常见疾患之一 ,
但 CT、 MRI(核磁共振 )检查阳性率却较低 ,而 TCO
检测对脑椎基动脉血的诊断、定位预后判断提供了
客观依据 ,指导早期治疗 ,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
要价值 [2 ]。为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临证时我们将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 ,凡眩晕病人均做 TCD检测 ,对符合
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又具备肝阳上亢型眩晕的
30例患者 ,运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治疗。能明显
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自觉症状 ,缓解眩
晕发作 (有效率 80% )。 患者用药后椎动脉、基底动
脉的血流速度的改变证明 ,该药有助改善椎 -基底动
脉的供血不足。 从表 2可见 ,用药前病人的脑椎 -基
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值 ,而用药后均有
所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意义 ,提示该药有改善
脑血流速度的作用。因观察病人较少 ,临床症状的改
善与 TCD检测是否成正相关 ,有待深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 1 ] 卓 健 ,丁露茜 ,曾道华 .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临床表现
[ J] .中风与神经杂志 , 1994, 11( 5): 307.
[ 2 ] 郭红敏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测及评价
[ J] .卒中与神经疾病 , 2000, 7( 1): 54.
·82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