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全 文 :取 ,但这一方法费用远高于 LLE法。其它各种在线
的处理技术大都需要专门的装置 ,在药动学研究需
对大批量样品处理时则实验费用显然太高。
胶束荧光技术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能
聚集形成胶束 ,刚性荧光分子在胶束中形成分子探针
而起到增溶、富集和增敏的技术 ,能够提高测定的灵
敏度 ,除此之外 ,还有设备要求不高的优点 ,但需多步
提取 ,并通过大量实验选择表面活性剂。有报道曾设
计乌头碱-胶束荧光分子模型和磺胺甲基异 -胶束
荧光分子模型均未获成功 [ 15]。薄层分析作为一种中
药血样本预处理方法具有提取后干扰物质少的优点 ,
但操作繁琐、时间长、常使用有毒的有机试剂等。
水浴法作为一种新方法 ,尚有待进一步开发 ,但
它提示人们要重视中药成分中兼有水溶性的成分 ,
诸如甘草甜素、芍药苷等相当一部分可溶于水、热水
或沸水中 ,符合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规
律。笔者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推测 ,对那些极性较强
的植物药成分 ,水可能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同时 ,这
一方法与中药传统的服用高温水煎液的实际情况相
一致 ,且可多成分一次提取。因此 ,此法可能更接近
方剂进入体内的有效成分作用情况 ,可能更为适合
方剂的血样预处理。步骤简单、无毒、价廉 ,同时大批
量处理无乳化现象 ,无需特别设备 ,这是该法突出的
优点 ,作者认为进一步研究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2 意义: 血样预处理方法是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动学是一门借助先进仪器设
备 ,利用动力学原理和方法 ,用数学模型反映药物在
体内经时过程的一门定量化科学 [16 ]。 血药浓度法的
贡献在于提供了较为精确而严谨的研究方法。中药方
剂血样本是一复杂体系 ,预处理乃是将其“白化”的过
程。因此 ,改进预处理方法可能使更多的有效成分得
到研究 ,特别是有关中药体内成分谱和靶成分的研
究 [17 ] ,从而有助于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黄教成 .药学学报 , 1987, 9( 2): 31
2 庞志功 ,汪宝琪 .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 1997, 18( 3): 417
3 潘国宇 ,刘晓东 . 中草药 , 1998, 29( 9): 462
4 黄 熙 ,任 平 ,张 莉 ,等 . 中草药 , 1999, 30( 3): 175
5 黄 熙 ,陈可冀 . 中医杂志 , 1997, 38( 12): 745
6  Yukihi ro O, Mamora N, Hiroyuki K, et al . Yakugaku Zasshi ,
1990, 110( 1): 77
7  Rie M, Takeshi M , M asahi ro N, et al . Yukugak u Zasshi ,
1998, 118( 3): 79
8 汪宝琪 ,庞志功 ,曹治权 . 西安医科大学 , 1993, 14( 3): 226
9 庞志功 ,汪宝琪 ,张 清 . 分析化学 , 1993, 21( 12): 1417
10 汪宝琪 ,庞志功 ,朱慧勤 . ’ 92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全国药物分
析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 .北京:中国药学杂志社 , 1992: 208
11 庞志功 ,汪宝琪 ,李生有 .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 1993, 1( 4): 346
12 M asato H, Ki taro O, Tad ashi Y, et al . Anal Bioch em, 1992,
202: 179
13  Masato H, Ki taro O, Chizu T, et al . Biome Chromatogr,
1997, 11: 125
14 黄 熙 . 第三届生命科学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 西
安 . 1998: 94
15 汪宝琪 ,庞志功 . 西北药学分析杂志 , 1993, 8( 2): 90
16 黄圣凯 .药代动力学 . 南京:南京药学院出版社 , 1980: 3
17 黄 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1999, 20( 4): 277
( 1999-11-24收稿
2000-04-07修回 )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16)  庄晓蕾  张秀清 于树宏 王 刚* *
摘 要 利用红豆杉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就近年来在红豆杉
细胞培养及紫杉醇生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论述 ,主要包括代谢机制、细胞培养条件、代谢调节等几部分 ,其
中着重介绍了促进紫杉醇代谢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紫杉醇 细胞培养 关键酶 前体 诱导子
  紫杉醇 ( pacli tax el ,商品名为 Taxol )是存在于
红豆杉科红豆杉属 ( Taxus L. )植物中的一种四环
二萜酰胺类化合物 [1 ] ,由于其对癌症的独特疗效而
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随着对紫杉醇需求的日益增加 ,
仅靠从红豆杉树中直接提取已不能满足目前的需
要 ,因此 ,对其他途径的开发就显得尤为必要 ,细胞
培养就是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利用离体培养的
红豆杉细胞生产紫杉醇 ,一方面能加强对红豆杉野
·794·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Address: Zh uang Xiaolei , College of Li fe Scienc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庄晓蕾 女 , 24岁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培养和次生代谢研究。
* * 联系人△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300162
生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一方面又大大缩短
供需间差距 ,并且细胞培养繁殖率高 ,培养条件易于
优化和控制 ,产物较易分离 ,从长远来看 ,这是解决
紫杉醇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
紫杉醇是具有细胞毒的次生代谢产物 ,红豆杉
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很难大量合成 [2 ] ,若要大幅
度提高细胞中紫杉醇含量 ,进行其生物合成的代谢
调控将是决定性的措施。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
是产物形成、运输、贮藏、循环、降解之间动态平衡的
结果 ,只有详细了解其代谢途径、中间代谢酶以及调
节手段等 ,才能达到有效调控代谢、促进紫杉醇大量
合成的目的。 笔者简要论述近年来红豆杉细胞培养
中在紫杉醇代谢机制及生产方面的研究状况。
1 代谢途径
1. 1 主链: 1992年 , Zamir等 [3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
发现紫杉醇由甲羟戊酸经异戊二烯途径衍生而来。
它与其他萜类一样 ,首先经历从焦磷酸异戊烯酯
( IPP)到 牛儿 牛儿焦磷酸酯 ( GGPP)的共同
途径 (图 1) ,然后 GGPP环化为一个紫杉烷类中间
体 ,经氧化、酰化反应 ,最终合成紫杉醇 [4 ]。
甲羟戊酸→ IP P→→ GG PP→①→ 4( 5) , 11( 12) -taxadiene→②→ baccatinⅢ
          ↓单萜                ↓
L→ Phe→β -Phe→ Phenylisoseriene→苯甲酰 CoA  ↙
                        denzoyltax ol
                       ↙    ↓
                     cephalomanine  t axo l
① -紫杉二烯合成酶 ② -细胞色素 P450氧化酶
图 1 紫杉醇代谢途径
  紫杉醇四环二萜骨架形成的第一步反应是由直
链烷类向环状萜类的转化 ;第二步是一个羟基化反
应。 1995年 , Croteau等确认二萜环化酶 (即紫杉二
烯合成酶 )催化 GGPP环化为紫杉二烯 ;同时还推
断依赖于 NADPH和 O2的细胞色素 P450氧化酶促
进紫杉二烯 [4( 5) , 11( 12) -taxadiene ]C-5位的羟
化 ,从而生成 5-hydroxy-4 ( 20 ) , 11 ( 12) -tax adi-
ene
[6 ]。 他们的研究结果恰好与 Koepp等一致。
Flemming等 [7 ]提出 bacca tinⅢ 就是紫杉醇的直接
前体 ,它的 C-13位羟基与侧链结合发生酯化反应
形成终产物—— 紫杉醇 ,该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
同。但近来对于紫杉醇的直接前体问题人们产生争
议。 Sriniv asan等 [8 ]发现 baccatinⅢ 主要存在于胞
质中 ,而紫杉醇在质粒中聚集。 当 baccatinⅢ 的合
成被抑制时 ,紫杉醇的合成并不受影响。 由此判断
baccatinⅢ 极有可能不是紫杉醇的直接前体 ,而是
它合成中的可逆分支路径 ,或者说不是紫杉醇唯一
的直接前体。 Ketchum等 [9 ]在最新报道中提出紫杉
醇的直接前体可能是 baccatinⅥ 或 13-acetyl-9-di-
hydrobaccatinⅢ ,并发现后者具有潜在的医疗价
值。 但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确证。
1. 2 侧链: 自从 1996年 Leete等报道紫杉醇的侧
链来自苯丙氨酸 ( Phe)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Phe经
桂皮酸合成侧链。 Flemming 等 [7 ]在实验中使用
Phe、β -Phe和苯基异丝氨酸 ( pheny lisoseriene) 作
为前体 ,发现均能结合到紫杉醇上 ,而桂皮酸却不
能 ,由此确认 Phe首先在氨基变位酶的作用下形成
β-Ph e, C-2位再发生羟化反应生成 pheny lisose-
riene。其苯甲酰部分与 baccatinⅢ 结合生成去苯甲
酰紫杉醇 (denzoyl taxo l) ,进而合成紫杉醇。
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的三环二萜骨架类前体分
子相对于紫杉醇来说较为丰富 ,且向培养基中加入
侧链前体能显著促进紫杉醇合成 [10 ] ,这说明侧基与
侧链的生物合成是十分重要的限速步骤。
1. 3 关键酶: 在紫杉醇代谢的关键酶中 ,尤以紫杉
二烯合成酶的研究较多 ,亦较为深入。 早在 1992
年 , Lewis等人就从太平洋紫杉 T . brev ifol ia 树皮
中得到了它的粗提液 ,经实验证实能够催化 GGPP
环化为 4 ( 5) , 11 ( 12) -tax adiene。 1995年 , Heza ri
等 [11 ]又从非洲红豆杉幼树中纯化到紫杉二烯合成
酶 ,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结构和性质。 该酶是一个单
体 ,分子量 7. 5× 105 ,最适 pH值为 8. 5,高于大部
分萜类环化酶。它与所有的萜类环化酶一样 ,也需要
二价金属离子来束缚底物中的阴离子焦磷酸基团 ,
辅助完成反应的离子化 ,它对 Mg2+ 的依赖性最强。
进一步研究发现 ,酶活性部位附近的 His和 Cys残
基极大地影响该酶活力 ,而 Arg残基在维持蛋白质
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紫杉二烯合成酶活性很低且
不受伤害诱导 ,当加入一系列生物或非生物诱导子
后 ,虽然紫杉醇含量有所提高 ,但此酶活性并未被高
水平诱导 ,因此它是紫杉醇合成中的重要限制因子
之一。目前 ,已成功克隆到紫杉二烯合成酶的 cDN A
片段 [5, 12 ] ,并获得了一个具活性的蛋白质。它能催化
由 GGPPi到 4( 5) , 11( 12) -tax adiene的反应 ,分子
量为 98 000,大于纯化的天然紫杉二烯合成酶。 但
至今还没有关于该 cDN A片段导入红豆杉细胞后
对紫杉醇含量影响的报道。
细胞色素 P450氧化酶也是紫杉醇代谢的一个重
要限速酶 , p H最适为中性 ,活性易被 CO抑制。 它
能够催化 4( 5) , 11( 12) -tax adiene羟化为 bacca tin
Ⅲ ,该反应需要 O2和 NADPH[6 ] ,是一个慢速反应。
·795·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细胞色素 P450氧化酶是紫杉醇合成中的又一重要限
制因子。
2 培养条件
自 Ch risten等 [13 ]首先报道利用红豆杉细胞培
养的方法生产紫杉醇以来 ,现已从多种红豆杉 (如
Taxus chinensis、 T . cuspidata、 T . brevi folia、 T .
candensis、 T . media、 T . baccata等 )的外植体诱导
出愈伤组织 ,实验中普遍发现树皮、幼茎等部位较易
诱导出愈伤。常用的培养基多为改良 B5培养基 ,它
较适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以后的培养 [14 ]。近期有报
道使用改良的 M S和 TA培养基能够维护细胞正
常生长 [15, 2 ]。 Gibson等 [14 ]发现最初外植体中紫杉醇
浓度并不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 ,且与后来的生长率
关系不大。培养过程中 ,细胞对于外界条件 (如细胞
起始密度、继代周期、温度等 )非常敏感 [16 ] ,它们细
微的变化直接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
Fet t-Neto等 [17 ]选用 B5、 SH、 M S、 SHN等几种
培养基同时培养红豆杉细胞 ,结果发现细胞在 MS
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慢 ,但紫杉醇产量却明显高于
其它培养基中的细胞。 因此 ,认为 MS培养基较适
于紫杉醇的合成 ,可以作为两相培养中生产培养基
的基础。
培养基中的糖浓度直接影响细胞干重和紫杉醇
产量。通过对细胞营养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发现细胞
继代后培养基中葡萄糖和果糖浓度快速上升 ,一般
在继代 6~ 7 d后达到高峰。由此说明 ,培养基中的
碳水化合物首先水解为果糖和葡萄糖用于吸
收 [18, 19 ] ,因此 ,果糖和葡萄糖可能较适于细胞的生
长 ,果糖能促进紫杉醇合成的某一限速步骤。高浓度
蔗糖能够促进紫杉醇的合成 [20 ] ,并且随着蔗糖浓度
的升高 ,细胞干重也相应增加 ,同时干鲜比由 1 /14
提高到 1 /7,但葡萄糖却不具该效应 [21 ]。
培养基中氮源的还原态和氧化态的相对含量对
细胞生长影响很大。 Fet t-Neto等 [ 18]认为细胞的生
长主要以 NO3 -作为氮源 ,而高浓度 NH4+ 则会抑制
生长。 高浓度的 NH4NO3可使细胞生长速率提高 1
~ 2倍 [ 31]。另外 ,气体的浓度与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
收关系密切 ,因而也相应地影响细胞的生长和紫杉
醇的合成。高浓度 CO2或乙烯均抑制细胞对钙的吸
收 ,而促进对磷的吸收。 Mirjali li等 [22 ]发现 , 10%
O2、 0. 5% CO2和 5 mol /L乙烯联合使用时 ,可显著
提高紫杉醇含量。
植物激素的种类及浓度对细胞的生长、代谢均
有很大影响。张宗勤等提出以添加 1. 0 mg /L N AA
及 0. 5 mg /L BA替代 2, 4-D效果较好 [15 ]。 K T和
6-BA单独使用均不能促进细胞生长 ,但 6-BA在缓
解褐变上有一定作用 [31 ]。 Fett-Neto等 [17 ]向培养基
中添加 0. 5 mg /L GA3 ,细胞生长量提高近 1倍。甘
烦远等认为提高激素浓度能有效缓解褐变。 更全面
地研究植物激素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将是有效提高
细胞产量的重要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 ,红豆杉细胞的生长周期中存在
两个紫杉醇分泌高峰 ,一个发生在转培后的延迟期 ,
另一个位于对数生长期后的静止期 [18, 23 ] ,由此可见
细胞的快速生长与紫杉醇的大量生产并不同步进
行 ,而呈现负相关 ,原因可能是: ( 1)代谢过程中碳利
用的分歧 ; ( 2)关键酶的低活性 ; ( 3)缺乏合适的贮藏
部位或运输机制 ; ( 4)产物降解失调 [18 ]。另外 ,由于
紫杉醇的微管聚合作用 ,能够明显地改变植物或动
物的细胞形态 ,因此对其自身的细胞生长也有影响。
针对紫杉醇合成的特性 ,有人提出使用两相法
来培养红豆杉细胞 [17, 23 ] ,以期缓解生长与生产之间
的冲突。 所谓两相法就是使细胞的生长和生产分别
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 ,以便使二者均能获得较好
的培养条件 ,目的产物在生产培养基中富集 ,不仅能
够提高产量 ,而且简化了后续处理工作。这是一个很
有前途的实验构想。此外 ,吴兆亮等 [24 ]采用植物细
胞培养-分离耦合技术生产紫杉醇 ,使用两液相培养
红豆杉细胞取得了一定成果 ,发现油酸、邻苯二甲酸
二丁酯是红豆杉细胞培养体系的良好的有机溶剂 ,
可将紫杉醇产量提高 3~ 4倍。 这种方法能够促使
代谢产物及时释放到胞外 ,进而被有机溶剂萃取、吸
收 ,从而减少对细胞生长的反馈抑制作用 ,同时也保
护产物免受分解 ,也是提高紫杉醇产量的一个关键
技术。
3 代谢调节
3. 1 前体饲喂:前体饲喂细胞一方面可通过增加底
物量来加快反应速度和提高产率 ,另一方面还能够
反馈抑制分支路径而促进反应顺利进行 ,有效提高
紫杉醇产量。
Fet t-Neto 等 [25 ]在培养中选用了多种前体:
Phe、苯甲酸、苯甲酰甘氨酸、 Gly、 Ser等 ,发现它们
不论在愈伤培养还是悬浮培养中均能显著促进紫杉
醇合成。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 0. 05 mmol /L苯甲酰
甘氨酸 ,紫杉醇产量可高达对照的 500% ,这是该
实验的最佳结果。另外 ,苯甲酸、 Phe的作用效果也
较好 ,愈伤培养中紫杉醇产量分别为对照的 4. 6
倍、 2. 25倍 ;而悬浮培养时 ,分别提高了 2~ 3倍、 1
·796·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 3倍。认为苯甲酸可能结合到紫杉醇的侧链上 ,亦
或提供苯甲酰基团 ,促使 C3侧链上 phenylisoseri-
ene发生酰化反应 ; Ser、 Gly能够进入莽草酸途径 ,
促进 Phe和苯甲酸的合成 ;苯甲酰甘氨酸也可水解
为苯甲酰和 Gly两部分 ,从而间接促进紫杉醇的合
成。
此外 ,余龙江等 [ 2]采用正交实验证实 Phe与乙
酸铵联合使用效果较好 ,二者的最适浓度分别为 10
和 5 mg /L。 乙酸铵能够进入甲羟戊酸途径并参与
紫杉醇母核基因的形成 ,而 Phe是侧链合成的前
体 ,因此它们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当 Phe与真菌
诱导物联合使用时 , Phe消耗增多、加快 ,细胞中紫
杉醇含量显著提高 [26 ]。
牛儿醇和蒎烯也是很有前途的前体添加物。
牛儿醇在培养基中可以转化为 GGPP[16 ] ;蒎烯是
单萜代谢过程中的关键产物 ,它的积累可反馈抑制
单萜合成 [ 2, 16] ,从而使紫杉醇合成有更充足的底物
源。但是它们水溶性差 ,极大地影响了细胞的吸收 ,
给应用带来一定难度。
前体饲喂虽然能够提高紫杉醇产量 ,但对细胞
生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27, 28 ] ,这方面的工作仍有
待进一步研究。
3. 2 添加诱导子: 紫杉醇是二萜类化合物 ,与植物
防卫系统对抗昆虫和病源菌侵袭产生植保素的合成
路径有部分重叠 ,诱导子能够通过刺激植物防卫系
统而促进紫杉醇的代谢 ,形成更有利的产物分布 ,同
时诱导产物分泌入培养基。
茉莉酮酸甲酯 ( methy l jasmona te )是植物次
生代谢中重要的信号传导物 ,也是一个非常灵敏的
诱导子。 Ketchum等 [9 ]在不同培养时间加入不同浓
度的 methy l jasmonate,发现均能促进紫杉醇合成 ,
只是增加量略有不同。其中 ,以继代培养 7 d后加入
100μmol /L 作用效果最为明显 ,产量可达 14. 4
mg /L。 Yukihito等 [29 ]的工作又进一步证实 methyl
jasmonate对紫杉醇有很强的增产作用 ,而对 bac-
catinⅢ 和 cepholamanine作用不显著。另外将茉莉
酮酸 ( jasmona te acid)、南瓜酸甲酯 ( methyl cucur-
bate)、同型茉莉酮 ( cis-ja smone)与之比较使用 ,发
现只有 jasmonate acid有一定作用。
花生四烯酸的诱导效果也较好 [30 ] ,浓度为 5
μg /g时即可将紫杉醇含量提高 9. 3倍 ,而 baccatin
Ⅲ 量不增加。花生四烯酸的这种特异促进作用在细
胞培养中十分重要 [8 ]。
一些生物或非生物诱导子 (如座线孢属、青霉菌
属、硫酸钒、 3, 4-二氯苯氧基胺等 )在提高紫杉醇的
产量的同时 ,能诱导紫杉醇向培养基中分泌 [31 ]。 元
英进等 [32 ]成功地应用真菌诱导子促进愈伤组织中
紫杉醇的生产 ; 50μg /mL的橘青霉菌丝提取物能
够显著提高指数生长期的细胞的紫杉醇产量 [33 ]。另
有报道红豆杉细胞与赤霉菌之间存在交互诱导效
应。经红豆杉细胞壁、细胞浆诱导后的赤霉菌对红豆
杉细胞生产紫杉醇能力的诱导作用显著增强。这主
要由于交互诱导增加了赤霉菌细胞壁水解物—— 相
关糖类的诱导作用 [34 ]。
迄今为止在红豆杉细胞的代谢机制和培养方面
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
础 ,但前景仍不容乐观。在紫杉醇的生产体系中存在
一个关键矛盾 ,即细胞增殖与产物积累间的冲突 ;并
且细胞生长状况及生产能力变化很大 ,难于控
制 [16, 21 , 19] ,极大地限制了培养工作。Bringi等 [23 ]提出
的在生长和生产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培养细胞 ,一方
面筛选出高产稳产的细胞系 ,另一方面调节细胞的
代谢能力 ,可望解决上述矛盾。
目前 ,虽然已有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小试、中
试 ,但离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主要
原因在于缺乏关于紫杉醇生产的基础研究。因此 ,今
后要进一步探讨影响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因子 ,促使
这一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早日走上工业高科
技化道路。
参 考 文 献
1  Srinivas an V, Pes tchanker L, Moser S, et al . Biotech Bioeng,
1995, 47: 666
2 余龙江 ,李 为 ,梅兴国 ,等 . 生物技术 , 1999, 9( 1): 4
3  Zamir L O, Nedea M E, Garneau F X. Tet rahedran Lett ,
1992, 33: 5235
4  Koepp A E, Hezari M , Zajicek J, et al . J Biol Chem, 1995,
270( 15): 8686
5  Wildung M R, Croteau R. J Biol Chem, 1996, 271: 9201
6  Hefner J, Rubens tein S M , Croteau R. Chem Biol, 1996,
( 36): 479
7  Flemming P E, Knaggs A R. He X G, et al . J Am Chem Soc
1994, 116: 4137
8  Srinivasan V, Ciddi V, Bringi J, et al . Bio tech Prog , 1996,
12: 457
9  Ketcum R E B, Gibson D M , Cro teau R B, et al . Biotech Bio-
eng, 1999, 62( 1): 97
10  Croteau R, Hefuer J, Hezari M , et al . Cur r Top Plant Physiol,
1995, 15: 95
11  Hezari M , Lewis N G, Croteau R. Archives Biochem Bioph y,
1995, 322 ( 2): 437
12  Lin X Y, Hezari M , Koepp A E, et al . Bioch em , 1996, 35:
2968
13  Chris ten A A, Bland J, Gibson D M. Proc Am Assoc Cancer
Res, 1989, 30: A2252
14  Gibson D M , Ketch um R E B, Vance N C, et al . Plan t Cell
Rep, 1993, 12: 479
·797·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15 张宗勤 ,杨建英 ,吴耀武 .西北植物学报 , 1998, 18( 4): 488
16  Hirasuna T J, Peatchanker L J, Srinivasan V , et al . Plant Cell
Tis s and Org Cul , 1996, 44: 95
17  Fet t-Neto A G, M elanson S J, Sakata K, et al . Bio Tech nol,
1993, 11: 731
18  Fet t-Neto A G, Zhang W Y, Dicosmo F, Biotech Bioeng,
1994, 44: 205
19  Wickremesinhe E R M , Arteca R N, J Plan t Ph ysiol, 1994,
144: 183
20 甘烦远 ,郑光植 ,袁丽萍 ,等 .植物生理学报 , 1997, 23( 1): 43
21  Ketch um R E B, Gibson D M. Plant Cell Tis s Org Cul, 1996,
46: 9
22  Mirjalili N , Linden J C. Biotech Bioeng, 1995, 48: 123
23  Bringi V , Prakash G. WO Patent 17121, 1993
24 吴兆亮 ,元英进 ,胡 萍 ,等 .中草药 , 1998, 29( 9): 589
25  Fet t-Neto A G, Melanson S J, Nicholson S A, et al . Bio tech
Bioeng, 1994, 44: 967
26  Dai Q L, Xingguo M ei, Lu Ming Bo. 华中理工大学 1997年研
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 1997: 170
27 李家儒 ,曹孟德 ,刘曼西 ,等 . 植物研究 , 1999, 19( 3): 356
28 甘烦远 ,彭丽萍 ,郑光植 . 云南植物研究 , 1996, 18( 4): 451
29  Yukihi to Y, Tabata H, Higashi Y, et al . Natu re Biotech ,
1996, 14: 1129
30  Ciddi V , S rinivasan V , Sh uler M J. Bio tech Lett , 1995, 17
( 12): 1343
31  Ch ris ten A A, Gibson D M , Bland J. US Patent 5019504, 1991
32 元英进 ,董 芳 ,韩金玉 ,等 .迎接 21世纪新的挑战——第七届
全国生物化工学术会议论文集 . 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 , 1996:
537
33 李家儒 ,刘曼西 ,曹孟德 ,等 . 植物研究 , 1998, 18( 1): 78
34 荆迎军 ,刘曼西 ,柯 铁 ,等 . 生物技术 , 1998, 8( 4): 21
( 1999-12-14收稿 )
药用植物发根培养及发根培养器△
广州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系 ( 510632)  徐明芳
摘 要 分析了发根培养技术生产次级代谢产物及发根培养器 (反应器 )在中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表明药用
植物发根培养的基础理论研究已远远超过了发根培养器的应用研究 ,而药用植物发根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的工
业化前景则主要取决于多功能发根培养器的研制成功。
关键词 发根培养 药用植物 发根培养器
   80年代后期 ,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领域中发展
起来一项发状根 ( hai ry ro ots)培养的新技术。它是
发根农杆菌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含有的 Ri-
质粒中的 T-DNA片段整合到植物细胞的 DNA
上 ,诱导出发状根 ,从而建立起毛状根培养系统。目
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中国
等都对中药植物和农用植物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发根
培养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验证明 ,毛状根培养系统具
有发根生长迅速、不需要外源性生长激素、生产次级
代谢物高和遗传特性稳定等特点 ,这是细胞培养和
一般器官培养所不能兼备的 ,因此 ,几乎所有双子叶
植物中由根部合成的次级代谢物大多数都可以用毛
状根来生产 ,为利用发根培养技术生产药用重要植
物次级代谢物 (如紫杉醇、抗疟疾青蒿素等药物 )及
食品天然色素、香精香料开辟了新的途径 [1 ]。然而利
用发根培养器对毛状根培养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发根
培养的基础研究 ,目前除日本、英国、南朝鲜等各国
研究人员在发根培养器方面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实验
研究外 [ 2~ 5] ,发根培养用于大规模生产药用植物次
级代谢产物并正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几乎为空白 ,
因此中药植物发根培养生产药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能否实现产业化 ,则关键取决于发根培养器的研制
成功。发根培养器已成为制约发根生物技术应用于
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关键因素 ,大规模植物发根培养
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迫在眉睫。
1 药用植物发根培养系统与次级代谢物生产
植物细胞培养的最大问题是培养中的细胞遗传
和生理的高度不稳定性 ,细胞间的不一致性 ,在培养
过程中高产菌株不能实现高产率 ,且易形成遗传变
异产生其他代谢产物 ,造成生长周期长 ,收得率低 ,
生产成本高 ,阻碍了其工业化的发展前景。然而 ,自
80年代后期国内外大力开展研究发根培养技术生
产次级代谢产物以来 ,由于发根处于器官化的分化
状态 ,这往往有利于次生代谢物的形成和积累 ,并能
够合成许多悬浮细胞所不能合成的物质 ,生理生化、
遗传特性也相当稳定 ,在医药行业受到广泛的重
视 [6 ]。目前已有不少的药用植物被诱导并产生了发
根 ,且次生代谢物的含量与植物细胞培养相比也大
大提高。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
·79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Address: Xu Mingfang ,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Jinan Universi ty, Guang zh ou徐明芳 副教授 ,博士后 , 199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获工学博士学位 , 1996~ 1998年在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博士后工作站专职研究两年 ,现任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系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生物反应器及其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和环境生物生物技术等。△本项目由广东省科学基金资助 ( NO: 98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