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lood Rheological Change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Guanxinshiertang

冠心病患者用冠心十二汤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全 文 :t e n t a n d t im e
.
K e y W
o r d s T
r a n s d e r m a l A b s o r p t io n H P L C G o u p i b a b u P la s t e r
冠心病患者用冠心+ 二汤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佳木斯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 1 5 4 0 0 )2
伊春市金山屯医院
赵锦程 来 张建华 张 明远 邢凤友
张 跃
摘 要 观察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用中药冠心十二汤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循环血中红细胞变形性
(R C D )
、 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 ( L F U )及红细胞膜电学 ( m e m b r a n e e le c t r ie i t y )变化 。 结果表明 , 患者
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 (加 h) 和红细胞刚性指数 (E lR )在治疗前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 红细胞膜 L F U 、
红细胞电泳率 ( E P M )也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 患者治疗后 加h 和 E R I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红细胞膜
L F U 和红细胞 E PM 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
关键词 冠心病 红细胞 冠心十二汤
我们自 1 9 9 4 年始采用中药冠心十二汤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 取得一定的临床疗
效 。 有资料表明心肌缺血者的红细胞变形能
力 明显下降 ,是加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重要
因素仁`」 , 因此 ,本实验主要观察了中药治疗前
后 患者循环血与红细胞变形性 ( r ed Cel de -
f o r m a b i l i t y
,
R C D )变化有关的几个 因素 , 并
探讨其变化的意义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实验分组 : 正常对照组 24 例 ,年龄 37 一
5 6 岁 ,平均年龄 50 . 2 岁 ; 患者组 37 例 , 年龄
3 6 ~ 6 8 岁 , 平均年龄 57 . 6 岁 , 诊断标准按
W HO 标准 , 且询 问病史 、 体检及辅助检查无
其它疾病 。 所采血液均为肘静脉血 , 正常对照
组均于晨起空腹时采血 ; 患者组分别于 治疗
前和治疗 30 d 时晨起空腹采血 。
1
.
2 实验仪器 : 成都 N X E 一 1 型锥板式血液
粘度计 , 江苏 S D Z 一 1 型 细胞 电泳仪 , F 一 4 0 0 0
型 日立荧光分光光度计 , 上海 7 2 1一分光光度
计 。
1
.
3 观察指标 : 血液标本置于 4 ℃冰箱保
存 ,于采血后 4 h 内进行检测 。 a) 红细胞压积
( h e m a t o e r i t
,
H C T )
: 离心力 1 5 0 0 0 9 ,微量毛
细管压积法 ; b) 高切变率 ( 2 3 0 5 一 ’ ) 下全血粘
度 切b h ) ; e )高切变率 ( 2 3 0 5 一 ` )下血浆粘度
(刀p ) ; d )红细胞刚性指数 ( e r y t h r o e y t e r ig id i -
t y i n d e x
,
E R I )
: 按公式 E R I = (刀b h一 刀p ) /刀p
x l /H C T 计算 ; e )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 ( e yr -
t h r o e y t e m e m b r a n l i p o id f l u id i t y
,
L F U )
: 荧
光 偏振法 , 激发波长 3 0 n m , 发射波长 4 24
n m
,按公式 p = ( I v 一 Ih ) / ( I v + Ih )求偏振度
( p ) ;按公式 : 亏一 ZP / ( 0 . 46 一 P )计算微粘度
(亏) ;按公式 L F U 一 ( 0 . 5/ p 一 1 ) / p 计算脂质
流动性 ( L F U ) ; f )红细胞电泳率 ( e r y t h r o e y t e
e l e e t r o p h o r e t i e m o b i l i t y
,
E P M )
: 电压 3 8 V ,
电流 1 . 5 m A , 10 % N a CI 琼脂盐桥 , 电泳介质
为 自身血浆 , 将红细胞稀释至 1 0 0 0 0 /m m 3 ,
45 0 倍镜下计数 20 个红细胞来回运动 3 拼m
所 需 时间 ( s ) ; g ) 红 细 胞 膜唾 液 酸 ( s i a l i e
a e id s
,
N A N A )含量 : 按秦德安等 B i o l s e h e 试
剂直接法测定川 。
1
.
4 数据处理 : 实验数据均用 ` 士 : )表示 ,
并采用组间 t 检验 。
2 结果
药论砒才.基学沙院篇公学多.医等
A d d r e
s s :
Z h a o J i n e h e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ph y s i o lo g y
,
J i
a m u s i M e d i
e a l C o l l e g e
,
J
, a乎 u s i __ _ 、 一赵锦程 男 , 1 9 6 4 年生 , 1 9就 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 , 获学 上学位 , 1 9 9 7 年获医学硕士学位 。 现任佳木斯理教研室副主任 、 讲师 。 近年来发表了“ 马桑内酷对大鼠大脑皮层突触体和脑片谷氨酸摄取 、 释放功能的影响 ”文 。 现主要从事中药药理研究 。
《中草药 》 1 9 9 8 年策 29 卷第 1 期
由表 1可见 , 患者组治疗前血 如 h 较正
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尸 < 0 . 0 1 ) , E R I 较正常
组显著升高护 < 0 . 0 01 ) , 治疗后血 加 h 较治
疗前显著降低 (尸 < 0 . 0 0 1 ) , E R I 较治疗前明
显下降 ( P < 0 . 0 0 1 ) 。
表 1 治疗前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和红细
胞刚性指数变化 ` 士: )
恻 瞥
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
(m Pa
.
s )
红细胞刚性指数
4
.
04土0 . 50 4. 86士0 . 61 铃 餐 4 . 17士0 . 48△△
3
.
82士0 . 47 4 . 74士0 . 52 普 . 4 . 01士0 . 36△△
* , 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 比较 户之瓦 06 1一一 -△△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 < 。 . 0 01红细胞膜 L F U 变化见表 2 。 患者治疗前
L F U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尸 < 0 . 0 0 1 ) , 治疗
后 L F U 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 P < 0 . 0 01 ) 。
表 2 治疗前后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变化 ` 士 、 )
对照组 -一 治疗前 治疗后
n = 24 n = 3 7 ” 一 3 7
荧光偏振度 0 . 0 67士 0 . 00 5 0 . 11 4士 0 . 0 10 0 . 0 76士 0 . 0 07
微粘度 0 . 3 87士 0 . 02 0 0 . 63 6士 0 . 0 22 0 . 4 26士 0 . 0 18
脂质流动恤 5 1 . 28 6士 1 1 . 6 63 5 8 . 4 37士 6 . 7 13一 7 5 . 35 8士 4 . 72 5△△
, , 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尸 < 。 . 0 01
△△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尸 < 。 . 0 01
从表 3 可发现 , 患者治疗前 E PM 减慢 ,
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尸 < 0 . 0 0 1 ) ,
治疗后红细胞 E P M 较治疗前明显加快 (尸 <
0
.
0 1 )
。 而红细胞膜表面 N A N A 含量未见 明
显改变 , 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后均无
显著性差异 (尸 均 > 0 . 0 5 ) 。
表 3 治疗前后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表
面唾液酸含 t 变化 ` 士 、 )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n = 2 4
n = 3 7
n = 3 7
红细胞电泳率
( s )
唾液酸含量
(雌 / 10 g RC )
24
.
7 2士 1 . 76 3 5 . 57士 4 . 3 3祷 价 2 6 . 45士 2 . 9 8△△
24
.
0 1士 0 . 14 23 . 9 2士 0 . 22 . 23 . 8 7士 0 . 31△
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 比较 , 尸 < 。 . 05 , , , 尸 < 。 . 0 01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尸 < 0 . 05 , △△尸 < 0 . 0 01
3 讨论
R C D 是影响微循环灌注的重要因素之
一 , R C D 降低时 , 可发生小血管阻塞 ,还可增
大临界管径的数值 , 通过逆转现象使冠脉阻
力增大 ,加剧心肌缺血性损伤图 。 冠心病患者
由于缺血性损伤所致的神经体液因素改变 ,
可使老化红细胞进入循环 , 导致循环血液中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加 h 和 E R I增高 。 老化红
细胞 内 A T P 缺乏 ,己A M P 浓度升高及红细胞
内高钙 , R C D 下降 , 红 细胞膜胆 固醇含量增
加川 ,脂质因 自由基增多而过氧化.s[ 6」, 膜内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与蛋 白质比例失常比 “ 〕 ,膜
高度有序排列的磷脂结构破坏 ,膜钙离子通
透性升高 , 导致红细胞膜 L F U 降低 , R C D 下
降 。 加之冠心病时血浆脂质含量升高 ,红细胞
E P M 下降〔 9〕 , 红细胞易发生聚集 , 促进微循
环障碍 , 加剧心肌的缺血性损伤 。 而反映红细
胞表面电荷的 N A N A 含量无显著变化也支
持红细胞 E P M 降低主要为血浆脂质含量 ,特
别是脂蛋 白含量的增加所致 l[ 。〕。
中药冠心十二汤 由首乌 、 丹参 、 白芍 、 熟
地等十二味中药组成 , 其中含有多味具有活
血化察 、 改善微循环 、 降血脂 、 抗氧化等作用
的药物 ,故使用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
显改善 ,治疗后 加 h 、 E R I 、 L F U 、 E PM 与治疗
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 且未见明显 的不
良反应 , 故认为冠心十二汤对冠心病的治疗
有一定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1 D o d d s A J
,
et a l
.
B r H e a r t J
,
1 9 8 0
, 4 4 : 5 0 8
2 秦德安 , 等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19 87 , 4 : 63
3 C h i e n S
.
A n n R e v P h y s io l
,
1 9 8 7
,
4 9
:
1 77
4 徐德选 , 等 . 心肺血管学报 , 29 9 1 , 一。 ( 4 ) : 5 0 1
5 C h a m b e r s D E
,
et a l
.
J M o l C e l l C a r d i o l
,
1 9 8 5
,
1 7
:
14 5
6 W
e r n s S W
, e t a l
.
C i r e u la t i o n
,
1 98 6
,
74
:
l
7 cS
o t t J A
,
et a l
.
C i r e R e s
,
1 9 8 5
, 5 6
:
7 2
8 M e e r s o n F Z
, e t a l
.
aB
s i e R e s C a r d i o l
,
1 98 2
,
7 7 ( 5 )
:
4 6 5
9 林克椿 ,等 . 细胞卑泳 . 生物物理学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
社 , 1 9 8 1 . 2 6 7
1 0 周穗瑜 . 中华血液学杂志 , 1 9 9 1 , 12 ( 1 1 ) : 60 8
( 1 9 9 6

1 2一 0 3 收稿 )
B l o o d R h e o l o g i e a l C h a n g e s i n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m e n t w i t h
G u a n x i n s h i e r t a n g
Z h
a o J in e h e n g
,
X i n g F e n g y o u
,
Z h a n g Y u e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p h y s io lo g y
,
Ji a m u s i M
e
d i
e a
l C
o ll e g e
,
Ji a
-
m u s i 1 5 4 0 0 3 )
A b s t r a e t C h
a n g e s o f
r e d e e ll d e f o r m a b i l it y ( R C D )
, e r y t h
r o e y t e m e m b r a n e l ip o i d f lu id it y ( L F U ) a n d
e r y t h
r o e y t e m e m b r a n e e le e t r ie i t y I n s y s t e ln ie v e n o u s b l o o d w e r e o b s e r v e d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w it h
C h i n e s e m e d i e i n e G u a n g x i n s h ie r t a n g (G X S E T ) in e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s e a s e
.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e
l
e v a t e d
h i g h s h e a r b lo o d v is e o s i t y ( n bh ) a n d e r y t h r o e y t e r ig id it y id e x ( E R I ) o f p a t i e n t s w it h e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w
e r e s ig n i f ie a n t l y r e d u e e d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
T h e ir e r y t h r o e y t e m e n i b r a n e L F U a n d e r y t h r o e y t e e le e t r o p h o r e t ie
m o b il it y ( E PM ) w
e r e a
l
s o m a r k e d l y l o w e r e d a s e o m p a r e d w i t h n o r m a l e o n t r o l
.
K
e y W
o r d s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R
e
d
e e
l l R h
e o
l
o g ie a l
e
h
a n g e s G
u a n x in s h i
e r t a n g
黄蔑水提液与己烯雌酚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广东医学院骨生物学研究室 (湛江 5 2 4 0 23) 李朝阳 ` 吴 铁 “ 黄连芳
梁念慈 莫 艾 李青南
摘 要 用 3 月龄去卵巢 s D 大鼠为模型 , 4 . 5 m g / L 己烯雌酚 ( d i e t h y l s t il b e s t o l i , D E S )和 1 k g / L
黄茂水提液 5 m L k/ g · id g ,每周 6 次 ,持续 12 周 , 胫骨近端不脱钙骨片测量 。 结果 :去卵巢组大鼠
的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增加 ,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骨质丢失 ( % T b . A r 一 68 % ) ;黄蔑水提液和 D E S
能有效防止去卵巢大鼠的骨丢失 ,效应相近 (与去卵巢组比较% T b . A r 分别 + 1 2 % 和 + 85 % ,两
个治疗组间 尸> 0 . 0 5 ) ,但作用机理不同 。 黄蔑水提液仅抑制去卵巢后的骨吸收 ,而 D E S 则同时抑
制骨吸收和骨形成 ,但以抑制骨吸收为主 。
关键词 黄蔑 己烯雌酚 卵巢切除术 骨质疏松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黄蔑 A s t ar g a l u s m e m bar n a c e u s 是最被
推崇的补气药之一 , 能 “ 补五脏诸虚 ” , 具有强
心 、 抗自由基 、 促进蛋白质合成 、护肝 、 增强机
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抗衰老和抗辐射
等作用 仁`一 ` 〕。 由淫羊蕾 、 黄蔑和 白术组成的复
方制剂能明显预防糖皮质激素所致的大鼠骨
质疏松阁 。 本实验旨在观察黄茂水提液对去
卵巢大鼠骨骼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药物 : 黄蔑水提液 : 由本院医药科技开
发中心用黄蔑制备成 1 k g 生药 / L 的水提
液 ,药材由广东湛江市药材公司提供 。 己烯雌
酚 ( d i e t h y l s t i lb e s t o l i , D E s ) : 为合成雌激素 ,
广东开平侨光联合制药厂 , 1 m g /片 , ( 9 1) 粤
卫药准字第 F 1 5 一 0 5 3 号 ,批号 : 9 1 1 0 0 4 。 盐酸
四环素 : 荧光标记物 , 上海新亚制药厂 , 0 . 25
g /支 , 批号 : 8 9 1 2 4 一 1 8 。 C a l e e i n ( U S A ) : 为荧
光标记物 。 戊巴 比妥钠 (化学纯 ) : 佛山市化工
实验厂 ,批号 : 8 60 90 1 。 乙醇 (分析纯 ) : 广西师
范学院化学试剂厂 ,批号 : 9 5 0 3 3 2 。 丙酮 (分析
纯 ) : 广州新港化工厂 ,批号 : 9 2 1 2 1 8 。 甲基丙
烯酸甲醋 : 北京化工厂 , 批号 : 9 4 0 1 1 7 。特殊骨
染料 ( O s t e o e h r o m e v i l l a n u e v a b o n e s t a i n ,
P o l y s e i e n e e s
,
I N C
.
U S A )

1
.
2 仪器 : 低速锯 ( B u e h l e r L T D . U S A ) ,半
自动图象数字化分析仪包括光镜和荧光显微
A d d r e s s
:
L i C h a
李朝 阳 1 9 8 5 年毕
,
oB
n e B i o l o g y L a b o r a t o r y
,
东 医学院医疗系 , (学士 )副
M e d i e a l C o lle g e
,
Zh
事骨质疏松的基础研 防治药物的研究 。药理学教研室△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N o : 3 9 4 7 0 3 6 7
《中草药 》 1 9 9 8 年第 29 卷第 1 期 。 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