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Sept.2013,33 (5):605-613 http://journal.gxzw.gxib.cn
DOI:10.3969/j.issn.1000-3142.2013.05.005
陈健辉,郭培国,李荣华,等.不同耐旱性大麦品种叶片发育的研究 [J].广西植物,2013,33 (5):605-613
Chen JH,Guo PG,Li RH,et al.Development of the leaves i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drought-tolerant barley[J].Guihaia,2013,33 (5):605-613
不同耐旱性大麦品种叶片发育的研究
陈健辉1,2,郭培国1,2,李荣华1,2,缪绅裕1,2,田长恩1,2,黄丽宜2
(1.广州大学 植物抗逆基因功能研究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06;2.广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006)
摘 要:选用耐旱性不同的两个大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两个大麦品
种的叶片发育可以分为幼叶萌发期、幼叶抽出期、幼叶生长期和叶片成熟期四个阶段,其中在幼叶萌发期,
叶片结构无明显差异。经PAS染色,从幼叶生长期开始,耐旱性弱的 Moroc 9-75,含淀粉粒的叶肉细胞
少,淀粉粒颗粒小;耐旱性强的HS 41-1,含淀粉粒的叶肉细胞多,淀粉粒颗粒大。遭受干旱胁迫后,两个
品种的植株长势明显较弱,叶片短而窄;表皮细胞角质层变厚,叶片中叶肉细胞变小,叶肉细胞胞间隙变
大,叶肉细胞破裂现象增多;PAS染色反应显示,含淀粉粒的叶肉细胞减少,淀粉粒颗粒变小或基本没有;
HS 41-1解体的细胞不如 Moroc 9-75多。因此,在光镜下,叶片结构的差异,特别是细胞含有的淀粉粒大
小与数量的区别,是植物对水分胁迫的一种适应;同时叶脉对植物刚性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大麦;耐旱性;叶片;叶脉;淀粉粒
中图分类号:Q94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42(2013)05-0605-09
Development of the leaves i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drought-tolerant barley
CHEN Jian-Hui 1,2,GUO Pei-Guo1,2,LI Rong-Hua1,2,
MIAO Shen-Yu1,2,TIAN Chang-En1,2,HUANG Li-Yi 2
(1.Guangzhou Key Laboratory for Plant Stress-Resistant Functional Gen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wo different types of drought-tolerant barley were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lamina structures.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the two types of lamina experienced 4stages,namely
germination stage,sprouting stage,growth stage and mature stage,and that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lamina structures in germination stag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barley.The method of PAS showed that at the ger-
mination stage,Moroc 9-75,less tolerant of drought,had fewer mesophyl cels rich in starch grains while the
starch grains were smal.In the same stage,HS 41-1,more tolerant of drought,had more mesophyl cels rich in
starch grains while the starch grains were big.Under drought stress,the two types of barley showed apparent weak
growth in height,with short and narrow leaves;the cuticles of epidermis cels thickened,the mesophyl cels of the
lamina became smaler,the intercelular space between mesophyl cels grew bigger,and more mesophyl cels
split;PAS showed that mesophyl cels with starch grains decreased in number and that starch grains became smal-
ler or disappear;more cels of Moroc 9-75broke down than those of HS 41-1.In conclusion,under optical micro-
scopes,the differences in lamina structures,especial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and the number of the starch grains
that the cels contained,were the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drought stress.Besides,the veins had great effects on the
hardening of plants.
收稿日期:2012-11-01 修回日期:2013-02-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640045);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85003)
作者简介:陈健辉 (1966-),男,广州市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形态和植物发育的研究,(E-mail)gzhubchjh@163.com。
Key words:barley;drought tolerance;lamina;vein;starch grain
干旱是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导致产量下降的主
要环境因子 (Guo et al.,2008)。多年来,人们对
干旱胁迫下作物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等方面进行
了较深入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会降低作物的光合作
用 (Gupta et al.,1988;Li et al.,2006;Guo et
al.,2008),破坏呼吸链,降低碳代谢途径中一些
酶的活性 (Reddy et al.,2004;Demirevska et al.,
2008);也会改变作物组织、器官的结构。植物遭受
干旱胁迫后,其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略有增厚,海绵
组织变薄,导致叶片中脉内所含大小维管束数量及
导管直径,气腔数量下降和气腔面积大幅下降,短
期干旱导致气孔关闭,长期则导致气孔密度和直径
减少,角质层厚度增加 (李芳兰等,2009);叶肉细
胞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结构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等 (Ristic et al.,1991;Stoyanova et al.,2002;
白志英等,2009;Vassileva et al.,2009)。
大麦 (Hordeum vulgare)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
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禾谷类作物 (Guo
et al.,2009)。但在大麦的生长季节,栽种地区常
常遭受到干旱的侵袭,严重影响大麦的正常生理活
动,从而 导 致 减 产 减 收 (Celier et al.,1998;
Cochard et al.,2002;Guo et al.,2009)。多年来,
研究者对大麦的叶片形态和结构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工作,包括植物解剖学方面 (李扬汉,1979;伊稍,
1982),叶片解剖特性及超微结构方面 (汤泽生等,
1989;杨煜峰等,1991;代庆阳等,2000;Radyuk
et al.,2002;Kolodziejek et al.,2003),不同品种
营养生长与营养成分关系 (邹俊杰等,2002),栽培
方式与叶片形状关系 (杨金华等,2010);也有研究
胁迫下结构的变化及差异 (章文华等,1991;陈文
利等,1999)。但关于耐旱性不同的材料间叶片结构
差异的研究依然缺乏,且未见有关于大麦叶脉发育
方面的详细报道。本文以耐旱性不同的两个大麦品
种为研究对象,结合简令成等 (2009)在玉米等作
物进行干旱胁迫的处理方法,在叶片拔节时期,进
行干旱胁迫处理,对两个大麦品种叶片及相关结构
的发育进行研究,通过对照研究,了解两者在结构
及发育方面的差异,希望为单子叶植物叶片发育规
律增添一些资料,同时也为大麦干旱胁迫的研究提
供一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实验所用的两个大麦品种分别为 HS 41-1和
Moroc 9-75,种子均由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
提供。其中HS 41-1是叙利亚的一个地方品种,它
具有很高程度的耐旱性;Moroc 9-75为耐旱性较
弱的品种 (Ceccareli,1994;Ceccareli et al.,
2004)。
1.2材料的种植与处理
于9月选择籽粒饱满度一致的两个大麦品种籽
粒,播于盛有无菌营养土的育苗盆中,在20℃条
件下使大麦籽粒萌发。待胚芽鞘出土后,转入4℃
的光照培养箱中低温处理一个月,之后盆栽种植各
材料。盆栽试验安排在广州大学作物种植试验站的
可控温光的温室中,各个大麦品种种植10盆,每
盆三株。在12℃条件下正常栽培管理至大麦成熟。
在11月底叶片拔节时,进行干旱处理,设置正常
供水 (对照)和干旱胁迫 (处理)两个处理组,干
旱胁迫处理的时间为14d,之后恢复正常供水至次
年1月抽穗成熟。
1.3叶片内部结构标本的制备
在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取中部叶片,分别用卡
诺氏固定液固定,爱氏苏木精整体染色,幼嫩材料
用碱性品红酒精液 (95%)复染,常规石蜡切片法
切片,切片厚度为8μm,Olympus显微镜下观
察、摄影。
1.4淀粉粒鉴定标本的制备
在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取中部叶片,常规石蜡
切片法切片,切片厚度为8μm,用高碘酸-席孚反
应法 (PAS反应)染色,Olympus显微镜下观察、
摄影。
1.5叶脉标本的制备
在籽粒萌发及植株生长过程的不同发育阶段,
用解剖针挑取未萌发籽粒中的幼叶,或采集各个发
育阶段的叶片,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4~48h
(视材料而定);再用酒精、甘油等组成的混合液透
明24~96h (视材料而定);待透明后,换上新的
透明液,加入1%的亚甲基蓝染色至合适,流水冲
洗,乳胶贴片,在Olympus显微镜下观察、摄影。
1.6表皮离析标本的制备
在叶片不同的发育时期,取中部的叶片 (非主
脉部位),用4%NaOH 煮沸、离解表皮,使表皮
解离;再用酒精、甘油等组成的混合液透明6~24
h (视材料而定);加1%的碱性品红染色至合适,
阿拉伯胶贴片,Olympus显微镜下观察、摄影。
1.7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标本的制备
取叶片中部非中脉部位材料,用戊二醛———锇
606 广 西 植 物 33卷
酸双 重 固 定,临 界 点 干 燥,离 子 溅 射 喷 金,
Philips-30-ES-EM扫描电镜观察,摄影。
2 结果与分析
大麦叶片的描述术语参照李扬汉 (1979)及陈
守良等 (1993)的表述术语;叶脉的制作和描述术
语参考Yu et al.(1991)的方法和术语。
从叶片发育进程观察结果来看,耐旱性较弱的
材料 Moroc 9-75,在第三片叶形成以后,第四片
叶开始发生较早,且植株叶片长度的差异较大,花
序抽出的时间较早;而耐旱性较强的材料 HS 41-
1,在第三片叶形成以后,第四片叶开始发生较迟,
叶片长度的差异不如前者大,花序抽出的时间较前
者晚9~11d。但从叶片结构和叶脉的数目及发育
等观察结果来看,在耐旱性具明显差异的两个大麦
材料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叶片的生
长、发育的不同,可以将叶片的发育分为幼叶萌发
期、幼叶抽出期、幼叶生长期和叶片成熟期四个不
同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的生长、发育特点。
2.1成熟叶片的外观结构
大麦的成熟叶包括叶片和叶鞘两个明显部分。叶
片基部有透明、膜状的叶舌和半月形具红色条纹的爪
形叶耳。叶片扁平,脉序属平行类型,叶脉分为一级
脉、二级脉、三级脉、四级脉四类;叶片中央为中脉
区、较宽,整片叶具各级叶脉。在中脉区两侧,叶脉
分别以近相等的数目分列。成熟叶片的中脉向叶背面
突出,在叶片基部尤为明显,随位置逐步上移,突出
程度逐步减少;非中脉部位背面、腹面相对较平。两
个品种叶片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2.2幼叶萌发期,叶片的结构与发育
大麦籽粒在浸种萌发时,籽粒外观无明显变化、
内部具有大小不一的3片幼叶。外围的两片幼叶较
大,第一片发育形成有7~11条叶脉早期结构、第
二片 (图版Ⅰ:1)有3~5条叶脉早期结构;第一幼
叶短而宽 (图版Ⅰ:2),第二幼叶长而窄。以后籽粒
膨胀变大。
这个阶段叶片的横切面在显微镜下可见:形成
的叶脉早期结构的部位,开始差异不明显,以后随
着叶片的发育,幼叶具叶脉结构的部位向腹面突出
明显,背面较为平整;叶片呈山峰状。叶片的表皮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质浓密;尚未形成气孔,但已
具有分化的细胞。两表皮间有2~5层叶肉组织细
胞,细胞质浓密;不时可见正在分裂的细胞。维管
束位于幼叶的叶肉组织中央或偏向背面一侧,维管
束细胞尚未分化完全,以一层可以与叶肉细胞相区
分的细胞为界,这层细胞将来发育形成鞘细胞 (图
版Ⅰ:3)。鞘细胞径向轴与切向轴的比值较其外的
叶肉细胞小,鞘细胞包围的细胞群,各细胞形态不
一,大小不同,已经出现有细胞解体和分化的现
象;并开始逐步形成环纹或螺纹导管,但韧皮部的
发生稍晚于木质部。在两个突起间,无明显的薄壁
细胞群连接 (图版Ⅰ:4)。第三片幼叶尚未分化形成叶
脉的早期结构。中央为生长锥,其横切面呈扁圆形。
以后,在幼叶抽出过程,第三片幼叶逐渐发育形成具
有3条叶脉的早期结构,组成与上述的幼叶相同。在
这个阶段,两个品种幼叶的结构、组成相同。
2.3幼叶抽出期,叶片的结构与发育
大麦籽粒在幼叶抽出时,生长锥外的3片幼
叶,较大的两片已分别形成具有9~13、7~11条
叶脉及叶脉早期结构的幼叶,此时幼叶的外观大小
与上一时期变化不大。较小的一片,形成具有5~
7条叶脉早期结构。
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大的两片幼叶向腹面突出
明显,背面较为平整,呈山峰状。但细胞分化较为
明显,原生质在细胞内,多聚集在细胞壁周围,并
有细胞已经逐步发育形成输导组织;木质部已形成
导管,韧皮部的输导组织细胞也开始分化,在维管
束外的腹面,形成较多、大的薄壁细胞,这些薄壁
细胞原生质多靠边、原生质浓厚。在此阶段,在叶
片的两个突起结构之间形成的薄壁细胞明显增多,
突起与凹陷处的厚度的差距变小。较小的幼叶,叶
片结构与幼叶萌发期较大的两片相似,细胞尚未完
全分化形成输导组织。生长锥的横切面呈圆形。
在此发育阶段,两个品种的叶片结构出现差
异:材料 Moroc 9-75的维管束间的下表皮细胞大,
叶片正中央维管束的导管形成慢,导管孔径小;在
PAS染色反应可见,含有淀粉粒的薄壁细胞多,
细胞内的淀粉颗粒小 (图版Ⅰ:5)。材料 HS 41-1
的维管束间的下表皮细胞小,叶片正中央维管束的
导管形成快,导管孔径大;在PAS染色反应可见,
含有淀粉粒的薄壁细胞少,细胞内的淀粉颗粒大
(图版Ⅰ:6)。大麦在幼叶抽出后,生长锥外的3
片幼叶,已分别形成15~17、9~11、7~9条
叶脉及叶脉的早期结构。维管束在叶肉中位置
不同,将来发育形成的叶脉类型有不同:原来
在叶肉中央的维管束将来发育形成一级叶脉
(图版Ⅰ:7),原来在叶肉中部偏向背面的维
7065期 陈健辉等:不同耐旱性大麦品种叶片发育的研究
图版Ⅰ 1.第二幼叶;2.第一幼叶;3.幼叶的早期结构,示维管束;4.幼叶的早期结构,示两个突起结构;5.抽出期,材料 Moroc 9-75幼叶,示含有
淀粉粒的薄壁细胞;6.抽出期,材料 HS 41-1幼叶,示含有淀粉粒的薄壁细胞;7.抽出期,材料 HS 41-1幼叶,示主脉;8.抽出期,材料 HS 41-1幼叶,
示二级脉;9.抽出期,材料 Moroc 9-75幼叶,示一级脉;10.抽出期,材料 Moroc 9-75幼叶,示二级脉;11.抽出期后阶段,材料 Moroc9-75幼叶,示表皮
下的厚壁细胞;12.抽出期后阶段,材料 HS 41-1幼叶,示表皮下的厚壁细胞;13.生长期,材料 HS 41-1幼叶,示嵌合的表皮细胞;14.生长期,材料
Moroc 9-75幼叶,示叶枕附近的叶脉;15.生长期,材料 Moroc 9-75幼叶,示细胞的淀粉粒。
PlateⅠ 1.Secondary tender leaf;2.Primary tender leaf;3.Early structure of tender leaf,showing vascular bundle;4.Early structure of tender leaf,showing two
projecting structures;5.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Moroc 9-75,showing the starch grains;6.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starch grains;7.
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midrib;8.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secondary vein;9.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Moroc 9-75,showing the primary vein;10.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Moroc 9-75,showing the secondary vein;11.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Moroc 9-75,
showing the sclerenchyma under the epidermis;12.Sprouting stage,tender 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sclerenchyma under the epidermis;13.Growth stage,tender
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inlaid epidermis sels;14.Growth stage,tender leaf of Moroc 9-75,showing the vein nearby colar;15.Growth stage,tender leaf of Moroc
9-75,showing the starch grains.
管束将来发育形成二级叶脉 (图版Ⅰ:8),此时尚
未有三级叶脉原基出现。中脉两侧对称分布的大
型、中型维管束分别形成一级叶脉、二级叶脉。叶
片由表皮、叶肉、维管束组成,在每一个维管束外
的表皮层下形成厚壁组织细胞群。已形成叶脉的维
管束,其鞘细胞开始有分裂现象,并逐步形成两层
806 广 西 植 物 33卷
图版Ⅱ 16.生长期,材料HS 41-1幼叶,示细胞的淀粉粒;17.材料HS 41-1成熟叶片的大型维管束;18.材料HS 41-1成熟叶片的中型维管束;19.材
料 HS 41-1成熟叶片的小型维管束;20.材料 HS 41-1成熟叶片的中脉区;21.成熟叶片的表皮表面观;22.扫描电镜下的气孔器;23.并生的气孔带;24.
在叶缘汇聚的叶脉;25.干旱胁迫后,增厚的表皮细胞角质层;26.干旱胁迫后,材料Moroc 9-75的叶肉细胞;27.扫描电镜下,材料Moroc 9-75的气孔器;
28.材料 HS 41-1的厚壁细胞;29.干旱胁迫后,材料 HS 41-1的叶肉细胞;30.扫描电镜下,材料 HS 41-1的气孔器。
PlateⅡ 16.Growth stage,tender 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starch grains;17.Mature stage,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large-scale vascular bundle;
18.Mature stage,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medium-sized vascular bundle;19.Mature stage,leaf of HS 41-1,showing the smal-sized vascular bundle;20.
Mature stage,leaf of HS 41-1,showing midrib;21.Leaf in mature stage,showing the cel of epidermis;22.Leaf in mature stage,showing the stomata under the
SEM;23.Stomas grow up abreast;24.Colect al the veins in margin;25.The cuticle of epidermis cels in mature stage under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26.Meso-
phyl cels of Moroc 9-75in mature stage under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27.Stomata of Moroc 9-75under the SEM;28.Sclerenchyma cels of HS 41-1;29.Meso-
phyl cels of HS 41-1in mature stage under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30.Stomata of HS 41-1under the SEM.
的维管束鞘 (图版Ⅰ:9);以后,两层维管束鞘细
胞的内层细胞,开始逐步出现细胞壁的加厚,形成
除内切向壁外的五面加厚结构。维管束外的细胞在
该阶段仍然可见明显的分裂现象。但薄壁细胞由原
生质靠边、浓厚开始变为稀薄。在叶片中原来明显
突出的腹面,在两凹陷处的薄壁组织细胞逐渐增
加,使两维管束间的距离增加;突起与凹陷的厚度
差进一步变小。将来发育形成一级叶脉的维管束位
9065期 陈健辉等:不同耐旱性大麦品种叶片发育的研究
于叶片的中部,将来发育形成二级叶脉的维管束偏
向叶片的边缘 (图版Ⅰ:10)。
一级叶脉、二级叶脉外到表皮细胞间的厚壁细
胞少 (图版Ⅰ:11);维管束形成的具五面加厚的
鞘细胞少。在PAS染色反应可见,含淀粉粒的叶
肉细胞少,淀粉粒颗粒小。材料HS 41-1的表皮细
胞小;一级叶脉、二级叶脉外到表皮细胞间的厚壁
细胞多 (图版Ⅰ:12);维管束形成的具五面加厚
的鞘细胞多。在PAS染色反应可见,含淀粉粒的
叶肉细胞多,淀粉粒颗粒大。
2.4幼叶生长期,叶片的结构与发育
大麦的幼叶抽出后,其外包被的叶鞘在较长一
段时间存在。在叶片的生长期,叶片在显微镜下其
横切面结构由表皮、叶肉、维管束三部分组成。叶
片中央形成中脉区,在发育过程,中脉区经历一个
分裂旺盛期,薄壁细胞迅速增加、逐步形成向背面
突出,中央维管束以外的近轴面形成较多、大的薄
壁细胞。表皮层外切向壁加厚、角质化明显;此阶
段叶肉有一个迅速发育、分化的阶段。中脉区主维
管束已经形成了两层的维管束鞘细胞,外层为薄壁
细胞,排列不规则;内层为除外切向壁外的五面加
厚的厚壁细胞,排列整齐;维管束为外韧有限维管
束 (图版Ⅰ:13);在中脉区主维管束的两侧,位
于表皮下3~4层细胞处,对称分布有小维管束及
中型维管束,但此阶段小维管束结构尚未发育完
全,仅见一团明显与周围细胞区别的结构,中型维
管束已经逐步形成。在中脉区的两侧,叶片的一级
脉、二级脉已经形成,维管束外的背面表皮层下有
一团细胞发育、分化为厚壁组织,厚壁组织外的表
皮较其它表皮细胞小;腹面表皮层下的厚壁组织细
胞少、薄壁组织细胞多;相邻的表皮细胞间径向细
胞壁有明显的嵌合现象。此时三级脉发育完成,四
级脉为横向连接的叶脉,尚未完全形成。一、二级
脉或由叶枕附近发出 (图版Ⅰ:14);或在叶片中
部附近产生分支,逐步增粗形成;二级脉将来也可
以由中脉区的维管束延伸形成。
在此发育阶段,两个品种的叶片结构出现差异:
材料Moroc 9-75的一、二级叶脉维管束的韧皮部与原
生木质部之间有较多的薄壁细胞;内层维管束鞘细胞
具有五面加厚细胞壁的少、细胞壁较薄。三级叶脉内
轮薄壁的鞘细胞明显。在PAS染色反应可见,含淀
粉粒的叶肉细胞少,淀粉粒颗粒小 (图版Ⅰ:15)。材
料HS 41-1的一、二级叶脉维管束的韧皮部与原生木
质部之间有较少的薄壁细胞;内层维管束鞘细胞具有
五面加厚细胞壁的多、细胞壁较厚。三级叶脉内轮薄
壁的鞘细胞不太明显。在PAS染色反应可见,含淀
粉粒的叶肉细胞多,淀粉粒颗粒大 (图版Ⅱ:16)。
2.5叶片成熟期,叶片的结构和发育
成熟大麦叶片的中脉向叶背面突出,在叶片基部
尤为明显,随着叶片的上升,突出程度逐步减少;非
中脉区的背面、腹面则突出不明显。当花序抽出时,
植株具4~5片绿叶,倒数第三片叶最长,绿叶中最
顶1片为旗叶。旗叶叶片较短,中部以下最宽,近披
针形,但叶鞘较长,旗叶长 (8.6±0.8)cm。旗叶
结构、叶脉组成与成熟叶一致,两个品种的旗叶无明
显差异。花序从旗叶叶鞘中部膨胀并向上生出。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片的横切面由表皮、叶肉
和维管束三部分组成。表皮由1层表皮细胞组成,
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相邻细胞径向壁的
镶嵌明显,具表皮毛和气孔器。叶肉细胞由薄壁细
胞组成,不规则排列,不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
织,维管束分布其中。维管束分为大型、中型和小
型三类,大型维管束整体横长为 (179±18)μm,
导管分子4~7个,大多数为后生导管,后生导管
分子孔径为 (36±5)μm,原生导管分子孔径为
(16±4)μm;至成熟时大多数原生导管解体破裂。
韧皮部筛管分子细胞小。维管束外有两轮维管束
鞘,外轮为薄壁细胞,内轮为除外切向壁外的五面
加厚的厚壁细胞 (图版Ⅱ:17)。中型维管束整体
横长为 (89±9)μm,维管束外有两轮维管束鞘,
外轮为薄壁细胞,内轮为完整或不完整五面加厚的
厚壁细胞,原生导管分子孔径为 (13±4)μm,后
生导管分子孔径为 (27±5)μm (图版Ⅱ:18)。
小型维管束整体横长为 (65±9)μm,原生导管分
子孔径为 (6±2)μm,后生导管分子孔径为 (12
±3)μm;维管束外由一层或两层不完整的薄壁细
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包围 (图版Ⅱ:19)。叶片中央
为中脉区,中脉区中部有一大型维管束 (图版Ⅱ:
20);叶片以中脉区为对称轴分布有各种维管束组
成的叶脉。中脉区突出部位的两侧各依次分布有2
~3个小型维管束及一个中型维管束,小型维管束
外被薄壁细胞组成的鞘包围,内含1~5个导管和
管胞。在两中型维管束间的腹面表皮,有泡状细胞
分布;在大、中型维管束外的表皮层下有厚壁细胞
束分布;维管束间为薄壁细胞。大型维管束外远轴
面的表皮层下有5~11个厚壁细胞组成的细胞束分
布,腹面的表皮层下有3~8个厚壁细胞组成的细
胞束分布。在中型维管束外两表皮层下,有1~7
016 广 西 植 物 33卷
个厚壁细胞组成的细胞束分布。在小型维管束外两
表皮层下,没有厚壁细胞分布。叶缘为表皮细胞包
被的厚壁细胞束。表皮细胞表面观明显分为气孔带
区和非气孔带区,两者相间排列;在非气孔带区有
规律地排列有表皮毛带 (图版Ⅱ:21)。表皮毛细
胞为细胞壁不均匀加厚的细胞,形成硬化的刺毛,
毛大多向上,也有向下的;毛外展部分为厚壁结
构。气孔器下陷,由两个保卫细胞、两个副卫细胞
组成;保卫细胞哑铃型,含较少原生质;副卫细胞
哑铃半圆型,含丰富原生质 (图版Ⅱ:22)。在观
察中不时发现有两列气孔带并列生长现象 (图版
Ⅱ:23)。两气孔器间有1~2个表皮细胞。非气孔
带区的表皮细胞为4~6边形、长条状,近气孔带
的稍短,远离气孔带的稍长。
成熟大麦叶片的叶脉分为一级脉、二级脉、三
级脉、四级脉四类。其中,叶片中央的中脉区分布
有一级叶脉1条,中脉区突出的两侧则各有2~3
条三级叶脉、1条二级叶脉。在中脉区两侧,一至
三级脉分别以近相等的数目分列。在幼叶时发育的
叶脉可以形成一级脉和二级脉,以一级脉居多。一
级脉形成后,在它们之间形成二级脉。一级脉、二
级脉的发生、生长是中央快、两边慢;以后由于细
胞不断分裂、分化而逐渐增多、增粗。成熟的一级
脉间具1~5条二级脉;二级脉间具1~3条三级
脉。二级脉一部分来自幼叶或叶枕,一部分由中脉
区的维管束延伸形成,一部分由三级脉进一步分化
形成。三级脉极少数来源于叶鞘,多数由二级脉区
中部细胞分化而来,由于分化不同步,在观察中发
现有断断续续的三级脉。各级纵向叶脉在叶尖逐渐
汇聚 (图版Ⅱ:24),从而构成整张叶片脉序的纵
向条纹;四级脉是横向连接一至三级脉的结构。在
二、三级脉形成以后,伴随有四级脉的发生。四级
脉作为横向结构与主脉区、一级、二级、三级叶脉
连接,形成在显微镜下可见的细小脉间区,这些叶
脉有规律地分布构成大麦的输导结构。成熟叶片的
表面观可以看见:除中脉区外,还有6~8条一级
脉,6~16条二级脉,10~34条三级脉,以左右对
称形式分列。中脉区中央叶脉、一级脉由大型维管
束组成,在横切面可见清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且
整体横长大,维管束外具两轮清晰的维管束鞘,从
叶枕向叶尖方向直行,至叶片上部逐步与叶缘贴生
而逐步消失。二级脉由中型维管束组成,在横切面
可见清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且整体横长较大,从
叶枕向叶尖方向直行,至叶片中部终止或在上部逐
步与叶缘贴生而逐步消失。三级脉由小型维管束组
成,在横切面看见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不多,从
叶枕向叶尖方向直行,至叶片中部终止或在上部逐
步与四级脉连接而消失。叶耳具由叶鞘和叶片延伸
出的小导管组成环状的输导结构,成熟叶的叶耳具
一大、一小清晰的二轮维管束。
经干旱胁迫处理后的两个材料与没经干旱胁迫的
对照材料相比,出现明显变化,胁迫后的植株长势明
显较弱,叶片短而窄。表皮解离材料发现:气孔关闭
的多、气孔器长与宽的比值下降,两列气孔带并列生
长的现象消失;从横切面结构看,表皮细胞角质层变
厚 (图版Ⅱ:25),新出叶叶肉细胞破裂现象增多,老
叶叶肉细胞破裂现象则不如新叶破裂多;叶片中叶肉
细胞变小,叶肉细胞胞间隙变大。叶脉数目基本不
变。PAS染色反应显示,叶肉细胞不含淀粉粒,或含
淀粉粒的叶肉细胞减少、颗粒变小。
在此发育阶段,两个品种的叶片结构出现差异:
未经干旱胁迫处理时,材料Moroc 9-75较小、较短的
叶片有主脉1条;一级脉6条;二级脉6条;三级脉
10条;较大、较长的叶片有主脉1条;一级脉6条;
二级脉12条;三级脉28条。叶长 (31.8±15.2)
cm。二级叶脉维管束与表皮层之间的厚壁细胞少;三
级叶脉内轮薄壁的鞘细胞明显。在PAS染色反应可
见,含淀粉粒的叶肉细胞少,淀粉粒颗粒小。干旱胁
迫处理后,叶肉细胞间胞间隙大,解体细胞多,基本
没有淀粉粒 (图版Ⅱ:26)。在扫描电镜下可见,表皮
细胞表面具较少的蜡质颗粒,保卫细胞有外凸现象,
表皮细胞外凸明显 (图版Ⅱ:27)。材料HS 41-1未经
干旱胁迫处理时,较小、较短的叶片有主脉1条;一
级脉6条;二级脉8条;三级脉14条;较大、较长的
叶片有主脉1条;一级脉8条;二级脉16条;三级脉
34条。叶长 (34.5±9.8)cm。二级叶脉维管束与
表皮层之间的厚壁细胞多 (图版Ⅱ:28);三级叶脉内
轮薄壁的鞘细胞明显。在PAS染色反应可见,含淀
粉粒的叶肉细胞多,淀粉粒颗粒大。干旱胁迫处理
后,叶肉细胞间胞间隙大,解体细胞不如材料 Moroc
9-75多,细胞具有淀粉粒 (图版Ⅱ:29)。在扫描电镜
下可见,表皮细胞表面具较密的蜡被,保卫细胞有外
凸不明显,表皮细胞壁凹陷 (图版Ⅱ:30)。
3 结论与讨论
3.1叶片的结构和发育与耐旱性关系
在李扬汉 (1979)的研究中,不同品种的大麦
1165期 陈健辉等:不同耐旱性大麦品种叶片发育的研究
书都具有 “茎出叶的第一片叶形短而宽,第二片以后
的叶形长而窄、叶尖钝,旗叶小,旗叶以下第二、
第一叶最长。叶片有10~12条与中肋平行的脉”
的特点。从研究结果看,耐旱性不同的品种都基本
符合这特点,但在本研究的材料中,叶片最长均为
倒数第三叶,与上述观点不同。旗叶最短、较宽,
旗叶与茎的基角不大,也与杨煜峰等 (1991)的研
究结果一致。在研究的两个品种中,基角大小与耐
旱性强弱没有明显联系。但是,耐旱性不同与花序
抽出的时间有区别,相差9~11d;与叶片长度的
变化、抽出的时间也有差异,耐旱性强的材料在第
四片叶抽出后,叶片的发生较耐旱性弱的迟约1
周,但各叶片长度变化较有规律、差异不如耐旱性
弱的大,这种变化与其适宜在干旱环境下生长、保
水强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在干旱胁迫处理后,两个
品种的叶片均出现叶片短而窄,植株长势明显较弱
的现象,这也与其适应干旱环境、产生自身的变化
一致 (简令成等,2009)。
在观察中没有发现下表皮具微毛和乳突,这与蔡
联柄 (1999)的研究结果相同,但气孔器常1至多列
集生于脉间一侧、表皮毛带细胞具有明显波纹状细胞
壁以及在观察的材料中没有发现大毛等结果与蔡联柄
(1999)的研究结果不同。在观察中发现,不时有气
孔器带并列生长的情况、在干旱胁迫处理后,两个品
种的表皮解离材料的气孔器密度变小,气孔关闭的
多、气孔器长与宽的比值下降,两列气孔带并列生长
的现象消失、从横切面结构看,表皮细胞角质层变
厚;叶片中叶肉细胞变小,叶肉细胞胞间隙变大等现
象,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生长,产生的对环境的适应
而形成的细胞保水、提高细胞间输导的变化有关,也
与李芳兰 (2009)在其它植物中研究的结果相似,说
明该物种有适于旱生生活的特性。
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是通过细胞结构
和代谢相互制约的改变来实现的、光合速率降低、
气孔关闭是植物对干旱胁迫的一个最普遍的反应
(陈守良等,1993;简令成等,2009),在研究的两
个品种中,它们的气孔器下陷,干旱胁迫后,气孔
常常处于关闭状态或开得很小,表皮细胞外壁增
厚、表皮毛外展部分为厚壁结构,这些都与其受生
长后期旱风影响小的生长习性相符 (李扬汉,
1979),表现出大麦是一种较耐旱的作物 (Cec-
careli,1994)。总的看大麦可以在较为干旱的环
境下生活,且干旱胁迫后,叶片结构产生一些适应
干旱的变化。
在正常生长情况下,从叶片结构和叶脉的数目
及发育等观察结果看,耐旱性具明显差异的大麦品
种之间,叶片、叶肉、叶脉的结构在光镜下是有差
异的,这与同为四大经济作物的小麦在光镜下结构
无明显差异有别 (于晶等,2010);特别是细胞含
有的淀粉粒大小与数量有显著的区别;电子显微镜
下,表皮上的蜡质颗粒也有不同。耐旱性较强的材
料,从第四片叶开始,叶片的发生较迟,每片抽出
时间较晚,叶片长度的差异不大,花序抽出的时间
晚;这些都与耐旱性弱的材料有明显的区别,造成
这些原因是:干旱胁迫引起种质间生理生化特性的
差异 (Li et al.,2006;Guo et al.,2009)和超
微结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有关 (吴凯等,2007;白
志英等,2009);同时,与其他学者在干旱生态型
植物,采取保守用水,使生长缓慢 (杨帆等,
2007)和叶面积减少 (陈珂等,2009)等对抗干旱
的现象一致,这是植物对水分胁迫的一种适应,也
是耐旱性强弱的大麦品种形态特征的表现。
3.2叶脉结构的比较
伊稍 (1982)认为禾草类植物的维管束鞘有各种
变异,可分为早熟禾族、画眉草族、黍族三种类型。
早熟禾亚科植物多为碳三植物,通常有两轮维管束
鞘,外轮为薄壁细胞,内轮为厚壁细胞,内层厚的细
胞壁为栓质化。大麦属于早熟禾亚科 (张宏达等,
2004),也具有两轮维管束鞘,大、中型维管束鞘的
外轮为薄壁细胞,内轮为完整或不完整五面加厚的厚
壁细胞,小型维管束鞘均为薄壁细胞,与典型的碳三
植物有区别,这种形式的结构尚未见报导。内轮维管
束鞘的特点与植物抗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耐旱性不同的两个品种的叶片其主脉和一级脉
的差异不大,但材料HS 41-1的二级脉条数比材料
Moroc 9-75 多 25%, 三 级 脉 条 数 比 Moroc
9-75多30%。叶脉对植物刚性的影响较大,因此
材料 HS 41-1对干旱的忍受程度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李扬汉.1979.禾本科作物的形态解剖 [M].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社:393-416
伊稍 (Esau K)著.李正理译.1982.种子植物解剖学 [M].
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50-256
张宏达,黄云晖,缪汝槐,等.2004.种子植物系统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548-573
陈守良,金乐杏,吴竹君.1993.禾本科叶片表皮微形态图谱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116
简令成,王红著.2009.逆境植物细胞生物学 [M].北京:科
学出版社:115-226
Bai ZY (白志英),Li CD (李存东),Qu P (屈平).2009.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ultrastructure of flag leaves in wheat
216 广 西 植 物 33卷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lines(干旱胁迫对小麦中国春———
Synthetic 6X代换系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J].J Chin
Electr Microsc Sci (电子显微学报),28 (1):68-72
Cai LB (蔡联炳).1999.Combinative patterns of constituent cels
of leaf epidrmis of poaceae and their taxonomic significance(禾
本科叶片表皮结构细胞的组合式样及其分类学意义) [J].
Bull Bot Res (植物研究),19 (4):415-427
Ceccareli S.1994.Specific adaptation and breeding for marginal
conditions[J].Euphytica,77:205-219
Ceccareli S,Grando S,Baum M,et al.2004.Breeding for
Drought Resistance in A Changing Climate [M]//Cha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Dryland Agriculture.Madison:Crop Science So-
ciety of America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67-190
Celier F,Conejero G,Breitler JC,et al.1998.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water deficit in drought-tolerant and
drought-sensitive lines of sunflowers.Accumulation of dehydrin
transcripts correlates with tolerance[J].Plant Physiol,116:
319-328
Chen K (陈珂),Jiao JY (焦娟玉),Yin CY (尹春英).2009.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plants to water
stress(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形态及生理响应) [J].Hubei
AgricSci (湖北农业科学),48 (4):992-995
Chen WL (陈文利),Xu LL (徐朗莱),Shen WB (沈文飚),
et al.1999.Changes of hydrogen peroxide accumulation and
hydrogen peroxide-scavenging enzyme activity in the leaves of
two barley species under salt stress(盐胁迫下两品种大麦叶片
H2O2 累积及其清除酶活性的变化) [J].J Nanjing Agric
Univ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2 (2):97-100
Cochard H,Col L,Roux XL,et al.2002.Unraveling the
effects of plant hydraulics on stomatal closure during water
stress in walnut[J].Plant Physiol,128:282-290
Dai QY (代庆阳),Tang ZS (汤泽生),Su XH (苏学辉),
et al.2000.Ultrastrure of young leaf cels in nanchong yel-
lowsish barley (南黄大麦幼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J].J
Sichuan Teach Coll:Nat Sci Edit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1 (4):312-314
Demirevska K,Simova-Stoilova L,Vassileva V,et al.2008.
Rubisco and some chaperone protein responses to water stress and
real watering at early seedling growth of drought sensitive and tol-
erant wheat varieties[J].Plant Growth Regul,56:97-106
Guo PG,Baum M,Grando S,et al.2008. QTLs for
chlorophyl and chlorophy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in barley un-
der post-flowering drought[J].Euphytica,163:203-214
Guo PG,Baum M,Grando S,et al.2009.Differentialy ex-
pressed genes between drought-tolerant and drought-sensitive
barley genotyp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during the repro-
ductive stage[J].J Exp Bot,60 (12):3 531-3 544
Gupta S,Berkowitz GA.1988.Chloroplast osmotic adjustment
and water stress effects on photosynthesis[J].Plant Physiol,
88:200-206
Kolodziejek,I, Koziol J, Waleza M,et al. 2003.
Ultrastructure of mesophyl cels and pigment content in
senescing leaves of maize and barley [J].Plant Growth Reg,
22:217-227
Li FL (李芳兰),Bao WK (包维楷),Wu N (吴宁).2009.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current sophora da-
vidi seedlings to drought stress(白刺花幼苗对不同强度干旱
胁迫的形态与生理响应) [J].Acta Ecol Sin (生态学报),
29 (10):5 406-5 416
Li R,Guo P,Baum M,et al.2006.Evaluation of chlorophyl
content and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s indicators of drought tol-
erance in barley[J].Agric Sci Chin,5:751-757
Radyuk MS,Homan NM.2002.Discrete character of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in greening barley leaves
[J].Photosyn Res,72:117-122
Reddy AR,Chaitanya KV,Vivekanandan M.2004.Drought in-
duced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and antioxidant metabolism in
higher plants[J].J Plant Physiol,161:1 189-1 202
Ristic Z,Cass DD.1991.Chloroplast structure after water short-
age and high temperature in two lines of Zea Mays L.that differ
in drought resistance[J].Bot Gaz,152 (2):186-194
Stoyanova D,Tchakalova E,Yordanov I.2002.Influence of difer-
ent soil moisture on anatomy of maize leaves and ultrastructure of
chloroplasts[J].Bulg J Plant Physiol,28(12):11-20
Tang ZS (汤泽生),Dai QY (代庆阳),Su XH (苏学辉).
1989.Ultrastructure of the leaf cels in Nan-huang barley (南
黄大麦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J].Sci Agric Sin (中国农业
科学),22 (4):22-25
Vassileva V,Simova-Stoilova L,Demirevska K,et al.2009.Va-
riety-specific response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L.)leaf mi-
tochondria to drought stress[J].J Plant Res,122 (4):445
-454
Wu K (吴凯),Zhou XY (周晓阳).2007.Effects of environ-
mental stresses on plant ultrastructure(环境胁迫对植物超微
结构的影响)[J].J Shandong For Sci Technol (山东林业科
技),3:80-83
Yang F (杨帆),Miao LF (苗灵凤),Xu X (胥晓),et al.
2007.Progress in research of plant responses to drought stress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进展) [J].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3 (4):586-591
Yu Cheng-hong Chen Ze-lian.1991.Leaf Architecture[M].In-
ternational Acaemic Publishers:1-280
Yu J(于晶),Zhou ZS (周子珊),Mu YC (牟永潮),et al.
2010.Comparison of leaf lissu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cold hardi-
nesswinter wheat varieties under low temperature(低温下不同
抗寒性冬小麦叶片组织结构比较) [J].J Northeast Agric
Univ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1 (4):7-11
Yang JH (杨金华),Cheng JS(程加省),Yu YX (于亚雄),et
al.2010.Efect of diferent cultivation model on barley leaf char-
acteristics(不同栽培方式对大麦叶片性状的影响)[J].South-
west Chin J Agric Sci (西南农业学报),23(1):37-40
Yang YF (杨煜峰),Lu DZ (陆定志).1991.Genetic analysis
on morpho-physiological traits of barley flag leaf(大麦剑叶形
态生理形状的遗传分析) [J].Sci Agric Sin (中国农业科
学),24 (1):20-26
Zhang WH (章文华),Liu YL (刘友良),Xia CP (夏长沛).
1991.Effects of salinity on activity of two enzymes in barley and
wheat during emergence(盐胁迫下钙对大麦和小麦离子吸收
分配及H+-ATP酶活性的影响)[J].J Nanjing Agric Univ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5:435-439
Zou JJ(邹俊杰),Wang SG (王三根),Zhou TY (周堂英).
2002.Dynamic changes in nutrients of different barley cultivars
in their vegetative growing period(不同品种大麦营养生长与
营养成分动态变化)[J].J Southwest Agric Univ (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24 (2):155-158
3165期 陈健辉等:不同耐旱性大麦品种叶片发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