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岩黄连茎基腐病的分离鉴定及防治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3(5):473— 475 2003年 9月
岩黄连 茎基腐病的分离鉴定及 防治
何金祥
(车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 :对引起药用植物 岩黄莲茎基 部腐烂 的病原进行 分离 ,获得纯 的活体病 原 ,然后 进行病原菌 的致病性
测定 ,确定致病病原 。根据病原形态 ,初步鉴定为 :无性态 属于半 知菌类葡 萄孢属 (Botrytis sp.),有性态属于
子囊菌 门葡萄核盘菌属 (Botrytinia sp.)。并提 出岩黄连人工栽培 中该病 的防治方法 。
关键词 :岩黄连 ;茎基腐 病病原 ;分离鉴定
中图分类号 :$432。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0—3142(2003)05—0473—03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causing the basilar stem of Corydalis
saxicola rotting and its prevention
HE Jin—xiang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Guangxi Zhuangzu Autonomous Region and Academia Sinica,Ouilin 541006,China)
Abstract:After separating the pathogen causing the basilar stem of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 rotting,we
got the pure and living pathogen.Then we determined its ability tO cause the plant sickness and affirmed the
relevant pathogen.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 character,the pathogen was primitively identified tO be Bot—
rytis sp. on its asexual morphology and Botrytinia sp.on its sexual morphology.Finally we give the ways of
prevention this pathogen in cultivation of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
Key words: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pathogen causing the basilar stem rotting;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
tion
岩 黄连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又名 石
生黄堇 ,为紫堇科紫堇属植物,是石山地区特有的多
年生草本药用植物 ,全草含脱氢卡维丁(岩黄连碱)
等活性成分 柯珉珉等 ,1982);有显著的抗菌、消炎、
镇痛 和强安作 用 ,主 治肝炎 、肝硬 化 、肝癌 等症 。随
着人们对岩黄连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认识的加深 ,
目前己研制出相关的注射液和片剂等中成制剂和产
品 ,成 为当前主治肝 炎特 别是 乙型肝 炎 、肝硬 化 、肝
癌等的特效药品,己经投入工厂化生产,原料的需求
量 日益加大。而岩黄连分布局限于石灰岩山区,属
石山特有种(文和群等,1993),生长在石缝 、石穴等
恶劣的环境中,自然繁殖率低 ,多年来由于人们大量
采挖和收购,导致野生资源濒于枯竭,市场供不应
求 。
近年来 ,为了发 展我 国 民族 医药 和发展地方经
济,广西、贵州等岩黄连产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岩黄连的资源调查、快速繁殖、引种栽培及规范化
栽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岩黄连的种植规模也
在逐年扩大,在广西东兰县,岩黄连的种植和成药产
品的加工已经初具规模。然而,随着岩黄连种植面
积的扩大,各种植区普遍感染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
病害。该病一般在 3~5月份发生,使岩黄连茎基部
收稿 日期 :2002一l2一Ol; 修订 日期 :2003—04—2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资助 项 目(3976001 3)
作者简 介 :何金 祥(1968一),男 ,广 西恭 城县 人 ,助 理研究 员 ,从事生 物 防治技术 研究 及推广 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74 广 西 植 物 23卷
腐烂 ,萎焉倒伏 ,发病率在 50 9/5左右 ,死亡率达 2O
~ 30 ,极 大影 响了岩黄连 种植 业 的发展 。
我们 于 2002年 3月 在产 地对病 害进 行 了 田间
调查 ,并 采 回病 株 标 样 ,用 PDA 培 养 基 组织 分 离
法 ,取得 纯病原真菌 ;然后 用 Koch S法 进行病 原 菌
的致病性测定 (方 中达 ,1979);最 后根据病原真菌 的
形态特征,确定病原菌的种属(魏景超 ,1979;张中义
等 ,1988;周茂 繁 ,1989.);并 根据 病 原 菌 的种 属特
征 ,提 出相应 的防治方 法 。
1 斌 与贺法
1.1症状观察
结合发病时间在 田间对该病株进行初步观察 ,
并取回病株在生物解剖镜下观察其症状。
1.2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采回病株后 ,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培养。
选病株茎基部变褐组织,经 70 9/5酒精、0.1 升汞处
理后,用灭菌水冲洗干净,移至马铃薯琼脂培养基
(PDA)上 25℃恒温培 养 。培养所 得 的菌株在 无菌
条件下接种于 PDA上 ,不断纯化后得到纯菌株,待
接种用 。
1.3病 原菌接种
将分 离到 的纯 菌 株移 至 PDA 平 板上 培养 6 d
作接种用 ,准备好健康的盆栽岩黄连。
1.3.1微伤 口接 种法 将岩黄 连根 茎部稍扒 开一层
薄土,用消毒的昆虫针在植株根茎部针刺数个微伤
口,用单孢刀切取约 2 ITlm 的菌丝和孢子块 ,接种
于微伤口处,盖上一层薄土,淋少量水 ,用保湿罩保
湿 24 h后 ,置于常温管理,观察发病情况。对照株
在根茎部造成微伤口后不接种 ,淋少量水保湿 24 h
后,常规管理,观察发病情况。
1.3.2无伤 口接 种法 在岩黄 连根 茎部稍扒 开一层
薄 土 ,直接将菌龄 为 6 d的菌丝 和孢 子 块接 种 于根
茎部 ,其 它方法 同上 。
1.3.3接种后再分离 采用接种发病的病组织进行
再分离,将所得病菌与 田问病株病菌相 比较。在显
微镜下观测病原菌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2 结果
2。1症状观察结果
分别于 4月 、5月 两 次进 行 田间调 查 和室 内观
察,该病害在岩黄连茎叶生长盛期发生严重 ,多为害
植株茎基部和叶片。茎基部受害,先产生水渍状暗
绿色小点斑 ,以后逐 渐 围绕茎 部 呈暗褐 色软腐 状斑
块,病部稍缢缩 ,边缘明显,其上密生灰霉。病斑进
一 步扩展,缢缩更明显 ,靠近茎基部的叶柄变褐软腐
断折,最后导致全株萎蔫倒伏。叶片受害先从叶缘
开始 ,呈水渍状 暗绿色 ,近 圆形 或不规则形 。多雨高
湿 (温度 20~25℃ ,相对 湿度在 90 以上)条件 下 ,
病斑迅速向叶内扩展成大型水渍状暗褐色、湿腐状
病斑 ,严重时病斑可沿叶柄蔓延至茎杆 ,形成长达数
厘 米的长椭 圆形 暗褐色 条斑 ,病 部表 面密 生灰色霉
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病为害茎基部
比上部叶片严重,每年 3月份开始,植株茎基部严重
受害而导致茎部腐烂,使全株萎蔫枯死(图版 I:1)。
2.2分离结果
病 组织 在 PDA 培养 基 于 25℃ 恒 温 培 养 2 d
后 ,产生 稀 疏 淡 灰 色 菌 落 ,后 变 成 灰 色 。培养 7 d
后 ,在菌落上产生灰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
生孢 子),经约 10 d培养 ,在菌落 表面开始形成灰 至
黑色小菌核。两次分离的结果相同。
2.3接种结果
微伤口接种 3 d,植株茎基部开始产生水渍状暗
绿色小点斑 ,5 d后 ,植 株零 星叶 片 出现 暗褐色不 规
则形病斑,接种茎基部 的病斑逐渐围绕茎部产生暗
褐色软腐状斑块,病部稍缢缩 ,边缘明显 ,其上密生
灰霉(图版 I:2)。接种 d天 ,病 斑向上扩展 ,茎基部
暗褐色病 斑不断增 长 ,缢缩更 明显 ,靠近茎基部 的叶
柄变褐软腐断折 ,叶片萎蔫(图版 I:3)。接种 ll d,
植株下部队 1/3茎部变黑褐色缢缩,全株萎蔫倒伏
(图版 I:4、5)。无 伤 口接 种后 4 d开始 出现症 状 ,
症状特点与微伤 口接种出现症状相同。两种接种方
法所设对照均未发病。接种后在分离所得病菌与前
述相同 。
2.4形态观察结 果
根据病原菌形态 ,初步鉴定为:无性态属于半知
菌类葡萄孢属(Botrytis sp.),有性态属于子囊菌门
葡萄核盘菌属(Botrytinia sp.)(方中达,1979)。病
菌的菌落扩 展生 长慢 ,初 为淡灰 色 ,后变 灰色 ,菌丝
淡褐色,具隔膜 。分生孢子梗丛生 ,粗大,直立,260
~ 1 250 m×5~20 g.m,淡褐色 至深褐色 ,顶端 1~
2次分枝,分枝未端膨大,其上密生小梗 ,聚生大量
分生孢子 。分生 孢子 多球形 ,少 数卵球形 ,淡褐 色 ,
单胞 ,6.3~ 13.8 m×5.6~ 12.5 m(图版 I: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期 何金祥 :岩黄连茎基腐 病的分 离鉴定及 防治 475
7)。菌核黑色 ,表面粗 糙 ,近 圆形 至不规 则形 ,大小
为 0.5~1.8 mm×0.3~1.6 mm。
3 防治 方 法
防治上应 采 取生态 防 治 、农 业 防治 与化学 防治
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
3.1生态防治
棚室及田间围绕降低湿度,采用高垄栽培,垄高
40 cm,或采用 龟 背畦 种 植 ,畦 宽 1.5 m 左 右 ,畦 沟
深 40 cm,进行沟灌或采用避雨栽培技术。发病前
后 ,控制浇水 ,适时 通风 ,减 少 棚顶及 叶面结 露持续
时间和叶缘吐水,达到控病的 目的。干旱地区可考
虑盖地膜栽培 ,保湿抑草,减少田间操作造成植株伤
口传病。条件适合的地区可实行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3.2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磷钾肥 ,控制氮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田
间操作时避免造成伤口;及时拔除病株,病穴撒施石
灰,覆土踩紧;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3.3化学 防治
以预防为主,在每年 3月发病初期 ,隔 8~10 d
喷施 1:0.7:200波 尔 多 液两 次 ,发 现 病株 后 ,用
5O 9/5万霉灵 可 湿性 粉剂 1 000倍 液 ;5O 扑海 因可
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5O 速克灵可湿性粉
剂 1 000~2 000倍液 ;10 多氧霉素 1 000倍液;交
叉 喷施 ,隔 7~10 d一 次 ,连续 喷洒 3~4次 ,可 以有
效控 制该 病害 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方中达.1979.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 :农业出版社.
张中义,冷怀琼 ,张志铭 ,等.1988.植物病原真菌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社.
周茂繁.1989.植物病原真菌分类图索[M].上海 :上海科
技出版 社.
魏景超.1979.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Ke MM(柯 珉 珉 ),Zhang XD(张 宪 德 ),Wu LZ(吴 练 中),
等.1982. Studies on the active principles of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岩黄连有效成分的研究 )[J].Acta Bo—
tanica Sinica(植物 学报 ),24(3):290.
Wen HQ(文和群),Xu ZR(许兆然),J.Vila-Lobos,et a1.
1993.A list of threatened limestone plants in South China
(中国南部石灰岩稀有濒危植物名录)[J].Guihaia(广西
植物 ),13(2):l10— 127.
(上接第 472页 Continue from page 472)
1999.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on protein and proline
in banana(Musa spp.)leaves(低 温 对香 蕉 叶片 中蛋 白
质和脯氨酸的影响)[J].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
cultural University(华南农业大 学学报),20(3):54—
58.
Li HY(李红元),Gao CB(高传璧),Zheng XW(郑学为),
等.1999.Evaluation of frost tolerance of two Acacin
species.introduce from Australion temperate zone(两个
相思树种的耐寒性评估)[J].Forestry Research(林业
科学研究),12(1):87—91.
Li MR(李美茹),Liu HX(刘鸿先 ),Wang YR(2E以柔 ).
1995.Antifreezing subatrancs in plant cell relation to
cold resistance(植物细胞 中的抗寒物质及其与植物抗
冷性的关系)[J].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nti0 s
(植物生理学通讯),31(5):328—334.
Searle SD,Owe JV,W illiams ER,et a1.1991.Genetic
vanation in frost tolerance of Acacia mearntii[C].
Turnbull J W Advances in tropical Acacia research
[c].Bangkok:ACIAR Proceedings,35:93—94.
Scarle SD,Owe JV,Snowdon P. 1994.Frost tolerance
variation amongst 25 provenances of Acacia mearnsii
[c]. Briwb A G Australian tree specic r已s已nrch i
China[c].Bangkok:ACIAR Proceeding,48:140一
l48.
Zhang DZ(张殿 忠),Wang PH(汪沛洪),Zhao YX(赵 云
贤),等.1990.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free
proline in wheat leaves(~定小麦片游 离脯 氨酸含量 的
方法)[J].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植物生
理学通讯),26(4):62—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