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3(6):5l7— 522 2003年 l1月
福建 中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物种
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廖成章 ,洪 伟 ,吴承祯 ,王新功 ,程 煜2,封 磊
(1.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 ,上海 200433;2.福建农林 大学林 学院 ,福建南平 353001)
摘 要 :对福建中亚热带不同 区域 、不同海拔梯度 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进 行物种多样性测定 ,结果表 明 :(1)在 6
个区域中,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高于灌木层的平均值;对丰富度指数,太平乔、灌木层(R1、R2)最
高 ,茂地 (R1、Re)最低 ;对多样性指数 ,乔木层夏道 (D1、HI)最高 ,土堡(D1)、茂地 (H1)分别最低 ,灌木层 峡阳
(Dz)、大洋(H2)分别最高 ,太平 (D2、H2)最低 ;对均匀 度指数 ,乔木层 中茂地 (E1、J1)最 高 ,土堡 (E1、Jt)最
低 ,灌木层峡阳(E2)、大洋 (Jz)分别最高 ,太平 (E2、J2)最低 ;不 同 区域乔 木层 的物种多 样性指数 曲线变化 比
灌木层缓和 ;(2)在 6个海拔梯 度群落 ,对 乔木层物种 数和丰富度 指数在海 拔 200~400 m(s1、R1)最高 ,对灌
木层在海拔 6004800 m(s1、R1)最高 ;对 乔、灌 木层 物种数 和丰 富度 指数 在海拔 1 000~ 1 200 m(sI、s2、R1、
Rz)最低 ;对多样性 指数 ,在乔木层 中在海拔 200~400 m(D1、H1)最 高 ,在海拔 800~1 000 m(D1、H1)最低 ,
在灌木层 中在 海拔 6004800 m(Dz、Hz)最 高 ,海拔 800~1 000 m(D2、H2)最低 ;对均匀 度指数 ,乔木层 中在
海拔 1 000 1 200 m(E1、J1)最 高 ,在海拔 800~1 000 m(E1、J1)最低 ,灌木层 中在海拔 1 000~1 200 m(E2)、
2004400 m(J2)分别最 高,在 海拔 800~1 000 m(E2、J2)最低 ;(3)不 同的物种 多样 性指数对 同一群落的表征
有些差异 ,要根据实际选择使用这 些指数 。物种多样性 空间格局分布的研究对重建和恢复 常绿 阔叶林具有重
要意义 。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物种 多样性 ;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2003)06—0517-06
Study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pecies diversity
for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in Fuj ian Province
LIAO Cheng—zhang ,HONG W ei ,W U Cheng—zhen ,
W ANG Xin—gong ,CHENG Yu ,FENG Lei
(1.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2.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Nanping 353001,China)
Abstract:The spatial pattern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were studied by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in six areas and six elevation grades in Fujian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1)In
six areas,the mean value of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in the tree layer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hrub layer;
and that the richness indices(R1,R2)in Taiping are the highest and those in M aodi the lowest;the diversity in—
dices(D1,H 1)in Xiadao are the highest and(D1)in Tubao and(H 1)in M aodi the lowest in tree layer,and(D2)
收稿 日期 :2002一l1—25 修订 日期 :2003—03—12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资助项 目(2001一F-007、2001Z025);福建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B00121、B0110026)。
作者简介:廖成章(1972一),男,福建省建阳市人,博士,主要从事数量生态学研究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18 广 西 植 物 23卷
in Xiayang and(H 2)in Dayang are the highest and(D2)and(H 2)in TaiPing the lowest in shrub layer:and that
the evenness indices(El, i)in M aodi are the highest and in Tubao the lowest in tree layer;and(Ee)in Xiayang
and(Je)in Dayang are the highest and(E2,J2)in Taiping the lowest in shrub layer,and that the variety of spe—
cies diversity index curves in tree layer in six areas are more slower than those in shrub layer;(2)The species
number(S1)and the richness index(R1)are the highest in the elevation of 200~ 4OO m in tree layer and(51,R1)
are the highest of 600~ 8OO m in shrub layer,the species numbers(S1,S2)and the richness indices(R1,R2)are
the lowest in the el e、,ation of 1 000~ 1 200 m in tree and shrub layer;and that the diversity indices(D1,H1)are
the highest in the elevation of 200~ 400 m and of 800~ 1 000 m the lowest in tree layer,and(D2.H2)of 600
- 800 m the highest and of 800~1 000 m the lowest of shrub layer;and that the evenness indices(E1,J1)are
the highest of 1 000 1 200 m and of 800 1 000 m the lowest in tree layer,and(Ez)of 1 000~ 1 200 m and
(J2)of 200~ 400 m are the highest and(E2.Je)of 800~ 1 000 m the lowest in shrub layer;(3)There were
more or less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which are used tO be the token of the community SO that
they m ust be selectively used according to the facts.There i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patial pat~
tern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for the recovering and rebuilding of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
dleaf forest.
Key words:evergreen—broadleaf forest;species diversity;spatial pattern
常绿阔叶林 是 一个 巨大 的天 然基 因库 ,是 人类
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
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之
下,常绿阔叶林面积急骤减少,给人类文明和生存带
来严重的潜在威胁 。福建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
落同世界常绿 阔叶林 一样 ,也遭 到大面积 的破坏 ,导
致 区域性 的生态 环境严 重 恶化 ,很 大 程度 上影 响 区
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福建中亚热带地形复杂气候
多样 ,生境差异明显,使常绿阔叶林在物种组成上十
分丰富,群落内部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相互联系,群落
的种类及其数量、空间结构 、功能和动态等方面表现
出明显 的差异 。由于福 建 中亚热带大 面积人工针叶
林取代常绿阔叶林而引起一系列问题,研究常绿阔
叶林的恢复和重建理论与技术显得尤为紧迫 ,前人
对 常绿 阔叶林 的物种 多样 性进行大量研 究(洪伟等 ,
1999,2000;吴 承祯 等 ,1996;章 寿 林 ,1997;贺 金 生
等,l998;彭少麟等,l983;王伯荪等,2001),但对常
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研究鲜见报道(王
伯荪等,2001;沈泽吴等 ,2000)。本文旨在探讨福建
中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群 落物 种 多样性 的空间格 局 ,
以揭示其独特性,为该 区常绿阔叶林 的恢复和重建
提供参考。
1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概况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地带介于 115。50 ~
120。43 E,24。23 ~28。19 N,即包括南平 、三明两
地市及龙岩 、宁德两区绝大部分 ,其西北部为武夷山
脉 ,东南部为戴云 山脉 ,东北 部有鹫峰 山脉 ,山地 、丘
陵和山问盆地相互交错 ,地形多样。本区的气候特
点是春季 阴雨连 绵 ,夏 热 多雨 ,秋 季有 一定旱 季 ,冬
季可见霜雪 ,雾 日多 、湿 度 大 。年 平 均气 温在 15~
2O℃,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 l 600~2 500 mm。成
土母 岩有变质岩 、花 冈岩和 沉积 岩 ,土壤多 为红壤 ,
间有黄红壤 、黄壤和紫色 土。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阔叶树种
主要由壳斗科 (Fagaceae)、樟 科 (Lauraceae)、山茶
科(Theaceae)、木 兰科 (Magnoliaceae)、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蔷 薇 科 (Rosaceae)、冬 青 科
(Aquifoliaceae)、山矾 科 (Symplocaea)等 科 物种 组
成 ,它们 的属 、种在 阔叶林 中占优势 。
2 研 究方法
2.1调查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方法 ,在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 主要 分布 区的茂 地 、夏 道 、大洋 、峡 阳、太平 、土堡
6个 区域 常绿阔 叶林 的代 表性地 段 ,设立 4个 20 In
×20 1TI样 地 (即每 个 分 布 区 的样 地 面 积 为 1 600
m。),记 录每个 样 地 海拔 、土层厚 度 、坡度 、坡 向、坡
位 、母岩 、盖 度 ,调查 乔木 层郁 闭度 、透 光率 ,记录每
一 物种胸径 、树 高 、冠 幅 、个 体数等 ;并 在每个样地 中
设 置 4个 4 1TI×4 1TI小样方 调查灌 木层 和草本层 的
物种 、多度、高度、盖度等。在常绿阔叶林 0~1 20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廖成章等: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519
m垂直分布区内,沿茫荡 山(海拔 1 364 m)的主线
随着海拔每上升 200 m,设 立 4个 2O m×2O m 样地
(即每个 海拔梯 度群落样地面 积 1 600 m )和每个样
地 中设置 4个 4 m×4 m 小 样方 ,按乔 、灌 、草调 查
方法记录样 地有关 的数据 。
2.2物种多样性 指数测定 方法
2.2.1丰富度 指数(Margalef,1958)
(1)R—S/logN,其中,S、N 为样本中观察的物
种数和个体数 。用 R 、R 分 别表 示乔 木层 、灌 木层
物种丰富度指数 。
2.2.2多样性指数
(2)Simpson多样 性 指 数 (Simpson,1949)D一
1一∑N (N 一1)/[N(N-1)]
(3)Shannon-Wiener多 样 性 指数 (Menhinick,
1964)H一一∑PflogP
其中,S、N 为总物种数和总个体数,N 为第 i
种的个体数,P —N /N,i一1,2,⋯,S。用 D 、H
表示 乔木层 Simpson多样 性 指数 、Shannon-Wiener
多样性 指数 ,D 、H 表示 灌木 层 Simpson多样性 指
数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
2.2.3均 匀度 指数 (卢泽愚 ,1978)
(4)Simpson均 匀 度 指 数 E— N(N/ 1)/(∑
N (N 一1))
(5)Pielou均匀度指数 一(一∑ P logP )/logs
其中,P 和S的意义同上 。用 E 、 表示乔木
层 Simpson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 、 :
表示灌木层 Simpson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
数 。
3 结果分析
3.1不同区域 常绿 阔叶林物种 多样性特征
3.1.1丰富度指 数 群 落 的物 种数 是最 直 观 、简单
地测度群落物种丰富程度的指标 ,也被认为是群落
多样 性最客观的指标 。在面积相 同的 6个常绿 阔叶
林群 落乔 木层 ,夏 道 的物种 最 丰 富 (37种 ),茂地 的
物种最少(18种),其它区域分别是大洋为 27种 、峡
阳为 24种 、太平 为 35种 、土堡 为 32种 ;在灌 木层 ,
太平 的物 种 最 丰 富 (41种 ),茂 地 的物 种 最 少 (14
种 ),其它 区域分 别是大洋 为 29种 、峡 阳为 29种 、夏
道为 28种、土堡为 38种 。乔木层中,夏道的个体数
最 多(361株 ),峡 阳的个 体 数最 少 (167株 );灌木层
中 ,太平 的个体数最多 (420株 ),大洋 的个体数 最少
(134株 )。
丰富度指数 R 是 与 群 落 的物 种数 和 个体 数均
有关的指标,即在一定面积内用物种的数 目与个体
总数 之间的关 系来测定 。6个 区域 的丰富度指数 在
乔 、灌木层 中所 反映的趋势基 本一致 (表 1),即乔 木
层 的丰富度高 ,灌 木层 的丰 富度也 随之 高 ,太 平乔 、
灌木层 的物种 丰富度指数最 高 ,茂地乔 、灌木层 的物
种丰富度指数最低 ,其它介于二者之间。所以用物
种数和丰 富度指数 来 反 映群落 的特 征并 不一致 ,这
是因为影响物种丰富度 的因素很多如历史原因、潜
在定居者的数量 (物种 库 的大小 )等 ,甚 至立地条件
和环境 因子 (如 土壤 、水 分 、光 照等 )对 乔 、灌 木层物
种数和个体数 也有重要 的影响(孙儒泳等,1993)。
在所调查 的太平常绿 阔叶林 群落 中 ,它 的立 地条件
和环境因素(人为干扰程度)相对较好,因此太平的
物种丰 富度指数 最 高 ;茂 地 的 常绿 阔叶林群 落受到
的人为干扰较大 ,当地村 民经常 到 山上 采伐 木柴或
到 山上烧薪炭 ,物种的丰 富度较低 也易于理解 。
表 1 不同区域 多样性指标的测定 结果
Table 1 The testing results of diversity
indices in different zones
R1:乔木层丰富度 Richness of tree layer;Rz:灌木层丰富度 Rich—
ness of shrub layer;DI:乔木层 Simpson多样性指数 Simpson di、rer—
sity index of tree layer;Dz:灌木 层 Simpson多样 性指数 Simpson di—
versity index of shrub layer;HI:乔 木 层 Shannon—Wiener多 样 性指
数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tree layer;Hz:灌 木层 Shan—
non—Wiener多 样 性 指 数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shrub
layer;EI:乔木层 Simpson均 匀度指数 Simpson evenness index of
tree layer;Ez:灌木层 Simpson均 匀 度 指 数 Simpson evenness index
of shrub layer; 1:乔木层 Pielou均匀度指数 Pielou evenness index
of tree layer; z:灌木层 Pielou均匀度指数 Pielou evenness index of
shrub layer.下 同 The same below.
3.1.2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 数是反 映群落物种 多
样化或异质 性程 度 的指标 。Simpson多样性指数 D
是 常用 的多样 性 指标 之一 ,表 明 D越 大 ,多样 性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2O 广 西 植 物 23卷
高 。在乔木层 ,6个 区域 中夏 道 的 Simpson多样 性
指数 D。(O.917 8)最高 ,土堡(0.861 1)最低 ;而在灌
木层 中峡 阳 Simpson多样 性 指 数 D (0.918 1)最
高 ,太平(O.644 1)最低 (表 1)。在乔木层中 Simp—
son指数 D。的变化 比灌木层 D 缓 和。在样 地调查
时发现,在乔木层物种丰富、生长良好的群落中,往
往是灌木层 及草本层 耐 荫植 物生 长 良好 .阳生 物种
生长较差甚 至不能生长 。
当采用 Shannon—Wiener指数 H 来衡 量 6个 区
域 的群落木本植 物不齐 性程 度 时 ,在 乔木层 中夏道
Shannon—Wiener指 数 Hl(2.936 8)最 高,茂 地
(2.530 7)最低 ;灌木 层 中大洋 Shannon—Wiener指
数 H。(2.797 0)最 高 ,太 平 (1.899 6)最 低 (表 1)。
乔木层 Shannon—Wiener指 数 H。的变 化 比灌 木层
H:缓 和。从 不 同 区域 中 乔 、灌 木 层 的 Shannon—
Wiener指数来 看 ,它们 的 范 围 在 1.8~ 3.0之 间 。
Simpson多样 性指 数 和 Shannon—Wiener多样 性 指
数共同之处是在 6个区域中乔木层的变化都较为缓
和 ,而在灌木层 中变化较大 ,反 映了不 同 区域多样性
的差异 ,即不同 区域 的生境或 林下 的小环境 对灌 木
层起了很大的作用。
3.1.3均匀度指数 均匀度指数反映了群落或生境
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的分配状况,即各物种个体数 目
分配 的均匀程度 (表 1)。在 乔木 层 中茂 地 的 Simp—
son均匀度指数 E。最 高,土堡 最低 ;在灌 木层 中峡
阳 Simpson均 匀 度 指 数 最 高 ,太 平最 低 ;很 明
显,乔 木 层 的 Simpson均 匀 度 指 数 E。平 均 值
(0.344 4)高于灌木层 E 的平均值 (0.250 8)(表
1)。
对 Pielou的均匀度 指数 而 言 ,在 乔木 层 中茂地
的 Pielou均 匀 度 指 数 .,。(0.875 6)最 高 ,土 堡
(O.750 7)最低;在灌木层中大洋 ., (O.830 6)最高,
太平 (0.5ll 5)最 低 (表 1);同样 ,乔 木层 的 Pielou
均匀度指数 .,。平均值 (0.817 5)高于灌木层 .,z平
均值 (O.729 4)。对两个 均匀 度指 数而言 ,乔木层 的
均匀度指数 比相对应灌 木层 的均匀 度指数缓和 ,乔 、
灌木层各 自的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相同,结果与多
样性指数反 映的基本一致 。
3.2不同海拔梯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特征
研究区属 于福 建中亚热带 季风气候 ,在 海拔
1。O~1 700 rn中属于常绿阔叶林分布的范畴,特别
在海拔 1 000 m之处是两种不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分界线 。在海拔 1 000 m 以下 的 常绿 阔叶林 主要
以米槠 、栲树 、木荷 、沉水 樟 (Cinnamomum micran~
thum)、闽楠 (Phoebe bournei)、细 柄 蕈树 (Altingia
gracilipes)、青 冈栎 (C cz0 z洲0 s s glauca)等物
种组成 ,在 海拔 1 000~ 1700 m 的常绿 阔叶林 主要
以木荷 、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云山青 冈(Cy—
clobalanopsis nubium)、多 脉 青 冈 (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等物种组成 。在水热条件好的地方(特
别是海拔 0~200 m 之间)由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 ,人
为干扰较 大 ,多 数 山脚 已被 开 发 成农 田或 经济林 。
随着海拔 的上升 ,人 类 活动所 能 到达 山地 的程 度减
少,对群落干扰 的程度也同时降低。但是随着海拔
上升 ,相对 而言 ,水 热条 件 下降 ,特 别是 随海拔 每上
升 100 11温度下降 0.5~O.6℃ ,严重影响常绿阔叶
林树 种及其伴生种沿海拔 梯度的 向上分布 。
3.2.1丰富度 指数 在 海 拔 0~ 1 200 m 的垂直方
向上设置 的 6个 常绿 阔叶林群 落样 地 ,随海 拔 的上
升乔木层的物种数分别为 26、38、3O、34、15和 14,
灌木层 的物种 数 分 别 为 4O、27、4O、37、22和 17,乔
木层和灌木层 的物种数总体上 随海拔上升呈下降 的
趋势 ,但在 海拔 0~800 m 之 间乔 木层 物 种数 出现
锯齿状变化趋势 ,在海拔 800~1 200 nl之间有下降
的趋势;由于群落受干扰主要在乔木层,在灌木层中
物种 数的变化与乔木层 有些不一 致 ,在海拔 0~800
nl之 间物种数下 降后 上升 ,在海拔 800~1 200 m 物
种数 下降 ;但无论 是在 乔木层还 是灌木层 ,个体数 的
变化 没有一定 的规律 。
乔木 层和灌木层 的丰富度指数 随海拔上升而不
断变化 ,乔 木 层在 海 拔 200~ 400 Fn之 间丰 富度 指
数 R (6.681 9)最 高 ,在海 拔 1 000~1 200 11之 间
(2.660 2)最低 ;灌木层 中丰 富度 指数 尺 在海拔 0~
200 nl之间(7.183 5)最 高 ,在 海 拔 1 000~1 200 nl
之间 (2.971 9)最低 (表 2)。总体上 在乔 、灌木层中 ,
随海拔上升 ,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趋势分别
与其物种数 的变 化 趋势 基 本一 致 。在 海拔 0~ 600
Tn之 间 ,乔木 层 物 种 数 、丰 富 度 指数 分别 与灌木 层
物种数、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即若乔木层物
种数高 ,则灌 木层物种数低 ,或者若乔木层丰 富度指
数高.则灌木层丰富度指数低 ;在海拔 800~1 200
m 之间乔 、灌木层 物种数 和丰富 度指数 的变 化趋 势
完全一致 。
3.2.2多样性 指数 Simpson多样性指 数 随海拔梯
度测定结果 表 明 ,在 海拔 0~ 800 11,乔 、灌 木层 的
Simpson多样性 指数 变化不 大 ,在海拔 800~ 1 20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廖成章等: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521
m 乔 、灌木层的多样性指 数减小后 又上升 (表 2)。6
个海拔梯度的乔木层 Simpson多样 性指 数 D 平均
值(0.855 6)高于灌木层 D:平均值 (0.839 0),这说
明在海拔梯度上 ,乔木 层 比灌 木层 具有 更高 的物 种
多样性 ;同时 Simpson指数在海 拔 800~1 000 m 之
处,群落的乔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急剧减小 ,到海拔
1 000~1 200 m 时 又 回升 。Shannon-Wiener指 数
H 也具有 Simpson指数 D的相似情况,但指数 H
比指数 D 的变化 幅度 大 (表 2)。所 以,6个 海拔 梯
度 的群 落样 地 中,在海拔 200~ 400 m 之 处乔 木 层
Shannon—Wiener指数 H1(2.846 7)最高或种的个
体出现紊乱程度最高,在海拔 800~1 000 m 最低
(1.797 1);在海 拔 600~8O0 m 之处 灌木层的 Shah—
non—Wiener指数 H。(2.853 4)最 高或种的个体不确
定性最高 ,同样 也 是在 海拔 800~ 1 000 in最低
(1.547 5)(表 2);同 时 6个 海 拔 梯 度 的 乔 木 层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平均值 (2.450 2)
稍高于灌木层 H 平均值(2.441 3)。
表 2 不同海拔 多样 性指标 的测定 结果
Table 2 The testing results of diversity
indices in different altitudes
指标 塑堡垒 !!! !
Indices 200 400 600 800 1 000 1 200
3.2.3均 匀度指数 随海拔梯度上升的群落乔木
层 、灌木层 Simpson均 匀度 指 数 E。、Pielou均 匀度
指数 .,。测定结果表明,在 6个海拔梯度的群落样地
中,乔木层的两个均匀度指数 E。、.,。平均值 (分别
为 0.270 5和 0.764 8)都 比灌木层 E 、., 平均值
(分别为 0.231 0和 0.721 4)高 ,乔木层 的两 个均匀
度指数 变化 比灌木层 缓和 (表 2)。无 论 哪个均 匀度
指数 ,在海拔 1 000~1 200 m处群落乔木层的均匀
度指数(E。、J。)最高 ,即物种 的个体数 目分配最均
匀 ;在 800~ 1 000 m 处 乔木 层 的均匀 度指数 最低 ,
其它介于二者之间。灌木层的均匀度指数同样受到
海拔和乔木层 的影 响 ,Simpson均匀 度指数 Ez在海
拔 1 O0O~1 200 m处最高,在海拔 800~1 000 m处
最小 ;而 Pielou均 匀度 指数 .,:在 海拔 200~400 m
处最高 ,在 海拔 800~1 000 m 处最小 。
4 讨 论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受群落本身及其所处的环境
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研究的常绿阔叶林分布
于不同 区域和不 同海拔 梯 度 内 ,各 群 落所处 的生境
与演替阶段不同,而且受到的人为干扰程度可能也
不同,因此福建中亚热带不同区域和海拔梯度分布
的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在某一群落中
一 个或部分物种相对多度的变化会影响其它物种对
群落多样性的贡献,换言之,各物种在群落多样性测
度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独立。当用相同的多样性指数
对不同区域和海拔梯度的群落表征时,其数值可以
用以说明不 同区域和海拔梯度 的群落存在显著差
异 ;但 当用不 同的多样性指数来 测定时 ,各指标之间
可能存在偏差 ,说明使用多样性指数时,要根据需要
选择使用 ,以避免在使用多样性指数时,具低丰富度
和高均匀度的群落与具高丰富度和低均匀度的群落
可能得到相同的多样性指数(孙儒泳等,1993)。文
中物种多样性测 定结 果 也进 一步 体现 了这种趋 势 ,
因此 ,在进行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测定时应结合研究实 际选择测定指标 。
山地植被植物群落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
律是非常明显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但主要有 5种模
式(贺金生等,1998),本研究中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
性随着海拔变化虽存在一定的趋势性 ,但规律性并
不明显 ,这一方面体现 了研究区常绿 阔叶林物种多
样性的相对一致性,另一方面也表明阔叶林本身可
能存在一定 的人 为干扰 。不 同区域 和海拔梯度的群
落乔木层物种 多样 性 指数 比灌 木层 高 (除 物种 数和
海拔梯度上 的丰富度指数外 ),说明乔木层物种异质
性 比灌木层更高 、更 复 杂 ,乔木 层 物种较复 杂 、演替
较成熟 ;同时在调查 过程 发现 草本 层 的物种数少 而
且 盖度低 ,这 在常绿 阔 叶人工 林 的培育 上具有重 要
的意义,即多种阔叶树种混交可以提高乔木层的物
种异质性,从而提高造林成效并促进林分发育。
本文只从种一个体出发进行福建中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多样 性 的测 度 ,但 是 多样 性 指数 的测度方 法
颇多,如用物种重要值 、生物量等来测度 ;另外 ,对于
不同海拔高度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物种周转速率研
2 9 2 6 8 4 5 4 3 3
O l 1 3 5 4 7 6 9 6
6 7 5 4 3 1 4 5 O 4
6 9 8 8 1 1 4 3 8 7
2 2 O O 2 2 O O O O
7 7 6 5 1 5 5 5 6 6
9 9 7 4 【、 7 1 6 3 O
2 8 2 3 9 4 1 1 6 O
2 7 7 6 7 5 2 1 6 5
3 3 O O 1 1 O O O O
6 4 1 4 6 4 1 1 1 2
2 7 9 3 5 3 4 2 O O
2 O 8 O 1 5 3 3 7 9 O 9 9 7 8 2 2 7
6 6 O O 2 2 O O O O
8 l 8 6 8 O 7 4 8 6
5 6 6 3 5 3 9 2 3 5
9 8 9 5 6 O 6 5 8 O
7 7 8 8 6 6 2 1 7 7
5 6 O O 2 2 O O O O
9 l 1 8 7 8 4 5 6 7
1 2 3 9 6 1 7 7 2 3 8 7 O 4 8 3 1 8 16 l 9 8 8 6 2 3 7 8
6 5 O O 2 2 O O O O
2 5 2 2 2 O 6 9 6 O
O 3 6 9 O 8 2 O 9 2
1 8 6 9 4 4 2 1 7 7
5 l 8 8 5 8 2 2 7 7
5 7 O O 2 2 O O O O
日 几 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22 广 西 植 物 23卷
究 ,还可采用多样性指数进一 步测定 ,有关这些 方面
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并 另文报道 。
参考文献 i
孙儒泳,李 博 ,诸葛阳,等.1993.普 通生 态学[M].北
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128—148.
洪 伟.2000.闽江流域森林生态研究[M].厦 门:厦门大
学 出版社 ,43—46.
He JS(贺 金 生 ),Chen wL(陈 伟 烈 ),Li LH (李 凌 浩 ).
1998.Community diversity of the main types of the ever—
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middle
subtropical china(中 国中亚 热带东 部 常绿 阔 叶林 主 要类 型
的群落多样性特征)[J].Acta P^ oPf0 og f“Sinica(植物
生态学 报),22(4):303—311.
Hong w (洪 伟 ),Lin CL(林 成 来 ),wu CZ(吴 承祯 ),et
a1.1999. Research on species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shelter—‘forests in Jianxi river valley
in Fujian(福 建建 溪 流域 常绿 阔 叶防 护林 物 种 多样 性 特征
研究)[J].Chinese 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7(3):208
— 213.
Hong w(洪 伟),wu CZ(吴 承祯 ).1999.Modification of
Shannon—Weiner index(Shannon—Weiner指数的改进)[J].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热带 亚 热带
植物 学报 ).7(2):120~124.
Hong w(洪 伟),Wu CZ(吴 承祯),Lin CL(林 成来).et
a1.2000.Study on edge effect of the gap of the forest com—
munities in Longxi Mountain of Fujian(福建 龙栖 山森林 群
落边缘效应 的研究)[J].Scientia Silvae Sinicae i(林业科
学 ),36(2):33—38.
M enhinick EF. 1964.A Comparison of some species individ—
uals diversity indices applied to samples of field insects[J].
Ecology,45:859— 861.
Margalef R.1 958.Information theory in ecology[J].Gener—
al Systematics,(3):36—71.
Peng SL(彭 少麟 ),Wang BS(王伯 荪 ).1983.Species diver—
sity of subtropical forest communities in Guangdong(广 东
亚热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J].Ecologic Science(生态
科学 ),(2):98— 104.
Pielou EC,卢泽愚译.1978.数学生态学引论[M].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233—249.
Simpson EH.1949.Measurement of diversity[J].Nature.
16(3):688.
Wang BS(王伯荪),Zhang wY(张 炜银 ),Zhang JL(张军
丽 ).2001.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on Hainan Island(海 南 岛热 带
山地雨林群落物种 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J].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al Botany(热 带亚 热 带 植物 学
报 ),9(3):229—234.
Wang BS(王伯 荪),Zhang WY(张炜银 ),Zhang JL(张军丽 ).
2001.Loc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loristic composition
species in tropical mountain rain forest Hainan Island(海南
岛热带山地雨林种类组成 的局域分布和垂 直分布):J .
Chin J Appl Ecol(应 用生 态学 报 ),12(5):641—647.
Wu CZ(吴 承 祯),Hong W (洪 伟 ),Chen H(陈 辉 ).et
a1.1996.Species diversity of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
Leaved forest in Wan mu lin Mountain(万 木林 中亚热带 常
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J].J Fujian Coll For(福建林
学 院学报 ),16(1):33—37.
Zhang SL(章寿林 ).1997.Comparison in species diversity th
four typical every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Northern Fujian
(闽北四种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J].J Fujian
Coll For(福建林学院学报),17(增刊):70—73.
(上接第 504页 Continue from page 504)
Chang HT(张宏达 ).1986.The continental drift and the de—
velopment of the flowering plants(大陆漂 移 与有 花 植物 区
系的发展)[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
tis(中山大学学 报),(3):1—12.
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2000.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M].
Liao WB(廖文波),Chang HT(张宏达).1994.The floristic
analysis on the geographical elements of the spermatophyt—
ic flora from Guangdong(广 东 种 子 植 物 区 系地 理 成 分研
究)[J].Guihaia(广西植物),14(4) 307—320.
Pan ZH(潘泽惠),Yu ML(余孟 兰),Liu XK(刘心恬),et
a1.1995. On karyotyp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endemic genera in UmbeIliferae from China(中 国伞 形科特
有属的核型演化及地 理分布)[J].Journal of Plant Re
sources and Environment(植 物资 源与 环境 ),4(3):1—8.
Takhtajan A.1969.flowering plants origin and Dispersal[M].
Authorised Translation from the Russion by C.Jefrey.
Tian ZS(田泽 生).1981.A study about the traces of Quater—
nary GIaciation of Mount Taibai in Shanxi Province(太 白
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的探讨)[J].Journal of Northwea st
Universlty(西北 大学 学报 ),3:29—33.
Wu ZY(吴 征镒 ).1991.The areal—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Acta Bot
Yunnan(云南 植物 研究 ),Supp.IV(增 刊 IV):1—1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