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德保苏铁居群特征及保护措施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3(2):123— 126 2003年 3月
德保苏铁居 群特征及保 护措施
马晓燕 ,简 曙光1,吴 梅 ,刘 念2
(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520;2.仲恺农业技术学 院园艺 系 ,广东广州 510225)
摘 要 :报道 了德保苏铁 (Cycasdebaoensis Y.C.Zhong et C.J.Chen)的居群结构调查情况 ,并与百色地 区
林业局 1998年的调查 结果进行 比较 。结果表明 ,德保苏铁分布区狭窄 ,仅 产于广西壮族 自治 区德保 县扶平乡
约 15.3 hm 的石灰岩山坡;由于人为原因,其数量已从 1998年的 2 000多株锐减到 2001年的 1 085株,尤其
是成年植株数量剧减,由此导致年龄结构趋于幼年化,呈现正金字塔的假象;雌雄 比从 1;1o变为 1:5,这些
现状表明德保苏铁的保护刻不容缓 。
关键词 :德保苏铁 ;居群结构 ;变化 ;保 护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2003)02—0123—04
The population characters and conservation 0f
Cycas debaoensis Y.C.Zhong et C.J.Chen
M A Xiao-yan ,JIAN Shu—guang ,W U Mei ,LIU Nian
(1.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th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520,China;2.Horticulture
Department。Zhong Kai Agriculture Technique College,Guangzhou 510225,China)
Abstract: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ycas debaoensis Y.C.Zhong et C.J.Chen was investigated,and
compar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by Forestry Department of Baise City in 1 998.It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has
fl narrow distribution within 1 5.3 hm2. area of calcareous stone hill lied in Fuping Xiang,Debao County,
Guangxi.W ith human disturbing,the individuals have decreased from 2 000 in 1 998 to 1 085 in 2001,of
which those mature ones reduce sharply.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s inclined to fragile,and the sex ratio
of female and male has been changed from 1:10 to 1:5.
Key words:Cycas debaoensis;population structure;changes;conservation
德保苏铁 (Cycas debaoensis Y.C.Zhong et
C.J.Chen)是百色地区林业科技人员 1997年在德
保县境内发现的 ,是继多歧苏铁(Cycas multipin—
nata)发现后的又一种具三回以上复叶的叉叶类苏
铁。按照王定跃 1996年的分类系统。 ,德保苏铁属
攀枝花苏铁亚属攀枝花苏铁组叉叶苏铁亚组,它在
形态上与多歧苏铁相似 ,但其羽叶数明显多,有 3~
ll片,长仅 1.5~3.5 m;小羽片带形 ,先端长渐尖;
胚珠常 4枚 ;大孢子叶不育顶 片呈丝状 ,多达 50多
条 ,与多歧苏铁明显不同n 。在苏铁属(Cycas)系统
演化研究 中,叉叶类苏铁的地位一直未能解决,一些
苏铁分类学家如 Smitinand、Delaubenfels等认为叉
叶类 是进 化类 型 。“ ,Hil、王定 跃 则认 为属 于原 始
类群。 ,因此德保苏铁 的发现对于叉 叶类苏铁的
系统学地位及其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系统学研究中,居群概念代替模式概念使其
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相对于模式概念来说,居群
概念能更准确把握同一物种在地区间或地区内个体
收稿 日期 :2001—02—04; 修订 日期 :2002—06—12
基金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070062)
作者简介 :马晓燕(1977一),女 ,青海民和县人 ,硕士生 ,主要从事植物多样性保育研究。 *为通讯联系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4 广 西 植 物 23卷
的变异幅度 ,正确地处理异常个体和较好地理解腊
叶标本上 的变异 ,为进 化植物学研究 提供最基础 、最
丰富的资料 。
德保苏铁 的生 态现 状 、生 物学 与生态 学特 征 以
及 居群结构 等方面在 我国现存 苏 铁科 (Cycadaceae)
种类里都有其独特性与代表性,为此我们先后 5次,
尤其是今年 4月中旬,联合美国、泰国专家对德保苏
铁居群进行深入的调查。希望通过对其居群结构的
动态变化研究 ,对其在系统发育上的位置以及苏铁
科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种质资源保存、多样性保育乃
至桂西古地理和古气候等方面 的研究提供基本 资
料 。
1 分布区概况
1.1自然条件概况
目前发现德保苏铁仅分布在广西西部百色地
区 ,离德保 县城 约 30 km 的 扶 平 乡 扶 平 村 上 平 屯
15.3 hm。的石灰 岩 山坡上 。位 于 106。14 E,23。30
N,海拔 793~980 m。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
均温为 19.5℃,极端低温为-2.6℃,极端高温为 37
℃。年降雨量为 1 461 mm,冬春季为旱季 。植物区
系属于古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 区北部湾地
区 。
1.2植被概 况
由于早期村民开垦山林种植茶树或放牧砍柴 ,
目前所剩的植被仅是次生石山矮灌丛,德保苏铁是
当地植被的优势种之一。伴生植物多为旱生的灌木
和一些禾草类 ,还有一些小乔木。乔灌木有红背山
麻 杆 (Alchornea trewioides)、圆 叶 乌 桕 (Sapinm
rotundifolium)、黑 面神 (Breynia fruticosa)、毛桐
(Mallotus barbatus)、五 月 茶 (Antidesma bunius)、
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rascens)、地瓜榕 (Ficus
tikoua)、大 叶杜 茎 山 (Maesa balansae)、大 叶 紫 珠
(Callicarpa macrophylla)、岗柃 (Eurya groffi)、
假烟 叶(Solanum verbascifolium)、野漆 树 (Rhus
succedanea)、了哥 王 (Wicktroemia indica)、广 东假
吊钟 (Crn 0 Pn r0n kwangtungense)等 。藤本 植
物有华 南 云实 (Caesalpinia nuga)、梨 叶悬 钩 子
(Rubus parifolius)、粗 叶悬 钩 子 (Rubus aZceaefo—
lius)、大叶酸藤子(Embelia scandens)等。禾草类
如类 芦 (Neyraudia reynaudiana)、小 画 眉 (Er—
agrostis poaeoides)、荩草 (Arthraxon hispidus)、白
茅 (Imperata cylindrca)、纤 毛 鸭 嘴 草 (Ischaemum
indicum)等 。及一些蕨类植物如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蕨 菜 (Pteridium aquilinum )、贯 众
(Cyrtomium fortunei)等 。局部还 出现 一些酸性 指
示植 物如桃 金 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铁芒 箕
(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 。
2 方 法
德保苏铁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我们对整个分
布区进行 详 细 的调 查 。用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测定仪定位绝大多数现存野生植株,便于跟
踪调查。同时,统计野生植株数量、年龄结构、性比
和分布式样,测量其形态学特征 ,观察生长习性和繁
育系统 ,并与百色地区林业局的调查结果进行 比较。
3 结果
3.1形态特征
德保苏铁树干多单生 ,偶有丛生。茎干高 20~
32 cm,最 高 达 44 cm;干径 12~28 cm,最 粗 达 40
cm。叶基宿存,灰褐色。鳞叶鞘形 ,密被绒毛,长 6
~ 10 cm,下部宽 1.5~2.5 cm。羽叶 3~7片,长
187~329 cm,叶柄 长 69~166 cm。三 回羽状 复叶 。
第一回羽片 13~23对 ,近对生,间距 6.5~11 cm,
中部一对羽片最长,为 42~64 cm,基部羽片长 23~
51 cm;第二 回羽片 3~5对 ;第三回羽片 1~2对。
小羽片薄革质至革质 ,带形 ,长 10~20 cm,宽 0.8~
1.2 cm。小孢子叶球椭圆形或纺锤形 ,先端渐尖 ,长
13-~49 cm,直径 6~10 cm,被 绒 毛 ,于后 柔 软易 倒
伏。小孢子叶楔形,长 3~3.5 cm,顶宽 1.2~1.6
cm,顶部不育腹面半 圆形 ,边缘波形,稍反卷,中间
有刺状小尖 ,长 0.1~0.3 cm。大孢 子 叶球 紧苞 型。
大孢子 叶长椭 圆形 ,长 15~20 cm,宽 10~15 cm,密
被绒毛,不育顶片丝状分裂 ,顶裂片长 3~8 cm,侧
裂 片 36~50个 ,长 3~6 cm,宽 0.1~0.2 cm。胚珠
4-,6枚 ,种子球形或椭球形 ,长 3~3.5 cm,直径
2.5~3 cm,基 部钝 圆。
3.2数量
1997年发 现德 保 苏铁 时总数 有 2 000多株
(丛),但在今年的调查当中发现 ,现存的野生植株仅
785株(4月份统计到 574株 ,此后又由村 民找到了
2ll株遭砍伐后重新萌发 的植株和少量幼苗)。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马晓燕等:德保苏铁居群特征及保护措施 125
山下苗 圃中栽培的幼苗约 i 000株 ,其 中约 200株
是由茎块和球芽育成,500株是种子育成,近 300株
是直接挖 自山上的幼苗 。由此可知,野生德保苏铁
总量为 i 085株,其 中幼苗 600株 ,而成年植株仅为
485株。仅四年当中,德保苏铁 的数量减半 ,尤其是
成年植株的数量减少更为突出。
3.3年龄 结构
德保苏铁的年龄结构主要 以茎高来计算 。经调
查 ,大多数植株茎高 25 cm以下 ,未见到超过 50 cm
的植株 ,甚至是 40 cm 以上的也屈指可数。在 4月
份统计到的 574株植株 中,其茎干高度超过 25 cm
的仅 32株,其 中 2株茎高达到 40 cm;茎高 25 cm
以下 ,茎干出土的植株有 287株 ;茎干不出土的幼苗
共 255株,加上未统计到的幼苗,总数有 300株左
右。以此分析,德保苏铁居群呈现出高增长型,年龄
结构 似乎是正金字塔型 。
3.4生长发育 习性
德保苏铁生长于南亚热带地区,喜阳耐旱。对
土壤要求不严,多长于石缝中,极少数生长于土层较
厚的土壤中。成熟植株一般在 6月上旬抽叶,展叶
于 6月中旬,个别早于 5月中旬,晚于 7月上旬。花
期 为 4月 ,小孢 子叶球 于 3月初形 成 ,4月上 中旬 开
花 ,下旬凋谢 。大孢 子叶球 3月 中旬形 成 ,4月 中下
旬开花。l0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每株最多结实 176
粒,最少 67粒,平均每粒重 5.6 g。结实率有大小年
之分,今年产量仅 7 kg,是去年的 1/2o。一般情况
下,随种子的成熟,植株羽叶几乎全部干枯 ,雌株先
于雄株,且植株越老,其羽片干枯率越高。
3.5性 比及繁 育系统
德保苏铁雌雄异株,雌雄异熟。在此次调查 中
发现,今年开花的德保苏铁植株 237株,雌株和雄株
分别是 42和 195株,性 比大约 1:5。以有性繁殖
为主,兼无性繁殖(球芽萌生为主)。在遭到机械损
伤或地上茎干折 断或 干枯 时 ,常在 伤 口四周 和茎 干
基部产生大量球 芽 。
德保苏铁传粉方式主要是虫媒传粉 ,同时风也
起着一定 的作 用 。种 子 的传 播 是 由重 力作 用 完 成
的。根据作者与当地村民的播种实验,在适宜的条
件下 ,种子的萌芽率为 95 ,而萌发种子能长成幼
苗的仅 31 。
3.6分布式样
德保苏铁居群的分布式样属于随机点状分布。
在某些 区域密度很 大 ,尤 其在 一 些雌 株 附近分 布较
多年龄不等的小植株;另一些区域却产生空白。整
个分布 区内 ,人为 活动频繁 的区域 ,主要是 在山下部
和上部 ,分布数量少 ;山的中部数量相对较多。
4 讨 论
居群动态包括在时间上的数量动态以及个体在
空间上的分布及动态。 。德保苏铁居群在短短的四
年里 ,数量 、年龄结 构及 性 比均 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化 。
据百色地区林业局 199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德保苏
铁总量有 2 000株左右,茎干高 20~40 cm,最高达
70 cm,直径最大达 40 cm,丛生时树 干多达 9杆。
密度 最大的 0.i hm 有 73.5株 ,最小 的 0.i hm 只
有 6株 ,平均 0.1 hm 有 i3.5株 。在调 查 的 22株
开 花植 株 中 2株雌 株 20株 雄株 ,雌 雄 比为 i:i0。
上述数据与本次调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
在四年问,德保苏铁居群数量从 2 000多株减
少到 i 085株 ,尤其是成年植株剧减。究其原因,除
去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外,人为因
素可能是主要原 因。其一 ,当地农民尚未建立起保
护意识,在分布区继续放牧,种植果园、茶园,这些生
产劳动中,人们肯定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砍折羽
片,甚至掘挖植株,这必然导致德保苏铁繁殖与生长
的困难 ;其 二 ,尽 管百色地 区林 业局和德保县林业局
对德保苏铁分布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及初步的保护
工作,但 目前尚无持续 固定的资金援助,使保护工作
无法充分展开 ;其三 ,德保苏铁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
物,观赏价值甚高 ,故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坐地或远地
高价收购,偷盗买卖,人为破坏严重 ,这是导致德保
苏铁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德保苏铁居群 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 ,似乎
非常合理。其实 ,这是被人们盗挖了 1 000余株较
大的植株而成 的假象。而且在上平屯苗 圃里的约
1 000株幼苗 中,仅 近 300株是直接挖 自山上的幼
苗,因此该居群的幼苗数实际上仅 600余株(加上未
统计到的幼苗),如此按原来的 2 000株总数计算,
显然居群的年龄结构应为倒金字塔形,也就意味着
该居群已处于濒危的边缘。
苏铁类植物绝大多数种类的雌雄 比为 1:7(~
10)。这可能与雌雄植株开花对能量需求量 的不同
有关。根据 目前的统计德保苏铁的性比为 i:5,且
仅 60 的胚珠发育正常,这很可能与人为破坏致使
性比失衡有关 ,或与统计的年份有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6 广 西 植 物 23卷
居群点状分布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个体成群分布
时对个体有 利。因为群聚 能更 好 的改 变气候 和小生
境,或由于小生境的特点有利于个体集 中于某一地
段生 长,或 由于繁殖特性 (无性 繁殖)所决定 ,或 由于
种子传播的距离很近。 。在调查 中发现,德保苏铁
的分布类型与其种子 的传播方式及其生境密切相
关。大多数中国苏铁,包括德保苏铁在内,种子外种
皮与中种皮之间不具海绵状纤维层n们,其种子是通
过重力作用传播 ,极个别也有动物如松 鼠或老鼠等
来协助传播n¨ 。一般情况下 ,苏铁的幼苗集生在一
母株附近,假如生长地的坡度较大,则种子的传播距
离也相应增 大。
地质 时代 的苏铁 植物 生 长在湿 热 的生境 ,而现
存苏铁植物却表现出旱生的形态特征。这种特性除
属于古老 系统发 生学 上 的原始 性 状 外 ,现存 苏铁 植
物在与植物竞争总的趋势下 ,主要表现对环境的巨
大适应性n∞。德保苏铁对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
生境 、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上 。德保苏铁适宜湿润
的环境但耐旱性强,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长
良好 ;在形态上 的适应 主要表现 在茎干矮化 、羽片革
质 、叶柄具刺及根茎具较厚的皮层等;德保苏铁不耐
寒冷,但在冬季到来之前,成熟植株的羽叶部分或全
部枯死 ,防止寒潮来 临 时冻 伤 羽 叶及对 幼芽 和根 茎
的影响;生长缓慢也是德保苏铁在 自然竞争 中形成
的一种适应性 。
一 个分类群走向绝灭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分
布区的缩小;二是最后一个居群 的衰落和死亡0)。
而目前发现德保苏铁只分布在德保县,假如德保县
就是德保苏铁分布的最后一个地 区,是不是说明德
保苏铁 已经接近灭绝 的边缘?研究物种绝灭问题
时 ,确定物种 的最 小可 存 活种群 是关 键n 。短 期存
活的种群其有效种群大小不得低于 5O个个体;长期
存 活 的种 群 有 效 种 群 大 小 应 该 不 低 于 500个 个
体“ 。但是不 同的物种因其种群特性 和遗传学特
征、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受威胁程度不同,其有效种群
大小不同,不存在对所有种都适用的均值n 。德保
苏铁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野生分布只剩约 1 000株,
植株 年龄呈现幼年化 ,处于开 花年龄 的植株 更少 ,这
将可能导致居群内的基因交流缓慢,近亲繁殖增加,
遗传多样性降低,居群的适合度下降 ,以至于使此居
群最终走向灭绝。
德保苏铁的保护刻不容缓 。从保护生物学的角
度来说 ,在原生环境中保 护濒危 的物种,即就地保
护,是最理想的保护措施。对于德保苏铁的保护 ,首
先应建立保护站,加强管理,杜绝偷盗采挖现象;严
禁村 民继续上 山打柴放牧 ,肆 意破坏 ;限制村 民在分
布区内进行种植耕作 ;同时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壮
大保护队伍。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
进一步脆弱化 ,德保苏铁的数量将继续减少 ,最终会
导致此物种 的灭绝 。
此外 ,还应 扩大调查范 围 ,以期 能发现更多的德
保苏铁居群。因为单一居群的物种很难长期有效生
存。若发现两个以上居群,并证实每个居群 的遗传
多样性低下 ,可考虑进行人工育种。我们与扶平村
上平屯村民李克善的育种工作已证实德保苏铁种子
萌发率在 95 以上,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人工育
苗、引苗归山的策略扩大其种群,以达到长期保存和
利用 的 目的。
对参加 本项调 查的 苏铁 专家 William Tang,
Anders Lindstrom等表示感谢 ,并感谢 百色林业局
为本调 查提供 资料 。
参考 文献 :
[1]钟业聪,陈家瑞.德保苏铁—— 中国苏铁一新种EJ3.
植物分类学报 ,1997,35(6):571.
(23 Smitinand T.The Genus Cycas Linn.(Cycadaceae)
in Thailand[J].The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Siam Society,1971,24(1,2):163— 175.
[3]Delauvenfels D J,F Adema.A taxonomic Rvision of
the Genera Cycas and Epicycas gen.Nov.(Cycadace—
ae)EJ].Blumea,1998,43:351——400.
(43 Ken Hil1.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Cycas
(Cycadaceae)in Australia[J].Telopea,1996,7(1):
1— 95.
(53王定跃.中国苏铁属的分类研究 [A].见:王发祥,
梁惠波.中国苏铁 [M3.广州 :广东科技 出版社,
1996. 19— 142.
(63陈世骧.进化论与分类学EM3.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
(73陈家宽 ,王徽 勤.居群概念 和方 法在植 物分类学 中的
应用[A].见:陈家宽,杨 继.植物进 化生物学
EM3.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365—374.
(83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EJ-I.云南植物
研究 ,1979,1(1):1—22.
(93陈家宽.居群生物学与进化生物学[A].见:陈家宽,
杨 继.植物进化生物学EM3.武昌:武汉大学出版
社 ,1994.1—47.
(下转第 142页 Continue on page 1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42 广 西 植 物 23卷
出一定的相似性;但是 C.gueilinensis沟膜上未见
突起 物 ,而在 C.ronganensis的网脊 上有钝刺 ,表现
出特 殊 性,表 明 两 者 之 间 一 定 的 差 异;而 C.
baishouensis为网状纹饰,网眼中等大小 ,数 目多,分
布 比较规则 ,沟膜上未 见突起物 ,表 明它 与前二者是
有区别的,支持作为新种处理( ),要确定其在属内
具体 的系统位 置 尚需进一 步的研究 。
从属间关系来看,从图版上可以发现 :吊石苣苔
属 (Lysionotus)的花 粉 外 壁 纹 饰 多为 网状 纹饰 ,网
脊较 宽 ,网眼细小 ,沟膜 上 有 (或无 )颗粒 状 突起 ;而
紫花苣苔属(Loxostigma)中的 L.glabrifolium花
粉外壁纹饰为网状纹饰 ,网脊较窄,网眼较大 ,网眼
形状 变化较大 ,沟膜上 见 有 芽孢 状 突起 。从 孢 粉学
的观察结果不难看出两个属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
难以支持将这两个 属归为芒 毛苣苔族 (Trib.Tri—
chosporeae Fritsch)的分类学处理。此外 ,金盏苣苔
属(Isometrum)中的 ,,lungshengense、长檐苣苔属
(Dolicholoma)中的 D.jasminiflorum、半蒴苣苔
属(Hemiboea)中的 H.mⅡg,2 6rnc n 、唇柱苣苔
属(Chirita)中的 C.baishouensis、圆唇苣苔属(Gy—
rocheilos)中的 G.retroichum 等均为网状纹饰 ;唇
柱苣苔属 (Chirita)中的 C.gueilinensis、C.ronga—
nensis为拟网状纹饰 ,异唇苣苔属 (Allocheilos)中
的 A.guangxiensis为脑纹状 纹饰 。这 些属种 花粉
在外壁纹饰上表现出多样性 ,因此 ,孢粉学不支持将
这些具有不同类型纹饰特征的种类归为长蒴苣苔族
(Tr .Didymorcarpeae End1.)的分类学处理 。
本研 究承 蒙 中国科 学院植物研 究所 系统与进 化
植 物学开放 实验 室 肖荫厚 高级 工程 师帮助进行扫描
电镜 观察和照相 ;承 蒙 中 国科 学院 昆明植 物研 究所
韦仲新研究员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
[13王文采.中国植物志(69)——苦苣苔科[M].北京:科
学 出版社 ,1990.125—581.
[23王文采.苦苣苔科五新属[J].植物研究,1981,l(3):
22—51.
[33王文采,潘开玉.中国苦苣苔科的研究 (三)[J].植物
研究 ,1982,2(2):12卜152.
[43王文采.苦苣苔科三新属 [J].植 物学集刊,1983,l
(1):15-24.
[5]王文采.中国吊石苣苔属校订[J].广西植物,1983,3
(4):249—284.
[63王文采.中国苦苣苔科的研究(二)[J].植物研究,
1981,l(4):35—75.
[73韦毅刚,文和群,钟树华.广西苦苣苔科植物新资料
[J].植物分类学报 ,2000,38(3):297—301.
[83王伏雄 ,钱南芬 ,张玉龙,等.中国植物花粉形态(第二
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5-10,204—206.
[93席 以珍 ,郎楷永 ,胡玉 熹、中国兜被 兰属植物的花 粉形
态及其分类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1998,36(6):496—
402.
(上接第 126页 Continue from page 126)
[1O3 Dehgan B,C K H Yuen.Seed Morphology in Rela—
tion to Dispersal,Evol ution,and Propagtion of Cy—
casEJ].L.Bot.Goz,1983,144(3):412-418.
[113 Jones David.Cycas of the world[M].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3.
[123管中天,周 林.中国苏铁植物[M].成都:四川科
学技术 出版社 ,1996.
[133李义明.种群生存 力分析[A].见:蒋志刚,马克
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7.120—131.
[143 Franklin I A.Evolutionary change in small popula-
tion[A].In:Soule’M E and Wilcox B A(eds.),
Conservation Biology: An Evolutionary Ecological
Perspective[M].Sunderland,Mass:Sinauer Asso—
ciates,1980. 135— 1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