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8(4):483— 488 2008年 7月
四川岷 山火溪河地区人为干扰后
的植被组成及分布
唐 明坤,曾 涛,杨 彪,曾宗永
(四川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4)
摘 要:以平武县地形图、植被图、野外植被调查结果为数据源制作研究区植被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1一
evation Model,DEM),在 Arcview GIS平台下通过植被分类和图层叠加分析法 ,研究 了人为干扰后植被的组
成及植被类型在主要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受人为干扰特别是森林采伐活动影响,研究区针
阔混交林消失 ,针叶林面积缩小,阔叶林和灌丛面积增加。(2)植被类 型在海拔梯度上分布规律性明显 ;除农
田外,其它植被类型在坡度上的面积比例与研究区面积在各坡度段所占比例很相似;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灌
丛对坡 向有明显选择性。(3)人为干扰活动改变了研究区植被类型及其面积 比重 ,并使植被在海拔段上的分
布带有明显人类干扰的痕迹 。
关键词 :火溪河流域 ;植 被类型;地形 ;GIS;DEM;森林采伐
中图分类号:Q94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42(2OO8)04—0483—06
一 ⋯ I I‘ J ●1 J● n J J● 一· Composition an.=.=iStl●l bUtl0n 0tVe retatl0n alter
anthropological disturbance in the HuOxl Rivern ’ ’ ‘ ’ ’‘ ’ ● ’ ⋯ ‘
Regi0n 0f Min Mountain,Sichuan Province
T NG Ming-Kun,ZENG ,] o,YANG Biao,ZENG Zong-Yong
(Key Laboratory of Bioresourc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ege 0,Li Sciences,Sichuan University。Chen~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e data on topography maps,vegetation map of Pingwu County and our vegetation survey were used to
make vegetation map and DEM of the studied area.By classifying vegetation and analyzing vegetation map and DEM,
the pattern of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long altitude,slope degree and slope aspect gradient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1)Human disturbance especialy timbering has resulted in the disappearing of eonif—
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in the area. And the area of coniferous forests has shrunk while the area of
broad-leaved forests and shrubs has increased;(2)Vegetation distribution shows conspicuous altitudinal gradient
.
Except for farmlands,the area proportions of other vegetation types are similar with that of the working sites at vari—
OUS position of slope.Distribution of coniferous forests,broad-leaved forests,farmlands and shrubs are influenced bv
slope aspect;(3)It seems that vegetation types and proportions of their areas in the studied area have been changed
by human disturbance,which can be seen along the altitude gradient.
Key words:Huoxihe watershed;vegetation typ e;topography GIS;DEM timbering
植被的构成和分布与环境之间关系是生态学的
重要研究领域之一。Johnson等(1972)对俄克拉荷
马州内分布的高山森林植被类型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揭开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序幕,国内学者近几十年通
收稿日期:2007-06-06 修回日期 :2007—09—19
基金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资助项目[Supported by、vorld Wildlife Fund(wwF)]
作者简介。唐明坤(1981一),男 ,四川绵 阳人 ,硕士研究生,从事植被生态及 GIS应用方面的研究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espondence,E—mail:zengzy@SCU.edu.c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4 广 西 植 物 28卷
过排序、分类、植被一气候分类系统对植被在环境中
的分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牛建明等,2000),其中部
分工作具有开创性(张新时,1991)。较早的研究工
作主要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注重种群、群落的类
型、结构和生境参数的分析(陈光升等,2005)。近年
来的研究引入 了 GIS技术 ,迅速 、大面积获取海拔、
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数据,不但克服了传统方法的
缺点,丰富了植被分布与地形关系的研究手段,也使
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关于地形因子的生态学意义和
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已有大量定性、定量的描述
和分析(Urban,2000;沈泽吴等,2000;孔宁宁等,
2002;刘增力等,2004;张志等,2005;郭泺等,2006)。
从研究对象来看,前人的工作多是以受人为干扰较
小的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分布与地形因子
的关系,而关于植被经历长期人为干扰后的组成及
在地形上分布特征变化的研究报道则很少。
火溪河地区位于岷山山系核心区域,是它周围
王朗、白水江、唐家河、勿角、小河沟及龙滴水 6个自
然保护区的关键连接带。由于该地区经济较为落
后,长期以来人口压力、耕地扩张、放牧、旅游公路以
及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等人为干扰,对植被组成和分
布影响巨大。对火溪河地区植被组成、分布格局的
研究甚为有限,人为干扰对植被结构产生的影响还
不甚了解。本文以火溪河地区植被现状为研究对
象,利用 GIS技术对植被组成及其在海拔、坡度、坡
向梯度上的分布进行研究,以期揭示人为干扰后各
类植物群落在主要地形因子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和人
为干扰对植被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
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1 研究地 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东北部,104~6~104。
39 E,32。28 ~32。55 N,总面积 i00 888.83 hm 。
区内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谷深切,地形陡峭。
研究区属亚热带山地气候,据平武县气象统计资料,
年平均温度 14.7℃,最热月 7月,最冷月 1月,平均
气温分别为 24.4℃和 3.8℃,≥1O℃活动积温为
4 572℃。年平均降水量850 mm,主要集中在 5~9
月。年均蒸发量 799.2 mm,年均元霜期 252 d,年
均日照1 376 h。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低温、暴
雨,有时还出现阴雨、大风、冰雹等。
区内人为干扰活动频繁,由于人 口密度较大,农
业生产、放牧、公路修建、菌类采集活动对植被的干
扰从未间断。区内虽植被类型发育全面,森林资源
丰富,但先后经历了川北森工局、绵阳市伐木厂、平
武县伐木厂以及个体承包者近 5O年的大规模轮番
采伐活动,至 1998年天然林停伐,植被破坏严重。
近几年,火溪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和白马藏族风情
旅游又给该区植被带来 了新的干扰 。
2 研 究方法
2.I野外调查
于 2001年和 2005年两次对研究区域进行植物
和植被调查:2001年主要针对王霸楚至刀切加河段
及其支沟;2005年针对整个研究区进行了本底调
查。植被调查方法:样线设置贯穿区域各个支沟的
不同生境,沿样线记录沿途植被类型的分布情况;在
样线不同海拔选择典型地段设置植物样方,样方分
成乔木、灌丛和草本三种类型,其大小分别为 20 m
×20 m、5 m×5 m和 1 m×1 m。在每个样方记录
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等地理信息和群
落类型、群落外貌以及乔木的高度、胸径、冠幅、郁闭
度、株数,灌木的高度、覆盖度和草本的多度、覆盖度
等群落结构数据。两次野外调查共铺设样线 43条,
各类样方共计 146个。
2.2植被制图及植被类型划分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view GIS 3.2a版本
数字化平武县 1:i00 000地形图和平武县 2000年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制作的植被分布图,形成能真实
反映植被在长期、剧烈人为干扰影响下分布状况的
研究区植被 图。
依据研究区植被图和《四川植被》分类系统(四
川I植被协作组,1980),参考当地植被类型特点,将研
究区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流石滩植被
5类 自然植被类型及农田栽培植被类型,植被类型
以下再细分为 1O个自然群系组及 1类农田类型,各
群系组描述如下。T1云杉林:在研究区主要有云杉
(Picea asperata)林、紫果云杉(P.purpurea)林、青
杆(P.wilsoni)林以及麦吊云杉(P.brachytyla)林
等群落类型。T2冷杉林 :以冷杉属(Abies)物种为
主形成冷杉 (A.faberi)林、岷江冷杉(A.faxoni—
aria)林、黄果冷杉(A.ernesti)林等群落,岷江冷杉林
群系面积最广。T3其它针叶林:主要 由华山松
(Pinus armandi)林、落叶松(Larix gmeini)林、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期 唐明坤等:四川岷山火溪河地区人为干扰后的植被组成及分布 485
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 、柏 木 (Cupressus
funebris)林构成,分布面积较小,多为人工栽培形
成。T4桦木林 :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 、红
桦 (B.albo-sinensis)林 以及糙 皮桦 (B.utilis)林组
成,多是云杉、冷杉林被砍伐后形成的次生群落。
T5栎 类林 :由栓皮 栎 (Quercus variabilis)、麻 栎
(Q.acutissima)、袍栎 (Q.glanduli ra)等 物种形
成的群落,郁闭度在 0.4~0.8之间。T6其它阔叶
林:以山杨林为主体,其它群系如桤木(Alnus ere—
mastogyne)林 、野核桃 (Juglans cathayensis)林、水
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林、榛子(Corylus het—
erophyla)林 以及 由樟科树种形成的群落共同构
成。T7高山灌丛:群系包括高 山柳 (Salix cupu—
laris)灌丛,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高丛珍珠
图 1 研究区DEM 图
Fig.1 The DEM of the working sites
梅(Sorbaria arborea)灌丛、杜 鹃 (Rhododendron
spp.)灌 丛和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灌 丛 。
T8:山地阔叶灌丛:包括分别以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黄 荆 (Virex negundo)、马 桑 (Coriaria
nepalensis)、矮山栎(Q.monimotricha)为优势形成
的多种灌丛群落组成。T9高山草甸:主要以糙野青
茅(Deyenxia scabrescens)草甸、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甘肃苔草 (Care,zkansuensis)草 甸
以及其它杂类草草甸群落构成。TIO农田:主要由
研究区内的早地组成,以聚居地为中心沿河分布,主
要农作物为土豆、玉米、黄豆及蔬菜等。T11流石滩
植被:指由于侵蚀严重,表面植被覆盖极低的高山流
石滩,植被极其稀疏,多分布山顶,其建群种为风毛
菊(Sausure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
将分类后的植被图层转化为栅格图层(Grid,网
格大小 15 mX 15 m)并导人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
发的 Fragstats 3.3(栅格版)软件,计算其植被类型
的面积、所占比例、斑块数等组成信息(杨国靖等,
2004)。
2.3制作 DEM 及图层叠加分析
利用研究 区 i00 m 间距 的等高线 在遥 感软件
Erdas Imagine V8.7版本中对等高线进行表面化处理
制作 DEM。利用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is V1.
1”在 Arcview GIS中显示和处理 DEM(图 1),提取研
究区的海拔分带图、坡度图和坡向图,用转化成 Grid
格式的区域植被图分别与海拔分带图、坡度图和坡向
图叠加(汤国安等,2002),定量化地分析植被类型在
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裹 1 研究区植被组成
Table 1 The composi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studied area
植被类型
Vegetation type
面积百
面积 分 比 斑块数
Area Area No.of
(hm ) percen— patch
tage( )
平均斑
块面积
Mean
patch
area
(hm )
3 结果与分析
3.1植被组成
把研究区植被按群系组划分为云杉林、冷杉林
等 11种类型,各植被类型的基本信息见表 1。研究
区由568个斑块镶嵌而成,平均斑块面积 177.62
hm。。阔叶林和针叶林面积比例分别为 41.32%和
31.29 9,6,在研究区分布最广;草甸和灌丛面积也分
别达 11.94 和 11.7O ,占有一定比例。11种植
被类型中,桦木林面积最大,其次是冷杉林、其它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6 广 西 植 物 28卷
叶林、高山草甸、云杉林和山地阔叶灌丛。其它植被
类型面积比例都在 5 以下。
从平均斑块面积来看,最大的是冷杉林,其次是
高山草甸,这两类斑块由于分布海拔高,受人为活动
影响很小,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桦木林多是在森林
采伐迹地上演替而成,所以斑块数最多,由于其面积
最大,斑块平均面积达 233.45 hm2。其它针叶林、
高山灌丛、农田和流石滩值最低,都在 100 hm以
表 2 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研究区的面积比例
Table 2 The area proportions of working sit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slope degrees and slope aspects
下,说明这 4类植被类型较为破碎。
3.2研究区地形特征
对海拔、坡度、坡向的梯度划分及各梯度段的面
积比例见表 2,坡向划分依据:平地(坡度<5。)、阴
坡 (337.5。~360。,0~ 67.5。)、半阴坡 (67.5。~
112.5。,292.5。~337.5。)、半阳坡(112.5。~157.5。,
247.5。~292.5。)、阳坡(157.5。~247.5。)。研究区
77.O3 的面积分布在 2 000~3 500 m海拔范围
内,分布在 20。--50。段的中、陡坡面积占到总面积的
7O.21 ,平地分布面积最少,四个坡向上面积比例
相差不大。可见该区面积在中、高海拔段和中、陡坡
度段呈集中分布,而在坡向上分布较为均匀。
3.3植被在海拔上分布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云杉林在海拔 2 500~3 000
m段分布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 51.28 ,冷杉林在
2 500,-3 000 m、3 000~3 500 m段分布面积之和
占总面积的87.57 ,其它针叶林类型主要分布在
3 000.-3 500 m海拔段。桦木林有 8O.81 的面积
分布在海拔 2 000-3 000 m范围内,栎类林、其它
阔叶林则主要分布在 1 500~2 500 m之间。高山
灌丛在2 500 m以上海拔段分布面积达到 69.84 ,
而山地阔叶灌丛在海拔 2 500 m以下分布面积比例
为 76.33 。高山草甸在 3 000 m以上海拔分布面
积比例为 91.78 ,其中一半以上的面积分布在海
拔 3 500 m以上区域。农田海拔在 2 500 m以下分
布面积比例为 94.46 ,所以人类频繁发生的干扰
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 2 500 m以下的区域。流石滩
有 69.O6 的面积分布在海拔 3 000 m以上。可见,
由于各海拔段水分、温度、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梯度变
化,各植被类型都有集中分布的海拔范围,且随海拔
变化其分布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
图 2 植被在不同海拔的面积
Fig.2 Areas of various vegetations
along altitude gradient
3.4植被在坡度上分布特征
各植被类型在不同坡度段分布情况如图3。农
田有 29.O9 的面积分布在 0~1O。段,3O。以下坡度
分布面积比重为 68.O8%,但还有接近 1/3的农田
分布在 3O。以上地段,这说明农田分布结构不合理,
有待改进。高山草甸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分布在 3O。
以下 区域,在 4O。以下坡 度分 布的面积 比重为
81.O3 ,说明高山草甸集中分布在平缓坡。除农田
之外,其它植被类型在 3O。~4O。分布面积大于其它
坡度段,且 6O 以上的面积分布在 2O。~5O。坡度
上,这种分布格局与研究区面积在坡度上的分布背
景有密切关系,但是农田在人为影响下脱离了与地
形背景相似的分布特点。
从各坡度段内植被类型组成看,高山草甸在 0
~ 1O。段分布面积大于其它类型,达到该段总面积的
2O.44 ;桦木林和冷杉林在 1O。以上各坡度段分布
面积比例之和都在 5O 左右,是构成这些坡度段植
被的主要类型,这是因为它们面积基数很大。随着
∞ ∞ ∞ ∞ ∞ ∞ 0 ㈣。
— 1) L鑫 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期 唐明坤等:四川岷山火溪河地区人为干扰后的植被组成及分布 487
坡度增加,高山草甸和其它阔叶林的面积比例呈现
出明显的递减和递增规律。高山灌丛、农田、流石滩
等面积较小 ,在各坡度段面积 比例变化规律不明显。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植被类型 Vegetat iOR type
3.5植被在坡 向上分布特征
对 6类植被型在坡向上的分布统计如图4。针
叶林、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多的两个坡向是半阳坡和
O一10 10—20 20—30 30-40 40—50 5O一60 >60
坡度 sIope degree(。)
图 3 植被在不同坡度的面积比例
Fig.3 The area proportions of vegetations along slope degree gradient
半阴坡,这是因为半阴、半阳坡有一定光照,又能保
持适当的湿度,具备有利于树木生长的气候条件。
但针叶林分布面积第三位的是阴坡,阔叶林却是阳
坡,这也体现了两者生境选择的差异。农田在阴坡
和半阴坡分布面积最少,在平地和阳性坡面上分布
面积达到 1 988.70 hm。,占农田面积的 78.61 ;灌
丛在平地分布最少,依次递增,在阳坡分布最多,有
61.77 面积分布在阳坡、半阳坡。可见农田和灌丛
对阳性坡面有极强的选择性 ,阳坡 、半阳坡光照相对
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田多在阳坡分布体现
了人类活动的主观性对其的影响,而灌丛是适应阳
坡较为干燥的水热条件前提下的选择。草甸有一半
面积分布在阳坡、半阳坡,说明草甸也倾向于在阳性
坡面分布。流石滩在平地和阴坡分布面积比例仅
24.75 ,这是因为在平地、阴坡气候条件相对较好,
自然侵蚀弱于其它坡向。
4 讨论
4.1植被图数据的两种来源
本文利用 GIS技术在掌握了研究区的地形特
征和植被构成情况基础上对 植被在海拔、坡度和坡
向梯度上的分布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目前国内学者
在此领域作了很多工作,如四川小河沟 自然保护区
植被在地形上的分布(胥晓等,2000),晋西蔡家川流
域景观在地形上分布格局的研究(张志等,2005),卧
龙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的研究 (TL宁宁等,2002)等
(彭月等,2007)。其中植被图都是结合野外调查工
5
0
平地 阴坡 半阴坡 半阳坡 阳坡
坡向 Aspect
图 4 植被在不 同坡 向的面积 比例
Fig.4 The area proportions of vegetation
along slope aspect
作成果解译遥感图像得到的,这种数据在进行大尺
度研究时具有优势,但在较小区域运用时,由于遥感
图像受时相、云层、山体阴影、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
解译精度将受到一定限制,解译出的植被类型较为
粗略。相比之下,本文植被图来源于平武县森林资
源二类调查植被分布图,辅以野外植被调查数据,可
信度更高,且对植被类型的划分也更细致。
4.2人为干扰对植被组成及分布的影响及对策
从植被组成来看,该区内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
消失,阔叶林面积大于针叶林面积;云杉林面积比例
仅为 9.71 ,远低于桦木林和其它阔叶林类型。这
与该区所处地理位置针叶林面积广泛的分布格局相
矛盾。由于研究区经历过大规模森林采伐活动,原
有的针阔叶混交林、云杉林和部分冷杉林遭到极大
破坏,面积缩小,采伐后没有及时更新的林地现已演
替为次生桦木林和其它阔叶林类型。在阳坡干燥的
dnoL c口日∞ c一盛 日 § L0§
一,‘一器 旧
一{l一∞ ∞。Ja△gJv匿 旧
一 ∞ ∞。J0口PaJv器 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8 广 西 植 物 28卷
水热条件下加之放牧等于扰活动,被破坏的林地很
难恢复,从而演替为灌丛,故研究区灌丛面积比例达
11.7O ,高于云杉林。胥晓等(2000)利用解译遥感
图像得到的植被图对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
分布与地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与研究区
西面相接,植被构成相似,研究方法也相同,具有很
强的可比性。由于小河沟自然保护区成立较晚,也
经历了约4O年的森林采伐,其阔叶林分布面积也大
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降至 7.68 ,灌丛
面积比例升至 15.19 。由于得到及时保护,小河
沟自然保护区内无农田分布,而研究区农业生产活
动频繁,农田将长期存在。这都说明人为干扰明显
改变了研究区的植被组成类型及其面积比重,次生
阔叶林成为研究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表 3 各海拔段内面积比为前三位的植被类型
Table 3 The proportions of three greatest areas of
vegetation types in various altitudes
海拔
Ahitude
(m)
类型 1( ) 类型 2( ) 类型 3( )
(面积比 Area (面积 比Area (面积比 Area
proportion) proportion) proportion)
人为干扰改变了植被类型在部分海拔段上的分
布格局。表 3显示,在海拔 1 500 m以下区域山地
阔叶灌丛和农田面积比例远大于其它类型,由于该
海拔段聚居地众多,生产、放牧活动频繁,林地遭破
坏后很难恢复,故灌丛、农 田面积很大。在 2 O00m
- -2 500 m、2 5Oom~3 000 m两海拔段桦木林面积
都最大。该海拔段本应是针阔混交林的集中分布
区、云杉林的主要分布区域以及岷江冷杉的分布下
限,但长期森林砍伐都集中在该海拔段,使典型针阔
混交林类型消失、云杉林萎缩,次生桦木林成为该区
段的优势类型。在 3 O00m-~3 500 m海拔段采伐干
扰强度大大减弱,部分原始冷杉林得以留存,故冷杉
林成为优势植被类型。海拔 3 500 m以上人为干扰
极少,植被分布呈现出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占优的自
然状态。农田、桦木林是研究区最为特殊的植被类
型,其存在和分布都体现出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相反,高山草甸分布海拔较高,人为干扰强度最小,
其在地形上的分布基本符合自然规律。
研究区位于岷山核心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
物多样性较高,植被是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基
础。该研究结果显示,当地植被结构在长期人为干
扰下已经发生改变,桦木林、灌丛等很多自然植被类
型都打下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重
视。当地应以“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
结合当地反偷猎等项目,加强对火溪河地区的保护
管理和恢复治理,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确保当地生
物多样性的维持和发展。
4.3不足与展望
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关系,本研究用于制作
DEM 的等高线间距为 100 m,间距过大,因此 DEM
精度不够理想,致使坡度和坡向分析结果区分度不
高。但考虑到研究区域面积较大,DEM基本能够客
观反映研究区的地形特征。如果能够利用 50m或
更小间距的等高线制作 DEM,结果将更理想。另
外,我们仅掌握了研究区一个时期的植被图,如果有
人类活动干扰前、后两个时期的植被图,通过对其植
被地形分异的动态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将更具
说服力。
参考文献:
四川植被协作组.1980.四川植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 :81—9O
汤国安,陈正江,赵牡丹,等.2002.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
间分析方法[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67—185
ChenGS(陈光升 ),Qi DH(齐代 华),Yang YB(杨远 兵),et al
2005.Plant communit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panda
habitat in Xiaozhaizigou Nature Reserve,Siehuan(四川小寨子沟
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Guihaia(广
西植物),25(4):305—309
Guo L(郭泺),Yu SX(余世孝),Xia BC(夏北成),eta1.2006.A-
nalysis of the multi-scale effect of topography on forest landScape
patern of mountains(地形对山地森林景观格局多尺度效应)
[J].J Mount Sci(山地学报),24(2):15O一155
Johnson FL,Risser PC-.1972.Some vegetation environment rela-
tionships in the up land forests of Oklahoma[J-].J Ecol:60:655
— 663
Kong NN(孔宁宁),Zeng H(曾辉),Li SJ(李书娟).2002.Study
on the topographic variation pattern of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Sichuan Province(四川卧龙 自然保护
区植被的地形分异格局研究)[J3.Acta Sci Nat Univ Peking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4):543-549
Liu ZL(刘增力),Zheng CY(郑成洋),Fang JY(方精云).200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getation type and topography in Mt.
Xiaowutai,Hebei Province:a remote sensing analysis(河北小五
台山主要植被类 型的分布与地形 的关 系基 于遥感信息 的分
析)[J].Biodiversity Sci(生物多样性),12(1):146—154
Niu JM(牛建 明),Hu H(呼和).2000.The renew of study-on
(下转第 568页 Continue OH page 5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68 广 西 植 物 28卷
经验,选在“定版”环节进行,即为最适宜的转接时
期。因为此环节之前,改红多、图表也还没最后确定
版面大小,所以不宜在此之前进行 ,否则会做一些无
用功。
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要统计页码数,将已
定版面的清样按当期的办刊栏目设置并作好先后排
序,用铅笔将各篇论文进行编号,统计各篇正文转接
前的页码数,文末空余或多出的行数以整版 1/2行
数作为空或多的划分标准。正文末页为整版者记“0
行”;多出行数且低于整版行数 1/2者,记“正×行”,
多出的行数进行“下转”,不作正式页码数统计;空余
行数且低于整版行数 1/2者,记“负×行”,空余的行
数用来“上接”,此页作正式页码数统计。其次,在确
定统计页码数与当期额定页码数相一致后,即可进
行正文版面的转接。操作时,先将同一栏目中须转
接的论文按照上述的原则一一进行转接,一边转接
一 边用文字标注“下转第×页”或“上接第×页”,此
过程可在正文转接简易统计表上用铅笔画箭头线的
方式标示转接,完成一处注销一处,既准确有序,又
方便快捷。
随着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的
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无论在内在质量还是编排形式
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使科技期刊在科技创
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正
确掌握正文转接的原则,合理运用正文转接技巧,对
额定页数较多的科技期刊来说,可明显缩短处理时
间、提高工作效率。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都在电脑上
进行编辑、排版、校对,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认
真对待、仔细操作,才能既保证期刊质量,又美观、协
调,方便读者阅读和参考。
参考文献 :
GB/T 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S].北京:中国标准
出版社
全军医学编辑学术委员会.1999.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期刊编
排规则[S].1999—01—10
Jiang QY(蒋巧嫒).2005.Examin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edi—
ring and type setting of botanical sci-tech periodicals’ilustra-
tions(植物学类科技期刊插图的优化与规范化编排)[J].
Guihaia(广西植物),2S(1):93—96
(上接第488页 Continue from page 488)
relatiom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s in China(我国
植被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Acta Univ Neimongol(Sci
№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1(1):76—8O
Peng Y(彭月),Wei H(魏虹),Zhu w(朱韦),eta1.2007.Theap—
plication of the Markov model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scape pattern in Dinghu Mountain Biosphere Reserve Area(广东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研究)[J].Guihaia
(广西植物),27(2):186—190
Shen ZH(沈泽吴),Zhang XS(张新时),Jin YX(金义兴).2000.
Gradien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ountain topography on
vegetation patern(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 响
的梯度分布)[J3.Acta Phytoecol Sin(植物生态学报),24(4):
430——435
Urban DL,Miller C,Halpin PN,et a1.2000.Forest gradient re—
sponse in Sierran landscapes:the physical template[J].Land—
scape Ecol,lS(7):603-620
XuX(胥晓),Wu Y(吴勇),Liao YM(廖咏梅).2000.T0po—
graphic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types in Xiaohegou Nature Re—
serve of Sichuan Province(四川I小河沟 自然保护 区植被类型在
地形上的分异研究)[J].Acta Bot Boreali-Occidemt Sin(西北
植物学报),26(3):572—578
Yang GJ(杨国靖),Xiao DN(肖笃宁).2004.Spatial patern anal—
ysis of forest landscape in low coteau of Middle Qilian Mountain5
(中祁连山浅山区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CAin J
Appl Ecol(应用生态学报),15(2):269—272
Zhang XS(张新 时).1991.Indirect gradient analysis,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plant communi—
ties in NGARI,Xizang(Tibet)(西藏阿里植物群落的间接梯度
分析,数量分类与环境解释)[J].Acta Phyt~col et Geobot Sin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5(2):101—113
Zhang Z(张志),Zhu JZ(朱金兆),Zhu OK(朱清科),et a1.2005.
Topographic variation pattern of landscape distribution in Caijia—
chuan watershed,the Loess Plateau of western Shanfi Province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J].J Bei—
ring Fore Univ(~g京林业大学学报),27(2):43—4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