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几种生理因子对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的影响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3(6):549— 552 2003年 11月
几种生理因子对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的影响
张娟芳 ,戚树源,何梦玲 .胡兰娟
(中国科学 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50)
摘 要 :通过研究不 同生理 因子对 印楝 悬浮细胞 生长 的影 响 ,建 立 了一 种快速 生长 的印楝 细胞 悬浮培养 体
系。结果表 明,在添加 了 6-BA 0.8 mg/I 、NAA 0.8 mg/L、蔗糖 30 g/ L且初始 pH 值为 5.8的 MS培养液 中,
以 60 g/L的接种量进行 印楝细胞 的悬浮 培养 ,细胞生长速率 可达 t.49 g,/I ·d。
关键词 :印楝 ;细胞悬浮培养
中图分 类号 :Q9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2003)06—0549—04
Effects 0f several physiological factors 0n the growth
Ot Ce儿 SUSpen l0n CUltUI.e Ot AZ JP. Chta tnd C ■● ■■ ● ■』 n ▲ T● - ● -●
ZHANG Juan—fang,QI Shu—yuan,HE Meng—ling,HU Lan-j uan
(SouthChina lnstitute ofBotany,ChineseAcademy 0,Sciences,Guangzhou 510650,China)
Abstract;Effects of several physiological factors Oil the growth of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of Azadirachta indi一
( n was studied and a fast growing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system of Azadirachta indica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ell growth rate of Azadirachta indica could reach 4.49 g/L ·d under the following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the cell cultured on a M urashige and Skoog (M S)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6-BA
0.8 mg/L,NAA 0.8 mg/L and sucrose 30 g/L,with tlle initial pH 5.8 in the medium and the cell amount of
inoculation 60 g/L of fresh cells.
Key words:Azadirachta indica;eel1 suspension culture
印楝 (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是楝 科楝属
的热带乔木 ,原产 于 缅甸 和 印度 ,在 亚 洲南部 、非 洲
和南美洲的许多地区都有分布和栽培,但以印度等
亚洲国家产 量最大 ,我 国没有 印楝 的 自然分布 (徐汉
虹,2001)。印楝叶、树皮和种子的提取物一直是印
度等 南 亚 国家农 业 上 的 抗 虫材 料 ,1968年 Butter—
worth和 Morgan成功地分离出印楝素(azadiracht—
in)后 ,印楝作为杀虫剂 的研究 在世界 范 围内广泛开
展起来 (Saleem 和 Michael,1986)。研究 表 明,印楝
素对 200多种农业害虫有其他植物性杀虫剂无法比
拟的高生物活性,且因其不影响胆碱脂酶活性并能
生物降解,从 而对人 畜及环境无任何毒性 (Saleem
和 Michael,1986;李 晓 东 等 ,1995;Shirish等 ,
1995)
印楝 是近 代制备 无公 害农 药 的重 要植物 资源 ,
但印楝 中的杀虫有 效 成分 结构 复杂 ,难 以人工 合成
(赵善欢 等 ,1989),采 用天然产物生产印楝杀虫剂又
受到印楝分布及印楝素含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
响(Shirish等 .1995),不能满 足生产 的需求 ,所 以早
在二十世 纪 70年 代各 国学 者就 开始 进行 印楝组织
培 养的研究 (Rangaswamy和 Promila,1972)。到 目
前 为止 ,国内外学 者在 印楝 器 官培 养 、组 织分化 、植
株再 生和培 养物 中次生代谢 物质形成等方面做 了许
多工作 (Manisha等 ,1981,1988;Virenda等 ,1993;
Murthy 等,1998;Wawetzer,1998;戚 树 源 等,
1998),但 有关 印楝 细胞 悬浮培养 的专 门研究 尚未见
报道 。采用植物细胞悬 浮培养技术生产天然产物 已
在许多植物上 获得成功 ,如采 用紫草 (Lithosper一
收稿 日期 :2002—04—04 修订 日期 :2002—10—28
基金项 目:广东省科委农村科技处星火计划储备项 目
作者简介:张娟芳(1977一),女 ,湖北荆州人 ,硕士生.植物学专业 ,主要从事印楝组织培养与次生物质代谢生理等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5O 广 西 植 物 23卷
mUlTI erythrorhizon)细胞培养生产紫草素(戚树源
等,1997),采用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细胞 培养
生产紫杉醇等(余龙江等 ,2002)。本文研究几种不
同生理因子对 印楝 悬 浮细胞 生 长 的影 响 ,旨在建 立
一 种快速生长的印楝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为采用细
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印楝次生代谢产物奠定基础。
1 材料 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与培养条 件
印楝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戚树源等,1998),已
在本实验室继代培养 2~3年 。本实验采用该愈伤
组织作为实验材料,建立 印楝细胞悬 浮培养体系。
所有实验如无特殊说明 ,均采用 150 mL三角瓶 ,装
液量 50 mL,摇 床转速 120 rpm,培 养温度 25±2
℃ ,光 照 培养 (以 日光 灯 为 光 源 ,每 天 连续 光 照 12
h,光照强度为 15~25 fmol m s )。
1.2细胞 生长测定
在 添加 了 6一BA 0.4 mg/L、NAA 0.8 mg/L、蔗
糖 30 g/L且初始 pH值为 5.8~6.0的 MS培养液
= 一
}兰

_兰
1.

2 1 6 H l【l 1: l 1 l“
J 猝 灭 数 ult u t⋯ d
中,分别接人 不 同接种 量 的印楝 细胞 。每两 天收集
1次 ,每一接种量每 次 3瓶 ,4O~5O℃干燥 至恒重 ,
取 3瓶细胞干重 的平 均 值 ,绘成 细胞 生长 曲线 。每
一 接种量下的细胞生长速率 一(该接种量下第 12 d
收获的细胞干重一接种时的细胞干重)/(每瓶培养
液体积×12),单位 g/L·d。
1.3不同生理因子对 印楝 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分别调节 MS基本 培养液 中添加 的植物激 素的
种类和浓度、碳源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培养液的初始
pH值,印楝细胞的接种量均为 60 g/L,培养 12 d
后 收集 ,4O~ 5O℃ 干燥 称重 。实验 重 复 3次 ,结果
取平均 值。pH值用 Corning pH meter 12O测定 。
2 实验结果 与讨论
2.1不同接种量对 印楝 悬浮细胞 生长的影响
分别将 2O、4O、6O、80 g/L的新鲜印楝细胞接人
添加 了 6-BA 0.1 mg/L、NAA 0.8 mg/L、蔗糖 3O
g/L的 MS培养液中,印楝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如
图 l(A、B)所 示 。
^
{
=
3

=


2 4 n 8 l(1 l? l 4 1-
培 养人 数 Cu1 Lu r L itilt d
图 1 (A、B)不同接种量对 印楝悬浮细胞生 长的影 响
Fig.1 (A、B)Effects of cel amount of inoculation on the cell growth in
the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of Azadirachta indica
C20、C40、C60和 C80分别是接种量为 2O、4O、6O、8O g/L时的细胞培养 C20,C40,C60 and C80 are the ce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Azadirachta indica with the cell amounts of inoculation of 20,40,60 and 8O g/L
由图 1(A)可 以看 出 ,当接种 量为 2O g/L和 4O
g/L时 ,印楝细胞 的生 长 曲线呈 “双 S”型 ,而 由图 1
(B)可 以看 出,当接 种量 为 60 g/L和 80 g/L时 ,印
楝细胞的生长曲线则呈双 峰型 ,这一 结果 说明 ,不 同
接种量对印楝细胞 的生长具 有明显 的影 响。在 四种
接种量下,印楝细胞均在接种后第 4天进入第一对
数生长期,第 1O天进入第二对数生长期;不同之处
在于:接种量为 2O~40 g/L时,印楝细胞的第一对
数期为 4天 ,且第一对数期结束后细胞生长不下降,
而接种量为 60~80 g/L时,第一对数期仅为 2 d,且
第一对数期结束后细胞生长下降,第二个生长峰值
低于第一个生长峰。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中,采用
高密度培养的方法来增加培养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
形成 ,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Zhong和 Yoshida,
1995),印楝细胞在高密度培养与低密度培养时表现
出不同的生长状态 ,可以考虑采用高密度培养的方
法来促进 印楝 悬浮细胞 中次生代谢产物 的形成 。
戚树源等(1998)在进行印楝愈伤组织培养和植
株再生的研究 中发现,印楝愈伤组织在添加了不同
6一BA和 NAA 组合 的 MS培养基中继代培养时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张娟芳等 :几种生理因子对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的影响 551
出现两个生长峰 ,接种的愈伤组织所处的生长期和
培养基中的激素组成影响双峰出现的时间,但并不
改变印楝愈伤组织生长的双峰性质 。而在本实验
中,印楝悬 浮细胞 在接种量 为 60~80 g/L时生长曲
线也有双峰现象。印楝细胞生长出现两个生长峰的
特征是否与印楝细胞 的代谢分化有关 ,有待于进一
步研究 。



蚤.蓍
20 40 6O 8O
接种 Cel1 alno[int of inoculation(g/fl ask)
图 2 不同接种量下印楝细胞生长速率
Fig. 2 The cell growth rate of Azadirachta indica
from different cel amounts of inoculation
O.0 0.1 0.4 0.8 1.0
6 BA浓度 Concenti,at ion of 6-BA(mg/L)
图 3 6-BA 与 NAA 的不 同浓度组 合
对印楝 悬浮细胞生长 的影响
Fig.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6-BA and NAA on the cell growth
of Azadirachta indica
不同接种量下印楝悬浮细胞的生长速率如图 2
所示。在接种量为 6O g/L时,印楝细胞的生长速率
大于其他接种量 ,可考虑采用 6O g/L作为印楝细胞
悬浮培养生长的最适接种量。
2.2激素对 印楝 细胞生长的影 响
在添加 了 6一BA 0~l mg/L和 NAA 0~ l mg/
L不同浓度组合的 MS基本培养基中,以 6O g/L的
接种量接人印楝细胞 ,光 照培养 12 d后收集 ,干燥
称重。当培养基中不含 6一BA或 6一BA浓度一定时,
随着 NAA浓度 的增 大,收获的细胞干重的变化趋
势如 图 3所示 。
当培养基 中不含 6-BA 或 6-BA与 NAA的浓
度均小于或等 于 0.4 mg/L时 ,印楝细胞褐 化严重 ,
颗粒不均,长势略快者则粘度大 ,不易抽滤;当 6一BA
与 NAA浓度 均大于 0.4 mg/L时 ,印楝 细胞颜色浅
黄或浅绿 ,颗 粒细 小均匀 ,抽 滤容易 。由图 3可以看
出,当 6一BA浓度一定时,随着 NAA浓度的增大,收
获的细胞干重增加 ;当 NAA 浓度大于 0.8 mg/L
时,收获的细胞干重开始下降;而当 6一BA与 NAA
浓度均为 0.8 mg/L时,收获的细胞干重达到本实
验条件下的最大值 ,可考虑选用此种浓度组合进行
印楝细胞的悬浮培 养 ,以获得理想 的细胞生 长速度 。
2.3不同碳源对印楝细胞生长的影响
在分别添加了 15、30、45 g/L的蔗糖或葡萄糖,
且 6一BA与 NAA 浓度 均 为 0.8 mg/L的 MS基本培
养基中,以 6O g/L的接种量接人印楝悬浮细胞,光照
培养,12 d后收集,干燥称重。培养基中添加的蔗糖
或葡萄糖 的浓度 与收获 的细胞干重 的关 系如 图 4所
示。由图 4可以看出,添加浓度相同时,以蔗糖作为
碳源的培养基中收获的细胞干重均大于以葡萄糖作
为碳源的培养基 ,且蔗糖浓度为 30 g/L的培养基中
收获的细胞干重达到本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值。由此
可知,蔗糖比葡萄糖更适合作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生
长的碳源 ,且 以 30 L为最适 添加浓度 。这一结果
与 Wewetzer(1998)在研究不 同碳源对 印楝愈 伤组织
中印楝素生成的影响时所得到的结论一致。
有文献(Panda等 ,1992)表明,培养基中蔗糖浓
度的增 大可能会 导致 细 胞渗 透压 休克 (Osmotic
shock)或影响生物合成途径 ,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
促进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在本实验中,蔗糖浓度大
于 30 g/L时 ,随着 蔗糖 浓度 的增 大 ,细胞 的生长下
降,蔗糖浓度对印楝细胞生长的影响是否也具有文
献所 述机制 ,且是 否会 促进 印楝 细胞 中次 生代谢产
物 的积 累,还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 。
2.4 pH值对细胞 生长的影响
以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 6一BA 0.8 mg/L、
NAA 0.8 mg/L、蔗糖 30 g/L,并分别调节培养液的
初始 pH 值 为 4.5、5.0、5.5、5.8、6.0、6.5,以 60 g/
L的接种量接人印楝细胞,光照培养 12 d后收集 ,
干燥称重。培养液的起始 pH值对印楝悬浮细胞生
长的影响如图 5所示。在 pH 值位于 4.5~5.8之
间时 ,随着 pH 值 的增 加 ,收 获 的细胞 干重增 大 ;至
O 8 6 4 2 O
O O O O O
一 一∽_【_【。u
-J(] ∞_【a乩≥ 一^ 犁 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52 广 西 植 物 23卷
pH值为 5.8时达到最 大值 ;在 pH 值位于 5.8~
6.5之间时 ,随着 pH 值 的增加 ,收获 的细胞 干重 下
降。pH值为 5.8时 ,印楝悬浮细胞 的生长速率可
达4.49 g/L·d。 罩荨
; 三
4 蔗糖和葡萄糖对 印楝细胞生长的影响
4 The effects of sucrose and glucose on the
cel J growth of Azadirackta indica
图 5 培养基不 同初 始 pH 对印楝细胞生长的影响
Fig.5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itial pH values in the
medium on the cel growth of Azadirachta indica
印楝细胞 在 悬 浮 培养 过 程 中 ,培 养液 中的 pH
值随细胞生长而有规律 的变化 。图 6反 映了接种量
为 5O g/L、初 始 pH 值 为 5.8时印楝 细胞 生长与培
养液中 pH值变化的关系。接种量为 5O g/L时细
胞生长曲线 呈不太明显 的双峰 型 。从 悬浮培养开始
到第 8天 ,细胞生 长曲线位 于第 一峰 ,培养液 中 pH
值的变化与印楝细胞的生长同步 ;从第 8天到第 16
天,细胞生长曲线位于第二峰,培养液中的 pH值与
印楝细胞的生长呈负相关。
在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 pH 值的变
化通常是由于培养液中氮源的消耗产生的。当植物
细胞在以 NO 一为主要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时,培
养液的 pH值随植物细胞 的生长而上升 (Treat和
图 6 印楝细胞生长过程 中培养基 pH 值的变化
Fig.6 The variation of medium pH values during
the cel l growth of Azadirachta indica
Engter,1989)。印楝细 胞悬 浮培养 采用 以 O 一为
主要氮源的 MS培养液 ,在培养过 程的前 8天 ,培养
液 中 pH 值与细胞生 长同步 ,与该 报道结论 一致 。
戚 树源等 (1997)在 采用两步法进行紫草细胞培
养时发现,细胞生长培养液的 pH值与紫草细胞生
长呈正相关 ,而紫草色素生产培养液的 pH 值却与
紫草细胞 色素增长 呈负 相关 ,这 一 结果 可能是 由于
紫 草色素生成过 程伴随有 酸性副产物生成 以及紫草
包素 的萘醌环显酸 性所致 。印楝 细胞 悬浮培养过程
中,印楝细胞生长与培养液 pH 值在第一峰范围内
具有紫草细胞生长与其培养液 pH值类似的正相关
性 ,而在第二 峰范 围内 ,具有紫草 色素生产与其培养
液 pH值类 似的负相关性 ,这是 否表 明 ,印楝悬 浮细
胞生长曲线 的第一 峰 反映 了 印楝细 胞 的增 长规 律 ,
而第二峰反映 了印楝 细胞 的代谢规律 ?实际情况如
何 ,还有待于进 一步的研究 。
综上 所 述 ,在 添 加 了 6一BA 0.8 mg/L、NAA
0.8 mg/L、蔗糖 3O g/I 且初始 pH值为 .8的 MS
培养液 中 ,以 6O g/L的接种 量进行 印楝细胞 的悬 浮
培养 ,细胞生长 速 率 可达 4.49 g/I ·d。印楝 细胞
悬 浮培养快 速生长体 系 的建 立 ,为进 一步研究 印楝
次生代谢产物 的形 成 和调 控 奠定 了基础 ,具 有一定
的实际价 值和理论 意义 。
参考文献 :
李晓东.赵善欢.1 995.印楝素对昆虫的毒理作用机制:J .
华南 农业 大学 学报 ,17(1):¨ 8—122.
徐汉 虹.2001.杀 虫植 物 与植物 性 杀 虫 剂 (第一 版 )[M .北
京 :中国农 业 出版社 ,175— 186.
Antje Wewetzer.1 998.Calus cutures of Azadirachta indi(“
(下转第 567页 Continue on page 567)
0 O O O O O O 0
【、 6 5 4 3 ^ l】 l O
5 O b O b O 0 O
3 3 2 2 O O
O O 0 O O 0
5 吐 0 l O
一 三 l,/ 兰 【【)l 图 一乏 三 ≥ 【【【】 乞 I(-_【一 一掣 H = II】I{1; ; 一
e
6 ●
n
O
6 ㈨
s
0 e
一; 岌
训培川
5
¨
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陈月圆等:黄柏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及测定方法研究 567
表 4 加样 回收率实验结果
Table 4 Results of added recovery
2.2.5方法重现性考察 对 同一样 品分别按样 品处
理方法 和测定方法 测定 (表 5)。
3 小结
(1)以小檗碱为指标,对黄柏 3种提取溶剂、3
种分离纯化方法的提取物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工艺路
线的产品得率、含量及方法总提取率进行了综合评
价 ,总的来说,醇提取 、大孔树脂吸附方法明显优于
其他 方法。
(2)本测定方法相比以前经典方法操作更简便
迅速 ,方法准确度好 ,稳定性 、重现性好 。适用于黄
柏 中总生物碱工业 化生产 中的含量控制 。
表 5 重现性实验结果
Table 5 Results of reproduc ility tests
参考文 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 ,548.
孑L少仪.2000.黄柏胶囊 中小檗碱的含量测定EJ].中医药研
究 ,16(3):48—49.
吕 琳 ,王永奇 .1 990.TLC和 HPLC法测定 小檗碱 在黄柏
中的分布[J].中草药,21(5):1l—l3.
彭艳梅.1997.两种方法对黄柏各部位小檗碱含量测定[J].
中草药 ,10(28):599—6O1.
十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卜{·H -H ‘H ’H 。H ’H .}
(上接第 552页 Continue from page 552)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Azadirachtin[J].
Phytoparasitica,26(1):47— 52.
Chen F,Zhang Y.1 997. High cell density mixotrophic cul—
ture of Spirulina platensis on gulcose for phycocyanin pro—
duction using a fed—batch system [J].Enzyme Microb
Technol,20:221— 224.
Manisha Sanyal,Asish Das,Mili Banerjee,et a1.1981.In vitro
hormone induced chemical and histological diferentiation in
stem callus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A.Juss)[刀.In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19:1 067—1 068.
Manisha Sanyal(Sarkar),Anuradha Mukherji,P.C.Datta.
1 988.Glycine on in vitro biosynthesis of nimbin and si—
tosterol in tissues of Azadirachta indica EJ].Current Sci—
ence,57(1):40—41.
Murthy BNS.Praveen K.Saxena. 1998. Somatic embryo—
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neem(Azadirachta indica
A.Juss)EJ].PlantCell Reports,17:469~475.
Panda AK,Mishira S,Bisaria VS. 1992.Alkaloid produc—
tion by plant cell suspension of Holarrhena antidysenteri—
fⅡ:I.Effect of major nutrients[J].Biotechnlo Bioeng,
39:627— 630.
Qi SY(戚树源),Lin LD(林立东),Liang SZ(梁世中),et a1.
1997.Cel suspension culture of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in a 10一litre airlift loop bioreactor(10升气升环流式生物反应
器培养紫草细胞)EJ].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ptropical
Botany(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5(2):8O一84.
Qi SY(戚树源),Ye QF(叶勤法),Lin LD(林立东).1998.
Plant regeneration of callus tissue derived from Azadirachta
indica(印楝愈伤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l-J].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热带作物学报),19(1):77—81.
Rangaswamy NS.Promila. 1972. Morphogenesis of the a—
duh embryo of Azadirachta indica A.Juss[J]. Z.
尸flanzenphysiol,67:377—379.
Saleem Ahmed. Michael Grainge. 1 986. Potential of the
Neem Tree(Azadirachta indica)l-J].Economic Botany,
40(2):201— 209.
Shirish R Yakkundi,R Thejavathi,B Ravindranath.et a1.
1 995.Variation of azadirachtin content during growth and
storage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seeds E J].J Agric
Food Chem ,43:2 517— 2 519.
Treat WJ.Engier CR.1989.Culture of photomi xotrophic soy—
bean and pineina modified fermentor using a novel impeller[J].
Biotechnologyand Bioengineering,34:1 191— 1 202.
Virenda K ,Gautam,Kanan Nanda,shrish C.Gupta. 1993.
Development of shoots and roots in anther—derived callus of
Azadirachta indica A.Juss—a medicinal tree[J].Plant
Cel1.Tissue and Organ Culture,34:13— 18.
Yu LJ(余 龙 江),Cai YJ(蔡永 君 ),Lan WZ(兰 文智).2002.
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taxol yield of Taxus chinensis
suspension cultures(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产量稳定
性的探讨)l-J].Guihaia(广西植物),22(1):85—88.
Zhao SH(赵 善欢 ),Zhang YG(张 业 光 ),Cai DZ(蔡 德 智),
et a1. 1989. Preliminary report of neem tre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in China(印楝引种试验初报)l-J].Journal
0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rersity(华 南农 业 大学 学
报),10(2):34—39.
Zhong JJ.Yoshida T.1995. High-density cultivation of Pe—
rilla frutescens cell suspensions for anthocyanin produc—
tion:Effects of sucrose concentration and inoculum size~J].
Enzyme M icrob Technol,17:1 073— 1 0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