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刺栲林的分类与分布初探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6(1):22— 27 2006年 1月
中国刺栲林的分类与分布初探
李 静,曹洪麟,练琚蒲,叶万辉
(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广东 广州 510650)
摘 要:介绍了中国刺栲林的群落生态学特性及其分布特征等 ,根据刺栲在群落中的地位(优势种、共建种、
伴生种或偶见种),将刺栲林分为三种主要的群落类型 ,每一大类中,又依据分布地的环境状况等,各分为几种
不同的亚型 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刺栲为优势种的群落类型中,随着海拔的升高 ,其共建种表现出独特的替代
规律。同时 ,进一步探讨了刺栲群落形成与维持机制,认为在刺栲 自身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的基础上,生境异
质性和环境及人为干扰导致刺栲形成了不同群落类型,但其 内在机制的揭示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后,对
其速生丰产林和混交林营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刺栲;群落生态学;分布;群落维持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142(2006)0卜0022—06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bution of Cas tanop si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_
hy s~ix forest in Chitr na
LI Jing,CAO Hong—lin,LIAN Ju—yu,YE Wan—hui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Chinese 4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5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ed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of Castanopsis hystrix forest in China.3
community type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dominant species,CO—edificators,accompanying species
or occasional species)of C.hyszrix in the forest.And every type was divided into several different subtypes
based on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habitat and climate character.In the first type of community,accompanying
species displayed special species replacement pattern with the elevation of altitude.In addition,we discussed
that the habitat heterogeneous and th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disturbanc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y,but the inner mechanism needed further research.W e also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ure of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forests and mixed forests of C.h3 strix.
Key words:Castanopsis hystri. ;community ecology;distribution;maintenance Of community
栲属(Castanopsis)(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我
国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物种 ,广泛 分布在长江 以
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多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
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区域 的主要建群种 (吴征
镒 ,l980),是一类适应性 很广的植物。其 中刺栲作
为建群种对胁迫生境存在着很 强的适应能力,在我
国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部广泛分布,地理位置为
95。2O ~ll8。E,l8。3O ~29。N(朱积余 ,l990)。大
陆 自福建东南部 ,沿南亚热带或中亚热带南部,向西
直达西藏东南(叶万辉等,2004)。具体分布在福建
东南部(南靖 、云霄等),湖南西南部(江华等),广东 ,
海南(中部以南各地),广西,贵州(红河水地区)及云
南南部,西藏东南部(墨脱),和台湾地区(黄成就等 ,
l998;倪健等,l997)。生 于海拔 30~l 600 m缓坡
收稿日期:2004—09—30 修回日期:2005—06—16
基金项 目:中国科学院华 植物园领域前沿项 目:刺栲在大尺度生境变化下的适当对策及其群落建成特~fl[[Supported by the
Di rector Fund of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 rden,Chinese Academyof Sciences]。
作者简介:李静(1979一),女,河南开封市人,博士生 ,保护生态学方 向。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李 静等:中国刺栲林的分类与分布初探 23
及 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有时成小片纯林 。
刺栲(Castanopsis hystric)又名红栲 、红锥 、红
柯 、锥栗 、红锥栗、锥丝栗 、桐栗,为热性深根性树种 ,
主根明显,垂直分布深达 1.5 m,侧根发达,分布深
度 80~9O cm,根幅可达 21~25 m 。萌芽力极强,
生长快,速生期长 ,生长潜力很大 (黄全能 ,l998)。
刺栲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不耐低温,不耐干旱 ,耐荫,
多生于降水量在 1 100~2 000 Film,年均温在 18~
24℃的地区。当年均温小于 18℃,≥10℃的年活
动积温小于 6 000℃时 ,刺栲生长量低 ,表现为主干
不明显 ,侧枝增 多增粗 ;当极端最低 温度低 于一5℃
时,会严重影响生长甚至死亡 (朱积余 ,1990)。
刺栲适生于由花岗岩,沙页岩,变质岩等发育而
成的酸性红壤 ,砖红壤或黄壤 ,而不适生于石灰岩山
地。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湿润的立地条件,生长
良好 ;在土层浅薄 、贫瘠的石砾土或山脊 ,生长不 良,
表现为树形矮小;在低洼积水地不能生长。
刺栲是一种生长潜力很大的优良速生树种。黄
全能(1998)调查发现,在亚热带较好的立地条件 ,目
前保存密度较低 的情况下,刺栲平均年龄 36 a,蓄积
量达到 438 m。/hm:,材积年生长量 13.4 m /hm ,
明显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 准 ,同时显示刺栲林龄
在 35~40 a之间,平均胸 径达 24 cm 以上 ,已达到
大材径的要求 。刺栲天然林树高速生期为 4~18年
生,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可达 1.5 m,胸径速生期为 6
~ l4年生,立地好的材积速生期在 10~27年生之
间,差的在 l0~l9年生之间。立地好的 38年生和
立地很差的 34年生刺栲材积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
年生长量曲线 尚未相交 ,说 明材积速生期 持续时间
长。在较好立地 中,刺栲 天然 林乔 木层 生物量 达
500.87 t/hm ,较差立地 中为 354.65 t/hm。。林分
生产力很高。木材利用率高,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
量的 59.7 ~62.6 oA。
1 刺栲分布 区的主要群落类型
刺栲林群落结构较复杂,组成种类丰富,常有其
它常绿阔叶树种或针叶树种伴生 ,少数在人为干扰
下呈纯林状。以刺栲为建群种的群落,可明显分出
乔木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层次 ,乔木层常可分 2
~ 3亚层。参考刺栲在中国的分布资料(吴征镒,
l980;吴 征 镒 等,1987;薛 纪 如 等 ,1986;徐燕 千,
1990;林鹏,1990),根据刺栲在群落中的地位,中国
刺栲林大致可以分成 3种群落类型。
1.1以刺栲为优势种的群落类型
即通常所 称的刺栲林 。根据分布地 的地理 位
置、生境状况和气候特征等,此类型的刺栲林可划分
为 4种亚型。(1)刺栲 、红鳞蒲桃 、厚壳桂林(Form.
Castanopsis hystri:c,Syzygium hancei,Crypto—
carya chiten.sis)。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 ,广东东部
以及福建南部海拔 200 m 以下的低 丘台地 。此类
型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剌栲林 ,分布区内气候条件较
湿热 ,夏长冬暖,雨量充沛。乔木层以刺栲 、红鳞蒲
桃和厚壳桂为主,其它还有硬壳桂 (Cryptocarya
chi~Tgi Cheng)、鹅 掌 柴(Schef.fle~a octophyla)、
茜草树 (Randia de7zsi.flora)、黄 杞 (E7z.£:elhardtia
ro:cburg’hiana)、闽粤栲 (Casta Tzopsis fissa)等。灌
木层以九节木 (Psychotria rubra)和罗伞树(Ardi—
sia qui Ttquego Tta)占优势,其他常见的还有柏拉木
(Blastus cochi Tzchi Tze 7sis)、朱 砂根 (Ardisia C~&Tla—
tcz)、毛冬青(Ile:r pubesc:eT+s)等。草本层主要有狗脊
蕨(Woodwardia po T+ica)、淡竹 叶(Lophatherum
gracile)、单 叶新 月蕨 (P7‘o T+ephrium siTnple:c)等。
藤本植物常见 的有买麻藤 (Gnetum tHO?lt(IH1A?H)、藤
黄檀 (Dalbergia hancei)、花皮胶藤 (Ecdysanthera
utilis)等。 (2)刺 栲、罗 浮 栲 (栲 树 或 米 槠 )林
(Form.Castanopsis hystricc,C.fabri(C.
.[argesii
or C.carlesii))。在我国的分布区最为广泛,为刺栲
林的主体类型 ,横跨福建 、广东、广西三省 区以及云
南东南部 ,见于低海拔(<600 m)的丘陵,低 山。分
布区地处南亚热带 ,热量充足 ,雨量充沛。在不同地
区,可见刺栲与栲树,或米槠 ,罗浮栲共 同组成群落
的优势种。乔木 的主要树种 有刺栲、罗浮栲 、米槠 、
大叶栲(C.tibetana)、甜槠(C.eyrei)等,其次为鹿角
栲(C.1ainoTltii)、鹅掌 柴、南岭栲 (C.fordii)、闽粤
栲(C.fiss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等。灌木层 主要有九节木、柏拉木、百两金
(Ardisia crls]Ja)、杜茎山(Maesa japonica)、罗伞树、
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等。草本层以淡竹叶为主,
此外还有很多耐荫的蕨类植物,如狗脊蕨等。(3)刺
栲、小果石栎、红木 荷林 (Form.Casta 71opsis hystrix,
Lithocarpus nTicrospen~7*Ls,Sch , Ⅱzua llichii)。主要
分布在云南南亚热带高原地区,见于思茅、普洱、双
江、镇越、澜沧等地 ,海拔 1 200 1 5OO m。分布区欠
湿润 ,偏旱 ,因此在过 去此林型被称为“南亚热带干
性常绿 阔叶林”。乔 木上层 的 主要 种类有长 穗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 广 西 植 物 26卷
(C. chid舢cnrPn)、小果石栎、刺栲、红木荷、华南石
栎(Lithocarpus fenestratus)等。乔木下层 除上层
老树的荫干外 ,还常见毛银柴(Aporusa villosa)、老
虎楝 (Trichilia connaroides)、四 帽榄 (Tetrapilus
roseus)、印栲 、围涎树 (Pithecelobium clypearia)、
岗柃 (Eurya grof fii)等。灌木 层仅 见 三叉苦
(Evodia lepta)、密花树 (Rapanea neriifolia)以及
榕多种(Ficus spp.),黄檀 多种(Dalcergia spp.)。
草本层 以毛果珍珠茅(Scleria levis)为常见 ,此外还
常见单芽狗脊蕨(Woodwardia unigemmata),金丝
草(Pogonatherum crinitum)等。(4)刺栲、印栲林
(Form.Castanopsis hystrix,C.indica)。分布于较
干燥的热带地区山地,在云南 主要是海拔在 800~l
200 m 的西双版纳 ,临沧和德宏等州地 区的南部 ,而
在西藏 主要 是海拔 l lO0~ l 800 m 的墨脱地 区。
乔木层 以刺栲为优势种 ,其次有 印栲 、石栎 (Litho—
carpus spp.)、杜 英 (Elaeocarpus sp.)、润 楠
(Machilus sp.)等。灌木 层主要种类有紫金 牛,云
贵粗叶木(Lasianthus henryi),三又苦 ,丽江柃(E“一
rya handle—mazzeti)等。草本层在云南常见的有
毛果珍珠茅(Scleria levis)、狗脊蕨 、球迷草 (Oplis—
menus undulatJ’olius)、山姜(Alpinia japonica)等;
在西藏 主要 为墨脱沿 阶草 (Ophiopogon DTotuoen—
sis)、楼 梯 草 (Elatostema stewardii)、鳞 毛 蕨
(Dryopteris sp.)等 。
1.2刺栲作为共建种形成的群落类型
此林 型 只有一 种 ,即马蹄 果 ,刺 栲 林 (Form.
Protium serratum,Castanopsis kystrix)。这 是 分
布在滇西海拔 600~l 000 m 广大低 山,丘陵的类
型,为季雨林的一种 。虽具一定的次生性,但也有相
对的持久性。这一地 区的气候 与缅甸北部更 为接
近 ,一年中干季较长,雨季暴雨较多。这一类型中树
木虽矮小,但已是这一带保存较好的林地 。群落结
构大体分为 4层 ,即乔木上层 、中层 、下层和林下的
灌草层 。乔木上层 常见的有马蹄果 、刺栲 、薄姜木
(Virex quinata)、小 花 五 桠 果 (Dillenia pentag—
yna)、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等。第二
层乔木常常是常绿 ,落叶树混生。常绿层分有刺栲 、
云南银柴(Aporusa yu 71na~lensis)、毛银柴、印栲等 。
落叶树种有钝叶黄檀(Dalbergia obtusifolia)、滇石
梓(Ornelina arborea)、苦丁茶 (Cratoxylum pruni—
folium)、马蹄果等。第三层乔木 以常绿植株为主,
除上两层某些种的小树外 ,主要是乔木紫金牛、大果
山香圆(Turpinia pomifera)、毛银柴、苦丁茶等。
灌木和草本在高度上难以分开 ,且数量都较稀少,特
别是干季 ,不 少草本 尚未发芽 ,唯有生长高 l m左
右的 喜 花 草 (Eranthemum morsei)和 山 姜 一 种
(Zingibei sp.)等散生。
1.3以刺栲为伴生种或偶见种的群落类型
此林型又可以分 为 4类 。(1)分布在中亚热带
福建 、广东 、广西局部地区的一些类型 ,为山地常绿
阔叶林。(2)为分布在海南地 区的热带山地雨林 。
(3)分布在滇中南海拔 l 300~2 000 m高原地区的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不同地区代表林型为石
栎林 (Form.L (JcⅡr M spp.),青 冈林 (Form.Cy—
clobalanopsis spp.),润楠林(Form.Machilus spp.)
和思茅松林(Form.Pinus kesiyavar.1angbianensis)等。
各个林型又可以细分为多个亚型。如小果栲、截果石
栎林 (Form.Castanopsis fleuryi,Lithocarpus trunca—
tus)(滇南高原北部,海拔为 l 300 l 900 m),水仙石
栎林(Form.Lithocarpus naiadarum)(滇东南 文山州
西畴县 ,海拔 l 500~l 850 m),青冈栎林(Form.Cy—
clobalanopsis glauca)(怒 江两 岸 ),秃杉 ,青 冈栎 林
(Form.7hiwania flou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
(怒江两岸)等;栎子青 冈林(Form.C cz(J z洲(J
blakei)(金平县分水岭地区,海拔 l 400~l 650 m),
红花荷 ,润楠,石栎林 (Form.Rhodoleia parvipeta—
la,Machilus spp.,Lithocarpus spp.)(滇东南文山
县老君山,海拔 2 l5O m);思茅松林 (哀牢山西坡以
西的亚热带南部 ,海拔 700~l 800 m)等。(4)分布
在西藏海拔 l 000 m 以下 的察隅 ,错那和墨脱以南
地区的低山热带森林 。
2 刺栲林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通过分析刺栲林的群落类型 ,我们发现,在刺栲
作为优势种的林型 中,与其共同组成群落建群种的
树种类型具有明显的海拔与生境替代规律 。随着海
拔的升高 ,气候逐渐由湿润经偏旱变得干燥 ,共建种
也由喜温喜湿的类型逐步变为喜温耐早 的类型。从
海拔小于 200 m的低丘台地到海拔高达 l 800 m 的
高原山地 ,共建种由红鳞蒲桃 ,厚壳桂 ,经罗浮栲、栲
树、米槠 ,逐步被小果石栎 、红木荷 ,最终被印栲完全
替代 。而刺栲作为共建种则仅分布于滇西海拔 600
~ l 000 m的广大低山,丘陵地 区,这 与当地的地形
及气候是密切相关 的,形成 了独特的落叶季雨林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李 静等 :中国刺栲林的分类与分布初探 25
型。作为伴生种或偶见种 ,我们也可以发现 ,刺栲分
布区也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性质 。
综合以上结果 ,结合叶万辉等(2004)对栲类林
的聚类分析,可 以得 出影响刺栲林 分布的最大因素
是水热条件 。这就决定了刺栲林主要分布于年均温
与降水量均较高的亚热带南部至南亚热带,以及两
广、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区。同时由刺栲分别作为优
势种,共建种及半生种或偶见种的分布规律及所在
群落组成来看 ,其间表现 出了不 同建群种沿生境梯
度的替代规律 ,既包括沿 纬度 的替代 ,也有沿经度 ,
海拔高度 的替代。另外 ,不 同地 区的土壤类型、坡
度、坡向等由其他一些 因素所决定的小生境对刺栲
林的分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刺栲群落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通常人们认为环境因子,如气温 、降水量(多少
和分配)、光照(光量、光质和光周期)、土壤环境等
决定了物种的分布 。也就是说 ,物种的分布取决于
它们对这些因子的适应能力 。研究植物对变化的环
境因子的适应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至今人们
仍不太清楚其 内在 的机制 (Lerner 1999;Schroeder
等 ,2001;Xiong等,2002)。而且,许 多研究又多是
在个体水平上,采用单因子在实验室或小样 品的试
验地上进行的,在群体水平上,特别是在大尺度上采
用复合因子对植物进行整合性研究(陈其军等,
2001;Fowler等 ,2002)还 不多 。当人们从 大 范围
(结合特殊生境)对某些种群的分布进行多样性的研
究时发现 :(1)一个种群的建立不仅与综合的环境因
子有关,而且与它们 内部结 构和群落组成的相互作
用有关,这种状况决定 了建 群群落 的形成 、大小和
分布;(2)建群种的建立还与建群种所在群落内各物
种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关;(3)许多从人为的条件下得
到的物种对某种或某些环境因子在生理上的适合度
往往与处于自然条件得到的物种对环境的适合度不
同;(4)建群种的地理分布有着很明显的梯度变化 ,
这种变化反映了种或种群对环境适应 能力的大小。
现在 ,国际上研究环境对种或种群分布时,引入了生
态差型(ecocline)的概念 。作为对环境连续变化的
响应 ,生态差型是生态型之 间的逐渐过渡。它除了
考虑到一个种在伴生环境发生变化时其适应性的特
征出现的可变性 ,还包括沿环境梯度存在的生态型
梯度。因此研究生态差型不仅可以揭示一个种的分
布规律 ,而且还可以对一个 自然群 (Complex)的建
成过程进行描述。例如 ,有人对阿尔卑斯 山的 6个
关键种的海拔分布进行研究发现,积温是种和物种
多样性梯度分布的重要因素 (Theurillat等,2001),
但各个种对这种因素的忍耐除 了有不同的对策外,
还与其它某种物种 的存在与否有关。另外,有人在
研 究 了 Campanula excisa,Anthoxanthum alpi一
删 ,Larix deciduas,Vaccinium myrtillus等植物
的 ecocline(Guisan等 ,2000)时指出,通过研究关键
种对气候的响应机制 ,建立 评估群落的分布和预测
气候影响的体系是很重要的。
然而,我们不清楚 的是 :(1)物种 、种群的分布
与它们所在的生境存在什 么样的依赖关系,这种关
系受什么因素的影响;(2)生态差型在环境条件梯度
变化过程中形态和生理 机制变化是否具有协同性;
(3)建群群落的梯度分化(生态差型)规律(规模 、分
布特征 、群落内和群落间 的物种 多样性 、生境状
况)具有什么样的内部机制 。
另一方面,人们早就认 识到植物群落异质性和
斑块镶嵌的特点 ,1947年英 国生 态学家 Watt就指
出生态系统是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斑块组成的镶
嵌体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反映了这些斑块的综合特
征(邬建国,1996)。每个生态系统在空间、时间和组
织尺度上都表现出异质性 、变异性和斑块化(Levin,
1992),并且这些属性是种群动态和群落组织结构形
成的基础 ,也是群 落维持 多物种共 存的 条件 (Til—
man等,1993)。植物群落斑块结构的形成与维持是
植物群落及其物种多样 性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驱动
力源于外界的干扰 。对于 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来讲 ,
其斑块结构形成与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风倒等形成的
林隙(gap)。林隙的形成与恢复,导致 了新的异质性
生境和各个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群落斑块形成。近
几十年的林隙研究工作 ,已经对林隙更新和森林动态
发生与发展的理论与过程做出了很好的解释(Boman
等,1979;Whitmore,1989;Glenn—lewin等,1992)。
森林由于林冠上层树木的死亡 ,形成林隙,导致
群 落 的 斑 块 结 构 (Boman等 ,1979;Whitmore,
1989)。从群落的形成和维持上看 ,干扰所形成的林
隙导致了森林循环或森林生长循环 ,是植物群落形
成与维持的驱动力 ,使植物群落成为不同发育 阶段
斑 块 的 镶 嵌 体。这 些 阶 段 包 括 林 隙 阶 段 (gap
phase)、恢复阶段(building phase)和成熟阶段(ma—
ture phase)(Whitmore,1989)。这样 即使一个郁 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 广 西 植 物 26卷
度很高、乔木层发育良好的森林群落,虽然它没有明
显的林隙,但仍然是由不 同发育阶段(如恢复阶段和
成熟阶段)的斑块组成的镶嵌体 。
刺栲在自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的基础上,受
到生境异质性和环境及人为干扰的影响,形成了相应
的群落类型。但其群落建成的内在机制 ,生理适应与
环境变化 的协同关 系,群落与其它物种问的相互作
用,以及在大尺度上对环境适应的对策和群落建成特
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开展大量的相关研究。
4 评价与经营建议
刺栲作为南亚热带优 良阔叶树种之一,具有如
下优 良特性 :(1)速生优质。刺栲年均树高生长可达
1 m 以上 ,胸径生长可达 1 cm 以上 ,木材 坚硬,耐
腐,干燥后开裂小 ,质量系数为 2503,可与世界珍贵
用材柚木媲美,是建筑和制作高级家具的优质用材;
(2)适应性广。在适生的气候带范围,除石灰岩发育
的土壤和过于贫瘠的立地外 ,均可生长,成林成材;
(3)社会效益好。刺栲可 以纯林 经营,与松 、杉等混
交 ,不仅可提供大量优质用材 ,而且还可提供薪材和
制作农具的小径材,树皮和壳斗含鞣质,壳作栲胶原
料 ,果实富含淀粉 ,可供食用 ;(4)生态效益好。生物
量和落叶量大 ,改 良土壤和涵养水源的效益高 ,并可
改善林分结构,增强人工林对病虫害自控的能力(朱
积余,l990)。因此,刺栲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4.1混交林经营
根据试验研究和经验总结 ,混交林能提高林分
生产力,改善林地生 态环境 ,促进土壤养分循环 ,增
强林分抗逆性(谭绍满等,1997)。而不同的混交林
可以产生不 同的森林 生态效应与森林小气候效应,
直接影响着林分生境质量的优劣,从而影响林木的
生长发育。可与刺栲混交形成稳定生长林分的有大
叶干目思 (Ac“c “ “ngium),杉 木 (Cunninghamia
lanceelata),马尾松(Pinus mcJsso Ttia Tla),木荷 ,火力
楠(Michelia macclurei var.sublanea),棕树(Sassa—
ft.s tzumu)等树种(潘强 ,2003)。目前关 于刺栲混
交林的研究,多集 中于刺栲 、马尾松混交林及刺栲 、
杉木混交林 。
4。1.1刺栲、马尾松混交林 刺栲和马尾松是 生物
学特性不同但又相适应 ,相协调的两个树种,它们通
过混交组成一种似亚热带森林 的复层 ,结构复杂的
森林群落。
刺栲,马尾松混交林林冠层厚,叶量多,其枝条、
叶子呈垂直镶嵌郁闭分布,枝叶繁茂,受太阳光照面
积大 ,同时,林冠长 ,透光率低 ,从而提高了叶面积指
数。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 的提高增大了混交林对光
能的利用率(广西林科所混交林课题组 ,l992a)。研
究测定,混交林的营养元素积 累总量也高于松纯林 ,
且循环速度快 ,养分的吸收量 ,存留量及归还量均高
于松纯林 ,而利用量则比松纯林的低 ,说明混交林能
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梁建平,l 990)。
再者 ,混交林使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能大为减少 ,避
免了土壤和空气温度 的大骤变现象 ,增加 了相对湿
度,减少了蒸发量(杨茂精等 ,l998)。在地面凋落物
方面,混交林的多且厚,形成一层 隔热层,地深层热
量向上传递受阻,从而降低了地面辐射 ,提高了地温。
在一定范围内,地温的升高又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
动,加速凋落物的腐殖分解,促进土壤的改 良(广西林
科所混交林课题组 ,l992b)。以上这些都证明,刺栲、
马尾松混交林能够促进林 木生长 ,对于改善生态系
统,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4.1.2刺栲、杉木混交林 刺栲 与杉木混交不但可
以促进杉木的生长 ,其 自身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 ,因
为刺栲幼树较耐荫且生长缓慢,其与杉木混交恰好
利用 了杉木的侧荫条件(林俊平 ,2002),从而改善了
生长状况 。二树种混交形成了杉木根系在上刺栲根
系在下的分布特点 。这种分布不仅能利用土壤不同
层次的养分,还可以减缓二树种对土壤肥力的竞争矛
盾。刺栲、杉木混交林冠幅大,冠层厚,且刺栲根深 ,
根量多,枝条也多,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从而大大提
高了林分的生产力。另外,混交林林木分枝细,夹角
小 ,自然整枝好,死结小而少,林分质量和出材量也得
到了提高。混交林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由于刺栲
的改土效果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土层较为疏松,
土壤通气性能好 ,水分容蓄大,有利于降水的渗透。
就林下凋落物来说,混交林的枯枝落叶量多且成分复
杂 ,在混交林小气候及根系相互作用的影响下 ,土壤
养分得到一定程度的矿化和积累(蒋家淡,2002)。
4.1.3刺栲与其 它树种 的混 交 实验栽培发现,刺
栲与大叶相思混交也是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混交模
式。大叶相思生长快,根部富含根瘤菌,枝叶含氮量
高 ,可为刺栲提供庇荫和肥沃的土壤环境 ,从而使刺
栲快速生长(潘强 ,2003)。
有研究显示,在刺栲、杉木 、木荷混交林 中,虽然
刺栲的各生长量指标也高于刺栲纯林 ,但由于混交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 静等:中国刺栲林的分类与分布初探 27
中的木荷,杉木可能因长期受压而生长较差 ,使得混
交林分的蓄积量反而 比纯林的要低(林俊平,2002)。
4.2再生林分的改造
刺栲人工造林应注意造林方法 ,在起苗前剪去
大部分叶片和过长侧根,并蘸浆,可提高刺栲造林的
成活率 。同时,由于刺栲幼树较为耐荫且造林后头
3年生长较为缓慢 ,而 5年生左右,当林分郁闭后其
生长速度相当快,因此,生产上营造刺栲人工林成功
与否,关键在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并如何促进其尽早
郁闭的问题,根据试验表明,可以先选择适意树种如
杉木、马尾松等与刺栲进行混 交造林 ,充分发挥伴
生树种的辅佐功能 ,待林分郁闭后 ,根据生长发育情
况,适时适量地将伴生树种砍伐掉,最终形成高生产
力的刺栲纯林。
参考文献:
广西林科所混交林课题 组.1 992a.马尾 松,红锥混 交林 林冠
结构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技 ,21(1):11—16.
广西林科所 混交林课题组.1 992b.马尾松 ,红锥混交林小气
候效应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技 ,21(2):2O一23.
叶万辉.练琚瑜 ,曹洪麟.2004.中国栲属植物 建群种地理分
布与替代规律 分析[A].见:中 国科 学院生物 多样性 委员
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 究进 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81—287.
朱积余.1990.广西红锥适宜生 态条件区划[J].广西林业科
技 ,3:18—24.
吴征镒.1 980.中国植被[M2.北京 :科学出版社.
吴征镒 .朱彦丞.1 987.云南植被[M].北京:科学 出版社.
林 鹏.1990.福建植被E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徐燕千.1 990.广东森林[M].广州 :广东科技 出版社;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
黄成就 ,张永田.1998.锥属[A].见:陈焕镛,黄成就.中国植
物志 (第 22卷)[M].北京 :科技出版社 ,I 3—8o.
梁建平.I 990.马尾松 ,红锥}昆交林营养元素循环 的研究初报
[J].广西林业科技.4:i 2一i 7.
潘 强.2003.红锥的繁育与栽培[J].林业实用技术,2:29—3o.
薛纪如 ,姜汉侨.1986.云南森林 [M].昆明 :云南科技 出版
社;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Boman F H ,Likens G E. 】979.Pattern and Process in a For—
ested Ecosystem[M].New York:Springer—Vcrlag.
Chen OA(陈其军),Wang XC(王学臣),I,iu Q(刘 强).2001.
Progress in functional genomics of plant stress tolerance(植
物逆境胁迫耐受性功 能基因组研究进展)[J].Prog Biochem
Biophy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8(6):797—801.
Fowler S,Thomashow M F. 2002.Arabidopsis transeriptome
profiling indicates that muhiple regulatory pathways are ae—
tivated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CBF cold
response pathway[J].Plant Cell,14:1 675—1 69O.
Glenn—lewin DC,Peet RK,Veblen TT(eds).1 992
. Plant Suc—
cession:TheoW and Prediction[M].London:Chapman& Hal1.
Guisan A,Theurilat J I .2000.Equilibrium modeling of alpinc
plant distribution and climatic change:how far can we go?
[J].P^ f。c。 。fI)g “,30(special volum).
Huang QN(黄 全能).1998.Investigation on the growth law
and biomass of Cnstnnopsis hy~triz natural forest(红锥天然
林生长规律与生 物量得调查 研究)[J].J Fujinn Fore Sci
T h(福建林业科技),25(2):22—23.
Jiang JD(蒋家淡).2002.Study on the efect of mixed affor—
estation of Castanopsis hystriz and C“H 譬^ “”2 “lnm elntn
(红椎杉木混交林造林 效果 研究)[J].J Fujian Col Fore
(福建林学院学报),22(4):329—333.
Lerner HR(ed).1 999.Plant response to enx,ironmental stres—
ses:from phytohormones to genome reorganization[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ea:Marcel Dekker,Inc.
Levin SA.1992. The problem of pattern and scale in ecology
[J].Ecology.73(6):1 943—1 967.
Lin JP(林俊平).2002.Analysis of the planting efects of dif—
ferent patterns of Cnstnnopsis hystriz(红椎不同模式造林效
果分析)[J].J Fujinn For s(i r“h(福 建林 业科技).29
(3):59— 61,8O.
Ni J(倪 健),Song YC(宋永昌).1997.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distribution of main species of subtropical ever—
green broad—leaved forest(中国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
常见种分布与气候的相关分析 )[J].Acta Phytoe~,ol Sin(植
物生态学报 ),21(2):11 5—1 29.
Sehroeder JI.Alien GJ,Hugouvieux V.et n1.2001.Guard cel
signal transducLion[J]. Annu Rev Plant Physio Pl £Mu£
Biol,52:627— 658.
Su ZM(苏宗明).1 998.The classified system of natural vege—
Ouangxi(广 西 天 然 植 被 类 型 分 类 系 统 )[J]
Guihnin(广西植物),18(3):237—246.
Tan SM(谭绍 满),Ding H(丁 海 ),Luo RS(罗人深),et n1.
1997.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Pinus 7nasonin “ and
Castanopsis hystriz mixed forest(马尾松红椎混交林现状 分
析与评价)EJ].A(.tn Ph3,toecol Sin(植物生态学报),21(6):
571—578.
Theurilat JI ,Schlussel A.2001. Phenology and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key plant species within the subalpine—-alpine eeo—.
cline in the Valaisan Alps(Switzerland)[J].Phytocoenolo—
gin,30(special volume).
Tilman D,Paeala SI. 1 993.The M aintenance of species rieh—
ness in plant communities[A].In:Rieklefs RE,Scluter D
(eds).Species diversity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C].Univ
of Chicago Press.
Wang BS(王伯荪 ),Zhang wY(张 炜银 ).2002.The groups
and features of tropical forest vegetation of Hainan Island(海
南岛热带森林植 被得类群及其特 征)[J].Guihm“(广西植
物),22(2):107~l1 5.
Whitmore TC.1 989.Canopy gaps and the two major groups
of forest treesEJ~.Ecology.70(3):536—538.
Wu JG(邬建国).1996.Paradigm shifl in ecology:an overx,iew
(生态学范式变迁综论)[J].Actn Ecol Sin(生态学报),16
(5):449— 46O.
Xiong L,Schumaker KS.Zhu JK.2002.Cel signaling during
cold.drought,and salt slressEJ].Plant Cel1.1 65—1 83.
Yang MJ(杨茂精 ),Huang JG(黄镜光),Huang SG(黄色贵),
et n1.1998.M icroelimati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parse stand
of Pinus massoninnn mixed with Castanopsis hystriz(稀疏
马尾松林混交红 锥后 的小气候 特点 )[J].ForRes(林业科
学研究),l1(5):56O一5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