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桑寄生科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4(6):493— 496 2004年 l1月
中国桑寄生科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
龚祝南 ,王燕飞 ,梁侨丽1,王峥涛2,徐珞珊2,徐国钧2
(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2.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摘 要 :用薄层层析(TLC)方法对中国产桑寄生科植物的 27个分类种(包括变种)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类研
究。TLC结果表明:槲寄生类植物各种均具有齐墩果酸,且在 Rf=0.5附近存在特征性斑点群,桑寄生类植
物均存在槲皮素。根据 TLC图谱,采用SPSS系统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
关键词:桑寄生科;化学分类;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Q9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142(2OO4)06—0493—04
A chemotaxonomic study 0f 27 species 0f
the Loranthaceae pl ant from China
GONG Zhu—nan1,WANG Yan—fei1,LIANG Qiao—li1,
WANG Zheng—tao2,XU Luo—shan2,XU Guo—j un2
(1.School of Life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2.Department
of Pharmacognos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38,China)
Abstract:The essenti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27 species(inc1.subsp.)of Loranthaceae were determined by
TLC technique.From which 48 main features of the TLC were selected as characters for cluster analysis by
SPS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species are obviously grouped into Loranthoid species and Viscoid spe—
cies.There are olenanolic acid and other triterpene constituents in Viscoid species,but flavonoids in Loran—
thoid species;(2)The constituents of Viscoid species are influenced more than those of Loranthoid by different
host species;(3)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Taxiltus species and Scurrula ones.So they should be
dealt as two genera independly.
Key words:Loranthaceae;chemotaxonomy;cluster analysis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主产于热带和亚
热带,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全世界 65属,1 300余
种。我国有 11属,约75个分类单位(中国科学院植
物志编辑委员会,1988),分布以南方地区为主。桑
寄生科植物因其半寄生特性,采集较为困难,标本数
量不足,故鉴定分类十分困难,其分类系统、属及种
的分类处理学者们争论十分激烈(Danser,1929,
1933;丘华兴,1983,1984;刘兰芳等,1993;Seshagi—
ri,1957)。化学分类作为经典分类重要的补充自上
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了分类学家们的重视。Til—
ney和 Lubke(1974)用纸层析法对南非产 12种桑
寄生科植物的酚类化合物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桑
寄生亚科植物都含有儿茶素(d—catechin),槲寄生亚
科植物则含有绿原酸,属内植物的亲缘关系显著高
于与属外植物的亲缘关系,因此属问的区分是明显
的。刘业经等(1988)对台湾产 5属 15种桑寄生科
收稿El期 :2003-09-22 修订 El期:2004-02-16
基金项 目:南京师范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 目(2002SWXXGQ2B02)
作者简介:龚祝南(1963-),男,江苏江阴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系统植物学与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E-mail:zngong@
263.ne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94 广 西 植 物 24卷
植物的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进行了分析比较,
并结合形态特征对上述分类群进行了分类处理。
Andreas Richter(1992)认 为 1,2一di—O-methyl—mu—
co—inositol对槲寄生的种下变异类群具分类学意
义。本研究通过对国产 27个分类群(包括变种)进
行化学分类研究,对国产桑寄生科植物类群进行了
表 1 实验材料
Table 1 Experimental materials
初步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仪器及试剂
聚酰胺薄膜(Merck公司,2O cm×10 cm),预制
硅胶板(Merck公司,2O cm×2O cm,0.5 ram),双槽
展开缸,超声波仪,紫外灯,氯仿,甲醇,甲酸(均为
AR级)。
1.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共 2种(包括变种),见表 1。
1.3实验方法
1.3.1样品液制备 将干燥的药材茎枝及叶剪碎,
用打粉机粉碎后过 6O目,每样品称取 4.0 g,加入
1O mL乙酸乙酯,超声波提取 30 min,得溶液滤过
保存供点样用。
1.3.2薄层层析实验 (1)展开系统 1:氯仿一甲醇
一 甲酸(8.7:1.3:5 dp);展距:14 cm;对照品为
Q: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C: 乙酰香树脂酯醇;显
色剂:1 硫酸硒的1O 硫酸溶液,喷雾后热烤显色。
(2)展开系统 2:氯仿一丁酮一甲酸(5:3:1);
展距:7.5 cm;标准品为H:槲皮素(quercetin);显色
剂:5 三氯化铝溶液,喷雾后吹干于紫外灯下观察。
以上述二个展开系统得到的 TCL谱中的斑点
为二元性状,采用 SPSS系统对 27种(包括变种)的
桑寄生科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用组内和组间二种分
析方法分析。
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1实验结果
第一个展开系统主要检测三萜类等低极性化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龚祝南等:中国桑寄生科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 495
o.06 o.13
o.13
o.13
o.13
o.06 o.13
o.13
o.06 o.13
o.16
o.16
o.16
o.16
o.16
o.16
o.16
o.16
o.16
0.16
o.16
0.16
o.16
0.16
o.16
o.16
o.19 o.2
o.19 o.2
o.17 o.19 o.2
0.2
0.19 0.21
o.17 o.19 o.21
o.27
o.27
o.27
o.27
o.27
o.27
o.30
o.3o
o.30
o.3o
o.27 o.30
o.27 o.30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2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4
o.35
o.35
o.35
o.35
o.37 o.45
o.37
o.37 o.45
o.37 o.45
o.37 o.39 o.45
o.32 o.35 o.37
o.32 o.35 o.37
o.32 o.35 o.37
o.32 o.35 o.37
o.45
o.45
o.45
o.45
o.50
o.50
o.5o
o.50
o.50
o.50
o.50
o.50
o.50
o.50
o.53
o.53
o.53
o.53
o.53
o.53
o.53
o.53
o.55
o.55
o.55
o.55
o.55
o.55
o.55
o.55
o.55
o.60
o.60
o.60
o.60
o.6o
o.60
o.60
o.64 o
o.64 o
o.64 o
o.64 o
o.64
o.64
o.64
o.64
o.64
o.64
o.64
65
65
65
65
o.65
o.65
o.65
o.65
o.65
o.65
o.65
o.65
o.60 o.64 o.65
o.61
o.61
o.61
0.61
o.61
o.61
O.61
o.61
o.61
0.61
o.67
o.67
o.67
o.67
o.67
o.67
o.67
o.67
0.67
O.68
o.68
o.68
o.68
o.68
o.68
o.68
o.68
o.68
o.68
o.69
o.69
o.69
o.69
o.69
o.69
o.69
o.69
o.69
o.6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o.79
展开系统2;氯仿 :丁酮 :甲酸(5:3:1);固定相;聚酰胺;展距:7.5 cm。
Motion phase:CHCI3一CH3CH2CH2CHO-CHOOH(5:3:1);station phase:polyamide.
3 3 3 3 3 3
1 ; 1 1
● ● ● ● ● ● 0 0 0 0 0 0
6
0
● 0
2 3 4 5 6 7 8 9 u H ” 加 ∞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96 广 西 植 物 24卷
成分,从 TLC结果(表 2)我们可以发现:槲寄生类
植物各种均具有齐墩果酸(Rf一0.54),且在 Rf一
0.5附近存在特征性斑点群;桑寄生类植物均具 Rf
一 0.63的斑点,多数具 Rf=0.16的斑点;7种不同
寄主来源的广寄生的TLC谱高度一致,表明寄主对
广寄药材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小;从
不同地区收集的槲寄生的 TLC谱有小的差异,表明
Il 5 1Il 1S 2Il 2S
图 1 树系图
Fig.1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Within group)
图中样品编号与表 1一致
Sample No.in the figure correspond with table1.
3 聚类分析
以上述二个展开系统得到的 TCL谱中共 38个
斑点为二元性状,采用 SPSS系统对 27种(包括变
种)的桑寄生科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用组内和组间
二种分析方法分析得下述二个树系图 1、2。运算结
果表明:(1)采用组内分析法得到的树系图更符合现
代桑寄生科的分类系统。(2)桑寄生科植物间化学
成分较为相近,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其化学成分极
为相似。钝果寄生属 (Taxillus)和梨果 寄生属
(Scurrula)各自集合成群,说明《中国植物志》把这
二大分类群处理为二个属是较合理的。(3)从化学
成分看,槲寄生类植物的化学成分较为相近,属间分
离不显明,表明它们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叶退化为鳞
寄主或产地对槲寄生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值
得进一步研究。
第二展开系统主要检测黄酮类成分,因此采用
聚酰胺板进行TLC分析。从 TLC结果(表 3)我们
可以看出:槲皮素主要存在于桑寄生类植物中,为桑
寄生类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不同寄主来源的广寄生
的黄酮类成份较为一致。
Il S 10 15 20 25
图 2 树系图
Fig.2 Dendrogrum using average
Linkage(W ithin group)
图中样品编号与表 1一致
Sample No,in the figure correspond with tablel
片状的物种群和叶没有退化为鳞片状的物种群间分
离较明显,槲寄生亚科有叶与无叶类植物基本上分
成二个类群,这可能与叶含有的成分相近有关。不
过,这些类群间的分类关系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 988.中国植物志(24)[M].
北京:科学出版社,86—158.
刘业经,吕福原,欧辰雄,等.1988.台湾产桑寄生科植物分
类之研究[J].中华林业季刊,21(2):3—24.
Andreas Richter.1992.Viscumitol,A Dimethyl—ether of Mu—
co-inositol from Viscum album[J].Phytochemistry,31
(11):3 925—3 927.
Danser BH.1929.On the taxonomy and nomenclature of the
Loranthaceae of Asia and Australia[j].Bull Jard Bot Bu—
itenz,10:291—373.
(下转第 514页 Continue on page 51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14 广 西 植 物 24卷
等,在高洲一带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较
占优势,被作为天然牧场,“沙洲放牧”也是构成漓江
风景的一个美丽画卷。
在江水流速较缓的部分江边地段常可见苦草
(Vallisneria spiralis)呈纯群落出现,有时也伴生金
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其它水生植物。
4 沿岸生态环境改善初步建议
漓江游览的主要内容是观赏大自然的奇山异
水。不少石山以观形为主,如“九马画山”的整个临
江崖壁都是岩石,土壤甚少无法生长植物,若有较大
的树木则会影响原有的景观,但如果漓江沿岸都是
荒山或象现在这样在石山上仅分布有藤刺灌丛,或
只有黑色的基岩,连绿色的嵌镶都没有,则整个景观
显得色彩单调,缺少生机,降低了观赏价值,美中不
足的就是人工发挥不够。
石山原生植被的恢复,丰富的植物种类,不仅能
改善生态环境,净化水质,还可增添观景的内容,如
不同季节的野花及叶色的变化,生长于两岸峭壁上
奇异的树木等都会使多姿的奇山更富有情趣,充满
活力,而植被的恢复还为鸟兽提供栖息的场所,各种
动物的沿江活动更能使人们的游兴大增。现在的问
题一是只强调漓江源头苗儿山的水源林保护,对漓
江两岸绿化重视不够,二是在人工景观上花钱太多,
而对天然景观的建设重视不够。应考虑有重点地建
设好几个小片石山森林和江边森林公园,放养猴子,
形成绿色峰丛,让人们探险。
漓江沿岸的喀斯特地貌与我国许多喀斯特地区
一 样,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
才演变成今天这样近似于石漠的景观。与桂林漓江
(上接第 496页 Continue from page 496)
Danser BH. 1 933.A revision of the Philippen Loranthaceae
[J].Philipp J Sci,58:1—149.
Kiu HS(丘华兴).1 983.Materials for Chinese Loranthoideae
(中国桑寄生亚科植物新资料)[J].Acta Phytotax Sin(植
物分类学报),21(2):17O一181.
Kiu HS(丘华兴).1984.Materials for Chinese Viscoideae(中
国槲 寄生亚 科植 物新 资料 )[J].Acta P^ j, “ o m f“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22(3):205—208.
Liu LF(刘兰芳),Kiu HS(丘华兴).1 993.Polen morphology
同纬度的贵州茂兰和广西木论至今还保存着 3万多
hm。连片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显示着喀斯特的自然
原始面貌(贵州省林业厅,1987),这对研究如何按本
来面目恢复漓江沿岸的生态系统极为有益,建议有
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这项工作。
漓江两岸目前以藤刺灌丛为主的次生植被是由
原来的以大小乔木为主的原生植被受破坏后演化而
来,如果继续遭破坏则会演化成荒草丛,甚至会变成
稀草荒坡,反之,如果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保护则可
恢复成疏林灌丛或密林(李先琨等,1995)。良好植
被的恢复途径主要归纳为两条:封山育林和植树造
林。只要坚持不懈,经过十年或二十年,漓江沿岸的
生态环境就会越来越好,这是对人类的贡献。
参考文献:
贵州省林业厅.1987.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Hu SS(胡舜士),Wang XP(王献溥).1982、The phytocoeno—
logical features of Quercus phillyreoides forest and its posi—
tion in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乌岗栎林的群落学特点及其
在植被分类中的位置)[J].Acta Bot Sin(植物学报),24
(3):264—271.
Liang JY(梁健英),Lu YX(陆益新 ),Wei YG(韦毅刚),et
a1.1993.The floristic features of Longtan—Dule park in Li—
uzhou(柳州龙潭、都乐公园植物区系特点)[J].Guihaia(广
西植物),13(1):32—40.
Li XK(李先琨),Su ZM(苏宗明).1995.Social and eco—eco—
nomic benefit of holly hill in Guangxi karst region(广西岩溶
地区“神山”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J].J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mnent(植物资源与环境),4(3):32-44.
Wu ZY(吴征镒 ).1991.The Areal-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研究),增刊 4:1—139.
of Loranthaceae in China(中国桑寄生科花粉形态研究)
[J].Guihaia(广西植物),13(3):235—245.
Seshagiri R. 1957.A revision of the Indo-Malayan species for
Viscum Linn[J].The Journal of the Indian Botanical So—
ciety,XXXVI(2):l14—168.
Tilney PM , Lubke RA. 1974. A chemotaxonomic study of
twelve of the family Loranthaceae[J].Journal of South
A ican Botany,40(4):31 5—3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