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2 ( 1 D : 75 - 80 2002 年 1
==================================================================
月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D学的学派形成和展望
吴立宏 杨得坡
(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275 D
摘 要: 简要回顾了中国近代植物区系(地理 D学的历史 O 记述了吴征镒的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理论和张宏
达的华夏植物区系理论的形成和主要特点 比较异同 以期通过他们及其研究群体联手协作 形成具有中国
特色的植物区系学新学派 O
关键词: 植物区系学 ; 植物区系地理学; 学派
中图分类号: @948~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142( 2002D 01-0075-06
The form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ols of f lorology and
f loristic phytogeography
WU Li-hong YANG De-po
( S hOO Of fe S en e ZhOngsh n n e s GuangZhou 510275 China D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is marked by the most abundant plant species and the richest plant
resources in East Asia and eVen in the world and has always been attended by botanists worldwide especially
by Chinese botanists. As a result of the successful work by the Chinese botanis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the Flo-
ra of China including more than 30 000 plants has almost been f inished. As to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f lora
there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systematic Chinese schools of f lorology and f loristic phytogeography: ( 1D the
f loristic af f inity of China with tropics which is adVanced by Prof . Wu Zhengyi the founder of f loristic phyto-
geography in China; ( 2D the origin of the Cathaysian f lora which is adVanced by Prof . Chang ongta the
founder of f lorology in China. Both of them possess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content. In order to under-
stand their theory clearly we eXtract the essentials and distinguish of the View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f rom
their many works and theses. Lastly we cordially hope our Chinese f lorologists as well as their successors to
form a distinguished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eory of f lorology and f loristic phytogeography.
Key Words: f lorology; f loristic phytogeography; school
植物区系学 ( Florology D 和植物区系地理学
(Floristic plant geography 或 Floristic phytogeogra-
phy 也叫区系植物地理学 D 是广义植物地理学
( PhytogeographyD的重要组成部分 O 前者是研究一
个地带 一块大陆 国家及地区的植物区系的起源
与发展 ~组成和分布等问题的科学 1J ;而后者则是研
究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所有植物种 或属 或科的组
成 ~分布 ~ 起源和演化的科学 2J O 亦即植物区系地理
学首先研究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 而植物区系学
则更侧重于研究植物区系的起源 ~ 种群演化和发
收稿日期: 2000-06-12
作者简介: 吴立宏( 1966-D 男 河南栾川人 博士生 讲师 主要从事植物区系学 ~药用植物资源与化学等研究 O 通信联系人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编号: 970187D
展9二者因此略有不同 O 但他们均要以许多相关学
科9如植物分类学 \ 植物系统学 \ 植物分布学 \ 历史
植物地理学 \ 植物生态学 \ 古生物学 \ 孢粉学 \ 古地
理学 \ 古气候学等学科和同位素测定等技术为基
础9特别是植物系统学 \ 植物分类学和分布学的发
展9直接关系着植物区系学的发展和成就 O 中国最
富有古老植物科目的代表9通过植物区系 (地理)学
与系统学 \ 分类学及分布学的结合来分析中国植物
区系的起源和发展及分布规律9为最终解决中国植
物乃至世界植物的起源问题9揭示出了最有利和最
广阔的前景 O 一个世纪以来9由于种种原因9我国植
物区系(地理)学的发展是缓慢的9但令人欣慰的是
已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 \ 学派形成的良好局面 O
1 中国近代植物区系 (地理)学的
研究
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最早始于一些外国学者9
如 Diels L ( 19019 19139 1929 ) \ andel-Mazzetti
(192091931) (转引自 E 2I ) 9 他们就我国植物区系的
不同方面和地区作了一些研究 O 中国植物学家真正
开始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 20 年代 O 胡
先 \ 刘慎谔和李惠林等 3 人可视为较早系统研究
我国植物地理的杰出代表 O 胡先 于 1926~ 1948 年
最早研究中国东部森林植物区系和全国植物区系
的性质 \ 成分 \ 和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9 并继
Asa Gray 之后比较研究了中国和北美东部木本植
物区系的关系等(转引自 E 293I ) O 刘慎谔根据他在我国
西北各省及新疆和西藏经历千辛万苦9 只身采集9
观察所得9 于 1934~ 1944 年首次提出我国植物地
理分区9 先后发表对西北 \ 西南及东北植物区系的
看法9 将我国植物区系分为 8 个区 E 4~ 6I O 李惠林于
1944~ 1957 年间首先以五加科为参考研究了中国
植物地理的分区问题 E 7I 9 接着对东亚与北美植物区
系的亲缘 (转引自 E 293I ) \ 东亚木本植物区系的特有
性和重要性 E 899I \ 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植物区系关
系 E 10I \ 台湾植物区系的起源(转引自 E 2I )等问题进行
了研究 O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9 资料和标本的
缺乏9 他们的研究工作粗放9 内容不全面 O 但每位
先驱者所致力的研究都有独到的见解9 他们收集的
材料为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实在
的基础 O
2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理论的学派
在二十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植物分类学和地理
学先辈们的广泛采集和专科专属的研究基础之上9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初露端倪9植物区系 (地理)学
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O
2- 1 吴征镒!!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起源学说
2- 1- 1 理论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从二十世纪 40 年
代开始9吴征镒教授就以 路漫漫其修远兮9吾将上
下而求索 的心情和 衣带渐宽终不悔9为伊消得人
憔悴 的境界9一直从事着植物区系地理学和系统
学的研究9足迹遍天下9他的中国植物区系热带起
源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 O 他于 1964 年在北京国际科
学讨论会上作了 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起源 报告9
首次从全球的观点9划分中国种子植物属为 15 个地
理成分和 35 个地理变型成分9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
热带起源的重要观点 E 11I 9标志着现代中国区系地理
学全面 \ 系统研究的开端 O 接着9他和合作者发表了
<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 E 12I O 1979 年在
全国植物学会议上他又提出了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
分区问题 的报告9在 Takhtajan 的世界植物分区的
大框架下9把中国植物区系分为 2 区 \ 7 亚区 \ 22
( 23)地区 E 13I O 一系列的植物区系研究的新资料 \ 新
成果反映在 <中国植被> E 14I \ <中国自然地理 ~ 植物
地理> (上册) (与王荷生合著) E 2I \ 论太平洋洲际间
断的意义 E 15I \ <植物区系地理教学大纲> ( 19859油
印本) \ <西藏植物志> E 16I \ 横断山植物区系及其意
义 E 17I \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图 E 18I等著作之中 O 这些
著作标志着他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理论已趋成熟 O
吴征镒的植物区系地理的系统理论可以概括
为以下几点: ( 1 ) 被子植物可能发生于侏罗纪
( JurassiC) ; ( 2)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 ( 3)以连续性
和间断性辩证统一的思想为指导9中国种子植物约
2 980 个属的地理成分可以用 15 个分布区类型和
31 个分布区变型来表示; ( 4)中国植物区系在第三
纪( Tertiary)以前除本地产生者外9 有 3 个源头9
即: 主要起源于古南大陆 (冈瓦纳古陆 GondWana)
的为各热带成分; 主要起源于古北大陆 (劳亚古陆
Laurasia)的有东亚成分 \ 东亚 北美间断成分 \ 中
国特有成分和北温带成分及温带亚洲成分 (前三者
主要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9 后二者则起源于古北大
67 广 西 植 物 22 卷
陆北部) ; 起源于古地中海 (提特斯海 Tethys)沿岸
的则为地中海 西亚 中亚成分 ~ 中亚成分和旧世
界温带成分; ( 5)从植物区系成分和各地优势植被
的区系组成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结果9将我国分为
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等 2 区 ~ 7 个亚地区 ~
22( 23)个地区; ( 6)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或西藏植物
区系)是东亚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9它是在印度板
块向北附冲后9在当时已属于华夏陆块的康滇古陆
西侧的 横断山区 的第三纪植物区系的基础之上
形成的9即现在称作的中国 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
系对之形成贡献最大; ( 7)整个被子植物区系远在
第三纪以前就在古代联合古陆 ( Pafgaea)的热带地
区发生;我国南部 ~ 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在北纬 20 ~
40 之间的广大地区最富于特有的古老科属;这些第
三纪古热带起源的植物区系就是近代东亚温带 ~ 亚
热带植物区系的开端9这一地区就是它们的发源
地9也是北美洲 ~ 欧洲等北温带植物区系的发源地 G
这种被子植物在特定热带地区起源的观点即为该
学派的代名词 G
2- 1- 2 植物区系热带起源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进入
二十世纪 90 年代9吴征镒院士在近几十年来几代植
物学家完成了 <中国植物志>大部分卷册和许多地
方植物志的基础上9并根据两大学说创立者等共同
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种子植物
区系研究 的研究成果9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19~ 23I 9提
出了一些新见解9并对以前的观点作了重要的补充
和修订9使其理论更趋完善 G 修订的观点如下: ( 1)
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包括泛北极植物区 (界) ~ 东亚
植物区(界) ~ 中亚植物区(界)和古热带植物区 (界)
等 4 个植物区(界) ~ 7 个亚区 ~ 24 个地区和 49 个亚
地区; ( 2)中国种子植物有 343 科 ~ 3 155 属 ~ 30 586
种9其中有 5 个特有科 ~ 247 个特有属和近 17 300 个
特有种9因此9中国植物区系的主体是就地发生的;
( 3) 根据地理成分和发生成分9 我国全部种子植物
3 238 个属可归为 15 个分布型和 34 个变型 (转引
自 24I ) ; ( 4)被子植物从总体上说可能是 多系 ~ 多
期 ~ 多域 起源9时间可能早至侏罗纪9甚至侏罗纪
与三叠纪(Triassic)之间9从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观
点看可能与太平洋形成有关; ( 5)东亚尤其是中国
有众多的特有科 ~ 特有属和特有种9特别是具有一
些古老的和联系进化路线的关键类群以及中国存
在着广大的亚热带森林这一独特的现象9将东亚植
物区系上升到东亚植物区 (界)的地位; 同样9提特
斯海退却后的东部地区进一步干旱 ~ 盐碱化而形成
荒漠 ~ 戈壁和沙丘及滩地9这一地区即现在的中亚
地区的植物区系有别于其它地区9也提升为中亚区
(界) G
以上新的学术思想有待于其研究群体用更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基础理论9如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
方法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理论等9进行宏观与微
观相结合研究和讨论9通过学科交叉进行协作来证
实和发展其理论 G
2- 2 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学说
2- 2- 1 学说的曲折发展 张宏达教授从二十世纪 40
年代至今一直坚持不懈地从事植物学的教学和研
究9足迹遍及华夏大地 G 1958 年他开始编研广东植
物志9于 1962 年发表 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 25I 9这
是华夏植物区系理论的雏形 G 其中明确提出广东植
物区系的主体是就地发生的论断9并尝试用大陆漂
移的理论来解释广东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G 文革期间
仍坚持宣传他的理论9并开始研究种子蕨的系统发
育问题 G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9他发现在我国广大
的亚热带地区9种子植物区系从原始到进化最具复
杂多样性9是世界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9这些事实
用热带起源学说或极地起源说都无法解释 G 1975 年
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华夏植物区系理论9这一学术
思想主要体现在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
从印度板块的漂移论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特点 ~
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 及 种子植物系
统分类提纲 等著作之中 26~ 29I G 进入二十世纪 90 年
代9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界对华夏植物区系的理
论给予了极大关注9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G 在更多
的证据支持下9华夏植物区系学说的创立者 再论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30I 9并发表 亚洲热带
亚热带植物区系与植被的整体性 ~ 地球植物区
系分区提纲 ~ 全球植物区系的间断问题 等文
章 31~ 33I 9使学说更加系统完整 G 该学说的创立者执
著于植物区系学领域 40 余年9道路坎坷而曲折9所
幸的是其理论已为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 34I G
2- 2- 2 华夏植物区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华夏植物区
系学说较完整地回答了植物区系学所要解决的本
质问题9对有花植物的起源方式 ~ 时间 ~ 地点和祖先
771 期 吴立宏等: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学派形成和展望
来源以及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都给
予了明确的解释 G
( 1)起源方式 该学说明确指出了种子植物系统
发育是单元的 发展是多方向的 即单元多系的;而
且器官的改造是渐进的和不同步的 G
( 2)起源地 认为中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以及中
南半岛 即华夏古陆大部 不仅是有花植物的现代
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 而且也是有花植物的发源
地之一 G 因为与其他地区相比 在这一地区不仅植
物区系丰富 最具有种子植物系统演化过程的各个
系列 而且华夏古陆进入中生代以后就趋于稳定
最有条件孕育有花植物 G
( 3)起源时间 强调有花植物至少在三叠纪就已
经起源 而不是在白垩纪( Cretaceous)或侏罗纪 G 兼
具单子叶 ~ 双子叶植物特征的原始被子植物 San-
mzguelza lewzszz BroWn 化石 正是在三叠纪地层中找
到的 G 三叠纪作为被子植物的新纪元是无可争辩
的 G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联合古陆是在三叠纪以后开
始分裂 因此 有花植物必须在统一的联合古陆分
离之前的三叠纪就完成其发生和扩展过程 G 现在各
大陆有花植物紧密联系的事实正是由于三叠纪初
有花植物已经在联合古陆上孕育发生而统一的表
现 G 洲际间断分布只能用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 而
陆桥说和迁移理论不能自圆其说 G
( 4)祖先来源 认为有花植物起源于某种种子蕨
(Pterzcosperms) G 种子蕨从古生代( Paleozoic)的泥盆
纪 ( Devonian)开始出现 到二叠纪( Permian)达到高
峰 从三叠纪后开始走下坡 因此 原始有花植物只
能是由二叠纪到三叠纪之间的种子蕨类发展而来 G
而在那时的种子蕨中 大羽羊齿(Gzgantopterzs)类种
类繁荣 遍布华夏大地 并表现出系统发育的路线
某些大羽羊齿 (如烟叶大羽羊齿 G. nzcotzanaefolza
Schenk)就有可能是有花植物的祖先 (前被子植物)
之一 G 到三叠纪分化出了类似于心叶大羽羊齿( Gz-
gantopterzs? corcata Yabe et Oishi ) 和 ( Sanmzguelza
lewzszz BroWn)的原始被子植物 并在大约三叠纪晚
期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分道扬镳了 G 不同意
多心皮学派所假说的 单子叶植物出自原始双子叶
植物的多心皮类 G
( 5)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是由中国植物区系扩展
过去而形成的 它是中国植物区系的后裔 G
( 6)中国植物区系不是热带植物区系和极地植
物区系的混合体 G 原始的有花植物从三叠纪以后逐
渐在华夏古陆发展起来 G 中国植物区系的邃古性和
起源于当地的事实已被古生代及中生代(Mesozoic)
在华夏古陆上发现的丰富的种子蕨类 ~ 前被子植物
及原始被子植物的化石所证实 G 北极起源说不能解
释中国亚热带山地植物系统发育的完整性 G 热带植
物区系的次生性不能成为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来源
相反 热带性的植物 (如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
来自于亚热带起源的更原始的科 G 现在热带山地也
保存有较原始的科属 如木兰科 Magnoliaceae~ 金缕
梅 科 -amamelidaceae~ 壳 斗 科 Fagaceae~ 山 茶 科
Theaceae 等 是由地史较稳定的亚热带地区产生并
扩展到东南亚热带地区 从白垩纪开始 热带气候
分异之后 被迫上山的结果 G
( 7)根据种子植物系统发育的历史背景 联系
大陆漂移理论和中国植物区系的实际 将全球植物
区系分为 7 界 ~ 25 区 ~ 151 省 G 其中 因华夏植物区系
的邃古性 ~重要性和特殊性而提升到了界的水平 G
2- 2- 3 完善与发展 华夏植物区系学说的创立者倡
导学术争鸣 欢迎争论 G 该学说二十世纪 70 年代提
出 就一直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争论 1994 年~再论华
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修正和补充部分观点
就是证明 G 他呼吁要进一步加强晚古生代的化石植
物的发掘和研究 如重点在阐明有花植物起源最有
希望的烟叶大羽羊齿和心叶大羽羊齿的产地 35~ 36
进行挖掘工作 系统地研究清楚各种种子蕨的系统
演化 并设法开展植物化石的 DNA 及氨基酸的分
析工作和 Ls-RNA 等大分子的序列测定 G 近年来这
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被子植物起源于三叠纪提供了
直接或间接的论证 G 如 Sun G 37 在辽宁北票晚侏罗
纪找到的距今 1- 45 亿年的原始被子植物已清楚地
显示出了心皮包被胚珠的事实 说明被子植物在当
时已有所发展 其起源时间应在侏罗纪之前; Pan
K 38 在燕辽地区海防沟中侏罗纪地层中也找到了枫
杨的化石; Wolfe 等 [1989 (转引自 39 ) ]通过对核
DNA18 s和 26 s亚单位及叶绿体 DNA16 s亚单位
的分析 提出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 2 亿年
前(三叠纪或以前)即已出现分化的观点 G 十分巧合
的是最近 20~ 30 年来 Axelrod D I 40 和 Bruce Cornet
(转引自 41 )报到了在北美科罗拉多及得克萨斯的
87 广 西 植 物 22 卷
三叠纪地层中大量出土的 Sanmzguelza lewzszz Brown
化石9研究认为该化石正是兼具了单子叶植物和双
子叶植物的双重特征0 相信越来越多的化石的发现
将支持有花植物起源于三叠纪甚至于二叠纪0
3 两大学说的区别和联系
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植物区系学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9方法略有差异9但均不可避免地要研究植物
区系的起源与发展0 吴征镒院士运用6以今论古 的
方法9根据分类群 (特别是属)现今的 15 种分布规
律9并结合地史资料9研究了我国植物区系以及世
界植物区系的起源问题0 张宏达教授则运用6以古
论今 方法9根据对种子蕨的系统整理研究9紧密关
注二叠纪 ~ 三叠纪 ~ 侏罗纪等有关原始被子植物各
种化石的报道9并结合现代种子植物从原始到进化
类群的分布式样等来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问题0 除此之外9从第二节我们知道两大学说的观
点也有一定的差异9例如对世界和中国植物区系的
分区问题9其中如张宏达的华夏界大致相当于吴征
镒的东亚界与古热带界之和;吴征镒强调被子植物
热带起源9而张宏达则认为被子植物在亚热带发生
等0 但他们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观点9如都认为:
原始被子植物来源于种子蕨;起源方式为单元多系
起源或在单元起源基础上的多系 多期 多域起
源;三叠纪或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为被子植物的起
源时间;中国尤其是中国南部和西南部为被子植物
起源的关键地区之一;中国(或华夏)植物区系的主
体是就地发生的;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不是外来的9
而是东亚(或华夏)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间断分布
只能用大陆漂移理论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来解
释;等等0
4 展 望
近一个世纪以来9经过几代植物学家的共同努
力9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已基本完成0 与之紧密相连
的中国植物区系乃至世界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
的学派也随之初步形成0 但是9我们也应该看到有
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9例如9吴征镒院士提出被子
植物起源于侏罗纪或侏罗纪与三叠纪之间9那么9
从种子蕨大衰退的二叠纪末期到三叠纪末期之间
有至少 4 000 万年的空白9尚未阐明何类种子蕨在
数千万年如何逐渐进化到原始的被子植物0 张宏达
教授的华夏植物区系理论仍然需要大量的更可信
的二叠纪和三叠纪的原始被子植物化石作坚实的
基础0 东亚特别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和邃古性
已为世界所公认9中国人最有条件和机会来进行深
入研究9也应该具有较大的发言权0 1990 年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6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课
题9在吴征镒 ~ 张宏达 ~ 路安民等共同主持和全国一
百多名植物学家联手协作下9得出了许多看法一致
的重要结论9其研究成果6对植物学领域中种子植
物的起源 ~ 形成和演化以及植物区系分区等重大基
础问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9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
论9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9对国际植物学
界将产生重大影响9为我国的自然保护9特别是生
物多样性保护 ~ 国土整治 ~ 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 ~ 植
物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
依据0 ZZ I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植物区系 (地理)学学
派正在中国形成0 为了完善和发展植物区系学的新
思想9目前9一个多学科交叉的6东亚植物区系及其
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与演化 的重大项目正在酝
酿和实施 Z Z I 0 相信在中国植物区系两大学说创立者
及其后继者今后长期合作下9并与古植物学等学科
交叉9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深入研究9最终将会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
区系学新学派0
参考文献:
1I 张宏达. 植物区系学与植物地理学[A]. 见: 张宏达
文集[C].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9 1995. 3-7.
ZI 吴征镒9 王荷生. 中国自然地理 植物地理(上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9 1983.
3I 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9
199Z .
4I 刘慎谔. 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A]. 见: 刘
慎谔文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9 1985. Z5-41.
5I 刘慎谔. 中国南部及西南部植物地理概要[A]. 见:
刘慎谔文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9 1985. 47-50.
6I 刘慎谔. 云南植物地理[A]. 见: 刘慎谔文集[C]. 北
京: 科学出版社9 1985. 86-111.
7I Li ~ui-Lin. The phytogeographical divisions of China9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raliaceae[J]. Ploc acac
Nat Scz Phzlac9 19449 96: Z49-Z77.
8I 李惠林. 东亚木本植物的特有性[J]. 生物学通报9
971 期 吴立宏等: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学派形成和展望
1957, ( 6) : 5-8.
9I Li ~ui-Lin. Floristic signif icance and problems of east-
ern Asia[J]. Tazwanza, 1950, 1: 1-5.
10I Li ~ui-Lin. Floristic interchanges between Formosa
and Philippines[J]. Paczf Scz. , 1953, 7: 179-186.
11I 吴征镒. 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J]. 科学通报 ,
1965, ( 1) : Z5-33.
1Z I 吴征镒 ,李锡文. 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
告(第一集)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65.
13I 吴征镒.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 云南植物
学研究 , 1979, 1( 1) : 1-ZZ .
14I 吴征镒 , 等. 中国植被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0. 8Z-140.
15 I Wu Z Y. 0 n the signif icance of pacif ic intercon-
tinental discontinuity [J ]. Ann Mzsso~1z Bot ga1c,
1983, 70( 4) : 577-590.
16I 吴征镒 , 等. 西藏植物志(第五卷) [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1987. 847-90Z .
17I Wu Z Y. ~engduan mountain f lora and her signif i-
cance[J]. o~1n ap Bot, 1988, 63( 9) : Z97-311.
18I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9.
19I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
物学研究 , 1991, (增刊 IV) : 1-13.
Z0I Wu Z Y, Wu S G. A proposal for a new f loristic
kingdom( realm) the E. Asiatic kingdom, its de-
lineation and characteristic[A]. In: Floristic Charac-
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C]. Bei-
j ing: China ~igher Education Press, Berlin ~eidel-
berg: Springer-Verlag, 1998. 3-4Z .
Z1I Wu Z Y, Lu A M, Tang Y C.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agnoliidae sensu lato.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on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for
proposing a new polyphyletic-polycronic-polytopic
system of angiosperms[A]. In: Floristic Character-
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C]. Beij ing:
China ~igher Education Press, Berlin ~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98. Z69-334.
ZZ I 吴征镒 , 彭 华.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的最新动
态[A]. 见: 中国生物系统学研究回顾与展望[C].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8. 10-14.
Z3I 吴征镒 , 汤彦承 , 路安民 , 等. 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
级分类 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J].
植物分类学报 , 1998, 36( 5) : 385-40Z .
Z4I 汤彦承. 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及其
在世界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云南植物研究 ,
Z000, 22( 1) : 1-Z6.
Z5I 张宏达. 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J].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6Z , ( 1) : 1-34.
Z6I 张宏达.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J]. 中山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0, 19( 1) : 1-1Z .
Z7I 张宏达. 从印度板块的漂移论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
特点 [J].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1984, 23
( 4) : 93-101.
Z8I 张宏达. 大陆漂移和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J]. 中山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6, 25( 3) : 1-11.
Z9I 张宏达. 种子植物系统分类提纲[J].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6, 19( 1) : 1-1Z .
30I 张宏达. 再论华夏植物区系[J]. 中山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1994, 33( Z ) : 1-9.
31I Chang ~ 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sia tropic and
subtropic f lora and vegetation[J]. Acta Scz Nat UnzU
S~nyatsen, 1993, 32( 3) : 55-66.
3ZI 张宏达. 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提纲[J].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4, 33( 3) : 1-9.
33I 张宏达. 全球植物区系的间断分布问题[J]. 中山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 37( 6) : 73-78.
34I 张宏达. 华夏植物区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生态
科学 , 1999, 18( 1) : 44-50.
35I 姚兆奇. 烟叶大羽羊齿( g. nzcotzanaefolza Schenk)的
标准产地和地模标本[J]. 古生物学报 , 1983, 22
( 1) : 1-8.
36I 何锡麟 , 梁敦士. 大羽羊齿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及现
状[J]. 中国区域地质 , 1991, ( 5) : Z74-Z78.
37I Sun G, Dilcher D L, Zheng S L, et al. In search of
the f irst f lower: a Jurassic angiosperm, Archaef ruc-
tus, f rom North China [J]. Sczence, 1998, 280:
1 69Z-1 695.
38I Pan K . A new species of the Pthe1oca1ya ( Juglan-
daceae ) f rom Middle Jurassic of Yanliao region,
North China[J]. Rheecza, 1996, 6( 1) : 141-151.
39I 李德铢. 现代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与分子生物地理学
的发展[A]. 见: 中国生物系统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C].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8. 15-ZZ .
40I AXelrod D I. MesoZoic paleogeography and early an-
giosperm history[J]. Bot ReU, 1970, 36: Z77-319.
41I 刘裕生. 被子植物的早期历史及起源时间[J]. 古生
物简讯 , 1990, ( Z6) : 7-11.
08 广 西 植 物 Z Z 卷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学派形成和展望
作者: 吴立宏, 杨得坡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刊名: 广西植物
英文刊名: GUIHAIA
年,卷(期): 2002,22(1)
被引用次数: 21次
参考文献(41条)
1.张宏达 植物区系学与植物地理学 1995
2.吴征镒;王荷生 中国自然地理丛书 1983
3.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学 1992
4.刘慎谔 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 1985
5.刘慎谔 中国南部及西南部植物地理概要 1985
6.刘慎谔 云南植物地理 1985
7.Li Hui-Lin The phytogeographical divisions of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raliaceae 1944
8.李惠林 东亚木本植物的特有性 1957(06)
9.Li Hui Lin Floristic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of eastern Asia 1950
10.Li Hui-Lin Floristic interchanges between Formosa and Philippines 1953
11.吴征镒 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 1965(01)
12.吴征镒;李锡文 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 1965
13.吴征镒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1979(1)
14.吴征镒 中国植被 1980
15.Wu Z 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pacific intercontinental discontinuity 1983(04)
16.吴征镒 西藏植物志 1987
17.Wu Z Y Hengduan mountain flora and her significance 1988(09)
18.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 1989
19.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1991(z4)
20.Wu Z Y;Wu S G A proposal for a new floristic kingdom(realm)--the E. Asiatic kingdom, its
deline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1998
21.Wu Z Y;Lu A M;Tang Y C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agnoliidaesensu lato.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on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for proposing a new polyphyletic-polycronic-
polytopicsystem of angiosperms 1998
22.吴征镒;彭华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的最新动态 1998
23.吴征镒,汤彦承,路安民,陈之端 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期刊论文]-植物
分类学报 1998(5)
24.汤彦承 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及其在世界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2000(1)
25.张宏达 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 1962(01)
26.张宏达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1980(01)
27.张宏达 从印度板块的漂移论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特点 1984(04)
28.张宏达 大陆漂移和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 1986(03)
29.张宏达 种子植物系统分类提纲 1986(01)
30.张宏达 再论华夏植物区系 1994(02)
31.CHANG H 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sia tropic and subtropic flora and vegetation 1993(03)
32.张宏达 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提纲 1994(03)
33.张宏达 全球植物区系的间断分布问题 1998(06)
34.张宏达 <华夏植物区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1999(1)
35.姚兆奇 烟叶大羽羊齿(G.nicotianaefolia Schenk)的标准产地和地模标本 1983(01)
36.何锡麟;梁敦士 大羽羊齿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991(05)
37.Sun G;Dilcher D L;Zheng S L In search of the first flower: a Jurassic angiosperm, Archaefructus,
from North China 1998
38.Pan K A new species of the Ptherocarya(Juglandaceae) from Middle Jurassic of Yanliao region,
North China 1996(01)
39.李德铢 现代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与分子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1998
40.Axelrod D I Mesozoic paleogeography and early angiosperm history 1970
41.刘裕生 被子植物的早期历史及起源时间 1990(2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吴立宏.杨得坡.王发松 广东金丝桃属一新种和一新亚种[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2002,24(5)
2. 吴立宏.杨得坡.王发松 中国金丝桃科一新种-滇南金丝桃[期刊论文]-植物分类学报2002,40(1)
3. 吴立宏.王峥涛 中药龙胆的品种传承[会议论文]-2010
4. 吴立宏.叶燕.王峥涛.Wu Li-hong.Ye Yan.Wang Zheng-tao 改进《中国药典》2005年版龙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的建议[期刊论文]-中国药品标准2007,8(4)
5. 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
6. 吴立宏.官海峰.俞丽.俞桂新.王峥涛 红花龙胆的质量标准研究[会议论文]-2010
7. 杨得坡.王发松.吴立宏.王永理.刘华.褶耀明 分子蒸馏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精制的关键技术研究[会议论文]-2001
8. 张紫佳.张勉.朱恩圆.吴立宏.王峥涛.余国奠 丁公藤类药材及其混用品中总东茛菪内酯的含量测定[期刊论文]-
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2)
9. 吴立宏.王峥涛 龙胆科民族民间藏药药名翻译成汉文名的统一问题探讨[会议论文]-2006
10. 吴立宏.朱恩圆.张紫佳.王峥涛.WU Li-hong.ZHU En-yuan.ZHANG Zi-jia.WANG Zheng-tao 广西产丁公藤原植
物的调查及商品丁公藤主流品种的鉴定[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9)
引证文献(18条)
1.乌仁格日乐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2.邱如文 湖南双牌县打鼓坪林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3.谭洪田 湖南省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4.乌仁格日乐,敖特根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草业 2008(03)
5.徐远杰 典型喀斯特地区木本植物区系比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6.乌仁格日乐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7.李进 广东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维管植物区系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8
8.黄炬斌 成兰铁路沿线(岷江干旱河谷段)植物多样性及其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潜力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9.王春 南京紫金山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10.黄孔泽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江峡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1.王会宁 南京栖霞山植物区系地理及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2.曹照忠 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13.张帆航 句容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维管植物区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14.陈丽 博格达山西北麓低山丘陵区种子植物区系及植被类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5.彭志 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16.赵军 辽宁三个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评价与对比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0
17.李镇魁 广东常绿阔叶林结构与多样性的地理梯度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0
18.涂卫国 四川九顶山西坡及龙肘山维管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
引用本文格式:吴立宏.杨得坡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学派形成和展望[期刊论文]-广西植物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