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6(3):235—241 2006年 5月
水杉引种及迁地保护进展
马履一1,王希群
(1.北京林业大学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 郭保
100083;2.
香
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对 1947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活化石一一水杉(Metasequoia g 户f0盯r060 es Hu& Cheng)在世界范围
内的引种及迁地保护文献进行了系统评述。从 1947年开始,水杉已在我国以及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北
美洲、南美洲六大洲的53个国家引种和得到迁地保护,已成为其中一些国家重要的植物研究材料和著名的风
景观赏树种和造林绿化树种,并且成为一种国际关系的纽带。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在 1999年选出水
杉等 9个针叶树作为世界范围内保护的植物,同时由于水杉对酸沉降污染的敏感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适
应性,因此可作为世界范围内酸沉降污染共同的生物监测指示种和重要研究材料。引种为水杉的保护提供了
有效的途径,但引种的质量已成为一个今后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杉;引种;迁地保护;世界
中圈分类号:Q94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142(2OO6)O3一O235一O7
T、 ‘ ‘ ‘‘ ‘ 0 J}JroRress On introduction and ex-situ conservation
on M etasequoia gl pt0strobodies in the world
MA Lu—yi1,W ANG Xi—qun ,GUO Bao—xiang
(1.The Key Laboratory of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2.Habei Provincial Forest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1iteratures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ex-situ conservation progress of a living fossi1—— M £ns —
quoia gl,p£0s£r0b0ates from 1 947 tO now in the world was carried through.The introduction and ex-situ con—
servatlon on Metasequoia has been taken in China and other 53 countries of the six continents in the global
since 1947.Metasequoi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lant research material and scenery—oriented forest species
and afforestation species.At the same time,it has been a kind liga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UCN(In
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1 Resources)selected Metasequoia as one of the 9
protective conifer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world in 1999.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its sensitivity tO acid
deposition pollution and extensive adaptability,SO it can be used as a common monitoring and indicating living
creature and important research material of acid deposition polution al1 around the world.The Metasequoia in—
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an effective protective way tO the Metasequoia,however,the introduc—
tion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left tO be researched and resolved.
Key words:Metasequoia gZ £0s£r。60 口s Hu&J Cheng(Dawn Redwood);introduction of the Metasequoia;
e.~situ conservation;in the world
在二十世纪 4O年代,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水
杉的发现曾受到世界植物界的关注,被公认为是我
国乃至世界二十世纪植物界的重大发现,自1947年
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引种,现已到世界 53个国
家,并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植物研究材料和著名风
景观赏、造林绿化树种,且水杉也成为一种国际交往
的纽带。据有关学者对引种和迁地保护的定义,由
于水杉自然分布在鄂西(湖北利川I)、湘西(湖南龙
收稿日期:2005—04—06 修回日期 :2005一l1—16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6052016)[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6052O16)]
作者简介:马履一(1957一),男 ,云南大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 ,(Email)maluyi@bjfu.edu.c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36 广 西 植 物 26卷
山)、渝东(重庆石柱)所形成的极为狭窄三角形分布
区内,方圆近 1 000 km。内,集中分布区在湖;ILN川I
小河附近 600 km。内,因此在分布区外水杉的发展
均属引种学研究的范畴,也属水杉迁地保护和区系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 中伦,1983;潘志刚等,
1994;谢孝 福,1994;朱鹤 健,I985;王 希群 等,
2004a)。保护和发展已成为水杉研究的两个主题,
中国与美国、朝鲜以及尼泊尔等国在水杉引种方面
的交往已成为国际交往的佳话。
1 国外水杉引种驯化的历史及过程
1941年干铎先生在川I、鄂交界处的谋道溪(又
名磨刀溪,原属四川I省万县,1955年 12月 20日经
国务院批准划归湖北省利川I县)发现水杉后引起注
意,1943年王战先生采集到水杉标本,并于 1945年
夏转交给中央大学农学院(1937年 1O月迁到重庆
沙坪坝,1945年 11月返还南京)郑万钧先生后,郑
万钧等学者立即开始水杉的调查研究,I948年由胡
先辅、郑万钧发表“On the new family Metasequi—
aceae and On Metasequoia gZ 户£0 £ro6o ,a living
species of the genus M etasequoia found in Szechuan
and Hupen”一文,命名了活化石水杉,受到世界植
物界关注。水杉被发现后 ,受到国内外极大重视,在
正式命名文献发表前,中央大学农学院华敬灿先生
于 1947年秋采到第一批水杉种子约2 kg,部分由郑
万钧寄往美国,由此开始在世界各地引种,这一过程
已有文献进行详细描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林学系,
1973;Fuling,1976;Madsen,1999;王 忠魁 ,198l;
Ma等,1999),本文只简单提及。世界上水杉的引
种最早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由中国直接引种,新中
国成立前,1947年 12月由中国科学家胡先辅、郑万
钧等直接引种到美国、德国、英国、丹麦等国;新中国
成立后,1950年后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引种到朝
鲜、苏联、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国;二是
通过美 国等 国间接 引种 1948年,美国学者 Dr.
Merrill和Dr.Chaney在得到来 自中国的水杉种子
后,分别引种到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及美国各州
用于繁殖,时间在 l948年春季,并在记载上有的记
为种子邮出时间,有的记为种子收到时间,因此在文
献中看到同一地点 1947、1948年两个时间引种的记
载,后来又通过这些国家扩大引种范围。世界水杉
的引种和迁地保护大概可分为 3个阶段:(1)1947
年~5O年代末(二十世纪,下同),主要开展水杉的
适生性研究、群落学研究、繁殖技术与形态解剖学研
究等;(2)50年代末~8O年代末 ,由于引种的部分水
杉开始结实,在进一步扩大引种的基础上。主要开展
系统的水杉生态学、培育学和景观观赏学研究;(3)
8O年代末至今,开展水杉系统保护、遗传育种学和
在分子水平上对水杉进行研究,并开展定向选育。
自水杉被发现后,各国、各地区竞相引种,栽培
区不断扩大。据 1946~2003年发表有关文献统计,
世界上北至丹麦的哥本哈根、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列
宁格勒)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南达阿根廷、印度尼西
亚,地跨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六
大洲,有 53个国家进行水杉引种栽培和迁地保存,
同时在解剖学、分类学、花粉学、生物量和生产率、生
物化学和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园艺学及水杉化石记
录和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世
界范围内的水杉引种和异地保护主要由植物园和大
学来完成,水杉已成为这些国家大学、研究所和植物
园的“上宾”,同时水杉也作为受威胁物种受到世界
关注,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将水杉濒危等级
定为 E级(濒危),国际松杉类植物专家组(CSG)划
分为 2级,中国植物红皮书(CPRDB)划分 R级(稀
有),由于WCMC、CSG及 CPRDB三者所依据的濒
危等级划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一致(傅立
国,1991;IUCN,1994;WCMC,l994),利川i小河水
杉湿地(沼泽)的保护开始受到一些学者重视(中国
湿地植被编辑委员会,1999)。同时,世界范围的水
杉研究也受到重视,2002年 8月 5~7日在武汉中
国地质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水杉会议”对有关研究成
果进行交流,殷鸿福院士等呼吁建立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对水杉原生种群及其栖息地生境保护,受到社
会关注,200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
复湖北省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世界著名原产地的水杉原生母树及其生境,为
水杉的保护开辟了新的道路(王希群等,2004b)。
世界开展水杉研究的主要国家见表 1。
2 世界水杉的适生性研究
总结世界各国引种水杉的目的,主要有:一是作
为世界著名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和迁地保存;二是
作为系统研究植物的重要资源引种,作为认识和研
究的材料;三是作为风景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也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期 马履一等;水杉引种及迁地保护进展 237
为有价值树种进行开发研究(Kuser等,1997;Mur—
ray,2001;Barron等,2002)。
表 1 世界上开展水杉研究的主要国家
Table 1 The major countries of developing
Metasequoia research
洲 Continent 数量 Number国家 Country
亚洲 Asia
欧洲 Europe
15(包括中国)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
28 德国、丹 麦、芬兰、瑞士、
英国、法国、俄罗斯等
非洲 Africa 2
北美洲 North and 5 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
Central America
大洋洲 Oceania
南美洲 South America
合 计 Total
2 澳大利亚、新西兰
2
54
Country/Area排名顺序来源于FAO.State of the World’s Fclrests 2001
表 2 亚洲主要引种栽培水杉的国家
Table 2 The countries of Metasequoia introduced in Asia
国家 Country” 时间 Time 主要栽培地点 Major places
柬埔寨 Cambodia
朝鲜 Dem.People’s 1950,1972 平壤 Pyongyang
Rep,of Korea
格鲁吉亚 Georgia 1950 科尔基斯 Colchis
印度 India 1947,1957 西孟加拉 West Bengal,加
尔各答 Calcuta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1948 茂名 Bogor
日本 Japan 1950 熊本 Kumamoto,福冈 Fukuo—
ka,富山 Toyarna,京都 Kyoto
老挝 Lao People’s Dem.Rep
尼泊尔 Nepal 1978 勒利得布尔 Lelidbur
南朝鲜 1950 京畿 道 Kyonggi—do,汉 城
Republic of Korea Seoul,庆州 Kyongiu
泰国 Thailand 班考尧 Khao Yoi
土耳其 Turkey 8O年代
乌兹别克斯坦 1951 卡尔希Karshi
Uzbekistan
越南 Viet Nam 1952 河内 Hanoi,菊芳 Cue Phoung
盂加拉围 Bangladeshi
I 中国是水杉自然分布区,未包括在内。 1 China is excluded as
it’s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area of Metasequoia.
非洲:只有赤道附近的肯尼亚和中非的埃及在
植物园栽培获得成功。
亚洲:除中国为原产地并广为栽培外,朝鲜、韩
国、日本也广为栽培,一是作为重要珍贵濒危植物栽
培保护,二是作为景观树种和行道树种。其他国家
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尼泊尔、泰国、土耳其、乌
兹别克斯坦、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在植物园作
为观赏和研究栽培,1950年引进到处于赤道附近的
印度尼西亚茂名植物园,生长良好,已成大树(Ando
等,1991;斋藤清明,1995;Kalyan等,1997;白田稔
等,1998;Lee等,1999;w.1liams等,2003)。水杉已
在日本全国得到广泛栽培,对其中 6个种植点水杉
林分的结构、生长、生物量测定结果,成熟水杉林地
上部分总生物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 2倍,42年生最
大值为450 t/hm。,48年生最小值 196 t/hm ,2O年
生的为 176 t/hm ,且 87%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在干
部,9 在树枝上,4 在叶部(Williams等,2003)。
同时开展目的性很强的选育工作,选出“出羽雪 1号
和出羽雪 2号”,这两个品种具根端弯曲少且生长
快,能抗雪压,有效提高了木材的利用价值,并可提
早成材(白田稔等,1998)。在低纬度气候炎热的泰
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生长良好。印度大吉岭的Lloyd
Botanic Garden1957年从英国引种的水杉 4O年生高
18 m,生长良好但生长速度较慢(Kalyan等,1997)。
在亚洲主要引种栽培水杉的国家见表 2。
欧洲:是世界上引种水杉最早和范围最广的地区
之一,1947年首先在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引种获得成
功,且水杉在这一地区表现出很强适生性(Pokorny,
1970/1971;Em,1972;Leibundgut,1978;Muligan,
1980;Bugala,1984;Elersek等,1984;Tokar,1986;
Bufi,1987;Delkov等,1987;Vazhov等,1988;Yaros一
[aytsey,1988;Bulygin等,1989;Goudzwaard等,1992;
Jurkovic等,1996;Bushitinov;1997;Haupthof,1998;
Liao等,2000;Nelson,1998;Polman等,1999)。德国
1947年引种水杉,1958~1971年在其西北的巴登一
符腾堡州(Baden-Wutlemberg)采用扦插苗造林 7 800
m2,幼林期呈速生趋势,25年生后开始缓慢,据测定
其中一个造林点 27年生平均高 27.95 m,平均胸径
36 cm,另一个造林点 28年生平均高 26.3 m,40年生
高可达30 m,1958~1960年造林的林分高达32 m,水
杉对德国的立地易适应,秋季针叶随短枝同时脱落,
枯落物易分解形成腐殖质,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木材
虽软,但持久耐用,不易招致病虫害(Haupthoff,
1998)。乌克兰把全国区划为 l1个农业区,对经过
1984~1985年严寒条件下的一些针叶树的适生性研
究结果表明,引种的水杉表现出很强抗寒性,生长正
常,在 l1个农业区均适宜栽植(Vazhov等,1988)。在
60。N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芬兰、瑞典和挪威
1947~1948年引种水杉,60年代初曾进行过系统研
究,表明在各地生长良好并作为重要观赏树种(Hen—
dficks等,1998iPolman等,1999)。英国 1948年在著
名的邱园(Kew Gardens)栽植的水杉,1957年开始结
实,并把种子引种到印度等国。而在欧洲北部,引种
栽植在俄罗斯索契树木园现保存有 26株水杉,半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38 广 西 植 物 26卷
植株发生枯梢,因此还没确定其最适引种地区(Bush—
itinov,1997)。在克罗地亚,对萨布勒斯(Zagrebu)的8
个公园和2个私人花园引种的水杉、银杏(Ginkgo bi—
loba)、雪松(Cedrus deodara)等从高度和直径生长量
以及健康和生物气候学等研究后认为,水杉等在克罗
地亚城市区域和风景林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Jurk—
ovic等,1996)。在保加利亚最大树龄水杉已有 32
年,但种子的授粉率和发芽率都很低,2年生苗木平
均高度 140 cm以上,32年生水杉林平均高度达 2O m
(最高26 m),一些个体的直径达 4O~5O cm(Delkov
等,1987)。欧洲主要引种栽培水杉的国家见表 3。
表 3 欧洲主要引种栽培水杉的国家
Table 3 The countries of Metasequoia introduced in Europe
国家 Country 时问 Time主要栽培地点 Major places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1951
比利时 Belgium 1948 布鲁塞尔 Brussel~
保加利亚 Bulgaria 1951 索非亚 Sofia,保加林 Bulgaria
白俄罗斯 Belarus 1951 明斯克 Minsk
克罗地亚 Croatia 1951 萨布勒斯 Zagreb
捷克 1951 黑森林附近科斯泰莱茨 Kost—
Czech Republic dee nad Cernymilesy.布拉格
Prague
丹麦 Denmark 1947,1979哥本哈根 Copenhagen
芬兰Finland l948 赫尔辛基 Helsinki
法国 France 1947 巴黎 Paris
德国Germany 1948,1951萨克森 Saxony,巴登 符腾 堡
州 Baden-Wutlemherg,基尔 Kid
希腊 Greeee
爱尔兰 Ireland
意大利 Italy 罗马 Rome,佛罗伦萨 Firenze
匈牙利 Hungary 1951 布达佩斯 Budapest
马其顿 Macedonia 斯科普里 SkoNe
荷兰 Netherlands 1948 瓦赫宁恩 Wageningen
挪威 Norway 1948
波兰 Poland 1 948 库尔尼克 Kornik,比亚来斯托
克 Bialystoek
罗马利亚 Romania 1951 布加勒斯特 Bucuresti
俄罗斯 1951 莫 斯 科 Moscow,列 宁 格 勒
Russian Federation I enlngrad,尼基京卡 Nikitski
斯洛伐克Slovakia 50年代 兹沃伦 Mlynany,Zvolen
斯洛维利亚 Slovenia 50年代 卢布尔雅那 Liubljana,Gozdno
西班牙 Spain 马德里 Madriod
瑞典 1947 于默奥 Umea,乌普 萨拉 Upp—
Sweden sala
瑞士 1948 格朗 Gland,Birmensdorf比尔
Switzerland 门斯多夫
乌克兰 Ukraine 1953,1959雅尔塔 Yaha,基辅 Kiev
~ 1966
英国 1947 设菲尔德 Shefield,布里斯托
United Kingdom 尔 Bristil,伦敦 London
南斯拉夫 Yugoslavia l951 贝尔格莱德 Belgrade
并将水杉推向世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开始研究
水杉的国家之一,1947年冬引人,由哈佛大学阿诺
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Dr.Merril1分发到世
界各国以及美国各州开展了系统的水杉适生性研
究,南起佛罗里达州,北至纽约州北部,东达康涅狄
格州,南到科罗拉多州,后来推广到各地栽培,均生
长良好,还北移到北部冬季最低气温达一47℃的阿拉
斯加半岛也能在野外越冬生长(57。N),到 6O年代
末开始结实,但授粉率和结实率都很低,8O年代开
始正常结实,表现出很强适生性,已成为美国一种重
要的景观树种和常见树种(Harris,1973;Fuling,
1976;Flint,1983 i Madsen,1999);在美国北部冬季
气温下降到~1℃的马萨诸塞州能耐严寒,生长良好,
在美国中部夏季气温常常超过 35℃,而夏季经常无
雨的加利福尼亚普拉塞维尔生长旺盛,位于美国南
部的德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夏无酷暑,冬无严
寒,年降雨量 7OO mm左右,水杉生长旺盛并为常见
的观赏树种 并选出了几个用于景观绿化的栽培品
种,如“National(爱国者)”和“Golden Dawn(金色拂
晓)”等,“National”具有窄冠和高生长明显的特点;
“Golden Dawn”具有球型、生长慢、金黄色的叶色和
矮化等特性,是优 良园林观赏 品种(Flint,1983;
Murray,2001);1990年对从中国收集 52株 自由授
粉的种子研究后认为,1990年引种的所有材料的遗
传变异均很高,而 1947年引种的材料遗传变异小,
这主要是与 1947年采集的种子主要来 自于比较集
中的几株树有关(Hendricks等,1998)。
大洋洲:在新西兰北岛中东部的东木山树木园
中,38年生水杉地径达 113 cm,高 25.7 m,树木生
长健壮、旺盛,无病虫害,现已得到广泛推广,栽植于
公园、植物园和私人农场,作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重
要树种(罗伟祥等,1995)。
南美洲: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植物园有引种栽
培,二十世纪 50年代和 90年代两次引入阿根廷共
和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5。s)和德巴里洛切(约
4lo S)生长良好,阿根廷成为水杉引种在南美洲最
南边的国家(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73年;胡兆谦,
1979) 非洲、北美洲、大洋州、南美洲主要引种栽培
水杉的国家见表 4。
3 小结
中美洲和北美洲: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引种水杉 (1)水杉在世界引种范围大约南至赤道的肯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期 马履一等:水杉引种及迁地保护进展 239
亚和印度尼西亚,北至 6O。N左右的挪威、芬兰和美
国的阿拉斯加,如此广泛的引种栽培区域,已超出水
杉的历史分布界限。据热量、水分和其他指标将世
界气候划分为 17个气候区,其中水杉迁地保护成功
的国家涵盖了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温带季
风、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季风、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萨瓦纳(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风和
热带雨林 lO个气候区,而在寒带冰原、寒带苔原、亚
表 4 非洲、北美洲、大洋州、南美洲
主要引种栽培水杉的国家
Tahle 4 The countries of Metasequoia introduced in Africa,
North and Central America。Oceania and South America
国家/地区 时问 主要栽培地点
C0untry/ter ritory Time Major places
非洲 Africa
埃及 Egypt 1950s 内罗毕 Nairobi
肯尼亚 Kenya 1960s 锡卡 Thika
北美洲North and Central America
加拿大 Canada 1947 滑铁卢 Waterloo
古巴Cuba 1950s
墨西哥 Mexico 1950s 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美国 1947,1990 各地都有引种栽培
United State Major states and cities
多米尼亚 Dominican
大洋州 0ceania
澳大利亚 1948 堪堵拉 Canberra,塔斯马尼亚
Australia Tasmania,伊 斯特 伍德 East—
woodhill,新 南 威 尔 士 New
South W ales
新西兰 1952 奥克兰 Auckland,罗托鲁阿
New Zealand Rotorua
南美洲 South America
阿根廷 Argentina 1950s、1990s布宜诺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巴西 Brazil 1995 里约热内卢 Rio de janeiro
寒带针叶林、温带沙漠、亚热带沙漠和草原、热带沙
漠以及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7个气候区没有水杉引
种或引种水杉成功的报道。水杉的种类(Metase—
quoia spp.)在一万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
地层中均有发现,具很广的分布区,广泛分布在北
美、日本东部、中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西欧、格
林兰等,达8O。N,第四纪冰川后,多已灭绝,仅存现
代水杉 1种(Metasequoia gZ p D rD6D Hu et
Cheng),分布于中国中部的武陵山区,且 自然分布
区极为狭窄。可以看出,水杉这种极强适应性和遗
传可塑性是和它历史的地理分布及其长期系统发育
紧密相关的,表现出喜湿、喜温的共同特性。
(2)关于水杉具广泛引种区和适应性的原因,用
苏联植物学家库里齐亚索夫于 1953年提出的生态
历史分析法解释更为恰当(潘志刚等,1994),他认为
地质史上冰川时期强迫植物南迁,冰川期后有些植
物又从南向北移动,现在许多植物的分布范围是经
过冰川期后被迫形成的,因此,现有植物的分布并不
能说明它们在古代的分布情况,有些植物现在的分
布不一定是它们的最适生境,尤其不一定是生产上
的最佳地域,把它们引种到其他地区可能会发挥更
大潜力,其适应性也不相同。世界范围内水杉的引
种证明,其适应范围和在许多地方的生长潜力远远
超过在水杉自然分布区域内的表现,水杉已成为世
界上适应范围最北、最耐寒的杉科植物。
(3)美国等引种地对水杉的遗传基础研究发现,
早期各国引种水杉的遗传基础狭窄,主要是当时的
认识水平和条件限制,采集的水杉种子只来 自于有
限的几株采种母树,因此世界范围内的水杉引种并
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异地保护,只是在水杉种这
个层次上的异地保存,没有实现从完全的生物多样
性和遗传多样性上进行保护。研究表明原产地水杉
的遗传基础处于中等范围,为使这一重要的珍稀濒
危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需通过拓宽引种水杉
的遗传基础,提高世界水杉的引种质量和水平。引
种和发展为水杉的保护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引种质
量将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4)建立水杉研究中心,作为世界开展水杉研究
和交流的桥梁,总结世界水杉研究的成果,对世界范
围水杉引种的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促进国际合作,推
进世界水杉的研究。一方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
研究中心冯宗炜院士等通过对中国南方 108种主要
乔灌木对酸沉降复合污染的敏感性试验和大量实地
调查研究,根据伤害闽值、叶伤斑比率、初次出现症
状时剂量和时间等 4项指标(以过氧化物酶(P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酸沉降的反映较敏感)综
合比较结果,筛选出包括水杉等敏感的树种 27种,
由于水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适应性,因此可作为
世界范围内酸沉降污染共同的生物监测指示种和重
要研究材料(冯宗炜等,1999);另一方面,国际自然
保护联盟(IUCN)针叶专家组 1999年在瑞士从43
个针叶树中选出水杉等 9个针叶树(威林柏 Wid—
dringtoma cedarbergensis J.A.Marsh,巨杉 Sequoia—
dendron giganteum(Lindl。)Bucholz,智利柏 Fitzroya
cupresoides Johnst.,西西里冷杉 Abies nebrodensi s
(Loj.一Poj.)Mattei,罗汉松科一种 Acreopyle sahni—
ana Johnst.,大马丁内斯松(5针)Pinus maximar—
tinezii Rzedowski.,水 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0 广 西 植 物 26卷
b0dies Hu&Cheng,越南松Pinus krempfi Leeomte,
白豆杉 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作为世界
范围内受保护的植物(Farjon等,1999),因此今后在
水杉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范围将会更广。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宗
炜院士的指导并提供部分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中国湿地植被编辑委员会.1999.中国湿地植被[M].北京:
科学出版社:71—73.
白田稔,太田舁,高橘光夫.1998.抗雪、根端弯曲少的水杉新
品种——出羽雪 1、2号的特性和经济效益[J].林木 育
种,186:18~25.(Japanese)
冯宗炜,曹洪法,周修萍,等.1999.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及其生态恢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朱鹤健.1985.世界土壤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中伦.1983.国外树种引种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林学系编译.1973.国外林业科技资料(水
杉专辑)[M].南京:南京林产工业学院.
胡兆谦.1979 水杉的一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斋藤清明.1995.水杉[M].大坂:中央公社论.[Japanese]
傅立国.1991.中国植物红皮书一一 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
谢孝福.1994.植物引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潘志刚,游应天.1994.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M].北
京;北京科学技术 出版社.
Ando M ,Nakane I,Kawanabe S.1991.Studies on the growth
of planted stands in Kyoto University Forest in Ashiu.II.
History of tree introduction into Ashiu and the growth of
several planted exotic tree species[J].Kyoto Daigaku
Nogaku-Bu Enshurin Hokoku,(63);101—117.[Japanese]
Barron E.Buades A 2002.Contributions to the leaf epidermis
study of the extant species of the Taxodiaceae family(Conifera—
les,Coniferophyta)[J].Boletin de la Real Sociedad Espanola
de Historia Natural Section Biologiea.97(1/4):5— 18.
[Spanish3
Bojarczuk T,Boratynski A.1984.Dendrological notes from
the Korean Democratic People 5 Republic EJ].Arboretum
Kornickie。(29):171—186.[Polish]
Bufi R.1987.Juvenile growth of various tree species in the
Copera afforestation trial[J].Schweizerische Zeitschrift
fur Forstwesen,138(z) 139—153.[German]
Bugala W . 1984 Metasequoia g} ptustrobod{es一35 years in
cultivation at the Kornik Arboretum EJ].Arboretum Kor—
nickie,(28):10l—ll2.[Polish]
Bulygin NE,Lovelius NV,FirsovGA.1989,Response ofMet—
asequoia gL tonrob哦des in Leningrad to changes in temper~
ature and moisture regime[J].Botanicheskii Zhurnal,
(749):l 323一i 328.[Russian]
Bushitinov AD.1997.The introduction foreground on SeqUOia
seml~ervirens,S q o “ ,2 r0 giganteum and Metasequoia
g£ pfu £r060 [J].Russian J For,(5):37-38.ERussian]
Delkov N,Yurukov S,Stoyanov P. 1987.ResuIts to date on
the introduction of Metasequoia gtyptos£roboides in Bulgaria
[J].Gor o £0 Ⅱn ⅡNauka,24(3):33——42.[Bulgarian]
Elersek L,Hocevar M,J ure D.1 984.Propagation of spruce
and Metasequoia gt ptostrobo aes by cuttings[j].Gozdarski
Vestnik,42(3):100—107.ESlovenian]
Em H.1972.Metasequoia gly tostroboides and its growth in
the Skopje basin[』].Godisen Zbornik na Zemjodelsko—
Sumarskiot Fakultet Ha Univerzitetot SkoPie SumarstVo,
(24):5—15.[Macedonian]
Fa~on A,Page CN,Conifers.1999.Conifers,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M].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Gland,Switz-
erland and Cambridge,UK.(IUCN)
Flint HL.1 983.Landscape Plants for Eastern North America
EM].John Wiley& Sons,Inc.344—345.
Fuling EH.1976.Metasequoia and living-fossil[J].An initial
thirty—year(1 941— 1970)annotated and indexed bibliography
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J].Botanical Review,42
(3):215—315.
Goudzwaard L,Scmidt P。1992.Growth and form of Metaseqwoia
glyptostroboides(water-cypress)in the Netherlands[J] Neder—
lands Bosbouwtijdsehrift,64(6):219—215.[Dutch]
Harris AS.1973.Dawn Redwood in Alaska EJ].J For,71
(d):228.
Haupthoff W.1998.The dawn redwood as grown in Germany
[J].A /Der ,Allgemeine Forst Zeitschrift r
Waldwirtschaft und Umweltvorsorge,53(25):1 521— 1
523.rGerman]
Hendrieks DR,Sondergaard P. 1 998. M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 50 years out of China.Observatio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nmark EJ]-Dansk Dendrologisk Ar—
sskrift,(16):6—24.
IUCN.1 994.Draft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M].IUCN,
Gland,Switzerland.
Jurkovic M.Jurkovic Bevilacqua B.1996.Introduction and ac—
climatization of exotic woody DIants—coniferous trees-in parks of
Zagreb~J].Sumarski List,12o(7/8):327-334.[Croatian]
Kalyan Charabartl,Azam Zaidi. 1 997. M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1iving fossil tree)[』].Indian Forester,123(3):
264— 265.
Kuser JE,Shecly DL,Hendricks DR.1997.Genetic variation
in two ea-situ colections of the rare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
ides(Cupressaceae)[J].SilvaeGenetics,46(5):258 264。
Lee OkHa,Lee Kyong.1ae.1999.Optimal planting spacing On the
basis of the growth condition of landscape trees EJ]。Korean
Journal o/ Pnvironment&Ecology,13(1):34—48.EKorean]
Leibundgut H.1978.A note on the Chinese or primeval red—
wood(Metasequoia gfj 户£o“ D6D )[J].Sc’hweizerische
Zeitse’hrlft f.r Forstwesen,129(6):497—498.EGerman]
Liao C Y,Podrazsky V.2000.Individual tree growth analysis
for Dawn Redwood introduced in the Czech Republic E J].
Scientia Agriculturae Bohemica,31(1)1 65~79.9.
Luo WX(罗伟祥)。He ZX(何振祥).1995.Survey of the Chi—
nese woody species in Eastwoohill Arboretum of Newsland
(新西兰东木山树木园引种中国树种的观察)EJ3.J Plan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期 马履一等:水杉引种及迁地保护进展 24l
Res Environ(植物资源与环境),4(2):7—12.
Ma JS,Sun H ,Cao W .1999.The notes on the collectors and
authors as well as location names related to the Dawn Red—
wood。Metasequoia gZ £D £九)6o ,after it s been discov—
ered almost sixty years from central China(1 94 1— 2000)
[J].Journal o,Botany。9(2):143—147.
Madsen K.1999.Metasequoia after fifty years[J].Arnoldia
(Boston),58/59.
Muligan BO.1980.Notes on some rare conifers in the Universitv
of Washington Arboretum,Seattle[M-].Yearbook。International
Dendrology Society,UK,1979.London,UK.34—4O.
Murray KW.2001.Metasequoia g cyptOstrobodies plant named
‘Golden Dawn’rJ].United States Plant,24:l1,848.
Nelson EC.1998.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the dawn red—
wood:Some Irish glosses on its discovery and introduction into
cultivation[J-].CurtHs Botanical Magazine,15(1):77—8O.
Pokorny J.1970/1971.Vegetative propagation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J].Sbornik Vedeckeho LesnickehD Ustavu —
soke Skoly Zernedelske V Praze,(13/14):35—46.[Czech]
Polman JE,Michon SG L,Militz H,et a1.1999.The wood of
Metasequoia譬Z £D“rD60 (fe (H u et Cheng)of Dutch origin
[J].Holz Als Roh—und Werkstoff,57(3):215—221.
Tokar F. 1986.Phen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elected fore n
conifers in the Mlynany Arboretum[J].Vedecke Prace Vys—
kumneho Ustavu Ovocnych a Okrasnych Drevin Bojnici
ach,(6):133—144.[-Slovakian-]
Vazhov VI,Yaroslavtsev GD,Kuznetsov SI.1988.Reaction of
exotic conifers to the harsh winter of 1984/85 in the Ukraine
[J].Byulletef Glavnogo Botanicheskogo Sad“.,(149)1 12
— 17.[Russian]
Wang ZK(王忠魁).1981.Chinese redwood endemic treasure
tree species of China discovery and worldwide eultivation(中
国固有珍宝树种一~ 水杉发现始末及全球性引种)[J].
Tunghai Univ Bull(东海学报),(22):15—32.
Wang XQ(王希群 ),Ma LY(马履一),Guo BX(郭保香).
2004a.History 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ilvicuIture of
Metasequoia g 户幻 £r060 (f in China(中 国水杉造林历 史
和造林技术研究进展)Ei].J Northwest For Univ(西北林
学院学报)。19(2):82—88.
Wang xQ(王希群),Ma LY(马履一),Guo BX(郭保香),et a1.
2004b.The conservation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and
its current problems in China(水杉保护历程与存在的问题)
[J].Biodiversity Science(生物多样性),12(3):377-385.
Wang xQ(王希群),Ma LY(马履一),Tian H(田 华),et a1.
2005.Introduction on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Cheng in China(中国水杉引种研究)[J],Guihaia(广西植
物),25(1):40—47.
WCMC.1994.Draft List of Temperate Trees[M].IUCN,
Gland,Switzerland.
Wiliams CJ,Lepage BA,Vann DR,et a1.2003.T.Structure,
alometry,and biomass of plantation M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 in Japan[J].Forest Ecology& Management,
180(1/3):287—3O1.
Yaroslaytsey GD.1 988.Cultivation of sequoias in the south of
the USSR[J].Sbornik Naut hnykh Trudov-Gosudarstvennyi
Nikitskii Botanicheskii Sad.(1o6):55—63.[Russian]
(上接第 299页 Continue from page 299)
AcidResearch,17:1 869— 1 885.
Huang YJ(黄渊基).1 996.New varieties of pear——Jinqiu
Pear(梨树新品种——金秋梨)[J].J Fruit Sci(果树科学),
13(1):62—64.
Huang HW(黄宏文)。Gong JJ(龚俊杰),Wang SM(王圣梅).
2000.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genus Actinidia(猕猴桃属植
物的遗传多样性)[J].Chinese 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8
(1):1— 1Z.
Ingle J,Sinclair.1972.Ribosomal RNA genes and plant devel—
opment[J].Nature,235:30—3.
Lu JH(吕金海),Wu XJ(伍贤进).2002.The activity of two
enzymes in young fruit and young leaf of J inqiu Pear and
Xingao Pear(金秋梨和新高梨二种酶活性比较研究)[J].
ChinAgri Sci Bull(中国农学通报),180:26—28.
Li LL(李林林),Huang HW(黄宏文).2002.PCR—RFLP a—
nalysis on mitochondrial DNA of Actinidia(猕猴桃属植物线
粒体 DNA片段 PCR—RFLP研究初报)[J].J Wuhan Bot
Res(武汉植物学研究),20(2):153—1 56.
Li JZ(李健仔),Li SG(李思光),Luo YP(罗玉萍),et a1.
2003.DNA extracted from dried leaf of Actinidia and PCR—
RFLP reaction to chloroplast DNA(猕猴桃干叶片 DNA的
提取及叶绿体基因PCR-RFLP反应)[J].B o 曲0£0符 (生
物技术),6:10一l1.
Shao YC(fl[~耀椿),Yang XF(杨晓锋 ),Ding HD(丁海东)。et
a1.2003.Study on cytoehrome oxidase isoenzymes by intro—
ducing laser radiated DNA into tomato(激光辐照 DNA导入
番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研究)[J].Applied Laser(应用激
光),23(4):223—226.
Sambrook J,Fritsh EF,Manitatis T. 1989. Molecular Clo—
ning.A laboratory manual[M].2nd ed.Cold Spring Ha—
bour Laboratory Press.
Xiao SY(萧顺元),Zhang WC(章文才).1995.Study on the
applicdtion of RFLP markers in assessing Citrus genetcdi—
versity(RFLP在柑桔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J]._,
Fruit Sci(果树科学),12(1):1—4.
Xu LL(徐玲玲),Fang L(方 亮),Liao L(廖 亮),et a1.
2002. Nature mutant train—RAPD analysis of esterase
isozyme of Dayelongcha(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J].
J Tea Sci(茶叶科学),22(1):87—89.
Zang HY(张和禹),Wu JR(吴家喜),Zhao ZL(赵正龙),et a1.
2002.Peroxidase isozyme and RAPD analyses of ion implan—
tation into mulberry(桑树注入 N+离子后过氧化物同工酶
及 RAPD分析)[J].Acta Sericologia Sin(蚕业科学),28
(1):l4—1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