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productive biology characterististics of invasive alien plant Oenothera rosea

外来入侵植物粉花月见草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9(2):227— 230 2009年 3月
外来入侵植物粉花月见草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韦美玉,陈世军,刘丽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 ,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粉花月见草单花花期 1 d,整株花期 5O d左右 ;单花花粉量达 8 825个 ,花粉活力达 53.2 ,花粉萌发
快,萌发率达 44.6 ,自花授粉;种子小,千粒重 0.092 g,种子发芽率达 85 ,萌发时间短,具有休眠机制。三
年生株丛结果达 1 274个,单果种子高达 206粒,单株丛种子量 2.6×10 。种子表面平滑,自然传播 以重力为
主和风力作用,传播距离在 i00 cm范围内。结果表明:粉花月见草繁殖力 、适应力强 ,易形成单一优势种群,
种子小近圆形易形成种子库,人为活动使其远距离传播,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
关键词:粉花月见草;外来入侵植物 ;繁殖生物学;种子形态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42(2009)02—0227—04
Reproductive biology
invasive alien#ant
CharaC:terististics 0t l ‘ ‘ ‘ ■●
Oenothera rosea
WEI Mei-Yu,CHEN Shi—Jun,LIU Li—Ping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Q n”nn N~rmal College fo, Nationa//t/es,Duyun 558000,Chira)
Abstract:Oenot~ra rosea is an invasive alien plant whose single flowering period is 1 d,while the whole flowering pe—
riod is about 50 d.The quantities of single flower pollen is reached 8 825.Th e polen vigor n ay be reached 53.2 .
I he high vitality makes the polen germinate quickly and the germination rate can be reached 44.6 .7 his kind of
plant is self-pollination。whose 1000一grain weight is 0.092 g.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 is reached 85 ,and the seed
may germinate within very short time.The fruit quantity of three-year-old plant is reached 1 274,each of which con—
tains seeds as high aS 206.The seed quantity of individual plant is reach 2.6× 10 .The surface of seed whkh spreads
abroad mainly by wind。and the distance of transmission iS one hundred centimeter.TIk e results show that: ros~a iS
easy to fol m single dominant species f()r its high ability of reproduction and adaption,and easy tO fcrm seed bank for
its smal and round seeds. Moreover,the human activities cause pollen long-rang e transmission,it will bring great
harm.
Key words:Oenothera Fosea;invasive alien plant;reproductive biology l seed form
粉花月见草(Oenothera rosea)柳叶菜科 ,原产
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及墨西哥 ,在美 国西南部 、中美
洲及南美洲暖温中山地带也有发现。欧亚大陆(如
亚洲喜马拉雅地区、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南非 等
有栽培,并逸为野生 。我国浙江 、江西 (庐山)、云南
(昆明)、贵州逸为野生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2000)。
2002年在贵州都匀发现该物种(标本存在黔南师院
生物系标本室内)。该植物在我地 区表现 出扩大蔓
延的趋势,入侵早地、荒地、自然草地、草坪、果园及
公路两旁,单一优势群落面积从几平方到几十平方
米,局部覆盖度达 100 ,繁殖力强,即使是石缝、墙
角、瘠薄的土壤也能生长 ,成为难于清除的有害杂草
(韦美玉,2004,2006)。在 目前 ,我 国对该植物 的入
侵研究报道尚少,本文对粉花月见草的物候、花粉、
收稿日期:2007—05-31 修回日期 :2008—4)5-10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科研课题(2005y46)[SupFormd by Seieneetif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Qiannan Normal Colege for Nalionalities(2005y46)]
作者简介:韦美玉(1965一),女(毛南族),广西环江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学,(E-mail)weimeiyu77@163.corn。
228 广 西 植 物 29卷
种子、植株生长发育等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为控制这种有害杂草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点
贵州省都匀市黔南师范学院校区北 面近 6 670
m 。
,该地为 2002年 回填土 ,回填土方主要为建筑垃
圾,平整后以 3 Il1.×3 m距离种上小乔木 ,管理较粗
放,每 年 6~ 7月 、9~ l0月 进行 二 次 人工 除 草。
2003年始见有 3株粉花月见草。其迅速繁衍,呈扩
大蔓延的趋势。人为活动使其向周边草地、草坪、公
路两旁迅速蔓延入侵。
2 研究方法
2.1物候观测
2007年 2月 15日,在 观测点对粉 花月见草进
行物候 观测。选取一年生 、二年生 、三年生各 3O株
有代表株(丛)中标记观察个体发育,开花、果实期,
每 1 d观察 1次 ,其它时期每 7 d观察 1次 ,掌握其
生长周期的生物学特性 。
Z.2花粉量测定及花粉萌发培养
取将要展开花 1O朵连枝条带回室内在烧杯中
水养,将每朵花一枚雄蕊的全部花粉用镊子将花药
轻轻挤出,使花粉粒释放,用蒸馏水制成 0.5 mL花
粉粒悬浮液,再加 1~2滴 I 一KI溶液 ,每次取 0.05
mL滴到血球计数板上 ,在光学显微镜低倍镜下测
定花粉量 ,重复计数 3次 ,统计花粉粒个数;以染色
表示花粉的育性,统计花粉的染色率。用培养基
(10 蔗糖 ,lO mg·L 硼酸 ,0.5 琼脂)培养花粉,
观察并记录花粉的萌发时问及萌发率(邹琦,2000)。
2.3传粉方式检测
对标记株(丛)选择未展开花 30朵套袋,套袋用
细眼纱网袋进行 ,于果期检查结实率。
2.4果实、种子形态观察
5月4日采集现淡紫色蒴果 3O个,统计其种子
数,观察果实散布种子方式。用体视镜观察种子外
部形态;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种子大小并横切种子
对种皮厚度进行测定;称千粒重(宋松泉等,2003)。
2.5种子发芽率测定
5月 4日从植株上采集成熟饱满的种子晾干分
别进行下列处理:①水浸 1 h;②于4℃环境保存 6 d
后水浸 l h;③于4℃环境保存 10 d后水浸1 h将上
述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垫上滤纸培养皿,每个处理分
3组,每组 100粒。保持适当水分于无光照恒温箱
25℃催芽 ,每天测定发芽率。初始萌发天数是指种
子萌发距离实验开始的天数(d);萌发高峰期是指萌
发量最大的时间距离实验开始的天数(d);萌发持续
时间是指从实验开始到最后一个萌发的总时间。以
后保持适当水分于室温观察 。
2.6种子传播机制观察
4月 21日分别选择具代表性 1O株(丛)二年生
植株,以根部为中心 2 mX 2 m面积用样方绳分划
10 cmX 10 cm小样方,以距根部 10 cm依次取样
3O、3O、30 cm向四周往边缘统计不同距离范围内幼
苗数占该面积幼苗总数,以观测每株丛的实生苗分
布情况。
2.7生物量及结种量调查
5月5日选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有代表性 10
株(丛)测定地上部分直径、株(丛)分枝、茎高及果实
数,挖出每一个个体,通过剖面观察根茎的形态、走
向及根系分布。将地上部分 、根系分开,根系的泥土
冲净晾干后分别称生物量。
3 结果与讨论
3.1物候期
粉花月见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宿根萌生
枝芽于 2月下旬 ,3月下旬进入初花期。种子繁殖
于 3月上旬萌发 ,生长到 l2片叶后进人生殖生长
期。单花花期 1 d;其花在 6:30左右开放,18:3O
左右关闭;整株开花约 50 d。5月初果实开始成熟 ,
在湿度较大时自然裂开散落种子。在干旱、瘠溥生
长环境营养生长期短 ,快速生长后即进人生殖生长
期 ,显示较整齐的结实成熟期 ,5月下旬植株陆续枯
萎。在水肥条件较好的生境,植株春、夏、秋都进行
生长,有利于植株扩展,植株生长期长,结实成熟期
延 长 。
3.2花粉量及花粉萌发
在光学显微镜下 观察 ,花粉粒在形态上为近三
角状球形,花粉大小约为 50 fm。1朵花有八枚雄
蕊,总花粉量大约为(8 825±962)个,花粉活力为
53.2 9/6,花粉粒经培养 25~30 min即可萌发产生花
粉管,花粉管最长可达 l mm冈4开花时,花粉萌发
率44.6 ,花粉粒大、花粉量多,花粉萌发时间短,
这样更有利于传粉受精。
2期 韦美玉等 :外来人侵植物粉花月见草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229
3.3传粉方式
套袋花朵能正常结实,结实率达 98 以上,为
很易于进行白花授粉植物,从花结构看,药室均靠近
柱头 ,花展开时药室开裂释放花粉于柱头上 。花展
开前剖开柱头镜检有花粉粒。花期观察在开花时有
蜜蜂访问情况 。从上述事实说明 ,粉花月见草是不
需要昆虫传粉而可开花结实且亲和度较高的植物。
3.4果实、种子形态
果实蒴果棒头状 ,果实有种子(163±43)粒。成
熟果实在潮湿环境吸收水分时,会在果实上产生不
均匀的应力 ,果皮在缝线上打开 ,将种子散布出去 。
雨水加速种子散落。种子为黄色,表面平滑,长圆状
倒卵形,长 0.7~O.9 mm,径 0.3~0.5 mm;种皮角
质厚 46 m;千粒重 0.092 g,是典型的小粒种子。
Chambers等研究表明小种子比大种子更容易和土
壤结合、更容易形成种子库、更能适应较大的土壤湿
度环境、更适合表层破坏 的土壤 和裸露 的地表
(Chambers,l995;Daling等,l997)。种子小具有
极强 的传播能力 ,小的种子能够保证传播,小种子更
适合干扰环境,进人 土壤种子库 (Chamber等,
1991)。其种子小,易混杂于其他种子中予以传播,
小粒种子植物有更 大的多度范 围,有更广泛的空间
占有量出现的年份更多(Guo等,2000)。种子较小,
存在利于人类携带的特征,具有和经济作物类似特
征的伪装等特征都将成为现代繁殖体扩散的优越条
件 。果实大小和拟态对 于无意识的混种至关重要 ,
增加人类活动传播的机会(杨逢建等,2007)。其种
子表面平滑接近圆球形 ,Leishman等研究表明种子
形状与土壤种子库有关,小粒、近圆球,易于和土壤
结合,易于形成持久种子库(Leishman& Westoby,
l998;Thompson等 ,l993;Funes等,1999;Moles
等,2000)。而持久种子库能使植物缓冲空间或时间
上不 可预测 的干 扰所 造 成 的破 坏 具 有选 择 优 势
(Thompson等,1992)。农 田杂草常常有持久种子
库特征 ,在干旱、极端气候以种子度过不 良环境 。在
干旱条件下 ,小粒种 子幼苗 比其大粒种子幼苗蒸腾
水分少(Hendrix等,l991)。表明种子形态差异具
有适应临时干旱扰动的作用(刘志民等,2003)。较
广的生态幅使之在新生态环境中可以轻易占据合适
的生态位,并有效地获得资源(高芳等,2005)。与本
地物种争夺光照、养料和生长空间,使之迅速扩张。
3.5种子萌发率
利用各种不同方法处理种子,其发芽率见表 l。
粉花月见草种子种皮薄容易萌发 ,发芽率高达
85 。于第 4天 开始发芽 ,萌发 时间长达 20 d,温
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粉花月见草种子的共同调节
增大发芽率,这符合一般入侵植物杂草种子的一般
特征。4℃下存放 6 d后种子发芽率近 91_7 ,于
第 2天开始萌发,萌发时间 15 d,4℃下存放 10 d后
种子萌发较快,种子发芽率近 91%,于第 2天开始
萌发 ,萌发时间 13 d。低温处理后种子发芽提早,说
明该入侵植物种子需要一个后熟的休眠阶段,有休
眠特征,但在短期的低温层积之后即可解除休眠得
以萌发(傅家瑞,1985)。低温解除休眠的特性是植
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 ,因而能周期性的萌发而避
免同时萌发所带来的一些风险,具有适应长距离传
播的机制,种子萌发不需要特殊条件 ,通常在多种环
境条件下萌发。种子发芽率高、萌发时间长、有休眠
特征是其有性繁殖体散布和在新环境下顺利萌发的
保证。这种特性利于其种群在新的生境中快速大量
繁殖,且其种子具休眠后熟机制能够抵抗不良环境,
使之在恶劣的条件下长期保持活力,是它对环境适
应 的一种机制 。
表 1 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Table 1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eed germination rate
3.6种子传播机制
野外观察结果表明,粉花月见草种子 自然散落,
主要集中在距根部 1O~40 cm的面积范围内,每 lO
em×10 cm面积实生苗幼苗为 47.3±10.8株,占总
苗数的5o.1 ;其次是距根部 4O~7O cm的面积范
围,每 10 em×10 em面积实生苗幼苗为 l6.1±4.2
株 ,占总苗数的 37.6 ;距根部 7O~100 cm的面积
范围,每 10 cm×10 cm面积实生苗幼苗为 2.4±
0.6株,占总苗数的 12.3 。从株(丛)下方实生苗
分布的情况来看,以株(丛)下方种子密度最大,种子
高度聚集于株(丛)周围,而幼苗在株(丛)向外 100
cm范围的分布逐渐减少到零。种子传播机制可见
为种子传播的连续性(徐汝梅等,2003),主要是以重
230 广 西 植 物 29卷
力为主和风力同时作用下 的 自然落种传播。Cham—
ber等(1991)认为小的种子(小于 1 rag)代表了风传
播的类型,小于 l mg的种子 是依靠风传播 种子。
但其种子表面平滑等结构 ,似不可能有远距离传播。
由于人类割草 、劳动工具 、取土、鞋底泥土等将种子
传播到离种源比较近的地域 ,导致 区域扩展和群落
扩展。而人类携带 、贸易活动使它远距离传播 ,可以
扩大分布区。
3.7生物量及结种量
种子繁殖的一年生植株度过 3片真叶幼苗期生
长较为缓慢后便开始迅速地扩展生长,长到 l2片叶
进人繁殖期。随着入侵年限的增加,二年生、三年生
宿根根深、株丛分枝不断增加、生长较快,且生长到
一 定阶段后,而植株的直径不断增大,最大植株丛直
径可达 1.2 m,这种生长特性 ,使它在进入新的生境
时植株面积迅速扩展 、种子量增多(表 2)。
表 2 不同生长年限植株生长情况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growth conditions of plant individuals in different growth time
粉花月见草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可进行有性繁
殖 ,且两种方式产生后代个体的能力均很惊人 ,种子
散布到新区域有性繁殖产生实生苗形成新个体,二、
三年生粉花月见草宿根萌发枝芽能力强 ,通过宿根
萌生无性枝条形成新的株丛入侵,是多年生株丛无
性繁殖和更多的一年生有性繁殖个体}昆杂的种群,
形成大面积连续分布蔓延。如一年生植株最大结果
量 114个,种子数约为 23 463粒。三年生株丛根深
达 40 em左右,最大结果量 1 274个,种子数约为
2.6×10。粒。其种子小 ,结实量大 ,小 粒种子所含
的营养物质较少,有的虽然萌发,但抗御不良环境的
能力差,往往造成大量幼苗死亡,但植物单株丛结种
能力较强 ,以数量弥补质量,能保证种群 的繁衍 ,小
粒种子植物常有大的结种量 (Leishman Westo—
by,l998;Weiher等,1999)。只有当外来种能够繁
殖传播时,才造成危害(向言词,2002)。种子量大,
繁殖能力强,提高了延续后代的概率。
从上述对粉花月见草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中
可以看出,该植物花粉粒大,花粉量多,花粉萌发时
间较短,花期长 ,可 自花授粉 ,提高了传粉和受精的
概率;种子小,大量结实,传播上万粒种子,土壤中种
子库巨大,遇到适合环境萌发生长,导致该外来入侵
植物种群能扩散入侵大面积蔓延,成为难于清除的
有害杂草 对其尚未蔓延的地区,要高度警惕该物
种的侵入。每年在植株幼小时将其彻底铲除最为安
全和有效,人工拔掉根茎,及时清除土壤中留下的茎
段。如若待植株已结实,铲除时可能造成种子散落。
其种子有休眠机制,对于有分布的绿地、果园等地结
合 日常管理进行人工清除后予以标记,连续几年进
行观察和清除。也可用 2,4-二氯苯氧乙酸(2,4~
D)、草甘膦 、百草枯 、农达在其开花前进行防治 (韦
美玉,2004)。
参考文献 :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2000.中国植物志[M].第 53卷.北
京:科学出版社 ,111
宋松泉,程红焱,龙春林,等.2003.种子生物学研究指南EM].
北京:科学出版社 ,6—7
邹琦.2000.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北 京:中国农业 出版
社 ,1 48—149
徐汝梅,叶万辉.2003.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
出版社 ,90
傅家瑞.1985.种子生理EM].北京:科学出版社,169—174
Chamber JC,Macmabon JA,Haefner JH.1991.Seed entrapment
in alpine ecosystems:efects of soil particle size and diaspore
morphology[J].Ecology,72:1 668—1 677
Chambers JS.1 995.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 fate and seedling es~
tablishment in alpine ecosystems[J].Ecology.76 12 1z4—2 133
Daling JW ,Swaine MD,Garwood NC.1997.Soil seed band com
munity dynamics in seasonaly moist lowland tropical forest,pan—
ama~Jj.J Trop Ecol,13:659—680
Funes G,Baseoncelo S,1Naz S.1999.Seed size and shape are good
predictors of seed persistence in soil in tern perate mountaing
rasslands of Argentina~J].Seed Sci Res,9(4):341—345
Gao F(高芳),Xu c(徐驰),Zhou YL(周云龙).2005.The evalua—
tion of potentia[fatalness for a kind of exotic species Solanum ro5一
tYatUll and strategies for its control(外来植物刺萼龙葵潜在危
险性评估及其防治对策)EJ].J Beijing Norvrtal Univ(Nat&
Edi)(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41(4):420-424
Guo Q,Brown JH,Valone TJ,et a1.2000.Constrains of seed size on
plant distribution and almndance[J].Ecology,81:2 149—2 155
Hendrix SD,Nielsen E,Niclsen T,eta1.1 991.Are seedlings from
(下转第 221页 Continue on page 221)
2期 马兰涛等:Guadua amplexi.folia现存生物量分配和竹材物理结构研究 221
有较大的实际材积和优 良的竹材物理性质 ,可作为
优良的材用竹种在其适生区进行推广应用,尤其是
结合沿海防护林建设 。
参考文献:
Chung KF,Yu WK. 200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ructural
bamboo for bamboo scaffoldings[J].Engineering Structures,
(24):429—442
Embaye KM ,W eih S,Ledinc,et a1. 2005. Biomass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in a highland bamboo forest in southwest Ethiopia: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J].Fore Ecol Management,204:
159— 169
Lin JG(林金 国), i GM(赖根 明),Zheng GF(郑国丰),et a1.
2004.Variation law of basic density and shrinkage of Chimono—
bambusa quadrangularis(方竹材基本 密度和干缩性变异 规律
的研究)[J].J Northwest Fore Univ(西北林 学院学报 ),19
(2):112— 115
I in YM(林益明),Li HC(李惠聪),Lin P(林鹏),eta1.2000.Bi-
omass structure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of Dendrocalamus lati一
oru5 population(麻竹种 群生物量 结构 和能量分 布)[J].J
Bamboo Res(竹子研究汇刊),19(4):36—41
Londofio X。Camayo GC,Riafio NM ,et a1.2002.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atomy of G“n angustzfolia (Poaceae:Bambuso-
ideae)culms[J].BambooSci Culture,16(1):18—31
Ma LF(马灵 飞),Ma NX(马乃训).1998.Study on variation in
bamboo wood properties of Phy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
bescens(毛竹材材 性变异 的研 究)[J].Sci Silv Sin(林 业科
学),33(4):356—364
Ovington JD.1962. Quantitative ecology and the woodland eeo—
system concept[J].Advan Ecol Res:】03—192
Peng ZQ(彭 在清 ),Lin YM(林 益明 ),Liu JB(刘 建斌 ),et a1.
2002.Biomass structure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of Phyllostachy
heterocycla cv.pubescens population(福建永春毛竹种群生物量
和能量研究)[J].J Xiamen Univ(Nat Sci Edi)(厦门大学学
报 ·自然科学版),41(5):579—583
Riafio NM,Londofio X,L6pez Y,eta1.2002.Plant growth and bi—
omass distribution on Guadua angustifblia in relation to ageing
in the Vale del Cauca-Colombiar¨ . Bamboo Sci Culture,16
(1):43—51
Su WH(苏文会),Gu XP(顾小平),Yue JJ(岳晋军),eta1.2006.
Study on w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mbusa we nehouensis
(大木竹秆形结构 的研究)[J].ForeRes(林业科学研究 ),19
(1):98—101
Tilman n 1988.Plant strategi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lant communiti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52— 97
You ZD(尤志达).2003.Water content dynamic of Dendrocala—
mus lati
.florus planted on mountains(山地麻竹水分含量动态)
[J].J Bamboo Res(竹子研究汇刊),22(2):45-48
Zhang HJ(张宏 建),Du F(杜 凡),Zhang FX(张福 兴),et a1.
]998.Main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our typical
thick-growing woody bamboos in Yunnan(云南 4种材用丛生
竹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J]
学院学报),18(3):189—193
J Southwest Fore Coll(西南林
Zheng wP(郑维鹏),Fang ZK(方镇坤),Chen LX(陈良喜),eta1.
2004.Study on moisture content and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provenaces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福建绿竹不
同种源含水率与持水量研究)[J].J Fujian Fore Sci Tech(福
建林业科技),31(3):6—9
(上接第230页 Continue from page 230)
small seeds always inferior to seedlings from large seeds?Efect
of seed biomass on seedling growth in Pastinaca satiua[J].New
phytol,110:299—305
Leishman MR.W estoby M .1998.Seed size and shape are not re—
lated to persistence in soil in Australia in the same way as in
Britain[J].Funct.EcoI,12(3):480—485
Liu ZM(~lj志民),Jiang DM(蒋德 明),Gao HY(高红瑛),etⅡ .
2003.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 reproductive strategy and dis—
turbance(植物生活史繁殖 对策与干扰关系的研究 )[J].Chin
J Appl Ecol(应用生态学报),14(3):418—422
Moles AT,Hodson DW ,Webb CJ.2000.Seed size and shape and
persistence in the soil in the New Zealand flora[J].Oikos,89:
541— 545
Thompson K,Band SR,Hodgson JG.1993.Seed size and shape
predict persistence in soil[J].Fumt Ko l,7:236—24 l
Thompson K.1992.The functional ecology of seed banks[C]//
Fenner M(eds).Seeds:the ecology of regeneration in plant com—
munities.Walinford:CAB International,23l一 258
Wei MY(韦美玉).2004.Lawn weeds and theiroecurrence pattern
in Duyun District(都匀 地 区草 坪 杂草 及 其发 生 规律 )[J].
Guizhou Agri~Sci(贵州农业科学),32(4):32—35
Wei MY(韦美玉 ),Liu LP(刘丽萍),Wen ZR(文治瑞).2006.
Growthand control plant in Qiannan Areas of Guizhou(贵州黔
南地区外来植物逸生及危害调查)[J].Guizhou Agl 站sci(贵
州农业科学)。34(4):35—38
W eiher EA,Van DW ,Thorn pson K. 1999. Chalenging Theo—
phrastus:A common core list of plant traits for functional ecolo—
gy[J].J Veg Sci,10:609—620
Wu YQ(吴 彦琼),Hu YJ(胡玉 佳 ),Liao FI(廖 富林).2005.
W edelia trilobata——a species from introduced to potential invasive
(从引进到潜在入侵的植物⋯南美蟛蜞菊)[J].Cmihaia(广西
植物),25(5):413—418
Xiang YC(向言词),Peng SL(彭少麟),Zhou HC(周厚诚),et a1.
2002.The impacts of non-native species on biod iversity and its
eontroan control@b来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控制)[-f].
Guihaia(广西植物),22(5):425—432
Yang FG(杨逢建),Zhang ZH(张衷华 ),Wang WJ(王 文杰 ),et
a1.2007.Anat and physiological diferences of eight exotic spe—
cies from Asteraceae(/\种菊科外来植物种子形态与生理生化
特征的差异)[J].Acta Ecol Sin(生态学报).27(4):332—336